第26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分析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分析 语文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告子是孟子的一个学生。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文章首先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最初或为农夫、或为工匠、或为商贩、或为囚徒、或为隐士、或为奴隶。

他们都从逆境中走了出来,成就了大功业,成为了圣君贤臣。

然后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这样的观点: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

接着谈人(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对上述观点的进一步阐发:一个人(当时主要是指统治者)。

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知道自己国家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耽于安逸享乐。

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孟子以雄辩著称于当时,所以孟子的文章文辞张扬,善用排偶句,故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了孟子的这些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四段,第一段,列举六个历史实例,引出下文的议论。

第二段,概括前文内容,从理论上证明“生于忧患”。

第三段,由个人而延及国家,论证了“死于安乐”。

第四段,得出结论,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将中心论点放在最后,先举事例,在从个别事例归纳到一般的原则,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论证时,先从思想、身体、生活、行为四个方面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论证“生于忧患”又是全文的重点。

最后对上面加以归纳,得出作者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了我们人才要经过艰难磨砺才能造就,我们应该明白艰难磨砺的益处。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 1)劳其筋骨。 译: 使他筋骨劳累。
• 2)饿其体肤。 译: 使他身体饿瘦。
• 3)空乏其身。 译:使他受贫困之苦。
• 4)行拂乱其所为。 译: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 5) 所以动心忍性。 • 译: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布置作业 •1.默写两篇课文。 •2.课外阅读《孟子》, 积累语句,体会特点。
2、劳: 使……劳累
3、饿: 使……饥饿
形容词
4、空乏: 使……贫困缺乏
6、忍: 使……坚韧
7、动: 使……惊动
动词
⒈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⒉饿其体肤。使他受饥饿之苦 ⒊空乏其身。使他受贫困之苦 ⒋行拂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⒌所以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 性情坚韧起来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句子。 • 5、短文使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
共1、同出的身特都点卑微推断 种田、筑墙的归、纳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出、不经同过凡艰人结苦的的论才磨干练。,显露
3、后来都被统艰治苦者委的以重磨任练,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 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 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 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 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 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 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 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 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 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 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 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 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语文版八年级上26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

语文版八年级上26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 其文思想深刻,说理 透彻,气势充沛,开 合自如,长于论辩, 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一书, 现存 七篇,是儒家学派的 经典著作之一。
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释义
• 畎( quăn )亩 : 田间水沟 傅说( yuè ) • 曾( zēng )益: 增加 胶鬲( gé ) • 拂( bÌ)士: 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 fÚ )乱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阻塞,不通畅 常常 过失,犯错误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奋起 征验,表现 明白 在国内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辅弼,辅佐 相匹敌 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存发展 委靡死亡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 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 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 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 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 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 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6课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 有“亚圣”之称。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 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 生活十分痛苦。他主张施行“仁政”以 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 主张。他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 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 立说。
二、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 同“增”,增 衡 : 加 拂 : 同“弼”,辅佐,辅弼
同“横”,梗塞,不顺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孟子,名 轲,字 子舆 , 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 仁政 ”,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
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书,现存七篇,是孟子和他 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 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 书 ”之一。
然后
从正面论证个 人身处逆境须 努力奋发
从反面论证 国家无忧患 易灭亡
(中心论点)
最后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第1段:列举 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 贱的事例 •
(道理论证)第2段:归纳概 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 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三段 个人
忧患造就人才
国家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野芳发而幽香
征于色,发于声
---- (花)开放
----表露,表现
国恒亡

----国家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4.虚词。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在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以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 • • •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 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 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劳累。 使……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词,用来(通过 违背、 使……贫困。 受阻挠 扰乱。那样的途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来……) 使他的心惊动,同“增”增加。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古文二则》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古文二则》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论证严密说理透彻——简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论证方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国家的命运关系,运用排比蓄势,先列举事例,再讲道理,层层深入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地表达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有力的举例论证【剪辑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文章一开头便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古代圣贤在忧患中崛起的例子,强调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历尽艰难。

作者通过确凿而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成就大业者都曾经历过一番艰苦磨炼的论点,令人信服。

★深刻的道理论证【剪辑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上文举例论证的基础上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就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然后才能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聪明才干,所谓“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样的论证更具概括性,更深入,更透彻。

★强烈的对比论证【剪辑三】①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①句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先从正面强调了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然后才能有所长进和作为,即“生于忧患”;再从反面论证了一个国家若没有忧患意识则往往被灭亡的道理,即“死于安乐”,两相类比,进一步凸显出艰苦磨炼的重要性。

②句言简意赅地点明中心论点,一正一反、相辅相成地说明了人生哲理——忧患可以使人奋起,安乐则可以使人松懈斗志,这也是儒家奋发有为、积极入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管夷吾举于士"素材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管夷吾举于士"素材 语文版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又名夷吾)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是从狱中被释放出来并且被重用,后来还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管仲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已经衰弱,列国并峙,征战不休。

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形成了对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

当时,管仲和他的好朋友鲍叔牙分别辅佐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他们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管仲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而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

后来,齐国果真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一片混乱。

公子小白向莒国借兵,日夜兼程回国。

鲁庄公也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管仲为阻公子小白回国,亲率兵车截击公子小白。

管仲亲自操箭射中公子小白,见他应声倒下,以为已死,就率领人马回去。

其实公子小白是装死倒下,他飞速向齐国挺进,顺利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

鲍叔牙坚辞,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惊讶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天下奇才。

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有五点比我强。

”鲍叔牙进一步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当时管仲射国君,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像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

不久,齐鲁交战,鲁军大败,齐桓公遣书鲁庄公,逼鲁国杀了公子纠,并交出管仲。

管仲被装入囚车,随齐国使臣回国。

鲍叔牙在齐国边境亲迎,他命令打开囚车,去掉刑具,又让管仲洗浴更衣,随后诚恳地劝管仲辅助齐桓公治理国家。

齐桓公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迎接管仲,并拜管仲为齐相。

此后,齐桓公经常同管仲商谈国家大事。

而管仲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终使齐国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强国,从此齐桓公便成为公认的霸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会泽县待补中学刘元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编排在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6课,是一篇文言议论文。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说明;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学法;四、课堂流程;五、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推荐篇目之一。

文章由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入题,概括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古往今来成就大业、接受重任的人,之前都要经受种种肉体到精神的折磨,都要吃大苦,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超常的才干。

接着作者进一步深化,由人到国,从忧患使人生存,安乐让国灭亡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告诫人们学会正确看待挫折和逆境,注重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而不要拘囿于安乐之中。

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文采斐然、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当代的初中生来说,本文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尤为重要。

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首先他能正确面对挫折,增强了自己的抗挫力;其次,他会反思自身的情况,形成忧患意识,甚至因此明确了人生的目标,增强了前行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我在学校所教班级为两个普通班,尽管到了八年级,但学生的基础仍存在很大的问题,部分同学的朗读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差。

八年级学生已正式学习议论文,通过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接触文言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过多时间。

(二)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孟子和《孟子》2.正确、流利、有节奏朗读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1内容预览: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投影简介作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放录音范读课文1放录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

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了解本文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文言议论文的特点。

3.领会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人处于逆境才能奋发创造,国无忧患往往灭亡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言议论文的特点。

2.辨析疑难字、词及句意。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二、走近孟子三、(约前372——前228),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人。

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其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反对诸侯互相攻伐。

他认为人生来“性善”,又重视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人的影响。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弟子所著,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二、阅读感知,整体把握1.字词积累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曾益()拂()士行拂()乱其所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苦其心志:征于色: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及正确的朗读节奏。

3.自由朗读并思考: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大事的例子,是为了论述什么问题?4.小组讨论作者的论证思路: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知识小结】【基础训练】1.字词:(1)动心忍性:(2)困于心,衡于虑:(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所以动心忍性:(5)然后知生于忧患:2.翻译:(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所以动心忍性。

【拓展训练】孟子在文中强调“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请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部编版语文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译文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舜发于畎(quán)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在用杵(chǔ)夯(hāng)实。

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教学难点:(1)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2)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题目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大家谈谈对题目含义的理解。

2.自主学习(1)请大家用5分钟时间,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查字典或向同学请教。

3.合作探讨(1)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补充。

4.精讲点拨(1)针对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2)重点讲解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5.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选做课后拓展题,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1)请同学们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注意字体工整。

2.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精讲点拨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同学对课后拓展题的完成情况不太理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部分同学的辅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题目是后人所加。

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音字形舜()畎()亩胶鬲()曾益()拂士()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 任: 人恒过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通假字1. 曾益其所不能2. 衡于虑3. 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股国外患者3.名作动:人恒过(四)一词多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
——王宝池 ·忧劳可以兴国,逸欲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七律《劝学》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精彩故事 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 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 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Leabharlann 他绝不能使 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如使动用法, 通假字等。 2、理解文意,领会文章论点蕴含的 深刻道理。
探究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 样论证的? 2、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在论证中属 于什么论证方法?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 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5、作者为什么认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不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呢?试 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 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 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 经开了,青蛙吓坏了, 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 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 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 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 在煮着水,不同的是, 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 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 热水澡好哇!结果 呢?——青蛙熟了!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曹雪芹
2、讨论:
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 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你觉 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施展身手
3、写作: 你赞成“生 于忧患,死于 安乐”这一观 点吗?请将你 的思考写成文 章,题目自拟。
1、学习了本篇文章以后,请你 结合日常积累,说一说能够体 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 中心的诗文名句、精彩故事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百里奚举于市”素材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6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百里奚举于市”素材 语文版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字井伯,平陆县南村乡槐下村人,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名相。

他的一生经历曲折,他被重用与市场有什么关系呢?百里奚先在虞国任大夫,忠君侍君,别无二心。

虞亡后,晋献公欲重用,死不从。

秦晋结好,就将百里奚等被俘人员作为穆姬的媵人(随嫁的人)陪嫁到秦国。

百里奚不愿忍受奴隶的生活,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人捉去,派去饲牛牧马。

此时的秦穆公胸怀大志,却苦于无贤才辅佐。

有人告诉他,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请,却得知百里奚已经逃到楚国。

秦穆公愿以重金赎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给。

于是派使者到楚,说:“中国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贵国,请允许我方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

”楚国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钱,也就答应了秦的要求。

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秦穆公在亲自为他打开桎梏的同时,叹惜其已年老。

百里奚笑而回答:“若捉禽伏虎,我是嫌老,若策谋安邦,我比姜太公还年轻十年呐!”秦王感其年老志壮,与他谈论三日,又问治国之策,百里奚以并吞西方,积聚财富,监视中原,待机而动的方略,使秦王敬赞“吾今有井伯,犹如齐得仲父(齐相管仲)”,拜为左丞相,授以国政,由于百里奚是按当时通行的奴隶价格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号为“五(公羊)大夫”。

据说他失散多年的妻子赶来相认,又把握不大,就趁百里奚在相府宴客之机,在堂下唱歌:“百里奚,五羊皮,可记得——熬白菜,煮小米,灶下没柴火,劈了门闩炖母鸡?今天富贵了,扔了儿子忘了妻!”夫妻相认,抱头痛哭……百里奚相秦七年,勤理政务,平易近人,生活简朴。

“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

极尽其能,辅佐秦穆公。

在百里奚的辅佐下,秦国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终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当他逝世时,“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痛悼这位“举于市”的能定国安邦的“法家拂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授课教师:燕浈辰
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
1、走近名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他还指出了“劳心者之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的代表作品是《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2、文体常识
一、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二、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三、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的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划横线的粗体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
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
2、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一词多义: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4、古今异义:
(1)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今义:(2)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今义:(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今义:
5、虚词:
(1)于:
1、顺发于畎亩之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而死于安乐也。

(2)以:
1、以天下之所顺。

2、所以动心忍性。

6、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2、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
4、空乏其身:
6、动心忍性:
8、人恒过:
9、入则无法家拂士:
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思考:
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我思考、我收获!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的?
2、孟子认为人才是怎样造就的?(课文中的原文)
3、从作者的论点中,你能总结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
要,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4、赏析:
请你用“我喜欢,因为。

”来说说课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8、考题预先知:
(2009.浙江绍兴)仿照下面的句式和运用的修辞手法,以“苦难”开头,写一段文字。

成功,对于永不懈怠的人是里程碑,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是包袱,对于不求上进的人是祸害。

苦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