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钧治疗慢性胃炎药对运用浅析
胃食管反流用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参赭培气汤痊愈案例
胃食管反流用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参赭培气汤痊愈案例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反流性食管炎案例,小萌年龄33,女性,经常感觉到胸骨后不舒服,有的时候有疼痛的感觉,另外,还有泛酸,烧心,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似饥非饥,似痛非痛,总是感觉不舒服,有时候咽东西,也有不顺利的感觉,来我这里看病,我查看患者舌质红,舌苔少,中医诊断为中气不足,胃阴亏虚,胃气上逆,方法是补中气,养胃阴,降逆气,用党参18克,天门冬15克,代赭石20克,清半夏10克,肉苁蓉12克,知母15克,当归10克,柿饼霜15克(含服),枳实10克,10剂为一个疗程,水煎服,早中晚三次饭后服用,患者用上方服用了七天以后,胸骨后胸骨后疼痛,烧心就减轻了,我继续用这个方法加减应用,患者一共服用了65天,症状完全消失,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属于噎隔的范畴,这个案例患者反复的胸骨后不舒服,疼痛是由于气机不畅,痰瘀阻滞于胸中,不通则痛,有时候吞咽不顺,是由于中气不足,痰气交阻,胃失通降,上下不通,所以才会出现这些症状。
治慢性胃炎验方分析
风寒畏袭。 治宜疏风散寒止痛。处方:川芍15 g,荆芥 15 ‘ 防风15 g, 10 ‘白 15 ‘薄荷 10 . ( 后下) , 10 g, 羌活 ,芷 , 全姆 族蛤3 条, 莞蔚子10 g,桃仁10 g,当归20 ‘白 , 芍15 g。方中 川茸、 当归、 挑仁、 白芍养血活血, 防风、 羌活、 搏荷祛风散寒,
患者, 32 岁2003 年8 月23 日 女, 来我院就诊。 患者左面部、 眼眼、 倾部、 剧烈疼痛, 阵发性发作 , 年。 发作时疼痛难忍, 如刀创、 针刺样疼痛, 左眉棱骨处不敢触
及, 经常在吃饭时诱发。时轻时重, 发作时持续时间时十几
秒至数分钟不等, 发作频率 1 d 或数日 不等。自服止痛药无
效, 不缓解。口 不渴. 舌苔薄 白, 脉浮紧。查体见痛苦面容, 面色苍白, 左框上孔压痛明显。诊断为三叉神经痛, 拚证为
痛的病因是由于小脑桥脑角肿瘤三叉神经根及半月神经节 肿瘤, 血管琦形、 动脉启, 蛛网膜炎等引起。关于三叉神经的 病理变化, 意见不统一, 有人认为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及感觉
根内没有特殊的病变可见。有人认为变化很大. 神经节内可
3 病案举例
盛, 高者抑之, 郁者开之, 血热者凉血, 气虚者补气. 不可以专 以苦寒泻火为事。此病多由感受风寒, ’ 痰火之邪, 阳明胃热 所致, 而以风邪为主。由于阳明经络受邪, 经络而凝滞不行,
故有面痛。或由于情感内伤 , 肝失调达, 郁而化火 。 上扰清空 所致。也有由于气血癖滞, 阻塞经络而为痛。 现代医学把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 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 目前尚未完全了解。继发性兰叉神经
4 处方 分 析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 胃院痛” “ 、 痞润” “ 、 吞酸” “ 、嘴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_1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2-06-24T08:54:27.49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5期作者:宋正军[导读]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运用效果,以为后续医护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方法:宋正军三台县西平镇中心卫生院四川绵阳 621104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运用效果,以为后续医护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方法: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66例,进行合理分组,展开调查,采取双盲法的分组原则,分为实验A组(33例)与实验B组(33例),实验A组采用西医药物治疗,实验B组采用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结果。
结果:通过对两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实验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94%)较实验A 组(72.73%)更高;实验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2.12%)较实验A组(66.67%)更低,P<0.05,充分提示中医治疗在临床运用上具有积极意义。
结论:中医治疗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有效率较高,疾病症状明显缓解,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临床价值突出。
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炎症的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在临床上的就诊数量占到胃病中的第一位[1]。
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有消化不良,往往反复发作,伴有无规律的腹部疼痛,疼痛感在进食中或进食后加剧,病情严重者上消化道可能会出现大量出血,如果得不到进一步的救治导致病情加重,可能出现死亡。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西药治疗的方式,以消炎和消灭幽门螺旋杆菌为治疗原则,虽然该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患者容易出现头痛、反酸、恶心、口腔溃疡等并发症,并且治疗效果差异较大,复发概率较高[2]。
相关研究表明,采用中医治疗对提高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降低治疗过程中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有效防止治愈后复发。
中医认为,胃炎患者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问题造成的机体平衡失调,因此需要进行调理以顺应脾胃功能。
国医大师治胃病验方精选
国医大师治胃病验方精选作者: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8期萎胃安(国医大师张镜人方)药物组成太子参9克,炒白术9克,丹参9克,柴胡6克,赤芍、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徐长卿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炒黄芩9克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理气活血,健脾和胃。
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为脾胃不和、气虚血瘀者。
方剂分析此方以太子参、炒白术为君药,太子参甘平,功似人参而力薄,为补气药中清补之品,健脾运而不燥,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且能久服,然气滞脘胀者慎用;白术苦甘温,既可培补脾胃,又能燥濕助运,湿甚者用生白术,补脾用炒白术,两者相配,脾运得健,中气充足,气行则血行也。
以丹参、赤芍、白芍为臣药,凉血活血、和营通络,使血流通畅,热无所依,且能改善胃黏膜血流量。
以柴胡、黄芩为佐药,一升一降,平调脾胃之气机而助纳运。
以白花蛇舌草、徐长卿为使药,清热止痛,兼顾虚实夹杂,瘀热互结之同见。
加减运用胃脘刺痛者加九香虫、刺猬皮等;脘胀者加炒枳壳、佛手等;嘈杂易饥者加淮山药、香扁豆等;口燥阴虚者加川石斛、南沙参等;纳谷不馨者加香谷芽、炒山楂、炒神曲等;夜寐不安者加合欢皮、首乌藤等;便溏者加防风炭、炮姜炭等;胃酸缺乏者加乌梅、木瓜等;合并溃疡者加白及、凤凰衣等;合并胃下垂或胃黏膜脱垂者加升麻、生枳壳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方(国医大师周信有方)药物组成沙参20克,麦冬9克,玉竹9克,党参20克,黄芪20克,香附9克,炒白芍20克,丹参20克,郁金20克,蒲公英20克,黄芩9克,乌梅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养胃益阴,补气生肌,祛瘀消滞,苦寒清胃。
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阴虚瘀热型,症见胃脘隐痛灼热、口干舌燥、饥而不欲食、大便偏干、舌质暗红、苔少、脉细兼数。
本型显示胃黏膜有活动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
胃镜所见胃黏膜充血,糜烂较重,且伴有出血点,或胆汁反流。
方剂分析方中沙参、麦冬、玉竹、乌梅可滋养胃阴,生津止渴,且对本证之胃酸缺乏,有酸甘化阴、甘寒生津之妙用。
慢性胃炎中药处方分析
慢性胃炎中药处方分析发布时间:2022-03-08T05:22:18.00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月22期作者:姜王军[导读]姜王军(东海县山左口乡卫生院药剂科;江苏连云港222333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慢性胃炎中药处方开具用药特点,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进行研究,研究项目开展时间设计为2016年9月-2021年11月间,我院开具的400张慢性胃炎疾病治疗处方为研究依据,分析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每张处方的用药频次以及中药分类情况。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400例处方单进行分析,发现在治疗期间所用药物共包含121味,选择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20味药材进行分析,发现多为甘草、白芍、白术等补益类药物,患者年龄集中在15-30、30-45两项区间。
结论:在对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处方分析期间,发现医师多会选择补益类、理气类、活血类药物,在患者疾病症状改善方面独具优势。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药处方;合理应用;处方分析近年来,随现代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调整,也相应提高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慢性胃炎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消。
研究发现对于慢性胃炎疾病,其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与患者胃酸分泌过多、黏膜受损、感染幽门螺旋菌、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等因素均有关系[1]。
现阶段,随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进一步提高了疾病临床发生率以及复发率,使其迁延难愈,对患者身体、心灵层面均产生不良影响。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最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对于中医学系统,并未找到准确的对应类型,只能依照换患者病变症状表现归属于“胃痛”、“痞满”等范畴。
患者在患病之初多为实证,随着病程的延长则可变化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等症型,并进一步加重口黏、食欲下降、便溏等症状[2-3]。
因此在治疗起价应结合患者症型选择适宜的治疗处方药物,以提高临床方案针对性。
基于此,本文将以院内收集到的400例处方为主,做慢性胃炎中药处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研究项目立项时间、终止时间分别为2016年9月、2021年11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名慢性胃炎患者,共抽选400张处方。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胃炎80例
・
针 药结 合 治疗 慢 性 胃炎 8 O例
张保 东 , 杰 昌, 淑荣 , 淑玲 张 王 袁
( 泽 县 人 民 医 院 中 医科 , 肃 临 泽 7 4 0 临 甘 3 2 0)
关 键 词 : 性 胃 炎/治 疗 针 药 疗 法 慢
中脘 、 内关 、 孙 、 三 里 。 加 减 : 胃 虚 寒 者 , 神 公 足 脾 加
要病 理变化 的常见 病 , 其发 病 原 因与 免疫 因素 或幽
门括 约 肌 舒 缩 功 能 紊 乱 及 胆 汁 反 流 有 关 。 急 性 胃炎 反 复 发 作 , 以 发 展 为 慢 性 胃 炎 , 浅 表 性 胃 炎 多 可 以
3 i, 胃虚 寒 者 加用 灸 法 。② 中药 治 疗 。药 物 0r n 脾 a
组成 : 参 3 , 党 0g 白术 2 , 苓 1 , 夏 1 , 0g茯 5g半 0g 佛 手 1 , 壳 3 , 菖 蒲 1 , 楞 子 3 , 芽 0g 枳 0g石 0g 瓦 0g 麦 3 , 0g 白芍 3 , 草 1 。 加 减 : 0g 甘 0g 胃脘 痛 者 , 延 胡 加
中医 研 究
21 0 0年 1 第 2 1月 3卷
第 1 1期
T M R s N v m e 0 0 V 12 o 1 C e oe b r 1 o. 3 N . 1 2
文章 编 号 :0 1—6 1 ( 0 0) 1—0 7 10 902 1 1 0 4—0 2
-
针 灸 经 络
1 一 般 资 料
两 组均 以 1 月 为 1个疗 程 , 个 3个 疗程 后 判 定
疗效。
4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参照文 献 [ ] 准 。显效 : 1标 I 临床症 状 消失 , 胃镜 所见及 黏膜组 织 学改 变 基本 恢 复正 常 。有效 : 临床
药对治疗胃病临床举隅
药对治疗胃病临床举隅
韩加强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8(20)6
【总页数】2页(P568-569)
【关键词】中药药对;胃病;病案
【作者】韩加强
【作者单位】安徽省固镇县中医院脾胃病专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733;R657.1
【相关文献】
1.葛琳仪治疗脾胃病药对经验举隅 [J], 龚文倩;张烁;徐芳;李婷园;葛琳仪
2.针药结合治疗小儿脾胃病举隅 [J], 许国杰
3.谢军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脾胃病临床验案举隅 [J], 陆增樑; 谢军
4.对药三棱莪术治疗胆胃病举隅 [J], 郭云协
5.张恩树运用对药治疗脾胃病经验举隅 [J], 汤定伟;杨爱国;张恩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存钧治疗慢性胃炎药对运用浅析(一)
张存钧治疗慢性胃炎药对运用浅析(一)【关键词】名医经验;张存钧;慢性胃炎;中药配伍;药对张存钧老师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生于沪上名医世家,其曾祖父张骧云以擅治伤寒、医德高尚而享誉沪上,其幼承庭训,立志杏林,为张氏第12代传人。
张老师从医40余载,精于胃肠病的诊治,并全面继承了全国名老中医张镜人教授的学术经验,临床处方善用药对治疗慢性胃炎。
张老师认为,药对作为中药处方的核心,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相应药物配伍组合成方,药对的配伍能起到协同作用,或相互纠正其偏性,或缓减其毒性,应用得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学习,获益匪浅,兹不揣浅陋,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疏肝调气常用柴胡配枳壳慢性胃炎病位在胃,发病与肝胆相关,正如《血证论》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于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可见,慢性胃炎与肝胆关系密切。
肝气条达,胆液畅利,则脾胃之气和顺,升降有度,运化如常;反之,肝胆疏泄失司,横逆侵脾犯胃,必然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以致肝胃气机壅滞,出现胃脘痞满、隐痛或引及两肋,或攻撑作胀等症,治当疏泄肝胆之气,以和胃安中。
张师认为,柴胡苦辛、微寒,其性轻清上升,为疏肝利胆、调畅气机之要药;枳壳性沉降而下行,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两药相配,升降相因,调达气机,使脾升胃降功能得以改善。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炎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可减弱胃蛋白酶活性以保护上消化道黏膜;枳壳可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1]。
从而佐证柴胡与枳壳相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柴胡与枳壳配伍治疗慢性胃炎之胃脘痞满、消化不良等症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2清热和胃善用黄连佐吴茱萸一般认为,胃脘痛主要由寒引起,寒则气滞,不通则痛。
古代文献有“因于寒者十居八九,因于热者十唯一二”之说;而从慢性胃炎的症状分析,由“热”而引起者并不少见。
海派中医“张氏内科”张存钧教授诊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总结
海派中医“张氏内科”张存钧教授诊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总结海派中医“张氏内科”张存钧教授诊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总结反流性食管炎(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高。
张氏内科张存钧教授作为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长期致力于中医在现代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并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总结张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和方法,并对其进行探讨。
一、病因及病机认识张教授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过程中,重视了对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他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的障碍,胃酸和胃内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炎症反应,并造成食管黏膜损伤所致。
此外,张教授还指出,慢性炎症、胃肠功能失调、湿热积聚等都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二、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过程中,张教授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并深入研究了该病的各种辨证类型。
他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质特点,常见的辨证类型如胃热犯降、湿热蕴结、脾胃虚弱等等,进行个体化的施治。
1. 胃热犯降型胃热犯降型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症状为胸腹热痛,嗳气频繁,口苦口干。
张教授常用的治疗方剂有清胃散、消食导滞方等。
同时,还结合针灸疗法,如足三里穴、关元穴等,帮助疏通胃经,疏肝降逆,以达到清热化瘀、疏导降逆的目的。
2. 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症状为上腹胀满,恶心呕吐,口苦口腻,大便黏滞等。
张教授常用的治疗方剂有温中化湿方、燥湿消食方等。
同时,还应用腹部推拿手法,如捏脾促逐,以及针刺足三里、足厥阴等穴位,加强活血化湿、健脾燥湿的疗效。
3.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神疲乏力等。
张教授常用的治疗方剂有健脾和胃方、理中丸等。
同时,还常规运用经典的中医治疗方法,如脐疗、艾灸等,以增强脾胃消化功能,调理脾胃功能失调。
三、注意饮食调整张教授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同时,也极力强调饮食调整的重要性。
老中医张镜人医疗经验
胃学说的中医学家张镜人石蕴玉张存钧整理编者按张镜人,上海市人,为饮誉申城的张氏医家第十二代传人,家学渊源,有扎实的诗文功底及医学造诣,行医50余载,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热病主张祛邪为先,疗杂病独崇脾胃学说,通过培后天以育先天。
临床强调“宏观以辨证,微观以借鉴”。
其治胃炎倡用调气活血法,有效率达到73.05%,打破了“胃粘膜腺体萎缩不可逆转”的观点,为此获得了部级中医药甲级科研成果。
对慢性肾功能不全采用祛湿化痰、泄利浊邪,配合通腑导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诸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主张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为法,佐以宁心安神。
其自拟经验方“复方四参饮”经动物实验证实对心肌细胞有保护及损伤后促进修复的作用。
有关临床经验的学术论文发表了50余篇。
其还主持编写了《辞海·中医学科》、《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疑难病症秘要》等学术论著。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绿遍葫芦瓜与豆,压架凌霄秀,篱落缀牵牛,小圃晴烘,采药香盈袖。
中医宝库称丰富,本草饶研究,愿学李时珍,泽惠神州,亿万人增寿。
———张镜人《词稿·药圃采药》张镜人,名存鉴,生于1923年,上海市人,主任医师、教授。
出身于中医世家,张氏家族自明末迄今执行医业,代有传人,尤以擅治伤寒热病而称著于江南,其曾叔祖骧云公医名藉甚,饮誉申城,张氏继承家业,为第十二代传人。
幼承庭训,有扎实的文学基础,爱好吟诗读词,在严父的教诲下,深研医学经典,熟记药性方剂,勤奋好学,遍览历代医著,取各家之长,承家传奥秘,治热病主张祛邪为先,熔伤寒与温病于一炉,疗杂病每从脾肾着手,颇崇东垣、景岳之说,临诊治病,讲究实效,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理论上不断深造,实践中善于总结,疗效日趋提高,受到病员爱戴。
临床除了对外感热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外,尝以调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健脾益肾法治疗慢性肾炎,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病毒第四卷47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清营泄热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获满意的疗效,诊治病人数以万计,上至领导干部,下及广大群众,有求必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慢性顽固性胃炎应用药物联用方法治疗的临床研究
慢性顽固性胃炎应用药物联用方法治疗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顽固性胃炎应用药物联用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间来本科室就诊的100例慢性顽固性胃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成两组,一组是采用黄连素治疗的对照组,一组是采用黄连素联合硫糖铝治疗的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采用黄连素联合硫糖铝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采用黄连素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治疗慢性顽固性胃炎应用药物联合的方法临床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价值,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慢性顽固性胃炎;药物连用方法;黄连素;硫糖铝【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09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这使得慢性顽固性胃炎的发生率逐渐增多。
慢性顽固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炎,表现为胃部器官的萎缩性和糜烂性[1]。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单一药物治疗的方法,即黄连素,但是,从实际取得的效果来看,效果并不明显,慢性顽固性胃炎患者在治疗后,容易复发[2]。
因此,为了解决单一药物治疗存在的问题,本科室采用了黄连素联合硫糖铝治疗的方法,效果较为明显,慢性顽固性胃炎患者治愈率高,满意度也较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来本科室就诊的100例慢性顽固性胃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成两组,一组是采用黄连素治疗的对照组,一组是采用黄连素联合硫糖铝治疗的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男性慢性顽固性胃炎患者56例,女性慢性顽固性胃炎患者44例,年龄在19~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22±3.61)岁;慢性顽固性胃炎患者患病时间在12~34个月之间,平均患病时间为(20.43±4.39)个月;100例慢性顽固性胃炎患者病情表现为胃部胀痛、嗳气、口腔有异味等。
内科慢性胃病诊治经验课件
2.治疗法则
(2)治胃病十法
八曰升降并调: 如柴胡与旋复花、代赭石配合,升清阳之气,降胃气上逆。 胆热液泄尤需柴胡以畅达厥阴,升少阳清气,兼佐黄芩以苦 降而泄胆热,皆升降并调之法也。 九曰化湿和中: 湿热重宜用藿香梗、陈佩梗、生熟米仁; 寒湿重宜用半夏、陈皮。 湿化则胃安矣。 十曰消导悦胃: 宜六曲、谷芽之属。 消食化积,健脾和中,食化积消则脾胃之气平和。
常用药对及特色用药
2
常用处方及加减方
3
1.病机的认识
(1)基本病机
脾
胃
脾为胃行其津液
润燥相济、阴阳相合 、升降相因
肝、胆
主疏泄
主疏泄
“病起于肝胆, 症见于脾胃”
1.病机的认识(以胃炎为例)
(2)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机特点——气滞热郁
因热而引起胃粘膜的炎症 临床表现以热象居多 --------- 如胃脘疼痛伴有灼热感、口干、 口苦、嗳气泛酸、嘈杂易饥、舌 红、苔黄等。 胃镜、病理表现: 热象。胃镜下可见粘膜充血、糜烂 历代医家虽然认为,胃痛的辨证有虚实寒热之异,然而主张热邪致病的观点,与胃炎辨证似乎更为切合。
2.治疗法则
五曰清化瘀热: 如丹参、血竭、赤芍、白花蛇舌草、白英、蛇莓之属,瘀化热清 则胃自安和。可改善胃粘膜血流灌注,促进胃粘膜腺体恢复, 可阻断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 六曰调气活血: 调气者,益气、理气、降气皆是也。如孩儿参、白术、柴胡、 香附、丹参、赤芍之属。 脾气健,肝木调,气调血行,则腺体萎缩能复。 七曰寒温相配: 采用辛香和胃,行气宽中,温而不燥的苏梗与苦寒清热的黄芩、 连翘同用。 寒温相配,适脾胃之性,则气机舒而脾胃和,胀痛自可缓解。
脘痛 性质
望面色 望舌
胃镜 及病理
几组药对在慢性胃炎中的应用
47 加强药 品管理 , . 药房药品应分 类分 区储 放 , 识品名 与定 标 位, 促使药 品分 类 、 调剂 、 储放 管理 , 绝病 区借药 、 杜 换药 , 是 也 保 障药品正常使用 的有效方法 。 5 完善管理制度 , 建立奖惩机制 凡因工作责任心不强等人为 因素造 成缺药 , 情节轻重 给 视
用开 胃。 3 厚 朴 、 壳 枳
白术 味苦、 , 温 , 甘 性 归脾 、 胃经 , 具健 脾益气 、 燥湿 利水 、 止 汗 、 胎等功效 、 于脾 虚食 少 、 安 用 腹胀 泄泻 、 痰饮 眩悸 、 水肿 、 自
汗 、 动不安等 。茯苓味甘 、 , 胎 淡 性平 , 归心 、 、 、 肺 脾 肾经 。具有 利水渗湿 、 益脾和 胃、 宁心 安神 等功效 。主治小便 不利 、 肿胀 水 满、 痰饮 咳逆 、 吐 、 虚食 少 、 泻 、 悸 不安 、 眠健 忘 等。 呕 脾 泄 心 失
s f f nmmmg me t”Meh d :P c p o o cpo ii e n. t o s msf t n c mme t h e .ted v lp n f l —lv l a t i h r a i l ia h r cs e au t n ii n e t h e eo me to mut e e r—t s i p mep a m cs ci clp ama i v ai t n t l o
黄连 味苦 , 性寒 。归 心 、 、 肝 、 、 脾 胃、 胆 大肠 经。具 清热 燥 湿 , 火解毒等 功效 。用 于湿热 痞满 , 吐吞酸 , 热泻 痢 , 泻 呕 湿 黄 疸, 高热神 昏, 火 亢 盛 , 心 心烦 不 寐 , 热 吐衄 , 血 目赤 , 牙痛 , 消 渴, 痈肿疔疮等 。吴茱萸 味辛 、 , 苦 性热 , 有小 毒。入肝 、 脾 、 胃、 肾经 。功效 : 散寒止 痛 , 降逆 止 呕 , 阳止泻。用 于厥 阴头痛 , 助 寒疝腹 痛 , 寒湿脚气 , 经行腹痛 , 脘腹 胀痛 , 呕吐吞酸 , 五更泄 泻 等 。黄连和吴茱 萸具 有相 似 的药 理 作用 , 者都 具 有解 热镇 两 痛 、 菌抗 病毒 、 抗 抗溃 疡、 抗腹泻 等作 用。此外 , 连对 幽门螺 黄 杆菌有较 强的抑制作 用 , 吴茱萸 有止 呕、 向调 节肠道运 动等 双 作用 。 在 临床上 吾师常用相 同剂量 3, g取其辛 开苦 降作用 , 既清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辨治浅识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辨治浅识
张存钧;徐国缨;蒋勇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2(037)010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因其病势缠绵,且有发生癌前病变之可能,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认为其病理机制大都与"血瘀"有关,从"瘀"辨治,疗效较为确切.兹述浅见于下,以就正于同道.
【总页数】1页(P435-435)
【作者】张存钧;徐国缨;蒋勇
【作者单位】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
【相关文献】
1.治瘀浅识
2.从"脾虚寒热瘀毒互结"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3.从虚从瘀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4.张喜奎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经验浅识
5.从虚郁毒瘀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这个方名叫慢胃平专门平慢性胃炎的(张镜...
这个方名叫慢胃平专门平慢性胃炎的(张镜...这个方名叫慢胃平专门平慢性胃炎的(张镜人方)[药物组成]柴胡6g,.黄芩9g,杭白芍药9g,炙甘草3g,苏梗6g,香附9g,白花蛇舌草30g,徐长卿15g,香谷芽12g,炒枳壳10g.每日1剂,水煎服。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义]此方由《伤寒论》小柴胡汤、芍药甘草汤及《和剂局方》的香苏散加减综合而成。
方用柴胡轻剂疏肝理气,升提清阳。
《珍珠囊药性赋》云“柴胡,气味俱轻,阳也,升也....《药鉴》指出:“柴胡气味俱薄,升也...散郁气而内....提元气而左旋”,可使肝木条达,脾阳之气宣升,中焦自和,胀满自除。
然见头胀、眩晕者慎用,虑其肝阳上扰之弊,或佐以白芍抑肝而散火。
配黄芩苦寒沉降,清泄里热。
《本草纲目》日:“黄芩苦...疗痰热、胃中热....下气,主天行热....”。
.芍药、甘草和中泻木,缓急止痛,痛甚者倍用芍药。
苏梗辛香,和胃降逆,行气宽中,开胃下食,洽胀满最良,配香附散肝经之郁滞。
《本草纲目》谓:“香附,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再据“热郁于中”的特点,佐以白花蛇舌草甘淡凉,清热解毒而消痈肿,使以徐长卿止痛,香谷芽消导悦胃,久服诸药而无呆胃之弊。
[加减应用]胀满甚者加用八月札30g、玉蝴蝶10g等;痛甚者加用炙延胡索10g、九香虫6g等;中脘灼热者加用连翘10g、银花藤30g、铁树叶30g等;湿热甚者加用佩兰梗10g、生薏仁15g等;泛恶者加制半夏5g,炒陈皮5g;嗳气频者加用旋覆花10 (包)、代赭石30g (先煎)等;嘈杂者加用知母、玉竹等;泛酸者加用浙贝母10g、煅瓦楞15g 等;便秘者加用全瓜蒌30g (打)、望江南15g等;便溏者加用炒.楂曲各10g、保和片等。
诸药合用,可使中焦升降平调,郁热自除。
[附注]张师谓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辨证为肝胃失调,气滞热郁。
若饮食偏嗜或不洁,致食滞郁而化热;情志不遂,木郁化火,横逆犯胃;胆火上乘,内扰于胃;外感六淫之邪,化热内传胃腑;或湿与热交困中焦等,均可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的热象表现,故治疗大法为调肝清热。
经典方剂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_,桫穹詹璧隧学诼2005V01.6No.3临床经验●…………………………一一糖尿病为西医病名,中医之消渴病不同程度地概括了糖尿病的某些阶段或临床上的一些证候,但却不能概括其全貌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我们不应局限于症状的辨证治疗,应深人参考理化指标,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所以提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气虚是糖尿病不愈之症结,痰瘀是糖尿病合并证的关键,浊邪是糖尿病危证的所在,阴阳两虚是糖尿病发展的趋势。
总之,通过对糖尿病中医证型规范化的研究,我们经典方剂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王欢.乔模(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把几千年积累的不同证的症候群和仪器、化验诊断的指标结合起来开展现代化的临床辨证体系研究,使现代诊断技术和设备成为中医自身的辨证技术和装备的一部分,让实验室微观定性、定量检测指标有选择性地介入中医所辨的证。
这不但扩大和延伸了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还提高了中医临床预防和治疗的水平,同时也丰富了传统中医的辨证理论,体现中西医优化组合,使诊断完整、规范、统一化,这也是中医发展的方向和走向世界的突破口。
f收稿日期:2005—06—24修回日期:2005—07—05)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消化道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痞满胀闷、嗳气、嘈杂、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祖国医学多将其归于“胃痞”、“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脾胃虚弱乃是CAG发生的关键。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脾胃气虚者,治宜补脾行气,常选用《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金匮要略》枳术汤加减治疗。
证属脾胃虚寒者,宜选《金匮要略》人参汤(即理中汤)、附子粳米汤化裁。
属胃阴不足者,宜选用《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或益胃汤化裁。
若纯属阴虚被灼者,可用益胃汤治疗。
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兼夹实邪者,当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祛其实邪,再缓图其本。
中药药对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中药药对的研究进展与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药对是古今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奥妙的内涵。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的配伍形式,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通过对药的理论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方剂的配伍规律,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组方水平和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药对研究应用现代化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基于药对这种方剂配伍的基本形式,在临床研究中,许许多多的灵验新方由此而衍生出来。
由于研究单味药难以反映出其在复方中的真实作用,而复方由于药味多,作用关系复杂,对其研究也难以得出准确结论。
“药对”作为药配伍中的雏形,对其研究恰好可以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
因此,有必要对药对发展的历史进程及近现代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与认识,以便对其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科学地指导临床应用。
1 药对发展历史进程《神农本草经》于两药配伍效应上便记载有:药“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在运用方式及禁忌上,经文建议“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
而在使用有毒药物时,经文则曰:“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1]。
这一药对应用原则言简意赅,指导了千百年的中医从业者,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由《雷公药对》与后来的《桐君药录》合订而成的《药对》,其主要内容为“论其佐使相须”。
虽然原版《药对》已亡佚,但是从其幸存的5首药对中可以对其内容窥见一斑。
该5首药对分别从4个不同的节气(立冬、立春、夏至、立秋)出发,论述了相应节气的药物配对方式及其相应的治疗效应。
这很可能为我们今后研究药对配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
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徐之才药对》在《雷公药对》的基础上,对药对的组成法则多增了一项“性毒相反”[2],亦可谓是完善药对理论的一种有效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床每 多见 中脘 灼热疼痛、 口苦且干 、嘈杂易饥, 或泛 吐酸水、
大 便 干 结 、舌 红 、苔 黄 等 。治 疗 以清 热 和 胃 为主 。张 师 善 用 黄
连和吴茱萸配伍, 《 取 丹溪心法》左金丸之义, 其组方精简。方
中黄 连 清 泄 肝 火 , 清 胃热 , 火 得 清 , 又 肝 自不 横 逆 犯 胃, 胃热 得 清, 胃气 自降 , 方 中 主 药 ;少 佐 辛 热 之 吴 茱 萸 , 能 开肝 经之 为 既 郁 , 能 降 胃气 之 逆 , 制 黄 连 苦 寒 败 胃偏 胜 之性 。 二 药 合 用 , 又 并 辛开苦降, 寒温 并 用 , 反 相 成 , 奏清 泄 肝 火 、清 热 和 胃 、 降 相 共
从 慢 性 胃 炎 的 症 状 分 析 , “ ”而 引起 者 并 不 少 见 。 张 师 认 由 热 为 , 热 是 慢 性 胃 炎 不 可 忽 视 的重 要 发 病 因 素 , 由恣 食 辛 辣 胃 或 厚 味 , 热 内盛 ;或 由情 志 不 遂 , 郁 化 火 , 湿 肝 内扰 胃腑 而 成 。 临
细胞 性 胃肠 炎 ?或 是 结 缔 组 织病 继 发 嗜 酸 细 胞 增 多综 合 征 , 而
鼓舞脾 胃清 阳之气 ;干姜 、沙参佐黄芩、黄连, 免寒 凉伤 中、 避
利枢机, 去正安。 邪
胃肠炎仅是整个病程中的一部份 ?需继续随访追踪, 深入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清热和 胃善用黄连佐 吴茱 萸
一
般 认为, 胃脘 痛 主 要 由寒 引 起 , 则 气 滞 , 通 则 痛 。古 寒 不
代文 献有 “ 于寒者十居八九 , 因 因于 热 者 十 唯 一 二 ”之 说 ; 而
1 疏 肝 调 气 常 用 柴 胡 配 枳 壳 慢 性 胃 炎病 位 在 胃, 病 与 肝 胆 相 关 , 如 《 发 正 血证 论 》 言 : “ 木之 性 主 于疏 泄 , 气 入 胃, 赖 于 肝 木 之 气 疏 泄 之 , 水 谷 食 全 而
逆 止 呕 之 功 。实 验 研 究 表 明, 金 丸 能 抑 制 胃酸 、 降低 胃 蛋 白 左
沙参为佐使, 取法半夏和 中降逆止呕之意, 伍黄连、苏叶 、 竹茹
清 热 止 呕 ; 仁 、莱菔 子 健 脾 化 湿 、行气 消胀 ; 根 升 发清 阳 , 砂 葛
特殊 关联, 二者分别是独立疾病 ?或 是结缔组织病继发嗜酸 但
张存钧老 师是上海 交通大学 附属第一 人 民医院中医科 主
任 医 师 、 教 授 , 于 沪 上 名 医 世 家 , 曾祖 父 张 骧 云 以擅 治 伤 生 其 寒 、医德 高 尚而 享 誉 沪 上 , 幼 承 庭 训 , 志 杏 林 , 张 氏第 1 其 立 为 2 代 传 人 。 张 老师 从 医 4 O余 载 , 于 胃肠 病 的 诊 治 , 精 并全 面 继 承 了全 国 名 老 中 医 张 镜 人 教 授 的学 术 经 验 , 床 处 方 善 用 药 对 治 临 疗 慢性 胃炎 。 老 师 认 为 , 张 药对 作 为 中 药 处 方 的 核 心 , 既可 单 独 应 用 , 可 与 其 他 相 应 药 物 配 伍 组 合 成 方 , 对 的配 伍 能 起 到 也 药 协 同 作 用 , 相 互 纠 正其 偏 性 , 缓 减 其 毒 性 , 用 得 当往 往 能 或 或 应 收 到 事 半功 倍 的 效 果 。 者 有 幸 随 师 侍 诊 学 习 , 益 匪 浅 , 不 笔 获 兹
乃化 ;设肝之清 阳不升, 则不 能疏 泄水 谷, 渗泄 中满之症, 在所
不 免。 素 问 ・ 元 正纪大论》所谓 “ 郁之发, ”《 六 木 民病 胃脘 当 心而痛 ” 。可 见 , 性 胃 炎 与肝 胆 关 系 密 切 。肝 气 条 达 , 液 畅 慢 胆 利 , 脾 胃 之气 和顺 , 降 有 度 , 化 如 常 ; 之 , 胆 疏 泄 失 司 , 则 升 运 反 肝 横 逆 侵 脾 犯 胃, 然 影 响 脾 胃 的运 化 功 能, 必 以致 肝 胃气 机 壅 滞 , 出现 胃脘 痞 满 、 隐痛 或 引及 两 肋 , 攻 撑 作 胀 等 症 , 当疏 泄 肝 或 治 胆之气, 以和 胃 安 中 。 张 师 认 为 , 胡 苦辛 、微 寒 , 性 轻 清 上 升 , 柴 其 为疏 肝 利 胆 、
揣 浅 陋, 结 如 下 , 总 以飨 同道 。
调畅气机 之要药 ;枳壳性 沉降而下行 , 以行气 宽中除胀为 主,
两药相配, 降相因, 升 调达 气 机 , 脾 升 胃 降 功 能 得 以改 善 。现 使 代 药 理 研 究 表 明 , 胡 具 有 中枢 抑 制 作 用 及 抗 炎 作 用 , 促 进 柴 能 胃 肠 蠕 动 功 能 , 减 弱 胃蛋 白酶 活 性 以 保 护 上 消 化 道 黏 膜 ;枳 可 壳 可 使 胃肠 运 动 收 缩 节 律 增 强 “。从 而 佐 证 柴 胡 与 枳 壳 相 伍 具 有 一 定 的 合 理 性 , 柴 胡 与 枳 壳 配 伍 治 疗 慢 性 胃 炎 之 胃 脘 痞 为 满 、 消 化 不 良等 症 提 供 了药 理 学 依 据 。
21 年 4月第 1 第 4 O0 7卷 期
中 国 中医药信 息 杂志
・ 5・ 8
・专 家 经 验
・
张存 钧 治疗 慢 性 胃炎药 对 运 用 浅 析
吴卫 莲, 阳, 导 :张存 钧 赵 指
( 海 市松 江 区 中 心 医 院 中 医 科 , 海 2 10 ) 上 上 0 60
关键 词 :名 医经验 ; 张存 钧 ;慢 性 胃炎 ; 中 药配 伍 ; 药对 中 图 分 类 号 :R 5 .3 2 97 3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 1 0 ・ 3 42 1 )40 8 -2 0 55 o ( 0 00 -0 5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