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必修二.doc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开展》
2.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各采取了怎样的方式?
3.三大改造的实质:将生产资料的_________ 制变为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_制
2402.1/三4/17 大改造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1
二、计划体制下的初探:1956—1966年
1.首次正确的尝试:1956年中共八大
请思考:为什么 说中共八大是第 一次正确的尝试?
天津南郊区三道沟乡民纷纷报名申请加入高级社
8
4. 社会 主义 三大 改造
2021/4/17
“手工业合作化的春天” ——兴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北京市手工业者登记入社
9
4. 社会 主义 三大 改造
2021/4/17
“亏了我一个,幸福全国人”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0
4.三大改造(53~56年底)
1.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什么?
27
2021/4/17
28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国民经济的浩劫
2021/4/17
29
20年建设的经验教训
1.工作重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八大的经验)
2.经济建设: 尊重客观规律 (大跃进的教训)
从国情出发
2021/4/17
(人民公社化的教训)
30
50
~
背景
70 计划体制
内容
年 确立:
2021/4/17
24
1956—1966年: 成就与失误并存,成绩为主
大庆2021“/4/17铁人”王进喜 1963年大庆油田工人欢呼第一口2油5 井
试喷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 2第021一/4/1颗7 原子弹爆炸成功。
高一历史: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案(岳麓版必修二)1
第四单元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导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极大地焕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但是,经济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在成绩面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发展口号。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受了风雨的考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1.建国初期的形势建设背景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 . 29公斤。
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恢复经济的措施1949年到1952年底,我们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工作: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建立国营经济;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③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④恢复发展生产: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城市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这些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一五”计划的成就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性质及内容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内容:对农业采取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在全国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对手工业采取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办法,实现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2 岳麓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2 岳麓版必修2【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的理念,历史教学始终不能离开历史活动的主体,本课通过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来体会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高昂热情,体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再一次感动。
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3、强调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活动不能离开时间,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通过为学生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段经济建设历程,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
(二)设计特色:1、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
2、体现历史学习三部曲:“走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二)课程标准: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地位分析:本节是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一节。
本单元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介绍了毛泽东时代即计划经济时代和邓小平开启的新时代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高中历史 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目标导引素材 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览众山小
三维目标
1.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了解并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及1956~1966年全面建设时期中共的正确探索与错误探索,认识1956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前后,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既取得了突出成就,也留下很多教训。
3.通过对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学习,培养宏观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和比较历史异同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
学法指导
可以应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可以向家中的老人询问建国初到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加深对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
1。
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曲折开展教案2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曲折开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①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②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根本好转,工业化建立提上日程。
A.农村:土地改革;B.城: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②合理调整工商业。
2、道路方针1〕1953年过度时期总道路: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什么叫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进展三大改造,把消费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由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3〕过渡时期总道路有什么特点社会主义建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开展消费力与变革消费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
4〕“一五〞方案〔1953—1957〕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见课本〕考虑:“一五〞方案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开展重工业?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根底。
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根底非常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开展重工业。
3、初步成就1957年,“一五〞方案超额完成任务,获得突出成就。
表现:①全国工业产值78亿元,比1952年增长12%,超过原方案的21%。
②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的原因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三大改造的过程:〔见课本〕3、三大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方案经济在中国根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开拓了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确立。
三、经济建立的成就与教训1、1956年中一一共八大历史条件:社会主义改造获得决定性成功,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确立主要内容:①正确指出了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开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 必修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熟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1957年至1966年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2.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特色及改造完成的意义。
分析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
◆知识导航1.知识要点本课应掌握的知识要点主要有新中国经济的调整和恢复;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党和人民要完成的主要任务的正确决策;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错误的总路线及由此引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和党中央对此进行的调整;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中的前进;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空前政治经济浩劫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干扰的破坏。
2.重点分析(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首先明确“过渡时期”中的过渡是指1953-1956年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这段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其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可理解为“一体两翼”。
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三大改造的进行和完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经济基础。
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同时并举,相互促进,两者之间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2)如何理解一五计划中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相互关系。
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的进行和完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经济基础。
两者之间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一五计划的实施是完成三大改造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具体手段。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文知识点解析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这些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路线方针(1)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想一想: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什么特点?解答:总路线规定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工业化,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二是三大改造,即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这是总路线的突出特点。
(2)“一五”计划: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国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制定了“一五”计划。
即从1953年到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议一议:“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解答: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先发展重工业。
3.初步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如下:一是全国工业总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
二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查一查:在教材《“一五”计划成就图》上查找一汽、鞍钢、武汉长江大桥等具有代表性的成就。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对农业的改造(1)必要性: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分给了农民。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历史必修2)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审核人:徐晓虹 2010年4月20日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难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历史分期1.1949—1956年(过渡时期)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1976年(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自主学习】一、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2).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
(2)过程农业(3).结果: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合作探究】:探究一:新中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目的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从改造的目的看,三大改造与工业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什么特点?探究二: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了,推动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这里的经济制度是指计划经济体制,请你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计划经济的理解。
【疑难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学习】二、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探索( 思考):你如何看待中共八大关于形势、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思路点拨)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客观上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备课资源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备课资源建国之初,中国政府致力于大力恢复与发展经济。
到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胜利完成。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大规模的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为适应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这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保证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为了完成总路线的任务,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953年国家制定了重点发展重工业,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制定后,国内掀起了工业化的热潮。
五年内,施工的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重点项目达到921个。
到1957年时,“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平均每年增长18%,超过计划原定的14.7%的速度。
我国主要重工业产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钢31%,电力21%,煤14%,石油27%,机器制造31%,水泥18%。
到1957年底,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新的工业基地出现了。
它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新中国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并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政府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自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和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87.3%。
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doc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肇庆市实验中学岑学先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o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述,涵盖了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约27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线索明晰,主干突出,但是理论认识难度较大,只是要点难点较多。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生分析:学生在政治课上已经学习了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教训,前面历史课也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照抄苏联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有关史实,通过学习不难知道:这样势必有成就也有失误,其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探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接话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
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问题探索;史料分析等。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难点: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学法指导:时间记忆法、归纳法、比较法、图表法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好!请看看这些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优教导学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优教导学案主干梳理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1)经过调整,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2.纲领:1953年,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特点:(1)借鉴苏联经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
(2)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图解识记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知识点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目的: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 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二、三” 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过程(1)农业: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 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手工业:1953年,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变为国家资本主义。
1953年底,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 。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归纳总结成就(1)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
其主要内容有:①当前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 业国变为先进的 。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知识探讨 岳麓版 必修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识探讨[学习目标]1.识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容,概括“一五”计划的成就,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理解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2.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必要性,概述改造的过程和措施,识记改造的意义,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识记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理解八大从实际出发为经济建设制定了正确的政策方针,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对八大精神的改变。
4.分析“左”倾错误的表现和实质,认识党在20世纪60年代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
5.总结20世纪50年代至“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认识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
学习提示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前提,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脱离实际的政策,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曲折,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本课的重点,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本课难点。
合作与讨论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则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指出:“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讨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与社会经济建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的思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来看,正确认识社会的主要矛盾,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使经济建设蒙受损失。
作为领导人要客观冷静,实事求是,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
[典例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建国之初毛主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 岳麓版 必修2.ppt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56—1966)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 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 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 严重失调。 到1958年底,全国共生产钢1 108万吨,其中合 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经济 效益低下,1958年农业丰产而没有丰收。人民生 活水平普遍下降。
农业--初级社-高级社
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56—1966)
本阶段的特征 A、探索:中共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 B、曲折:由于缺乏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在探索中出现 了一些曲折和错误 C、前进: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了巨大成就
思考: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 如何?这样炼钢你认为有什么影响?
信息: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 只有800万吨合格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跃 进 产 量 高!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事实,哪些是 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为什么?
9000万吨
大 跃 进 时 期 的 炼 钢 指 标
3000万吨
1070万吨
535万吨
800万吨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农民大炼土钢时运送矿石 “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时出现 在山西省故县“小土群”的一角
高中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重点突破】1、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主体和两翼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化”和“三改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涉及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设计生产关系。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的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现代中国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的原因和带给我们的启示原因:(1)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努力探索。
(3)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的影响和中国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
(4)党和国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人类和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启示:(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3)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积极抓住机遇,大胆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巩固练习:1.(2010四川卷,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高一历史岳麓版2学案:知识导航19.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
背景:建国后,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
成果:借鉴苏联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各行业之间的关系,1953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3。
意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改造1。
原因: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经过(1)农业:1953年全国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2)手工业:1951年,国家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从供销方面入手,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
结果及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
成就(1)八大决策: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八字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使经济形势好转,人民生活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共40讲)[课标为主岳麓兼人教版]撰稿人山东省实验中学魏明专题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点睛】本专题讲授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史实。
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及经验教训,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
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考点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掌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中的国民经济等史实。
【解析考点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逐步确立的过程。
(1)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工业化的主张。
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到1957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3)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从1953年开始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试办农业合作社;掀起了兴办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②手工业:试办手工业合作社;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到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表现及经验教训.(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的泛滥。
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高速度,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接着,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使得“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并造成了1959——1961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
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4)“文革”时期经济的破坏。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考点释疑1】“大跃进”是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的思想产物,也是一次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社会实践。
随着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党内”左”倾思潮开始发展,主要表现:对经济发展的速度要求过高,认为一五计划经济增长速度的”常规”应打破,要来一个巨大的跃进,成倍,几倍,几十倍地超过过去的中国和超过一切资本主义国家。
以钢为纲,大炼钢铁,全面跃进。
历时三年,不仅未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反而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灾难,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失误。
为适应大跃进需要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其特点是一大(规模大,一般以一乡为一社,2000户左右),二公(公有制程度高)。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第2课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考点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解析考点2】1.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考点释疑2—1】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四大和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织各方面力量,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并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规划了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蓝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通过改革建立新体制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概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开始了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国企改革。
1992年,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考点释疑2—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形式,是合作经济的一种经营形式,是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一个层次。
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某些统一经营的职能。
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农民家庭的积极性。
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又不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束缚农业生产力的旧体制,使农业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标考点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解析考点3】1.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的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主要因为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并且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联系。
(2)1984年,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放区、高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考点释疑3】我国的对外开放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含义。
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
多方位:对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宽领域:除政治以外所有领域,对外经济开放是主要领域,而且在经济开放也是多领域的。
【单元综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同时也遇到了挫折。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经济建设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且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高考回眸】【例1】(2002年广东卷)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B)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例2】(2000年上海卷)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
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D)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D.他懂业务,他说的对,我们还是要听的【例3】(2000年全国卷)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D)A.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做法【例4】(2002年全国文综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C)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一心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例5】(2002年江苏,河南大综合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D)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②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④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④【例6】(1997年全国卷)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A)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例7】(2003年上海卷)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将“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