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畅销?
余秋雨散文解析
余秋雨散文解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也是一位享有极高声誉的散文作家。
他以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写作技巧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独到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特色。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向读者传达着他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他的散文作品既包含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又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真实而质朴的语言打动人心。
他善于用平实的文字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生活中的琐碎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画面。
读者在阅读余秋雨的散文时,常常会被他描写的情景所感动,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传承,也有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他的散文作品中经常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古代文人的境界和人格的陶冶等。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从中汲取到自己的营养和启示。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也经常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和复杂的社会画像。
读者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不同角度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和希冀。
除了语言的精湛和主题的深思熟虑,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还贯穿着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美的追求。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美的追逐和热爱。
同时,他也通过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传递给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精湛的技巧,触动了广大读者的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激发了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关怀。
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有哪些
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有哪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当代文学领域独树一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以独特的写作技巧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以下就来探讨一下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知识储备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首先在于他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
他在作品中能够信手拈来各种历史典故、文化现象、哲学思想等,使文章充满了厚重的文化气息。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对莫高窟、都江堰等历史遗迹的描述,不仅仅是对其外观和现状的展现,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化与思考相融合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美丽的风景,还能够了解到深刻的文化内涵。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余秋雨先生必定是在平日里广泛阅读、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这也提醒我们,要想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散文,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独特的视角与观察余秋雨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事物。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努力探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
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人遭遇的同情上,而是通过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造成这些命运的深层原因。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他的散文具有了更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同时,他的观察也非常细致入微。
他能够捕捉到一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比如在描写风景时,他会注意到光线的变化、风声的轻响等微小的元素,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
三、生动的描写与抒情余秋雨的散文在描写方面非常生动形象,能够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他所描绘的场景。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富有感染力。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河流的描写:“河,就像一位刚刚分娩的母亲,在疲惫中仍然洋溢着温馨和慈祥。
”将河流比作刚刚分娩的母亲,生动地表现出河流的温柔和包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
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
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贏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及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还游遍了欧亚大陆。
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髙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祕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
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和思想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备受推崇的文化名家。
他以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散文界的瑰宝。
本文旨在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耐人寻味的文字和深度的思考而著称。
他善于以诗意的笔触描绘细腻的情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考,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阅读体验。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灵魂的呈现。
他对生活的关怀与热爱,对人性的思辨和探索,都渗透在他的文字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比如生活、人情、文化等等。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力,将这些主题融入到他的散文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追溯和探索。
他用文字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它们在他的散文中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令人陶醉其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文风上多变而富有活力。
有时他选择细腻温情的抒发,有时又倾向于深邃严谨的思辨。
他的散文有时会给人以平静宁和的感觉,有时又让人感到激情四溢。
无论采用何种风格,他都能够准确地抓住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共鸣。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传播。
他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和智慧,具有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力量,让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感受到共同的情感和人性。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陈述,更是一种美的追求和审美的体验。
他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展现给读者。
他的散文穿越时间和空间,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生活的普遍性和共性。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备受推崇。
他的文字浸润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在思想上,余秋雨的散文都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启发。
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
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
余秋雨散文评价1.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
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
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
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
(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2.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
余秋雨散文在当代散文中的地位
余秋雨散文在当代散文中的地位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二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一书,开创了一种新的散文写作潮流,以致“文化大散文”一度兴盛。
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当代作家评论》中说:“余秋雨散文出现后,散文作为文学形式正在揭开历史的新篇章,这么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料,这么巨大的知识容量,这么充满睿智和情趣。
”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散文新流派,正向散文反思主题的新高度与主体人格的深远化而挺进,出现了散文历史以来的少见的繁荣。
看看两年来的文学报刊,几乎是满城争说余秋雨,其热烈程度,远远超过当年的朱自清、杨朔。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在于他开创了“文化散文”的新路子,令人耳目一新。
一部作品,几十篇散文,使我们足以想象到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之路上艰苦跋涉的那支苦旅。
他们当中有文学家、史学家,也有诗人、画家;有名相、重巨,也有谪官、流人;有流浪艺人,甚至也有妓女(苏小小)……他们一代接一代地在这条路上跋涉,不管是凄风苦雨,还是饥寒难耐,却总是痴心不改。
他们当中不知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跌倒了又爬起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倒下了再没爬起来,手里却还拿着泣满血迹的诗稿……这支文化苦旅走了足足几千年,怕是他们自己也没想到,正是这艰难的心路跋涉,才终于构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文化人格,才终于展示出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迷人魅力。
我们很佩服余秋雨,他能在几十篇散文中把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中国文化的人格力量表现得那样生动形象,那样深邃悲壮和震撼人心,使人读起来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现实的责任感。
余秋雨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开辟了散文新文风。
余秋雨将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与现代意识连接在一起,以逆向操作的方式异军突起,呈现给读者一种新的阅读文本,激发起他们新的审美趣味,一方面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也随着他的情绪时而崇拜、向往自然,时而对历史深沉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叹,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调子,悲怆的氛围,一次次让我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余秋雨《文化苦旅》作品价值
余秋⾬《⽂化苦旅》作品价值 作者简介: 1946年8⽉23⽇出⽣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国际著名⽂化史学者、⽂学家、散⽂家、作家、中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学⼈⽂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
2006年第⼀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富。
其⽂化散⽂集在⼆⼗世纪九⼗年代⾄⼆⼗⼀世纪初的中国⼤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港等地也有很⼤影响。
海内外读者⾼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以整整⼆⼗年的不懈努⼒,为守护和解读中华⽂化作出了先于他⼈的杰出贡献。
作品价值: 《⽂化苦旅》畅销,并且成就了“⽂化⼤散⽂”风潮,主要还是因为《⽂化苦旅》⾃⾝的⽂本价值: 1、摆脱了传统散⽂过于琐碎的写作视⾓,⽽以宏⼤的中国历史⽂化为创作背景,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到⼈类穿越时空的情感结合点,选取的内容题材⼜紧扣现代⼈极其关注并能建⽴感情联系的事件和⼈物,并赋予⼈⽣命运的关注和终极体验。
2、作为散⽂,《⽂化苦旅》每篇篇⽬都⽐较长,很容易产⽣阅读障碍和⼼理疲劳。
但是,作者长期从事戏剧⽂学教学,具备很强的说故事能⼒。
再长的篇章,读起来都很轻松,从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关键在每⼀篇散⽂⾥都隐含着⼀个简单的故事结构,⼈物事件简单,脉络清晰,有的⼈物事件本就是读者都知道的,不过是作者以他的⽅式重新解读和演绎,让阅读者顺着故事脉络进⼊,循着故事情节展开,这恰恰符合⼀般读者的阅读习惯。
3、讲究细节描述,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和美感,在许多篇幅⾥,只是⼀个很简单的经历和故事,⼀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就上升到了艺术审美的层次。
4、作者所有的写作,都建⽴在⾃⾝经历和体验的情感基础上,有的事件是他本⼈亲⾝经历,有的历史故事中,他会虚拟⼀个⼤“我”,从⼀个简单的⼈⽣经历到⼀个民族的⼤事件,都离不开写作者⾃⼰的情感对位。
5、余秋⾬拥有独特的语⾔表现⼒和节奏感,他的⽂字⾮常感性,很适合他想表达的内容和想说的故事。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范文一品读余秋雨的历史散文,蔚然成了近年来中国小资的时髦风气,并带出了文坛一阵风潮。
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
由此带来的文化狂喜,可以从他散文集的发行量上得到证实。
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余秋雨做出的努力是令人赞赏的。
在我的记忆里,余文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志连载,而后被不断地出版、转载、报导,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重要畅销图书,甚至出现在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和杂志上,与鲁迅和林语堂的作品一道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一时间,大有不读余文,羞谈文学之风。
果真是这样吗?让我们以他的《文化苦旅》为例,看看历史和文学在这里是怎样结构在一起的。
在《文化苦旅》中,我们可以透彻的看到作者采用的话语策略,那就是透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的传统“爱国主义”(也即“民族主义”,这正是该书发行时面临的一种流行思潮),而后在这引导下进入深度操作的层面。
第一篇“道士塔”是一个奠定民族主义基调的重要篇章,它确立了整部书的话语(价值)姿态:王道士以他无知和贪婪出卖了中华文化的瑰宝“敦煌石窟艺术”珍品。
这种道德化的母题和“故事”完全符合大众的“民族主义”走向。
不仅如此,作者还使用了一些煽情主义话语记号来强化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如“伤口”、“滴血”、“下跪”、“恳求”乃至“哭泣”,所有这些意象或独白都展示了一种露骨的煽情技巧。
尽管它从文学技巧上看相当笨拙,但在中国的读者市场却是双重有效的,即点燃了读者的历史怒气,又使之产生了对作品乃至作者的无限钟爱,这样的例子在余文中俯拾皆是。
余文成功的运用历史随笔与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引发了大众的阅读回响。
尽管人们并未从这些历史诠释中获得新的概念,但封存在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生活的断裂,获得了某种修复,旧式文人的理想、趣味和面容遭到了大众之手的亲切抚摸。
那么,在当时所谓“建构大中华文化圈”的大汉民族主义思潮中,余文受到大陆、台湾乃至世界各地华人知识分子读者的响应和鼓掌,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余秋雨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一直备受关注和喜爱。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有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下面就对这些特征做一简单的分析。
1. 描写细腻、情感丰富余秋雨的散文中,经常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他却能从中寻找出感人的情感细节,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春风十里不如你》描写了一次父子间的“蒙面”过程,这个小小的描写传达出的是亲情、爱情以及人生的意义。
2. 句式简洁、语言清新余秋雨的散文语言简洁、清新、易懂,不过分冗长,也不心理难懂。
这种语言风格让读者阅读起来感到轻松愉悦。
比如他的《豆蔻岁月》中写到:“回忆是一时的寂寞,想你是永久的错过。
”3. 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余秋雨的散文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人称借代等修辞手法,让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他用“他有一个梦想,有时在梦中,也做那呼吸急促、脸潮红的磨底漆的工作。
如果他的画布上有一道划痕,这意味着他的内心也留下了一道伤痕。
”这样的长句又复杂又有力度。
4. 人本、思想深邃余秋雨的散文多从人性角度审视问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的关怀、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涉及了一些深刻的哲学思考。
例如《芳华》中舞蹈老师激励孩子们去练习跳舞,从“现在”出发,以此寄托对未来的畅想,而他的散文作品中也透露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期许。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具有深刻入微的思想,又简洁轻盈又意蕴丰富,脉络清晰,句式多样,表现出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性、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其一,文化内涵的深厚性。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文化为主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
他能够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通过对莫高窟、都江堰等文化古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这种将文化融入散文的写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其二,历史叙事的生动性。
余秋雨善于用生动的笔触讲述历史故事,让那些沉睡在史书里的人物和事件重新鲜活起来。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山居笔记》中,他讲述清朝的兴衰,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的历史叙事不仅让人了解了过去,更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其三,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余秋雨在散文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他的情感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探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四,哲理思考的深刻性。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表面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意义,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行者无疆》中,他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比较,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启迪智慧的作用。
余秋雨_文化散文_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
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
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说的正是这层意思。
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了面积不小的一块。
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
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
如余秋雨最初是到了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
而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
《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
《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
这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痒处,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之所以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释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所在。
读余秋雨散文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余秋雨散文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读余秋雨散文的心得体会篇1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曾说:“余秋雨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为他在自然景观面前,将激情的抒发和智性的文化沉思结合了起来。
”读《文化苦旅》,读《山居笔记》,我们都会鲜明地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艺术个性,即以自然景观为核心意象,使激情与智性相互渗透,把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文化景观的阐释统一起来。
《都江堰》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
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
*开篇就奠定了一种厚此薄彼、褒贬分明的情感基调:“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我以为”“最激动人心”“不是……而是……”这些字眼,将作者的理性判断镀上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它统领下文对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观(水)和文化景观(李冰之于水利建设的杰出贡献)等的描述与议论。
激情的抒发需要具体形象的铺垫,否则感情势必空洞浮泛。
《都江堰》一文形象刻画角度多变,生动空灵。
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或从听觉角度切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以极度夸张的比喻摹拟江水惊心动魄的声响;或从视觉角度摄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叠叠或合聚飞奔或分流直窜的动态镜像,突出其规整中的强悍的精神,展示它“壮丽的驯顺”的个性。
侧面烘托,有欲扬先抑,如写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为主的偏见、懒懒的心绪、散散的脚步,来反衬之后亲睹真容的震惊与叹服;有对比映衬,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与江水的“精神焕发”相比照,突出江水“踊跃喧嚣”的气韵。
这些自然景观形象的描绘,饱含钦敬欣羡之情,为下文文化景观的智性反思张本。
这些感性的丽句里潜藏着作者对都江堰内蕴的精神风度之历史价值的深邃反思。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体形象的承载,否则思考势必单调枯燥。
*在从声、形、神韵等多侧面写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观的壮美之后,接着将视线聚焦于“李冰”这一形象及其历史文化的内涵上。
作者对李冰形象的刻画是粗线条的,主要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纵横今古,浪漫飘逸,充满诗情。
余秋雨的作品如何影响了中 国文学
余秋雨的作品如何影响了中国文学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余秋雨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且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余秋雨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善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以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在《文化苦旅》中,他走访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通过对这些遗迹的描述和思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这种对文化的深入探究和传承,使得读者对自身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他的作品在文学体裁上也有所创新。
余秋雨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形式,而是融合了散文、游记、历史研究等多种元素,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体风格。
以《山居笔记》为例,既有对山水风光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还有作者个人的感悟和思考。
这种创新的文体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为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在叙事方式上,余秋雨以其细腻而富有情感的叙述,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现象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
在《霜冷长河》中,他通过讲述一个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余秋雨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也是其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他关注人的命运、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对历史中的苦难和悲剧给予了深刻的同情和反思。
在《借我一生》中,他通过回忆自己的家族历史,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挣扎与坚守。
这种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使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对人类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此外,余秋雨的作品还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他的书籍在广大读者中广泛流传,使得更多的人对文学和文化产生了兴趣。
他的作品经常被选入教材和各种读物,成为了许多人文学启蒙的重要来源。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为何广受欢迎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为何广受欢迎在当代文坛,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无疑是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他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那么,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究竟为何能如此广受欢迎呢?首先,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他在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
无论是古老的文明遗址,还是悠久的文化传统,他都能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为读者揭示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通过对莫高窟、都江堰等文化遗迹的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坚韧的精神力量。
这种对文化的深入解读,不仅让读者增长了知识,更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从而激发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其次,余秋雨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他不满足于对历史和文化的表面描述,而是以一种跨越时空的眼光,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社会现象和人类的命运。
他在作品中常常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比如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反思,探讨了在历史的洪流中,知识分子如何坚守自己的良知和责任。
这种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使他的散文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启迪和教益。
再者,余秋雨的散文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不失韵味。
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例如,他在描写西湖时写道:“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
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
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
同时,他的语言还富有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余秋雨在散文中展现出的真诚和勇气也深深打动了读者。
雨散的散文热的原因及散文价值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文化人格;文明;价值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起源于他的《文化苦旅》,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文化苦旅》应该说对于拓宽当时中国散文的走向及突破其困境与注入生气是有所帮助、有所贡献的,因为他是以学者的目光来打量山水风物、品评历史精魂的,但是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走俏,除了其自身的散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优胜之外,也跟《收获》的连载不无相关①;同时又跟余秋雨的四处讲学,到处演讲、传播己说不无关系,可以说余秋雨在讲学的过程中也制造了一大批自己的忠实读者(依我看来,恰恰是这批年青的读者在其后成为了他的不断出版的书籍的购买军主力——当时几乎清一色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又因应试教育之苦而导致文化、历史知识的断层和欠缺,急需弥补,余的文化散文恰恰能够起到这个补课的作用。)。此外也跟余秋雨在评论界所受到的吹捧和贬损相互交织,从而更激发了社会广大读者的好奇和跟进有关。诸多种种,从而导致了“余秋雨热”的持久不散的文学现象。可以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恰恰是给当时软弱无力、格局狭隘、囿于个人悲欢离合的散文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以思想潜扬和格局开阔而取胜,这普遍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期间的知识大众和青年学子寻觅和重新打量中国山水风物和历史文化的心理向度和精神需求。因为现实的政治已不容许轻易放言,而随之而来的经济狂潮更是席卷了社会无数大众的不安稳而烦躁的心;而在文化领域,学者们普遍遁入了精神学术和著书立说之中,先前的一套已经不行了,得另建一套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便应运而生。至于文化领域中的艺术,也自有其运行的轨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小说,显著者莫过于贾平凹的《废都》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一写现实,一写历史,相得益彰,彰显了那一时期的主流艺术形态。而在散文界,呼唤散文变革之声、之气早已弥漫开来,余秋雨的散文,以一学者的人文游记忽入文坛,既得益于《收获》的彰显,也慢慢自成体系,由此扩大开去,终成一家。这底子里,通过打量历史,或许能够看得更加清楚。彼时也,国中诸多学者纷纷遁入学术,学生逼入考试,社会逼入经济,人心转向金钱,弃理想而取实利,摈高尚而取世俗,社会转型之风风起云涌,前路之向多乃不明,国人乃注重当下及享受(极则致腐败),少谈主义和理想,更可谓潮涌大江流。在此当中,余氏之散文应运而生,风行天下,实有时势所造成之因素,非唯人力而已,亦仰时势。
从《道士塔》看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从《道士塔》看余秋雨散文的特点作者:李俊霞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06期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奖”,甚至还被盛誉为“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下面我们就以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的《道士塔》为例来了解余秋雨散文的魅力。
一、链环式的结构方式余秋雨刷新了散文叙述的一般模式,行文并不墨守“一贯到底” 的叙事格局,而是大胆采用了链环式结构,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切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集体,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着叙述的演进不断推进情感的深化。
在《道士塔》中,作者利用小标题的形式,把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个历史事件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个部分分别包括王道士刷白壁画和砸碎塑雕、发现洞窟经卷、随意送给官员洞窟文物、低价出卖文物等故事,在叙述的同时又穿插着作者对王道士、满清官员、满请政府的愤怒、痛苦、伤心、绝望的情感,这种情感随着叙述的推进而不断深化,从而形成余秋雨散文的独特结构方式。
二、将历史生动故事化敦煌石窟的当家人王道士对敦煌文物的破坏出卖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对于这一段历史,余秋雨先生突破了传统散文的表达方式,在方法和技巧上大胆吸收小说和戏剧的特点,充分发挥他的艺术想象才能,对发生在晚清的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史实进行了艺术的虚构,使尘封的历史复活。
如作者在描述王道士“整理”莫高窟时,就恰如其分的运用了此法。
“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
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 “‘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这样的描写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使人读了仿佛置身其中。
透过这种手法,我们会感知作者那颗跃动的拳拳之心和对民族文化的无限珍视之情,他的哀惋和痛惜,他的无奈和悲愤,他的凄厉和呼唤,足以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潸然泪下。
《文化苦旅》缘何畅销?
《文化苦旅》缘何畅销?作者:代玮来源:《出版参考》2014年第07期畅销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来运作,并在一段时间内在同类书的销售量中居领先地位的图书。
《文化苦旅》从知识出版社(后改名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3月的第1版,到2001年4月的第2版第1次印刷本,十年中累计印数为47.2万册,至今销量已突破百万册,成为文学类畅销书的一个代表。
《文化苦旅》的畅销乃至常销,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文化大散文”的写作方式在当时也是首创;另一方面也与编辑的挖掘、出版社的营销密不可分。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文化苦旅》缘何如此畅销。
编辑的慧眼识珠畅销书源自具备畅销潜质的选题,而编辑的慧眼识珠是具有畅销潜质的图书能够被及时发现和出版的保证。
《文化苦旅》中的一些篇目在《收获》连载时已大获好评,初步显示市场价值。
曾有几家出版社邀请余秋雨将稿件整理后出版,审稿时又认为书稿太“纯粹”、“文化味”太浓,没有一家通过,甚至有家出版社试图将《文化苦旅》删减篇目后定位为在旅游景点出售的游记手册,余秋雨失落之余索性将书稿锁在了柜子里。
知识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王国伟首次阅读文稿后,却为书中释放出来的生命信息和作者良好的文化感觉激动不已,他坚定地肯定《文化苦旅》的价值,认为书稿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之后,他又邀请余秋雨增补了一些篇章,说服领导将它作为重点图书项目运作。
这些肯定和努力是《文化苦旅》迈向畅销的第一步。
可见,编辑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保持良好的文化选择意识,才能不埋没那些潜在的畅销选题。
作者的名人效应作者的名人效应是该书畅销的因素之一。
国外出版业在预测一部作品的销量时,将读者对作家作品的认知度作为重要参考,其中作家知名度占到36%的比重。
余秋雨凭借自己作品较高的价值及自身的文化底蕴,在当时已小有名气;而他在《收获》连载专栏文章时,反响也十分热烈,这都为《文化苦旅》初期的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其一,文化内涵深厚。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文化世界。
他善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和人物故事,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
在《文化苦旅》中,他走访了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如莫高窟、都江堰等,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寻历史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人类智慧。
这种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深度。
其二,哲理思考深刻。
余秋雨在散文中不仅仅是描绘风景、讲述故事,更是在思考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本质。
他常常从一个小小的细节或事件出发,引发一系列深刻的哲理思考。
比如在《霜冷长河》中,他通过对友情、爱情、婚姻等话题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常。
他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其三,情感真挚深沉。
余秋雨的散文中充满了他对历史、文化、人生的真挚情感。
他在面对历史的沧桑变迁时,会流露出感慨和惋惜;在面对人性的美好时,会充满赞美和敬意;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会表达出同情和关怀。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传统文化的衰落感到痛心,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家园的缺失表示担忧,这种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人文关怀。
其四,语言优美典雅。
余秋雨的语言功底深厚,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他的语言又不失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行者无疆》中,他对欧洲各国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优美如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口广东省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李日新黄秋菊摘要:余秋雨散文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也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
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从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
对,卜说艺术形态的借鉴。
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及创新等三个方面对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散文。
其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散文,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睬。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
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
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传统观念散文的主题就是根据心情创作.题材要融进很浓重的中国传统语言色彩。
而余秋雨散文“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
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它呼喊几声。
”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
可见其散文的主题和题材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
更加深广。
他的散文主题和题材的扩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
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
说叨我的心底的山水。
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予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作者简 介
自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 来 至 今 , 为 上 海 戏 作
不 仅 提 出 问题 , 且 分 析 问 题 和 思 辩 问 题 。 阅 而
剧 学 院 博 士 生 导 师 余 秋 雨 教 授 的 散 文 , 创 作 其
不辍 。 一 直 保 持 畅 销 的 势 头 。 这 在 文 学 走 向 且 疲 软 的 世 纪 之 交 时 期 是 一 种 令 人 惊 羡 的 现象 。
水> 三本 散 文 集 分 别 选 自其 前 三 本 集 子 中 的 精
品 。余 秋 雨 的散 文 集 一 版 就 发 行 2 0万 册 以上 , 往 往 又 多次 再 版 。 盗 版 就 更 多 , 本 人 在 各 地 他 书摊 上就 购过 4 0余 种 盗 版 散 文 集 , < 年 一 仅 千
“ 问题 散 文 ” 提 出 和 创 作 实 践 的 余 秋 雨 的 散 文 选 题 集 中 在 大 量 的 古 今 问题
、
上 。 他说 : 对 读 者 的 吸 引 力 … … 内在 的 依 据 是 “ 文 章 本 身 的 张 力 。张 力 往 往 因 问 题 而 引 起 。 如 果 完 全 没 有 问 题 , 有 追 索 问题 、 示 问 题 、 没 展 阐 述 问题 、 决 问 题 的 欲 望 。 章 就 没 有 开 弓 之 解 文
实就 是 好 奇 心 。余 秋 雨 为 了 满 足 读 者 的 需 求 ,
一
61 —
生 的课 外 阅 读 , 成 年 人 的 阅 读 是 业 余 阅读 。 而 阅读 中快 乐原 则是 首 要 的 , 如 米 卢提 倡 的“ 犹 快 乐 足球 ”余 秋 雨提 倡 的快 乐 阅 读 是 绵 绵 不 绝 的 ,
暖 风 。 炼 丹 的文 火 不 至 于 熄 灭 。 使 事 实 上 。 秋 雨 的 散 文 读 者 主 要 定 位 在 大 余 中专 毕 业 生 、 中专 院 校 师 生 、 、 中 师 生 以 大 高 初 及 有 中 等 以上 文 化 程 度 的 各 类 人 员 , 至 包 括 甚
力 , 怎 么射 得 出 去 呢 ? 因此 。 的散 文 往 往 从 那 ” 他 “ 问题 ” 手 。 比如 < 个 王 朝 的背 影 > 分 析 大 入 一 是 清朝 三百年 由盛而 衰 的问题 ;流放 者 的土地> ( 是针 对 “ 国 历 史 身 上 某 些 让 人 不 大 舒 服 的 部 中
维普资讯
・
公 共课 教 学 研究 ・
余
秋
雨
的
散
文
为
什
么
畅
销 ?
周 继 鸿
摘 要 本文分 析 了余秋 雨散 文的特 点, 余秋 雨散文 畅销 不衰的原 因提 出了较 中肯的 看法 。 对 余 秋 雨 : 文 ; 销 散 畅 周继 鸿, , 级 讲师 , 皇 岛海 关学校 办公室 主任 。 男 高 秦
读 余 氏 散文 有 点像 听老 师 讲 课 , 环 相 扣 , 层 环 层
递 进 , 步 解 说 。 他 不 但 切 中 了 一 个 个 困 惑 世 步 人 心头 的“ 年 问 题 ” “ 纪 性 问 题 ” 而 且 用 比 千 、世 , 较 、 辑分析 、 逻 推理 等方 法 研 考 如 此 问 题 的产 生 原 因 。 在 < 万进 士 > , 章 在 回顾 科 举 制 度 十 中 文 的 利 弊优 缺 之 后 , 析 出科 举 制 度 造 成 的 社 会 分 C理 恶 果 。 其 是 给 知 识 分 子 带 来 的 心 理 痼 疾 , - 尤 和 畸 形 人格 。 伺 机 心 理 、 墙 态 势 、 情 倾 向 如 骑 矫
等。 至对唐宋 、 甚 明清 给 予 科 举 制 度 先 后 进 行 的
大 体 说 来 。 秋 雨 的 散 文 主 要 包 含 在 以 下 五 部 余 集子 中 , < 化 苦 旅 > < 居 笔 记 > < 冷 长 即 文 、山 、霜
河 > < 年 一 叹 > < 者 无 疆 > 另 有 < 明 的碎 、千 、行 。 文 片 > < 界 华 文 散 文 精 品 ・ 秋 雨 卷 > < 冥 秋 、世 余 和 南
良性 、 性 整 治 也 一 一 道 来 。 人 一 清 二 楚 , 恶 令 恍
然大悟。
叹> 盗 版 < 禧 E记 > 一 版 即 印 5 的 干 t 第 0万 册 , 这 几 乎 可 以说 是 当代 文 坛 上绝 无 仅 有 的 “ 下 奇 天 观 ” 余 秋 雨 的 散 文 如 此 畅 销 究 竟 原 因何 在 ? 。
本 。 阅读 是 对 外 部 世 界 的 开 发 , 是 对 自 己生 ” 也 命 的 开 发 。阅 读 的 最 大 理 由是 想 摆 脱 平 庸 , 平 庸 是 一 种被 动 而 又功 利 的谋 生 态 度 。一 个 人 最 佳 读 书 状 态 大 多 产 生 在 中年 以 后 。 能 不 能 取 但 得 这 种 状 态 则 取 决 于 青 年 时 期 的 准 备 。 实 际 上 , 多 的 阅 读 是青 年 人 的事 , 其 是 大 中专 学 更 尤
一
二 、 泛 的读 者 定 位 广
余 秋雨 是 研 究 过 读 者 的 心 态 和 读 者 市 场 的 。 他 在 对 台 湾 高 雄 中 山大 学 演 讲 < 阅读 建议 >
中说 : 茫 茫 书 海 , 正 与 你 有 缘 的 只是 一 小 角 。 “ 真 名 著 如 林 , 正 属 于 你 的 也 只 是 不 多 的 几 十 真
位 ” 研 究 剖 析 中 国 流 放 问 题 ; 十 万 进 士 > 专 , < 是
门研 究分析 中国历史 上科 举制度 的利 弊问题 ; 而 < 愧 山 西 > 是 从 山西 钱 庄 金 融 问 题 入 手 , 抱 则
进 而 探 讨 山西 民 间 心 理 文 化 问题 。 思考 问题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