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传统刻意创新_石湾陶雕之实践与探索
浅析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市场的变革,传统陶瓷艺术在中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和影响力。
而在急需振兴的陶瓷行业,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必须要强调的。
本文将从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对于传统陶瓷技艺的发展做一些浅析。
1、加强教育培训,推广技艺传统陶瓷技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其悠久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加强教育培训和推广显得至关重要。
一方面,应当鼓励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增设陶瓷技艺和文化艺术类的专业或公开课程,并向社会广泛推广传统陶瓷文化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其中的美。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类陶艺课程推广活动,与当地的艺术团体、博物馆、美术馆等展开合作,建立起综合性陶艺教育平台,为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一个氛围有利的环境。
2、培养高素质陶瓷工匠在传承陶瓷技艺方面,对陶瓷工匠的培养与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传统工艺中,技艺的娴熟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磨练,而现在许多工匠大师已年逾花甲,急需年轻人继承和发展。
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年轻工匠、提高陶瓷工匠的专业技能,将创作技艺和方法传承下去。
同时,也要为陶艺家提供更完善的生活保障和艺术创作空间,支持自由创作,推进陶瓷艺术的升级和发展。
3、传统技艺融合当代元素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保持传统制作方式的同时,也要在设计上融入当代元素,给陶瓷艺术带来新的面貌和发展机会。
例如,将当代设计中的流线型和简洁的美学风格引入到陶瓷制作和装饰中,使其从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突显出陶瓷制作的艺术魅力,符合现代人们独具审美价值观的需求。
1、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陶瓷制作在传统半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成品质量不稳定,设备不能自动控制等问题。
而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推进,通过运用数字化设计、自动化制作、创新材料和装备等新技术手段,可以极大地提升陶瓷制作效率和品质,让传统陶瓷技艺得到更好的发扬。
2、发扬创新精神,探索新的应用领域除了推动制作技术升级,陶瓷制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应用领域,掀起新的创新浪潮。
浅谈石湾陶艺的传统与现代融合——以曾力曾鹏作品为例
1前言曾力、曾鹏生于陶艺世家,父亲是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大师曾良先生,为原石湾美术陶瓷厂厂长。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乱石湾陶业大多荒废,作坊关门,艺人外流,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对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在内的中国工艺美术提出了“保护、发展、提高”的六字方针,提倡艺人、工艺美术工作者和科学技术人员相结合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1]。
中共华南分局实施的抢救民间传统工作的开展,人物包括刘传、曾良、庄稼、谭畅、高永坚等共同合作,为石湾陶塑的恢复和发展贡献力量,在石湾历史上留下重要篇章的名字,从此开始了历史的书写。
兄弟俩儿时便跟随父亲曾良从广州移居石湾,他们在石湾度过的童年与陶瓷、“人民美术社”、“石湾美陶厂”连在一起。
自小从石湾老艺人那里承继石湾传统工艺中地道的表达方式,由于父亲是负责美陶厂的创作设计,小时候兄弟俩就认识周兴鼎、郑可、张碧娟(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528000)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晚期岭南古越族先民创制的几何印文陶,唐宋时期石湾陶塑技艺逐渐兴起,到明清石湾陶艺更是岭南地区一朵艺术奇葩。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1959年之间,全国都开始了对民间工艺的恢复。
自幼在石湾成长的曾氏兄弟,将“民间艺人”的传统保留着,同时又融入学院的系统教育,使得曾力、曾鹏两位核心人物能在石湾中青年一代的陶艺家中脱颖而出,在继承传统书画、民间工艺、石湾传统陶塑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美学主张。
本文站在石湾陶艺传统与现代融合角度,探讨曾力曾鹏的作品如何使得石湾陶塑技艺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
;传统;现代;融合,1988年10月,女,汉族,广东揭阳,本科学历,文物博物馆员,研究方向:石湾陶瓷历史谭畅、高永坚、张守智等等这些老师。
例如,刘传做了一件《李逵打虎》,父亲就把这帮人叫上一起讨论,把两兄弟也拉来坐在旁边听,可以说这些都是天赐良机,从小就接触那些大师。
外公是关山月的师兄弟,是岭南画派画鱼第一人,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长大,就潜移默化的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旋塑技艺在石湾人物创作中应用的研究及分析
千年岭南文化积累的文化精髓———石湾陶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上的一朵奇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石湾过去的艺术陶瓷雕塑主要靠艺人们的双手来进行创作,留给后世大量成熟的手工艺技巧,称之为“石湾陶塑技艺”。
石湾陶塑通过雕塑的手法来完成,其造型技法,除了兼备雕塑所具有的技法之外,揑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法,归纳来说,主要有贴塑、塑、捺塑和刀塑四种。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需要更多新的融入,本论文对旋塑技艺这种创新技法于石湾陶塑上的应用进行初步的可行性研究和分析。
石湾,直属佛山,在佛山市禅城区的西南边,离市中心约10公里,是中国的生活和艺术陶瓷的生产创作基地,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让石湾的陶瓷匠人打下了深厚的工艺技术基础,拥有了世代相传的技艺和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传统。
石湾陶塑是石湾陶瓷的重要分支,因其地处岭南而形成了带有岭南文化色彩的特色艺术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对极致的追求促使石湾手工匠人不断完善和创新,石湾陶塑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技法都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石湾过去的艺术陶瓷雕塑主要靠艺人们的双手来进行创作,留给后世大量的成熟的手工艺技巧,称之为“石湾陶塑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湾陶塑的技法繁多,主要可以归类为捏塑,贴塑,捺塑和刀塑。
其中捏塑是属于比较常用的一种传统技法,是用手直接把陶泥捏成各类陶塑形象的一种造型方法。
[钟汝荣史鑫:《石湾陶塑》,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捏塑大多数是运用于石湾传统中围坭条和泥板卷筒塑制的石山人物及大胎骨这类公仔的原作。
造型方法以上泥条为主同时加上手捏,较少用工具雕琢。
重在概括地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着重突出神韵,追求随意性和趣味性,直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体现作者的表现欲,手法近似中国画的大写意。
因此,人们又把捏塑称为“意塑”。
其艺术风格泼辣豪放,浑厚苍劲,给人以一种豪迈的美感。
(如图1)贴塑,是在作品造型塑造出基本坯体和器型之后,用坭板、泥条或模印粘贴出完整的艺术造型和装饰艺术效果的一种技法。
浅析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1. 引言1.1 传统陶瓷技艺的重要性传统陶瓷技艺作为我国悠久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民族传统。
传统陶瓷技艺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实用品,更是艺术品,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通过陶瓷制作,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勤劳,领略到不同朝代的文化特点,深刻地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陶瓷技艺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更是因为它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今社会,人们虽然已经拥有了种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工艺技术,但对于传统陶瓷技艺的热爱与追捧却愈发浓厚。
因为传统陶瓷所展现出来的朴实纯粹、淳朴自然的美感,恰恰是现代社会中所缺失的。
传统陶瓷技艺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传承与发展也成为了当代人们不可或缺的任务。
传统陶瓷技艺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它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将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为当代人们提供更多美的享受与文化共鸣。
1.2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陶瓷技艺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契机。
传统陶瓷技艺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传统陶瓷技艺与当代生活的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的课题。
传统与现代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碰撞,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可能会与当代社会的需求和趋势产生冲突。
如何在这种碰撞中找到平衡点,传承传统的精髓并进行创新,是当前陶瓷艺术家和工匠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之路,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
只有在这种碰撞和融合中,传统陶瓷技艺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陶瓷技艺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必将迸发出新的火花,为传统陶瓷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艺术既注重传承,又积极探索创新。
本文将从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创新设计理念、材料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传统工艺经过岁月的沉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成为了推动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传统工艺的传承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创新则使陶瓷艺术得以与时俱进。
2. 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分布广泛,其中以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陶瓷和汝窑陶瓷最具代表性。
这些陶瓷工艺多以手工制作为主,工艺复杂、制作工序繁琐。
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陶瓷艺术家通过创新工艺和技术,提高了陶瓷作品的制作质量和艺术表现力。
例如,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结合现代技术,将传统的手工制作与3D打印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美感的陶瓷作品。
这种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既传承了传统工艺,又实现了创新。
3. 创新的设计理念中国陶瓷艺术在设计理念上也不断创新。
传统陶瓷作品大多以自然景物、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为主题,追求纹饰的精致和细腻。
而在现代陶瓷艺术中,一些陶瓷艺术家开始提倡简约、抽象的设计理念,突破传统陶瓷的束缚,将陶瓷艺术引入到更多的当代艺术领域。
例如,陶瓷艺术家谢绍雄的作品《瓷之音》通过对瓷器形态和声音特性的探索,赋予了陶瓷作品更多的感官层面的表达。
这种富有创新的设计理念,使得中国陶瓷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4. 材料和技术创新材料和技术的创新也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陶瓷材料和技术得到了改进和拓展。
例如,在陶瓷材料方面,陶瓷艺术家开始探索新的材料,如陶瓷纤维和陶瓷薄膜等,使得陶瓷作品在功能性和装饰性上都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技术方面,近年来陶瓷3D打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制作复杂形状和结构的陶瓷作品成为可能。
对话“守艺人”,_石湾陶艺如何闯出新局面?
032对话“守艺人”,石湾陶艺如何闯出新局面?文:雨葭 图:本刊资料库有着千百年传承的石湾陶艺,一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显著地位。
在其最辉煌的年代,身价也曾同明清官窑相差无几。
现如今,其逐渐边缘化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市场上也难掩其孤芳自赏的尴尬局面。
特别是和景德镇、宜兴等窑口已经打出全国影响力的产区相比尤为明显。
石湾陶艺究竟怎么了?为让石湾陶艺找回其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为大湾区的文化名片和相关产业赋能,3月初《收藏·拍卖》杂志社联合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举办《重塑石湾陶湾区文化名片学术研讨会》,邀约石湾陶艺国家工艺大师、行业专家、相关艺术机构等嘉宾,以专业的眼光及独到的经验判断,综合分析当前的困境,共同探讨石湾陶艺的进阶之路。
潘柏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主席论谈D I S C U S S I O N《收藏·拍卖》:如何看待石湾陶艺在中国陶瓷行业的价值和地位?潘柏林:石湾非常有灵气,是一个风水宝地,交通又发达,早在明代就被列为四大名镇之一,它起于陶瓷,兴于陶瓷。
石湾陶早在唐宋就远销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石湾历代制陶作者中,有四位是出类拔萃的,他们就是中外驰名的明代可松、清代黄炳以及清末民初的陈渭岩、潘玉书。
他们都各有专长和卓越的艺术贡献,传世珍品也较多。
近现代陶艺大师刘传可称为石湾陶塑的一代宗师,他的艺术地位在全国也是非常高的。
以前石湾在陶瓷界的地位,可以说是全国第一,这不是开玩笑。
当年山东、景德镇、宜兴等很多德高望重的大师都要来我们这边采风学习,对石湾都有深刻印象。
我还听老一辈人说过,曾经只有石湾的陶瓷有资格参加全国美展,可见,石湾陶瓷是有很高艺术水准的。
明 葱白釉钫(局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黄志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封伟民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佛山市陶艺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飞武 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馆长黄志伟:我很认同潘大师对石湾陶艺的总结。
佛山石湾当代陶艺发展研究——关于推动佛山石湾陶艺多样化、当代化的探讨
1前言都道石湾公仔生动质朴、南风古灶五百年薪火不息,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开办陶艺展销会、工艺节等活动,本地陶艺家每年揽入囊中的各种奖项不计其数,一副已成气候的繁盛场面,我们为何还要大费周章地调研、探讨佛山的当代陶瓷艺术发展呢?在强调保护传统文化、重拾传统瑰宝的今时今日,提倡“西式”的“当代艺术”,是否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与文化振兴的目标南辕北辙呢?佛山市的石湾地区被认为是主要的传统陶瓷的产区之一,已经形成了巨大、完善的陶瓷产业链,它是否有必要促进陶艺的当代化?佛山陶艺是否仍然存在着司空见惯以至于视而不见、或明知道却难以改善的新疾沉疴?到底要通过怎样的行动,才能切实地推动佛山陶艺更好更快地发展呢?这些问题是我们从调研开始便一直在萦绕心头、常常思考,并终将在本文中做出尽可能全面回答的。
2石湾陶艺之“根”石湾陶瓷艺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它的每一个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甚至所形成的趣味,都与其发展的历史密不可分。
我们当下所强调的“艺术性的”,不是一种“颠覆”,而是一种推陈出新的“通变”。
胡宇,徐枫,刘芷瑜,李嘉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广州510000)其当代陶艺却相较同为传统产区之一的景德镇和新兴的高校陶艺而言发展缓慢。
石湾陶瓷曾经的优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可能反而成为自身发展的包袱,却也可能是走出困境、乃至启发中国当代艺术走出迷茫和困局的钥匙。
我们需思考如何“取之”,不能一味求新、求奇,而把文化根基“弃之”。
当代;传统;陶艺;取舍;市场Ceramic Art陶瓷艺术. All Rights Reserved.大家都知道,佛山石湾素有“南国陶都”的美誉,与江西景德镇并称“石湾陶,景德瓷”。
据传从新石器时期,石湾就开始了制陶的历史,本人查阅的史料所知,唐朝便开始出现了大型窑厂,并在明清两代到达了鼎盛期,畅销海内外,艺术陶瓷在改革开放后更是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全盛创新期,各种融合古今的优秀陶艺作品纷纷涌现,日用陶瓷产业也开始了迅猛的发展。
浅谈石湾陶塑的创新
很 如清 远 、 山 狮 石 湾 陶 塑 的 题 材 包 含 有 人 物 、 物 、 皿 及 微 雕 等 枯竭 , 多原材料 已经 不得 不从 外地 运入 ( 动 器 。 种类 . 师承传 承下 一代 一代 发展 ,也逐 渐 变成 一种 固 在 等地 ) 石湾 陶泥 一般可分为用 于人物面部及手脚 部位的 制作衣服所 用的较细 的陶泥 , 以及创作大件 作 化 的 模 式 , 多 作 品 内 容 的 表 现 手 法 或 造 型 已经 无 法 满 精细胎 泥 、 许 足 当今 人们 欣赏 水平 的需要 , 至几 百年来 不 断的重 复 品和 园林 花盆所用 的粗 陶泥等 ,几乎是 近几百年来一 成 甚 但近 十几 年来 , 已经 有许多 陶艺家 率先 突破 道、 、 儒 释等题 材 , 已经让人们 产生 审美疲 劳 。 因此 , 湾 不变 的使用 。 石 如潘汾淋 的微雕作 品 已经 大量 运用颜 色泥 、 陶塑 迫 切呼 唤创 新 , 突破 传 统 的创 作模 式 , 能 走 人新 陶泥 的使用 , 才 装饰土 ( 图 1 ; 见 ) 又如冼艳 芬 的新 作 品风景微 雕 , 大面 积 的境 界。 采用色彩鲜艳 的装饰土 , 也取 得 了很好 的艺 术效果 。 者 笔 在使用潮 州 白瓷泥方 面 ,也取 得 了一定 的突破 ,众所 周 知 , 湾 陶土 由于所含 成分 的关 系 . 石 在制作仕 女 的面部 、 创新 , 当然是建 立在传统 的石湾 陶塑文化 上去创新 , 手脚部位 时都 因泥色灰 暗而达不 到理想效 果 。能否用 潮 州的 白瓷泥代 替呢? 以前经验是 不可行 的, 按 因为 白瓷 泥
2 石 湾 陶 塑 的创 新
料在 高温下 产生融熔 变化 , 形成 一幅如秋 的风景 画 , 该作 品获得 2 0 0 6年 广 东 省 第 一 届 陶 赛 金 奖 。
论石湾陶艺的创新与现代空间的和谐性
成了传统石湾陶艺定位于 民间 ,民俗的位置 ,而在艺术的高度上 有所削弱 。
了解 。如何在创作实践 中提 高自我的文学素 养和思想深度 创作
出既能表 达作者语言思维又能开拓陶艺风格方式 ,甚至能达到一 定 的陶艺艺术高度 ,这个问题将一直摆在陶艺家的面前。
如何能在传统 中突破 ,走一条既有传统韵 味 ,又能适应现 在审美 观 念对传统工 艺美术 的要求呢7 通过我 多年创作 的实践 ,认识
O HEH M NY B T E !\ N T AR O W S \ N E E H / N J P T R OT E YI NOV TON AND MODE N S A E N A I R P C
论石湾 陶艺的创新与现 代空间的和谐性
稿 ,但效果感觉不能达 到理想中之形象 ,后来尝试用 几何构 成的
方式 。用点 线面 表现肌 理效 果 ,用 疏密聚 散的 点 ,长短 不一 的 线 ,宽窄方圆不同的面 ,构成 了 “ 五虎将 ”的形体塑造 ,为表达
当组合在一起 时 ,组塑的微妙感觉便 出来了 ,关羽是五 虎将 中的
粗陶的质感 。作品 中不施一 点釉彩 ,只以淡墨 略为铺染 , 让作 品
五 、结 语
四 、创 作思路
传统石湾陶艺塑造技巧 ,让我们少走 了很多弯路 ,学习了很多的
陶 艺 基 本 语 言 ,但此 种 陶艺 语 言 ,或 与 现 代 审 美 观 念 有 疏 离 ,造
通过创作的实践经验 ,我们知道现代的消费群体及收藏家 ,都是 有一定 的知识 水平及 美学基础 ,对于作 者及作 品的要求越 来越 高 ,特别是对作者的创作思路及个人风格 以及思想脉胳有一定的
封伟 民 鸿之陶工艺美 术厂 佛山 5 8 0 ,更被后来 的百姓 敬奉为神 ,故造型以正面挺拔 方式 出现 , 马超相对形象弱一 点 ,故头微向下方 ,两者互衬 ,关羽的确 立地 位便突出了 。马超形象 又不会削弱 ,但从组合形式 中便可看 到主 次的位置了 。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陶艺文化的概述陶艺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陶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在中国,陶艺文化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二、陶艺文化的传承1.师徒制度在中国古代,陶艺通常是由师傅传授给徒弟,并且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
这种师徒制度可以保证技艺得到有效地传承,并且可以让学习者深入了解陶艺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家族传承在一些地方,陶艺也是通过家族传承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可以让整个家族都参与其中,并且保证技术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发展。
3.机构培训现代社会中,一些机构也开始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来传承陶艺文化。
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陶艺,学习到技术,并且可以促进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陶艺文化的创新1.材料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陶艺家开始尝试使用新材料来进行创作。
比如说,一些陶艺家开始使用塑料等非传统材料来制作陶器。
这种创新不仅可以增加制作的灵活性,还能够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2.工艺创新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陶艺带来了很多机遇。
比如说,3D打印技术可以让设计师更加容易地将想法变成实物,并且可以大幅缩短制作时间。
这种工艺创新可以让设计师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3.风格创新在传承中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和风格是实现陶艺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
比如说,在中国古代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海上贸易的兴起,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国陶器的风格创新,并且带来了更多的灵感。
四、陶艺文化的未来1.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陶艺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跨国文化。
在未来,可以预见到更多的中国陶艺家将会走向世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2.数字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陶艺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领域。
浅谈石湾陶艺的历史成就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阮小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528000)石湾陶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晚期河宕贝丘遗址的印纹陶,1977年冬至1978年春,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联合对位于大帽岗东的河宕贝丘遗址进行了发掘,在这个约1万平方米的面积内,挖掘了750平方米,清理了77座原始社会墓葬,出土陶片共3万片左右,经鉴定,遗址中下层的年代距今为4300———3500年[1]。
出土的陶片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泥质陶又分印纹软陶、印纹硬陶、素面磨光陶、彩陶、白陶、灰陶等。
器型约有15种,成型方法有轮制和手制,造型复杂,注重装饰,纹样丰富,印纹陶的纹饰有四、五十种之多。
1964年,广东省博物馆在澜石发掘了十多座东汉墓葬,随葬器物很丰富,其中的水田附船模型(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陶屋模型的出土最为可贵[2],这两件陶器生动的反映了汉代石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并且告诉我们:石湾是珠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石湾成为陶瓷生产基地,则是以大规模进行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这个时期大抵从唐代开始,至宋代奠定基础,尤其是1957年在大帽岗发现了宋窑遗址以及宋窑之下亚叠着唐代窑址,其出土的淡青釉碗、碟与澜石唐墓出土的器物一致[3],由此可见,石湾在唐代已经开始大量生产陶瓷,逐渐成为岭南地区陶瓷基地。
明清时期,石湾陶瓷业进入繁荣阶段,尤其佛山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跃居四大镇之首,更加促进石湾陶瓷业的发展。
明代石湾陶工在生产过程中累计了丰富的经验,对元代龙窑加以改革,明正德年间(1506—1520)的“南风灶”就是在原来“文灶”上改革成功,控制了烧窑温度,降低了废品率,标志着石湾陶瓷生产达到了一个新水平,逐渐发展为综合性陶瓷生产基地,尤其日用陶、美术陶、园林陶深受人们欢迎,赢得了“石湾瓦,甲天下”美誉。
石湾陶艺的特色之一是造型生动,无论是人物、动物、器皿的刻画,都致力于达到“百物百性,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尤其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陶塑形神兼备,以寓巧于拙的艺术美来表现生活百态,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浅析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陶瓷是中华文化的珍宝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传统陶瓷技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瓷器制作技艺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由于当今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陶瓷技艺正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是传统陶瓷技艺的重要特征,传承具有继承性、保存性和发扬性的特征。
一方面,传承需要传统技艺的承传者具备精湛的技艺和严格的传统文化自觉,他们需要把传统陶瓷技艺的精髓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依靠传承,让陶瓷文化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传承还需要考虑到保护传统陶瓷技艺的传统特色和文化结构体系,防止传统文化的缺失和文化贫困现象的出现。
因此,对于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
创新是我们时代的重要特征, 但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
对于传统陶瓷技艺,在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变革也是必切的。
但创新必须保留一定的传统元素。
这样才能确保新技术的使用不会破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同样,创新也需要技艺更加优秀的陶艺师来带领。
例如最近出现的降解塑料陶瓷纺车,创意新颖,让传统陶瓷技艺的使用更为方便和可持续发展。
另一种创新以材料为中心,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新产品。
例如陶瓷的仿声陶瓷屏风、仿声墙砖,利用纳米技术使得陶瓷色彩更加丰富,而且便于清洗和维护。
总之,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必须并行不悖。
传承在使得传统技艺的传承者传递文化的同时,也保护纯正传统文化不被影响、不被颠覆。
创新是使传统技艺不被淘汰的力量之一。
陶瓷的开发新产品也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创意设计:雕塑作品的创新表达
标题:创意设计:雕塑作品的创新表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领域的多元化发展,雕塑作品的创新表达方式也层出不穷。
创新不仅体现在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更在于如何赋予雕塑作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本文将探讨雕塑作品的创新表达,通过实例分析,深入探讨其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一、材料创新:突破传统,挖掘潜力传统的雕塑材料主要包括石、木、陶、铜等,这些材料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工艺特点。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如不锈钢、3D打印、玻璃纤维等不断涌现,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例如,使用不锈钢制作的雕塑作品不仅具有现代感,还能通过镜面效果反射环境,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又如,3D打印技术使得创作者能够轻松实现复杂的几何形状,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美感的雕塑作品。
二、形式创新:打破常规,探索未知雕塑的形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形态、空间和动态等方面。
形态的创新可以通过抽象或具象的形态表达情感和思想;空间上的创新可以通过利用透视、错觉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动态的创新则可以通过表现物体的运动轨迹,赋予雕塑作品生命力。
例如,一位雕塑家利用水的流动性,创作了一件水滴雕塑作品。
通过水的流动轨迹,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三、技术应用:智能化与数字化,提升表现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为雕塑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数字化雕塑软件如ZBrush、Maya等能够帮助创作者实现高精度建模,提高创作效率。
同时,这些软件还具备丰富的特效和渲染功能,使得雕塑作品的表现力大大增强。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雕塑家可以在创作初期对作品进行反复调整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和时间。
此外,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也为雕塑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
机器人可以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制作出精美的复制品,或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完成高难度的创作任务。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雕塑创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
四、文化内涵:挖掘深层含义,赋予作品生命力雕塑作品的创新表达离不开文化内涵的挖掘。
卓有新变方为雄——简述潘柏林大师的陶塑艺术
卓有新变方为雄——简述潘柏林大师的陶塑艺术 中国民间雕塑同其他不少民间艺术一样,在脸谱化的创作程式中,也不乏透射着纯朴、机趣、率性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达的优秀作品。
这需要在艺术的长河中,那些参透传统、又具有非同一般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去作直抒性灵的艺术开掘,才有可能会让人看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中国民间艺术从来不缺乏技术层面的“艺”,只有技与道的结合、技与魂的融汇,才有了大师与工匠的比照,才有了重复制作与独具一格创新的区别,也才有了从“手艺”到艺术的跃升。
石湾陶塑是中国民间陶塑的一朵奇葩。
有研究者认为,其可溯源至唐宋,至明代趋于定型。
其间,虽然也有陶艺家以探索的勇气,去继承、学习、吸收、独创,为石湾陶艺的延续注入活力,但数百年来,其表现的题材对象,如石湾公仔、寿星公及各种动物,从造型到手法,几无新的变化。
这与中国农业社会传统手工技艺的超稳定性演进是一致的。
近几十年来,石湾以刘传、曾良、庄稼、刘泽棉、廖洪标、梅文鼎、刘炳、黄松坚、等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陶艺家,以继承创新的探索为自己坚守的陶塑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无疑,潘柏林大师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他以创作题材的全面开拓,从深厚传统中生发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独创风格,作品中民间意趣与神韵同当代审美趋向的融合,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石湾陶艺当代创作高峰的一个标志。
手艺要升华为艺术,手艺需要化雕琢为神奇,手艺也需要为雕琢对象撷放性灵之魂。
神奇是精湛技艺的境界,灵魂是作品的情感与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作品活泼泼的生命。
若无新变不为雄,潘柏林大师正是通过深深扎根于石湾陶艺传统根基之上的全面探索与创新,赋予古老的石湾陶艺以鲜明的当代性。
他的创作,被人称为“一雕一乾坤,一塑一世界”,他不满足于传统题材的因循,敢于从题材上全面超越和突破,形成了主要以传统民俗风情和民众日常生活为表现题材领域的鲜明特色。
《喜临门》《恩爱夫妻》《回娘家》《洞房花烛夜》《黄飞鸿》《绿色的怀念》《喜、怒、哀、乐、》《灵鹫飞来》《纺纱女》《童趣》《时代的印象》等等,都从题材上令人眼前一新,民俗风情、生活景象化为艺术家眼中、心中、手中的艺术典型。
石湾制陶技艺——“泥、釉、火、”的完美结合
1独具特色的制陶技艺石湾的制陶技艺与其他陶瓷的工艺基本相同,即都包括选土、练泥、制坯、上釉和煅烧几个基本环节,不同的是泥料的练制、釉料的配制、成型手法及煅烧技术有着独特的工艺,充满地方特色。
陶瓷生产所用的粘土只要包括瓷土和陶土两大类,石湾引进的陶瓷土中,有部分是瓷土,但陶土仍然是制陶的主要原料,这也是石湾制陶的传统,石湾当地陶土与岗砂质地优良,是特有的制陶原料,自创窑以来,均以本地原料为主。
明清时期,尤其明嘉靖至清光绪年间,石湾陶业繁荣,对原料需求量大增,因为长期开采,本地陶土与岗砂供不应求,清中叶以后的《藩宪严禁挖沙印砖碑示》明令“凡有烧造缸瓦器皿、红砖等项,需用砂土,务向别境采运制造,不得在于本境私自收买”[1]。
由于陶土来自各地,性能不一,必须与本地陶土相配调整方能制成满意的作品。
石湾陶泥的练制,首先将陶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混合,置于泥池中,注入适量的水,待泥吸水松软,再参入适量的岗砂,以调节其浓度,经过陈腐一个星期左右,使得陶土分解极细颗粒。
这个过程需要经常翻搅,并清除土中的杂质,石湾称“反泥”。
然后将陶泥从池中取出推于地面,晒干打碎再投入池中,工人用脚踩踏,反复多次,使陶泥全部混合均匀,石湾称“踏泥”。
将陶泥分批踩踏直至达到适度软性即称为“熟泥”,可用作轮制陶器的原料。
泥料的练制是制陶中很关键的程序,如有一些仍未破碎和拌匀的粘土原体,粒子虽小,却会影响产品质量。
庞荣(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528000)“南国陶都”之称的石湾,有着五千年的陶文化历史,五百年窑火不灭的南风古灶,成就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名。
石湾制陶技艺是“泥、釉、火”的完美结合,本文从石湾制陶的原料陶泥、陶器的成型、釉料制造以及龙窑柴烧的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研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析,探讨其今后的传承与保护的方向。
制陶技艺;传承;保护石湾陶艺的成型方法主要有手制、轮制、印制、注浆等,最具特色的是手制和拉坯,手制通常是艺人独一无二的亲手制作,体现了作者对作品形象的理解。
浅谈石湾陶塑的创新
浅谈石湾陶塑的创新作者:吴植华来源:《佛山陶瓷》2010年第08期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石湾陶塑如何在原材料、造型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内容,以及艺术形式等方面去寻找突破点,从而实现对传统艺术的创新。
关键词:石湾陶塑;创新;造型艺术;表现手法;工艺材料;题材1 前言石湾陶塑,俗称“石湾公仔”,一直是久负盛名,素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称。
石湾陶塑始于唐宋兴于明清,至20世纪开始走向成熟稳定。
早期石湾陶塑是民间工匠以比较浅粗的手法去表现一些市井或迷信品的题材。
直至清后期至民国,出现了以陈谓岩、潘玉书等为代表的名家,大胆吸收西方塑雕的解剖学,制出造型严谨、结构较为合理的陶塑。
而后来刘传、区乾大师的出现,承前启后在各个领域上闯出一条新路;当代大师如庄稼、刘泽棉、梅文鼎、廖洪标、黄松坚、钟汝荣等更是融合自己的见解,吸收中西方的艺术精髓,将石湾陶塑推上一个比较高的高峰。
正是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以及陶艺家们对创新的孜孜以求,才有今天石湾陶塑的辉煌。
石湾陶塑的题材包含有人物、动物、器皿及微雕等种类,在师承传承下一代一代发展, 也逐渐变成一种固化的模式,许多作品内容的表现手法或造型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人们欣赏水平的需要,甚至几百年来不断的重复道、儒、释等题材,已经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
因此,石湾陶塑迫切呼唤创新,突破传统的创作模式,才能走入新的境界。
2石湾陶塑的创新创新,当然是建立在传统的石湾陶塑文化上去创新,去另辟蹊径,而不是盲目引进现代陶艺的表现形式,追求表面新奇、怪异、前卫和新潮。
石湾陶塑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如材料、釉药、烧成等都有着独特的配方和制度。
那么石湾陶塑艺术的创新需从哪里寻找突破口?一般来说,一个作品的完成要涉及到材料、造形、工艺表现手法、内容题材、艺术形式等,只有在上述每个小点中去寻求新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才能真正有所突破。
这就要求创作者除了要继承学习民间传统优秀技法外,还要不断尝试融合其他的艺术形式,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找出突破点。
浅析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传统陶瓷技艺作为中国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陶瓷技艺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对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浅析。
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陶瓷制作技艺就已经十分发达,所以中国的陶瓷被誉为"瓷器之国",中国陶瓷艺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而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传统工艺师傅的口传、手传和心传。
师徒传承是他们之间的传统方式,师傅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徒弟,徒弟则在实践中潜心钻研。
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徒弟们才能够完全掌握传统陶瓷技艺,并将其传承下去。
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需要有创新。
在当代社会,陶瓷制作技艺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这就要求传统陶瓷技艺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首先是设计创新,传统的青花瓷、汝窑、哥窑等是非常经典的陶瓷款式,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传统,就容易难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陶瓷设计师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出更符合当代审美的陶瓷作品。
其次是工艺创新,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为传统陶瓷技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比如釉下彩、釉上彩等新工艺的运用,可以为传统陶瓷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需要青年人的参与。
年轻一代是传统技艺的接班人,他们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传统陶瓷技艺。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年轻人对传统陶瓷技艺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参与传承。
需要加大对传统陶瓷技艺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学校、社会组织等也要加大对传统陶瓷技艺的培训和推广,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支持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比如成立专门的陶瓷文化保护基金,资助一些传统陶瓷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项目;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鼓励传统陶瓷技艺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推动陶瓷产业的创新发展。
匠心独运——工艺美术师的传承与创新
匠心独运——工艺美术师的传承与创新在历史的长河中,工艺美术师们以他们的巧思与技艺,留下了无数璀璨的瑰宝。
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不仅展现了匠人们高超的技艺,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今,面对现代科技的冲击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传统工艺美术如何在保持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了摆在当代工艺美术师面前的一大挑战。
一、传承:匠心独运,坚守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门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赋予美的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工艺美术师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将传统技艺与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创作出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手工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无论是陶瓷、绣品、木雕还是石刻,都离不开匠人们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艺术品不仅仅是物质的产物,更是精神的寄托。
它们承载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当代工艺美术师们必须坚守传统,将古老的技艺延续下去。
他们不仅要深入研究传统的技艺与文化内涵,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传承给后人。
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让传统工艺美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创新:与时俱进,融合发展尽管传统工艺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要想在当今社会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当代工艺美术师们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创作理念与技艺,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创新并非意味着完全摒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与发展。
例如,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尝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在设计的理念上,可以借鉴现代美学思想;在制作工艺上,可以引入现代生产方式以提高效率。
通过这样的方式,传统工艺美术不仅可以保持其独特的魅力,还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此外,当代工艺美术师们还要注重与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石湾陶塑瓦脊的人文艺术品格探析
石湾陶塑瓦脊的人文艺朮品格探析刘妹(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广东佛山528041)摘要笔者运用艺术学、哲学、美学、民俗学、建筑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从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世俗质朴的审美趣味、经验直观的思维表达、清新自然的审美追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石湾陶塑瓦脊的人文艺术品格。
研究成果揭示了佛山明清时期社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丰富了石湾陶瓷文化与美学研究的相关内容,为石湾陶塑瓦脊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思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石湾陶塑瓦脊人文艺术品格中图分类号:TQ174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72(2020)12—0065—06Tudy on the Humanistic And Artistic Character of Shi w an Ceramic Tile RidgeLIU Mei(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Guangdong Polytechnic,Guangdong,Foshan,528041,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using of art,philosophy,aesthetics,folklore,architecture and other related theoretical knowledg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umanistic and artistic character of Shiwan ceramic tile ridg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orientation,secular and simple aesthetic taste,intuitive thinking expression of experience,fresh and natural aesthetic pursuit,etc..'he research results reveal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of Fosha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enrich the related content of Shiwan ceramic culture and aesthetics research,and provide methods and ideas for the follow一up research of Shiwan ceramic tile ridge,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Key words:Shiwan;Ceramic tile ridge;Humanistic and artistic character石湾陶塑瓦脊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两塑”之一,主要表现人物故事、花卉瓜果、祥瑞动物、纹样器物等,专门用于岭南地域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的庙宇、祠堂、会馆等建筑物的屋顶,如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三水胥江祖庙、德庆悦城龙母祖庙、顺德西山庙、南海云泉仙馆等,瓦脊还被华侨带到东南亚各国,装饰在异国他乡的庙宇上。
石湾陶塑,_可补中国雕塑史之遗
中国雕塑史之憾读中国雕塑史,总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油然而生,到了宋代之后著述的内容越来越弱,著述者越写越无底气,如油尽灯枯,乏善可陈,草草收笔。
追寻中国雕塑史的轨迹,我们方知,中国雕塑史是一个晚生的婴儿。
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雕塑艺术史的荒域上,日本人和欧洲人才开了此学科研究的先河。
1915年5月,在东方,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写了一部《中国雕塑史》;1925年,在西方,瑞典学者喜龙仁出版了他撰写的《5-15世纪的中国雕塑》一书。
在同时期的两个东西方学者,不约而同地对中国古代雕塑产生了兴趣,并对其艺术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929-1930年间,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古代雕塑”课时,曾大量引用了大村西崖和喜龙仁的著述,并用“四百年间,殆无足述也”一句带过。
其时,东西方学者都有一种共识:元代以后中国再无雕塑可言了。
从当时占有的雕塑资料看,中西学者的研究也只能如此了。
的确,由汉代至宋代是中国石窑雕塑开凿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重庆大足石刻等,一路走来蒸蒸日上,成为中国足够吸睛的璀璨的石窟宝库。
可当元代之后石窟开凿停歇,这批学者一度感到茫然。
难道中国没有石窑就没有了雕塑吗?求助古籍文献资料的帮助,结果又是一片空白。
古代文人雅士历来都重书画轻雕塑,他们通常认为雕塑是工匠们的雕虫小技,不足记述。
事实上,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雕塑理论,论及雕塑多从画论所说,以画论的技法和鉴赏方法去谈雕塑。
这样,使中国的艺术发展自然就分了阶层,书画为上层文人、士大夫的玩意儿,而雕塑被视为下层工匠的劳作之物。
如果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都有嵇康的嗜好,闲时就抡起铁锤打打铁的话,中国的手工艺行业就会出现另一番局面了,说不定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就会在中国出现啦!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术石湾陶塑,可补中国雕塑史之遗文:邹华 (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石湾陶器研究学者)A C A D E M I C 明 粉蓝釉双兽衔环耳瓜棱瓶(局部)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幸甚的是,在中国并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术 所 以 概括 典 型就 更 显 重 要 了
《 原 》 是 这样 做 的 屈 正
。
,
。
刘传塑造
术 的 一 枝奇 葩
,
。
在 塑 造 中抓 住 了 屈 原
,
以 下 就 笔 者 多 年 的 陶 塑 实践 试 谈 一 些
,
爱 国 爱 民 的高 尚 品 质 又 抓 住 了 屈 原 一 生 中
,
体会
。
最 壮 烈 的事 件 就 是被 诬 馅流 放 后 那 满 怀 悲
。
选 择 典型 人 物 典 型 性 格
注重 从 生 活 中 选 择 典 型 事
,
,
。
、
精 深 这 丰富 的 艺 术传统 沿 着历史 的 伸 延而
江 南 而 岭 南 中原文 化 艺 术 在 石 湾陶 塑 历 史
,
。
,
,
和典 型 情 节 环 境
,
。
物 捕 捉 瞬 间有 代 表性 的形 态 或 感情 表 现 人
,
。
“
其 色称 胎 色
“
”
,
表
。
强 化 了 十八
同 上釉 的衣 服道 具 产 生互 为
。
。
或 高 兴 或 端庄 或奋 威或 静
,
对 比 和 相 互 衬 托 的效 果
,
,
并 使 人 物 或 动物 面
, ,
思 个 性 特 点 鲜 明强 烈 是形 神兼 备 的 又 一 成
部 的 情 态 肌 肉结 构 变 化 或 动 物 的 翎 毛 刻
,
”
以艺术 的 形 来 表 现 其 真 实 的 神 形 似 而 传
,
“
”
事 选 择 了 黄 石 公 在桥 上 几 次 等待 张 良 来 受
书 的 典 型 情 节环 境 体 现 黄 石 公 对 张 良 的 耐
,
,
神
。
其 神韵 生 动 的 传统 造 型 特色 可概 述 为
,
!
心 考 验 热诚 期待 的 尊 长 之 心 作 品不须 张 良 出场 却 令 人 联 想 张 良在 黄 石 公 一 片诚 心
物或 动 物 情 态 及 个 性 使形 与 神 统 一 雕 塑 是 静 止 的 说 明道 具 又 不 多 的 视 觉 艺
中可 寻 到 它 们 的 踪 迹 继 往 开 来 石 湾 陶 塑 又
于 漫 长 岁月 中 形 成 自 己 的 艺 术特 点 以 及 技
,
,
。
,
法 质 材 的 独 特 风 貌 成 为 汉 民族 岭 南 民 间 艺
, ,
陶 塑 生 产 据有关 资 料 证 实 唐 宋期 间 已 初 成
,
,
“
”
。
规模 具有 系统的 陶窑 唐 代至 今亦在 千 年 以 外 宋 室 南 渡 中原 文化 大 量 南 迁 汉 代 石 刻
, ,
,
。
,
。
、
道
。
魏 晋 雕 塑 雄 奇 活 泼 的神 韵 唐 人 绘 画 的 博 大
∃
#
选 择典 型
“
”
,
有很 多优 秀的 表 现 技 艺
,
。
如潘 玉 书 的衣褶 流
, ,
寿 味更 浓 而 且 慈 祥 欢 乐 带 有 孩 童 的 稚
, ,
。
畅 润 泽 起 伏 细 腻 陈成 祖 采 用 的 捏 塑 有 如
(
味 令 人 可爱 多 了 摆 着他 增 添 了 人 们神怡
,
、
大写 意 ( 陈 赤除 了 讲 究 衣 褶 的 基 本 起伏 外 还
,
多 用 于 中小 件而 强 调神
工 作 中 不 断 总 结造 型 上 的规 律
,
。
例 如 在 掌握
,
情 为 主 的陶 塑 作 品
!
。
。
处理 典 型 情节 时 有 所 谓 宜起 不宜 止 宜 藏 不 宜露
”
,
“
雕 塑 一 种 综 合性 的 既 有 雕 刻 又 有 塑 造
的表 现 手 法 它可 以 取 用 各种雕 塑工 具 在 泥
, ,
,
。
湾 河宕 村 出 土 的 陶 器 陶 罐 所 考证 远 在 新 石
器 时代 晚期 这 里 便 开始 了陶器 的 制造 至 于
“
”
,
由于 他 善 于 观 察
,
鸭 的形 象 和 生 活 规 律 所 以 神 态 逼 真 栩栩 如
生 时 人 有 黄 炳 鸭 之 称 近 代 艺 人 区 乾能 对 动物 体验 入 微 所 塑 鸟兽 动物 也 为世 人 所赞
”
典 型 性 格 塑 造 出 其 瞬 间感情 的艺术 形 象 使
“
,
石 湾 传 统 陶塑 俗 称 石 湾 公 仔 , 的 特 ’
其具 有 更 强 烈 的感 染 力 耐 人寻 味 又 如 庄稼
根 据 历史 上 黄 石公 授兵 书 给张 良 的 动 人 故
“
,
。
点 是它 善 于 在形 似 的 基 础 上 来追 求 神似 即
少 工 具修 饰 这 类 作 品 泥 要柔 软好 塑 多是 一
,
。
有 显 赫 的 历 史地 位 正 因 为 它 的 胎 釉 的 特 色 不 断 显 示 出 新的 生 命 力
。
气 捏成 所 以 其整 体感及 神 态 就 比较 突 出 有 如 国 画 中的大 写 意
。
。
,
为 了加 强 作 品 的 表 现 力 石 湾 艺 人 们在
,
,
十分 充 分 地 表 现 主 题之 神韵
!
、
这些 例子是 很 多 的
、 、
。
例如
,
贴 塑 在 确 定 大 结构 的坯 体 上 粘捏 上 人
,
仿 钧 仿 哥 仿舒 仿 龙 泉 和 仿 唐 三 彩 等 并 由
此 而 创 出 了多 彩 钧 多种红 钧 山稳 花 翠 毛
、
、
、
、
物 的 头 手 衣 服或 其他 陶 泥饰 物 这 种 技法 为
, , ,
粗 短 等等
这 样 既 便 于 创 作 也 有利 于 把 形
在 刘 传 的 作 品 《虫 髯公 与 李 世 ∋
,
观 察 很多 石 湾优 秀 的 传统 产 品 中处理 衣
(
,
象着意强 化
民 》 奕 的 情 景 中 武 侠 虫 公相 貌 取 用 田 ∋髯 对
“
,
”
(
字 形 去塑 造 使 之 刚 正 劲武 配 合 身 躯 武 则
已 逐 渐将 其演变 为 案 头 陈 设
!
。
运 用这些 丰 富的 釉 色 使 石 湾 公仔 更 显 得 瑰
丽 华 滋 浑 重 朴 雅 千姿 百 态
, , ,
。
“
”
。
近代
石 湾 陶雕 之 所
,
、
以 具 有 十 分诱 人 的艺 术 魅力 和 它 在 中 国 享
,
捏 塑 用 手 将 泥捏 搓 成各 种 形 象 后 用 较
,
在刻 划 典 型 人 物形 象 时 有 所 谓 十
,
“
浊 一 清 十清 一 浊
,
” , “
奇 而不怪 丑 而不 陋 等
,
”
中 国 陶 瓷
, ,
,
一 九 八 九 年第 五 期
,
总 第一
六期
等 把形 象 升 华 使 之 典型奇特 源 于 生 活 而
高 于 生活
。
长 改 变 了原 来 眉 线 处 于 头 部 一 半 位 置 左 右 的 比 例 三 是 笑 貌 神 态 的夸张 做 到 了 俗 语 说 的 笑 到 有 牙无 眼
中 国 陶 瓷
・
一 九 八 九年第 五 期
总第一
六期
技艺 交流
・
发扬
,
。
石 湾陶雕 之 实践 与 探索
黄
松 坚
石 湾美 术 陶瓷 厂
据一 九七 七 年在 石
,
。
其 内涵丰 富 豪放 泼 辣而 富 于 人 性 石 湾 清 代
陶塑 艺 人 黄 炳 塑 造 的 鸭
,
“
”
在 衣 褶的塑 造过程 中常常采用 如下做
( 法 一 是 以 人 物气 质 特 点 环 境 的 考 虑 二 是
明
。
石 湾 陶 塑 的传 统 产 品 历 来 都 有 采 取夸
按 照 衣 服 的 力 点 和 质 感进 行 采取 各 种 形 式
, ,
,
。
,
张 的手 法
,
。
在 人 物 陶塑 中 把 人 物 形 象 的刻
,
、
,
善 于 夸张
。
根据 客 观 事物 的 实 际 揉
,
中 国 陶 瓷
、 、
一 九 八九 年 第 五 期
,
总 第一
六期
。
合 国 画 书 法 戏 剧 面谱 等 艺 术 表 现 手 法 加
以 强化 夸 张 突 出 表现
、
稿上 进 行细 致 的 较 长 时 间的 加 工
!
、 、
、
。
使 神 的 特 点更 鲜
%
,
一
、
神 韵 生 动 的传 统 艺术
,
。
喷的 心 情 吟 诵 壮 烈 的 诗句 最 后投 泪 罗 江 自
。
,
尽 的感 人 场 面
“
, ,
因此 作 品 充 分 体 现 了 屈 原
,
造 型 艺术 贵 在 传 神 神 韵 生 动 是 中 外 传 统 艺术所追 求 的 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