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5.3.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二课时
练习3、A、B、C三种物质各15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g 新物质D。若增加10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
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50g C、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3
练习1、在反应4A + 3B=2C中,若2.7g A完全反应后
生成5.1gC,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C的相
对分子质量为
( C)
A、34
B、68
C、102
D、204
练习2、在化学反应2A+5B=2C+4D中,C和D的相对 分子质量之比为9:22,已知2.6gA和一定量B恰好完全
反应生成8.8gD,则在此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为( C )
0.25g氢气,则原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B)
A、2g
B、6g
C、10g
D、14g
已知:Mg+2HCl=MgCl2+H2↑ Zn+2HCl=ZnCl2+H2↑ 2Al+6HCl=2AlCl3+3H2↑
七:设1法
例题、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消耗氧气质量最多的是( D )
A、P B、S C、C
A、K2MnO4和MnO2 B、K2MnO4和KMnO4 C、K2MnO4、KMnO4和MnO2 D、MnO2和KMnO4 练1、将8gKMnO4装入大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剩余固体
物质为7.2g,则剩余的物质是( C )
A、A、K2MnO4和MnO2 B、K2MnO4和KMnO4 C、K2MnO4、KMnO4和MnO2 D、MnO2和KMnO4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教案与反思)
第2课时复分解反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等基本概念;对重点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整理;能正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对物质的分类有进一步的认识;重点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尝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创造情景活动,鼓动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创新;同时使学生学会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也为学生提供发现的机会,使之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2. 掌握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掌握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条件。
【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几种常见的盐,重点学习了食盐,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另外几种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来了解复分解反应。
【回顾】请书写出实验室制取C02的方程式。
CaC03+2HC1=CaC12+C02↑+H20【讨论】根据上述反应,请问Na2C03和NaHC03能否与稀盐酸反应,如果能反应,请问它们又会生成什么物质?【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74实验11-1和实验11-2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提出问题】上述实验现象是否完全相同?引导学生分析现象相似和差异的原因。
【交流回答】各组讨论分析,并展示各组成果。
【演示实验11-1】碳酸钠+盐酸碳酸氢钠+盐酸现象白色固体溶解,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分析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CO2气体【归纳总结】1. 化学式中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化合物叫碳酸盐。
它们跟酸反应都有C02生成,故检验它们的方法为:把它们放入盐酸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物质中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2. 含碳酸氢根的物质一般与盐酸反应放出C02气体的速率较快,并且等质量的含碳酸根和含碳酸氢根的物质分别与盐酸反应,由于含碳酸氢根的物质中碳的含量大些,故与盐酸反应放出的C02也多些。
高中化学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班级姓名学号【要求】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简单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课前预习案】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以Cu-Zn- H2SO4原电池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由于_____活泼,容易_____电子,锌原子失去电子被______成Zn2+进入溶液,锌片的质量减小,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 溶液中的______从铜片得到电子而被______形成氢原子, 氢原子再结合成氢气分子从铜片上逸出。
电极反应式:负极: Zn -2e- = Zn2+正极: 2H++2e-=H2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正极反应式+负极反应式)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______离子移向正极, ______离子移向负极。
2、形成原电池的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有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设计成原电池)注:负极必须能与电解质溶液的粒子发生反应二.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1)负极——失电子,发生反应(一般是负极本身失电子)(2)正极——得电子,发生反应(一般是溶液中阳离子在正极上得电子或正极本身得电子)(3)总反应式(即电池反应)= 正极反应式 + 负极反应式例1.一原电池如右图所示:试写出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正极:负极:总式:FeCl3溶液4、原电池正负极判定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的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电流(内电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方向:阳离子移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移向原电池负极。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卤代烃的制备和性质
2.中国古代有“女娲补天”的传说,现代人因为氟氯代烷造成的臭氧层空 洞也在进行着“补天”,下列关于氟氯代烷的说法错误的是( )
【解析】 CH2ClF只有一种结构。 【答案】 B
3.(2016·郑州高二检测)下列物质分别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能发生消去反 应且生成的有机物只有一种结构的是( )
【答案】 B
8.由环己烷可制备1,4-环己二醇的二醋酸酯,下列有关的八步反应(其中所有 无机产物都已略去):
其中有3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
其中有3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 试回答: (1)反应________属于取代反应。 (2)写出上述化合物结构简式:B________,C________。 (3)反应④所用的试剂和条件是________。
为什么说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起着桥梁作用? 【提示】
由此可见,在有机合成中卤代烃往往是改造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中间产 物,实现烃—烃的含氧衍生物转变的桥梁。
[核心·突破] 1.卤代烃消去反应与水解反应的比较
2.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 (1)实验原理 R—X+H2O―Na△―O→H R—OH+HX HX+NaOH===NaX+H2O HNO3+NaOH===NaNO3+H2O AgNO3+NaX===AgX↓+NaNO3 根据沉淀(AgX)的颜色(白色、浅黄色、黄色)可确定卤素(氯、溴、碘)。
设计一种以乙烯和氯气为原料制取氯乙烯的方案(其他原料自选),用化学方 程式表示(不必注明反应条件)。
要求:①反应产生的氯化氢必须用于氯乙烯的制备;②不应需要高温,因此缺点之一是高能耗,需要 氯化汞作催化剂,汞是重金属,因此缺点之二是会污染环境。
(2)乙烷和氯气反应可制得ClCH2CH2Cl,ClCH2CH2Cl加热分解得到氯乙烯和 氯化氢,产生的氯化氢可以与乙炔反应又生成氯乙烯,因此方案为CH2===CH2+ Cl2―→ClCH2CH2Cl、ClCH2CH2Cl―→CH2===CHCl+HCl、HC≡CH+ HCl―→CH2===CHCl。
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2课时 有关差量法的计算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2课时有关差量法的计算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一、教学目标:1.在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基础上,学会并理解有关差量法的计算;2.通过适当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思路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用差量法在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
2.能从文字、图标的数据中分析找出,可通过差量计算的物质。
三、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学习活动效果反馈与修正课前活动展示“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规范步骤:设、写、找、列、算、答。
1.复习“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步骤1、设未知量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在物质化学式的正下方写出化学计量数×相对分子质量已知质量、未知质量4、列比例式5、算答案6、答案简明写出课中活动例1取10 g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9.36 g。
计算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g高锰酸钾=9.36g剩余固体+氧气质量思考、回答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通过差量法分析找出氧气的质量课中活动规范解题步骤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10g-9.36g=0.64g例2:加热—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实验测得固体混合物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数据如右图,计算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16g-11.2g=4.8g2、工业上,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
如果要制取5.6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规范解题步骤在坐标图中通过差量法找到产生氧气的质量规范解题步骤课中活动若题目给的是混合物的质量时,则该质量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
常见的解决方法通过差量法计算:即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得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之差,通常为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
2.2制取氧气(第2课时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催化剂 分解反应)课件---2024-2025学年九上册
此装置中气体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
法,当导管口___________________
连续并比较均匀地
放出气泡
_________时,开始收集氧气。
二氧化锰
(2)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应先向锥形瓶中加入_____________(
过氧化氢溶液
填试剂名称,下同),再向长颈漏斗中加入_______________。此
1.下列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的
说法正确的是
( B )
A.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两种
B.反应物只有一种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
C.三种反应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D.有氧气参加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
化学
知识点3
实验室制取氧气
试剂
高锰酸钾
加热
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
(文字表达式)
铃声伴读
1.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
①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
进入导管。
②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流至热的试管底部,
避免试管炸裂。
③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最佳时机是导管口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
出气泡。
④用排水法集满氧气后,应先从水槽中撤出导管,然后再熄灭
辨别常见的分解反应。③能举例说明化学家利用化学反应造
福人类的创造性贡献。
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
化学
实验室除了用高锰酸钾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外,还可以用过氧
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会
产生氧气,同时还生成水。
过氧化氢俗称
“双氧水”,
高中化学 2.2 第2课时 离子反应教案 鲁科版必修第一册-鲁科版高一第一册化学教案
第2课时离子反应课程标准核心素养1.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
2.认识并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学会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4.初步掌握离子共存的判断方法。
1.变化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2.证据推理: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3.科学探究: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离子反应1.探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实验装置实验现象随着H2SO4溶液的滴入:(1)电导率:先□1________后□2________;(2)溶液:出现□3________,溶液颜色□4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5____________结合生成难电离的水、□6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导致溶液中离子浓度的□7________(1)概念:在溶液中□8________的化学反应。
(2)实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发生了改变。
(3)发生的条件(1)难溶的物质指20 ℃溶解度小于0.01 g的物质。
(2)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3)挥发性的物质指气体,如CO2、SO2、NH3等。
自我校对:□1变小□2变大□3白色沉淀□4由红色变浅至无色□5H+与OH-□6Ba2+与SO2-4□7降低□8有离子参加□9难电离1.下列物质混合后,不会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B.碳酸钠溶液和稀硫酸C.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镁溶液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解析:选C。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或挥发性物质生成。
A项生成氢氧化铁沉淀,B项生成二氧化碳气体,C项不反应,D项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沉淀。
2.下列有关反应中不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A.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B.氢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C.锌与氯化铜溶液的反应D.二氧化碳与生石灰的反应解析:选D。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化学方程式(第2课时)
10g
例2 某校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制取氧气的实验,他们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6.0 g放入大试管中进行加热,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如下表:(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2)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反应时间/min
1.0
1.5
2.0
2.5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
2CaO2+2H2O=2Ca(OH)2+O2↑
(2)一位养鱼爱好者做如下实验:取少量增氧剂加入到足量的水中,称量数据如下。求参加反应的过氧化钙的质量。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烧杯及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
增氧剂
15g
111.8g
水和小烧杯
100.0g
讨 论 交 流
题中所给的数据都是混合物的质量,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在解题时要注意甄别。
点燃
1.把4.5g含杂质(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的锌粒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待反应停止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减少了0.1g。求: (Zn+2HCl===ZnCl2 + H2↑)①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②这种锌粒中含锌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 。 Zn+2HCl===ZnCl2 + H2↑65 2X 0.1g 65:2 = X:0.1g X=3.25g × = 72.2% 答:①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3.25g。②这种锌粒中含锌的质量分数为72.2%。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2节 第2课时 点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课件 鲁科版必修1
C.醋酸跟氢氧化钾溶液反应:CH3COOH+OH-===CH3COO-
+H2O。 D.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MgCO3+2H+===Mg2++H2O+
CO2↑ 解析:铁跟稀硫酸反应生成FeSO4,其离子方程式为Fe+2H+
===Fe2++H2↑。
答案:A
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
1.共存原则 离子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离子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在同一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2.判断方法 (1)生成微溶物或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OH-与Mg2+、Fe3+、Al3+、Cu2+、Fe2+、Ca2+等,Ba2+ 与SO24-、CO23-、SO23-,Cl-与Ag+等。
物,一般视为沉淀,应写成化学式并标“↓”符号。
(3)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如HCO
-
3
不能拆
写成H+和CO32-。
[成功体验] 2.(好题共享·选自苏教版教材P55·T1)根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
骤,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酸钠溶液与过量的醋酸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4)大理石与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H++OH-===H2O (2)H++OH-===H2O (3)CO32-+2CH3COOH===CO2↑+H2O+2CH3COO- (4)CaCO3+2H+===Ca2++CO2↑+H2O
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_H__+_、__O_H__-_ 结合生成难电离的水、_S_O__、__B_a_2_+结合生成__B_a_S_O__4 __沉
高中化学 第2章 第1节 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 第2课时 取代反应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第二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之小船创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学案】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你已初步学过一些有机反应及反应类型的知识,补全下列方程式,并指明反应类型(可小组交流)。
① CH 2=CH 2 + ( ) → CH 2Br —CH 2Br② CH 2=CH 2 + HCl③ CH 3CH 3 + Cl 2 CH 3CH 2Cl + HCl ④ + Br 2 ( ) + HBr⑤ + HNO 3 ( ) + ( )⑥ CH 3COOH + ( ) CH 3COOC 2H 5 + H 2O复习加成反应,导出取代反应。
进一步了解有机反应的要素。
知识延伸 【ppt 】请对上述反应进行分类?【讨论、回答】 加成反应:①②取代反应:③④⑤⑥创造概念的生成环境。
交流研讨【ppt 】请你给取代反应下一个定义? 【讨论、回答】有机化合物的不饱和键的两端的原子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饱和的或比较饱和的有机化合物的反应。
明确取代反应的定义。
板书 【板书】【听、记】板催化剂△ ( ) FeCH 3 浓硫酸△ 浓硫酸△一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二)取代反应书小标题。
过程分析【ppt】分析讲解播放flash动画展示取代反应断键、替换、新键的形成过程【方程式书写】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取代反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巩固【学案】请归纳你所知道的那类有机化合物能发生取代反应,并写指出无机试剂和反应条件?【归纳】①、烷烃:与气态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②、苯环上的取代:与液溴(Fe)、浓硫酸、浓硝酸等③、酯化反应:羧酸与醇在浓硫酸催化下④、酯的水解反应: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复习化学方程式,巩固概念。
概念应用【学案练习】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①+3HONO2+3H2O②CH3CH2Br+H2OCH3CH2OH + HBr③CH3CH2Br +NaOHCH2=CH2 + NaBr + H2O④+3Br2↓ + 3HBr⑤⑥CH3COOCH2CH3 + H2OCH3COOH + CH3CH2OH⑦2CH3CHO + O2【做练习】取代反应:①②③④⑤⑥1、应用概念;2、进一步巩固概念。
课时2 从能量变化的视角认识化学反应(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解释 2、微观解释:断键、成键原理(化学反应的本质)
能
中间产物
量
断键吸收
的总能量
键能越高, 反应物 能量
物质越稳定
变化
成键放出 的总能量
生成物
断键吸收的总能量<成键放出的总能量 放热反应
思维课堂 从以下图表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反应物断键需要 吸收的总能量
生成物成键所 放出的总能量
火力发电
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能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时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使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火力发电过程中,化学 能经过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间接转化为电能。其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关键。
火力发电:化学能经过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间接转化为电能。
小结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①所有燃烧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化合反应 ④活泼金属跟水或酸的反应 ⑤物质的缓慢氧化
①大多数分解反应 ② C、H2、CO等高温下作还原剂 例:C+CO2、H2+CuO、C+H2O(g) ③Ba(OH)2·8H2O+NH4Cl(固态铵盐
与碱的反应)
实验Ⅰ和实验Ⅲ中能量转化形式有什么不同的?
化学能
Zn逐渐溶解 Zn表面产生气泡
溶液变热
热能
化学能
Zn逐渐溶解 Cu表面产生气泡
指针偏转
电能
原电池
1.概念: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本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
负极(Zn) 工作原理 (反应方程式) 正极(Cu)
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化学反应的速率+第2课时+示范教案
化学反应的速率第2课时◆教学目标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实验,从宏观上认识外界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规律。
2.模型认知:能从中间过渡态理论、活化能等角度解释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及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在通常情况下,Na与水的反应和Mg与水的反应哪个剧烈(反应速率快)?为什么?夏天,人们常把事物存放在冰箱中,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实验室中用双氧水制氧气为什么通常加入二氧化锰?【讲授新课】一、浓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对气体或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反应物浓度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特别提醒(1)若质量、物质的量、体积等的改变不能使浓度改变,则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
(2)由于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所以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
(3)增大固体的表面积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用锌粒与盐酸反应制氢气比锌片与盐酸反应制氢气要快。
2.反应物的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1)反应速率方程反应速率方程可定量地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与参与反应的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特别提醒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方程是实验测定的结果,不能随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直接写出。
对于很多反应,反应速率方程中浓度的方次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无确定关系。
如H2+Cl2===2HCl,v=kc(H2)122 (Cl) c。
(2)反应速率常数(k)3.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在讨论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区分压强改变是否导致物质浓度改变:压强改变―→⎩⎪⎨⎪⎧物质浓度改变―→反应速率改变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2)对于气体反应体系,在温度、体积一定的条件下,压强与浓度成正比,增大压强,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压强,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3)对于只涉及液体和固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影响。
化学反应的限度及条件控制(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及条件控制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实例体会可逆反应存在限度,能从化学反应限度的角度解释化工 生产中简单的化学现象。 2.结合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理解可逆反应形成化学平衡状态的原因,能够 总结归纳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3.能够结合合成氨的反应分析怎样从限度和快慢两个方面调控化学反应,体 会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重要性,初步建立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高炉炼铁原理: C+O2 点燃 CO2
C+CO2 高温 2CO
高温
Fe2O3+3CO
2Fe+3CO2
1、为什么高炉尾气中总是有CO?
2、为什么高炉尾气中CO的比例(含量)是不变的?
由于炼铁高炉存在: C+CO2
2CO Fe2O3+3CO
2Fe+3CO2
这两个可逆反应,所以高炉尾气中总是有CO,且在一定条件下,反
2.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
在可逆反应中,当 v正 = v逆 时, c反 和 c生
不再改变的状态;在化学上称之为 化学平衡
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反应没有停止,即: v正 = v逆 ≠ 0
动态 平衡
t0
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或完成的最大程度,
即该反应进行的限度。此时,反应物也达到了最大转化率。
作用 提高转化率
炉(灶)膛材料及形状 烟道废气中热量的利用
选择保温性能好的材料 用余热加热水、用于发电
提高热量利用率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程度。
经典例题
【例7】下列措施可以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是_③__④___⑤__⑥_(填序号)。
2022版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作业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S iO+32H2O。生成的Na2SiO3粘性强,易使瓶塞与瓶口粘
在一起,不易打开。
3.将FeCl3溶液加热、蒸干、灼烧,最后的固体残留物 是否是FeCl3? 提示:最后的固体残留物是Fe2O3。原因是FeCl3+3H2O
Fe(OH)3+3HCl,升温促进了FeCl3的水解,同时加 热使生成的HCl从溶液中逸出而产生大量的Fe(OH)3,蒸 干后灼烧,又发生反应:2Fe(OH)3 Fe2O3+3H2O。
4.实验室配制FeCl2溶液时,常加入盐酸和铁屑,为什么? 提示:加入盐酸是为了抑制FeCl2的水解,加入铁屑是为 了防止FeCl2被氧化。
5.灭火器中装有Al2(SO4)3溶液与NaHCO3溶液,使用时要 将两者混合,那么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提示:将Al2(SO4)3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发生相互促 进的水解反应:Al3++3 HCO==3 ==Al(OH)3↓+3CO2↑,产 生的CO2有灭火作用,Al(OH)3有阻燃作用。
3.判断盐所对应酸的相对强弱: (1)原理:根据“越弱越水解”的原理,弱酸强碱盐的碱 性越强,则对应酸的酸性越弱。 (2)实例:如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两种盐溶液NaA和 NaB,其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则酸HA和HB的酸性 强弱为HA<HB。
4.除去杂质: (1)原理:在除去含有某些弱碱金属阳离子的杂质时,可 加入适当的试剂或促进该离子彻底水解生成氢氧化物 沉淀,然后过滤除去。 (2)实例:例如,不纯的KNO3溶液中常含有杂质Fe3+,可用 加热的方法来除去KNO3溶液中所含的Fe3+。
复习课件
2022版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作业课件新 人教版选修
高中化学第3章 第2节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和原理。
2.了解指示剂的选择方法。
3.掌握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误差分析。
一、酸碱中和滴定实验1.概念: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2.原理:n (H +)=n (OH -),即:mc 酸·V 酸=nc 碱·V 碱(m 、n 代表酸和碱的元数) 3.仪器及试剂(1)仪器⎩⎪⎨⎪⎧酸式滴定管如图a 碱式滴定管如图b 、c铁架台、滴定管夹、锥形瓶、烧杯a b c(2)试剂: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
微点拨:滴定管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刻度线三者在同一水平线上。
滴定管读数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5.00 mL 是正确的,而不能读成25 mL 。
4.实验操作(以用盐酸标准液滴定NaOH 溶液为例) (1)滴定前准备①检查:使用滴定管前,首先要检查是否漏水。
②润洗:滴定管加入酸、碱反应液之前,先用蒸馏水洗涤干净,然后分别用待装液润洗2~3遍。
③装液:分别将酸、碱反应液加入酸式、碱式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0”刻度以上2~3 mL处。
④调液:调节活塞或玻璃球,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反应液,并使液面处于“0”刻度或“0”刻度以下。
⑤放液:从碱式滴定管中放出一定量的NaOH溶液于锥形瓶中,并滴2~3滴指示剂(甲基橙或酚酞)。
微点拨:强酸与强碱相互滴定时,选甲基橙或酚酞都可以,但不能选石蕊试液(遇酸碱颜色变化不明显)。
一般原则是酸滴定碱,选甲基橙;碱滴定酸,选酚酞。
(2)滴定终点判断: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时,刚好使锥形瓶中的溶液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即到滴定终点。
读数并记录。
5.实验数据的处理重复滴定操作2~3次,取消耗标准液体积的平均值,根据c(NaOH)=c HCl·V HCl,计算出待测NaOH溶液的浓度。
V NaOH微点拨:滴定终点的判断(以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①若用酚酞作指示剂,当滴入最后一滴盐酸时,溶液的颜色由粉红色突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人教版化学必修2讲义: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3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知识梳理]一、化学反应的限度1.可逆反应(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①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即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
(3)表示:书写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不用“===”而用“”。
2.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的建立(2)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自主思考】1.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此时反应物的转化率最大吗?提示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反应物的量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反应物的转化率达最大值,且保持不变。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1.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促进有利反应⎩⎪⎨⎪⎧ 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加快反应速率控制有害反应⎩⎪⎨⎪⎧ 减慢反应速率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控制副反应的发生2.燃料燃烧的条件(1)燃料与空气或氧气尽可能接触。
(2)温度达到燃料的着火点。
3.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措施(1)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量的转化率。
关键是燃料与空气或氧气尽可能接触,且空气要适当过量。
(2)尽可能充分地利用燃料燃烧所释放出的热能,提高热能利用率。
【自主思考】2.结合燃料燃烧的条件分析灭火的措施有哪些?提示 (1)隔绝空气 (2)降低火焰的温度[效 果 自 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2)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4)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答案 (1)√ (2)√ (3)√ (4)×2.(1)炭在火炉中燃烧得很旺时,在往炉膛底内的热炭上喷洒少量水的瞬间,炉子内的火会更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新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二册6.2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目的
2.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调控措施 (1)考虑因素 化工生产中调控反应条件时,需要考虑控制反应条件的成 本和实际可能性。 (2)实例——合成氨生产条件的选择
[问题探讨] 以“提高煤的燃烧效率”为例,分析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煤的状态与煤燃烧的速率有何关系?与煤的充分燃烧有 何关系? 提示:煤被研得越细,颗粒越小,与空气中 O2 的接触面积 越大,燃烧越充分,燃烧的反应速率越大。 2.空气用量对煤的充分燃烧及热能利用有何影响?原因是 什么? 提示:若空气充足,煤燃烧越充分,生成 CO2 时放出的热 量越多;若空气不足,则煤燃烧部分生成 CO,CO 排放到大气 会造成污染,且生成 CO 时,放出热量减小。
高温、高压 例如,工业合成氨的反应:N2+3H2 催化剂 2NH3。
3.可逆反应的特点
有才志自者 清能明使志石自头高长。出青草来。 立志志之是 所事趋业,的无大远门勿,届工,作穷是山登复门海入不室能的限旅也程;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鸟人不若展 有翅志膀,难万高事飞可。为。 以燕天雀下 安为知己鸿任鹄。之志哉。 有鸭志仔不 无在娘年也高长,大无,志几空多活白百手岁也。成家。 贫生困无能 一造锥就土男,子常气有概四。海心。 志在高年山 轻峰人矮的,颈路项从上脚,下没伸有。什么东西能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 志得坚意者 时,应功善名待之他柱人也,。因登为山你不失以意艰时险会而需止要,他则们必。臻乎峻岭。 志以之天所 下趋为,己无任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志人不生立 志,气天立下,无所可贵成功之业事昌。
高温、高压 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3H2 催化剂 2NH3(该反 应为可逆反应)。
[问题探讨] 1.一定条件下,向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1 mol N2 和 3 mol H2 发生合成氨的反应,反应过程中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 化?正、逆反应速率达到何种关系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提示: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开始最大,后逐渐减小, 逆反应速率开始为 0,后逐渐增大;当用同种物质表示的正、逆 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第2课时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目标导航] 1.初步学习测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的实验方法。
2.知道盖斯定律的内容;能够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计算反应热。
一、反应热的测定1.实验装置及仪器(1)将下列实验装置中各仪器(或物品)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2)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的其他仪器有50mL量筒(2只)。
2.实验步骤(1)用量筒量取50mL0.50mol·L-1盐酸,倒入简易量热计中,测量并记录盐酸的温度(t1)。
(2)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0.50mol·L-1氢氧化钠溶液,测量并记录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t2)。
(3)将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迅速倒入盛有盐酸的简易量热计中,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不断搅拌,观察温度计的温度变化,准确读出并记录反应体系的最高温度(t3)。
(4)假设溶液的比热容与水的比热容相等,溶液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等,忽略量热计的比热,根据溶液温度升高的数值,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热并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5)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测定同浓度、同体积的KOH溶液与盐酸反应和NaOH溶液与硝酸反应的反应热。
引申拓展中和热测定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1)为了保证0.50mol·L-1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可以采用0.55mol·L-1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
(2)实验中若用弱酸代替强酸或用弱碱代替强碱,反应过程中由于电离吸热,会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低。
3.实验数据处理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为稀溶液,其密度近似地认为都是1g·cm -3,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 =4.18J·g -1·℃-1。
该实验中盐酸和NaOH 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是0.418(t 3-t 1+t 22) kJ ,中和热为16.72(t 3-t 1+t 22)kJ·mol -1[或ΔH =-0.418(2t 3-t 1-t 2)0.050kJ·mol -1]。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催化剂: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地改变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因 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
关键能力·新知探究
在等温下,对于一个已达到化学平衡的反应,当改变反应物或生成
物的浓度时,根据浓度商与平衡常数的大小关系,可以判断化学平衡移
动的方向。
当 Q=K 时
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当 Q<K 时 化学平衡向正__反__应__方向移动,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当 Q>K 时 化学平衡向逆__反__应__方向移动,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度,c(NO2)增大,平衡向逆___反__应_方向移动;反之,降低温度,c(NO2)
减小,平衡向正__反__应__方向移动。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
关键能力·新知探究
课时作业
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规律:对于任何可逆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反之,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
关键能力·新知探究
课时作业
(3)实验结论:对于 2NO2(g)⇌N2O4(g)的化学平衡,体积增大,压强 减小,平衡向_逆__反__应_方向移动;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平衡向正__反__应__ 方向移动。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移动
课时作业
(三)勒夏特列原理(或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如温___度_、_压__强_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 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__弱__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就是勒夏特列原 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课前预习案
请同学们预习教材第一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材49-52页),完成以下内容:
一、能量转化:
1. (1)“即热饭盒”是怎样使饭菜变热的?
发生反应:
(2)铁路工人利用铝热剂来焊接钢轨,原理是什么?
发生反应:
这两个反应都是热量的反应,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说二者的原理是都能转化为能。
3、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4、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氯气是能转化为能
(2)光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例如
二、原电池原理
1、把一块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发生反应:
请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该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得电子的物质
失电子的物质
2、把一块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有变化吗?
3、将Zn片,Cu片用一导线连接再浸在稀H2SO4溶液中就组成了原电池。
(1)发生的化学反应?
(2)如何知道产生了电流?
(3)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三、常见化学电池
(1)电池(次电池:用过后不能复原):日常使用的锌锰干电池
(2)电池(次电池:充电后能继续使用):汽车用的铅蓄电池、手机用的镍氢电池、锂电池
(3)电池:用于航天、军事领域。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课中探究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引导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他们的
视野,使他们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交流·研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2、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怎样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探究能量转化研究的利用。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小组实验:
【提示】请特别注意观察:
1.实验1和实验2中锌板和铜板上的变化情况。
2.实验中铜板上的现象和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思考讨论】请结合实验现象思考讨论:
1、实验1中锌片上为什么产生气泡?请写出这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实验2中铜片上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产生的?铜片反应了吗?
3、电流计指针变化说明了什么?
4、从能量变化角度看,这种装置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精讲点拨】铜片和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由于锌比铜活泼,失去电子被氧化成
进入溶液,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溶液中的从上获得电子而被还原形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从上逸出。
这样,在连接锌片和铜片的导线中做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概括整合】
一.原电池
1.定义:原电池是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
2.原理:(重难点)
内电路:阴离子移向极,阳离子移向极
【实验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
3.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
②
③
二.【自主学习】
1.发展中的化学电池
请阅读教材第51页“目前市场上的几种电池”,了解各种实用电池的特点和目前实用电池的发展方向。
2.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以及化学学科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作用。
3.阅读了解:教材第52页“化学与能源”。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班级姓名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不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释放能量的反应都有电子的转移。
C.释放能量的反应都可通过原电池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D.化学能和其他能量间可以相互转化。
2.下列关于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化学性质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C.在外电路,电子从正极流出
D.是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3.某金属能跟稀盐酸作用发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此金属是( )
A.Mg
B.Fe
C.Al
D.Cu
4、把A、B、C、D4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
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D上产生大量气泡;A、C相连时,电流由C 经导线流向A;B、D相连时,电子由D经导线流向B,则此4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① A>B>C>D ② A>C>D>B
③ C>A>B>D ④ B>A>C>D
课后拓展练习案
班级姓名
1、下列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
A .Fe片和Fe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B、Fe片和Cu片用导线连接插入酒精中
C、Zn片和Fe片不连接插入稀硫酸中
D.Zn片和Fe片直接连接后连接插入稀硫酸中
2.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 PH( )
A.不变
B.先变大后变小
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3.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中,当导线上转移1mol电子时,理论上两极的变化是()
A.锌片溶解了32.5g B. 锌片增重了32.5g
C.铜片上析出了1g氢气 D. 铜片上析出了1mol氢气
4.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B.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铁片,浸入氯化铁溶液中,锌片的质量会减小
C.把铜片插入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把锌料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
5.电工操作中规定,不能把铜线和铝线拧在一起连接线路,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