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紧约束背景下上海住宅用地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建议
上海好房子建设过程中难点与对策建议
上海好房子建设过程中难点与对策建议干这行这么久了,今天分享点上海好房子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吧。
我觉得首先遇到的难点就是土地成本太高了。
大家都知道上海地价那叫一个贵啊。
一块不大的地,拍下来的钱那数字大得惊人。
就像我们之前接手一个项目,那地价直接把预算的一大部分都占去了。
哎呀,感觉好像还没开始建呢,钱就已经花花流出去好多了。
我觉得对策就是得想办法提高土地利用率。
比如说可以和政府协商一下规划方面的事情,现在不是也提倡一些合理增加容积率之类的办法吗。
不过这事儿可不好办,得有极强的沟通能力,还得符合各种城市的规划条例。
还有啊,上海的城市规划要求很严格。
各种各样的指标啊,参数啊,一不小心就给整懵了。
像之前我们那个项目,建筑高度有严格限制。
原本规划好的户型布局就得重新修改。
我感觉这时候就得多找专业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坐下来慢慢研究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怎么在满足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房子的舒适度。
不过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定的事儿,得不断试错。
我记得为了那么几厘米的高度调整,反复折腾了好久。
哦对了还有施工方面的难点。
上海这个地方地质条件有时候挺复杂的。
地下水位高,还可能有软土地层。
我们有个项目打地基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软土地基得加固处理啊,那花费的成本和时间都超出预期了。
我觉得施工单位一定要有足够的经验,在前期岩土勘察就得做得特别细致。
像在软土地区,能不能采用一些新的地基处理技术呢,比如那个真空预压法,不过这又要看成本和施工的复杂度了。
在环保方面也不容易啊。
现在都讲究环保建设。
上海环保要求又高。
建筑垃圾处理啊,扬尘控制啊等等。
就比如说扬尘吧,要是控制不好那罚单就来了。
我们就只能增加设备和人力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我觉得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像有些国家在建筑工地周围设置那种智能的扬尘监控和喷淋系统。
不过引进这些也得考虑成本问题,所以也可以国内企业联合研发一些性价比高的环保设备嘛。
再说说原材料的供应。
上海建筑市场大,原材料有时候供应其实不太稳定。
《2024年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范文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型住区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海作为国内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住区建设亦需要朝着生态化、绿色化的方向迈进。
本文旨在研究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上海在建设生态型住区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背景及现状分析(一)背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在此背景下,上海作为国内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其城市住区建设面临着转型与升级的双重任务。
(二)现状分析当前,上海在生态型住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规划布局不够合理、绿化覆盖率不足、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上海生态型住区的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规划对策和实施机制加以解决。
三、规划对策研究(一)科学规划布局科学规划是生态型住区建设的基础。
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住宅区、绿地、公共设施等空间资源,确保各部分功能的协调与平衡。
同时,要注重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提升绿化覆盖率绿化是生态型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加大绿地建设力度,提高绿化覆盖率,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同时,要注重绿地的多样性和功能性,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三)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公共设施是生态型住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应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同时,要提高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方便居民使用。
四、实施机制研究(一)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生态型住区建设。
如给予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型住区建设。
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
(二)加强监管与评估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与评估机制,对生态型住区建设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
上海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化 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
上海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化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建设用地“负增长”,总规模“总量锁定”……人们常说的“大上海”,如今在土地使用上格外“小气”。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把握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搞好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现实情况是:土地资源的紧约束,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常态,传统用地扩张式发展模式已经不再符合上海土地资源的现实情况。
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让建设用地减量,让经济发展增效,已成为上海城市建设者们持续求索的课题。
敲定建设土地“天花板”“如果建设用地减量化这篇文章不做好,整个上海的发展是灾难性的。
”韩正这样强调。
“减量化”就是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而且社会经济或者环境效益较差的建设用地,通过拆除复垦等土地整治工作,恢复农地生产能力,发挥生态用地功能。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说,上海建设用地减量化的重点是规划建设区外现状低效工业用地。
上海为什么着力强调建设用地减量化呢?因为土地已成为上海当前面临的最大资源瓶颈。
截至目前,上海建设用地总规模超过全市陆域面积的40%,明显高于不少国际大都市。
据介绍,上海此前设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目标为3226平方公里,接近全市陆域面积的48%。
而今年,上海将2020年的阶段控制目标确定为3185平方公里,为未来建设用地的“终极规模”。
上海市明确要求:“建设用地规模必须只减不增、必须负增长”。
庄少勤说:“在土地利用问题上,上海已经给自己戴上"紧箍咒",城市发展进入资源"紧约束"阶段,必须转型升级。
”据统计,上海现状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比重偏大,其中,规划建设区外现存低效工业用地约占198平方公里,该区域工业用地占全市工业用地比重接近1/4,工业总产值占比却不到10%。
“因为这里的大部分企业都是改革开放早期的镇、村集体或私营企业,如今这些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下降,能耗、污染、安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把"198"区域作为减量化工作的重点。
资源紧约束背景下城市更新和城市土地使用方式研究
资源紧约束背景下城市更新和城市土地使用方式研究展开全文研究单位:同济大学(文中内容仅代表该机构观点)本报告通过对上海土地利用数据的纵横向深入分析以及国际城市间比较,在剖析上海城市更新与城乡土地利用问题与瓶颈基础上,分别从技术层面提出了上海新一轮城市更新与城乡土地使用模式及其利用导向,从制度层面提出了政策支撑建议,从实施层面提出了实施措施和行动方案。
一、上海城市更新与城乡土地使用问题与瓶颈基于市域范围视角,本报告认为上海城乡增量土地利用明显存在“四高四低” 问题,即建设用地总量及占比高,用地绩效低;工业用地总量及占比均大,用地绩效低;经营性用地供应过度,生态空间过低;户均宅基地大,新农村规划建设水平低。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与核心瓶颈:一是低成本扩张下土地粗放不可持续利用;二是低能级产业导致的土地低效利用;三是地方政府和部门利益藩篱,土地配置行政化、同质化和空间并置化。
基于建成区范围视角,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存量土地使用问题表现在以下六方面:拆除重建为主,城市复兴不够;人口疏而不散,社会文脉断裂;职住不平衡加剧,可支付住宅少;更新结构失衡,总体控制缺失;更新成本制约,绿地开敞空间过少;TOD实施欠缺,土地复合开发程度低。
更新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核心瓶颈:一是经济导向的地产开发模式无法体现人本主义;二是更新方式缺乏总体控制和市场配置机制;三是更新成本与更新收益难以平衡。
二、上海新一轮城市更新与城乡土地使用模式与总导向基于空间分区视角,本报告分别提出上海四类差别化土地使用战略、模式及使用导向。
1、市域土地使用总战略:控制总量与增量,存量优化减量化“总量锁定、增量递减、流量增效、质量提高”提法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
针对上海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总量和占比均过高绩效过低的核心问题,本报告提出未来上海土地利用核心战略和导向应是:控制总量和增量,实施存量土地优化和工业用地减量化利用,即土地利用的“二控二化”战略。
2、中心城土地更新模式:生态文化复兴与土地集约复合利用相结合新一轮更新规划中需在指导思想上实行以下三个转变。
如何做上海建筑结构方案设计
上海建筑结构方案设计
在上海的建筑结构方案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
由于上海作为一
个高度密集的城市,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在设计建筑结构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地利
用效率和城市布局合理性。
例如,在规划中可以将城市空间分为商业区、住宅区、休闲区等,通过合理的布局和交通规划,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居住舒适度。
其次,建筑结构方案设计还需考虑建筑物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考虑到上海的气候条件和地
理环境,建筑物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采光、通风、防风等因素,同时还要融入当地的文化
和历史特色,体现出上海的城市风貌和地域特色。
例如,可以采用传统的中国建筑元素,
如红墙绿瓦、雕梁画栋,使建筑物更具有中国风格和历史传统感。
另外,建筑结构方案设计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
问题的日益加剧,建筑物的建设与使用不应只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可以在建筑物中采用节能材料和设备,设置太阳能电池板和雨水收集系统,实现资
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节约。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物周围种植绿化带和景观花园,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
总的来说,上海的建筑结构方案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功能性、美观性、可持续性和环保性等多方面因素,既要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要体现出上海的独特文化
魅力和时尚气息。
希望未来上海的建筑结构方案设计能够更加人性化、环保可持续,为城
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美好。
完善上海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议
完善上海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议住房问题一直是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
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涌入,住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房价居高不下,许多中低收入家庭面临着住房困难。
为了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让更多的市民能够享受到适宜的住房条件,以下是一些关于完善上海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数量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政府应制定明确的建设计划,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入。
可以通过划拨专门的土地、提供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开发商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同时,要合理规划保障性住房的布局。
避免将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在偏远地区,应尽量在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选址,以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吸引力和居住品质。
此外,还可以结合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将一部分老旧房屋改造为保障性住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优化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机制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分配机制是确保保障性住房资源合理分配的关键。
要加强对申请人资格的审核,通过多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严格核实申请人的收入、财产和住房状况,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获取保障性住房。
可以采用积分制、摇号等方式进行分配,提高分配的公平性。
对于特殊困难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等,应给予适当的优先分配权。
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分配后的动态管理,定期对居住人员的资格进行复查,一旦发现不符合条件的情况,及时予以清退,让保障性住房真正惠及有需要的家庭。
三、完善住房租赁市场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租赁选择。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租赁市场,增加租赁房源的供应。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将闲置住房用于出租。
建立健全住房租赁监管制度,加强对租赁企业和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租赁市场秩序,防止出现租金过高、随意涨租、合同欺诈等问题。
空间失配——对上海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的思考
空间失配——对上海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的思考作者:王爱石蕾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2014年第11期王爱石蕾/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摘要:近来,保障性住房以满足政令为目标,兴起了大规模的建设浪潮。
通过对上海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空间布局与配套设施建设的实证研究,发现其存在明显的空间失配现象,严重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保障效果的显现。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建设,上海保障性住房民生工程的大规模建设,是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土地经济和中心城疏散的推动下,保障性住区多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边缘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或者配置的设施规模过小,而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上海作为国内住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个城市,其在执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力度上具有代表性,于2009年就批建了六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基地。
因而,立足城市规划的视角,探讨下上海市保障性住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明示和借鉴作用。
1上海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1.1 发展阶段与政策演进回顾上海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来阐述。
第一阶段(1949-1993年)1993年前,公有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扮演了住房保障的角色。
住房建设统一依照国家的要求,通过建设资金的90%以上来源于财政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来解决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住房问题[1]。
这一阶段住房保障的主要目标是解决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但住房供给不足、覆盖面有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二阶段(1994-2006年)1994年提出转变实物住房分配为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分配,供给对象仅限于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建立了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两大住房供应体系。
1995-1999年上海市的经济适用房建设面积达到425万平方米,而其建设比例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现象[2]。
这一时期商品住房行业从“基础产业”转变为“支柱产业”,客观上推进了住房市场泡沫的产生和增长,再加上保障性住房建设量和投入资金的严重不足等因素,导致住宅价格飞涨。
浦东建筑方案房屋优化设计
浦东建筑方案房屋优化设计
浦东作为上海的经济特区,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浦东的建筑方案和房屋设计也在不断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空间利用和装饰设计等方面,探讨浦东建筑方案房屋优化设计的一些具体实践和创新。
首先,浦东的建筑结构方案在优化设计中注重安全、环保和美观等方面的考虑。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以确保建筑的稳定和抗震能力。
同时,引入大量的环保材料和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雨水收集系统等,以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其次,浦东的房屋设计在空间利用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
由于浦东的土地资源有限,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采用了高层建筑、宜居小区和公寓式住宅等多种形式的房屋建设。
在室内设计上,注重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家具的设计,使得每一平方米的空间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此外,浦东的装饰设计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
为了打造独特的城市风貌,采用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例如,在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上,融入了一些传统的元素,如中国传统的拱门和园林景观,以增加建筑的文化内涵。
同时,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如玻璃幕墙和LED灯光等,使建
筑外观更加夺目和美观。
总之,浦东的建筑方案和房屋优化设计在结构、空间利用和装饰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实践和创新不仅提升
了建筑的品质和价值,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和宜居的居住环境。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浦东的建筑方案和房屋设计还将继续不断优化和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土地整治形势、挑战与应对:从综合整治走向空间治理
doi:10.3969/j.issn.2095-1329.2023.04.002上海土地整治形势、挑战与应对:从综合整治走向空间治理夏 杰1,2(1. 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上海 200003;2. 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 200003)摘 要:本文从上海大都市土地整治实践出发,在系统回顾和梳理土地整治关键做法基础上,分析总结其在维护耕地保护红线、优化城乡国土空间格局、锚固城乡生态安全底线、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等方面的综合成效,并立足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剖析上海大都市土地整治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其未来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明确未来上海土地整治将以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利用、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实现国土空间高效能治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走向以空间重构、资源重配、功能重组和品质重塑为核心的现代化空间治理,为上海大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土地整治;空间治理;实践探索;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3)04-0005-06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农村大量耕地和生态用地流失、各类用地破碎化、生态环境恶化、宅基地闲置、城乡差异扩大等系列问题显现[1-2]。
应对上述问题与挑战,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改革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空间规划为引领,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土地整治作为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具有重构城乡空间、保障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集约利用资源和改善人居环境等多重功能,已成为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3-6],并在推进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资源环境紧约束形势尤为严峻。
上海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上海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城市是人类最经济的生存空间。
城市的发展,本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城市化是合理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用地尤为紧张,城市能源、交通、住房等紧张状况正趋于恶化。
10年来,上海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使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功能的转变。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反观上海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整将是长久和艰苦的。
因此,我们应强调城市土地效用——效益循环的思想,既侧重城市土地功能的合理分区,又关注城市土地效益的稳定提高,保证土地的优化利用,从而,推动上海的城市发展。
一、上海市用地结构分析目前,上海市土地总面积为6393平方公里,按所有制类型划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
具体的用地类型有商业、工业、仓储、市政绿化、住宅、交通、特种用地、水域、农业、其他等十大类。
在各类用地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水域和农业用地,为4628平方公里,占上海总面积的72%。
除了这两类用地,占地面积最大的为住宅用地。
其中,集体土地上的住宅用地面积为573.6平方公里,比重偏大,因此,农村住宅用地的集约性有待提高。
而在国有土地为主的市区,工业仓储用地仍偏多,继续实现对工业用地的置换仍需加大力度。
二、上海市土地利用布局(一)中央商务区上海的中央商务区是指浦西的外滩与河南路、人民路、天潼路、长治路、公平路与复兴路之间和浦东的小陆家嘴地区,区域范围约为5平方公里,是决定上海能否建成“三个中心”的关键所在。
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对外滩一带土地使用功能进行置换,对浦东小陆家嘴地区加快开发,对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强建设,从而,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贸易机构和大公司、大财团到此落户。
(二)中心商业区中心商业区是指北抵天目路、老北站附近,西到乌鲁木齐路、万航渡路,南到复兴路、陆家浜路,东到浦东的陆家嘴地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上海中心城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商业、贸易、金融等第三产业十分繁荣的地区。
《2024年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范文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型住区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海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其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二、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背景与意义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
生态型住区建设作为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旨在构建宜居、绿色、健康的城市居住环境。
通过优化住区空间布局、提升绿化水平、增强居住功能等方式,推动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对策(一)优化空间布局针对上海城市用地紧张的实际情况,需合理规划住区空间布局。
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注重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实现土地利用的高效化。
同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如绿地、水系等,使住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二)提升绿化水平增加住区绿化率是提升生态型住区质量的关键。
通过增加公共绿地、建设生态公园、推广屋顶绿化等方式,提高住区的绿化水平。
此外,还应注重绿化植物的多样性,以丰富住区的生态环境。
(三)增强居住功能在生态型住区建设中,应注重居住功能的完善。
包括提升住区的交通便捷性、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居住环境等。
同时,还应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多样化的居住服务。
四、实施机制(一)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生态型住区建设提供支持。
包括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以鼓励和引导开发商积极参与生态型住区建设。
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多方参与生态型住区建设需要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多方参与。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规划政策;开发商应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提高住区质量;居民应参与住区管理,共同维护生态环境。
(三)持续改进生态型住区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
通过收集居民反馈、监测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住区建设效果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对当前上海住房供应结构的分析
对当前上海住房供应结构的分析对当前上海住房供应结构的分析2003-5-15 中宏数据库上海住房市场交易量和平均交易价格双双创出新高。
据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的统计数据,2002年住房交易面积在4500万平方米左右,二级市场住房平均销售价格达到4800元/平方米。
住房问题不仅仅是市场问题,更多的时候,住房是一个社会问题。
正如联合国人居组织提出的口号:“人人拥有适当的住房”,应当成为每一个政府所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住房供应结构分类及其分析2002年度住房供应的价格结构数据表明:3000元以下预售面积3860185平方米,同比增长-3.4%,比重14.4%;3000-5000元预售面积13938783平方米,同比增长42.2%,比重51.9%;5000-7000元预售面积5958645平方米,同比增长97.9%,比重22.2%;16.25%3000元以下30000-60000元53.4%55.65%3000-5000元60000-75000元3.8%20.85%5000-7000元75000元以上3.6%7.24%7000元以上假定理想状态下,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多寡与所购住房的价格高低一一对应:可支配收入在30000元以下的家庭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家庭购买了与其年可支配收入相适应的住房(3000元/平方米以下),还有将近100万户家庭(以上海1300万户籍人口,户均3人计算,则为1300/3*[39.2-16.25]%=99.45万户)或没有能力购房,或被迫购买3000甚至5000元/平方米以上的住房。
可支配收入在30000-60000元的家庭中,收入结构比与购房价格档次比相当。
考虑到该档次住房有部分被30000元以下的家庭所购买,大约有同样数量的家庭“被迫”购买5000-7000元甚至7000元/平方米以上的住房。
可支配收入在60000-75000和75000元以上的家庭支付能力较强,他们或者购买了相应档次的住房,或者向低端市场转移,从而也就意味着挤占了低收入家庭的购房。
上海土地市场需求结构的趋势分析和预测
业 和先进 制 造业 , 走 创新 驱 动 、 品牌 引领 、 集 约 高 效 的发 展之 路 , 保 持 在制 造业 价 值链 一 卜的 高 端 位 置和控制能力 , 提 升 上 海 制 造业 在全 球 价 值 链 、 产业链 、 创 新 链 的 影 响 力 。半 导 体装 备材 料 、 一 l
进行 配置 。
图 1 消 费结构 升级路 线 图 顺 应 消 费升 级 大趋 势 , 上海 居 民消 费结 构 与
消 费方 式将 在 生存 型 和温 饱 型 消费 、 实 物 消 费 的 基础 上发 生 变化 , 变化趋势 呈 现 以下特点 :
( 一 )品 质 化 消 费
消 费结 构 与 产 业 结 构 对 土 地 需 求 结 构 产 生 重 要 影 响 。 因此 , 研 究 土地 需 求 结 构 , 应 对 消 费 需 求 与产业结 构进 行深 入分析 。
( 二 )互 联 网 消 费 消 费 方式 由线 下 向线 上 线 下 融 合转 变 。 “ 互
按照“ 衣 食一 住行 一康 乐服 务 ” 的路 径进 行 , 服 务 消 费 代 表 消 费 升 级 的 最 终 趋 势 。 专 家 们 发 现 随
着收 பைடு நூலகம்增 加 , 各 种 消 费 品 的 支 出 比例 会 发 生 变 动
等 相 关 的 服 务 消 费 的 支 出 比 例 会 上 升 。 这 一 过
程 表 现 出消费结 构升 级 的特 征。
映到 产业 结 构 。从静 态来 看 , 需 求 结 构 决 定 产 业 结构 ; 从动态来看, 需 求 结 构 的 变 化 决 定 着 产 业
结 构 的变化 。 ( 二 )产 业 结 构 直 接 影 响 土 地 需 求 结 构
《2024年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范文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上海作为国内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尤为关键。
本篇论文将探讨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以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背景与意义上海作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城市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此背景下,生态型住区建设应运而生,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对策1. 生态优先的规划原则生态型住区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保持生态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 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空间布局应注重功能分区和绿色空间的合理配置。
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等应进行科学划分,同时,要增加公园绿地、生态走廊等绿色空间的面积,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3. 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节能减排措施,如使用节能材料、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提高建筑的环保性能。
四、实施机制1. 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生态型住区建设。
同时,要完善相关法规,为生态型住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2. 多元参与与协作机制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生态型住区建设。
通过建立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3.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开展各类环保活动,增强居民的环保责任感和行动力。
五、结论与展望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多元参与,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住宅建设与土地供应协调发展的探讨
方面迈 出的历 史性 第一步 ;98 月,上海 首幅 土 18 年3 地 使 用权 出让 国际招标 成功 。建 立 了土地使 用权有
偿 出让制度 , 土地批租 , 即 但仅 限 于 外资外销 房地 产 建设 项 目;9 5 1 19 年 月起 , 内资 商业 、 游 、 乐、 旅 娱 金 融、 务业 、 服 商品 旁六 类经 营性 用地 纳^ 有 偿 使 均 用轨道 , 大 了土地有偿使 用的覆盖 面。 扩 ( ) 三 土地 供 应招 标 、 卖市场 机 制的初 步建 立 拍
上海 市人 民政 府 多 门 。 成 土地一级 市场 供给 失控 和无序 。 造 任何 商品 的 生产都 需要 与 需求相 适应 ,但 由于 我 国土地 市场政 出多 门、 备块 分割 , 加上 宏 观研 完和 调控 跟不上 , 造成 土地一级 市场供 给 失控 , 供给 同步 放 量 , 一 定 时期 内 , 在 土地 供 给远 大 于土地 需求 , 造
2 6日, 别以 沪府发 (0 12 号 、 分 2 0 )2 沪府 发 (0 1 2 号 2 0 )6
发 布 了 《 于本 市 内外 销 商品 住 宅 并 轨 的 若 干 意 关
见 》 《 海市 土地使 用权 出让招 标拍 卖试行 办法》 、上 两
个 文 件 。 文 件 称 :0 1 8 1 2 o 年 月 日起 , 海 市 范 固 内 实 上
维普资讯
20 / 02 2
序 地 理 毛土 差土 管
上海住 宅建设 与土地供应
协调发展 探讨
我 国房 地产 业正 处 于新 一轮 发展 的 高潮: 与前
一
省 市商 品房销 售呈价 跌 量缩 的态势 ,令业 内人 士 大 跌 眼镜 , 商品房 市场 面 临 因惑。 何理 性地 看待 市场 如 现 象?如 何理性 地 看待我 国以及 上 海住 宅产 业的发 展走 势?理 想 中的应该 性和 良好 愿望与现 实 中的 可
基于总量控制的土地指标配置机制研究——以上海市某区为例
引言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近年来不断扩张,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带来了交通拥堵、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适应上海市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2014年,上海市提出了“五量调控”土地管理基本策略,2020年初的全市土地利用计划和乡村规划管理会议上又提出“五大计划统筹管理”的要求。
通过严格的规划管控,确定至203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据统计,截至2018年,上海市建设用地总规模达3083平方公里,已十分接近“天花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建设用地指标倒挂的情况。
但根据发展规划,未来还有大量的建设项目需要建设空间和指标,资源环境紧约束成为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此外,部分现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存量用地腾挪空间大。
总的来看,在上海这样高度城镇化的地区,在“总量已锁定,资源紧约束,用地需求大,存量需腾挪”的背景下,如何对有限的土地指标进行合理高效的配置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2020年6月,自然资源部提出要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提出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坚持分类保障的三个总体要求。
结合上海未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的用地新需求来看,实行总量控制下差别化的土地指标配置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经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分配方面,关于总量控制前提下如何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的研究不多。
同时,在指标分配影响因素中,对土地指标来源和存量土地使用效率考虑不足。
翟腾腾(2015)以江苏省为例探讨了总量控制下的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差异配置机制,但未考虑指标供给来源情况以及存量指标使用效率问题。
本文将统筹考虑总量控制下建设用地指标需求及指标供给,以上海市某区为例,探讨建立土地指标配置机制,并提出评定土地指标配置优先级的建议。
一、土地指标需求和来源分析(一)土地指标使用需求分析1.“十三五”期间土地指标使用情况。
房地产城市观点深度观察:资源紧约束下的大都市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研究
资源紧约束下的大都市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研究一、研究背景土地资源紧约束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常态。
从全市层面来看,建设用地总规模已十分接近“天花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指标倒挂的情况。
根据发展规划,未来还有大量的建设项目需要建设空间和指标,资源紧约束成为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传统用地扩张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和高质量利用。
2020年6月,自然资源部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提出“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既算‘增量’账,更算‘存量’账”,统筹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坚持分类保障”。
与此相适应,上海市从“五量调控”的土地管理基本策略到“五大计划统筹管理”的总体要求,对土地要素配置的管理也日益精细化。
但是,在“总量已锁定,资源紧约束,用地需求大”的背景下,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如何对有限的土地要素进行合理高效的配置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梳理发现,学界多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土地要素在区域间的配置,从微观层面探讨土地要素在不同的土地用途之间合理配置的较少。
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结合土地指标供给和需求、存量和流量,探讨资源紧约束下,微观层面土地指标在各类用途之间的合理配置机制,以期为实现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提供建议。
二、研究区域概况浦东新区是上海市第一大区,肩负着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国家战略,是上海“五个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将在2025年左右实现经济总量翻倍的目标。
这些战略任务的实现离不开土地要素的有力保障。
但是,浦东新区面临着来自于土地资源紧约束的限制,土地利用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空间资源紧约束与发展需求矛盾突出。
截至2018年底,浦东新区现状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达天花板。
近年来,浦东新区通过支付高昂的成本实施减量化来换取新增建设用地空间,但减量化的难度和成本都在成倍上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建设空间腾挪已迫在眉睫。
二是新增建设用地呈现显著的逐年上升的趋势。
《2024年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范文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型住区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海作为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其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尤为关键。
本文将就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上海乃至国内其他城市的生态住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必要性生态型住区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人口密集、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建设生态型住区对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1. 科学规划布局:在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合理布局住区空间,确保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生态性。
2. 绿色空间建设:增加公园绿地、小游园等绿色空间,提高住区的绿化覆盖率。
3. 节能减排措施:推广使用节能材料和设备,减少住区的能耗和排放。
4. 雨水收集与利用: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 交通组织优化:优化交通组织,减少交通拥堵,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对住区环境的影响。
四、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实施机制1.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生态型住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2. 资金保障:设立专项资金,为生态型住区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3. 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态型住区建设的科技含量。
4. 公众参与:鼓励居民参与生态型住区建设,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5. 监督评估: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生态型住区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上述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的深入研究与实践,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型住区的建设将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紧约束背景下上海城乡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资源紧约束背景下上海城乡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石忆邵;吴婕【摘要】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hanghai urban-rural land use and existing problem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changing of land use the way in Tokyo, Hong Kong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it proposes the fol owing five basic ideas of Shanghai urban-rural land use under the stringent constraint of resources: (1) The mode of obtaining the value of land use should transform from land capitalization toward land socialization; (2) The mode of urban land spatial expansion should transform from suburban low-efficient plane expansion toward multi-center compact development; (3) The mode of optimizing urban land structure should transform from a single purpose to mixed use and type conversion; (4) The mode of increasing urban-rural land use efficiency should transform from resources and elements driven into low carbon and recycling; (5) The mode of protecting cultivated land should transform from controlling quantity toward increasing output efficiency. Finally, it presents some safeguard measures such as mechanism innovation , policy support.%分析了上海城乡土地利用方式现状与存的在问题,在借鉴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紧约束背景下上海城乡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1)土地利用的价值索取方式应从土地资本化转向土地社会化;(2)城市用地的空间扩张方式应从郊外低效的平面扩张模式转向多中心紧凑型发展模式;(3)城市用地的结构优化方式应从单一用途转向混合利用和类型转换;(4)城乡土地利用的效率提升方式应从资源和要素驱动为主转向低碳化和循环利用为主;(5)耕地保护方式应从严控数量为主转向提升产出效益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 水以内 , 其 中最 低 的 2 0 l 4 年仅 为 5 8 8 . 2 6 万平 力 米 这 一 变 化 在 很大 程 度 卜与建 没用 地 规 模 l 近 极
限有 关
_ - I
JrI
0 . 8的 系数 推 算 ,卜 海 住 宅 用地 【 建 没川 地 的 比例
接 近 围家标 准 的上 限 一
1 、 “ 就 业一 居住” 空 间结构
( 2 ) 局 变化
随 着城 市』 地 资源 利川 日趋 紧张 , 上海 住 宅用 地 向郊 扩 腱 的 趋 势 愈 发 明 显 在 l 9 9 7 年时 , 郊 区 的 仔 宅用地 仅 为 8 7 平力 公里, 远 低 于 中心城 区的 1 5 9 平
“ 四位一体 ” 保 障 房 当 中 一同 时 ,
2 0 0 0 — 2 0 l 4 午I h j , 海『 ¨} : 它f 『 】 地f } J i } : 【 自 私 { I I 地 …} 1 : 、 l 自 i
于 问 布 局 等 力 ’ 而的原因 , 部
分保 障 房社 区对 居 民 的吸 引 / J 小 如预期 , 问接影响 J 住房保障 F I 标 的进 一步 实 现 有 鉴 于 此 , 小
~
_ ●
图1 2 ( ) ( } ( ) - 2 1 ) 1 4 年住 宅 用地 出让 面积 氆 及 占土 地 出让 总 面 积 的 比 例
●
二、 上海 市住 宅 用地 空间结 构 分析 良好 的城 市 住 _ 七用 地 空 问 局有 赖 于高 效 的 城 市 空 间结 构 , 其核心 在于如何坦彳 丁 效地 利H j 『 f 1 J 资 源 小文 从 “ 就 业一 居住 ”、 “ 交通 一 膈佳” 、 “ 公』 没施 一 居 住” ■ 个方 面 分析 海住 宅 』 H 地 的 n 1 j 结 构
进行相 应分析 , 并结 合案 f { J _ l J 进 实 证研 究 , 任 此 基础 上 提 ¨ { 住 它
私 l 力 ‘ 【 f I , 2 0 0 l ‘ { . 1 海f j 它J I J 地H 1
毫 …
. .
调 查研 究
让 积 达 到 这 l 5 年 的峰 值 , 为3 7 2 8 . 8 9 万 平 力‘ 米;
5 %, 现状 建 设用 地 面积 占全市 陆域 面 积 接近 5 0 %, 已 临 近 规 划 极
限, 城 市 已面 临 土地 资 源短 缺 的 困境 。 与 此 同 时 , 上海市 的常住人 口
一
、
上 海 住 宅 用 地 空 间 分 布
的历史演 变及 现状 c I t 于 数 据 扶 僻 的 I 难 , 小 丈以 2 0 0 0 — 2 0 1 4 乃f l 、 ¨ 1 l J 段, 从规 模 和 腑 两 ‘ 分析 I - . f l j , : . 亡』 I 】
调 查研 究 。 一 _; 。
随着城 市 化 进 程 的加 速 , 上海 市 的 建设 用地 规模 从 1 9 9 6年 的 2 2 9 4 . 6 4平 方 公 里 增 长 至 2 0 1 5年 的 3 0 7 3平 方 公 里 , 年 均 增 长 率 接 近
J t t J -  ̄f t l ' , J I ' UL 建
文 埘 海 r H 代宅H ] 地 的空 结 卡 勾
f ! ! 的 比 例较 大 , 总f 夺 卜降 尬 坍, 比例 最 I 岛的 2 1 ) 0 0
g 6 c x
规模保障性住 房建设 , 现 状 保 障
性 住 宅 用地 而 积 超 过 1 5 0平 力‘ 公里, 启 动 或 规 划 建 设 的 大 型
( 2 ) 布 局现 状
憎■蛳
一 哦 钥 住 蔓 二 铝 住 芝
日前 , 海市 各 中心 城 的住它 川地 积 小都
婀■■
l
一
: : 』
蜓 在2 0 平方公里 以内 , 其 中而 积 最 小 的 原 静 区 f 它
占
用地面积小足 5 平 方 公
刊 J
2 0 0 6 之后, 它J l J 地 f 『 I i 订
f i i 私 ! f { 1 [ = f 比纠 持 : 较 低水 1 ,
仅2 0 l 0 趟过 r 4 0 %
居件 礼 区达 4 0 余个 , 数 十 万 户 家 庭 住 进 南“ 廉租 房 、 公 租房 、 共
地 川 分 j 的J , j 史缸 坚
状
还在缓 慢增长 , 人 地 矛 盾 仍 在 持 续 。 在 控 制 人 口和 土 地 存 量 优 化 利 用 的前 提 下 , 如 何 以 有 限 的土 地 为 尽 可 能 多 的城 市 居 民 提 供 住 房 保 障, 是 当前 上 海 市 亟 待 解 决 的难 题 之 一 。
郊 的 住 它 用 地 面 较 特 殊 的
塘一 I
∞ 平 总 ~
、新 区 住宅 用 地 累积 供
地 位置 和地 质环 境 有关
-超过 ■■ l 7 0 平
一
方公里 ; 崇 明 区 的仲 宅 用 地 而 积最 少 , 这
辜
^ ,
2 0 0 7 年 以后 , 住 它 地 年 计 面 积均 维 持 在 1 4 0 0万
规 划 建 设用 地 标 准 ( G B 5 0 1 3 7 — 2 0 l 1 ) 》 的 规定 . J 。 J 十 】
地 在 城 市 建设 用 地 结 构 中 的 比例 血 为 2 5 %一 4 0 c /  ̄ , 按
现
1 、 历 史演变
住 房 保 障是 社 会 发 展 和进 步
有r 权 房 、 拆 迁 安 房 ” 组 成 的
( 1 ) 模 变化
的必然产 物 , 是 市 场 化 住 房 供 应
方式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种 补 充 。 从
2 0 0 9年 到 2 0 1 6年 , 上 海 启 动 r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