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
膜分离名词解释
膜分离名词解释
膜分离是一种通过半透膜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组分的技术。
在膜分离过程中,通过选择性透过膜的分子或离子选择性地通过膜,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生物技术、医药制造等领域。
常见的膜分离包括微滤、超滤、纳滤、气体分离、渗透汽化等。
微滤是一种通过微孔膜将颗粒物质从液体中分离的技术。
微滤膜通常具有较大的孔径,可以过滤掉较大的悬浮颗粒、细菌等微生物,从而实现液体的净化和杂质的去除。
超滤是一种通过超滤膜将较大分子物质与溶剂分离的技术。
超滤膜的孔径较微滤膜小,可以分离出溶质、胶体、蛋白质等较大分子物质,从而实现混合物的浓缩和分离。
纳滤是一种通过纳滤膜将溶剂、离子和较小分子物质从液体中分离的技术。
纳滤膜的孔径较超滤膜小,可以选择性地分离离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物质,从而实现混合物的浓缩、回收和分离。
气体分离是一种通过透气膜将不同气体分子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的技术。
透气膜通常具有选择性地透过某种或某几种气体分子,从而实现气体的纯化、浓缩和分离。
渗透汽化是一种通过选择性渗透膜将有机物质与溶剂之间分离的技术。
在渗透汽化过程中,有机物质通过选择性渗透膜逸出
液相形成气态的有机物,从而实现有机物与溶剂的分离和回收。
总之,膜分离是一种基于膜选择性透过性能实现混合物分离的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气体分离、渗透汽化等。
膜分离技术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回收和保护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膜分离介绍
2009-8
5
膜分离过程的 现状与发展趋势[2]
如图:
各种膜及装置的 销售状况分为价 格趋于稳定的低 速增长区和使用 趋于可靠的高速 增长区。
研究状况分为基 础研究、过程开 发和过程优化。
2009-8
6
8.1 概述
膜分离单元操作的目的与原理
目的:分离流体混合物 基本原理:固体膜对混合物各组分的选择性渗透。 推动力:—压力差
膜蒸馏是在常压和低于溶液沸点的温 度下进行的。 膜蒸馏所用膜必须是疏水性微孔膜, 如聚四氟乙烯
2009-8
19
膜蒸馏的优点
①截留率高(若膜不被润湿,可达100 %);
②操作温度比传统的蒸馏操作低得多, 可有效利用低热、工业废水余热等廉 价能源,降低能耗;
③操作压力较其它膜分离低;
④能够处理反渗透等不能处理的高浓 度废水。
2009-8
17
渗透汽化传质机理
渗透汽化与其它膜分离的最 大不同是它在渗透过程中发 生由液相到气相的相变化。 它的分离机制分三步:溶解扩散模型 1)被分离的液相物质在膜 表面被选择性地吸附并溶解; 2)以扩散形式在膜内渗透; 3)在膜的另一侧变成气相 脱附。
2009-8
18
7、膜蒸馏[3]
膜精馏是膜分离与蒸发结合的分离 过程;是以疏水性微孔膜两侧蒸汽 压差为传质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20c60s,Loeb和Saurirajan研制成功第一张非对 称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海水淡化成为现实;
20c60~80s开发的超滤、气体分离等也进入工业 应用;
20c80~90s建成无水酒精渗透汽化装置,现已大 规模用于有机物的脱水;
20c90s以来,被称为膜接触器的膜萃取、膜吸
膜分离法
工程实例
纳滤(NF) 膜与反渗透 (RO)膜联 用的应用实例。 该装置将二次 处理(生物处 理水)后的下 水用NF、RO 膜再次处理, 处理后的水用 于展览馆大型 水槽内的热带 鱼饲养。
处理前后的水质分析结果
§2 超 滤
超滤是依靠压力推动力和膜进行工作,该膜具 有对液状溶液或者液状混合物中一些组分的渗透 性,而对另一些组分无渗透性。
膜分离技术是物质分离技术中的一个操作单元。
废弃物形态及膜分离技术的适用性
可看出膜分 离技术处理 的对象是流 体,故主要 适用于废水、 废液、废气 的处理。
2 适用于废水排放用途的膜分离技术
排放水处理以 往采用沉淀法、活 性污泥法等,现在 膜法或与上述方法 配合使用,或者完 全代替使用。使用 膜法时,除得到膜 透过液外,对于浓 缩液有时可通过萃 取方法提取有用物 质,而多数情况则 是固化后燃烧处理。
(6)
(7)
当cf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上式简化为
式中D/δ可用km代替,称为传质系数,则得
浓度极化所形成的胶凝层
当J随着△P的增长而增长 时,浓度cm也就随之增长,但 大分子的浓度增加到某一值cg
后就会发生淀沉,在膜的表面
出现—层凝胶物。凝胶层浓度 cg从此也就固定下来。因此, 在传质系数km为常数的水流条 件下,水的通量J也就不变, 不再因压差△P增加而增长。
• 其他:气体分离(GS)、渗透蒸发(PVAP)、 液膜(LM)、集成膜技术(IMT)等
电渗析、超滤、反渗透是目前给水与废水处理常用的三种膜分离方法。
滤膜孔径及操作压力
大致说来,超滤用于去除大小大于10倍溶剂分子的颗粒,颗粒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 对溶剂水而言,即颗粒应约大于2.5nm(水分子为0.28nrn)。 超滤膜的孔径一般为1.5~10nm。超滤系统一般在小于0.5MPa下操作。 反渗透用于占除大小与溶剂同一数量级的颗粒.相对分子质量在10~1000范围内。 对水溶液而言,颗粒的大小约为零点几个纳米。反渗透用半透膜作为滤膜,必须在克 服膜两边渗透压的条件下操作,典型的操作压力为5MPa。 当颗粒物大于约50 nm后,即属于一般的过滤。
什么是膜分离?原理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膜分离?原理是什么?特点是什么?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半透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膜壁布满小孔,根据孔径大小可以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等。
1、膜分离技术的特点是什么?膜分离过程是一个高效、环保的分离过程,是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性,具有较多的优势。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
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
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选择性较小。
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聚氟聚合物等。
2、膜分离的工艺原理是什么?膜分离的基本工艺原理是较为简单的。
在过滤过程中料液通过泵的加压,料液以一定流速沿着滤膜的表面流过,大于膜截留分子量的物质分子不透过膜流回料罐,小于膜截留分子量的物质或分子透过膜,形成透析液。
故膜系统都有两个出口,一是回流液(浓缩液)出口,另一个是透析液出口。
在单位时间(Hr)单位膜面积(m2)透析液流出的量(L)称为膜通量(LMH),即过滤速度。
影响膜通量的因素有:温度、压力、固含量(TDS)、黏度等。
由于膜分离过程是一种纯物理过程,具有无相变化,节能、体积小、可拆分等特点,使膜广泛应用在发酵、制药、植物提取、化工、水处理工艺过程及环保行业中。
对不同组成的有机物,根据有机物的分子量,选择不同的膜,选择合适的膜工艺,从而达到好的膜通量和截留率,进而提高生产收率、减少投资规模和运行成本。
编辑:柒柒技术:彦祖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源“莱特莱德”,否则视为侵权,感谢配合。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技术,通过膜将混合物中不同分子大小、形状、电荷和极性等特性的物质分离出来。
它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环境保护、医药制造、食品加工、化学工业和电子行业等。
本文将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工作原理、分类和应用,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膜分离技术利用膜作为分离介质,将混合物分离成两个或更多的组分,其中其中至少有一种组分通过膜而另一种组分不直接通过。
根据膜分离的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压力驱动膜分离技术压力驱动膜分离技术是指通过施加压力将混合物推动到膜上,以实现分离的技术。
膜的孔径大小、膜的材质和压力差均会影响分离效果。
该技术主要包括超滤、逆渗透和微滤等。
超滤是指利用孔径大小在10-100纳米的超滤膜去除溶液中的高分子物质。
逆渗透是利用高压驱动水通过0.1纳米左右的逆渗透膜,将混合物中的水增量分离出来,这是制取纯水的主要技术之一。
微滤是利用孔径在0.1-10微米的微滤膜去除悬浮物、细菌和微生物等。
2、电力驱动膜分离技术电力驱动膜分离技术是利用电场将混合物推动到膜上,实现分离的技术。
例如电渗析技术是利用电场和离子之间的电荷作用,将含有离子的溶液通过电场驱动到离子交换膜中,使得原来溶液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在两侧集中,最终通过两个极板分别收集。
3、扩散驱动膜分离技术扩散驱动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分子间的扩散速率的大小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混合物分离的技术。
例如气体分离、液体浓缩和溶液析出等。
二、膜分离技术的分类根据膜的性质和分离机制的不同,可以将膜分离技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纳滤技术纳滤技术是利用孔径在10-100纳米的纳滤膜,将分子大小在10-100纳米之间的物质分离出来。
纳滤技术主要应用于制备高分子材料、微电子器件制造和水处理等领域中。
2、超滤技术超滤技术是利用孔径在0.01-0.1微米之间的超滤膜,将分子大小在1000道100万道之间的物质分离出来。
超滤技术主要应用于蛋白质提取、水处理、生物制品制备和废水处理等领域中。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应考虑的问题
(一)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是指在超滤过程中,由于水透过膜而使 膜表面的溶质浓度增高.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溶 质与水以相反方向向本体溶液扩散,在达到平衡 状态时,膜表面形成一溶质浓度分布边界层。 它对水的透过起着阻碍作用.所以浓差极化会降 低膜的透水滤。为了减少浓差极化,通常采用错 流操作。这种操作是使悬浮液在过滤介质表面作 切向流动,利用流体的剪切作用将过滤介质表面 的固体移走。当移走固体的数率固体的沉降数率 相等时,过滤速度就近似恒定。
(二)污染
由于溶质与膜的相互作用而在膜表面和孔 内吸附,或因浓差极化,在膜表面溶质浓 匿逼过和浓度而在膜表面产生沉淀或结晶, 形成“凝胶层”引起膜性能变化的现象。 这是一个不可逆约过程。通常它受到膜的 化学特征、蛋白质种类、溶液的PH值、无 机盐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膜的污染 被认为是超滤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5.2.2 透析 自Thomas Graham 1861年发明透析方法至 今已有一百多年。透析已成为生物化学实验 室最简便最常用的分离纯化技术之一。在生 物大分子的制备过程中,除盐、除少量有机 溶剂、除去生物小分子杂质和浓缩样品等都 要用到透析的技术。 透析只需要使用专用的半透膜即可完成。保 留在透析袋内未透析出的样品溶液称为“保 留液”,袋(膜)外的溶液称为“渗出液” 或“透析液”。截留分子量MwCO通常为1 万左右。 用1% BaCl2检查(NH4)2SO4,用1% AgNO3 检查NaCl、KCl等。
(三)膜的清洗
在任何膜分离技术应用中,都会碰到膜污染 问题,即膜透水量随运行时间增长而下降。 清洗的方法通常可分为物理方法与化学方 法。物理方法一般指用高速流水冲洗。化 学清洗通常是用化学清洗剂(如稀碱、稀 酸、醇、表面活佐剂、络合剂和氧化剂等) 对膜迸行清洗。在某些应用中.温水清洗 即可基本恢复初始透水滤(如多糖)
膜分离
3 、用于纯水、超纯水制备
采用反渗透技术可制取各种符合要求水质的脱盐水。通 常以多级反渗透制取纯度较高的脱盐水,但此法水利用率较 低。
三、正渗透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相 对匮乏和水质恶化已经愈来愈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如何能够低成本地实现水纯化和 脱盐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传统压力 驱动的反渗透(RO)膜分离技术在膜、膜组件、设备和 工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进,但人们也越来越 意识到RO 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存在的局限。相比而言, 作为膜分离技术中的新型分支,正渗透(FO)以其特有 的优势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在海水和苦 咸水淡化、浓盐水处理、水净化和污(废)水处理以及 渗透发电中表现出巨大潜力。随着膜材料和膜组件的优 化,正渗透技术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可以方便的插入现行生产工业,不必进行较大改变。
膜分离设备本身没有运动的部件,很少需要维护,可靠度 很高;
1.3膜的分类
按膜的材料分:
有机膜、无机膜 按膜的结构分: 对称膜、非对称膜等 按膜的用途分: 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等 按膜的作用机理分: 多孔膜、致密膜等
按孔径分类的分离膜
主要膜分离过程
透 析
脱除溶液中的盐类及低 分子物
浓度差
离子、低分子物、酸、 无机盐、尿素、尿酸、糖类、氨基酸 碱
电渗析
脱除溶液中的离子
电位差
离子
无机、有机离子
渗透气化
溶液中的低分子及溶剂 间的分离
压力差、浓度差
蒸汽
液体、无机盐、乙醇溶液
气体分离
气体、气体与蒸汽分离
浓度差
易透过气体
不易透过气体
二、反渗透 RO反渗透的由来
常用的膜分离方法
常用的膜分离方法
常用的膜分离方法包括以下六种:
1. 微滤(Microfiltration,简称MF):微滤是一种以机械筛网为基础的膜分离技术,其孔径大小为0.1-10微米。
微滤适用于去除悬浮物、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同时也可以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
2. 超滤(Ultrafiltration,简称UF):超滤是一种以半透膜为基础的膜分离技术,其孔径大小为0.001-0.01微米。
超滤适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氨基酸、葡萄糖等。
3. 纳滤(Nanofiltration,简称NF):纳滤是一种以半透膜为基础的膜分离技术,其孔径大小为0.001-0.01微米。
纳滤适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氨基酸、葡萄糖等。
4.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简称RO):反渗透是一种以高压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其孔径大小为0.0001-0.001微米。
反渗透适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氨基酸、葡萄糖等。
5. 正渗透(Forward Osmosis,简称FO):正渗透是一种以渗透压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其半透膜具有高渗透性能。
正渗透适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
氨基酸、葡萄糖等。
6. 膜渗析(Permeation):膜渗析是一种以半透膜为基础的膜分离技术,其孔径大小为0.0001-0.001微米。
膜渗析适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氨基酸、葡萄糖等。
第五章 膜分离
纳米膜过滤是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液相膜处理新技术。
其特点为:(1)能截留小分子的有机物并可同时透析除盐,集浓缩透析为一体;(2)操作压力远比反渗透低,具有节约动力的优点。
纳滤膜的性质与特点大多数的纳滤膜是由多层聚合物薄膜组成。
活性层通常带荷负电化学基团。
一般认为纳滤膜是多孔性的,其平均孔径为2nm。
作为一般规律,通常分子量截留范围为100一200道尔顿,纳滤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有机溶剂的稳定性。
纳米过滤的分离机理纳滤膜不仅具有依靠筛分作用进行分离,也显示有建立在离子电荷密度基础上的选择性,因为膜的离子选择性,对于含有不同自由离子的溶液,透过膜的离子分布是不相同的(透过率随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Donnan效应。
Donnan平衡模型对于荷电膜脱盐,多用Donnan平衡模型来解释。
当系统达到平衡时,膜相、水相、溶液相的离子的化学电位应该达到平衡态。
虽然,利用Donna 平衡理论来说明荷电膜的脱盐机理有所依据,而对于在压力下透过膜的机理,还不能从膜、进料及传质过程等多方面来定量描述。
第二节膜材料及其特性膜材料◆纤维素衍生物醋酸纤维素(CA):由纤维素和醋酸反应制得。
是反渗透膜、微滤和超滤的膜材料。
优点:价格便宜,膜的分离和透过性能良好;缺点:pH使用范围窄(pH=4~8),容易被微生物分解以及在高压操作下时间长了容易产生压密,引起透量下降。
硝酸纤维素(CN):由纤维素和硝酸反应制得。
价格便宜,广泛用作透析膜和微滤膜材料。
为了增加膜的强度,一般与醋酸纤维素混合使用。
再生纤维素:纤维素溶于某些溶剂如铜氨溶液并在溶解过程中发生降解,在成膜过程中又回复到纤维素的结构,称为再生纤维素。
广泛用于人工肾透析膜材料和微滤、超滤膜材料。
◆聚砜类是一类具有高机械强度的工程塑料。
是目前最重要、生产量最大的高分子聚合膜。
用途:超滤和微滤的膜材料,多种商品复合膜的支撑层膜材料。
优点:耐酸、耐碱缺点:耐有机溶剂的性能差。
膜分离
分离膜种类
1.2 膜分离技术发展简史
1)高分子膜的分离功能很早就已发现。1748年,耐克特发 现水能自动地扩散到装有酒精的猪膀胱内,开创了膜渗透的 研究。 2)1861年,施密特首先提出了超过滤的概念。他提出用比 滤纸孔径更小的棉胶膜或赛璐酚膜过滤时,若在溶液侧施加 压力,使膜的两侧产生压力差,即可分离溶液中的细菌、蛋 白质、胶体等微小粒子,其精度比滤纸高得多。这种过滤可 称为超过滤。按现代观点看,这种过滤应称为微孔过滤。
表示如下:
(C) 复合制膜工艺
1.10 膜的保存
微生物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醋酸纤维素膜; 而水解和冷冻破坏则对任何膜都可能发生。温度、pH值不适 当和水中游离氧的存在均会造成膜的水解。冷冻会使膜膨胀而破 坏膜的结构。 膜的收缩主要发生在湿态保存时的失水。收缩变形使膜孔径
大幅度下降,孔径分布不均匀,严重时还会造成膜的破裂。当膜
(C)在常温下进行,适合处理热敏性物料; (D)设备没有运动的部件,可靠性高,操 作、维护方便。
1.6 膜分离过程的传递机理
物质透过膜的三种传递方式:被动传递、促进 传递和主动传递。 (A)被动传递:物质由高化学位相侧向低化
学位相侧传递,化学位差是膜分离传递过程的
推动力,它可以是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 St (C)通量衰减系数。膜的渗透通量因浓度极 化、膜的压密以及膜孔堵塞等原因将随时间而 衰减。
Jt J1 t
m
Jt、J1为膜运转t小时和1 h后的透过速度;t为 运转时间,m为衰减系数。
1.5 膜分离特点
(A)无需外加物质,可实现高纯度的分离; (B)过程不发生相变化,能耗较低;
与高浓度溶液接触时,由于膜中水分急剧地向溶液中扩散而失水, 也会造成膜地变形收缩。 短期(1、2天):无菌水;中期(1、2星期):0.1% NaOH 长期(1个月以上): 2-5% 甲醛 5%甘油(冬天)
膜分离名词解释
膜分离名词解释膜分离(membranese separation)是指固定在容器内壁上的半透膜只允许小分子溶液通过而不允许大分子或胶体粒子通过的现象。
膜分离技术具有多种应用,包括液-液萃取、液-固萃取、膜传递以及反渗透、气体分离、离子交换、分子蒸馏和膜蒸馏等。
它也是从微观的原理对物质进行分离的方法,其基本过程是:在膜的一侧,料液中溶剂的浓度大于另一侧溶质的浓度,并且料液中溶剂的浓度和纯溶剂的浓度之比等于或者接近于一个临界值,此时料液一侧为浓溶液,另一侧为稀溶液。
膜分离机(membrane separation machine)具有双重功能,它既可进行溶剂分离又可进行溶质分离,既能提取、纯化又能浓缩,既能制备富液,又能进行净化。
它是一种在高效膜组件与超临界溶液相结合的情况下,采用极为简单的机械操作方式进行溶液分离、浓缩、纯化、结晶的设备。
采用离心泵、喷射泵、电渗析器等仪器可实现对离子的浓缩和精制。
电渗析法适用于各类有机酸、无机酸、碱和盐类以及水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的提取和纯化。
离子交换法是利用固定床离子交换剂使溶液中离子与固定床上离子交换剂进行交换,达到提取目的的一种方法。
反渗透是指在压力推动下使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包括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透过半透膜到达膜的另一边,而溶剂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返回到溶液中的现象。
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叫反渗透,可以用反渗透水处理系统代替离子交换器,即可得到纯水。
反渗透法还用于除去饮水中的微量有害元素。
由于膜分离技术的发展,膜工艺不断改进,应用领域日益扩大,逐渐向食品、医药、生化、环保等诸多领域进军。
膜分离的主要特点有:(1)选择性。
膜的某些参数会影响它的选择性,而膜的另一些参数则会影响它的选择性,选择性与膜的形态,表面性质,表面极化状态,流体的流动特性,孔径分布,分子量及其分布等有关。
(2)透过通量。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材料科学和过程工程科学等诸多学科交叉结合、相互渗透而产生的新领域,是当代新型高效的共性技术,特别适合于现代工业对节能、低品位原材料再利用和消除环境污染的需要,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膜分离技术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过程工业,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水平。
膜分离技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
在常温下以膜两侧压力差或电位差为动力,对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浓缩、纯化。
膜分离技术主要是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流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操作。
现已应用的有反渗透、纳滤、超过滤、微孔过滤、透析电渗析、气体膜分离、渗透蒸发、控制释放、液膜、膜蒸馏膜反应器等技术。
膜分离技术作为新的分离净化和浓缩方法,与传统分离操作(如蒸发、萃取、沉淀、混凝和离子交换等)相比较,其过程大多为无相变化,可以在常温下操作,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工艺简单、投资小和污染轻等优点。
1.微滤(MF)Microfiltration,其特点:对称细孔高分子膜,孔径0.03~10 nm,滤除≥50 nm的颗粒,以压力差为分离驱动力,透过物质:水、溶剂和溶解物,被截留物质:悬浮物、细菌和微粒子。
2.超滤(UF)Ultrafiltration,其特点:非对称结构的多孔膜,孔径l~20 nm,滤除5~100 nm的颗粒,以压力差为分离驱动力,透过物质:溶剂、离子和小分子,被截留物质:蛋白质、各类酶、细菌和乳胶。
3.纳滤(NF)Nanofiltration,其特点:1 nm的微孔结构,滤除相对分子质量在200~2000,以压力差为分离驱动力,透过物质:水、溶剂、相对分子质量<200,被截留物质:溶质、二价盐、糖和染料 (相对分子质量200~1000)。
4.反渗透(RO)Reverse Osmosis,其特点:带皮层的不对称膜、复合膜(<l nm),用于水溶液中溶解性盐的脱除,以压力差为分离驱动力,透过物质:水、溶剂,被截留物质:无机盐、糖类、氨基酸和BOD。
环境工程学-第12章 膜分离
第二节
电渗析
电渗析
在外加直流电 场作用下,利用 阴、阳离子交换 膜对溶液中的阴、
阳离子的选择透
过性,分离溶质 和水的一种方法。
第二节
电渗析
一、 离子交换膜
是由离子交换树脂制成的一种特殊膜;
对阴、阳离子具有选择透过特性; 是离子交换树脂除盐的另一种应用形式。
第二节
电渗析
(一) 离子交换膜的分类
(1) 按膜体结构
第三节
反渗透
第三节
反渗透
(三) 反渗透膜的渗透机理 (1) RO膜具有微孔结 构—选择性吸附毛细流动理论
• 反渗透膜看作是微细多孔结构物质。 • 膜具有选择吸附纯水而排斥溶质(盐分) 的特性,可在膜表面上形成1H2O厚的纯 水层。 •在压力作用下,纯水层中水分子不断通 过毛细管流过。 •高价离子被排斥较远。
第二节
极水
电渗析
淡水 浓水 极水
阴极
阴 极 室
淡 水 室
浓 水 室
淡 水 室
浓 水 室
淡 水 室
浓 水 室
阳 极 室
阳极
极膜
阴膜
阳膜
阴膜
阳膜
阴膜
极膜
进水
第二节
电渗析
三、电渗析器
由一层层交
替排列的隔板、 离子交换膜及两 端的电极组成, 外面用压板和螺
杆把隔板和膜压
紧而成。
第二节
电渗析
(一)结构 膜堆、极区、压紧装置、直流电源
食品、饮料行业用水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纯净水、矿泉水成套设备
第一节
概述
住宅、酒店直饮水设备
锅炉补给水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电子、光学工业超纯水
第九章 膜分离
2. 微孔膜 平均孔径0.02~10µm,有两种类型:多孔膜
和核孔膜。前者呈海绵状,膜孔大小有一较宽的分布
范围,孔道曲折,膜厚50~250µ m,应用较普遍;核孔
膜用10~15µm的致密膜经特殊处理制得,圆柱形直孔, 孔径均匀,开孔率小。
9.1.1 膜
• 固膜分离技术——是指对于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的
流体(真溶液、乳浊液、悬浮液等)在容器中通过一固 体膜,借该膜的选择性渗透以及膜两侧的能量差 (例如静压差、浓度差、电位差)将某种成分或一组分 子大小相近的成分和液体中其它组分(溶剂)分离,以
达到浓缩溶质或净化溶剂的技术。
具体对于气体系统有压力扩散、质量扩散; 对于液体系统有反渗透、超过滤、渗析、电渗析等。
小分子 或离子
纳滤膜截留分子量为几百至几千的分子
(纳米范围). 1~5nm
反渗透膜截留小分子或溶液中的盐(离子),
0. 1~1 nm
9.2.1 反渗透和纳滤
不透过溶质
反渗透——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透过溶剂
(通常是水)的性质,对溶液施加压力克服溶剂的 渗透压,使溶剂从溶液中透过反渗透膜而分离出来 的过程。
气体和蒸汽 的扩散渗透
渗透性 的气体 或蒸汽
难渗透性的 气体或蒸汽
均匀膜、 复合膜 非对称性 膜
9.1.1 膜
几种主要膜分离过程
名称 简图 推动力 传递机理 透过物 截流物 膜类型 均匀膜、 复合膜 非对称性膜
7.渗透气化
分压差
选择传递 (物质差异)
溶质或溶 剂(易渗组 分的蒸汽
溶质或溶 剂(难渗组 分的蒸汽
应用——制取纯水,海水或苦咸水淡化,锅炉软水, 废水处理,果汁,乳品浓缩,生化和生物制品的分离 和浓缩。
膜分离技术
2024/7/5
膜分离技术
3
1、膜分离技术发展概述
1784年 阿贝.诺伦特首次揭示膜分离现象 1960年洛布和索里拉金 醋酸纤纸素膜 1964年 美国通用原子公司 螺旋式反渗透组件 1965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管式反渗透装置 1967年 美国杜邦公司首次研制了以尼龙为材料 的中空纤维组件, 1970年又研制了以芳香聚酰 胺为膜材料的中空纤维组件 1968年 美籍华人黎念之研究出乳化液膜 70年代 Cussler研制了含流动载体的液膜
第1章 膜分离技术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es)
本章主要内容:
膜分离技术概述
扩散渗析(diffusion dialysis)
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
2024/7/5
膜分离技术
2
1.1 膜分离概述
1、膜分离发展概述 2、膜分离的概念 3、膜分离法的分类 4、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5.膜分离法的应用
99%
多孔层, 孔径 (1000-4000) ×10-10m
这种膜有不对称结构: 表面结构致密, 孔隙很小, 通称为表皮 层或致密层、活化层; 下层结构较疏松, 孔隙较大, 通称为多 孔层或支撑层。
2024/7/5
膜分离技术
29
膜的照片
在相对湿度为100%时, 膜的含水量高达60%, 其中表皮层只含10%-20%, 且主要是以氢 键形式结合结合水。
2024/7/5
膜分离技术
17
2. 扩散渗析法原理
渗析液A+ B-
H2O
H2O A+
B- B- B-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分离技术及应用摘要: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能耗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分离性能好的分离技术,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介绍了膜分离的概念,原理,分类及应用等内容。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超滤,微滤1 引言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上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
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1]。
膜可以是固相、液相、甚至是气相的。
用各种天然或人工材料制造出来的膜品种繁多,在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性。
大多数人会认为,膜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其实不然,膜分离技术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水、果汁、牛奶、保健品、中药、茶食品、饮料、调味品等我们随时可能接触到的,都会用到膜分离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膜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不但会越来越广泛,而且其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
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世界膜和膜组件的销售额已接近80亿美圆,成套设备和膜工程的市场则已达到数百亿美圆,而且每年还在以10%~20%的幅度递增,显示出这一新兴产业的广阔前景。
2 膜分离技术的简介2.1膜分离的概念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2.2膜的性质特点在一种流体相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物质,把流体相分隔开来成为两部分,这一薄层物质称为膜。
膜本身是均一的一相或由两相以上凝聚物构成的复合体。
被膜分开的流体相物质是液体或气体。
膜的厚度应在0.5mm以下,否则不能称其为膜。
对于不同种类的膜都有一个基本要求:(1)耐压:膜孔径小,要保持高通量就必须施加较高的压力[2],一般模操作的压力范围在0.1~0.5Mpa,反渗透膜的压力更高,约为1~10MPa;(2)耐高温:高通量带来的温度升高和清洗的需要;(3)耐酸碱:防止分离过程中,以及清洗过程中的水解;(4)化学相容性:保持膜的稳定性;(5)生物相容性:防止生物大分子的变性;(6)成本低。
2.3膜分离技术特点膜分离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高效分离、浓缩、提纯及净化技术,由于其多学科性特点,膜技术可应用于大量的分离过程。
各种膜过程具有不同的机理,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要求。
但有其共同的优点。
膜分离过程没有相变,节能,高效,无二次污染。
操作过程一般比较简单,经济性好,可以直接放大,可专一配膜。
可在常温下连续操作,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处理,在食品加工、医药、生化技术领域有其独特的适用性。
当利用常规分离方法不能经济、合理地进行分离时,膜分离过程作为一种分离技术就特别适用。
另外,它也可以和常规的分离单元结合起来作为单元操作来运用。
当然,膜分离过程也有自身的缺点,如易浓差极化和膜污染、膜寿命有限等,而这些也正是需要克服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2.4膜分离技术种类膜分离技术主要包括透析、超滤、微滤、电渗析、反渗透等。
各种膜分离过程的类型及特征如表1所示:图中分别给出了按分离原理和按被分离物质的大小区分的分离膜种类,从中可以看出,除了透析膜主要用于医疗用途以外,几乎所有的分离膜技术均可应用于任何分离、提纯和浓缩领域。
反渗透和纳滤作为主要的水及其它液体分离膜之一[3],在分离膜领域内占重要地位。
表1膜分离的种类及特点种类膜的功能分离驱动力透过物质被截流物质微滤多孔膜、溶液的微滤、脱微粒子压力差水、溶剂和溶解物悬浮物、细菌类、微粒子、大分子有机物超滤脱除溶液中的胶体、各类大分子压力差溶剂、离子和小分子蛋白质、各类酶、细菌、病毒、胶体、微粒子反渗透和纳滤脱除溶液中的盐类及低分子物质压力差水和溶剂无机盐、糖类、氨基酸、有机物等透析脱除溶液中的盐类及低分子物质浓度差离子、低分子物、酸、碱无机盐、糖类、氨基酸、有机物等电渗析脱除溶液中的离子电位差离子无机、有机离子渗透气化溶液中的低分子及溶剂间的分离压力差、浓度差蒸汽液体、无机盐、乙醇溶液气体分离气体、气体与蒸汽分离浓度差易透过气体不易透过液体常用的膜分离过程简介:1.微滤鉴于微孔滤膜的分离特征,微孔滤膜的应用范围主要是从气相和液相中截留微粒、细菌以及其他污染物,以达到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
具体涉及领域主要有:医药工业、食品工业(明胶、葡萄酒、白酒、果汁、牛奶等)、高纯水、城市污水、工业废水、饮用水、生物技术、生物发酵等。
2.超滤早期的工业超滤应用于废水和污水处理。
三十多年来,随着超滤技术的发展,如今超滤技术已经涉及食品加工、饮料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制剂、中药制剂、临床医学、印染废水、食品工业废水处理、资源回收、环境工程等众多领域。
3.纳滤纳滤的主要应用领域涉及:食品工业、植物深加工、饮料工业、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生物发酵、精细化工、环保净水和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工业。
4.反渗透由于反渗透分离技术的先进、高效和节能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水处理和热敏感性物质的浓缩,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食品工业、牛奶工业、饮料工业、植物(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生物发酵、制备饮用水、纯水、超纯水、海水、苦咸水淡化、电力、电子、半导体工业用水、医药行业工艺用水、制剂用水、注射用水、无菌无热源纯水、食品饮料工业、化工及其它工业的工艺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及冷却用水。
4常用膜分离技术的原理4.1膜过滤的基础理论通透量理论:一种基于粒子悬浊液在毛细管内流动的毛细管理论。
4.1.1浓度极化模型反渗透、超滤和微滤操作各具特点,影响透过通量的因素很多。
但这三种膜分离操作的透过通量基本上均可用浓度极化或凝胶极化模型描述。
浓度(凝胶)极化模型的要点是:在膜分离操作中,所有溶质均被透过液传送到膜表面上,不能完全透过膜的溶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
这种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称为浓度极化或浓差极化[4](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增大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使有效压差减小,透过通量降低。
当膜表面附近的浓度超过溶质的溶解度时,溶质会析出,形成凝胶层。
当分离含有菌体、细胞或其他固形成分的料液时,也会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
这种现象称为凝胶极化(gelpo1arization)。
凝胶层的形成对透过产生附加的传质阻力,因此透过通量一般表示为:)(g m L V R R P J +-=μπ∆∆式中:J V —溶质的质量通量;Δp —膜两侧的压差,Pa ;Δπ—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差,Pa ;μL —料液的黏度Pa ·s ;R m —膜的阻力m -1;R g —凝胶的阻力m -1。
(1) 生物分子透过通量的浓度极化模型方程⎪⎪⎭⎫ ⎝⎛--=p b p m V c c c c k J ln δD k = 式中:J V ——透过通量D ——溶质的扩散系数,m 2/s ;δ——虚拟滞流底层厚度,m ;c m ——膜表面浓度,mol/L ;c b ——主体料液浓度,mol/L ;c p ——透过液浓度,mol/L ;k ——传质系数,m/s 。
(2) 菌体悬浮液在高压条件下生物大分子溶液透过通量的凝胶极化模型方程b g Vc c k J ln=式中:J V ——透过通量c g ——凝胶层浓度c b ——透过液浓度k ——传质系数 当压力很高时,溶质在膜表面形成凝胶极化层,溶质的透过阻力极大,透过液浓度即很小,可忽略不计。
4.1.2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截留率(rejection coefficient)表示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m p c c R -=10R 0—截留率;c m —膜表面的极化浓度;c p —透过液中溶质浓度。
由于膜表面的极化浓度c m 不易测定,通常只能测定料液的体积浓度(bulk concentration),因此常用表观截留率R ,其定义为b pc c R -=1R —表观截留率;c b —料液中溶质浓度;c p —透过液中溶质浓度。
通过测定超滤前后保留液浓度和体积可计算截留率为:)/ln()/ln(00V V c c R其中:c 0—溶质初始浓度;c —溶质超滤后的浓度;V 0—料液初始体积;V —料液超滤后的体积。
通过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球形蛋白质或水溶性聚合物的截留率,可获得膜的截留率与溶质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即截留曲线[5]。
一般将在截留曲线上截留率为0.90(90%)的溶质相对分子质量定义为膜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 cut-off ,MMCO)。
MMCO 只是表征膜特性的一个参数,不能作为选择膜的唯一标准。
膜的优劣应从多方面(如孔径分布、透过通量、耐污染能力等)加以分析和判断。
实际膜分离过程中影响截留率(表观截留率)的因素:(1)相对分子质量(2)分子特性: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时,呈线状的分子截留率较低,有支链的分子截留率较高,球形分子的截留率最大。
对于荷电膜,具有与膜相反电荷的分子截留率较低,反之则较高。
若膜对溶质具有吸附作用时,溶质的截留率增大。
(3)其他高分子溶质的影响:当两种以上的高分子溶质共存时.其中某一溶质的截留率要高于其单独存在的情况。
这主要是由于浓度极化现象使膜表面的浓度高于主体浓度。
(4)操作条件:温度升高,粘度下降,则截留率降低。
膜面流速增大,则浓度极化现象减轻,截留率减小。
此外,当料液的PH 值等于某蛋白质的等电点时,由于蛋白质的净电荷数为零,蛋白质间的静电斥力最小,使该蛋白质在膜表面形成的凝胶极化层浓度最大,即透过阻力最大。
此时,溶质的截留率高于其他pH 下的截留率。
4.2 超滤和反渗透目的:将溶质通过一层具有选择性的薄膜,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分离时的推动力都是压强,由于被分离物质的分子量和直径大小差别及膜孔结构不同,其采用的压强大小不同。
反渗透膜的操作压力高达10MPa 。
(1)超滤和反渗透操作中的渗透压由于超滤和反渗透过程都是用一种半透膜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淡水或盐水),因此都存在渗透压。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种类、浓度和温度;一般说来,无机小分子的渗透压要比有机大分子溶质的渗透压高得多。
(2)实现超滤和反渗透的条件超滤:需要增加流体的静压力[6],改变天然过程的方向,才可能发生含有低分子量化合物的溶剂流通过膜,此时的推动力是流体静压力与渗透压的压差;atmp p p p >>0p p ——操作压;p 0——渗透压;p atm ——大气压; 反渗透:过程类似于超滤,只是纯溶剂通过膜,而低分子量的化合物被截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