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新课标规定的必背优秀古诗词篇目之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被贬入吴地时,送别友人辛渐赴洛阳所创作的一首离别诗。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让学生知道这首古诗;
2. 学会朗读这首古诗以及理解其中的含义;
3. 能够通过理解古诗,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法,用艺术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材料分析来学习诗歌。

然后,教师需要解析诗歌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的心情和高尚的品格。

接着,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蕴含的意义,重写人物的高风亮节。

最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诗意,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对重点句子的深化理解,就是对“品意境,悟感情”环节的落实,能够使我们对诗人有更多的了解,对诗歌有更深的思考。
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拓展总结
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3.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板书:高洁清廉)
4.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指导背诵。
出示课件,一是提示学生要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二是提供自学提纲,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既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又不拘形式,方法灵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
4.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5.写作背景: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p ,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

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是WTT整理分享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与借鉴。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2、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学习前两句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

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简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表明自己的志向。

构思别致,情感真挚。

学情分析: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本首诗是送别诗,特点鲜明,情感真挚。

需要学生在品读中体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诗人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设计理念:课标明确指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古诗的吟诵、品味、想象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让学生徜徉在诗中,习得方法,拓展延伸,架起语文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3.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了解送别诗,感悟不同的送别情。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2.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对比学习送别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精彩两分钟《我眼中的王昌龄》(学生介绍诗人作品及生平事迹)(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生的介绍,为古诗的学习做铺垫。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学会利用网络媒介搜集资料,并有效进行整合。

)一、激情导入,释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芙蓉)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人物、地点)(意图:直奔主题,定好基调,明确人物关系,认识学习生字。

)二、关注景物,读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和韵律。

1. 指名读。

(师生评价)2. 男女生读。

3. 齐读。

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汇报交流:雨、江、楚山借助地形图介绍楚地和吴地的地理位置,解析送别场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送别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为好友辛渐送行时的情景和心情。

全诗用词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不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诗句的赏析能力也需加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了解诗人王昌龄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特别是对于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原因:四年级学生对于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诗句的赏析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送别好友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

3.理解课文:讲解诗文背景,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意境。

4.情感体验:分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并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

5.赏析诗句: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诗句的美。

6.应用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以送别为主题,创作自己的小诗。

7.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的可贵,引导学生珍惜友情。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芙蓉楼送辛渐送别 / 友情 / 不舍八.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课堂参与度的观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8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部编版20.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教学设计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部编版20.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教学设计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4、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这首诗大家学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第二课时一、人物介绍,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凭着杰出的的军事才能和技压群雄的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书写了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今天,老师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

你们还明白哪些送别诗?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精品教案)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案

(精品教案)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芙、蓉”等生字,会写“芙、蓉”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单”,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4.能从“冰心”“玉壶”等关键词中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激趣导入:同学们,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今天,我们要一起追随伟大的诗人的足迹,好好地去感受古人身上散发的光芒。

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2.学生自主交流并背诵古诗,教师适时点评。

3.导入课题: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刚刚有同学背了李白的诗歌,我们也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诗歌,知道李白的七绝写得很好。

现在还有一位唐代的诗人,其七绝与李白并称,那就是王昌龄,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的一首诗歌《芙蓉楼送辛渐》,看看这首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

4.指名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归纳总结。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世称王江宁。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人誉“七绝圣手”。

其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课件出示有关送别诗的诗题。

《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②学生自由读课件出示的诗题。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诗题,从中找出每个诗题中都有的一个字——送。

③通过给“送”组词“送别”,理解该字的意思,从而知晓这首诗从题目上看,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 、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读通诗文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诵读古诗并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蕴涵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诗歌的意蕴,体会诗歌的蕴涵的深厚情谊。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学习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第【1】篇〗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学习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文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唐琳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 抓住“寒雨”楚山孤”“玉壶”揣摩作者内心情感及高尚的节操。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内心,感受诗人不随波逐流的气节。

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奠定基调。

导入: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自牙牙学语起,诗词就伴随着我们的学习生活,相信同学们肯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考考大家!1. 大屏幕出示,师说—生抢答。

诗名作者诗句《赠汪伦》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别董大》白居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赋得古原草送别》高适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 你发现这组诗有什么特点?二、解释课题,学习“芙蓉”过渡:自古离别多惆怅,离别中充满了不舍与嘱托、有祝福与期望……,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诗,品品它的滋味。

1. 板书课题:强调生字“芙蓉”字形。

2. 指名读课题。

3. PPT出示送别地点:了解芙蓉楼。

4. 认识字形,写写“芙蓉”,了解诗词中的“芙蓉”5. 解诗题。

三、初读古诗、感知节奏。

过渡: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辛渐要去哪呢?让我们在诗里去寻找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2.指名读,关注“平明”“玉壶”等易错音。

3.PPT出示地图,理清芙蓉楼、洛阳的关系。

4.读出节奏,七言绝句一般按照“223”节奏停顿。

四、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过渡:读好节奏,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意,理解诗意还有哪些方法呢?生答:1.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 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 指名回答五、品读古诗、领悟情感。

过渡:理解了诗意更有助于我们体会作者当时心情:1.PPT出示“寒雨连江夜如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小声读这两句,说说你的理解,你读了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2. 板书“寒雨”“楚山”,追问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孤单、凄冷?生答、PPT出示王昌龄送行路线,体现友人间的情意深厚。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诗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质”,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

诗的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和玉壶自喻,展现了纯洁正直的高尚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情蕴景中,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积累,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采取多种方法理解古诗大意。

但是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因此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的阅读方法,基于以上学习经验,本节课侧重指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作者的精神品格,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壶”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作者的精神品格。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作者的精神品格。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指导法、情境教学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上课用)、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做)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知人论诗1.谈话导入。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中华传统古诗词凝聚着古人们那高雅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诗词,感受诗人们那高尚的品格!2.引出课题。

交流学过的送别诗,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3.理解诗题。

结合这芙蓉楼的图片,明确诗题的意思。

4.了解诗人。

通过学生交流、教师补充的形式了解诗人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9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9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篇1一、解题导入,读题质疑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生齐读)“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指名读古诗,适时正音辨音“洛(luò)”,认识生字“壶”。

2、朗读检查。

(正确、节奏、速度)【设计意图】诗歌教学,读好诗句是前提。

从正确朗读、读好每一个字做起,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把握好速度。

三、诗文理解,自主交流1、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读得懂?请你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

(生自学)2、同桌之间交流,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

3、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说说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

(生答,师结合注释讲解字词意思)【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

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诗意,考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

四、诗文品读,赏析感悟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的依据在哪里?如果你能说出来,说明你真的弄懂了。

“连”“入”两个动词写出了“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黯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强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感”)【设计意图】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内心情志的,在理解诗歌大意之后,还需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一字一词推敲,从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2、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送别辛渐一共写了两首诗,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下册读诗词背诵(3)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3、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揭题
⒈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品有《王昌龄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⒈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
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古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⒉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

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即高洁清廉。

)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诗人想用他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⒊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
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⒋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⒌指导背诵。

五、拓展总结
⒈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送别》、《赠汪伦》)
⒉总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

六、作业: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七绝圣手
诗家天子王江宁
屡遭贬谪
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