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讲义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一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本章讲授教育与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1.教育、各种教育起源说以及教育学派的概念。

2.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3.教育学创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与著作。

4.当代教育学状况。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教育”概念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

教育学的其他一些概念及由其所构成的教育命题都是以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为基础的,都是围绕着这一概念展开的。

不对“教育”这个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理解,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述这些范畴和命题。

一、“教育”的定义(领会)★★一般说来,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社会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一般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个体的角度: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以上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以上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但是,这两种定义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单纯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而且,广义的“教育”定义过于宽泛,几乎可以看成是“生活”的同义词,从而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规定性;狭义的“教育”定义在定义项中出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概念,犯了循环定义的毛病。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有目的的实践行为。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六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教育内容1.教育内容的一般知识2.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3.德育4.智育5.体育6.美育第一节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一、教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识记)★★★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

它既是教师教的项目和过程,也是学生学的项目和过程。

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

教育内容如从内容的角度看,就是指教育所要进行的价值观、心智、体能等方面的培育等等,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德、智、体、美诸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是活动的主导因素,教育内容、方法等都不过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

一般说来,除了教育目的的纵向和直接的规定之外,教育内容的确定还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状况及其发展一定的社会发展是一定教育形态及其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以,社会状况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极大。

社会生产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之一,就是要求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这一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必须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的劳动者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上塑造合格社会成员的需要;二是教育内容的安排又必须能够使教育对象具有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2.文化与科技发展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教育也传递文化、孕育新的文化,是文化演进的中介。

教育要完成传递和孕育文化的使命,就必须努力在教育内容中不断吸收已有文化的精华。

这样,教育对象个体就可以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把握,继承特定文化中的价值智慧、生存经验等等,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在承接文化的同时开创文化的未来。

3.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活动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情境中教育对象的特定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整个教育活动取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学习效果就是教育效果。

学与效果的取得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因素相关,也与教育内容如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一次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之做善也。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

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3、教育影响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4、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四、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三、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1、时间:17世纪以前2、特征:(1)、人们还没有将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的现象来加以研究;(2)、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3)、还没有形成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教育概念体系。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时间:17——19世纪2、特征(1)、教育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领域(2)、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概念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5)、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1、发展动力: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的斗争2、重要的教育学流派(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主要观点: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体系提倡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用于教育研究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将结论应用于实践以检验实研结果教育实验不同于心理实验,是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主张用实验、统计等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方法的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主要观点: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教育对象是人,因此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的过程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过程,因此应该用思辩的方法研究教育目的是将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转变为主观文化,培养完整人格(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主要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经验不断的改造第三、学校即社会第四、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既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方法论(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迪斯、吉鲁、阿普尔、布迪厄主要观点当代资本主义学是维护社会不平等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歧视与对立的根源教育与社会是对应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制约教育目的人们已经对这种不公平麻木了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教育背后的利益纷争对人们进行启蒙批判教育学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四、课程名称与历史(一)、课程名称《教育学》、《公共教与学》、《教育原理》、《教育通论》(二)、课程历史1、起源(1)、最早出现在普鲁士,康德曾四次主讲此课程,其讲义以《康德论教育》为题出版(2)、在清末引进西学的过程中,《教育学》首先在京师大学堂开设2、演变原先是关于教育的所有知识的总称。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三、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1、时间:17世纪以前2、特征:(1)、人们还没有将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的现象来加以研究;(2)、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3)、还没有形成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教育概念体系。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时间:17——19世纪2、特征(1)、教育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领域(2)、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概念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5)、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1、发展动力: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的斗争2、重要的教育学流派(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主要观点: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体系提倡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用于教育研究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将结论应用于实践以检验实研结果教育实验不同于心理实验,是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主张用实验、统计等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方法的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主要观点: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教育对象是人,因此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的过程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过程,因此应该用思辩的方法研究教育目的是将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转变为主观文化,培养完整人格(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主要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经验不断的改造第三、学校即社会第四、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既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方法论(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迪斯、吉鲁、阿普尔、布迪厄主要观点当代资本主义学是维护社会不平等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歧视与对立的根源教育与社会是对应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制约教育目的人们已经对这种不公平麻木了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教育背后的利益纷争对人们进行启蒙批判教育学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四、课程名称与历史(一)、课程名称《教育学》、《公共教与学》、《教育原理》、《教育通论》(二)、课程历史1、起源(1)、最早出现在普鲁士,康德曾四次主讲此课程,其讲义以《康德论教育》为题出版(2)、在清末引进西学的过程中,《教育学》首先在京师大学堂开设2、演变原先是关于教育的所有知识的总称。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目录第一讲教育学概述 (3)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4)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4)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讲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0)一、教育的概念 (10)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2)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4)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5)五、教育的发展 (15)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发展 (17)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7)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9)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20)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22)第四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24)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24)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5)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7)第五讲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29)一、教育目的 (29)二、培养目标 (33)第六讲教育制度 (35)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35)二、学校教育制度 (36)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38)第七讲课程 (39)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39)二、课程类型 (40)三、课程编制 (41)四、课程改革 (48)第八讲教学 (53)一、教学概述 (53)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54)三、教学过程 (55)四、教学模式 (57)五、教学原则 (60)六、教学组织形式 (61)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63)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65)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66)第九讲德育 (72)一、德育概述 (72)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72)三、德育过程 (73)四、德育原则 (74)五、德育方法 (77)六、德育途径 (77)七、德育模式 (78)第十讲教师与学生 (80)一、教师 (80)二、学生 (83)三、师生关系 (85)【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阅读教材】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4.《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近3~5年来的文章【分数分布】2007:112 2008:102 2009:117第一讲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规范和艺术的科学。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

教育学原理的笔记讲义2016-9-11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不等于教育事实,但教育问题必定以教育事实、教育现象为基础。

2、教育问题的性质:生成性、社会性、价值性3、教育学问题与其它学科的区别(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1)人类最早的教育活动此期,由于没有产生专门的教师,没有专门的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原始人的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家庭、日常生活与生产中。

(2)教育学萌芽时期的特征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教育习俗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各种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诗歌、故事、仪式等,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

近代以来,教育习俗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伴随着科学化,教育学理论远离了教育习俗;另一方面是对一些落后的教育习俗的批判。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教育学还处于经验阶段,还未形成一套概念体系,还未上升到理论阶段。

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例如,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和《法律篇》当中论述他的教育思想,亚里斯多德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当中。

4)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对于教育的论述和表达还是借助于习俗或其它学科的语言。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标志就是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教育学从此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学科地位。

也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教育逐步走出经验的水平,突破“教育术”的阶段,开始用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来组成教育学体系。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七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七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七章教育目的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或基本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构成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

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某一类学校或某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一)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二)选择作用(三)激励作用(四)协调作用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符合政治经济的需要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为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

(二)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于生产力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也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要求,因而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都大体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四、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析与评价(一)个人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2.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3.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四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四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几个理论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几个理论一、教育独立论1.“教育独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2.具体来说,“教育独立论”的主要观点是:(1)教育经费独立;(2)教育行政独立;(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3.局限性:把教育和政治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教育应该脱离于政治,不仅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二、教育万能论1.“教育万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18 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

2.“教育万能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否认遗传对人的成长的应有作用。

3.局限性:它虽然看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但是没有看到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夸大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乌托邦”色彩。

三、人力资本理论(一) 教育的本体意蕴1.“人力资本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赛基若舒尔茨。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首先,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个方面;其次,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最后,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3.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1)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成正比的;(2)教育、教育产品不能像商品、经济组织那样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更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3)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水平仅仅是其众多因素之一,而且相当多的时候也不是决定性因素;(4)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问题,容易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

四、筛选假设理论1.1973 年,美国学者斯宾塞首次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

2. 筛选假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教育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基本假设、信号、标识与筛选之中。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1.“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多林格(P.Doering)、戈登(D.Gordon)、卡诺依(M.Camoy)等。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八章课程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现行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即学科1.在古代历史上,便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的传统。

2.对科目的价值进行了论述3.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

4.优缺点:(1)学科课程有其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2)然而,只注重学科课程势必会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二)课程即经验1.所谓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它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亲身的经历,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经验说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3.优缺点:课程经验说注重个体的能力,关注个体经验的不断获得,往往忽略了系统学科的学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三)课程即活动1.课程是指有计划的学科或其他活动。

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他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四)课程即文化再生产1.鲍尔斯和金迪斯为此主张的代表人物。

2.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五)课程即社会改造1.代表人物是巴西的费雷尔。

2.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课程引导,年轻人就能准备好并有能力改造世界。

二、课程的种类(一)根据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方式的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谓最早的学科课程。

2.学科课程的设计以学科为中心,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有的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认为是“教育规律”等。

还有的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

事实上,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但是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研究教育现象并不是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理论上,教育学要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调整教育方针政策;在方法论方面,教育学要给予实际教育工作者以指导,帮助学校和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科学质量。

三、教育学的历史和未来(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教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Pedagogue”,是从古希腊伴随儿童学习所用的“教仆”派生出来的。

按其词源来说,教育学就是照顾、照看儿童的学问。

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使用“Education”一词,“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Pedagogy”一词已被“Education”一词取代。

不过,在欧洲,“Pedagogy”和“Education”两词仍区别使用,把“教育”(Education)理解为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把“教育学”(Pedagogy)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课程介绍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必考课,也是基础理论课。

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通过系统的学习全面掌握有关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实现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提升。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两大教育基本矛盾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等一系列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内容与构成要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教育的目的、课程、方法、途径等内容。

课程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教育是什么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五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六章学校及其制度第七章教育目的第八章课程第九章教育方法第十章教育途径第十一章教师与学生考试介绍1.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考察分数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2.试题的难易度:包括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其所占比例一般为2:3 : 3 : 2。

3.试题题型: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4.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150分钟)。

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与深入重点相结合。

2.科学学习,明确相关概念、理论之间的关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学概述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第三节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与方法第一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一)教育学的定义1.含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换言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现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存在于教育现象中的教育规律。

2.教育现象的三个规定性(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与之相应,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九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九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九章教育方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第二节教育方法第三节德育方法第一节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一、启发式与注入式(一)启发式1.基本含义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育指导思想。

2.主要思想第一,在教师观上,教师更多的是一位“引”师,引导学生去思考。

第二,在学生观上,学生是有待唤醒的独立个体。

第三,在教学效果上,居发式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自我成长能力。

(二)注入式1.基本含义注入式就是教育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向学生传递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以听讲、记忆为主,“注入”是形象的比喻,比喻教师给学生传递知识就像一个注入容器的过程,学生是一个被接受的容器。

2.主要思想第一,在教师观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第二,在学生观上,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的客体。

第三,在教学目的和效果上,注入式方法没有协调处理好教育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教和学等关系,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活动变成单向的灌输,在某种意义上,算不得真正完成了教育过程。

二、接受式与发现式(一)接受式1.基本含义接受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为主,以理解、掌握等思维活动为主。

接受学习理论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2.主要思想第一,教师观上,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辅助者。

第二,学生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三,教学目的和效果上,接受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形成学生的良好认知结构,更好地促进学习迁移。

(二)发现式1.基本含义发现式教学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自身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

发现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布鲁纳,发现式教育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

2.主要思想第一,学生观上,学生是一个主动发现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康德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简答)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②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③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评价主动性,系统地位.教师主导作用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本质 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内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三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三章教育是什么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的构成要素第三节教育的形态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含义(一)汉语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1.“教”和“育”的字源2.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教”和“育”的论述(1)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关于“教”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第一,教育;第二,教导,指点;第三,告诉;第四,教练,训练;第五,政教,教化;第六,通“效”,相仿。

(2)“育”字的含义有四种:第一,生育;第二,抚养;第三,培养,教育;第四,生长,成长。

(3)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连起来使用的是孟子。

(二)西文中“教育”一词的词源含义从辞源上说,西文中“教育”一词含有“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消极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教育”的用法存在三种特别明显的国别差异:中文“教育”有外烁的意向,西文的“教育”有内发的意向,德语、俄语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称作“教养”,不称之为“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一)外国教育家对“教育”一词的解说1.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使人得到改进”。

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他把人的灵魂分成三种: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必须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才能成为人。

3.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理念论者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理智控制欲望的过程。

4.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做准备。

”5.法国教育家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是成人一代对那些不能成熟地应付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6.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

7.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九章

第九章学校、家庭与社会1.家庭教育的意义、特点和基本要求2.社会教育的意义、主要途径和形式。

3.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者结合。

第一节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的意义(领会)★★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可以说是家庭,第一任教师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对孩子进行着启蒙教育,例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形成初步的伦理道德观念等等。

儿童稍稍长大之后,便主动地通过观察家长去间接地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家长的言谈举止时时鲜刻影响着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直接的教育。

家长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准则及自己相应的理解,对子女的行为和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做出评价,使孩子明辨是非,懂得好坏,知道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

二是间接的教育。

子女在家庭具体的气氛中、尤其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影响下,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学习或模仿。

大量研究显示,这种间接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十分深刻和长久的。

从时间上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

从空间上看,家庭教育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往往也是其他教育所达不到的。

血缘关系和经济联系,使家庭成为儿童和青少年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

孩子身体的发育、智慧的萌芽、能力的强弱、行为的好坏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质量。

儿童的早期教育的质量,对于他们一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而早期教育能否进行和是否科学,主要取决于家长。

到了青少年期,学习、交友、升学、就业等问题,也特别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许多统计数字表明,在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中,相当大的比例是和家庭的缺陷与家庭教育的不当有关。

总之,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个人成长而言,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不足,可以影响和调整学校教育的效果。

就社会发展而言,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整个民族的命运,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条件。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名师讲义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名师讲义

教育学原理目录教育学原理导学 (2)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4)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7)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0)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2)第五章教育目的 (15)第六章教育制度 (18)第七章课程 (23)第八章教学(上) (27)第九章教学(下) (31)第十章德育 (37)第十一章班主任 (41)第十二章教师 (45)第十三章学校管理 (50)教育学原理导学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内容纲要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的概念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第六章教育制度第七章课程第八章教学(上)第九章教学(下)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班主任第十二章教师第十三章学校管理推荐参考书《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版(大部分院校)《现代教育原理》柳海民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对王道俊补充)《教育学基础》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年版(学硕推荐,专硕院校包括首师、山西大学、浙大、重庆师范等)《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浙大、湖北师范)《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版(浙大、广西师范)《教育原理》陈贵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浙大)《教育原理》唐智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西南大学)不必担心的忧虑我是跨专业的……我没有整块的时间……专硕与学硕到底有什么差异?如何学习和复习框架是存储和提取的有效工具概念+命题+理论概念:是什么+辨析命题:关系思维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注重结合实际分析问题注意结合教育史与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主要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有的学校买不起水龙头)教育问题(教育公平问题)2.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Eg. 苏格拉底:产婆术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班级授课制萌芽《学记》: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思想散见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著作中经验描述与总结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从经验总结过渡到理论说明,运用心理学知识论述教育教学问题,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七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七章

第七章教育过程与方法1教育过程及其阶段性2.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3.教育方法的概念、决定和分类4几种主要的教育方法5.教育方法的组合第一节教育过程一、对教育过程概念的理解(领会)教育过程就是教育活动演进的历程。

从不同的角度看,教育过程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比如,从个体接受教育的历程来看,教育过程是由不同的学段,亦即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和大学后教育等等所构成的。

在从教育任务完成的角度去看,教育活动表现为一门课程、一个教育单元甚至一节课的教育过程。

本章所说的教育过程也主要是从这一角度进行的分析。

教育过程是一个上位概念,教育过程的具体是德育过程、智育过程、美育过程和体育过程等。

从构成要素的维度分析,教育过程还可以分析为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对立统一。

二、教育过程的阶段与矛盾运动(识记)★★1.几个有一定代表性的教育(教学)过程的阶段理论:(1)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说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可以分为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四个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也可以分为相应的四步: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后来赫尔巴特的追随者们将这四步教学模式改造为著名的“五步教学法”,亦即五个教学阶段的理论,即: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

(2)杜威的五阶段说杜威是从对思维的分析人手谈教育过程的。

杜威认为,思维一般包括五个阶段:疑难的情境;疑难的确定;提出解决疑难的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涵的结果;试验、证实或证伪原来的假设。

依据思维的历程,教育过程可分为这样五个阶段:情境、疑问、假设、推断、验证。

杜威认为,这不仅是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也是改造经验和改造社会的基本方法。

(3)布鲁纳的三阶段说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发现”或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学生提出有关假设;②对获得的概念进行验证;③要求学生对获得概念的策略进行分析总结。

(4)谢夫特的九阶段说美国教育家谢夫特认为对角色的体验和人际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有的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认为是“教育规律”等。

还有的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

事实上,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但是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研究教育现象并不是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理论上,教育学要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调整教育方针政策;在方法论方面,教育学要给予实际教育工作者以指导,帮助学校和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科学质量。

三、教育学的历史和未来(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教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Pedagogue”,是从古希腊伴随儿童学习所用的“教仆”派生出来的。

按其词源来说,教育学就是照顾、照看儿童的学问。

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使用“Education”一词,“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Pedagogy”一词已被“Education”一词取代。

不过,在欧洲,“Pedagogy”和“Education”两词仍区别使用,把“教育”(Education)理解为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把“教育学”(Pedagogy)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

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学”是个译名,20世纪初源自日本。

自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实际上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起,中国开始出现教育学的概念。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师范学堂讲授“教育学”。

自此,我国师范学校开设教育学课程成为定制。

我国的教育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主要是教材的翻译和撰写。

二十世纪初主要是学习日本,20年代开始学习美国,50年代后转向学习苏联,而改革开放的80年代后则是面向全球学习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

当然,另一方面,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和语言记录中,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蕴涵在《论语》一书中,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所有的教育方面的著作,也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而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它们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主要代表作在我国除《论语》外,还有儒家思孟学派的《学记》、韩愈的《师说》、朱熹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

其中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它比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所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还早三百来年。

在西方,除柏拉图的《理想国》外,还有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等。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在总结人类以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系列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是,他们对自己理论的论证,多是采用与自然现象相类比,或者思辩式的演绎和推理,没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并没能达到科学化的地步。

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在此文中,“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里程碑式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还有一典型性的事件,即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于1776年开始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教育学的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主要有:(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

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究研究教育制度,阐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者与学习者把学校中“给定的”(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的自我管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的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

基本评价: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但由于制度教育学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家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6)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基本观点: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社会大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其看作是一种自然的事,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基本评价:第一,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二,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第三,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0世纪初,教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上,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上。

到20世纪末,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