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5-8章)【圣才出品】
中外新闻传播史 习题库(附答案)
填空题(第1章)1.中国古代经典称:“上古结绳面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2.发明家改进了造纸技术,以树皮、破布、废麻为原料,于公元105年制成了质量完好的纸张。
3.孔子编辑而成的,虽然记载历史,但从内容上看,不少篇章酷似现代新闻标题或导语。
4.古代希腊著名的史诗,和《奥德赛》,是行吟诗人历代累积的成果。
5.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在口头传播之外,又发明了结绳纪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图画传声等传播方式。
6.是记录和传达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思想的新工具。
7.世界各国的文字都是由文字发展演变而来的。
8.纸张的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9.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不久,就创办了。
10.公元前6年,恺撒的外甥又创办了《每日纪事》。
11.大约在《每日纪事》、《每日纪闻》刊行的同时,罗马境内还出现了早期的。
12.到了唐代,邸演变为,邸报亦由此演变为进奏院状。
13.唐代玄奘的真实地报道了其足迹所至的100多个国家的新闻,增长了人民的见识。
14.在15、16世纪之交,德国富格尔家族雇人将所得到的消息抄写,编辑成对外出售。
填空题(第2章)15.的发明和普及,是近代报刊诞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16.约在公元1450年前后,德国人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17.近代报刊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社会对于新闻信息的。
18.法国的邮政制度形成于统治时期的1464年。
19.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印刷品出现于公元11世纪的。
20.1482年发行于德国奥格斯堡的,是欧洲最古老的新闻印刷品。
21.欧洲人最早看到的印刷物是入侵欧洲时带出的纸币和纸牌。
22.根据近代报业的标准,只有在公元初期出现的定期新闻刊物,才能称得上是近代意义上的报纸。
23.1615年,爱格诺尔弗·莫尔创办的,被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
24.1621年8月,英国出版商鲍尔尼和艾克尔在国王的特许下,创办了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
新闻传播实务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新闻写作创新)【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新闻写作创新一、名词解释1.新闻写作思维答:新闻写作思维,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凭借一定的认识能力来反映新闻事实(事件)的智力活动过程。
新闻写作思维的特点包括:①用事实说话;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③归纳和演绎相结合;④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逆向思维答:逆向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二、简答题1.为什么新闻文本创新是必然的?答:新闻文本遵循着形式和内容矛盾运动的规律发展,它的创新有一定的必然性。
(1)时代的变化是新闻文体创新的社会基础新闻文体的发展是与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新闻文体创新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
时代和社会不断涌现的新的内容,对新闻文体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多彩。
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和改革,也在新闻写作上有所体现。
各种新闻文体是适应一定的传播信息的要求而形成的,传递信息是各种文体赖以存在的前提和依据。
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生活中新的内容不断涌现,新闻文体必须不断变化,才能适应受众日益增长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2)传播技术的发展是新闻文体创新的技术前提新闻文体的出现与一定的社会条件有关,特别是与一定的传播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的新闻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依然存在,而新媒体——网络——的出现,使得目前的新闻传播的媒体环境更增添了几分复杂性。
而且,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地进行各种创新的尝试,以对付愈来愈激烈的媒体竞争所形成的压力。
新的媒体的出现,对新闻文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闻传播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媒体的诞生,都会对新闻文体提出新的要求。
比如在我国,“通讯”这种文体的出现,就和当时的通讯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编排有着不同的要求。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一、不定项选择题1.开启了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的是()。
A.洪仁玕B.林则徐C.魏源D.严复【答案】B【解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9世纪初开始,外国传教士先后创办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及后来的中外文商业性报刊,并没有立即引起中国人的注意。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讯。
林则徐的好友魏源积极弘扬林的译报思想,并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
A.林则徐B.严复C.洪仁玕D.梁启超【答案】C【解析】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等主张。
3.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要求的是()。
A.王韬B.洪仁玕C.郑观应D.魏源【答案】A【解析】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下列选项中,属于王韬的新闻思想的是()。
A.“日报立言……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B.“师夷长技以制夷”C.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D.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答案】ACD【解析】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区区素志,如是而已。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等等。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4)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新闻传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考研生来说,掌握新闻传播史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备考过程中,题库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工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新闻传播史考研题目及其解析。
一、选择题1. 新闻传播学的起源时间是:A. 19世纪60年代B. 20世纪50年代C. 21世纪10年代D. 18世纪80年代正确答案:A解析: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的新闻学家开始对新闻传播进行系统研究,奠定了新闻传播学的基础。
2. 下列哪种媒介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对象?A. 电视B. 广播C. 报纸D. 互联网正确答案:D解析:互联网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A. 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B. 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C. 实证研究和文献研究D. 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正确答案:A解析: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证数据的收集来验证或推翻假设;理论研究则通过对理论框架和概念的构建和解释来推动学科的发展。
二、简答题1. 简述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源阶段、发展阶段和创新阶段。
起源阶段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新闻传播学主要集中在新闻学的研究上,对新闻传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总结。
发展阶段是指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涉及的研究内容也逐渐扩大,包括传媒经济学、传媒法学、传媒伦理学等。
创新阶段是指21世纪初至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新闻传播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内容逐渐向互联网传媒、社交媒体等新兴领域拓展,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和前沿化。
2. 互联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有哪些?互联网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澳洲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澳洲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名词解释1.AAP答:AAP是澳大利亚联合通讯社的简称。
澳大利亚由于地域分散,“全国”的观念淡漠,而世界性新闻又可以从世界级大通讯社获得,因而直到1932年建立本国综合性的较大通讯社才提上日程。
最初是由几个很小的通讯社合并为澳大利亚统一通讯社;1935年再由路透社出面,在统一社的基础上,联合15家较大的报纸成立澳大利亚联合通讯社(AAP)。
现在这家通讯社仍然是澳最大的通讯社,在世界上属于区域性通讯社,只在周围国家和原宗主国英国设有分社。
全社有工作人员300人,其中编辑记者175名,社址悉尼。
该社为新闻公司、费尔法克斯公司、西澳大利亚人报和哈里斯集团四家新闻机构所有。
2.《悉尼公报和新南威尔士广告人报》答:《悉尼公报和新南威尔士广告人报》是澳大利亚第一家报纸。
乔治·豪于1803年3月5日为当局编辑和出版该报。
这份报纸的长宽仅为29×19厘米,四版,每版三栏,售价6便士。
报头有一幅椭圆形的当时建筑物的风景木刻画,椭圆四周写有一行字:这就是我们繁荣的寄托,报头下印有一行字:官方出版。
报纸每逢星期六出版,编辑和印刷相当简陋,直到1824年才以英国小报纸的标准尺寸出版。
报纸的内容主要是政令、任免和其他事务性通告、商品广告、本地新闻、海外新闻;另外,从第6期起,豪设置了读者来信专栏。
1821年乔治·豪去世,报纸由其子罗伯特·豪接办。
1825年起变成周二刊,1827年起改为日报,当年发行量达到1800份。
3.《时代报》答:《时代报》是由约翰·库克、亨利·库克兄弟于1854年10月在墨尔本创办的报纸。
该报认为,“每个月都在出现一些新的有利可图的企业领域、一些新的财富尚未开发出来的矿藏,这些财富充分说明人们对无限昌盛的希望信心十足”。
该报以工人为主要读者对象,在创办之时遇到淘金工人起义(尤布卡栏栅事件),报纸便站在工人一边,为他们的苦难申诉,谨慎地批评政府。
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圣才出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名词解释1.露布(厦门大学2016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研)答:露布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起始于汉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消息。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2.进奏院状(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9年研)答:进奏院状是指我国唐代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内容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主要有:①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②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③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④所提供的信息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3.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2008研;清华大学2006研;四川大学2003年研)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无正式名称,没有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阳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新闻史学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4.敦煌进奏院状(暨南大学2016年研)答:“敦煌进奏院状”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新闻与传播硕士考试题库
新闻与传播硕士考试题库一、选择题1.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 新闻作品B. 新闻传播活动C. 新闻传播过程D. 所有以上选项2. 下列哪项不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A. 传递信息B. 教育引导C. 娱乐消遣D. 强制控制3. 新闻传播的“五W”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何时(When)B. 何地(Where)C. 何人(Who)D. 何因(Why)4. 在新闻报道中,以下哪个原则是首要遵循的?A. 客观性原则B. 时效性原则C. 准确性原则D. 趣味性原则5. 新闻传播的“第三人效果”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沃尔特·李普曼B. 马歇尔·麦克卢汉C. 约瑟夫·克拉珀D. 诺曼·费尔克拉夫特二、简答题6. 简述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7. 阐述新闻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8. 描述新闻传播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9. 解释什么是“媒介素养”,并说明其重要性。
10. 论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三、论述题11. 论述新闻传播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
12. 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3. 论述新闻传播伦理的重要性及其在实践中的体现。
14. 探讨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15. 论述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之间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题16. 阅读以下新闻报道案例,分析其传播策略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案例:[此处应插入具体新闻报道案例文本]17. 针对某一重大社会事件的报道,分析不同媒体的报道角度和立场,探讨其对公众认知和态度的可能影响。
五、写作题18. 假设你是一名新闻记者,请根据以下提示撰写一篇新闻报道。
提示:[此处应插入具体新闻事件或主题提示]19. 以“新闻传播与社会责任”为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论文。
20.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新闻传播现象或问题,撰写一篇分析报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新闻通讯社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新闻通讯社的产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三社四边”协定(“联环同盟”)(人大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北大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7、2006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6、2003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答:“三社四边”协定是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
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
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它们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
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
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
2.西方四大通讯社(四川大学2007年研)答:西方四大通讯社是指法国新闻社、英国路透社、美国联合新闻社和合众国际社。
法新社(前身为哈瓦斯通讯社)由哈瓦斯于1835年创办于巴黎,路透社由路透于1851年创办于伦敦,美联社于1848年创办于纽约,合众国际社是由斯克里普斯于1907年创办的合众社和赫斯特1908年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合并而成。
3.加勒比通讯社答:加勒比通讯社于1975年由加勒比共同体创办。
其创办目的是促进共同体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帮助那些迄今尚无有效新闻事业的共同体成员。
该社创办后逐步接管了路透社巴巴多斯分社。
1976年,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区域性通讯社,其总部设在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敦。
4.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通讯社答: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通讯社又称阿拉伯通讯社联盟,1980年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部维也纳成立。
每天向70多个国家的订户播发有关能源及其前景的新闻报道。
5.亚洲太平洋新闻交换网答:亚洲太平洋新闻交换网由亚洲太平洋通讯社组织组建,1982年1月1日开始工作。
它拥有20多个国家成员,建立新闻交换网的目的是使亚太地区的通讯社能相互交换新闻,逐步摆脱西方跨国通讯社对该地区的新闻控制。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8.1 考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1.概要及特点(1)概要:“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 E. 麦库姆斯和D. L. 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特点:①“议程设置”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主要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人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该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
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理论应用(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
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
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很重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不定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我国报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B.我国最早的报纸是在民间流传的小报C.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D.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答案】B【解析】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报纸的发展和印刷术关系密切,以下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唐代还没有印刷的报纸B.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在隋唐之际C.“开元杂报”是中国第一份印刷报纸D.“进奏院状”不是印刷品【答案】ABD【解析】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在隋唐之际。
中国的印刷术在中唐时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当时主要用来印刷佛经,还没有用来传递新闻信息。
唐代还没有印刷的报纸,“开元杂报”和“进奏院状”都还不是印刷的。
3.民代邸报抄传和发行环节的顺序是()。
①六科②提塘③通政司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答案】D【解析】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
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通政司,其次是六科,最后是提塘。
提塘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抄传“邸报”。
4.“邸报”稿件的来源大多是()。
A.进奏官采访得来B.民间“线人”采访得来C.进奏官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D.宫廷发放【答案】C【解析】“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们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来的。
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就这一点来说,进奏官的这一部分工作。
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
5.关于“定本”制度,下列说法恰当的是()。
A.唐代开始实行B.宋代开始实行C.“定本”是即将送审的邸报样本D.“定本”是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答案】BD【解析】宋代各时期都很注意对“邸报”传报工作的管理。
新闻传媒考研试题及答案
新闻传媒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新闻传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古代B. 中世纪C. 文艺复兴时期D. 工业革命时期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新闻传媒的主要功能?A. 传播信息B. 娱乐C. 教育D. 政治宣传答案:C3. 新闻传媒的“第四权”是指什么?A. 立法权B. 行政权C. 司法权D. 新闻监督权答案:D4. 以下哪项不是新闻传媒的基本原则?A. 真实性B. 客观性C. 娱乐性D. 公正性答案:C5. 新闻传媒的“5W”模式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Who, What, When, Where, WhyB. Who, What, When, Where, HowC. Who, What, When, Why, HowD. Who, Where, When, Why, How答案:A6. 以下哪项是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A. 盈利最大化B. 社会监督C. 个人利益D. 政治倾向答案:B7. 新闻传媒的“把关人”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马歇尔·麦克卢汉B. 沃尔特·李普曼C.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D. 卡尔·马克思答案:B8. 新闻传媒的“议程设置”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马歇尔·麦克卢汉B. 沃尔特·李普曼C. 麦克库姆斯和肖D. 卡尔·马克思答案:C9. 新闻传媒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马歇尔·麦克卢汉B. 沃尔特·李普曼C. 诺尔-诺依曼D. 卡尔·马克思答案:C10. 新闻传媒的“框架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马歇尔·麦克卢汉B. 沃尔特·李普曼C. 戈夫曼D. 卡尔·马克思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新闻传媒的传播模式包括以下哪些?A. 线性模式B. 互动模式C. 循环模式D. 反馈模式答案:ABD2. 新闻传媒的传播效果理论包括以下哪些?A. 魔弹论B. 有限效果论C. 两级传播论D. 传播效果递减论答案:ABC3. 新闻传媒的传播媒介包括以下哪些?A. 报纸B. 广播C. 电视D. 互联网答案:ABCD4. 新闻传媒的传播策略包括以下哪些?A. 信息筛选B. 信息加工C. 信息包装D. 信息传播答案:ABCD5. 新闻传媒的传播伦理包括以下哪些?A. 真实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公正性原则D. 隐私权原则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传播事业一元格局形成)【圣才出品】
第十章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传播事业一元格局形成一、名词解释1.中国新闻社(中央民大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4年研)答: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
中新社主要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中国新闻社于1957年脱离新华社独立,其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
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社。
2.胡乔木答:胡乔木是中国新闻事业和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人之一,政论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参加领导北平学生和工人的抗日爱国运动,是革命刊物《北方青年》的撰稿人。
30年代参加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工作,并主编革命小报和刊物。
1937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共青年杂志》,曾为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撰写过一系列评论和新闻。
1949年任新华社社长,中央新闻总署署长兼人民日报社长。
1950年起,长期任职中共中央,分管新闻宣传工作,为新华社、《人民日报》撰写评论和新闻。
3.邓拓(人大2007年研)答:邓拓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主编、政论家、杂文作家,是当代中共新闻事业的创建人之一。
青年时代受进步书刊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拓进入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事党的报刊工作并长期担任主要的负责人,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务。
1949年8月到1958年9月,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宣传贯彻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建设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
邓拓从事报刊活动近30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理论(含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章节题库(新闻传播的过程)【圣才出品】
第五章新闻传播的过程一、名词解释1.编码与解码(重庆大学2016年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北大2010年研;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位于传播者一端。
解码,是指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位于受传者一端。
编码与解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两者都“是把自己头脑里存在的‘抽象的’、有广义的思考内容的原本,在对方头脑里也制造一份副本的行为。
”2.一次性媒体的直接传播答:一次性媒体的直接传播,又称小众传播,是指媒体将新闻直达公众后即为传播终点。
即新闻在小范围内被固定的受众选择后,再没有向其他受阅者转传,新闻被某个媒体完成的是一次性的直接传播。
大部分新闻都是按照这种模式传播。
从另一个角度看,受阅者从发布新闻的媒介获得新闻后,新闻的空间延伸也就终止了,也称为第一媒介的一级直接传播模式。
第一媒介是指首先采集和报道某条新闻的媒介。
3.新闻传播资源答:新闻传播资源,是指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具体包括:①新闻信息资源。
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资料等。
②新闻环境资源。
新闻媒介所依存的社会环境为新闻传播活动所提供的资源,具体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经济环境资源、文化环境资源等。
③新闻媒介资源。
新闻媒介自身所拥有的新闻传播资源,具体包括资金、人才、设备、技术、载体、品牌、社会关系等。
④新闻受众资源。
新闻媒介的受众对象,包括显在与潜在的媒介消费者,对新闻传播活动最有价值的主要是事实上已经作为读者、听众、观众存在的社会公众。
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媒介的产品竞争力。
新闻资源开发是新闻传播活动以及新闻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由新闻媒介主体(媒介管理者、新闻传播者、媒介经营者等)自主设计和运行的一项系统工程。
4.媒介环境(西南大学2009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媒介环境是对媒介置身的环境的静态考察,主要研究媒介存在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报道制度。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报界黄金时代”指的是()。
A.1912年2月以后B.1932年2月以后C.明末清初D.五四青年运动时期【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100多种,猛增到近500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
其中,仅1912年2月以后,到北京民政部门登记要求创办的报纸就达到90多种,被称为“报界黄金时代”。
2.“横三民”指的是()。
A.《中华民报》B.《民国新闻》C.《民权报》D.《国民公报》【答案】ABC【解析】自由党在上海创办的《民权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以暴易暴,惨五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等激进的口号。
由此,《民权报》和“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横三民”。
3.民国初年,新闻业务活动积极方面的表现为()。
A.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B.副刊有了大的发展C.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D.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答案】ABCD【解析】这一时期,在政党、政客普遍投资办报的大气候之下,当时的新闻界虽然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如:涌现了一大批以敛财为目的的报纸,但是主流报刊在新闻业务活动上还是有进步、有变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副刊有了大的发展;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
4.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为()。
A.国闻通讯社B.新闻编译社C.新华通讯社D.中新社【答案】B【解析】邵飘萍“于民国七年,创办新闻编译社于北京,是为我国人在北京有通讯社之始。
”由于该通讯机构重视新闻采访,可以获得不少最新最真的消息,新闻编译社的稿件很受欢迎。
该社稿件主要供给北京各报,外国驻京记者也多有参考,虽然不具备面向全国媒体发稿的实力,但仍是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1.简要评述《新青年》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在其中的作用。
答:(1)《新青年》的创办经过①《新青年》创办的历史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力图复辟帝制。
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二十一条”,加紧对华侵略,中国社会仍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同时,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先进人物在思想上倒退了,竭力鼓吹复古思想。
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杰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
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
于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
《新青年》杂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
②《新青年》的创办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新青年》,创办人陈独秀。
创刊之初,《新青年》是一份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它一创刊,就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始终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③《新青年》的发展阶段《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2)《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提倡自由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德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八章德国的新闻传播事业1.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日报出现于德国?答: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日报出现于德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德国是最早发明和采用活字印刷技术的国家。
1450年前后,古登堡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发明了欧式印刷术。
新的印刷手段的运用,使信息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这就为定期报刊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2)德意志地区的邮政系统比其他国家发达,许多城市可以每日递送邮件,这就为报刊的定期发行提供了保障。
(3)由于国家的分裂、长期的战争和黑暗的专制统制,到16世纪末期,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封建统治势力最薄弱的国家。
而“报纸首先是在那些中央权力薄弱或统治者比较宽容的地方兴盛起来的”。
2.拿破仑发动的战争对德国出版业带来了些什么影响?答:19世纪初,拿破仑的法国大军消灭了德国西南部的112个封建邦国。
1806年,莱茵地区的16个邦国在法国的控制下组成莱茵联邦,给德国出版业带来巨大影响:(1)拿破仑发动的侵略战争催生了德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报刊拿破仑发动的侵略战争使黑暗的德国各邦接受了一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报刊也相继出现。
1798年,德国人科塔创办了一份商业性报纸《总汇报》,该报冲破帝国禁令,大量报道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显示了一定的民主主义倾向。
科塔之子继任后,进一步扩大报道面,聘请名家撰稿。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革命风暴中,该报以消息及时、内容丰富著称。
恩格斯称它为德国的《泰晤士报》。
(2)在拿破仑占领过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些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报纸如《科伦日报》、《知识界晨报》、《莱比锡日报和公报》。
1814年在莱茵地区创办的《莱茵信使》周报,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
创办人约瑟夫·冯·格雷斯认为,报纸必须成为“人民之口,君主之耳”。
该报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反对德意志各邦的反动政策。
(3)拿破仑溃败后,德国报业迎来书报检查制和印花税1814年拿破仑溃败,1819年,德意志联邦议会制定了书报检查令,一度使德国报刊上的政治声音完全沉寂,只有作为政府机关报的《普鲁士国家通报》。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6章新闻事业6.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是新闻体制中的核心,决定了媒介的管理方式、与政府关系以及媒介运作方式。
各国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基本上有三种:私营媒介、公营媒介和国营媒介。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4)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传媒多样化。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二、新闻事业的性质1.新闻事业的特点(1)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
(2)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报道面最广,时效最迅速,影响极大。
(3)新闻事业通过特有的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2.新闻事业的阶级性(1)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2)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3)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
(4)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对新闻(也包括对事实)的取或舍、抢或压、详或略,甚至报道的真或假表现出来的;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事实所作的评论上: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倡导还是贬斥……此外,新闻标题字号的大或小,新闻所放位置的高或低,新闻所占栏数的多或少,直至版面中心思想的凸现或分散……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新闻工作者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
(5)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
这样表述有三点好处:①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②强调了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特点是:通过特殊的新闻手段反映和形成舆论;③指出在阶级社会里,它具有阶级性,是代表一定阶级公开发言的机关。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1)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
(2)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新闻传播试题及答案
新闻传播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A. 新闻采写B. 新闻编辑C. 新闻评论D. 以上都是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A. 真实性B. 客观性C. 娱乐性D. 及时性答案:C3. 新闻传播中,新闻稿件的“五要素”是指:A.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B.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物C. 何人、何事、何故、何物、何地D. 何事、何地、何时、何人、何物答案:A4. 新闻传播中,新闻价值的判断依据不包括:A. 新闻的时效性B. 新闻的地域性C. 新闻的趣味性D. 新闻的权威性答案:C5.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不包括:A. 传播速度快B. 信息量大C. 传播渠道单一D. 互动性强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新闻传播的功能包括:A. 传递信息B. 引导舆论C. 教育公众D. 娱乐大众答案:ABCD2. 新闻传播的媒介类型包括:A. 报纸B. 电视C. 广播D. 互联网答案:ABCD3. 新闻传播中,新闻稿件的写作要求包括:A. 语言简洁B. 事实准确C. 观点中立D. 结构清晰答案:ABCD4.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挑战包括:A. 信息过载B. 虚假新闻C. 版权保护D. 技术更新答案:ABCD5. 新闻传播的伦理要求包括:A. 保护隐私B. 尊重事实C. 公正报道D. 避免偏见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新闻传播中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答案: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和冲突性。
2. 描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答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包括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渠道多样化、互动性强、个性化突出。
3. 阐述新闻传播中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答案: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生命线,它保证了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对于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和公众的知情权至关重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一、简答题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1)中国古代报纸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到唐代才确证出现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刊载的材料主要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通称为“邸报”。
它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邸抄”等等,这些名称都不是专指某一家报纸,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一家冠以“邸报”或“朝报”之类名称的报纸,其早期形态是唐人孙樵《经纬集》中记叙的“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
中国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的基本功能相似。
(2)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
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1)“开元杂报”《开元杂报》:中国古代报纸。
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
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内容“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
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名词解释1.“癸丑报灾”(中央民大2016年研;北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暨南大学2010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答:“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的镇压。
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人们把报界的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
2.“横三民”报(暨南大学2014年研)答:“横三民”报是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和《民权报》的总称。
《中华民报》创刊于1912年,是“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报纸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一家。
《民国新闻》也是1912年创办的一份“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
《民权报》是上海自由党创办的一份报纸,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
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了很多激进主义的口号。
3.黄远生(人大2015年研;重庆大学2011年研;华中师大2003年研)答: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尤以撰写新闻通讯见长。
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业史》一书中称他为“报界之奇才”。
1904年黄远生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专攻法律。
1909年回国后,经常为京、沪报刊撰写国际时事评述。
辛亥革命后,全身心地从事新闻工作,先是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后又编辑过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杂志,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的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的撰述,还经常为《国民公报》、《论衡》和《东方杂志》撰稿。
在新闻业务上,黄远生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他写的通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针砭时弊,忧国忧民,通俗自然,不拘一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黄远生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其中最著名的是“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死后,其友人将他发表过的文章编为《远生遗著》,其中大多为通讯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
4.黄远生的“四能”(北大2005年研)答:黄远生的“四能”是黄远生的主要新闻思想。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戈公振先生称为“报界之奇才”。
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在新闻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说:“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黄远生本人正是实践这“四能”的模范。
5.《远生遗著》(北大2010年研)答:《远生遗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四卷,是黄远生通讯评论作品汇集整理的合辑,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
黄远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新闻通讯记者,是我国新闻通讯体裁的开拓者。
他以深厚的中西学基础、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成为民初新闻记者的巨擘,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凌霄)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
1915年12月25日晚上,在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方面枪杀,年仅31岁。
他死后,其友人将他发表过的文章编为《远生遗著》行世。
6.邵飘萍(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研;人大2016年研;湖北大学2014年研;上海财大2010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研;人大2006年研)答:邵飘萍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邵飘萍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二次革命”后,邵飘萍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曾首先向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的详细内容,对国内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常有重大、独家新闻报道,受到普遍赞誉。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邵飘萍还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被反动军阀杀害。
7.刘少少答:刘少少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与黄远生、徐彬彬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
刘少少青年时代就学于岳麓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曾协助杨度创办《中国新报》。
1909年回国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开始用“少少”笔名,取“少年中国之少年”之意,撰写政论鼓吹立宪,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武昌起义后,刘少少一度回湖南,任《湖南新报》和《公言》杂志编辑。
北京《亚细亚日报》初创时,他一度应聘为主笔,但1915年上海《亚细亚日报》聘他为主笔则被他拒绝,因而遭通缉。
1918年后,刘少少受聘为北大讲师,研究老庄哲学。
刘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无大作为,然其为文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为一部分旧知识分子所欣赏,有报界“怪杰”之称。
8.徐彬彬答:徐彬彬名凌霄,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江苏宜兴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
他在政治上认同改良,与立宪派、共和党关系密切。
1916年起,徐彬彬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长期为两报撰写北京通讯。
徐彬彬长于文学,娴于经史,熟悉历史掌故,因而他撰写的通讯文笔优美而又富于情趣,深受读者欢迎。
另外,他对京剧颇有研究,所撰剧评多有创见。
30年代起,徐彬彬长期担任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在《凌霄随笔》、《凌霄汉阁笔记》等栏目连载文史短文,介绍我国文物、典章制度和历史掌故,如数家珍。
9.林白水(湖南大学201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答:林白水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
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1902年赴上海,加入中国教育会,参与创办《童子世界》,并为《苏报》撰稿。
“苏报案”后,林白水避往日本,旋回沪创办《中国白话报》。
1906年,他再度赴日留学,专攻法律和新闻,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辛亥革命后回国。
1916年恢复办报活动,先后创办了《公言报》、《新社会报》(不久改名《社会日报》),自任社长兼总编辑。
1926年因为在《社会日报》上发表时评《官僚之运气》,触犯奉系军阀,被诬指为“通敌有据”,惨遭杀害。
林白水从1904年起就坚持用白话文写作,他写的新闻和评论,挥洒自如,辛辣尖刻,好议个人短长,或揭人隐事,故积怨于军阀,他的文章通俗浅显,颇能吸引读者,在当时新闻界有一定影响。
10.张季鸾(清华大学2013、2005研;四川大学2009年研)答:张季鸾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政论家。
1905年,他官费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
1913年,张季鸾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被捕。
出狱后,他回上海《大共和日报》主持国际版,后又任《民信日报》总编辑,积极进行反袁宣传。
1916至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
1926年,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
11.《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南开大学2006年研)答:《中华民国暂行报律》是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于1912年3月2日制定的一个简略的法令。
该法令是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与报界进行的约法三章。
其具体内容有: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12.《报纸条例》(复旦大学2004年研)答:《报纸条例》是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4月颁布的一部新闻出版法令,该法令集中了日本等国报律的限制性条文,对报纸报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限定,条文十分苛刻。
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等。
其目的在于钳制新闻事业、限制言论出版自由,使袁世凯政府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
13.国闻通讯社(湖南大学2016年研;北大2010年研)答:国闻通讯社是大革命时期规模最大的民营通讯社。
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
起初受孙中山和浙江军阀卢永祥等资助,实为反对直系军阀的联合势力的宣传机构。
该社主要以邮寄的方式向各地报社发稿,后陆续在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分社。
国闻通讯社所发的消息,以详确报道事实为主,不加议论。
国外消息和各国报纸上的重要消息,则随时译述,供报界采用。
1924年8月胡政之创办《国闻周刊》作为通讯社的附属刊物,记载每周国内外大事,并加以评论,执笔者有胡政之、张季鸾等。
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胡政之将国闻通讯社总部迁到天津,继续发稿,成为北方通讯社中的巨擘。
国闻通讯社至1936年停办。
14.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北大2010年研)答: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年2月4日~1920年5月30日),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
大学毕业后开始环游世界,他整理一路的日记和照片,出版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噪,并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首席记者。
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
1912年,莫理循辞去《泰晤士报》的工作,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出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薪水。
莫理循在政治顾问这个职位上一直做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时期。
莫理循文库东渡后,1924年岩崎久弥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东洋文库。
几经扩充,今天的日本人称它是“东方学家的麦加”,而中国人却只能东渡日本去利用莫理循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