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学生学案教案.doc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自学指导三:精读课文 品析语言
再读课文,思考:
1.“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广袤(mào)赘余(zhuì)窗棂(línɡ)
坍塌(tān)要诀(jué)困厄(è)襟怀(jīn)灼晃(zhuó)自惭形秽(huì)憎恶(wù)
积攒(zǎn)俯拾即(jí)是驰骋(chěnɡ)云霓(ní)形销骨立(xiāo)濡养(rú)
嘟囔(dū)挟持(xié)潮汐(xī)灰烬(jìn)
自学指导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出示答案,对子互批
3、自主纠错,反思错因
4、疑难汇报,生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回扣目标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五、板书设计
“濡养”和“腐蚀”的作用分别是“快活和充满创意”和“花容磨损日月无光”。
2.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章,文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课题
《精神的三间小屋》
日期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该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一)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梳理字义。
1、自惭形秽(huì):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
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襟(jīn)怀:胸襟;胸怀;心胸。
3、广袤(mào):土地的面积。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旨,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学习散文的阅读和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培养他们对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视。
教学重点:毕淑敏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学生对精神空间的认识和个人情感体验的反思。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精神概念,并将其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寻求精神的平衡和成长。
作者简介:毕淑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心理学家,以其丰富的医学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著称。
教学准备:《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PPT课件,包含毕淑敏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精神成长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不同人的精神生活状态等。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精神小屋”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不同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精神空间的概念。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兴趣和思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毕淑敏的生平和《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毕淑敏对精神世界的描述和见解。
深入探讨(15分钟)1. 文学手法:分析文中的文学手法,如使用比喻、象征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散文的表现力。
2. 精神空间:讨论精神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性。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精神生活状态,讨论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慰藉。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精神空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一、概述课文来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
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中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不需要我们做到“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中所说的那样拥有雄浑的襟怀,也不需要我们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度量。
它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散文在阐明事理时,既有哲理的思辨色彩,又饱含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节课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有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现状作如下分析:知识基础方面:中二三校生班的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基本还较浮浅,因此要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好,再进行教学。
思想现状: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地自学。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二、自主学习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自惭形秽( ) 襟怀( ) 广袤( )宽宥( ) 游弋( ) 轻觑( )金戈铁马( ) 窗棂( ) 矗立( )惊骇( ) 濡养( ) 灰烬( )积攒( ) 几案( ) 坍塌( )麾下( ) 驰骋(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自惭形秽:宽宥:襟怀:间不容发:游弋:形销骨立:轻觑:濡养:麾下:李代桃僵:相得益彰:坍塌:矗立:鸠占鹊巢:可望而不可即:2.作者链接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1980 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代表作有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6):第二部分(7~17):第一层(7~ 8):第二层(9~13):第三层(14~17):第三部分(18~19):2.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3.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4.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精神小屋的?(二)深层探究1.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2.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4.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
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 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侯晓旭。
新课标语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学案1
《精神的三间小屋》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3.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1.作者作品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有《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2.字词注音。
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襟.怀()灼.晃()自惭形秽.()憎恶..()俯拾即.是()驰骋.()3.词语解释。
自惭形秽:间不容发:形销骨立:净手焚香:不知所措:林林总总:俯拾即是:鸠占鹊巢:李代桃僵:相得益彰:襟怀:宽宥:广袤:驰骋:坍塌:4.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课堂探究】(一)活动: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2.读第1—6自然段,思考:这部分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6.当我们完成了自己精神小屋的建造后,应当再如何?7.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9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设计.doc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对三间小屋的描写,寓意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课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精神生活的真谛,鼓励人们要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会课文的主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精神世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课文注释及解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精神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谈谈自己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精神价值观。
7.家庭作业(5分钟)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精神生活的作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学案----精神的三间小屋
拓展延伸
毕淑敏语录:
1、人生的重大决定,是由心规划的,像一道预先计算好的框架,等待着你的星座运行。如期待改变我们的命运,请首先改变心的轨迹。
2、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Biblioteka 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诊断评价
文中“我们……但我们……”这一组排比句指出了什么?
2.反复朗读课文,能通顺流利地通读文章。
3.查看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课题
9精神的三间小屋
课时:1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内容
补充
自主学习(15分钟)
学习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重点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课前
准备
1.查字典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
4.鸠占鹊巢:
5.李代桃僵:
6.广袤:
7.坍塌:
8.形销骨立:
合作探究(15分钟)
展示反馈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精神的三间小屋》学生学案教案.doc
9.《精神的三间小屋》学案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
祖籍山东,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主要作品:。
2.字词注音积攒()宽宥()游弋()困厄()惊骇()濡养()麾下()灰烬()矗立()襟怀()广袤()驰骋()坍塌()()自惭形秽()鸠占鹊巢()李代桃僵()抽丝剥茧()形销骨立()3.解释词语自惭形秽: 鸠占鹊巢:李代桃僵:抽丝剥茧:金戈铁马:形销骨立:相得益彰:间不容发: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1.赏析“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2.分析“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这句话的含义。
3.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三、课后作业1.将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工整的摘抄下来并注音(两遍)。
2.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9个小学生教育案例个案一:学生小田,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评析:“不开窍”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揭开它的面纱其实都与心理因素相关,当学生学习上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可不考虑:是不是存在学习心理问题?在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一定要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孩子做事丢三落四,对老师、家长的某些要求置之脑后,学习内容难以入脑,并非是头脑、智力的问题,而是他在记忆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时茫无目的,不知道记什么,记了有何用,记多长时间、多少内容;记忆时不讲究方法,或死记硬背或支零片断地记忆……方法:1、教会小田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5.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在成长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精神的三间小屋》,使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精神家园的基本概念。精神家园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信仰、爱情和希望。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支柱,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惑。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文章中如何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精神家园,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比喻意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家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问题的设置上还不够精准,导致学生的思考方向有些偏离。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备课中更加细致地设计讨论问题,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让我感到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提问时显得有些犹豫,可能是担心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加注重鼓励学生提问,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备课时间:2018.9.5 授课时间:2018.9.2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宽宥、游弋、轻觑、广袤、自惭形秽、俯拾即是”等词语。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通读全文,结合自身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和关系。
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法:自读法、品悟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毕淑敏,女,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昆仑殇》《女人/ 4之约》《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
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散文,本书收录了《生命的借记卡》《让死亡回归家庭》《非典附送的风铃》等优秀散文作品。
精神的三间小屋 学案教案.doc
9、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1.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能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和使用的论证方法。
3.理清作者严谨的写作思路。
【学习重点】1、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能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和使用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理清作者严谨的写作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一:词语过关(1)看拼音写汉字①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zì cán xíng huì()。
②不知累积至哪种guǎng mào(),需如何jī zǎn()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③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kě wàng ér bù kě jí(),便以位卑k uān yòu()了自己。
④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jiān bù róng fà()。
⑤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jīn gē tiě mǎ()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⑥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yóu yì(),那是你的大福气。
⑦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xíng xiāo gǔ l ì()。
⑧无论一生遭受多少kùn è()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⑨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始于jīng hài()终于沉思。
⑩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rú yǎng()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huī xià()持久的人质。
11 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chōu sī bō jiǎn(),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阅读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理解作者用“三间小屋”比喻精神生活的三个层面:物质生活、精神追求和心灵寄托。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精神的巢穴”、“灵魂的驿站”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在讨论精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通过实例来说明精神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突破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现代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又能够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将课文中的精神追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评价自己的精神生活状态时。
举例解释:
-对于“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对“三间小屋”的具体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深层次的思想。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能够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丰富精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这也让我意识到,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内涵。
3.简要分析文章精美而深刻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为“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教学难点】品析文章精美而深刻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下(huī)广袤.(mào) 赘.余(zhuì)窗棂.(líng)坍.塌(tān)灰烬.(jìn)困厄.(è)襟.怀(jīn)濡.养(rú)憎.恶(zēng)驰骋.(chěng)矗.立(chù)自惭形秽.(huì)俯拾即.是(jí)2.词语解释。
(1)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2)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
(4)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三、讲授新课1.熟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修建第一间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修建第二间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修建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总结全文,发出倡议。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1. 你知道毕淑敏吗?她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2. 你听说过《精神的三间小屋》这部小说吗?你对这部小说有什么了解?第二步:整体了解1. 请简要介绍《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毕淑敏及其创作背景。
2. 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第三步:深入分析1. 请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王小梅、方鸣、刘大海等人物。
2. 请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如家庭、友情、爱情、人生选择等。
3. 请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包括起承转合、高潮、结局等部分。
第四步:阅读讨论1. 请同砚们就小说中的某一段文字或场景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请同砚们就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或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其深层含义和启迪。
第五步:思考提升1. 请同砚们就小说中的某个问题或矛盾展开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2. 请同砚们就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展开思考,思考小说对我们的启迪和影响。
第六步:总结反思1. 请同砚们就本次导学活动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请同砚们就《精神的三间小屋》这部小说进行评判,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导学案结束语:通过本次导学活动,置信同砚们对《精神的三间小屋》这部小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希望大家能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感悟。
愿大家在阅读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之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精神的三间小屋》学案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
祖籍山东,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主要作品:。
2.字词注音积攒()宽宥()游弋()困厄()惊骇()濡养()麾下()灰烬()矗立()襟怀()广袤()驰骋()坍塌()()自惭形秽()鸠占鹊巢()李代桃僵()抽丝剥茧()形销骨立()3.解释词语自惭形秽: 鸠占鹊巢:李代桃僵:抽丝剥茧:金戈铁马:形销骨立:相得益彰:间不容发: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1.赏析“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2.分析“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这句话的含义。
3.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三、课后作业1.将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工整的摘抄下来并注音(两遍)。
2.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9个小学生教育案例个案一:学生小田,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评析:“不开窍”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揭开它的面纱其实都与心理因素相关,当学生学习上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可不考虑:是不是存在学习心理问题?在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一定要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孩子做事丢三落四,对老师、家长的某些要求置之脑后,学习内容难以入脑,并非是头脑、智力的问题,而是他在记忆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时茫无目的,不知道记什么,记了有何用,记多长时间、多少内容;记忆时不讲究方法,或死记硬背或支零片断地记忆……方法:1、教会小田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
2、培养小田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立、灵活、敏捷才是健康的思维。
3帮助小田树立自信心,经常是人云亦云,总怀疑自己是错,永远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和甜头,再之家长切不可以“笨蛋”批评、责骂他,这样使他对自己自暴自弃,不再努力,设想:思维之泉缺乏了内部动力,是不可能充分喷涌的,多给小田一些鼓励,“试试你一定能行”,“啊,你进步了!”……变“你能行”为“我能行”。
个案二:小毛的妈妈经常为孩子急得哭:小毛迷上了游戏机,一次,一次,又一次,妈妈把小毛从游戏机房拽回来;一次,一次,又一次,小毛挡不住游戏机的诱惑,偷偷溜进游戏机房,急得没法子,小毛妈妈只得每天提前到校接小毛,回家看书做作业;双休日更是形影不离。
评析:表面上看,孩子没有去玩游戏机了,实际上孩子的注意力并没有真正转过来,因为小毛学习时仍三心二意,成绩依然如故,从客观上讲,游戏机动感强烈,内容新奇多变,色彩鲜明,极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主观上讲,小毛缺乏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而他很容易将注意离开学习而指向于游戏机,这就造成了,小毛对学习三心二意,对游戏机可却是一心一意;学习时注意力分散,玩游戏机注意力可集中了!方法:1用有吸引力的刺激物吸引孩子,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带孩子上公园走走,踢踢足球,买些孩子喜欢的读物,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游戏机引开去,不要急着硬逼孩子学习,因为孩子本身就不爱学习,正如你“强按牛头”,牛仍然不会饮水一样。
2、引导孩子逐渐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开始时可以提出少量学习任务,以后逐渐提高要求,逐步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学习任务,自己完成,自己督促检查。
3教给孩子一些调控注意力的方法,学习时间过长,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远眺绿色,休息一会儿,再来学习,另外可在书桌旁贴上由孩子自己撰写的自警语录,如“有志者事竞成”、“战胜自己、挑战自己”等,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个案三:小平有事没事老爱说谎,考试没考好,回家怕挨打,只好编些谎话搪塞,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在家了,看到其他小伙伴有美丽的风筝,为争点面子,免不了说谎:“我家有,比你的更漂亮。
”其实家里并没有风筝。
评析:大部分孩子的谎言和大人恶意的谎言完全不同,所以不必过于紧张,应查明孩子说谎的原因,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手段,为了避免惩罚而说谎,为了在各方面超过别人,为了争得面子,孩子也经常下意识地编些谎话欺骗同伴,孩子多少都会说谎,如果在说谎之后完全不觉羞耻,那才是真正的无药可救。
方法:1、父母试着与孩子多沟通,经常反省自己的管教方式,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避免过于严格稍有过失就被严厉处罚现象。
2开展“猜猜我的心”的教育活动,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相互猜猜对方在想什么,对方有什么感受,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更多的学生将会体验到新视野,新境界,新心情,新思维,新收获。
个案四:小李,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幼儿园里就比其他孩子明显好动,上小学后,这种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经常惹周围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在家表现得任性、冲动,稍不顺口,就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此外精力特别充沛。
评析:多动症的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偶有集中注意的时候也是短暂的,且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转移,多动是该症比较突出的症状之一,“多动”不仅是活动过多,而且活动时动作不协调,学习困难,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均是症状之一,而且老师反映,小李脑子并不笨,当他专心时比一般同学学得还快,就是因为好动分心,使得学习成绩只能屈居中游,纵上所述,小李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但是,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并不一定说是多动症方法:1、对于好动的孩子,老师最需要的是爱心、关心和耐心,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耐心纠正孩子的好动行为。
2、纠正中要坚持下面鼓励,积极强化,当孩子有一些自制行为的时候,当孩子能持续一定时间稳定注意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并循序渐进对孩子提出要求。
3、让孩子适当进行一些手脚协调、左右手协调、手脚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之类的活动,对纠正孩子好动行为有明显的效果。
个案五:小冬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在许多技能上,表现得超出11岁孩子的水平,不但会骑自行车,还学会驾驶“小木兰”,讲起故事来眉飞色舞,活灵活现,动画片过目不忘,就是这样一个样样行的孩子就是学习成绩不好,这孩子什么都不怕,就是怕上学,怕上课,怕看书,怕做作业。
评析:小冬对学习的厌恶情绪称为厌学,造成厌学的原因有:学校教育因素,如:学风、学业负担,和谐的师生关系;家庭教育的因素,如破损家庭,严厉的教育方法,家长的期望值;交往伙伴的因素和孩子自身因素,究小冬厌学之原因来看他骑小木兰摔伤腿,在家休养一个月,爸爸怕他寂寞,给他买了两台手掌机,于是小冬每日乐此不疲,越玩越有劲,上学后,连续三次单元测验均是倒数第一,父亲一气之下摔坏了手掌机,妈妈买了一本又一本练习册,除了做还是做,几个月的变化太大了,小冬把一切都归罪于“学习”,对学习的厌恶,导致学业的不良;学业不良的后果,强化了他对学习的厌恶,如此恶性循环,聪明的小冬成了有名的“后进生”。
方法:1教师采用亮点诱导,就是肯定小冬的优点、长处、优势、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张扬其优点,发挥其长处,突出优势,发扬特点,使小冬看到自己的潜在能力,树立搞好学习的信心,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2、利用十分钟队会或午间俱乐部请小冬在班级活动时进行技能表演,如“故事会”等,渐渐地对搞好学习产生了需求,再也不那么害怕学习了。
3、逐步提要求。
要求孩子一点一点进步,切忌操之过急,切忌拿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同学的长处进行比较。
个案六:小俪,女,十二岁,白白净净,爱打扮是家中的小公主,长这么大从不会自己洗头洗澡,铺床,什么家务也不会干,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平时看着满头大汗的父母却无动于衷。
评析: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条件的改善,孩子有了比较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但参加劳动和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相对减少,究小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父母对小俪过分溺爱,许多孩子的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宝贝”,有的家长片面地认为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享受得好就是爱,这样导致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着伸手”的生活,养成了懒惰习惯。
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重智育忽视劳动教育,只要求孩子写好字、念好书,学习成绩好,而对孩子参加劳动则认为是浪费时间,说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干活,凡事不让孩子动手,不让实践,结果不仅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发展,而且孩子的身体也得不到锻炼。
方法与途径:1教育孩子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特征,劳动不但创造了世界,而且创造了人类本身,要教育孩子珍惜劳动果实,使孩子懂得每天吃的粮食、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学习用的文具等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而使孩子们确立劳动光荣的思想。
2、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孩子参加劳动是具有选择的,往往以兴趣作为主导,他们经常对大人的劳动显得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对他们进行劳动的启发教育,首先,教师在劳动中应多作示范,用以感染、影响他们,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次,要保护孩子们的劳动兴趣,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劳动,对劳动中取得的成绩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假如劳动结果不令人满意,也不能随便否定,而应当肯定成绩,并善意地帮助孩子分析找出不足的原因,和孩子们一起完成劳动任务,使孩子获得劳动成功的快乐,这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劳动兴趣,再次,劳动时间不宜过长,应注意劳动强度,否则,孩子会把劳动看作是一种负担,从而失去劳动兴趣,产生消极影响。
3、培养孩子的劳动自觉性,孩子的劳动自觉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影响,如果父母勤劳,辛辛苦苦地干活,必然促使孩子们自觉地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劳动的任务,教师可以每天适当分配一些劳动岗位和劳动任务给孩子,并加强对完成任务的检查,促使孩子主动去完成,养成劳动的自觉性。
4、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的形成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首先,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具体劳动,做到团结互助,不怕脏累,其次,让孩子从小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再次,教育孩子体贴父母,做家务劳动,做好长辈的小帮手,委托孩子完成一些为全家服务的任务。
个案七小晨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的,做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每天上学总要把一些学习用具遗落在家里;平时挺聪明的,一到考试总因为马虎,错好多题;在家做些事也是摔坏这个,碰坏那个,父母、老师怎么提醒也不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