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老山界》 教案

合集下载

《老山界》公开课教案

《老山界》公开课教案

《老山界》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老山界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课文简介:

介绍《老山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概括课文的大致内容,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2 词语解析: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让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掌握这些词语的正确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

通过问题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老山界》的关注。

引导学生思考老山界的意义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3.3 合作学习:

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任务可以包括讨论问题、分析文章结构或进行角色扮演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

4.1 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他们的理解和思考情况。

4.2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任务,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

5.1 教材:

使用正式出版的《老山界》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5.2 多媒体:

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教案

教案:《老山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老山界》。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通过讲述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战斗条件下的英勇事迹,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红军战士们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红军战士们的革命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课文课件、黑板、粉笔、生字词卡片。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a. 情景引入: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战斗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红军战士的英勇。

b.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的是什么军队吗?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战斗?

c. 学生回答:红军,为了抗击敌人,保卫祖国。

2. 自主学习:

a.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

3. 讲解生字词:

a.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b. 学生组内交流,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4. 品悟革命精神:

a.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思考红军战士们在艰苦条件下为何能坚持战斗。

5. 拓展延伸:

a. 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当时的红军战士,你会如何面对这样的困难和挑战?

(完整版)《老山界》教学教案

(完整版)《老山界》教学教案

(完整版)《老山界》教学教案老山界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名篇,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老山的壮美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本教学教案旨在通过对《老山界》的学习,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老山界》的作者及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能够描述文章中描绘的老山景色,感受自然的壮美与神奇。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激发其写作和创作的灵感。

二、教学内容

1. 作者介绍:介绍《老山界》的作者林海音,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文本分析:分析《老山界》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和赏析《老山界》,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共鸣,激发其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老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

向往和好奇之情,导入本堂课的主题。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林海音,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和文学成就,为后续文本分析做铺垫。

3. 文本分析:逐段解读《老山界》,分析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和

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老山的感受和体会,

激发其表达和思考能力。

5. 写作创作: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以《老山界》为灵感,展开

写作创作,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6. 总结点拨: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保

护自然,激励学生积极行动。

四、教学效果评估

《老山界》 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老山界》 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老ft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ft,这里面有一座ft岭叫越城岭,这座ft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ft,也是红军翻过的

第一座难走的ft,它也被称为老ft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ft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ft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 1906 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

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ft界的ft脚下和老ft界的整个ft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ft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ft(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ft的胜利(33)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

教学方法篇一

讲授法、讨论法

《老山界》优秀教案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当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老山界》优秀教案

《老山界》优秀教案

《老山界》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我国湖南省与广东、广西两省的交界处,绵延逶迤着一个被称为南岭的五岭山脉,它是我国华南与中南的分界线,也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这里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曾诗曰“五岭逶迤腾细浪”,越城岭就是五岭之一。红军长征途中所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是越城岭中的一段,老山界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老山界。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赏析文中精彩生动的语句。

3、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4、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造诣较深,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知识。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1945年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部长等职。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之倾注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背景链接】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的美誉。本文写的就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这座难爬的高山的情景。

《老山界》教案2篇

《老山界》教案2篇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精选2篇(一)

《老山界》教案

一、教材分析

《老山界》是一篇描写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琐事的短篇小说。作品以幽默的笔调和细

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化洞察。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发生的一系

列故事的描绘,作者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相信学生通过学

习这篇作品,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还可以增强对于社会

现象和人性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

〔1〕情感目的:通过读《老山界》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幽默幽默的习惯。

〔2〕技能目的:使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去理解文学作品,从而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力。

〔2〕文化目的:通过学习《老山界》这篇文章,使学生明白,在社会生活中互相帮助,团结一心的重要性。

2.才能目的

〔1〕能运用朗读和表演的方式理解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培养学生擅长观察、理解、合作的才能,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目的

〔1〕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社会的进步;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

根据各个章节的情节,深化理解文中的寓意,并学会用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去表达自己

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对故事的分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才能和详细理论

才能。

四、教学难点

通过研究案中各章故事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观察力、分析才能和合作精神,使学生通

过合作探究,融入齐学齐教齐评的教学形式。

五、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积极体验、分享、合作的学习气氛中教与学的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理解才能。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里的4篇《老山界》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老山界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老山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一天(上午傍晚天黑夜黑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

教案一:《老山界》的基本情况和背景介绍

教学目标:

1. 了解《老山界》的基本情况和背景;

2. 掌握《老山界》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3. 培养学生对于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老山界》的基本情况和背景;

2. 掌握《老山界》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对于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2. 掌握《老山界》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教师简单介绍《老山界》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老山界》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二、学习内容(25分钟)

1. 学生自主阅读《老山界》的相关资料,并做好读书笔记;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老山界》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三、讲解和讨论(15分钟)

1. 学生将自己总结的内容进行展示;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

3. 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情感教育(15分钟)

1. 引导学生对于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2.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进行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

1. 学生对于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

2. 学生根据《老山界》的故事情节,写一篇有关革命英雄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老山界》的基本情况和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归纳总结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同时,通过情感教育的环节,学生对于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得到了培养。然而,由于时间有限,教师无法详细讲解《老山界》的主要内容和要点,所以需要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深入思考。

《老山界》教案2篇

《老山界》教案2篇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精选2篇(一)

主题:《老山界》教案

目标群体:高中学生(十年级至十二年级)

教材背景:

《老山界》是中国作家戴鸿森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以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年轻人在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难的故事。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揭示了新时期背景下人们的追求和困境,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农民阶层的生存状态。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老山界》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角色关系和心理变化。

3. 了解小说背景和时代背景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4. 探讨小说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

5. 提高学生对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阶层的理解和关注。

教学重点:

1. 分析和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

3. 探讨小说背景和时代背景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

2. 探讨小说背景和时代背景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第一课:小说背景和主题介绍

1. 引入教材: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

2. 介绍小说背景和作者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背景。

3.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困境。

第二课:主要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

1. 讲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 引导学生对比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情感变化和行为表现,分析角色关系的演变。

第三课: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分析

1. 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社会问题,如贫困、教育、劳动、家庭、人情关系等。

《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老山界的地理、历史背景及红军长征的过程。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了解老山界的相关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红军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老山界的地理、历史背景及红军长征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学习红军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环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回顾长征历史。

(2)简要介绍老山界的地理、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长征途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同学们都知道一些,可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今天,我们学习《老山界》,了解了解这个故事。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优秀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老山界》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2. 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局。

3.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对老山界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 学会尊重和珍惜劳动者们的辛勤付出。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课文简介

《老山界》是一部描写中国南方老山界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主要讲述了老山界的人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封建地主的剥削压迫下,勇敢斗争、奋发向前的故事。

2.2 人物形象

2.2.1 主人公:阿Q

外貌特征:瘦弱矮小,一头乱发,眼神犀利

性格特点:勇敢、坚毅、聪明、有责任心

故事中的成长:从被欺负的对象逐渐成长为勇敢的抗争者

2.2.2 辅助人物:阿Q 的母亲

外貌特征:憔悴、皱纹满面、眼神疲惫

性格特点:坚强、无私、关爱子女

故事中的作用:给予阿Q 无尽的爱与支持,成为他抗争的动力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3.1 教学重点

理解《老山界》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手法。

3.2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理解作者对老山界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

4.1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完整word版)《老山界》教案.docx

(完整word版)《老山界》教案.docx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

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

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 1906 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

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

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

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老山界》教案(通用)

《老山界》教案(通用)

《老山界》教案(通用)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老山界》,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位小学生和他的同学们在老山界的一次难忘的旅行经历。通过讲述他们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老山界的美丽风光以及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对老山界的热爱和敬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老山界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文课件

3. 生字词卡片

4. 课文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山界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产生对老山界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着课件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内容理解:让学生结合课件和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理解

作者的写作目的。

4. 生字词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理解和运

用生字词。

5. 实例分析:分析课文中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引导学生学习他

们的优秀品质。

6. 实践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并创作一个以老山

界为背景的小故事。

7. 分享与评价:每组学生依次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互相评价,

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

1. 老山界

2. 自然风光

3. 革命先烈

4. 崇高精神

七、作业设计

1. 请用学到的新词新句写一篇关于老山界的短文。

答案:略

《老山界》教案7篇

《老山界》教案7篇

《老山界》教案7篇

《老山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__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__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__?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 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

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 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