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实验教案-2011至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轻工与农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山东理工大学教案编写说明教案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
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本门课程每次课的全部教学活动。
教案编写说明如下:1、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2、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
将授课的内容按章、节或主题,有序的进行设计编排,并标以“*”和“#”符号以表示重点和难点。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指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
教学手段指板书、多媒体、网络、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
4、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5、参考资料: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6、首次开课的青年教师的教案应由导师审核。
7、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
8、所有开课课程必须按此标准编写教案。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提要主要内容: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重点: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
难点: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1.1 食品化学相关概念1 相关概念食品:经特定方式加工后供人类食用的食物。
食物: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原料统称为食物。
营养素:指那些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有40~50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从化学性质分为6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目前也有人提出将膳食纤维列为第七类营养素。
化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与胶体化学、分离化学、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食品化学教案11
2.淀粉与碘的反应
取少量自制淀粉于白瓷板上,加1-3滴稀碘液,观察淀粉与碘液反应颜色。
取试管1支,加入0.1%淀粉5ml,再加稀碘液2滴,摇匀后观察颜色变化。将管内液体均分成三份于三支试管并编号:
年月日
反
馈
意
见
1号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冷却后再次观察
2号管加入乙醇几滴,观察颜色变化
3号管加入10%NaOH溶液几滴,观察颜色变化
3.淀粉的水解:
在一个小烧杯内加自制的1%淀粉溶液50毫升及20%浓硫酸1毫升,于水浴锅中加热煮沸,每隔3min取出反应液2滴,置于白瓷板上作碘实验,待反应液不与碘起呈色反应后取1毫升此液置试管内,用10%碳酸钠溶液中和后,加入2毫升班氏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反应现象,解释原因。
教案(首页)
教师:梁佳课程:食品化学编号11
授课时间
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第5-6节
学时
2学时
班级
11检测班
课题
(章、节)
实验:淀粉的提取及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点:淀粉的提取方法及性质
能力点:熟记实验的操作步骤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点
淀粉的提取方法及性质
教学
难点
同教学重点
课程类型
四试剂
乙醇、10% NaOH溶液、20%硫酸、10%碳酸钠溶液、
0.1%淀粉液:稀碘液(配制2%碘化钾溶液,加入适量碘、使溶液呈淡棕黄色即可)
班氏溶液:溶解85克柠檬酸钠及50克无水碳酸钠于400毫升水中,另溶解8.5克硫酸铜于50毫升水中,将冷却后的硫酸铜溶液缓缓倾入柠檬酸钠-碳酸钠溶液中。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引言食品化学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进行实验,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食品中的化学成分、性质和反应,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为日后的食品加工和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本教案将介绍一门食品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具体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通过实验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食品化学领域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食品样品的化学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了解常见食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性质;2. 学习使用常规的化学实验方法和仪器进行食品分析;3. 掌握食品分析数据的处理和结果分析能力;4. 培养实验室操作规范,保证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1. 食品基本成分分析方法:包括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如称量法、真空干燥法、黄色反应法、高压液相色谱法等。
2. 食品酸碱度的测定:通过使用酸碱指示剂或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的酸碱度,了解食品在不同pH值下的性质和稳定性。
3. 食品添加剂检测:利用色谱仪或其他分析仪器,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
并了解这些添加剂的安全性和使用限量。
4. 食品品质评价方法:通过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对食品的色、香、味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食品的品质特点和影响因素。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食品样品、试剂、仪器和设备等。
2. 实验一:食品水分测定a. 取适量食品样品;b. 称取食品样品质量并记录;c. 将食品样品放入干燥器中,使用真空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d. 计算食品样品的水分含量。
3. 实验二:食品酸碱度测定a. 取适量食品样品;b. 加入适量酸碱指示剂;c. 观察食品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d. 使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样品的酸碱度。
4. 实验三:食品添加剂检测a. 取适量食品样品;b. 提取食品样品中的添加剂;c. 使用色谱仪检测添加剂的含量;d. 分析检测结果。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案背景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反应和化学性质,为研发和改良食品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食品化学,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食品的组成和发酵过程,提高食品加工技术水平,并促进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食品的组成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2. 掌握食品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如酶解、氧化、变质等。
3. 了解食品加工中的一些化学过程,如发酵、蒸煮、烘焙等。
4. 强化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食品的组成成分1.1 碳水化合物:淀粉、糖类。
1.2 脂肪: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
1.3 蛋白质:氨基酸、胺基酸序列。
1.4 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
1.5 矿物质:钠、铁、钙等。
2. 食品的化学反应2.1 酶解反应:淀粉酶、蛋白酶等。
2.2 氧化反应:脂肪氧化、维生素氧化等。
2.3 变质反应:霉菌变质、腐败变质等。
3. 食品加工中的化学过程3.1 发酵:酵母发酵、乳酸菌发酵等。
3.2 蒸煮:高温杀菌、食品煮熟等。
3.3 烘焙:面团发酵、面筋形成等。
4. 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4.1 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
4.2 食品安全检测:微生物检测、残留物检测等。
4.3 食品质量控制:质量标准、储存条件等。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入学生对食品化学的学习。
2. 理论讲解:以PPT、教材等形式,系统讲解食品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原理。
3.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食品化学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5. 综合评价:通过课堂小测、作业布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教学资源与评价方法1. 教学资源:教材、PPT、实验器材、案例分析等。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食品安全知识。
4. 能够运用食品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化学概述食品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食品的感官性质和营养成分2. 食品中的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和作用维生素、矿物质的分类和功能3.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分类常见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和用途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限量要求4.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污染的类型和来源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和认证5. 食品化学在实践中的应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食品保存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食品营养强化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食品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实验实践:进行食品化学实验,巩固理论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验器材:食品化学实验室设备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食品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授课,8次实验实践。
2. 授课安排:每次授课2课时,实验实践每次2课时。
3. 实验实践:安排在第4、8、12、16次授课后进行。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用途和安全性。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
食品化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食品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限量要求的理解。
食品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1-4次授课:介绍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讲解食品的感官性质和营养成分。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
3.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
4. 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5. 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食品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食品的组成和分类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2. 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和来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脂肪的分类和营养价值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功能和食物来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介绍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食品中主要成分的作用和影响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探讨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和控制方法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参与度2. 知识掌握程度课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食品化学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程度3. 应用能力学生对食品中主要成分性质和功能的应用能力学生对食品添加剂作用和使用原则的应用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教科书2. 参考资料:相关研究论文和食品化学资讯3. 实验材料:食品样品和实验试剂4.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和视频资料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食品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食品化学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化学的重要性。
2. 课堂讲授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食品化学的研究范畴。
介绍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引导学生思考食品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
探讨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和控制方法,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4. 课堂练习给出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食品化学实验(含步骤和要求).
食品化学实验(含步骤和要求).《食品化学》此门课的实验学时是 6个课时。
具体有两个实验:例如:造型的彩色丝带,形状奇异的模具; 水果装饰或者其他你能想到的。
1. 创意简易寿司的制做(可根据我们如下给出的内容,也可以自己开发新的方法,期待你们的创新2. 实际动手制作蛋糕(实验自己设计步骤,自己安排,提供基本的原料自发粉和鸡蛋等,其他有创新的原料需要自己准备实验分组:(四组,每组2位小组长,协助实验的安全进行实验时间:2011年 11月10日周四下午两点半地点:实验楼(红色的楼二楼(具体的房间号另行通知。
注:1. 工作服:若担心衣服弄脏,请自带实验服。
2. 配方确定:蛋糕的配方是请大家自己制定的, 这里也提供一个参考的配方给大家。
鼓励大家自己创新, DIY 。
3. 相机:从实验室里租借相机,对作品进行拍照,也可自带相机。
4. 准时出席:请勿缺席;若缺席,则需要单独补做实验。
5. 实验报告上交:请各小组组长帮助收齐,清点数量无误后, 17周答疑的时候上交。
实验一创意寿司的简易制作一、实验目的了解自制寿司的一般过程,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要求1. 实验进行过程中对每一操作都应作详细记录,如各种原料的使用,成品数量,制作的时间等等。
2. 掌握整个制作的流程。
三、实验原料及所用设备器具原料:米饭(蒸、紫菜(干、鸡蛋、胡萝卜、火腿肠、菠菜、猪肉松、盐、白芝麻、香油。
设备器具:圆形器皿、天平、电磁炉、平底锅、烧杯、小圆盘、打蛋搅拌棒、小勺、小刀、一次性杯子、纸盘,保鲜膜等。
每组实验用原料配方米饭 200克、紫菜 50克、鸡蛋 150克、胡萝卜 100克、火腿肠100克、菠菜100克、猪肉松50克、盐5克、白芝麻20克、香油10克。
四、操作步骤1. 首先在温热米饭中放进盐、白芝麻、芝麻油,用手搅拌均匀,放在一边晾着;2. 将鸡蛋打在备用的圆形器皿,打散后加少许盐调味,然后用打蛋器进行搅拌;(5~10min,再放入平底锅中煎成蛋皮后切作长条;注意:一定要始终保持同一方向搅拌,以保证鸡蛋的爽滑和细腻;打蛋器要干净,不能带有油脂,否则鸡蛋无法打出气泡。
食品化学教案
篇一:食品化学参考教案《食品化学》教案轻工与农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山东理工大学教案编写说明教案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
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本门课程每次课的全部教学活动。
教案编写说明如下:1、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2、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
将授课的内容按章、节或主题,有序的进行设计编排,并标以“*”和“#”符号以表示重点和难点。
4、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5、参考资料: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6、首次开课的青年教师的教案应由导师审核。
7、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
8、所有开课课程必须按此标准编写教案。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提要主要内容: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重点: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
难点: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1.1 食品化学相关概念1 相关概念食品:经特定方式加工后供人类食用的食物。
食物: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原料统称为食物。
化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与胶体化学、分离化学、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2 食品化学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科学,它通过食品营养价值、安全性和风味特征的研究,阐明食品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和食物在贮藏、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物理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科学。
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和工程学是是食品科学的四大支柱学科。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实验一、激活剂、抑制剂、温度及pH对酶活性的影响(3学时)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加深对酶性质的认识,了解测定α-淀粉酶活力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酶是生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通常称为生物催化剂。
酶催化的反应称为酶促反应。
生物催化剂催化生化反应时具有:催化效率好、有高度的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活力与辅基,辅酶,金属离子有关等特点。
能提高酶活力的物质,称为激活剂。
激活剂对酶的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种类多为无机离子和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使酶的活力中心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导致酶的催化作用受抑制或丧失的物质称为酶抑制剂。
氯离子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铜离子为其抑制剂。
应注意的是激活剂和抑制剂不是绝对的,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为某种酶的激活剂,而在高浓度时则为该酶的抑制剂。
如氯化钠达到约30%浓度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酶促反应中,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和PH值称为某种酶作用时的最适温度和PH值。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增加,反应速度也增加,直至最大反应速度为止;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而使酶逐步变性从而使反应速度降低。
同样,反应中某一PH范围内酶活力可达最高,在最适PH的两侧活性骤然下降,其变化趋势呈钟形曲线变化。
食品级α-淀粉酶是一种由微生物发酵生产而制备的微生物酶制剂,主要由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米曲霉等微生物产生。
但不同菌株产生的酶在耐热性、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PH、对淀粉的水解程度,以及产物的性质等均有差异。
α-淀粉酶属水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可随机作用于直链淀粉分子内部的α-1,4糖苷键,迅速地将直链淀粉分子切割为短链的糊精或寡糖,使淀粉的粘度迅速下降,淀粉与碘的反应逐渐消失,这种作用称为液化作用,生产上又称α-淀粉酶为液化淀粉酶。
α-淀粉酶不能水解淀粉支链的α-1,6糖苷键,因此最终水解产物是麦芽糖、葡萄糖和α-1,6键的寡糖。
本实验通过淀粉遇碘显蓝色,糊精按其分子量的大小遇碘显紫蓝、紫红、红棕色,较小的糊精(少于6个葡萄糖单位)遇碘不显色的呈色反应,来追踪α-淀粉酶作用于淀粉基质的水解过程,从而了解酶的性质以及动力学参数。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食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和作用。
2. 学习食品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1. 食品中的营养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2.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食品的化学变化等。
3. 食品保存的方法:低温保存、高温杀菌、干燥保存、腌制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鸡蛋、牛奶、面包、水果、蔬菜等。
2.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烧杯、试管、滴定管、pH计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步骤:(1) 准备样品,如面包、水果等。
(2) 采用滴定法测定样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3) 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2. 实验二: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步骤:(1) 准备样品,如鸡蛋、牛奶等。
(2)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3) 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3. 实验三:食品中脂肪的测定步骤:(1) 准备样品,如肉类、植物油等。
(2) 采用酸价法或皂化法测定样品中的脂肪含量。
(3) 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4. 实验四:食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步骤:(1) 准备样品,如水果、蔬菜等。
(2) 采用碘量法测定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
(3) 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5. 实验五:食品中矿物质的测定步骤:(1) 准备样品,如面包、牛奶等。
(2)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的矿物质含量。
(3) 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五、实验报告要求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3. 实验报告要求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分析深入。
六、实验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检测1. 实验目的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限量标准。
学习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
2. 实验原理食品添加剂包括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香料等,它们可以改善食品的色泽、口感、保质期等。
但过量使用对人体有害,需掌握其检测方法。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食品的组成、结构和功能;(2)掌握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化学性质和功能;(3)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和安全性;(4)熟悉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2. 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食品中的营养成分;(2)能够评价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3)能够分析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食品安全的重视;(2)培养对食品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食品的组成和结构(1)碳水化合物;(2)蛋白质;(3)脂肪;(4)维生素;(5)矿物质。
2. 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化学性质和功能(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2)蛋白质的消化吸收;(3)脂肪的消化吸收;(4)维生素的功能;(5)矿物质的功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品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化学性质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3. 小组讨论法:讨论食品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食品安全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3. 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和报告的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
2. 课件:食品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化学性质和功能。
3. 案例资料: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食品腐败变质的案例。
4. 网络资源:有关食品化学和食品安全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新闻报道。
六、教学内容3.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1)防腐剂;(2)色素;(3)香料;(4)乳化剂;(5)营养强化剂。
4.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1)食品添加剂的毒性;(2)食品添加剂的法规和标准;(3)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和过量使用。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和过量使用的实例。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2. 学习食品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1. 食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2. 食品化学反应:淀粉的水解、蛋白质的变性、脂肪的氧化等。
3.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安全性:防腐剂、色素、调味剂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麦面粉、鸡蛋、牛奶、食盐、糖、食用油等。
2. 实验仪器:天平、烧杯、试管、量筒、滴定管、显微镜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淀粉的水解a. 取一定量的小麦面粉,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
b. 加热搅拌后的混合物,观察其糊化现象。
c. 用滴定管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判断淀粉的水解程度。
2. 实验二:蛋白质的变性a. 取一定量的鸡蛋清,加入适量的食盐,搅拌均匀。
b. 加热搅拌后的混合物,观察其变性现象。
c. 用显微镜观察蛋白质颗粒的变化。
3. 实验三:脂肪的氧化a. 取一定量的食用油,加入适量的抗氧化剂。
b. 加热食用油,观察其氧化程度。
c. 品尝实验前后的食用油,评价其风味变化。
4. 实验四:食品添加剂的应用a. 制作饼干或蛋糕,添加适量的防腐剂、色素、调味剂等。
b. 观察添加不同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在储存过程中的变化。
c. 品尝实验前后的食品,评价其口感、色泽等变化。
5. 实验五:矿物质的检测a. 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加入适量的酸溶液,加热。
b. 用滴定管滴加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判断矿物质的存在。
c. 计算样品中矿物质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淀粉的水解观察到加热后混合物糊化,滴定管滴加碘液后颜色变深,说明淀粉发生了水解。
分析:淀粉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糊化,滴定管滴加碘液后颜色变深,说明淀粉被水解成了糖类。
2. 实验二:蛋白质的变性观察到加热后混合物出现白色固体,显微镜下观察到蛋白质颗粒变大。
分析: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发生变性,形成了白色固体,显微镜下观察到蛋白质颗粒变大。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引言:食品化学是研究食物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的科学领域,它涉及到食物的成分、营养和安全。
食品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对食物的分析和评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针对食品化学实验的教案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实验目的:本次食品化学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了解不同食品中常见成分的检验方法,并对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1. 牛奶样品2. 鸡蛋样品3. 面粉样品4. 导电仪5. pH试纸6. 显色试剂:碘液、尼氏试液、硫酸铜溶液等7. 玻璃仪器:试管、烧杯、容量瓶等实验步骤:1. 测试牛奶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a. 取适量牛奶样品倒入试管中;b. 加入少量碘液,观察颜色变化;c. 根据颜色的变化程度,判断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
2. 测试鸡蛋样品中脂肪的含量:a. 取适量鸡蛋样品倒入试管中;b. 加入适量尼氏试液,摇晃均匀;c. 观察鸡蛋样品与尼氏试液的混合物的乳白色程度;d. 根据乳白色的深浅程度,判断鸡蛋样品中脂肪的含量。
3. 测试面粉样品中淀粉的含量:a. 取适量面粉样品放入烧杯中;b. 加入适量热水,并搅拌均匀;c. 观察混合物的颜色变化;d. 根据颜色的变化程度,判断面粉样品中淀粉的含量。
4. 测试食品样品的酸碱性:a. 取适量食品样品,放入容量瓶中;b. 加入适量蒸馏水,摇晃均匀;c. 使用pH试纸将食品样品的酸碱性进行测试。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1. 通过对牛奶样品的测试可以判断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当颜色变化越明显,说明蛋白质含量越高。
2. 通过对鸡蛋样品的测试可以判断鸡蛋中脂肪的含量,当乳白色程度越深,说明脂肪含量越高。
3. 通过对面粉样品的测试可以判断面粉中淀粉的含量,当颜色变化越深,说明淀粉含量越高。
4. 通过对食品样品的酸碱性测试,可以了解食品样品的酸碱度,根据pH试纸颜色的变化来进行判断。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3. 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4. 学会分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食品化学的定义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营养成分、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等。
2. 食品中的化学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水3.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加热、冷却、干燥等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作用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4. 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食品污染的类型及其来源食品中毒物的迁移和转化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5. 食品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食品储存与运输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食品成分及其作用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探讨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3.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食品化学实验,观察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食品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2. 课件:食品化学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食品成分等图片和视频。
3.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4. 网络资源:相关食品化学研究的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观察结果、分析讨论等。
3. 期末考试:食品化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报告:食品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及分析。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
3. 教学进度安排:章节目录课时第一章4课时第二章4课时第三章4课时第四章4课时第五章4课时第六章4课时第七章4课时第八章4课时第九章4课时第十章4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第一章:食品化学概述1.1 食品化学的定义1.2 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1.3 食品化学在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的应用第二章:食品组成与结构2.1 食品中的基本组成成分2.2 食品中的功能性成分2.3 食品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章:食品的热稳定性与加工3.1 食品的热稳定性3.2 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变化的影响因素3.3 常见食品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第四章:食品的储存与保鲜4.1 食品储存的基本原理4.2 食品保鲜方法与技术4.3 食品储存中的质量变化与安全问题第五章: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5.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5.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与标准5.3 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作用5.4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定义与分类5.5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原则与标准第六章:食品中的有害物质6.1 食品污染的类型与来源6.2 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6.3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6.4 食品中的毒素与微生物污染第七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7.1 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7.2 食品质量控制体系7.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7.4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第八章:食品化学分析方法8.1 食品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8.2 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分析8.3 食品中有害成分的分析8.4 现代食品化学分析技术第九章:食品营养学9.1 营养素的分类与功能9.2 膳食结构与营养均衡9.3 特殊人群的饮食与营养9.4 营养相关疾病与营养干预第十章:食品化学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10.1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10.2 食品包装与防腐技术10.3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0.4 食品化学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应用10.5 食品化学在食品产业未来发展中的潜在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食品化学概述难点解析:理解食品化学在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的应用。
二、食品组成与结构难点解析:掌握食品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三、食品的热稳定性与加工难点解析:了解常见食品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食品化学课程设计实验
食品化学课程设计实验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食品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能够分析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食品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3.了解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食品化学原理分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2.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食品成分的分析和检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关注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食品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食品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2.食品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介绍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添加剂和危害成分,以及它们对健康的影响;3.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知识:介绍食品质量安全的概念、标准和检测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
具体安排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食品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食品成分的检测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使用《食品化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食品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食品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蛋白质功能特性测定1.实验类型:综合型实验2.实验目的:掌握蛋白质有哪些功能性质以及在加工储藏过程中变化的实验技术方法。
本实验主要实验项目之一是蛋白质乳化性质的测定。
3.实验要求:注意蛋白质乳化时的现象,及乳化时间的控制。
4.实验材料与设备:1%蛋白质溶液;0.1mol/L的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花生油;离心机;分光光度计;100ml 离心管;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SDS);柠檬酸- 磷酸氢二钠缓冲液;5.实验内容:①乳化性测定方法乳化能力(E.A.)测定方法:精确称取 2.50g 样品,分散于50ml 水中,再加入50ml 大豆色拉油,均质(2000r/min)1min,放入离心机中离心(1300r/min)5min;取出离心管,观察乳化情况,记下乳化层高度及管中液体总高度。
计算公式:乳化能力(%)=h1×100/h2式中,h 1为离心管中乳化层高度;h 2为离心管中液体总高度。
②乳化性及乳化活性的测定准确称取样品0.01 g, 用不同pH值及含有不同浓度NaCl的柠檬酸- 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溶解并定溶至10 mL, 取蛋白质溶液3 mL于直径为10.5 mm的塑料离心管中, 加入1 mL花生油。
将混合液进行乳化(以13500 r/min离心1 min)。
乳化后立即从离心管底部吸取乳浊液0.1 mL, 加入质量分数为0.1%的SDS溶液将其稀释100倍, 在直径1 cm的比色皿中500 nm 条件下测定其吸光值。
30 min后, 再次从离心管底部吸取0.1 mL乳浊液, 测定吸光值。
乳化性用吸光值表示, 乳化稳定性(ES)为ES=A0T/ ( A0- A t)式中: ES为乳化稳定性(min) ; T为两次测定乳化活性时间间隔(min) ; A0为第1次测定乳化性吸收值;A t为第2次测定乳化性吸收值。
各测定过程除特别说明外,均在室温下进行,重复3次,以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实验二矿物成分的功能实验1.实验类型:综合型实验2.实验目的:学习并讨论影响色素稳定性的因素,观察金属离子对试验色素的影响,初步学习食用色素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__ 食品化学实验 __ 院系年级__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__ 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2010级_ 授课教师__ 胡孝明__ _____二○一二年九月实验一食品水分活度的测定一、目的要求1.进一步了解水分活度的概念和扩散法测定水分活度的原理。
2.学会扩散法测定食品中水分活度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食品中的水分,都随环境条件的变动而变化。
当环境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食品的水分活度时,食品中的水分向空气中蒸发,食品的质量减轻;相反,当环境空气的相对湿度高于食品的水分活度时,食品就会从空气中吸收水分,使质量增加。
不管是蒸发水分还是吸收水分,最终是食品和环境的水分达平衡时为止。
据此原理,我们采用标准水分活度的试剂,形成相应湿度的空气环境,在密封和恒温条件下,观察食品试样在此空气环境中因水分变化而引起的质量变化,通常使试样分别在A w较高、中等和较低的标准饱和盐溶液中扩散平衡后,根据试样质量的增加(即在较高A w标准饱和盐溶液达平衡)和减少(即在较低A w标准饱和盐溶液达平衡)的量,计算试样的A w值,食品试样放在以此为相对湿度的空气中时,既不吸湿也不解吸,即其质量保持不变。
三、实验器材分析天平、恒温箱、康维氏微量扩散皿、座标纸、小玻璃皿或小铝皿(直径25 mm~28 mm、深度7 mm)、凡士林。
各种水果、蔬菜等食品。
四、实验试剂至少选取3种标准饱和盐溶液。
标准饱和盐溶液的A w值(25 ℃)见表实-1。
五、操作步骤1.在3个康维皿的外室分别加入A w高、中、低的3种标准饱和盐5.0g, 用少量蒸馏水润湿,并在磨口处涂一层凡士林。
2.将3个小玻皿准确称重,然后分别称取约1 g的试样于皿内(准确至毫克数,每皿试样质量应相近)。
迅速依次放入上述3个康维皿的内室中,马上加盖密封,记录每个扩散皿中小玻皿和试样的总质量。
3.在25 ℃的恒温箱中放置(2±0.5) h后,取出小玻皿准确称重,以后每隔30 min称重一次,至恒重为止(根据经验,一般取第一次称量值即可)。
记录每个扩散皿中小玻皿和试样的总质量。
六、结果处理1.计算每个康维皿中试样的质量增减值。
2.以各种标准饱和盐溶液在25 ℃时的A w值为横座标,被测试样的增减质量Δm为纵座标作图。
并将各点连结成一条直线,此线与横座标的交点即为被测试样的A w值七、注意事项1.称重要精确迅速。
2.扩散皿密封性要好。
3.对试样的A w值范围预先有一估计,以便正确选择标准饱和盐溶液。
4.测定时也可选择2种或4种标准饱和盐溶液(水分活度大于或小于试样的标准盐溶液各1种或2种)。
八、问题与思考1.扩散法测定水分活度的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试样中含有水溶性挥发性物质影响水分活度的准确测定?试验二油脂酸值的测定一、目的要求1.进一步掌握油脂氧化酸败的机理。
2.学会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及酸价测定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酸值是评定油品酸败程度的指标之一,它是指中和1 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消耗的氢氧化钾的质量(mg)。
油脂中游离的脂肪酸与氢氧化钾发生中和反应,从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消耗量计算出油脂的酸值。
反应如下:RCOOH+KOH → RCOOK+H2O三.实验器材分析天平、滴定管、容量瓶、锥形瓶、量筒。
花生油等食用油脂。
四.实验试剂(1)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液(体积比为2∶1),临用前用0.1 mol/L氢氧化钾溶液中和至酚酞指示剂呈中性。
(2)酚酞指示剂:1%乙醇溶液。
(3)0.1000 mol/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
五.操作步骤精密称取3~5 g试样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0 mL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液,摇匀使油脂溶解,必要时可置热水中,温热使其溶解。
冷至室温,加入酚酞指示剂2~3滴,用0.1000 mol/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至初现微红色(无色变微红色),且0.5 min内不褪色为终点。
六.结果计算cV*56.1酸值= ─────m式中:c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浓度,mol/L;V滴定消耗的氢氧化钾标准溶液体积,mL;56.1氢氧化钾的摩尔质量,g/mol;m试样质量,g。
七、注意事项1.间苯三酚乙醚法试验、酸值测定,切忌明火。
2.酸值测定中,如油样色泽深,可减少试样用量或适当增加混合溶剂的用量;如因色深判断终点困难,可改换指示剂,用碱性蓝6B、百里酚酞做指示剂或用酚酞试纸作外指示。
3.测定蓖蔴油酸度时,只用中性乙醇而不用混合溶剂。
八、问题与思考1.油脂氧化酸败的机理是什么?2.酸值测定中,为什么要使用乙醚-乙醇混合液?3.同一种油脂,酸价的高低说明什么?4.食品生产过程中,那些因素可引起油脂的酸败?实验三色素拼色一、目的要求1.掌握基本色、二次色、三次色的不同色谱。
2.学习拼色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红、黄、蓝是所有色彩中的基本色,由这3种基本色可配制出不同的色调。
在食品工业中,色调的选择要符合人们的心理和习惯上对食品颜色的要求,即选择符合自然色泽的颜色,如橘子汁要选橙黄色、杨梅要选红色等,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2种或3种色素配成不同的色调。
基本方法是由基本色配制成二次色,或由二次色配制成三次色。
其过程表示如下:红黄蓝红黄 (基本色)橙绿紫橙(二次色)橄榄蓝灰棕褐(三次色) 不同的色调可由不同的色素按不同比例拼配而成,见表实-2。
表实-2 几种色调的拼配比例另外,各种食用合成色素溶解在不同的溶剂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色调和颜色强度。
尤其是2种食用合成色素拼色时,情况更为显著。
三、实验器材试管和试管架、滴管、吸量管(1、2、5、10 mL)。
四、实验试剂1.无水乙醇2.0.02%苋菜红溶液3.0.02%胭脂红溶液4.0.02%日落黄溶液5.0.05%柠檬黄溶液6.0.02%亮蓝溶液7.0.01%靛蓝溶液五、操作步骤1.由基本色配制二次色取6支洁净干燥的试管,依次排列于试管架上,按下表要求加入试剂,并记录滴数。
加入试剂后摇匀,仔细观察3种二次色的颜色。
2.二次色配制三次色按上述方法再配成橄榄、蓝灰、棕褐三次色,并记录滴数。
配完后仔细观察三次色的颜色。
3.不同色调的配制:(1)蛋黄色调:取1支洁净干燥的试管,加入0.02%柠檬黄溶液(稀释制得)9.3 mL,加入0.02%日落黄溶液0.5 mL,逐滴加入0.02%苋菜红溶液使成蛋黄色调,记录滴数。
(2)巧克力色调:取1支洁净干燥的试管,加入0.01%柠檬黄溶液(稀释制得)4.8 mL,加入0.01%苋菜红溶液3.6 mL(稀释制得),逐滴加入0.01%靛蓝溶液使成巧克力色调,记录滴数。
(3)自选一种色调进行拼色。
4.不同溶剂对色调的影响(1)将上述3支试管的溶液(葡萄酒色调、蛋黄色调、巧克力色调)分别移取5.0 mL依次注入另外3支洁净干燥的试管中,于试管架上依次排列。
(2)在前3支试管中分别各加入5.0 mL蒸馏水,摇匀。
在后3支试管中分别各加入5.0 mL无水乙醇,摇匀。
一一对应仔细观察色调和颜色强度的变化。
六、结果处理据记录的滴数换算成体积,粗略算出二次色的三种色调的拼配比例。
七、注意事项1.试剂的加取均用吸量管。
2.色素溶液配制要相对准确,避免接触金属。
八、问题与思考1.色素拼色的基本方法是什么?2.生产中食用合成色素调色应注意什么问题?试验四茶多酚类物质总量的测定一、目的要求1.掌握茶多酚类物质总量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的重要品质组成,含量多少与品种、栽培条件、加工方法有关,必须掌握其测定方法。
酒石酸铁比色法,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容易掌握,已列为国家标准方法。
为了简化操作,可以用在一定操作条件下“-用10mm 比色杯,当吸光度等于0.50时,每毫升茶汤中含茶多酚相当于1.957mg。
”这一经验值,直接从试液的吸光度测定值来计算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
在一定的pH条件下,酒石酸铁与茶多酚类物质形成蓝紫色或红紫色的络合物,在波长540nm处比色,在适当的浓度范围内,茶多酚的量与呈色的深浅成正比,可用分光光度法定量。
本实验学习用酒石酸比色法测定茶多酚类物质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1.试材茶叶磨碎试样2.仪器分光光度计、实验室常规玻璃仪器(三角瓶、漏斗、容量瓶、移液管、量筒等)四.实验试剂(1)酒石酸铁溶液:称取硫酸亚铁(FeSO4·7H2O)1g与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5g,加水溶解稀释至1L。
(2)pH7.5的磷酸缓冲液先配制以下两种溶液:称取60.2g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和磷酸二氢钠(NaH2PO4 ·2H2O)5.00g,混合后用蒸馏水溶解,定容到1000ml。
五、操作步骤1. 茶汤制备准确称取磨碎试样1g于200ml三角瓶中,加80mL沸水,在沸水浴中浸提30min,每隔10min摇瓶一次,过滤。
洗涤残渣,滤液合并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摇匀。
2.测定准确吸取茶汤1mL,注入25mL容量瓶中,加水4mL,酒石酸铁溶液5mL,用缓冲液定容至刻度,混匀。
用5mm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作参比,于波长540nm 处测吸光度,重复三次测定取平均值。
六、结果处理A×1.957×2 L1茶多酚(%)=——————×—————×1001000 L2×M×mA×1.957×2 100茶多酚(%)=——————×—————×1001000 1×1×1式中: L1--试液的总量,mL; A的值一般在0.5左右L2--测定时的用液量,mL;M--试样的质量,g;m--试样干物质含量百分率,%;A--试样的吸光度;1.957--用10mm比色杯,当吸光度等于0.50时,每毫升茶汤中含茶多酚相当于1.957mg。
七、注意事项1.磷酸盐缓冲溶液要冷藏,2.测定其它食品中多酚类物质最好采用合适的标准曲线。
耗材计划实验一康维氏微量扩散皿小玻璃称量瓶或小铝称量瓶(与康维氏微量扩散皿能配合使用的)凡士林苹果,梨,青菜,白菜,面粉各一斤饼干一包,双汇王中王火腿一根,水果、蔬菜等食品MgCl2·6H2O,Mg(NO3)2·6H2O,NaCl,KCl饱和溶液各50ml实验二滴定管(酸式碱式各5根)锥形瓶(20个)烧杯,量筒适量花生油,豆油,猪油,鱼肝油各一斤。
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液(体积比为2∶1),临用前用0.1 mol/L氢氧化钾溶液中和至酚酞指示剂呈中性。
酚酞指示剂:1%乙醇溶液。
0.1000 mol/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配制后标定出准确浓度。
实验三试管100根配套试管架滴管20个吸量管(1、2、5、10 mL)各5根1.无水乙醇2.0.02%苋菜红溶液3.0.02%胭脂红溶液4.0.02%日落黄溶液5.0.05%柠檬黄溶液6.0.02%亮蓝溶液7.0.01%靛蓝溶液实验四茶叶1斤,分光光度计三角瓶漏斗10个(配套滤纸一包)容量瓶移液管量筒(1)酒石酸铁溶液:称取硫酸亚铁(FeSO4·7H2O)1g与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5g,加水溶解稀释至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