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保护利用的借鉴意义

合集下载

辉煌的见证--曾侯乙墓及编钟出土的意义和启示

辉煌的见证--曾侯乙墓及编钟出土的意义和启示
词于 房 中” 演奏 “ 中乐 ” 房 所使 用 的乐器 。中室 面 积 最大 , 出土 的实物 来看 , 从 显然是 模仿墓 主 人生前 宴 乐场 面 而精心 安排 的 : 墙 有 青铜 温 酒 器 , 套 钟 、 南 全
磬架 安排 了 3面 , 占据 了突 出的位置 , 南 角放着 巨 东
规模宏大的音乐场面。据刘 向《 新序》 中记载 : 鲁 “ 孟献 子 聘 于 晋 , 子 觞 之 , 徙 , 石 之 悬 不 移 而 宣 三 钟 具 。 各诸侯 之间 不 仅 以庞 大 的 “ 鼓 之 乐 ” 显 示 ” 钟 来
本 国国 富民强 、 甲 于天 下 , 富 而且 还 以馈 赠金 石 、 女 乐作 为政 治斗争 的一 种 手 段 。如公 元 前 52年 , 6 郑 国用乐 师师悝 、 触 、 师 师蠲 , 钟两 肆 , 乐 l 贿 歌 女 6人 赂晋侯 ; 公元 前 46年 , 人 遗鲁君 以女 乐 等等 , 9 齐 各 诸侯 国 的宫廷王 室都 以享受 音乐 为时 尚。 到 战国时期 , 这种 奢 侈 的情 况有增 无减 , 宫廷 音 乐的规 模也 越 来 越 大 。17 9 8年 在 湖 北 省 随 州 市 城 郊发掘 出土 了曾侯 乙墓 , 人们 亲 眼 目睹 了 战 国时 使
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从出土的铜器铭文及其他相关资 料得 出 , 随” “ 同时也 叫“ ” 曾 。它虽然 在 历 史上 是一
收 稿 日期 :0 6一 l—l 20 O 5
作者简介: 刘东兴 ( 97一). , 17 男 河北易县人 , 衡水学院音乐系教师.
维普资讯
创的乐曲。
曾侯 乙墓 的 乐 器 群 计 有 : 钟 6 编 5个 , 磐 3 编 2
个, 十弦琴 1件 , 弦 琴 1件 , 5件 . 十 五 弦瑟 五 笙 二

精品文档 (101)有“曾侯乙墓”,是否意味着曾侯还有甲墓?

精品文档 (101)有“曾侯乙墓”,是否意味着曾侯还有甲墓?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疑问:
人教旧版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了那时音乐的发展。

”我请教的是“曾侯乙墓”是否意味着曾侯还有甲墓?或者墓主人的名字就叫曾侯乙?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我问过很多历史教师都搞不清。

渴望解答!
侯志刚
2007年10月20日
答复:
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在随州市擂鼓墩发掘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的墓葬。

乙是曾国国君的名字,所以曾侯不会有甲墓。

另外,古代人有用天干为名的习惯。

曾国国君名乙,有可能他哥哥名甲。

这里又有几种情况:1.甲即国君位,死后传乙,那么就应有曾侯甲墓,但如今尚未发现。

然而这个甲墓不是曾侯乙的甲墓;2.甲未即位早夭,就不会有曾侯甲墓;
3.甲未即位便因犯罪失去即国君位的资格,所以,也不会有曾侯甲墓。

人教社历史室马执斌
2007年11月13日
2
经典模板。

简要论述曾侯乙编钟的情况

简要论述曾侯乙编钟的情况

简要论述曾侯乙编钟的情况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件重要的青铜器,于1978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西南的曾侯乙墓地,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大发现。

这批编钟属于战国时期晚期,距今已有约2500年的历史。

以下是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简要论述:1. 历史背景: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曾侯乙墓地,该墓地位于长沙市西南,是战国时期晚期的一个贵族墓地。

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以及其他丰富的文物,表明曾侯乙是当时地位显赫的贵族。

2. 编钟的形制:曾侯乙编钟包括两套,一套有65只,另一套有35只,总计100只。

每只钟都有不同的大小和音调,可以组合演奏出复杂的乐曲。

钟的形状为立方形,四面均刻有精美的纹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艺术风格。

3. 制作工艺:曾侯乙编钟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反映了当时青铜器制作水平的高度。

钟身上的纹饰细腻,刀工独特,显示了匠人的高超技艺。

钟上的铭文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战国时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 文化意义: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对研究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音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钟的设计和制作体现了古代音乐的发展水平,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宴会、礼仪、宗教等提供了线索。

此外,钟上的铭文还提供了关于曾侯乙家族的信息,为研究当时社会结构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5. 展览和保护:曾侯乙编钟的重要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批钟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同时,也引起了对文物保护的关注,相关的考古保护措施也逐步完善,以确保这些宝贵文物的保存。

总体而言,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考古学的一项重大发现,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音乐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批钟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程度也反映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随州曾侯乙墓铜冰鉴可用于说明

随州曾侯乙墓铜冰鉴可用于说明

随州曾侯乙墓铜冰鉴可用于说明随州曾侯乙墓铜器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发现的珍贵文物,其中的铜冰鉴更是备受关注。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可以用来说明古代社会的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以下是对随州曾侯乙墓铜冰鉴可用于说明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一、反映古代冶炼技术1. 随州曾侯乙墓铜冰鉴是古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冶炼技术。

通过对其制作工艺和材料特征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冶炼工艺的发展历程、技术水平、材料来源等信息。

2. 铜冰鉴的制作工艺要求高,需要精湛的铸造和雕刻技术,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劳动技能。

这些技术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也与当时的手工业发展和专业化分工密切相关。

二、揭示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1. 随州曾侯乙墓铜器作为古代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代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

铜冰鉴的设计精美、材质讲究,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2. 铜冰鉴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古代社会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图案中融入了当时各地的文化元素,说明了古代社会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互动,为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三、呈现古代文化艺术1. 随州曾侯乙墓铜冰鉴的工艺精湛、图案精美,展现了古代工匠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铜冰鉴上的纹饰和图案,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主题,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生活、宇宙等方面的理解和想象。

2. 铜冰鉴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其制作和使用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宗教仪式和礼俗活动,可以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四、影响当代社会1. 随州曾侯乙墓铜冰鉴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当代社会的宝贵文化遗产。

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和展示,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 通过对随州曾侯乙墓铜冰鉴的研究和传承,也可以激发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促进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曾侯乙墓解说词

曾侯乙墓解说词

曾侯乙墓解说词————————————————————————————————作者:————————————————————————————————日期:《新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未定稿)由于陈列未完成,展品可能有所变动展标:浮雕壁画展标内容:二十八宿图、十二只凤凰、墓坑轮廓。

象征意义:敬畏天地、与自然和谐,化生命为宇宙。

十二只凤凰,来自瑟、均钟,十二律。

象征:天籁,天籁,自然之声,宇宙的语言,上界的歌声新的曾侯乙墓展览共分8个单元第一单元:曾国之迷第二单元:墓主与年代第三单元:青铜器第四单元:乐器第五单元:漆木竹器第六单元:衣箱第七单元:金玉器第八单元:兵器、车马器、竹简和以往展览不同的是增加了第一单元曾国之迷和第六单元衣箱。

第一单元:曾国之迷欢迎各位来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现在由我向各位介绍曾候乙墓出土文物展览。

1978年,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县,也就是现在的随州市境内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墓葬——曾候乙墓。

墓内出土青铜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以及竹简等共15000余件文物,许多都是罕见的珍品。

这里展出的是这批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这些珍贵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展现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随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中北部,长江以北,汉水以东,距武汉市西北155公里。

在随州城关西北郊,有一个叫作“擂鼓墩”的地方。

这一带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山从西蜿蜒至此。

山的东端有一个山包,叫“东团坡”,这里发掘的大墓就是曾候乙墓,也称作擂鼓墩一号墓。

(东团坡以西100多米的地方有一个略小的山包,叫作“西团坡”,1981年在这里发掘了一座年代晚于曾候乙墓的战国时期的墓葬,称作擂鼓墩二号墓)。

曾候乙墓是配合基本建设发掘的。

1977年9月,解放军空军雷达修理所扩建厂房,在平整东团坡红砂岩的山岗时,发现了一片青灰色土,当时任雷达修理所副所长的王家贵是个业余的文物爱好者,他怀疑有古墓,于是报告了有关文化部门。

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对考古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对考古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于1965年在湖南益阳市南郊墓地被发现。

这件古代编钟在发现后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对于我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出土对我国考古学研究的意义是重大的,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种重大意义。

一、对古代音乐文化的研究曾侯乙编钟作为古代乐器的一种,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编钟的出土为研究古代音乐提供了具体的实物依据,为学者们探讨古代音乐的形式、曲调、演奏方式等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通过对编钟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轨迹,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音乐生活,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对古代工艺水平的了解曾侯乙编钟作为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古代工艺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编钟的出土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古代青铜器的精湛工艺,更为学者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冶炼、铸造等工艺技术的重要实物。

通过对编钟制作工艺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的冶炼技术、铸造工艺,揭示古代工匠们的技术水平和制作工艺,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的工艺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

三、对古代社会制度的探讨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不仅仅是一件古代乐器,更是一个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文物。

通过对编钟出土墓地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制度、阶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编钟作为古代贵族的乐器,其出土墓地的环境和相关随葬品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信息,探讨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乐器的使用和音乐的地位等问题,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对我国古代史的研究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对于我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编钟作为古代文物的代表之一,其出土墓地的时代、地域和与其他文物的关系等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揭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理解我国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对于我国考古学研究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它不仅为研究古代音乐文化、工艺水平、社会制度、古代史等多个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更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和历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对我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侯乙编钟 历史意义

曾侯乙编钟 历史意义

曾侯乙编钟历史意义
曾侯乙编钟是一件古代青铜器,于1978年在安徽省和县的曾侯乙墓中发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该编钟由64件零部件组成,包括4只支撑架、13只钟身及47只铜铎,其重量达875千克。

钟身上雕刻有精细的图案和文字,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礼制的珍贵实物。

钟身上刻着“执鞭奉车,欲何之?”、“公劳于百姓,将欲奈何?”,揭示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和制度议题。

钟铛文化也是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侯乙编钟上的铛文有不少是从《周礼》、《仪礼》中引用的,对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发展有着很高的价值。

其次,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

钟的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通过组合铜铎的方式,可以演奏出各种不同的旋律。

钟铛文化与古代音乐文化息息相关,钟身上的铛文也有着音乐方面的内容,对研究古代音乐、音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

它的图案和文字精美细致,雕刻技艺很高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格。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工艺美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

综上所述,曾侯乙编钟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礼制、音乐文化以及工艺美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作为中国的国宝,曾侯乙编钟的价值和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曾侯乙编钟——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内容摘要: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

本文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曾侯乙。

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一、曾侯乙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

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

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

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

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

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参考文献: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

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 。

墓类的乐器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在他巨大的坟墓里专门有一个墓室(东室)陪葬着乐器,这些乐器有:琴、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悬鼓一件,还有编磬、建鼓、排萧、瑟、抱鼓等等。

解读《国家宝藏》,鉴赏战国早期曾侯乙遗存

解读《国家宝藏》,鉴赏战国早期曾侯乙遗存

解读《国家宝藏》,鉴赏战国早期曾侯乙遗存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这两周成为了全国性的热点。

不同于之前流行的娱乐性更强的鉴宝类节目,也不同于更加专业的《国宝档案》等节目,这个节目突出了文物的文化属性,同时用综艺的形式增加娱乐性,作为“让文物火起来”的主题,十分恰当。

这是一个普及型的文化综艺节目,所有的文物选自全国九大博物馆,精选各个馆中的一些镇馆之宝,真、精、品类全、代表性强,优势明显。

当然也有一些遗憾,首先是国家博物馆竟然没有参与,全国博物馆中国宝最多者,事实上非国家博物馆莫属,最近自媒体谈论这个节目,最多使用的配图之一,四羊方尊,就来自国家博物馆;其次,除了九大博物馆,其他如洛阳博物馆、甘肃博物馆等,也多有国宝类文物,难以呈现了,遗憾。

其实就算这九大博物馆,为了节目的平衡,也只能展示、介绍极少部分的精品。

不过真正爱好古代文化的朋友,博物馆的大门一直开着,这个节目能让更多人进入博物馆,去了解真实的古代文化,就已经达到了目的,尤其是收藏爱好者,多去了解真东西,少上些当,这个节目功德无量了,哈哈!节目为增加娱乐性,很明显,从导演到演员,娱乐明星居多,可惜部分人明显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多。

包括自媒体平台里一些专业人士也指出了节目里一些问题,尤其是文物的前世部分的演绎,从内容到形象等,多有疑问,这应该是这个节目比较严重的缺陷。

既然本质是一个文化节目,严谨很重要,尤其面对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并不丰富的普通观众,一旦造成错误认知,很难纠正。

而今生部分则多有出彩,尤其是第二集中帅气的江博士谈勾践剑,很专业,用科学结论批驳了一些神秘传言,例如宝剑千年不腐的原因,剑身菱形装饰的秘密等,收藏市场,包括媒体上历史文化的探讨中,很多人热衷于用神秘论去过分夸张地描述解读文物,看似热情澎湃,但不真实,不科学,事实上却是对历史文化的真实损害,对先人的极端不尊重!这把勾践剑,毫无疑问的国宝,真实体现了那个年代最高端的兵器铸造技术,也是吴越地区青铜器的代表之一。

有关曾侯乙墓的几个问题

有关曾侯乙墓的几个问题

挖掘成果
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 器、陶器和漆器等文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套完 整的编钟。
重要性和影响
重要性
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墓葬之一,其规模宏大, 出土文物丰富,对研究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具有极高的价值。
影响
该墓葬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战国时期历史和文 化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曾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同时,该墓葬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对中国 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物价值和意义
历史价值
曾侯乙墓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曾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 的重要资料,对于推动先秦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价值
曾侯乙墓的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青铜器、玉器和陶器上的纹饰和图案,不仅美观 ,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科学价值
曾侯乙墓的文物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材料、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我 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对于推动科技史研究也有重要作用。
历史和文化的宝贵线索。
03
艺术价值
青铜器上的纹饰和图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兽面纹、夔龙纹等,
这些纹饰不仅美观,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玉器
质地优良
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质地优良,色泽温润,如玉璧、玉 琮等,这些玉器反映了当时玉雕工艺的高超水平。
纹饰独特
玉器上的纹饰独特,如勾云纹等,这些纹饰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征,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
要点二
数字技术应用
利用数字技术,如三维扫描和虚拟现实,可以生动形象 地展示文物,提高公众的参观体验。
教育意义和公众认知

曾侯乙是谁?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件件价值连城!

曾侯乙是谁?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件件价值连城!

曾侯乙是谁?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件件价值连城!本文导读:曾侯乙是战国曾国国君,他的出生年份大约是在公元前475年左右,也就是战国初期。

不过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曾侯乙此人,有人认为曾国就是随国,而曾国也会周天子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

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人们挖掘出了曾侯乙墓,这块墓总面积高达220平方米,从墓中出土的文物更是不计其数。

三百多件玉器,还有64件青铜双音编钟,曾侯乙编钟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在上个世纪,我国的湖北随县就发现了有一个旷世罕见的古墓,这个墓相信大家也很熟悉了,就是有名的曾侯乙墓。

这个墓稀有的点不仅仅是它出土的文物很珍稀,这个墓其实还是一个“水墓”。

发现这个墓的时候我国在进行基础水利工程建设,挖着挖着就发现有黑泥从地下涌了上来,再接着就是有一些青铜玉器漂了上来。

施工人员在意识到情况不对之后就立即上报了国家文物保护局,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说的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曾国时期的墓葬,曾国虽然不见于传世文献,但是发现的墓却不简单,曾国大约存在于西周成康时期至战国末期,这个国家存在的主要作用大概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和主演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镇守关要。

曾侯乙墓是曾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墓室的形状大概呈现一个“卜”字,中间没有墓道。

墓中出土过很多的宝贵文物,其中就有闻名世界的成套编钟。

其实,除了成套的编钟之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物,这其中就有“玉具剑”。

剑和玉在我国的古代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化代表,剑和玉都是古代人们的身份的象征,这两种东西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结合在一块的,古代就有一类剑,叫做玉具剑,也叫玉剑饰,就是在剑柄和剑稍上加上玉作为装饰,一个完整的玉具剑由4块玉组成,分别是剑首,剑格,剑璏,剑珌。

这种佩剑也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最为隆重的佩剑,帝王官员等平时上朝的时候也会佩戴这类的剑。

《史记·田叔列传》也有这样的记载:“将军欲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由此就可以推想得出这玉和剑在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得心中的地位。

曾侯乙墓保护利用的借鉴意义

曾侯乙墓保护利用的借鉴意义

墓葬, 随后进行 了发掘和建设随州博 物馆 , 通过博物馆这 一载体 , 在保 护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 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对我们以后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 了借鉴。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曾侯乙墓 保护利 பைடு நூலகம்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中图 分 类号 : K8 7 9 . 4 1 曾侯 乙墓 的 发掘
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 4 3 3年。又据对 出土器物的考古类 1 9 7 8年 4月 , 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批准对随县擂鼓墩一 型学考察, 与过去 己出土的战国时代早期同类墓葬的器物相同 号墓 进 行 发掘 , 发掘 工 作 由湖 北 省博 物 馆 组 织 实施 。 或 相近 , 亦 可说 明此 墓 下 葬 当在 战 国 早期 。 后来 对该 墓 出土 椁 从 4月初 开始 , 用 了一个 月时 间进 行 了周 密 的准备 , 拟定 了 和 木炭 所 作 C l 4年代 检 测, 亦 与之 相 当 。 因此 , 我们 在 发表 此 《 发掘工作方案》 和《 发掘的具体步骤和要求》 , 建立了严密的发 墓发掘简报和考古报告时把此墓年代断在公元前 4 3 3年或稍 掘 组织 , 调集 了足够 的专 业技 术力 量并进 行 了专 业培训 , 筹集 了 晚 , 时 当 战 国早 期 。这 一推 论 得 到 国 内外学 术 界 的广泛 认 同 所 需 经费 、 物 资、 器材 和工 具 。 在 对 已遭 破坏 的墓 口上部情 况尽 发 掘结 束 后 发掘 简 报 和 考 古报 告 的相 继 发 表及 出 土文 物 可能 多的 作 了补救性 的清理 记录 , 对墓 口周 围的场 地进 行 了平 的公 开 展 出 ,国 内外学 术 界对 此 墓 出土 文 物 开展 了 广泛 的 研 整 和工 作全面 的合理 安排 后 。 5月 l 0日正 式开始 进行 全面发 掘。 究, 取 得 了丰 硕 的成 果 , 其 主要 收 获 概括 如 下 : 考 古 学研 究 的 根 据 钻探 所 掌握 的情 况 , 在 制 定 发掘 方 案 时 , 确 定发 掘 按 成 果 、 历 史学 研 究 的收 获 、 音 乐考 古 学研 究 、 科 学技 术 史研 究 五 个 步 骤进 行 : ( 1 ) 清 除 墓坑 残 存 填 土 , 显 露 椁盖 板 : ( 2 ) 起 吊 的新 材 料与 新 见 解 、 中国 艺 术 史 的珍 贵 发现 。 椁盖板, 取出浮在水上的器物 : ( 3 ) 排除积水, 清除淤泥 ; ( 4 ) 清 3 0年前 , 随州 市 擂鼓 墩 出土 了世界 第八 大奇 迹编 钟 等约 理椁室 , 取 出文物 : ( 5 ) 取棺拆椁, 叫填墓坑 。由于墓口在基建 施工中 已遭破坏, 坑 内填充物绝大部分已被取走, 对残 留部分 取全 了记录资料后, 仅用五天时间就将残存在夯土、 石板 、 青 膏泥 、 木炭及椁盖以上的铺置物 全部清理十净。 当四个 室 的清 理基 本 结 束 , 随 葬 器物 全 部 安全 出土 后 , 这 座 埋 藏 地 下 已逾 2 0 0 0多年 的木 构 建筑 的秘 密 才被 彻 底 揭 开 。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

(欢迎辞忽略)曾侯乙是曾国一位名乙的诸侯,大约在公元前433年,他驾鹤西去,这位国君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从来没有浮现过,知道20世纪70年代,湖北随州发现这位国君的陵墓,我们才知道其人。

不论东方或西方,公元前433年前后所发生的事情,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的精神基础就在这个时期,人们把这个时期称为“轴心时代”。

曾国国君生活的历史时期,恰在轴心时代的中间段,他遗物所反应的文化面貌,是这个时代真切的映像,所以他以及随他一起下葬的一万多件遗物所具有的意义就非同一般。

我们今天主要参观的就是曾侯乙墓葬中非常具有代表代表性的一些文物。

现在通过这幅曾国的版图(本来照了照片的,可是回来发现没有了,真是见鬼了)我们可以看出曾国当时是位于汉水以东,大别山以西。

曾国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资料记载,其实曾国就是《左传》里提到的随国,曾,随是一国两名。

《左传》说随国是周朝封在南方最大的同姓方国,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其地位与作用有些像周王室在江汉地区的总代理。

我们可以看到,曾国和楚国相邻,很多史迹都与楚国有关。

楚国为了进取中原,实行扩张政策,随国是其中最主要的对象。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变故,随国最终在政治上成为楚国的附庸,在地域上纳入楚国的怀抱,政体和文化逐渐消亡了。

我们可以从这个椁室模型中看出,曾侯乙墓的结构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根据方向分为中室,东室,西室和北室。

楚国人崇尚东方,所以曾侯乙的主棺位于东室正中,周围还有8个陪葬棺,一个殉狗棺还有一些丝竹乐器。

陪葬棺内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加上西室里13具陪葬棺,一共有21人为曾侯乙陪葬。

她们生前为曾侯乙服务,死后仍要尽职尽责。

中室主要放置以65件一套的大型青铜编钟,32件一套的编磬为中心的乐器和以“九鼎八簋”为中心的青铜礼器。

北室用于储藏,里面有一些零散的兵器和240枚竹简。

曾侯乙的主棺分为内外两层,全部彩绘,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是内棺,内棺左右侧板的图像基本对称,描绘有不同类型的神灵,龙凤及怪兽。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墓——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78年——1983年精美绝伦的曾侯乙编钟复制品曾侯乙,一个距今2460多年的古人,他死后给世人留下了上万件无价之宝。

30年前,在湖北随州城郊一个名为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的大事,沉睡于地下2430年的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

这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

在过去的三十个春秋里,曾侯乙编钟那古朴、粗犷的千古绝响荡彻寰宇。

1997年7月,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庆典音乐会上,“国之重器”编钟奏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纪强音。

风雨沧桑,三十年,当年参与发掘的人们已是白发苍苍,忆起当年,他们无不为之振奋,那是他们生命中闪亮的时刻,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发掘现场航拍照片八十厘米千钧一发,曾侯乙墓险些被炸1977年9月,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扩建营房。

在东团坡山岗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径庭的“褐土”。

该修理所副所长解德敏爱好考古,凭直觉他猛然意识到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异常土层,可能地下有古墓,并迅即向随县县委汇报。

擂鼓墩位于湖北随州市区西1公里处,相传春秋时期楚令尹杜越椒叛乱逃到这里,楚庄王率师追击,到这里擂鼓进军,因此而得名。

施工现场的这座小山包,东南距擂鼓墩县城两公里,依山傍水,是一处风水宝地。

加上古人丧葬很注意风水,那么山中发现古墓也并不奇怪。

县里派一位搞文化的同志去看现场,因缺乏考古意识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队仍继续施工。

至1978年2月,在褐土层下挖出了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解所长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

此次县里派出文化馆副馆长王世振来到现场,懂考古学的王副馆长初步判定是座古墓,遂向原襄阳地区文化馆报告。

1978年3月19日,时任省博物馆副馆长兼文物考古队队长的谭维四,带着钻探专家陈锡岭赶到现场,初步确认:“这是我国已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1号墓大六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十四倍,构筑在岩石上——叫岩坑竖穴。

从曾侯乙墓看曾国的军备

从曾侯乙墓看曾国的军备

从曾侯乙墓看曾国的军备《孙子?计》曰:“兵者,国之大事”。

用兵离不开兵器,兵器是战争中攻、战、退、守的必备工具。

曾(随)以武立国,兵多将广,见于《左传》等史籍的记载。

西周时期曾国的青铜兵器并不多见,春秋时期日见其多,至战国早期蔚为大观,其中尤以曾侯乙墓所出兵器类全量多,举凡戈、矛、戟、殳、晋投、弓、箭、甲、盾,应有尽有,其量以数千计。

通过对曾侯乙墓兵器的研究,不难窥见曾国军事装备的水平。

一、从曾侯乙墓兵器和车马器具看曾国兵器的种类《周礼?夏官?司马》载:“司兵掌五兵、五盾”。

郑玄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

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质地以青铜为主,保存完好,形制美观,铸造精良,堪称地下武库。

整座墓共出土各类兵器4777 件。

其中弓55 张,矢4507 枚(其中590支装于箭杆上),戟30件,戈66件,殳7 件,晋枚14 件,矛49 件,盾49 件,其它未详。

因当时以车战为主,故短兵器如刀、剑、匕首等在墓中很少见,而长兵器如戈、矛、戟、殳和射远兵器则出土甚多。

(一)长兵器- 戈、矛、戟、殳戈、矛、戟、殳等大量长兵器的出土,是曾侯乙墓出土兵器的重要特色。

戈、矛、戟、殳均有长杆,称作秘。

戈秘最长者不过 1.4 米,大多柄短,而戟、矛则柄长。

《说文?戈部》云:“戟,有枝兵也。

”这种戟秘长者约 3.3〜3.4米。

戈与戟二者相互配合,可收“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的功效。

从曾侯乙墓同时出土有带矛刺戟和无刺戟的情形来看,除矛与戈的组合外,还有多戈组合的无刺戟。

戟秘是由多层薄竹片加木板其间,然后用丝线缠绕而成,有韧性、弹性和硬度,便于车战中猛力钩杀,是杀伤力最强的兵器之一。

完整的戈秘有52 件,另有9 件略残,还有5件破损严重。

戈秘为扁圆形木杆,背侧厚、内侧薄,外用藤皮(或革带)缠绕,再髹以黑漆。

戈秘的上部呈鸟首形,下面见一窄长方形穿孔,其下有一窄长方形浅槽,青铜戈捆缚在秘杆上,非常牢固。

出土矛秘53 件。

这些矛秘大致上可分为二种形式。

浅析曾候乙墓建鼓铜座的造型与功能结构

浅析曾候乙墓建鼓铜座的造型与功能结构

浅析曾候乙墓建鼓铜座的造型与功能结构曾侯乙墓是中国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曾侯乙村境内的一座商代后期的大型贵族墓葬,其建造年代约在公元前12世纪,墓主曾侯乙是商代中晚期的一位重要贵族,强大的财富和地位在当时是无可置疑的。

曾侯乙墓内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建鼓铜座。

曾侯乙墓建鼓铜座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出遗产,它是一件造型优美,寓意深刻的艺术品。

建鼓铜座的造型盘旋立体,寓意生生不息,富有象征意义。

整个建鼓铜座高1.6米,半径1.3米,重达875千克,由铜制成。

座上有八个铸鼓,中央有一圈铸凸起的龙鳞,铜鼓尺寸不同,按照音阶排列。

其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铸造工程之大,是古代铸铜技术的杰出成就,堪称古代铸铜工艺艺术的典范。

曾侯乙墓建鼓铜座的功能结构,主要是用于演奏乐曲。

鼓铜座的八个鼓并排排列在座上,按比例制成大小不一的铜鼓。

铜鼓的大小不同,产生的声音音高也不同,可以通过敲击铜鼓产生不同的节奏和音效。

鼓铜座整体结构稳定坚固,底座上方有三个铜脚支撑,可以稳固地支撑整个建筑,铜鼓和底部浮雕也非常牢固,不易脱落。

建鼓铜座的优美造型和音乐功能是其受到赞誉的主要原因。

然而,曾侯乙墓不只是建鼓铜座,还有许多重要的文物,包括玉鸟、玉龙、青铜缶、陶器、石器等。

这些文物充分展现了商代时期的艺术水平和人类文化遗产的丰富性。

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墓的重要性在于其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而非其墓主人的身份和财富。

它揭示了中国古代贵族生活,乐曲演奏活动,艺术水平和科技成就,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曾侯乙墓文物的特点研究

关于曾侯乙墓文物的特点研究

关于曾侯乙墓文物的特点研究毕业浅谈曾侯乙墓文物特点湖北美术学院2004级国画班胡承志2005年12月2000年,我到湖北随州师范开会,有幸参观誉为“世界第八大考古发现”的随州曾侯乙墓,并聆听仿古青铜编钟演奏的古乐。

那古乐婉转悠扬,令人陶醉,可惜古墓只剩一潭死水,几付空木,令我惋惜。

2005年暑假,我们全家专程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由于该馆扩建,虽然只能观看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厅,但依然使我激动不已。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厅,展示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发掘的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墓出土的精华文物。

此墓葬距今2400多年,出土多种文物万余件。

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保存之好,轰动海内外。

综观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有以下特点:一、文物种类多样。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厅,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

有乐器(编钟、磬)、兵器(箭、矛、戈戟)、礼器(铜鹿角立鹤)、水酒器(兽面纹爵、大小不等的铜鼎)、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

出土文物,有人、兽、龙、凤、虎、鹤、鹿、龟、蟾蜍等。

其中,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青铜鹿角立鹤、象一只展翅欲飞的神鹤,将带着墓主人升天成仙。

襟对壶、尊盘、鉴缶;迄今仍很锋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剑形的;包容文字资料颇多、又系我国最早的竹简;重达2156克的特大金盏;制作方式与风格迥异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见的珍品。

说明当时的古代曾国地处中原腹地,土地平坦富庶,被秦、楚、郑等国包围,因而文化多样,各地的图腾对他均有影响。

二、设计精致巧妙。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

纹饰的青铜套。

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榫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

佩剑铜人(如图)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花圆形跗座上,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也加强了整套编钟的隆重地位。

浅析曾候乙墓建鼓铜座的造型与功能结构

浅析曾候乙墓建鼓铜座的造型与功能结构

浅析曾候乙墓建鼓铜座的造型与功能结构曾侯乙墓建鼓铜座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的一种独特的器物。

据考证,曾侯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贵族,他的墓葬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境内。

墓主人曾侯乙是一位音乐家和文化人,所以墓中的鼓铜座与音乐有密切关系,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一、造型曾侯乙墓建鼓铜座高220公分,直径为127公分,整个座身由铜制鼓身、托座和底座三部分组成。

鼓身上面有6个带鱼尾式卷云纹的鼓肚,它们总共分为两组,每组3个,分别朝左和朝右排列。

鼓身下面的托座为六角形边形,底部有六只蟠龙支承,支持着鼓身。

整个鼓铜座的造型十分优美,尤其是上面的纹饰更是美轮美奂。

二、功能结构曾侯乙墓建鼓铜座除了具有装饰和艺术价值外,也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其主要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鼓的底座:曾侯乙墓内出土的鼓身和鼓枪都可以与鼓铜座相配套使用。

鼓铜座的六角形边形托座可以使鼓身保持平衡,不易倒塌。

鼓铜座外部还有6只蟠龙,为鼓身提供了更稳固的支撑。

2、作为冷却器:由于鼓体的震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所以曾侯乙墓建鼓铜座底部也进行了设计。

铜座底部开有多个小孔,可以让热空气自然散发。

这些小孔不仅可以将鼓体散热,还能让冷空气流过,保持铜座本身不受损坏。

3、作为鼓乐器的配套装饰:曾侯乙墓建鼓铜座的纹饰精美,可以让鼓乐器更加华丽。

同时,整个鼓铜座的设计也有一种凝聚气氛的效果,可以让音乐会更加有气氛。

综上所述,曾侯乙墓建鼓铜座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器物,既有装饰价值,也有实用价值。

它是古代文明的见证,也是历史的珍贵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侯乙墓保护利用的借鉴意义
作者:鲁飞帆晏春莲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4期
摘要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驻地随县擂鼓墩附近的东团坡扩建厂房。

爆破施工中认为该地可能有墓葬,随后进行了发掘和建设随州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这一载体,在保护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以后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文化遗产曾侯乙墓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1曾侯乙墓的发掘
1978年4月,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批准对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进行发掘,发掘工作由湖北省博物馆组织实施。

从4月初开始,用了一个月时间进行了周密的准备,拟定了《发掘工作方案》和《发掘的具体步骤和要求》,建立了严密的发掘组织,调集了足够的专业技术力量并进行了专业培训,筹集了所需经费、物资、器材和工具。

在对已遭破坏的墓口上部情况尽可能多的作了补救性的清理记录,对墓口周围的场地进行了平整和工作全面的合理安排后。

5月10日正式开始进行全面发掘。

根据钻探所掌握的情况,在制定发掘方案时,确定发掘按五个步骤进行:(1)清除墓坑残存填土,显露椁盖板;(2)起吊椁盖板,取出浮在水上的器物;(3)排除积水,清除淤泥;(4)清理椁室,取出文物;(5)取棺拆椁,叫填墓坑。

由于墓口在基建施工中已遭破坏,坑内填充物绝大部分已被取走,对残留部分取全了记录资料后,仅用五天时间就将残存在夯土、石板、青膏泥、木炭及椁盖以上的铺置物全部清理十净。

当四个室的清理基本结束,随葬器物全部安全出土后,这座埋藏地下已逾2000多年的木构建筑的秘密才被彻底揭开。

人们清楚的看到,这里称得上是一座礼乐地宫。

中室以陈礼乐器为主,当是地宫中的“宴乐大厅”,是地宫的中心部分;东室为墓主人长眠之所,勘称“寝宫”;西室是乐舞奴隶殉葬之处,可称“西厢”或“西房”;北室则是宫中“武库”了。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有一个传统“事死如事生”。

这里墓主人死后的安排当是其生前生活的写照。

这就使我们从侧面看到了古代诸侯国君王宫廷生活的一般情景,这是十分难得的。

2文物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曾侯乙墓的现状
此墓出土文物共15404件,质地包括青铜、漆木、铅锡、陶等类;按用途有乐器、舞器、礼器、生活用品及竹简等。

乐器有9种125件,吹、弹、击俱全;青铜礼器和用具134件;兵器车马器5919件;漆木竹器5012件;金、玉、石、角制品1644件;竹简204枚,简文总计6696字;此外还有丝麻织品、弋射用器、动物骨骼、植物残骸,是20世纪我国文物考古的一大丰收。

在综合整理研究中,我们对此墓墓主和下葬年代作了深入的探讨。

出土青铜器上有大量金文,“曾侯乙”三字出现208次,说明曾侯乙是这些铜器的主人,亦即墓主。

面东室墓主大棺旁出土的一柄短铜戈上有“曾侯乙之寝戈”铭文,古籍有“寝戈,亲近兵杖”的记载,它出于主棺之旁,无疑是墓主人近侍所用的兵杖,墓主只能是曾侯乙。

编钟下层所悬鎛钟上有31字铭文,表明此鎛是楚惠王铸赠给曾侯乙的,悬于钟架的显著位置,也说明墓主就是接受此鎛的人,即曾侯乙,一个诸侯国曾国的国君,名乙。

同时,此铭文也说明此墓下葬年代的上限即此鎛的铸造年代,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

又据对出土器物的考古类型学考察,与过去己出土的战国时代早期同类墓葬的器物相同或相近,亦可说明此墓下葬当在战国早期。

后来对该墓出土椁和木炭所作C14年代检测,亦与之相当。

因此,我们在发表此墓发掘简报和考古报告时把此墓年代断在公元前433年或稍晚,时当战国早期。

这一推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发掘结束后发掘简报和考古报告的相继发表及出土文物的公开展出,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墓出土文物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主要收获概括如下: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历史学研究的收获、音乐考古学研究、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见解、中国艺术史的珍贵发现。

30年前,随州市擂鼓墩出土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编钟等约15000件战国文物,但一直没有一座像样的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虽曾一度奠基,但后来却没有了下文。

新的随州市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工程列入了随州市“十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经过4年多的努力,2005年1月7日,随州市博物馆在曾都区南郊擂鼓墩举行建设开工仪式。

该博物馆建设总规划用地面积为100亩,一期工程总投资1700万元,建设用地为2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博物馆建筑群体现楚城和编钟特点,其布局除模拟秦汉时期的高台建筑格局外,单体建筑采用方形及三角形的“母题”,以突出高台建筑式的体型与金檐坡顶的特点。

馆内现有《通史陈列展》、《擂鼓墩二号墓出土文物展》、《名人名家书画展》、《随州市公安局追缴文物展》等专题陈列。

3曾侯乙墓的保护提供的借鉴
博物馆这一载体,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对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入,博物馆在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同时,应该拓展视野,积极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当地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的保护工作中来,利用博物馆在收藏、研究、宣传和展示方面的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传承工作尽心尽力。

收藏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

中国博物馆事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有形文化遗产的收藏、保管、保护和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模式,这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收藏提供了很多借鉴。

随州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6513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7件套,二级文物226件,三级文物368件。

其收藏的作品可以说是内涵丰富。

其实,博物馆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时所用的文字记录、拍照录像等手段也可以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

在重视承载非物质文化信息的“物”的收集的同时,要对“物”的制作工艺以及相关习俗进行考察,对相关的细节进行真实的、完整的文字记录。

同时,要重视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对民间音乐、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民俗等分类进行拍照、录音、录像,制作音像资料,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形式、内容、风格、特点等保存下来。

举办陈列展览,向社会公众展示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

2008年12月,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时,一楼小影视厅里先进的幻影成像技术令观众称奇。

用幻影成像技术制作的多幕历史剧《楚王赠》,“复活”了楚昭王、楚惠王、曾侯乙、谋臣、甲士、宫女、宦官等人物形象。

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楚昭王避乱随国(曾国)。

随国君臣信守盟誓,不肯向吴国交出楚昭王。

许多年后,昭王之子楚惠王获悉曾侯乙去世的消息,特铸造钟相赠……整个过程都在如梦的情景中展开,虚虚实实的场景将游人带到战乱纷飞的历史画面中,使人流连忘返。

这些虚幻的场景最初是由演员表演的,然后通过声、光、电技术手段,把人、物缩小制成三维动态图像。

放映时,栩栩如生的动态人、物影像被嵌入静态的场景中,可以给人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

目前,这种先进的幻影成像手段在国内博物馆中还不多见。

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结合展览举办学术报告会和传统技艺培训班。

这样既可以拓展文化遗产的宣传途径,增加趣味性,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又可以增进公众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了解、传承和发扬。

2008年12月8日,曾侯乙编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随州市召开,研讨编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编钟,让编钟走向世界。

从1978年编钟出土到现在音乐考古学的确立,都可以看到我院和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一直积极推动编钟文化的研发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荷兰莱顿大学欧洲中国音乐研究基金会顾问高文厚、施聂姐夫妇,法国民族音乐学家皮卡尔,美国密执安大学乐器博物馆馆长林萃青,德国作曲家罗伯特,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应有勤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在会上发了言。

罗伯特认为,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编钟所发出的音乐旋律,是一种高雅艺术。

编钟的长远发展不是静止的,而应该用音乐创作的方式,制作出更多的编钟乐曲,把编钟文化传到全世界。

他准备为编钟量身定做一个作品,选用15人来演奏编钟,打造一个完全属于编钟的高雅艺术。

文化遗产、旅游与经济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文化遗产是地区传统文化的荟萃,合理开发,将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可以为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旅游开发提供资金,培养更多的参与者、消费者。

总之,保护好文化遗产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博物馆更是要把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正常的业务工作范畴,必要时可设立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把这项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博物馆在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也可以为今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

随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当好好发掘、保护和宣传,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