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亮点纷呈特色凸显
写作技巧之29:纪实特稿的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之二十九:纪实特稿的写作技巧江枫说特稿之一:开场锣鼓——全国特稿市场究竟有多大作者:江枫说起开场锣鼓,自然是热闹的。
红色的大幕一拉开,所有辉煌的灯光一亮堂开来,生旦净末丑就要悉数登场。
我不知从何开始有了这样一个感慨,看特稿犹如看戏一样,特稿与特稿市场就像一台大戏,戏剧的很多因子流淌其中。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说说特稿,不管前台后台,不管风格剧种,不管唱腔流派,不管东西与南北,天马行空、任意恣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不讲大道理,不谈空理论,谈实战经验,谈操作方法,谈投稿技巧......诸如此类。
此话题属于漫谈,可能两三天推一篇,欢迎朋友们在留言处设置话题,也欢迎朋友们共同参与谈论。
首要的就是市场的问题,再好的戏剧都得要有观众,特别报道必须得有个繁荣的市场。
目前全国特稿界还是一个"卖方市场"。
全国的晚报、都市报等综合类报纸均开辟有特别报道栏目,各种林林总总的杂志更是把特稿作为赖以生存的根本。
全国有多少家晚报都市报,有多少家杂志,现在各报均是天天推特稿。
以华西都市报为例,从1996年7月以来,每天推一个特稿,一年就要用360个特稿——这还不包括纪实连载稿。
这是多么大的用稿量呀。
依次类推,全国的报刊每天需要多少特稿,每年需要多少特稿——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仅成都地区就有4家综合性日报,他们也同样需要稿件支撑,4家报纸一年起码需要1400篇不同的特稿——因为他们处于同一个城市。
竞争达到白热化,抢稿抢好稿成了编辑工作的重中之中。
成都如此、南京如此、沈阳广州如此,全国的省会城市都是如此。
从前年开始,许多地市级报纸和行业报纸也开辟了特别报道,想用特稿来"亲近"老百姓,他们也需要购买特稿。
由于他们的组稿实力和经济实力有限,办得很艰难。
于是,有一些报纸走上了联合办刊之路,还有一些报纸干脆就购买大报的版面。
《惠州日报》、《洛阳晚报》、《牡丹江晚报》等报社已经连续几年时间购买华西都市报的特稿版面,他们尝到了甜头,花钱不多,但实惠多多。
立体呈现 突出特色浙江日报全力做好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报道
一
个 大型 活动 。今 年 1 7日 , 江 大学 与浙 报 月 浙
集 团联合 发起红 色寻访 活动 ,00 10 多名 浙大学 生
利用寒假 , 分赴 3 个省 区市 的 2 0 0 0 多个红 色圣 地
旨, 发挥 了先锋模 范作用 。 浙报着力 推出这些感动浙江 的基 层共产党员 和党组织 典型 , 把党 的先 进性体现在创业 富民 、 创 新强 省 的生 动实践 中 , 体现 在为人 民群众 排忧解
认识 中国共产 党是 伟大光荣正确 的马克思 主义政 党, 引导人们坚定 跟党走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
传工作 的重中之重。浙江 日报编委会总结 以往重大 主题报道的经验 , 及早谋划 , 积极创新 , 精心实施 , 推
出一批主题鲜明、 内容扎实、 形式新颖 的典型、 活动 、
专栏 、 理论文章和特刊 , 立体呈现 , 突出特色 , 形成声 势, 努力营造庆祝建党 9 周年 的良好社会氛 围。 0
同时 , 浙报联 合省委党史研 究室 , 3 2 从 月 1日
定 了莘 莘 学子 学党 史 、 听党 话 、 党走 的理 想信 跟 念 , 发 了他们 报 国强 国的责 任感 和使 命感 , 激 弘 扬 了与时 俱进 的红船 精 神 。这一 活 动 受到 省委
主要领 导的批示 肯定 。
发 出“ 为党旗 添光彩 ” 我 的倡 议 , 召全省党 员从 号 我做起 、 从本职 岗位做起 , 在争先创 优活 动 中, 学 习优 秀党 员 , 以实 际行 动 为党旗 添 彩 , 群众 解 为 忧, 迎接建党 9 周年。为响应这一活动 , 0 全省 1 个 1
今年 春节 以来 , 一个 个鲜 活 的党 员群体 形象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可编辑)
摘要《冰点》是《中国青年报》于1995年1月创办的专题型栏目,以刊登整版特稿为主。
至2006年12月27日,《冰点?特稿》已刊出611期。
《冰点》特稿一直执着地坚持把老百姓的苦闷、磨难、希冀、奋斗作为关注和报道的重点,从中把握社会变动和发展的脉搏,开创出了一条“可读性长文”的新路。
在十多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冰点》特稿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采写特色并保持至今,在业界和读者中赢得声誉。
一个以特稿为主的栏目在如今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能够坚持十余年是罕见的,而这个“罕见”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东西??价值取向。
《冰点》的每一期特稿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自我风格。
在十余年来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它的价值取向也显现出明显的嬗变轨迹。
本文采取抽样调查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刊发于《冰点》的 441 篇特稿为研究样本,就《冰点》特稿十余年来形成的自我采写风格,显现出的价值取向及其嬗变轨迹进行分析和论述。
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冰点》特稿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思考。
关键词:《冰点》特稿;写作特色;价值取向AbstractBingdian Column, originated in 1995, is the mainly covers feature of ChinathYouth Daily with great social reputation. Until Dec.27 , 2006, Bingdian has reported611 features in sumBingdian Feature aims at irritancy、tribulations and struggles of civilians, tryingto affect the reform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ulse rhythm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created a new way of writing----- “long but readable” report. After ten years ofinterviewing and writing experiences, Bingdian Feature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features of its own and been improved until nowA feature column like Bingdian prevailing and insisting for ten years during the Information Era is not easy. Besides the phenomenon mentioned above, something ismore obvious and vital---- its value orientation. Bingdian aims at not only positivepublicities, but also negative issues of the society. Each feature has its own valueorientation and style. Among ten years’ opera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Bingdianhas also been renovated and updatedThe dissertation adopted sample investigation and text analysis to finish theresearch and it selected 441 features covered on China Youth Daily from Jan.1995 toDec.2006 as the research sample. On analyzing the composing style of the features,the author tried to analyze the value orientation it took and the changing principles as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also tried tofin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Bingdian Feature, and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direction in the futureKey words: Bingdian Feature;Composing Style;Value Orientation目录0引言 77H11H0.1 选题动因 78H12H0.2 研究方法及概述 79H23H0.3 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80H24H第1 章《冰点》栏目概观81H35H1.1《冰点》栏目发展概述82H36H1.2 关于《冰点》特稿概念的界定 83H57H1.2.1“冰点特稿”称谓的由来. 84H58H1.2.2 本文对“冰点特稿”概念的界定85H59H第2 章《冰点》特稿样本描述86H610H2.1 报道样式87H711H2.1.1 新闻故事??主要用于人物报道. 88H712H2.1.2 深度报道??侧重于现象、事件报道89H813H2.1.3 调查性报道??侧重于揭露、批评 90H814H2.2 报道领域91H915H2.3 报道题材 92H1116H第3 章自我风格??《冰点》特稿写作特色文本分析93H14 17H3.1 身与心的投入:《冰点》特稿的采访策略 94H1418H3.1.1 深入现场,亲历亲访. 95H1419H3.1.2 用“心”换文章. 96H1520H3.1.3 打开所有的感官 97H1621H3.1.4 深入地挖掘信息 98H1722H3.2 可读性长文:《冰点》特稿表现手法宏观解析. 99H18 23H3.2.1 故事化的行文特点100H1824H3.2.2 有张力的题材:以小见大101H1925H3.2.3 以情动人 102H1926H3.3 细致入微:《冰点》特稿的写作特点微观分析103H2027H3.3.1 灵活多变的叙事角度. 104H2028H3.3.2 注重细节,善用白描. 105H2229H3.3.3 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106H2430H第4 章十年《冰点》:价值取向的坚守与嬗变. 107H2631H4.1 冷静的呐喊:《冰点》特稿的新闻价值取向 108H2632H4.1.1 在“冰点”中成就“热点”. 109H2733H4.1.2 讴歌真、善、美 110H2934H4.1.3 关注社会不公与失衡. 111H3035H4.1.4 层层逼近新闻真实内核 112H3136H4.2 人性化色彩:《冰点》特稿的人文价值取向 113H3137H4.2.1 重视和体现人的个体价值114H3238H4.2.2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15H3339H4.2.3 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 116H3740H4.3 从“软”到“硬”:《冰点》特稿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坚守 117H38 41H4.3.1 创刊初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从“软”到“温和”:从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转向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118H3842H4.3.2 2000年至 2004年??从“温和”到“硬”转变:更加注重舆论监督,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和事件,触角伸向“焦点”新闻119H4043H4.3.3 2004 年扩版之后至 2006 年初??真正显现“硬”的姿态:“新闻就是要把真相拿出来,用新闻影响今天”120H4344H4.3.4 离开“李大同”后的《冰点》??灵魂是否失却?. 121H5045H第5 章研究启示和思考 122H5246H5.1《冰点》特稿研究的启示. 123H5247H5.2《冰点》特稿存在的问题. 124H5248H5.2.1 记者主题意识影响客观报道. 125H5249H5.2.2 大量的教育报道体现出主编的个人主观偏好 126H5350H5.2.3《冰点》编辑记者的政治倾向127H5351H5.3《冰点》未来发展方向思考 128H5452H5.3.1《冰点》报道应更加注重时效性. 129H5453H5.3.2 继续坚守“弱势关怀”的价值取向130H5454H5.3.3 增强舆论监督力度,多做事件性和调查性报道131H5555H5.3.4 研究新的受众心理,找准目标读者,开拓新的题材领域. 132H55 56H参考文献133H5757H后记134H60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引言0.1 选题动因很早以前就在关注中国青年报名牌栏目《冰点》,每一期特稿的推出都让我有种莫名的期待和激动,因而研究《冰点》特稿的昀初动因,完全基于个人对这一栏目的情感和爱好。
狭路相逢智者胜特色办报天地宽——论以专刊专版为支撑办出风格鲜明的报纸
竺竺竺竺婴磐坐里!——黧秘燃狭路相逢智者胜特色办报天地宽——论以专刊专版为支撑办出风格鲜明的报纸口乔浩光现代社会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趋向定位的基础上,新开没了不少专刊专版。
目前,《南阳日报》每多元。
同时,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阅读器等新兴媒体快周要出版40多个专刊专版,有关现代社会的方方卣面,均在速崛起.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和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专版专刊关注视野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这些革.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颠覆性冲击。
面对这种几近严酷的专刊专版中,《社会早刊》是创办较早、读者认同感较强的专生存格局,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要想跳出同质化、平庸刊.其基本定位是刊登与市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
新化的窠臼,必须走风格化、特色化之路。
可以说,风格化和特开辟的《新农村周刊》、《政法周刊》和《文化周刊》,定位也各有色化将成为今后报纸的发展主流。
侧重。
各专刊版面又以专版、专栏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如那么.怎样才能办出独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报纸呢?结合“健康快车”、“吃喝玩乐”、“特别关注”、“南阳楼市”、“汽车时多年的新闻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大做强专刊专版,让报纸易代”、“现代教育”、“文娱新闻”、“婚姻家庭”、“开心旅游”、“体看好看、耐看有用、有灵有肉,才能留住读者,守住阵地,进而育新闻”、“投资理财”、“社会广角”等专版。
这些专刊专版内容开疆拓土。
丰富。
风格新潮。
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专刊专版化.让报纸易看好看专刊专版为报纸搭建起了结构合理、轮廓清晰的框架,但当今社会。
几乎没有人会从头到尾把报纸的每·篇文章具体到每一个版面,还需要进行栏目的再分类、再细化。
以《南看完.而是各取所需.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上多花些时间,而阳日报·社会早刊》为例,该版面上开设的较有影响的栏目有对其他内容则一目f一行匆匆浏览,甚至完全视而不见。
这种“震撼·讲述”、“记者走基层”、“记者调查”、“独家新闻”、“现场阅读习惯的变化要求报人迅速转变观念,把综合性的内容进督办”、“今I:1关注”、“社会长镜头”等。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体系中脱颖而出的作品,是新闻评论领域的精品之作。
这些评论作品既有犀利的观点,又有深刻的洞察力,常常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旨在通过对时事事件的客观分析和评论,揭示问题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引导公众正确的舆论方向。
这些作品既能够反映时事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又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背后逻辑和影响,为社会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引导。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新闻传播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字数:210】1.2 意义和重要性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犀利评论,评论作品能够揭露问题的症结所在,促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评论作品还可以提升新闻传播的品质和水平。
优秀的评论作品能够引导新闻报道的方向,使新闻更加客观公正,增强其说服力和权威性,提升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评论作品还能够激发公众的思考和讨论。
评论作品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往往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引发公众的共鸣和讨论,促进社会各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价值不言而喻。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包括体裁多样性、内容丰富多元、针砭时弊和传播力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体裁上呈现出多样性。
评论作品不仅包括社论、专栏等传统形式,还涵盖了博客、微博、短视频等新兴形式。
不同的体裁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传播平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浓墨重彩 各具特色——全国媒体报道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综述
浓墨重彩各具特色——全国媒体报道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综述本刊记者杨驰原高方一场举世瞩目、声势浩大的大阅兵,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推向了高潮。
全国媒体以中央主流媒体为前导,组成了浩荡的报道方阵,集中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专题、专版、特刊等,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生动呈现阅兵现场的恢弘场景,盛情礼赞国防军队建设丰硕成果,既有政治高度、宏观视野,又有鲜明的指向性、针对性。
报道紧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紧扣“和平”主线,突出“成就”视角,围绕“强军”着墨,多方位展示军队建设新发展。
各媒体着力宣传受阅官兵昂扬向上的军队精神,使全国人民倍受鼓舞。
中央主流媒体精心策划、倾力出击报名参加大阅兵报道的境内记者达2743人,这些记者分别来自23家中央媒体,10家北京市媒体。
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均派出了强大的记者队伍。
前方采访,后方谋划,推出了一系列角度新颖、浓墨重彩的重磅报道。
《人民日报》等主流报纸:发挥所长,出精品弘扬抗战精神。
自4月至今,《人民日报》共刊发相关稿件600多篇,重点打造“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抗战”等多个特色专栏,推出40多块特刊专版,刊发社论、“任仲平”文章等重点评论20多篇,数百家网站在显著位置转载,美国《纽约时报》、英国路透社、日本《朝日新闻》、韩国《首尔新闻》等多国媒体摘发,并在境外社交媒体上推送重点文章100多篇。
其中,9月2日,在纪念大会前夕,《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署名“任仲平”的文章《守望历史为了和平》,从历史视角、全球视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宣示中国的和平立场。
《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3日在头版头条刊发《天安门广场盛大阅兵》文章,并在“望海楼”栏目发表了《裁军30万,中国树起和平榜样》评论。
《解放军报》用36个版面的阅兵专号,详解阅兵队伍,剖析阅兵方阵,介绍国之利器。
媒体融合视域下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策略探究
媒体融合视域下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策略探究作者:刘铭洋来源:《新闻世界》2024年第03期【摘要】自《关于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发布后,我国各级媒体都在贯彻落实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要求,同时不断探索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
本文以第33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类一等奖作品《中国UP》为例,对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合创新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典型报道;融合新闻;中视频;中国UP一、典型报道的发展现状我国媒体融合在2023年进入了第十个年头,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使各级媒体加快了融合的脚步,在新闻报道形式的探索上也下了很多功夫。
但传统媒体在典型人物报道这方面仍遇到了许多挑战,央视的融媒体典型人物报道作品《中国UP》一改传统的报道形式,给当下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案例。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典型人物报道走进更多受众的视野成为了当前很多媒体面对的难题。
目前,传统的文字形式或图文形式的典型报道在新媒体时代正在逐渐被边缘化。
典型报道是新闻舆论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形式。
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为主要传播路径和碎片化阅读的当下,主流媒体要充分考虑受众特征和渠道特点、技术手段,塑造更有亲切感、真实感、年轻化、个性化的典型人物。
学会创新,利用短视频的形式做好人物报道,是主流媒体进军新兴舆论场的必备招式,同时是检验一家媒体是否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必备标准。
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中,记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会用较为严肃刻板的语态进行描写,且容易在写作过程中将人物刻画停留在表面,少了生活气息也没有对人物进行深挖,模式化的报道无法体现采访对象的特征,同时也容易将典型报道写成工作典型或者工作报告。
其次,传统典型人物报道的模式也较为单一,传统媒体如今应当加快媒体融合的脚步,在典型人物报道上不再局限于采用文字或者图文的形式。
在传播渠道方面,传统媒体一般会优先在客户端、公众号这类平台发布典型人物报道,而忽视了当下年轻群体所常用的App及其他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
文汇报首席记者周玉明其人其文——一场新闻作品研讨会讲述的故事
文汇报首席记者周玉明其人其文——一场新闻作品研讨会讲
述的故事
毕卉
【期刊名称】《新闻记者》
【年(卷),期】2006()10
【总页数】7页(P29-35)
【关键词】作品研讨会;首席记者;新闻作品;文汇报;肖像画;报业
【作者】毕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1
【相关文献】
1.讲述草原儿女创业故事展示草原儿女时代风采r——自治区成立70周年重点文艺作品《北方大地》登陆央视一套 [J],
2.一场新闻的马拉松长跑——《郑州日报》七年跟踪讲述陇海大院爱心故事 [J], 李春晓;
3.巧借新媒体传递爱国情--光明网“知识分子礼赞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品讲述暖心故事 [J], 张宁;李政葳
4.“平民记者”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唐宁新闻作品研讨会综述 [J], 潘玉鹏
5.讲述新闻背后故事揭秘经典案例幕后——《华商报》改版十周年系列图书面世[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南方周末》新闻特稿写作特点
荫谇矿7
M嗍
浅论《南造一份以精神缘为纽 带的严肃周报.她的新闻特稿写作是在充分运用个性化的细 节、强烈的精神力量,讲述一个真正的故事,真实并深刻的记 录社会现实,从而独具特色。 关键词:《南方周末》新闻特稿写作 新闻特稿,足指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特稿。它 涉及的范『匍极其广阔,政治冲突、建设成就、社会矛盾、政府 举措、刑事犯罪。及一切构成人们关注热点新闻事件都足特 稿的报道对象。 《南方周/K》执行总编辑向熹说,“一般来讲,特稿有这样 的特点:篇幅较长、最接近义学。它所涉及的人或事物比较涉 复杂。记者的某些情感穿插在其中.对文字要求很高。…‘这 是本报不断探索的文体之一”【11。 美闰新闻学者沃尔特・福克斯说:“上乘的新闻特稿是把 细致的调奁研究、事实的准确尤误和生气勃勃、形象鲜活的 写作融合在一起的”。12l(P350) 综观《南方周末》的特稿作品,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特 稿写作更加凸现了传播信息的艺术独创性,它所青睐的义学 性的叙事手法.如精巧的构思,辗转的恳念,饱和的情理冲 突,出神入化的细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报道的 技巧,开创了多兀的新闻写作模式.记者南香红的特稿更被 誉为“中国式特稿”。当然,特稿将文学的叙事手法运用到新 闻写作中。并不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达到虚构新闻事仲的目 的.而足将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和人们的情感巧妙展现在新闻 事件的叙述中。从iijj更好地打动读者,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讲述一个真正的故事 正如Rene Cappon所说:“好的特稿仅仅只是一则好故 事的讲述”13】(P167)。特稿一般都依托新闻事件本身的曲折 走向和各种背景信息,借鉴小说的故事形式和表现手法,以 讲故事的形式让戏剧效果和情节自然展开。一个特稿作者首 先应该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讵如《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的编 者戴维・加洛克在序,1i巾所说,“本专集所收录的代表作堪称 文学的纯币典范,它们的作者都是真正会讲故事的人,他们 让戏剧效果和情节自然展开,懂得冲突和解决在叙事巾的角 色,假如需要的话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叙事巾注入他们的强 烈情感。”f21(P163) 市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过去数年,资源价格高涨让榆林 财富滚滚,但暴富之后,成K的烦恼也品得更加突出。《南方 周未》就刊出《榆林:巾国科威特暴富之后的成}乇烦恼》(2006 年2月23日)。文章开头就用惊世骇俗的直接引语指出的能 源开发与人居环境的尖锐矛盾。 “我们在煤田上住.就足没煤烧”.56岁的方增栋忧郁地 说道。他所在的陕丙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的地底下讵足 一个超级大煤田.日前JFf|{华神集团大柳塔煤矿开采.而离
用版面语言讲好新闻故事——地市党报版面创新分析
用版面语言讲好新闻故事——地市党报版面创新分析摘要:生动的讲好新闻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使党报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今时代下,创新党报是时代的要求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要求,事实党报能够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屹立不倒的必然要求。
地方党报的应该从媒介语言风格、版面设计等等各方面去创新和提高,抓住社会的主流和热点,以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去讲好新闻故事将党的声音更好地传播给寻常的百姓。
关键词:地方党报;语言风格;与时俱进一、现有的地方党报现有语言特点的分析首先,现有的地方党报在语言风格方面受到了传统制约,现有的党报主要服务于政治和理论,忽略了当前社会实践和民生热点,导致了地方党报与人民群众的脱离。
由于载体的限制,对于本地区人民机械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能够给予及时的回复,人民心中的疑惑也无法得到解决。
此外,现有的担保从版面设计到新闻报道都是千篇一律,出现了八股化的问题,在版面设计中沉闷死板,使读者觉得党报成了呆板的说教。
最后是在议题的设置方面,地方党报设置的议题不能够展现地方的特色,而是一味的跟风,极容易丧失宣传阵地[1]。
二、创新新地方党报语言风格的工作准则(一)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新闻的基本的道理就是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工作者要将稿件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喜欢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出来,在党报宣传时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写新闻稿件的时候要注意将政策性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通过一些有趣的网络用语转化为大众的语言,避免端着架子板着脸去教训人的现象出现。
此外,党报记者要做好语言风格的转型,就是要走进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要适当的新闻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切联系,使党的新人工作能够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愿望,了解到当地人民的民间语言,要了解当地群众的所思所想和所盼,党报的内容也应该围绕着群众的关心的话题去叙述,稿件的撰写和宣传要以对人民真挚深厚的感情为基础。
(二)擅用地方方言,理性对待负面评价党报的运营也要充分尊重百姓的需求要一切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积极主动的去应用一些新的手段,比如说微信、微博及一些公众平台做好正能量的引导[3]。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发挥评论中流砥柱作用——以《河南日报》“何言”文章为例
(2024·4)XINWENAIHAOZHE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河南日报》围绕重大主题,推出了一系列“何言”大型政论文章,全面展现河南省委前瞻布局、科学谋划、战略举措,树立河南矢志创新、锐意发展的奋进形象,体现了省委机关报的责任与担当,在全省形成“每逢大事看‘何言’”的品牌效应,并以此探索以大型政论文章引导舆论、助力中心工作的报道路径。
一、聚焦重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报的职责使命,以评论尤其是大型政论文章引导舆论、凝聚共识是《河南日报》的传统优势和特色。
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是河南省委作出的重大决策,“何言”文章选题围绕中心工作展开。
“何言”文章《高峰起中原》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大局意识,论述河南推动创新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烘托河南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发展态势;《创新突围唯有一拼》重在呈现河南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建设省实验室体系、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创新体系的魄力干劲和蓬勃态势;《格物济世旦复光华》以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揭牌为由头,进一步塑造和彰显出河南锐意改革、矢志创新的形象。
《“豫”见新河南》则聚焦实施“十大战略”两年来,中原大地发生的日新月异、真实可感的显著变化,河南发展呈现出的新标识、新气质、新风尚、新形象,阐述了近年来河南发生的动能之变、结构之变,形象之变、气质之变。
《走出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新路》紧扣“人口大省”和“建设现代化”两个关键词,结合河南人口多、规模大的省情,深刻透彻、条分缕析地论述了如何“走出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用翔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富有思想性地指出“大,有大的难处”“大,更有大的好处”,既深刻分析了河南现代化建设之路的艰巨与复杂,也对发展前景饱含希望。
《“丝路”通天下开放不停步》凸显不沿边、不靠海的河南,以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全面拓展开放新通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建设开放强省的生动实践。
《沃野千里绘新图》《从河南读懂中国》《用我们的方式加油干》等“何言”文章则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等,充分展现河南实施“十大战略”以来的巨大成就。
新闻特稿,应怎样体现文学特性
将 一 大串所获得 的荣誉抛在 我面前的 时候 , 我的 目 光却越过城 市的枯燥 已经驶 向了他 曾经走过 的那片
草原 。谈话 于是 出其不意地 , 勾起 了诗 人对 于流 淌 在血 液里 的草原的怀想。他 的冷淡的心就像 酒一 点 点滴入肺腑一样 开始热烈 , 沉寂在 他的记忆 中的那
的真实性 、 可信度和社会生活容量。同时 , 记者的大 脑就像一个信息处理器 , 在写作 过程 中 , 面对大量的 素材 , 首先要做的事情 , 就是把事件 当中无用的东西
使这篇 80 多 字的特稿 作品厚实严谨 , 00 实现高度 的
理性与优雅 的文学性完美结 合 , 得到文化界 的高度
日的特稿 《 行走在诗 歌丛 林里的马背 民族》 是这样 ,
描述与采访对象的交流过程 的:
真实为本
激情作舟
身体 不太舒服 的诗人 望我 一眼 , 看得 出拜访 我
他 的 人 太 多 了 , 没 把 今 天 的谈 话 放 在 心 上 。 当他 他
发表于新疆 日报 2 0 年 4 的特稿 《 07 月 艾捷 克传 奇》 就是 以具有文学色彩 的文字开头 : 在新疆 乐器 中, 它非常特 另 。 I 3 它的音 色, 极尽抒 情之 能事 。你会 觉得 那些漂
文学性 是特稿不可缺少的重要元 素。一篇感染人心 的特稿 , 往往是靠文学性取胜 的。 所 谓特稿 , 是一种有深度 的新闻报道 , 是运用文 学手段来写作 的新闻报道体裁 , 它与一般 的通讯 相 比较 , 篇幅更长 , 最接近文学。 需 要阐 明的是 , 特稿永 远是 以真实为前提 和基
( 作者单位 : 大众报业集团 )
如是评价 : 现在 的鲁南商报采访很扎实 , “ 内容越来 越好看 , 版面也很 清新 。和齐鲁 晚报实 现合作 后 ,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通讯等)1.华美窗帷的后面(风貌通讯邹韬奋、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2.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通讯范长江、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
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3.桌上的表(通讯张明、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
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4.访“葡萄常”(人物专访邓拓、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5.春夜(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6.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事件通讯中国青年报记者(有时会考选择题)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
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
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胜。
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
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7.英雄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
《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
《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作者:张立波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6期摘要:《南方周末》新闻特稿是我国特稿的典范。
本文针对《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相应的探讨,望相关人员可以借鉴和采纳。
关键词:南方周末;新闻特稿;采写特点;发展趋势特稿又叫做纪实特稿或者是新闻特稿。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文字的表述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将问题说的更加透彻的报道。
特稿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主要可以分为解释性报道以及预测性报道等。
一、《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一)具有画面性的采访视角《南方周末》新闻特稿采访与一般采访不同。
通常情况下,《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访主要是采访一个又一个画面。
采访主要是围绕着画面进行,获得的也是一个又一个画面,写作的目的就是对这些画面进行剪辑,这也是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形象思维。
因此,新闻特稿的成败直接取决于记者的采访,如果没有扎实的画面采访的情况之下,即便是记者的文笔功底再厉害,写的再惟妙惟肖,描述出来的东西也会违背新闻特稿本质和意义。
新闻特稿的本质就是真实,《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记者带有所供职媒体的特征,在每一个细节中,都掺杂着记者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等,在倾听中开始还原画面。
(二)语言以及写作具有冷静自制的特点《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稿以语言之美以及重视细节为写作基础,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将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
通体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的将事实真相表达出来,从而给观众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更加的打动人心。
比如:在《“犀利哥”正传》中:”年轻人的消失,村口的篮球架斑驳得像根抛弃的遗物……。
”这些对主人公生活环境的描写,通过一些细节将犀利哥生活更加真实的展现出来。
通过这些冷静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种美的情趣,与此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现场的氛围。
这种语言的描写,如果只是单单靠图像是根本无法表达出来的。
因此,在对《南方周末》新闻特稿进行写作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对其写作的语言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
红色视听传播创新策略研究——基于庆建党百年融媒体报道作品分析
手资料上时常处于劣势。
因此,伴随话语体系的转变,传统媒体需要有所取舍,重新定位。
具体而言,主流媒体应该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和专业能力,成为新媒体空间中重大历史事件的阐释者。
因此,主流媒体在类似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集中发力,是媒体转型发展和红色视听创新的双重突破。
主流媒体通过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引领者,实现在新媒体时代的重新定位,红色视听传播通过主流媒体的资源优势实现融合创新。
二是纵向探索,打造各类融合精品力作。
庆建党百年的融媒体报道作品呈现出纵向深入探索的趋势,在57件典型融媒体产品中,互动产品、短视频、VR报道等类别仍为主流,在表现形式上趋于稳定。
这说明,在媒体技术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融媒体产品的“破圈”之道不再是求新技术、抢快发布,而在于将红色文化融入各个成熟的融合类型,打造精品,让人产生共鸣、获得良好体验。
在这些作品中,互动类作品以红色文化为背景,创新融入更多样的游戏化体验,新华社《老照片会“说话” “穿越”时空遇见TA》、华龙网《党员!请选择》等H5产品备受好评;短视频类产品在表达形式上各有创新,人民日报主题MV《少年》、红星新闻主题MV《百年》采用网红歌曲、影视混剪、RAP创作,立足于红色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创意结合。
图文类用户对信息的要求是一目了然、新颖夺目,因此该类产品创意先行,新华每日电讯联合新华社河南分社制作的系列漫画《漫画中的百年巨变》、中国青年报长漫《那时他也是“00后”》等纷纷采用漫画形式展现红色内涵。
创作思路:层层具化,找准切口。
百年党史恢宏壮阔,史料繁杂,而且年代久远,细节模糊。
如何让先锋历史人物走进当代,让典型党史故事融入当下,这是融合创红色视听传播创新策略研究——基于庆建党百年融媒体报道作品分析文/曾祥敏 董华茜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主流媒体推出了一批融合创新报道作品,这些作品兼具重大主题报道的普遍性,又着力探索红色视听传播的特殊性。
笔者从融合传播的视角出发,选取了57件具有代表性的庆建党百年融媒体报道作品进行研究。
新闻专稿的写作特色研究
、
专稿之 “ 专”
同一个媒体的专稿 为 什么 结构 框架 、报 道角 度 、语 言风 格近 乎相 同?我认为有三点很重要 :其一 ,语言风格要专一。语言风格 ,是鉴别 家媒体与其他媒体的标准之一 。就像同样是报道地震灾难 ,我国媒体 的报道风格是泪水 中见证坚强希望 ,套路大致是灾难严重性 ,突出个人 典型 ,加大火力煽情 。而 日本 媒体 报 道风 格则是 客 观冷静 。本着 既来 之 ,则安之的态度 ,当务之急是告诉人民如何 自救避 险。其 二 ,报道角 度要类似 。例如报道奥运会 、世博会 ,一些政府媒体例如人 民 E l 报一般 会以全局的角度去报道 ,彰显大报的地位和官方权威。而一些都 市报则 会从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化 、心理变化等角度报道 ,显现其亲 近民生 的特 色 。其三 ,结构框架要一致 。例 如报道 一个 现象 :二 战期 间的 5 0 0 0名 翻译官现在大多没被承认身份 ,得不到应有的奖章和名位 。有的媒体或 许会从二战初这群人的遭遇一直说到现在他们 的处境 ;而有 的媒体则会 先从几个代表人物人手交代他们现在 的情况 ( 结局好 的和不好 的,正反 皆有 ) ,继而 回溯到那段战火硝烟 的年代 ,最 后再 回到现实 ,为那些没 被平反 的人发 出声音 。 美 国经典 的杂志类节 目 《 6 O分钟》 大家一 定不 陌生。它之 所 以几 十年 活跃在荧屏上 收视率居高不 下,曾经很多人研究 这个 现象 ,但最后 还是它 的制 片人揭开 了谜底——这是 因为它 的策划理念 :我到你家 给你 讲一个故事 。而专稿亦是讲故事 ,故事 的精彩程度 、丰富程度都取决 于 它 的作者 。因为电视一般在家里 ,所 以主持人会通过 时空 穿梭到你 的住 所 为你讲 故事 ,而专稿则 是 “ 我 到你 身边给 你讲一个 故事。 ” 怎样讲 最 能 吸 引人 ? 这里 面也 有 一 些 技 巧 。 二 、用 细 节 把 故 事 讲 好 首先 是时间顺 序要 捋清 。一篇 专稿 可 以抚 今追 昔 ,也 可 以忆苦 思 甜 ,甚至可以过去 、现在 、未 来三者 自由排 序来回穿梭 ,但是切记 不能 让读者思绪混乱。一定 要给读 者以 自然之感 ,时间的顺 序要尊重读 者的 阅读习惯 ,在读者接受范围内创新。 其次是讲述现 象 、举个 人 典型 ,三 个人 是最 合适 的 ,可 以一 正两 反 ,也可 以两正一反 。因为讲的人少了不容易突 出其现实性 , 也容易显得 片面 ;而讲得多了又很多重复 , 显得冗杂而令人生厌。在讲述他们各 自的经 历遭遇时,虽然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叙述也要有主有次,因为读者不 喜欢重复的 内容 ,他们相似的经历只放在一个人身上就够了。 再次 ,举在读者认知范围 内的人名 、地名 、物名等等 ,使读 者产生 熟悉感和亲切感 。例 如讲述 徐特 立 ,可 以 以他 的学 生 毛泽东 作为 切人 点 ;而讲陆小曼 ,又可 以以大文豪徐志摩作为着手点 。 最后 ,适 当的演绎 ,所谓情景再现 。光凭受访者 的回忆 和叙述 ,你 肯定不能完全把事件还原 ,即使能够还原也未必能吸 引读 者。这个时候 就需要适 当的演绎 ,想象 当时最合理 的情节 。比如说到某位 革命 战士舍 身救 国,可 以写他在拉手榴 弹保 险杠前几分钟 的脸上 表情 ,身体状况 和 简单 的心理 活动等 等。 三、取 个有吸引力的好题 目 内容是 基础 ,打好基础 ,就要开始考虑上层建 筑—— 题 目。如果说 专稿的内容是龙 体,那 么专稿 的题 目和小标题 就是龙 眼。一篇好 的专 稿 如果 缺少抓 人眼球 的题 目,那 么它就好 比一对盲 目,呆 滞无神 。尤其是 在当今的信息高速时代 ,人们 阅读方式 向快餐 化转变 ,阅读的频 次在 加 快 ,而篇 幅越来 越短。如何在第 一时间吸引住读者 , 才 是专稿作者要 首 先考虑的问题。 专稿 的题 目大致分 为三种形 式 :事件式 ( 把大致事件交代在题 目当 中 ,如北京青年报专稿 《 只要他们 还站在舞 台上 就已经是一个 传奇》 ) 、 人物式 ( 交代事件 主人公 ,如 天津人 民广播 电台专稿 《 用坚强谱写灿烂
《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开展趋势论文论文关键词南方周末特稿采写特色论文摘要《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特稿是中国式特稿典范。
本文从采访视角、写作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对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南周特稿内外部开展的局限性,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了南周特稿的开展趋势。
1.1画面性的采访视角南周特稿的采访与其他采访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与一般新闻采访走的程序似乎一样,南周特稿的采访是去采访一个一个的画面。
采访为着画面而去,围绕画面进行,获得的也是一个一个的画面,写作就是奔着这些画面进行剪辑,这也就是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形象思维。
因此,记者的采访视角决定了特稿的成败,在没有扎实的画面采访的情况下,即便某个记者拥有生花妙笔,写出唯美动人的描述也违背了特稿的本质——真实。
南周特稿的记者带有所供职媒体的特性,细节中掺杂着记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阅历、态度、性情等,在倾听中开始复原画面。
1.2冷静自制的写作语言南周特稿以语言之美,重视细节写作,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提醒事物的本质。
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打动人心。
例如《“犀利哥”正传》中:“年轻人的消失,村口的篮球架斑驳得像根抛弃的遗物,守在它身边的围墙上,残留着一行业已剥落的标语,‘团结全党全民,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些对主人翁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隐喻了犀利哥的真实生活。
透过这些冷静的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场气氛。
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的魅力,纯粹只依靠图像是无法到达的,因此在讨论南周特稿写作的时候,有必要将其写作语言进行剖析。
1.3高度的文学表达方式南周特稿以会讲故事著称,其娓娓道来、冷静克制、别有风味。
倒叙和插叙的大量使用,容纳丰富了更多的信息;把一个连续的故事变成很多个前后衔接的故事。
同时,运用场景变换,视角的变化以及特殊结构,比方在《车陷紫禁城》中,记者亲历一辆出租车在北京的一个下午的遭遇,借此突显北京交通拥堵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