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之泥石流的形成和避险

合集下载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3讲解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3讲解
12
形成区又可分为汇水动力区和物质供给区。
该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 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 纵坡降较大,常出现陡坎 和跌水,泥石流进入本区 后极具冲刷能力。流通区 形似颈状或喇叭状。非典 型的泥石流沟,可能没有 明显的流通区。
17
一般位于山口外或 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形 较平缓。泥石流至此速 度急剧变小,最终堆积 下来,形成扇形、锥状 堆积体,有的堆积区还 直接为河漫滩或阶地。
用,据主导因素的动态变化预测灾害发育过程,并及时
采取行政管理措施,将危险区内的人畜和重要财产疏
散撤离,使其避开泥石流流路或迁出泥石流危险区,以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是一种积极的、以防避
为特点的减灾途径。
20
二、 泥石流灾害防治理念
2、硬性防治: 采取人为工程措施〔生态工程、土木工程〕和管理 措施,构成防御泥石流灾害的设施体系,对泥石流形 成与活动施加影响和限制,以到达抑制泥石流发生, 降低泥石流爆发频率,减小泥石流规模和危害,减轻 泥石流灾害的目的。这是一种主动的,以抗灾和治 灾为特点,对泥石流发生发育过程有控制作用的防 御措施。
进入20世纪,全球泥石流爆发频率急剧增加。仅2021年, 就先后在乌干达、秘鲁、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发生严重的泥 石流灾害。
7
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
8
2006年2月17日,位于 菲律宾南莱特省圣伯纳德 镇的山体豁开一道巨大缺 口,泥浆裹着岩石向山脚 下的吉恩萨贡村倾泻,方 圆5至7公里的土地刹那间 变成一个巨大泥潭,300 多座房屋被埋没。截至2 月19日晚,仍有近1400人 被埋在泥潭中,生还希望 非常渺茫,吉恩萨贡村可 能会变成“永远的坟场〞。
23
三、 泥石流灾害防治技术
〔一〕泥石流防治的原那么及措施-工程措施

泥石流的知识

泥石流的知识

泥石流的知识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指的是在山坡上由于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大规模松散土石体沿坡面迅猛流动的现象。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规模大、破坏力强的特点,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下面将从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与地质、气象和人类活动有关。

地质因素包括山区地质构造、坡度和岩性等,地质构造复杂、坡度陡峭、岩性松散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

气象因素主要是降雨和融雪,降雨量过大或融雪过程中的水分渗入土石体,使其失去稳定性,从而引发泥石流。

人类活动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包括过度开发山区、滥伐森林、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这些活动破坏了山区的自然生态平衡,使泥石流的发生几率增加。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规模大、破坏力强的特点。

泥石流的速度可达数十公里每小时,有时甚至能达到百公里每小时,远远超过人类的逃生速度。

泥石流的规模也很大,堆积的泥石体往往能够覆盖整个山谷,形成堰塞湖等。

泥石流的破坏力非常强,能够摧毁房屋、冲毁道路、损坏农田,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泥石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泥石流的涌入能够迅速将人员、车辆和建筑物冲走,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泥石流还会造成山体塌陷、堰塞湖形成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严重性。

因此,及早预警、科学防治泥石流成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包括预警、监测和治理。

预警是指通过气象、地质等手段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向可能受灾区域的居民发布预警信息,使其尽早转移避险。

监测是指对泥石流的发生、演变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发展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治理是指采取人工或自然手段,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进行改善,减小泥石流的发生几率,从而降低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预防泥石流的关键是加强山区的生态建设,保护山体植被,改善土地利用方式。

植被能够增强土壤的抗冲性,减缓水流速度,起到防止泥石流发生的作用。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与地质灾害的综合防范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与地质灾害的综合防范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与地质灾害的综合防范地震是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常常导致各种地质灾害,其中泥石流是地震常引发的一种严重灾害。

为了有效防范泥石流及其他地质灾害,必须采取综合的防范措施,包括灾前预测,防灾减灾规划和建设,灾中应急响应,以及灾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

一、灾前预测地震和泥石流的发生具有强烈的相关性,因此,通过地震预测可以提前预警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为泥石流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地震预测可以通过利用地震监测设备,分析地震活动的趋势和规律,并结合历史地震数据进行预测。

同时,对于泥石流的预测也需要通过监测降雨量、地质构造、地形等因素,及时判断泥石流的潜在威胁。

二、防灾减灾规划和建设根据地震和泥石流的特点,进行防灾减灾规划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规划管理,限制在这些区域的房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减少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受到的伤害。

其次,要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采用适当的抗震技术和措施,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应加强对于山区和陡坡地区的植被保护和治理工作,通过植被的覆盖来减少土壤的侵蚀,从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三、灾中应急响应当地震和泥石流发生时,及时进行应急响应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和预警系统,能够提前预警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指导人们采取逃生和避险措施。

其次,要加强对灾区的救援工作,包括人员的搜救、伤员的救治和疏散,以及基础设施的恢复和维修。

同时,要加强对灾区人民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四、灾后恢复与重建地震和泥石流造成的破坏往往是巨大的,因此,灾后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对受损建筑和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和重建,帮助灾区人民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

其次,要加强对灾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合理的生态重建,减少泥石流的再次发生。

此外,要加强对灾后人民的关怀和援助工作,帮助他们重新站立起来。

总结: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和其他地质灾害是给人们带来巨大伤害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灾害防范策略

泥石流灾害防范策略

泥石流灾害防范策略泥石流灾害是一种由于山区地质条件和自然力量的作用,所形成的具有流动性的山体碎屑物和水混合物,对下游地区造成极大危害的自然灾害。

由于泥石流的快速性和破坏力,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和伤害是巨大的。

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策略。

首先,了解地质环境是防范泥石流灾害的首要步骤。

泥石流的发生通常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包括地形、地下水、岩性和坡度等因素。

因此,通过地质勘测和监测,可以对潜在的泥石流危险区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

此外,要加强地质环境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提高对泥石流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其次,治理山体是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重要手段。

山体治理是指通过绿化、固坡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增强山体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和流动性。

在治理山体时,可以采用适当的植被修复措施,如人工植被覆盖和引种,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和保持土壤的稳定性。

另外,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包括梯田、隔离墙、护坡和沟渠等,以减少降雨对山地的冲刷和侵蚀,降低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的风险。

第三,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泥石流的发生通常与降雨量和地下水含量密切相关,因此,加强降雨监测和地下水监测,及时掌握降雨和地下水的变化情况,是减轻泥石流灾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泥石流预警系统,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和灾害预警模型,可以提前预测泥石流的发生和流动路径,向相关部门和居民发布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避险和救援措施。

此外,还需要完善泥石流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组织好疏散和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第四,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教育。

决策者、科研机构、媒体和学校等有关方面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宣传推广泥石流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和应急知识,让公众了解泥石流的危害性和预防方法,从而能够主动避险和应对灾害。

同时,要加强学校的防灾教育,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和应急技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

遭遇泥石流的避险方法

遭遇泥石流的避险方法

遭遇泥石流的避险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遭遇泥石流时的避险方法:
1. 沿高处行进
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山谷、沟壑等低洼地带,因此在行进时尽可能选择高处,避免走在低洼的地带。

2. 固定身体
在遭遇泥石流时,要尽量固定身体,以避免被泥石流冲走。

可以用双手抓住岩石或树木,以增强身体的支撑力。

3. 尽快逃离
在发现泥石流来临时,要尽快逃离险地,不要停留在低洼地带,以免被冲走。

4. 找到安全的避难所
如无法逃离,要寻找能够避难的地方,例如高台、山洞等,尽量避免躲在建筑物、车辆或桥梁下方。

5. 掩护头部
在被泥石流冲走时,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以免被撞伤。

可以用手护住头部,并用衣物或其他物品包住头部。

总之,遇到泥石流时,要尽量保持冷静,选择合适的避险方法,以保证人身安全。

泥石流形成及避险相关科普知识

泥石流形成及避险相关科普知识

地质灾害之泥石流的形成和避险泥石流, 科普知识, 避险, 形成一、泥石流的基本常识1、泥石流的定义斜坡上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

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巨大的破坏力。

或定义为: 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山洪。

2、泥石流发生规律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其规律。

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的影响,而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

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

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是与季节性相叠加,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3、泥石流的诱发因素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

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

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自然原因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在这个风化过程中,既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因为降水中吸收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产生的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还有就是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

这些原因都能造成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

滑坡、泥石流应急避险常识范文

滑坡、泥石流应急避险常识范文

滑坡、泥石流应急避险常识范文一、滑坡常识滑坡是指地表或者地下较深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个或者部分发生块状体的位移,滑下到低于原位的地形上。

滑坡的发生通常由于下面几个原因:地震、雨水侵蚀、人类工程活动等。

滑坡应急避险常识:1. 监测预警:对于容易发生滑坡的地质灾害点,应建立监测设备,定期进行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避险措施。

2. 人员安全:一旦发生滑坡,要立即撤离可能受到威胁的区域。

撤离时要注意避开可能造成二次灾害的地方,如水源、河岸、山谷等。

3. 预防措施: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工程活动时,应加强地质调查,合理规划,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加固土地、护坡、排水等。

4. 灾后救援:滑坡发生后,组织救援人员进行搜救和救援工作。

同时,还需要进行紧急修复,恢复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二、泥石流常识泥石流是指大量的岩屑、土壤、植被和水沿山坡下坡区域迅速流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由于降雨、冰雪融化、地震等原因引起。

泥石流应急避险常识:1. 预警系统: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应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采取避险措施。

2. 远离险区:一旦接到泥石流预警,居民应立即撤离险区,远离泥石流流动路径。

如果无法及时撤离,应选择高处的地方躲避,避免被泥石流冲走。

3. 房屋加固:在泥石流易发区,建房时要做好加固工作,采取防护措施,如增加抗倾覆、抗震能力,设置固定防护设施等。

4. 灾后救援:泥石流发生后,要迅速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搜救和救援工作。

同时,还要及时清理泥石流堆积物,恢复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总结:滑坡和泥石流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原因以及应急避险的常识非常重要。

在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应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定期进行监测和预警;发生滑坡和泥石流时,要立即撤离可能受到威胁的区域;在工程活动中,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灾后要迅速进行救援和修复工作,恢复基础设施,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泥石流的应对措施泥石流危害及应对措施

泥石流的应对措施泥石流危害及应对措施

泥石流危害及应对措施引言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巨大的危害。

针对这种自然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泥石流对人口和财产的伤害。

本文将简要介绍泥石流的危害及针对泥石流灾害的应对措施。

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是在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一种流动地质灾害。

它由山体崩塌引起的岩石碎屑和泥土、水混合物组成,以高速流动的形式冲击前进,会造成以下危害:1.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泥石流在流动时会有巨大的冲击力,能够将建筑物、桥梁等基础设施冲毁或破坏。

2.造成人口伤害:泥石流在流动时,由于混合物的破坏性,会对人造成巨大的威胁。

泥石流一旦进入人类居住区,就会对人口造成严重的伤害。

3.污染环境:泥石流在流动时,会带来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基于以上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尽可能的避免泥石流造成的危害。

泥石流应对措施1.加强监测和预警在防止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方面,第一步是及时监测和预警工作的实施。

泥石流监测可分为地形监测和流体运动监测两个方面。

地形监测是指监测斜坡结构和岩石的变化、滑坡、崩塌、裂缝、松动地层、盐酸效应等非常规地质灾害的预警。

而流体运动监测是指监测水位、水流、土石流等流体力学方面的数据。

通过定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

2.地面防护措施泥石流在流动时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导致它能够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基于此,需要在建筑物周围采取地面防护措施,例如设置减速山体防撞装置。

减速山体防撞装置通过消耗泥石流的冲击力,并将其分散,从而减轻其对人口和财物的影响。

3.工程治理措施工程治理措施是指在整个山体流域内进行的开展的防灾避险措施。

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比如,在泥石流易发区,可以采取农卡和耕地栽植防护林,或者通过新建防护林、修建防洪墙等方式来保护安全。

4.技术手段的应用在预防泥石流灾害方面,使用动态防护网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技术手段。

防护网被分成多个截面,每个截面之间使用紧密的绳结构形成一个钢筋箱体。

泥石流的应急避险方法

泥石流的应急避险方法

泥石流的应急避险方法泥石流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面对泥石流时,应急避险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泥石流应急避险方法,以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一、灾前准备1.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泥石流是山区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多由暴雨、融雪、地震等自然因素引发。

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可以提前预防和应对。

2.选择安全的住所及逃生通道:在山区居住的人们应选择离河流、陡坡、山谷等潜在泥石流形成地的住所,尽量远离危险区域。

同时,熟悉逃生通道的位置及路径,确保在发生泥石流时能够快速撤离。

3.建立通讯网络:与邻居建立紧密联系,建立一个紧急通讯网络,可以有效地及时传递信息和互相帮助。

二、灾中应对1.保持冷静: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恐慌,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寻找高处避难:泥石流会沿着河流、沟壑等低洼地带流动,因此,当发现泥石流来袭时,尽量向高处避难,避免被泥石流冲击。

3.尽量避开水流:在泥石流来临时,应尽量避开水流,选择固定的物体,如大树、岩石等,以减少被冲走的风险。

4.不进入建筑物:泥石流来临时,尽量不要进入建筑物,因为建筑物容易被泥石流冲毁或倒塌,而成为危险的地方。

5.避免涉水:在泥石流过去后,可能会形成较大的洪水,此时应避免涉水,以免被洪水冲走。

三、灾后救援1.向相关部门求助:在泥石流后,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寻求救援帮助。

2.组织互助救援:灾后,邻居之间应互相帮助。

有能力的人可以参与到救援工作中,提供帮助,提高灾区的救援效率。

3.观察并报告险情:在救援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险情的发展,及时向相关救援人员报告,以便他们能够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结:泥石流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面对泥石流时,我们应提前做好灾前准备,熟悉逃生通道和建立通讯网络。

在泥石流来临时,我们应保持冷静,尽量向高处避难,避免涉水和进入建筑物。

浅谈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与整治

浅谈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与整治

浅谈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与整治泥石流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可以损坏建筑、道路等,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

因此,本文就从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从中吸取教训,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标签:泥石流灾害成因措施1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分析在实际的自然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的危害比较大,具有很强的毁灭性,在逐渐形成过程中,要必需一下几个条件:一是坡度大,所处地形能够很好的蓄水蓄物;二是构成这个地形的土质比较松散;三是在短时间内会形成大量具有突发性的水。

1.1地质地形条件从地形方面来讲,地势陡峭、山高沟深、整体纵度较大,是流程形状。

从地貌方面来讲,在通常条件下,泥石流具体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以及堆积区,在上游地区一般的地形比较多为三面环山,同时其中一面的出口形状呈漏斗状,比较开阔,同时周围山海拔较高,坡地势陡峭、山体破碎,缺少相应的起到保护作用的植被,能够集中大量的水和堆积物;在中游地区,要多为很狭窄和很陡深的峡谷,在很大程度上谷床纵坡的降度很大,能够使泥石流能够发声迅猛的直泄;而在下游地区,多为开阔平坦的平原或者河谷,能够容纳泥石流,为泥石流的冲击提供比较宽阔的空间。

1.2松散物质来源在通产情况下,泥石流多发生在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断裂褶皱地形以及地震频发的地区。

同时,地表破碎的岩石,出现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现象为泥石流的最终形成提供了较为大量的固体物质来源。

另外,如果岩层结构很松散,过于软弱,比较容易被风化,整体的地表结构很容易受到破坏,也能够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诱发的条件。

还有就是人类的滥砍乱伐,破坏了地表的原始植被,破坏了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的水土流失,开厂开礦的废渣废料也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很好的物质来源和材料。

1.3水源条件分析在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过程中,水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诱发条件和动力来源。

在通常情况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包括暴雨、冰雪融水以及水库溃堤防水等。

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灾害。

其中,泥石流作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形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防治措施之土地整治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地质、水文和植被等诸多因素相关。

因此,通过土地整治措施既可以改善地质环境,又可以降低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首先,我们可以采取梯田、阶地等方式改变地形,减轻坡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泥石流的发生。

其次,在地质较差的地区,可以引入地质工程措施,如加固地基、植被覆盖等,增加区域的稳定性。

二、防治措施之水土保持泥石流的形成与降雨和水文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降雨产生的径流量,是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山区地区,我们可以采取植树造林的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侵蚀,防止山体泥石流的形成。

此外,人工构筑沟渠、挖掘积水点也有助于降低洪水流动速度,减少泥石流危害。

三、防治措施之监测预警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及早发现和预警是防治泥石流不可缺少的一环。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感知地下水位、土壤湿度等指标的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地质灾害预警中心,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此外,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潜在的泥石流危险区进行监测,借助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早期发现并预测泥石流的危险性。

四、防治措施之应急救援地质灾害发生时,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是最重要的。

因此,开展相关的应急救援工作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制度,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此外,应建立起一支富有专业素质和应急救援能力的队伍,为灾区人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五、防治措施之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工作。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学校和社区可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正确对待地质灾害,培养科学防灾意识和逃生自救技能。

泥石流成因及预警措施

泥石流成因及预警措施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由于降水或融雪、冰川融水等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由泥沙石块等松散碎屑物质和水构成的特殊流体。

我国是多山国家,很多山区都遭受泥石流的威胁。

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明显变暖,很多地区降水量偏多,暴雨极易诱发泥石流。

通过对泥石流定义的阐述,探讨了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和分布区域,分析了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危害,概括了泥石流的类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最大程度地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是山地突然暴发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等的洪流。

它是山区一种突发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强度较大的山区沟谷中。

泥石流是山地环境退化、地表侵蚀作用加剧、水土泥沙骤然流失的产物。

它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控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大尺度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加剧泥石流频率、强度等的重要原因。

泥石流灾害对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等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因此对泥石流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8月7日22点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1471人遇难,294人失踪。

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害。

因此,进一步加深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做好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1. 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及分布区域1.1 泥石流的分布特点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分布特点如下:(1)集中分布: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接触带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之间的过渡带。

(2)两侧分布:在接触带和过渡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

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堆积分布: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由于山区发生暴雨、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影响,人们需要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

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陡峭的山坡、沟谷和河道。

陡峭的山坡和沟谷使得泥石流的运动速度加快,形成猛烈的冲击力。

气候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降雨和融雪。

降雨过程中,大量的雨水会渗入土壤中,导致土壤饱和,失去支撑力,从而引发泥石流。

融雪过程中,大量的融雪水也会导致土壤饱和,产生泥石流。

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和地层结构。

土壤类型主要分为粉砂质土和粘土,粉砂质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粘土则具有较好的保水性。

地层结构主要指的是岩性和断裂带的分布情况,岩性较脆弱的地区和断裂带发育的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

为了防治泥石流,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加强泥石流灾害监测和预警。

通过建立泥石流监测站和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泥石流,提前采取避灾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是合理规划山区土地利用。

山区土地利用应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结合的原则,合理分布农田、林地、草地和湖泊,保持山地的生态平衡,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再次是加强山体治理和防护工程。

通过植被恢复、护坡、排水和加固等措施,加强对山体的治理和防护,减少山体的崩塌和滑坡,降低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取减灾移民、建设避灾场所和培训群众避险技能等措施,提高泥石流灾害的应对能力。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防治泥石流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山体治理和防护工程等。

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

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

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摘要: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出现,将会导致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就针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就基于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来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以期能够为有关的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泥石流;成因;治理措施引言泥石流即为在山区亦或是山谷沟渠,存在着较大坡度的地质环境当中,由于短期之内的大量降水亦或是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引发的山体滑坡,同时裹挟着大量的砂石等松散物质所形成的洪流。

泥石流具有明显的突发性与快速流动特点,且由于所裹挟的各类物质容量巨大,因此,还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泥石流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特征。

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地质开发、次生灾害等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所引发的。

一、泥石流灾害体基本特征1、泥石流沟域特征卓尼城区西山泥石流沟主沟长2.56km,沟域面积2.92km2,沟槽平均纵比降在85‰左右。

流域内支沟发育较少,规模也较小,多呈“V”型。

卓尼城区西山泥石流没有典型的流通区,沟域主要为形成区和堆积区组成,堆积区主要分布于沟口人头山村及下游扇形地区,其余地段为形成区。

2、泥石流水源特征降雨是引发卓尼城区西山泥石流爆发的主要诱因,工作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属北秦岭皱褶带南部,结构复杂,受地域、地形、地貌等条件影响,大气降雨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发生在6~9月份,其中7~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多以大雨或暴雨的形式出现,并具有笼罩面积小、历时短、强度大等特点。

根据卓尼县气象部门长期降雨资料,泥石流流域内日或24小时最大降雨量、1小时最大降雨量和10分钟最大降雨量分别为:100.4mm、47.0mm和24.3mm。

降雨不仅增大了坡体的自身重量,还给坡体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促使坡体软化和滑面抗剪强度降低,从而降低了泥石流起动的临界雨量。

泥石流预防

泥石流预防

泥石流预防泥石流暴发突然猛烈,持续时间不长,通常在几分钟~一、二个小时结束。

由于泥石流较难准确预报,易造成较大伤亡。

怎样判断泥石流的发生?遭遇泥石流又如何避险、逃生呢?我们要遵循泥石流的形成、活动规律,掌握其发生过程中的特有现象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

1.怎样正确判断泥石流的发生除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外,我们还可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泥石流的发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

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仔细倾听是否有从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式的声音,如听到这种声音,哪怕极微弱也应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须迅速离开危险地段。

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2.避防与逃逸泥石流的方法减轻泥石流灾害的方法措施可分为非应急和应急性措施两种。

(1) 非应急性的措施:避让措施。

在泥石流发育分布区,工矿、村镇、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的选址、旅游开发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沟谷及其危害状况的情况下进行,尽量避开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区与地段,例如泥石流沟的中、上游段及沟口,主支沟交汇部的低平地,靠近河床的低缓阶地或坡脚处,河道弯道外侧等等。

实在无法避开时应考虑修建防护工程或采取其它措施。

生物措施:是一种长期的有助于减缓泥石流形成达到一定防卸目的的治理性手段。

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还林,固结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发生机率与规模。

工程设施:主要是为保护危害对象免遭破坏而采取的防护、排导、拦挡及跨越等工程设施。

例如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

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与流速修建的排泄沟、导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

:为了控制拦截下泄物,消弱泥石流冲击能量,修建的拦砂坝、储淤场、截流工程等。

综合防治措施:即将生物措施与适用于某一泥石流危害区的几项工程措施相互结合,对泥石流小流域进行统一全面整治,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

排导槽
拦挡和排导
• 2.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防治
(拦蓄工程)
水源涵养林 水土保持林 林 护床防冲林 业 护堤固滩林 工 程
梯田耕作 立体种植 农 免耕种植 业 选择作物 工 程
适度放牧 圈养 分区轮牧 改良牧草 选择保水保土牧草 牧 业 工 程
改良土壤,削减径流; 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沟床,防止冲刷、下切; 加固河堤,保护滩地,防风固沙
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扩大植被覆盖率,截持降雨,减少地表径流; 促使雨水快速渗透,减少土壤侵蚀; 选择保水保土作物,减少水土流失
保持牧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护养草场,减轻水土流失; 防止草场退化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 提高产草率,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减轻水土流失; 提高保水保土能力,削减土壤侵蚀
• 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于 当地自然资源的掠夺就像嚼甘蔗一样,一 节一节地把舟曲嚼干。(南方周末)
• (2)不合理的开发与规划
• 有关城市规划的专家表示,舟曲泥石流频 发却未引起城市规划的足够重视,这也许 是此次泥石流灾害给我们最大的教训之一。 无论如何,城市和村庄的建设应该更具规 划性,至少应该避开水口,这样泥石流到 来时,也不至于遭遇灭顶之灾。
(灾后舟曲)
1.泥石流成因
• 1.自然方面 • (1)强降水 • 泥石流是山区暴雨径流所形成的洪水及其
对固体物质的携带,移动和抛放3个相互交替 的过程.地表含水达到饱和状态,又遇短时大 暴雨或特大暴雨,是产生泥石流的基本条件.
• 以舟曲为例:
• 8月7日20时至8日5时,甘肃省甘南州出现 分布极不均匀的降雨天气,降雨量一般在 5—30毫米之间,局地有暴雨。
•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 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 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 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 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 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 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 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摘要:泥石流的发生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因此针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应积极做好防治工程。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工程1.引言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泥石流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周期性。

其中诱导原因是自然原因、滥发乱砍、不合理的开发、次生灾害等。

2.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的原因泥石流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自然地质灾害,它的形成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坡度比较大且容易蓄物蓄水的地形;在该地形里的土质或者堆积物较为松散;会出现大量的突发性的水流。

(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是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地形必须是处于高山地带,山地形式陡峭且沟比较深,这种地形才能便于水流或者松散固体物质的汇集或者堆积。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的上游区叫形成区,中游区叫流通区,下游区叫堆积区。

形成区的的地形必须是三面环山,有一面是空旷的,且位于该出口的地形陡峭,山上的土石比较松散,植物的长势不好,这样的地形才有利于松散物质和水流的汇集或者堆积:在流通区的地形上,多为狭窄的陡峭的峡谷,谷底是斜坡且倾斜度较大,使得在泥石流形成的过程中,流经此处能加快泥石流的流冲速度,增大其破坏性;堆积区的地形一般是属于平坦的平原,使得堆积物有堆积的地方。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松散物质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泥石流的发生常常处于山石松动,植被长势不好,地形结构复杂且会发生地震的区域,所以当有震感的时候,山上的土石由于松动就会发生滑落、崩塌等现象,从而给泥石流带来了较为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

其次,由于发生泥石流的地带是出于高山地带,山上的石头多以岩石为主,而岩石在长期的风雨和阳光暴晒下容易断层和风化,所以当泥石流发生的时候,也容易松动,为泥石流带来丰富的沙石等松散物质,还有近年来,由于乱砍乱伐,植被大肆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松动,这样也为泥石流带来了很多的固体物质。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其中,泥石流灾害以其猛烈的冲击力和巨大的破坏力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并且其防治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入手,探讨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方法。

泥石流是指由大量的水、泥土、石头和其他碎屑物质混合而成的流体,沿着山坡或山谷迅速下滑的自然现象。

它通常在陡峭的地形上出现,山坡上的土壤被大雨或融化的雪水浸泡,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失去了自身的稳定性。

同时,降雨也能增加山坡上的水分含量,降低土壤的黏性,从而使土壤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此外,地震也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动力堆积、流动和沉积。

在动力堆积阶段,大量的土石体沿着山坡失去稳定性,形成松散的土质堆积物。

当土壤松散堆积物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如重力、地震或降雨冲刷时,泥石流就开始流动。

在流动阶段,泥石流迅速流动,形成流速快、冲击力强的急流。

最后,在沉积阶段,泥石流减缓并逐渐沉积,使得泥石流流域内的土石体逐渐堆积。

针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泥石流形势的监测与预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潜在泥石流灾害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信息,以便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要加强对泥石流形成因素的研究。

深入了解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与紧急应对机制也是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警报,引导人们采取适当的逃生和避险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泥石流防治工作中,还可以采取采集和清理泥石流堆积物的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泥石流沉积的黑土和砂石等资源,可以为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此外,进行泥石流的土地整治和治理工作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通过建设固定护坡、挡土墙等工程,加强地质灾害点附近土壤的固结和稳定,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之泥石流的形成和避险
, 科普知识, 避险, 形成
一、泥石流的基本常识
1、泥石流的定义
斜坡上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

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巨大的破坏力。

或定义为: 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山洪。

2、泥石流发生规律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其规律。

季节性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周期性
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的影响,而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

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
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

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是与季节性相叠加,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3、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

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

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自然原因
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在这个风化过程中,既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因为降水中吸收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产生的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还有就是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

这些原因都能造成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

不合理开挖
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

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

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

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

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