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变迁及观影空间的变化对审美体验的影响

合集下载

社会变迁时代背景下的审美观念研究

社会变迁时代背景下的审美观念研究

社会变迁时代背景下的审美观念研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开始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范畴。

本文将探讨社会变迁时代背景下的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因素。

一、社会变迁带来的审美观念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追求多元化的审美观念。

从过去单一的审美标准,如身材、面容等方面的美,转向了更加宽泛的定义。

现代社会中,美不再只是在外部形象上的追求,而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和个性的展示。

人们开始认识到,真正的美不仅仅是表面的外貌,而是内在的光芒和魅力的体现。

二、媒体与大众文化对审美观念的影响媒体的崛起和大众文化的兴盛,对于审美观念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社会中,媒体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渠道向大众传播各种形式的审美观念。

这些媒体形式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榜样,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同时,大众文化的兴起也加速了审美观念的变化。

音乐、时尚、艺术等领域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审美局限,追求个性化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三、社会心理与审美观念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对于个人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的评判和群体的认同对于个人的审美选择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在社交媒体的时代,人们通过分享自己的审美观念并获得他人的认同,强化了个人的审美取向。

同时,也有人会因为追求社会认同而放弃自我特点,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

因此,社会环境对于个人审美观念的塑造和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变迁对审美观念的挑战尽管社会变迁给予审美观念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面临着审美观念的碎片化和混乱。

同时,社会的竞争压力也使人们追求审美标准变得过度焦虑。

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期待,有些人可能会委曲求全地改变自己的审美观念,甚至蔑视和排斥传统审美的价值。

信息时代对人审美的影响

信息时代对人审美的影响

信息时代对人审美的影响
信息时代对人审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样化的审美对象:信息时代,人们接触到大量的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审美对象变得更加多样化。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不同的审美对象,不再受限于地域、时间、文化等因素。

2. 个性化的审美需求信息时代,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审美需求也变得更加个性化。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审美对象,不再受限于大众审美。

3.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加便捷地传播和共享。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欣赏和分享自己喜欢的审美对象,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

4. 信息化的审美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审美教育变得更加普及便捷。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艺术知识、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总之,信息时代对人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审美对象更加多样化、审美需求更加个性化,也使得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教育在审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媒介变迁与艺术发展

媒介变迁与艺术发展

媒介变迁与艺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介也在不断的变迁,这种变迁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媒介变迁与艺术发展息息相关,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媒介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思想,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媒介变迁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媒介的变迁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过去,艺术家们的创作媒介主要是绘画、雕塑等传统的艺术形式,受限于材料和技术的条件,他们的创作空间比较狭窄。

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媒介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数字媒体、影像媒体等新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从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媒介的变迁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渠道。

过去,艺术品主要通过美术馆、画廊等传统的展示空间来展示和传播,而这些传统的展示空间受到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难以让更多的观众去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媒介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比如网站、社交媒体等。

这些新的展示渠道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从而推动了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媒介的变迁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技术支持。

在数字科技的支持下,艺术家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运用各种艺术创作工具,比如Photoshop、3D建模软件等,使得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不再受到传统媒介的限制。

数字科技的发展也为艺术品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优秀的艺术作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欣赏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介的变迁也将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艺术家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尝试新的媒介和技术,以满足时代和观众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文化。

唯有如此,艺术才能在媒介变迁的浪潮中不断前行,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新媒体对视听觉运用影响的研究

新媒体对视听觉运用影响的研究

新媒体对视听觉运用影响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视听觉运用在今天的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接触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和传播的需求,新媒体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给人们带来更加直观、生动的体验。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通过视听觉的结合,新媒体传达信息更加准确、更具说服力,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的视听觉运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企业、广告、娱乐等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新媒体对视听觉运用的影响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对视听觉的影响、视听觉整合的影响以及未来的趋势,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视听感知。

随着新媒体对视听觉运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值得关注的是,新媒体对视听觉的影响是否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新媒体所推崇的图像和声音的传播方式是否会带来认知上的挑战?随着新媒体视听觉运用的普及,会不会对传统媒体产生颠覆性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研究新媒体对视听觉运用影响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对视听觉的影响,分析其对人们思维、沟通和观念形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新媒体视听觉运用的趋势与展望,为未来新媒体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媒体对视听觉运用的影响,探讨新媒体如何改变人们的视听感知方式,了解新媒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新媒体对社会传播和文化发展的作用,探究新媒体视听觉运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和效果。

通过对新媒体视听觉运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为新媒体传播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促进新媒体在视听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从“银幕”到“屏幕”: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对电影的拆解与重构

从“银幕”到“屏幕”: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对电影的拆解与重构

从“银幕”到“屏幕”:解说电影类短视频对电影的拆解与重构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进步和人们观影方式的转变,电影类短视频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谈论。

这些短视频将电影作品以及其中的视听元素进行解说和解构,旨在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像,向观众传达影片的核心故事、场景特色以及剧情进步等信息。

这种新兴的观影方式开始在大众中引起热议,并对观众对电影作品的理解和观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起首,电影类短视频通过对电影的解说和解构,援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的核心内容。

在正片播出前,观众可以通过这些短视频对故事背景、人物干系和情节进步有所了解。

对于一些复杂的电影题材,这对于观众来说尤为重要。

例如,在科幻类电影中,涉及到复杂的时间线和跳动式的剧情扣人心弦,观众若果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可能会感到狐疑和难以理解。

而通过电影类短视频,观众可以迅速精通电影的背景设定、时间线以及角色之间的干系,提前对故事情节有所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影片。

其次,电影类短视频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宣扬方式。

传统上,电影的宣扬主要通过预告片、海报、宣扬片等方式进行。

而电影类短视频则以解说和解构的形式,将影片中的亮点和看点进行剪辑和整理,以奇特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这种新颖的宣扬形式不仅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能在短时间内传达电影的核心卖点,激发观众的观影爱好。

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这些短视频能够快速传播并引起热议,进一步增加了电影的著名度和关注度。

此外,电影类短视频对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体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观影习惯中,观众在电影院中静静观览大银幕上的画面和声音。

而通过电影类短视频,观众逐渐习惯了在屏幕上观看电影的片段和解说,对于电影的呈现和观看方式产生了新的期待。

观众开始习惯于通过短视频对电影的概括和提炼,而不再只单纯地依靠完整的电影作品去了解电影。

这种另类的观影方式改变了观众对电影的接受方式和审美需求,对于电影制作和推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审美体验感觉探究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审美体验感觉探究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审美体验感觉探究【摘要】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在审美体验中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体验感觉。

新媒体艺术通过数字技术与互动性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而传统艺术则侧重于历史文化传承和情感交流。

在审美体验中,观众会受到作品的表现形式、情感共鸣和心理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塑造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引导他们与作品互动并深入理解艺术家的意图。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在审美体验中有着共同点和差异,但都对审美体验的重要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促进了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审美体验、感觉、对比、元素、共同点、差异、重要性、表现、区别、结论。

1. 引言1.1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表现形式、媒介、创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媒体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包括数字艺术、网络艺术、互动艺术等。

而传统艺术则是指传统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形式的艺术创作。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媒介的不同。

新媒体艺术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影像等数字媒体来实现艺术创作,具有高度的数字化和互动性;而传统艺术则是依靠传统的画笔、颜料、乐器等实体媒介进行创作,更加注重手工艺和物质性。

其次是创作方式的差异。

新媒体艺术通常需要艺术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编程能力,同时还需要与技术人员合作来完成作品;而传统艺术更加强调艺术家个人的技艺和感悟,更多地依赖于艺术家的手工操作和审美观念。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在媒介、创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种不同也直接影响着观众对作品的审美体验。

在今后的探讨中,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剖析这种影响。

1.2 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审美体验是人们审视、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类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电影传播媒介的古今之变——浅析电影传播媒介的变革与对电影审美的影响

电影传播媒介的古今之变——浅析电影传播媒介的变革与对电影审美的影响

电影传播媒介的古今之变——浅析电影传播媒介的变革与对电影审美的影响【摘要】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次次推动了艺术传播媒介的变革,同时伴随着其艺术美学上的革新。

今日的电影从胶片到数码,其介质的变革必然引起了电影美学上的颠覆。

本文将结合电影传播媒介的变革浅析电影美学的变迁。

【关键词】传播媒介电影美学新世纪初,曾任澳大利亚视听资料馆馆长的保罗.谢奇乌塞出版他的著作《电影之死》,书中作者以电影媒介从胶片到光盘、数字技术的变化改变了电影本质为论点,提出“电影,正在死亡!”。

这一言论立刻引起电影界的一片哗然,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是夸大其词。

也有人承认这样的事情确实正在发生。

庆幸的是,电影学者们逐渐以冷静的思考和锐利的目光伴随着电影媒介的变革考察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断变迁。

一、电影传播的物质载体:从胶片到数码资源如今,电影无处不在。

而在电影诞生之初,电影却是令人惊讶和罕见的。

毋庸置疑,电影的发展必定伴随着电影技术的演进。

1826年,摄影技术的发明,让电影的出现成为了可能。

1878年,美国摄影师爱德沃德.迈布里奇利用一连串玻璃感光板的照像机,以快速曝光拍出了一系列马在奔跑的照片,他将运动凝住,借用连续放映影像来重新创造动作,呈现出了运动的影像。

这便是最早以连续的照片的形式呈现了运动的影像——电影的雏形。

1882年,另一位对研究动物运动感兴趣的法国科学家艾蒂安.朱尔斯.玛瑞发明了一个可以在电影旋转盘的边缘拍下12格画面的摄影机。

1888年,玛瑞又制造了一架可以使用一条长底片的摄影机,但这还是为了分解连续动作拍成一张张静照用的,被拍下来的动作也少于一秒。

1889年,乔治.伊斯曼发明了一种底片,称作赛璐珞。

这种底片加上摄影机的机械装置,能让它通过光圈曝光,使得发明长底片成为可能。

此后,电影的制成便以此为根基,出现了长底片,可以拍出更多的画格,将事物一秒的动作以多格连续拍摄,也因此诞生了电影影像的载体——胶片。

媒介融合视域下电影形态的重构

媒介融合视域下电影形态的重构

472021自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其定义一直被反复探讨:乔托•卡努杜的《第七艺术宣言》赋予电影第七艺术的身份;安德烈•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定义了电影是活动的影像;克里斯蒂安•麦茨援引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认定了电影是同语言一样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麦克卢汉则认为电影是可以和书本相媲美的重要媒介,其形态在未来有着无限的演进可能。

但无尽的追问与界定最终也未能达成一个公认的概念,只留下了一条关于电影概念建构的“渐近线”。

[1]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不同媒体间的壁垒,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在形式、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合并重组,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让信息的传播方式、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亨利•詹金斯所说:“融合这一术语用来描述媒体传播方面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变迁。

它所涉及的一些共同理念包括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交流、多种媒体产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寻求新旧媒体缝隙间的媒体融资新框架以及那些四处寻求各种娱乐体验的媒体受众的迁移行为等。

”[2]媒介融合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分为两种。

其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其二则是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

[3]即文字、声音、图片、活动影像等媒介形式全盘数字化后在互联网上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

传统的媒介产业融合是纵向整合,往往指通过产业并购的方式完善内容制作、发行以及放映相关产业链,例如阿里巴巴成立阿里影业投资制作电影,收购流媒体放映平台作为分发渠道,打造线上购票平台等。

如今的媒介产业融合则更倾向于横向扩张,媒体公司不断纳入新的媒介领域,比如腾讯互娱“泛娱乐”推出腾讯游戏、腾讯动漫、腾讯文学、腾讯影业、腾讯电竞五大业务平台,构建了一个打通游戏、文学、动漫、影视、戏剧等多种文创业务领域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交织使得受众审美心理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在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阅读习惯和审美取向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旨在从全媒体视野出发,深入探讨受众审美心理的变迁及其影响,以期为媒体内容创作与传播提供理论支撑。

二、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审美心理变迁(一)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外,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也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这种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受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同时也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阅读习惯的改变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较于传统的长篇大论,受众更倾向于阅读简短、精炼的内容。

此外,视觉元素在信息传递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成为了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

(三)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审美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背景的受众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偏好。

这就要求媒体内容创作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审美差异,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三、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因素分析(一)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因此,在创作媒体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以更好地满足其审美需求。

(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社会舆论、流行趋势等社会心理因素会对受众的审美取向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媒体内容创作应关注社会心理的变化,以把握受众的审美动态。

(三)个人经历与性格个人经历与性格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导致他们对媒体内容的审美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

因此,在创作媒体内容时,应关注目标受众的个人经历与性格特点,以制定针对性的内容策略。

论融媒体时代中国网络电影的形态特征

论融媒体时代中国网络电影的形态特征

网络自制电影主要是利用网络为媒介和平台,在网络上进行播放的一种新兴电影。

网络自制电影碎片化叙事比较明显,互动性叙事较强,叙事大多化繁为简。

网络自制电影具有审美直觉性,一些优秀的网络自制电影使我们的心灵受到良好的熏陶,能给人一种美感与愉悦感。

[1]网络自制电影运用互联网思维,重视网感与影感并重。

要从跨媒介叙事入手,完成文本在不同媒介载体中的多角度衍生,实现网感与影感的弥合融汇。

要把握当下大众文化与时代脉搏,精准触摸跨越媒介的交叠受众群体,不断提高网络电影互动性传播的效率。

融媒体时代,各媒介之间的链接与融合为网络自制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往往是多个平台联动为网络自制电影做传播。

网络自制电影依托于独特便捷的互联网资源,增强与受众的交互性,增加用户粘性。

在娱乐消费的人群中,粉丝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而存在。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粉丝被视为是可以变现的社会文化资本。

因此,在市场的自然驱动与竞争下,网络自制电影市场的结构也在不断重塑与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对粉丝的认知重塑与赋权。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内容创作者认识到粉丝的力量及可开发性,网络自制电影内容创作者要具有互联网思维才能创作出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

粉丝不再是站在边缘地带自说自话的人,一些粉丝积极参与到网络自制电影的创作中。

创作团队应从观众出发,打造网络自制电影精品。

坚持以用户为核心,就是要满足受众在各个不同领域、场景的诉求,运用互联网思维创作网络自制电影;同时延长内容的产业链,多方位地整合资源,为优质网络自制电影打造合适的平台。

相比2018年的“分账狂欢”,“减量增质”更适于2019年中国网络电影市场。

双备案制度的政策①倒逼行业发展以及“网络电影”作为统一称谓规范的内容②凝聚行业共识,推动网络电影从粗放式、杂耍式向精品化、专业化发展。

网络短片、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网络电影的阶段更迭,标志着中国网络电影发展迎来新拐点。

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作为网络电影的主要传播渠道,平衡网感与影感,呈现以互联网思维方式提供优质内容的发展趋势。

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共3篇

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共3篇

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共3篇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1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媒技术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媒介的应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和速度之快,是任何一个艺术形式都难以逾越的。

艺术作为媒介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革调整,得到了愈加广泛的传播。

本文将就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力图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影响和互动。

一、媒介演化对艺术传播的影响1.1 图像媒介的影响随着图像媒介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艺术也开始走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这使得艺术作品的诞生、传播和呈现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艺术家可以将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创造更为多样化和丰富的作品形式,而不再受到传统手工制作方式的局限。

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作品,也让艺术家的作品能够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在此基础上塑造艺术家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由此看来,图像媒介对于艺术传播的要角不言自明。

1.2 音频媒介的影响音频媒介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传播方式。

与文字、图片媒介不同,音频媒介更注重传递音乐、歌唱、朗诵等通过声音传递的形式。

无论是在广播、网络音频平台,还是在线音乐服务商中,音频媒介都在以高效、便捷的姿态助力艺术传播。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音频媒介发表自己的音乐,使自己的才华被更多的人认可。

1.3 视频媒介的影响随着视频媒介的兴起,对于艺术传播来说,视频媒介的影响也愈加突出。

视频的特点是能够同时传达画面和声音,这对于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视频媒介的中心是视频网站,艺术家们可以在上面发布自己的艺术作品,并得到观众的关注与赞赏。

二、艺术传播对媒介演化的影响2.1 微信公众号的普及2012年,微信公众号上线,成为微信技术提供商所提供的最新满足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新功能。

随着公众号的逐渐普及,它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艺术家的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艺术家可以发布自己的作品,与读者进行互动,也可以通过公众号积累一批忠实粉丝,以此不断壮大自己的影响力。

《2024年“媒介化生存”_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之维》范文

《2024年“媒介化生存”_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之维》范文

《“媒介化生存”_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之维》篇一“媒介化生存”_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之维媒介化生存: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之维一、引言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被媒介所塑造和影响,这种影响尤其体现在电影工业美学中。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形式,其发展历程与媒介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化生存”背景下,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之维,分析电影如何通过媒介技术实现艺术表达,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对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二、电影工业与媒介技术的融合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工业与媒介技术的融合愈发紧密。

从早期的胶片电影到现在的数字电影,再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运用,电影工业不断突破传统边界,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这些媒介技术的运用,使得电影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现实,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三、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之维电影工业美学是电影艺术与媒介技术的结合,通过影像、声音、色彩等元素,传达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在媒介化生存的背景下,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之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像语言:电影通过影像语言传达情感和观念。

在影像的构图、色彩、光影等方面,电影运用媒介技术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影片的内涵。

2. 声音设计:声音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效、配乐等手段,为影片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在数字化时代,声音设计更加精细和多样化,为电影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3. 互动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影的互动性逐渐增强。

观众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介与电影进行互动,参与电影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从而改变传统的观影模式。

四、电影工业美学对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电影工业美学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电影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使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

其次,电影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和互动性特点,使人们的审美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

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

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

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媒介进化的过程中,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的重要性及其引发的空间转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媒介形态和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介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互动关系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媒介进化的角度出发,分析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并探讨媒介研究在空间转向背景下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在媒介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社会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

空间媒介化指的是媒介技术通过构建虚拟空间,改变人们对物理空间的感知和认知方式,从而对社会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而媒介空间化则是指物理空间通过媒介技术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了新的空间形态和功能,进一步推动了媒介的进化和发展。

本文首先将对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媒介进化历程中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的重要节点和趋势。

接着,本文将分析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对社会空间结构、人类行为模式和认知方式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媒介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文还将探讨媒介研究在空间转向背景下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媒介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将更加紧密和复杂,媒介研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其研究视角和方法。

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媒介研究如何适应空间转向的新形势,如何深化对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的理解,以及如何推动媒介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在媒介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媒介研究在空间转向背景下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以期为媒介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媒介进化的历程与趋势媒介作为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其发展历程与趋势始终与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从古代的甲骨文、竹简,到近代的报纸、广播,再到现代的电视、互联网,媒介形态不断演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也日新月异。

媒介进化的历程,既是一部技术革新的历史,也是一部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

媒介变迁与艺术发展

媒介变迁与艺术发展

媒介变迁与艺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媒介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手工艺术到数字化时代的多媒体艺术,媒介的变迁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媒介变迁与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传统媒介到新媒体的演变,以及如何影响艺术的表达和创新。

让我们回顾一下媒介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艺术创作主要依靠手工艺和传统工艺,如绘画、雕塑、陶艺等。

这些传统媒介需要艺术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作品,而且作品的传播范围有限。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艺术家可以将作品复制并传播给更多的人,进一步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摄影、电影等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

摄影术的问世使艺术家可以更准确地捕捉现实世界,电影的出现让艺术家可以用动态的方式来表现故事和情感。

这些新媒介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并且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艺术家们可以更快地获得灵感,更快地将作品呈现给观众。

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艺术家可以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创作,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来制作作品,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来与观众进行互动。

新媒体的出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使艺术走出了博物馆和画廊,成为了更加贴近生活的一部分。

媒介变迁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媒介的变迁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

传统媒介的限制使得艺术家的创作受到一定的束缚,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束缚,让艺术家可以更加自由地挥洒创作的思绪。

数字艺术家可以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创作,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呈现全新的艺术体验,这些都为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媒介变迁拓展了艺术的传播渠道。

传统的艺术作品需要通过展览和出版来进行传播,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艺术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世界。

艺术家可以在网上建立个人网站或者社交媒体账号,与观众进行互动,展示自己的作品,接受来自全球各地的观众的欣赏和评论。

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不仅促进了艺术的交流和分享,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浅谈现代传播媒介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浅谈现代传播媒介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浅谈现代传播媒介对美术创作的影响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美术创作主要依靠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而现在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兴起,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现代传播媒介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现代传播媒介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

在传统的艺术空间中,美术作品的展示面对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观众数量也相对有限。

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普及,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展示渠道,通过新媒体平台,他们的作品可以被更多人所关注和认可。

艺术家们也可以通过这些媒介来宣传自己的作品,并且开辟出更多的商业合作和交易机会。

传统的美术创作展示和交易方式受到了颠覆,这为美术创作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与动力。

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影响了美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在传统的美术创作中,艺术家们主要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感,而现代传播媒介不仅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形式,还催生了更多前卫和新潮的创作内容。

比如电影、电视等影像媒介,艺术家们可以通过视频、影像等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新型的创作方式为美术创作注入了更为生动和多样的元素,拉近了观众和作品之间的距离。

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互动媒体等形式也为美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艺术家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现他们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点,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现代传播媒介对美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影响了美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美术创作与其他领域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美术创作将会在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展现更为多样和丰富的面貌,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惊喜。

探究电影叙事方式对美学体验的影响

探究电影叙事方式对美学体验的影响

探究电影叙事方式对美学体验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叙事方式来传达情节、表达主题,并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电影叙事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对美学体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究电影叙事方式对美学体验的影响,包括情节结构、视角选择和镜头语言等方面。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电影的情节结构对美学体验的影响。

情节是电影叙事的基础,是观众们跟随电影情节发展的主线。

不同的情节结构会带来不同的美学体验。

传统的线性情节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展示故事发展,让观众能够较为轻松地理解故事逻辑并参与其中。

这种情节结构常见于大多数商业电影,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供一个较为直接的故事体验。

然而,非线性情节结构在近年来的电影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其通过时间跳跃、闪回等手法,将故事非线性地呈现给观众。

这种情节结构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探索,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盗梦空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跳跃不同的梦境层级,引导观众思考现实与梦境的边界,给予观众全新的电影观影体验。

非线性情节结构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观众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电影中,从而提升美学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电影叙事方式中的视角选择也对美学体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视角是故事所呈现的角度和立场,决定了观众所能获得的信息和情感。

不同的视角可以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

第一人称视角能够让观众与主人公产生更强的情感共鸣,使观众更容易代入主人公的角色,近距离感受故事发生的过程。

例如,《失控玩家》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游戏世界的刺激和紧张,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另外,多重视角的运用也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全面的故事理解和体验。

例如,《罗马》通过女佣Cleo的视角展示了墨西哥城1970年代的社会变迁,同时呈现了Cleo个人的情感和成长故事。

电影通过多角度的叙事,刻画了不同人物的命运和生活状态,给观众带来了更为细致、深入的观影体验。

最后,电影叙事方式中的镜头语言也对美学体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024年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看与被看》范文

《2024年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看与被看》范文

《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看与被看》篇一凝视媒介的转变——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眼睛”的看与被看一、引言随着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来临,我们生活中的媒介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其中,电影作为一种传统且影响深远的媒介形式,其与“观看”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电影眼睛”为视角,探究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媒介转变所导致的“看”与“被看”的关系演变。

二、电影的“看”与“被看”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叙事方式,成为了人们重要的娱乐和表达工具。

在电影中,“看”与“被看”的关系构成了其基本的互动模式。

观众通过观看电影屏幕上的影像,体验到一种视觉上的参与感,而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则通过影像和声音的呈现,被展示给观众进行观看。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正在发生转变。

传统的电影观看模式强调的是观众的被动接受,而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观众开始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性。

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参与到电影的制作、传播和评价过程中,使得“被看”也变成了一种积极的、互动的行为。

三、后现代主义对“电影眼睛”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以其多元化、碎片化、反传统等特征,对电影等媒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电影的“看”与“被看”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一方面,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视觉语言更加丰富和多样,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视觉体验和思考空间;另一方面,观众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观看者,而是成为了参与者、评价者和创作者。

四、媒介转变与“电影眼睛”的演变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介的兴起,电影等传统媒介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转变。

一方面,新媒介的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为电影等传统媒介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另一方面,这些新媒介的兴起也使得电影等传统媒介需要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观众需求。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影眼睛”的观看方式和理解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2024年流媒体与未来的电影业_美学、产业、文化》范文

《2024年流媒体与未来的电影业_美学、产业、文化》范文

《流媒体与未来的电影业_美学、产业、文化》篇一流媒体与未来的电影业_美学、产业、文化流媒体与未来的电影业:美学、产业、文化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流媒体平台正在逐步改变电影业的传统模式。

从美学、产业到文化层面,流媒体都为电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流媒体对未来电影业的影响,分析其美学价值、产业变革以及文化意义。

二、流媒体与电影美学1. 视觉呈现:流媒体技术为电影提供了更高清、更逼真的画面质量,使得观众能够享受到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在色彩、光影、画面构图等方面,流媒体电影展现了更加丰富的美学元素。

2. 音效设计:流媒体技术为电影音效提供了更加立体、真实的音效体验。

通过环绕声、虚拟现实音效等技术,观众可以感受到更加真实的听觉效果,增强观影的沉浸感。

3. 叙事方式:流媒体电影在叙事方式上也有了新的尝试。

通过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等方式,流媒体电影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使得电影更加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感。

三、流媒体与电影产业1. 产业格局:流媒体平台的崛起改变了电影产业的格局。

传统电影院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流媒体平台则成为了电影发行的重要渠道。

同时,流媒体平台也促进了电影制作、发行、宣传等各个环节的紧密合作。

2. 商业模式:流媒体平台的商业模式为电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会员制、广告等方式,流媒体平台可以为电影制作方提供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流媒体平台也促进了电影衍生品的发展,为电影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3. 创作自由:流媒体平台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

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风格进行创作,而无需过多考虑市场和观众的反馈。

这有助于推动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四、流媒体与电影文化1. 文化传播:流媒体平台为电影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通过互联网,电影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使得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不同的文化。

这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试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审美

试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审美

试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审美当今社会,我们正在迈入一个电子媒介时代。

电子技术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

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迅速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图像化的虚拟世界中,我们的审美的对象开始发生着由实物到拟像的蜕变,我们对于美的研究也由过去的纯美学走向了审美日常化的范畴。

新的审美模式的出现也必将引发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理念,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正发生着裂变,旧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样式正在形成。

因此,对于电子媒介的探究、审美范式的转变以及文学发展新态势,将是今后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杨拓(1981—),男,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江西南昌33002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借助新型电子通讯技术的媒介即电子媒介开始进入我们的世界。

当媒介迈入电子时代,它的触角开始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所依赖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媒介的力量来完成。

说得具体一点,我们生活中的公共参与、公共话语空间和公众文化的建设都必须通过电子媒介的传播来建设。

当然传统的媒介在这些领域的建构上还是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和电子媒介这个庞然大物比起来,传统媒介对于我们生活领域的影响显得越来越单薄了。

所以对于电子媒介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美?如何审美?这千百年来一直在延续的话题在“电子媒介时代”中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我们研究的美学对象在电子媒介时代正发生着由实到虚、由实物到拟像的蜕变,我们对于美的研究也由过去的纯美学走向了审美日常化的范畴。

这种改变又直接作用于文学发展理念与样式,旧的文学模式已被打破,新的文学样式正在形成。

电子媒介对于文学的影响正由工具理性向功能主体发生转变。

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审美做一些基础性的分析与梳理工作。

一、电子媒介时代的困顿媒介(单数medium,复数media)指“一种使两个个体发生关系的中介人或中介物,即把一方介绍给另一方”[1](P6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研究王珂媒介的变迁及观影空间的变化对审美体验的影响摘要:通过对物理空间、视听空间、光、仪式感四个方面的分析,本文认为影像呈现媒介的变迁及观影空间的变化对审美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比在电影院观看电影和用新媒体媒介观看电影,本文发现电影院因其物理空间的恒定性、视听空间营造能力的稳定性、光分布的梯度性及仪式感共情空间的优秀构造能力使观众可以较为容易的获得审美享受。

本文也将指出“暗黑影院”理论———以精神分析为代表的当代电影美学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用新媒体媒介观看电影已经无法类比为梦,屏幕也不再是一面造成审美主体理想与现实“误识”的镜子。

关键词:审美体验视听空间仪式感银幕屏幕在古典电影美学中银幕或者被视为窗户或者被视为画框。

被视为画框 是指银幕上发生的一切都是虚构的,艺术家就是对画框内的东西进行经营布置。

被视为窗户 是指观众看电影就像是透过窗户看外面真实的世界,世界是无限延展的,并不会被窗口所限制。

但不管是画框论还是窗户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视银幕是客观存在物,它独立于电影的制作与观众的接受。

而现代电影美学关注的正是银幕,它强调观众的参与,强调影像表意的过程。

它把拉康的镜像理论引入电影,把银幕比作镜子,认为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一切只不过是无意识欲望的满足,银幕反映的是观众本身所思所想。

它认为电影是想象的能指。

但现代电影美学在论述到观众的审美体验时,其假定前提是观众处于黑暗的电影院观看银幕。

因此电影被比作梦,银幕被比作镜子才得以成立。

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影像的媒介的变迁和观影空间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观众的审美体验的变化,本文试图分析媒介变迁和观影空间变化中审美体验的差异,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物理空间影院的物理空间是恒定的存在物,为观众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其先验的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安全的意识,即使银幕上的故事激烈、吸引人、充满视觉奇观,观众也不会因受惊吓而失去审美能力。

在影院的物理空间中座位也是固定不变,因此存在最佳观影区域。

电影的摄制是先在的假定观众处于最佳的观影区域观看电影的(即第四堵墙处)而摄影机的位置正代表着最佳视点,影院中的最佳观影座位也必然代表着最佳观看点。

因此处于最佳观看位置的观众越发能与电影产生认同,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座位的固定不变,黑暗的观影环境,使观众处于身体受限的状态,将迫使观众将视听觉集中到银幕上,这有助于观众集中注意力进入电影情节。

因此影院虽然是物理的存在,但它却构成了观众的审美体验的先决条件,成了观众审美的能动参与物。

它虽然具有物质性,却充满了人性的设计和关怀,俨然成了人身体的延伸物,它将观众审美所需要的心理状态身体姿态一部分固化为物质存在。

观众进入影院就如同进入一种人类理想的审美姿势。

当观众坐到座位上熄灯的那一刻起,不管他是老人还是小孩,社会地位高还是低都能分享这一审美姿势,这必将大大提高电影的审美接受。

西方有学者认为身体受限、黑暗笼罩就意味着被动接受,暗含着观众主动放弃思考,甘愿接受幻想世界的召唤,成为影像的奴隶、单向度的人 。

这一看法实则充满了人与客观事物的紧张对立情绪。

把影院仅仅看作独立于观众的物理存在,却没有看到影院参与了审美过程。

然而新媒体媒介如电脑屏幕所处的物理空间却根本迥异于影院空间。

首先电脑因为其便携性,使它可以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空间,所以屏幕所在的观影空间是变动不居的。

这意味观众在获得空前观影选择权力的同时,也充满了审美体验的不确定。

观众可以随时选择暂停影像的播放,也可能随时被外界打断观看。

被外界打断观众情绪会受到影响,再一次继续观看时这个情绪会被带入到电影中。

如果是观众主动打断去做其他事情,再回来看时需要先回忆剧情才有可能再融入到电影情节中。

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它营造幻觉的能力,它能将一个比真实更真实的虚构世界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以至于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人类之所以发明电影是为了达成与时间抗衡的愿望,如同古代埃及人的木乃伊情结一样,电影是给时间撒上香料以期待它的不朽。

那么数字电影时代观众在电脑上观看电影时所获得暂停的权利是否会引发对电影本体存在的思考需要深入去研究。

因为暂停暴露了电影的幻觉本质,将影像妄图营造永恒的动机揭露并暴露它“每秒二十四格死亡” 的实质。

劳拉穆尔维认为叙事性电影以突出其恋物性特征,塑造了艺术平台时空连续的幻觉,从而掩盖了对于静止的差异性内在知觉,因此电影具有典型的拜物教特征。

本文认为我们用电脑看电影时被赋予了暂停、回放的权利并不一定能打破“电影的拜物教特征”。

除前文所述的因不得已原因打断观看外,观众出于对剧情的把握或其他心理诉求主动打断观看,这种主动看起来是一种积极的参与电影的行动,实则依然是被影像所吸引的下意识动作。

男性打断观看可能是因为画面中主角手持的枪械非常炫酷、处于柔光中的女性角色性感美丽,女性观众打断观看可能是因为男主的帅气俊朗或正在逆光中接吻的男女主。

网络流行语中的“舔屏”一词就是对这一暂停权利的形象表达。

电影院中的视听连续性幻觉为观众提供了永在的幻觉,而电脑屏幕虽然打破了永在的幻觉却又提供了此在的永恒幻觉。

二、视听空间视听空间不同于物理空间,它是影像和声音共同营造的非现实空间,存在于观众的审美感知中。

银幕的大小规定了画框的大小,画框的大小规定了视觉空间的大小。

从电影发明起银幕在不断变化当中,但总体趋向却是越变越大电影总是在技术、商业、艺术中求寻暂时的平衡,而平衡也会很快被打破。

因此电影的本质是技术有所发展而未完全发展的产物。

电影不稳定的形态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理论把握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观点甚至是矛盾的观点,但似乎都有存在的理由。

前文认为电影院的存在是能动参与到观众的审美体验中。

然而在电影院中人总是微微仰着头以一种略带臣服的姿态观看影像,影像也以最大的形态迎合观众的视觉需要这一情况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影像会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表达的需求,另一种则会导致影像仅仅作为影像而存在展示着技术的巨大威力。

对于这一点电影曝露出它的两面性来。

在艺术中电影被驯服,它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而在商业中,电影暴露它的技术本性,在彰显自身的威力的过程中也充分暴露了当代社会中的恋物潮流。

商业电影利用这一点,想尽一切办法创造视觉刺激,目的在于观众双手奉上的票钱。

而观众在消费主义的神话中即使知道恋物的后果也甘愿沉浸其中,因为观众成了消费的动物,消费成为其证明自己尚且活着的唯一依据。

电脑屏幕不同于银幕,它的尺寸受到限制,因此它始终处于观者的视域之下,处于一种受控的状态。

因此观众在潜意识认为影像处于自我控制之下,这也是为什么小屏幕的视觉效果不如大银幕的原因之一。

但这更适合影像去表达艺术性的内容,因为受限的稳定的画框让创造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影像的视觉构建当中去,甚至能实现对画框本身的思考,这样才能实现电影艺术对技术的驯服。

观众在电脑银幕前因为拥有更加充分的视觉掌控力,既能融入到电影的艺术世界中去也能从其中出来而不至于沉迷,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

听觉元素是电影中最难把握的元素,也是经常被忽视的元素。

默片时期电影是有配乐的,但观众只会关注视觉元素,只有配乐突然因技术故障停止时才会意识到默片没有配乐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而在有声电影中声音也仅仅被认为是对视觉的补充,所谓台词最少的电影才是好电影的偏见不绝如缕。

然而正是由于声音的参与影像的表达才成为可能。

声音可以充实一个给定的影像,以产生确定的印象,在一个人的直接或记忆的经验中已存有这种印象,那么这种信息或表达就好像“自然地”来自所看到的东西,而且已经包含在影像自身之中了 。

也正是电影院对无形无影的声音的驯服,才使完美的符合导演预期的视听空间的呈现成为可能,才使观看电影成为一次美好的体验。

电影院影厅的墙壁都是可以吸声的,这是为了防止在电影播放中出现回声效果。

而影厅的设计也使坐在任何位置的人都能享受一样的听觉待遇,这一点和视觉不一样。

杜比降噪系统及杜比环绕声系统能营造更加真实的视听空间,如影片中一个角色从银幕右边走向左边,配合以从右往左的脚步声可以营造临场感。

声音无影无形的特质使它可以直抵人的心灵,调动人的其他感觉器官使观众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电影院中观众不需要担心听觉元素缺失,然而在电脑旁边观看电影则无法保证这一点。

观看环境的复杂使声音元素传达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产生回声、细节声响的遗漏、被打断情况下听觉享受的损失、环境杂音的不可阻止的闯入都是无法预估的。

对于听觉享受要求很高的人来说这将会完全毁掉对一部电影的审美体验。

视听空间存在的基础是提供银幕与音响设备的电影院,但它们存在于观众的视听觉的构建中,存在于观众与影院的整体互动中。

观众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共同参与了视听空间的构建。

这种参与不是说要求他们一起欢呼鼓掌彼此交流,而是一种身处同一空间面对同一银幕参与同一故事的同呼吸共命运的参与感。

其中声音元素发挥着最大的作用,它是无差别的传入每一个人的耳朵透入每一个人的灵魂的。

因此在电影院中获得审美体验是被数十个灵魂放大了的。

三、光光和声音一样总是被人们所忽略,由于人类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各种物体及物体的运动上,只注重了视觉上事物、建筑物、树木的接触,而忽略了生成这些图像的媒介 。

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光的分布与变化会影响到人类的感知,人之所以看到事物取决于光在整个视觉环境中有梯度的分布。

电影是光影的艺术,,又由于眼睛不具备把反射光和照射光的强度区别开来的能力,因此在电影院中只有一束光照射到银幕上,光所分布的空间就是观众所能看到的所有,这既避免了观众被其他光照分心,也让电影影像本身在这一束光完成所有的表达。

导演在创作中会利用各种光照和色彩来塑造人物、营造环境甚至直接参与叙事。

导演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进入米兰的房间时,米兰半倚在床上被窗外的光线所包围。

在细密的光线中人物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轮廓,这既是马小军记忆中那永难忘怀的青春中一抹笼罩心头的亮色,也是导演呈现给影院观众的他对青春的理解———青春就是阳光的宠儿。

坐在黑暗影院的观众的视觉感受因为所处环境的黑暗使影片所营造光影氛围更加突出而更艺术研究强烈。

用电脑观看则大不一样。

影院银幕本身是不发光的但电脑屏幕是自动发光的,它的色彩饱和度、清晰度取决于电脑屏幕的材质及背后的晶体管。

不同的电脑屏幕对同一部电影的展现也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在于观看环境中光的分布是复杂多变的,这些都会影响到电影作品的接受。

在多光源的环境这一点非常明显,摆在桌子上的电脑如果其上方有一处光源,它必然会对电脑的屏幕形成影响。

有些时候电影中某些画面突然变得难以识别的原因就在于电脑屏幕与周围环境光是同质均匀分布,眼睛产生了混淆。

影片中某些细节光是也只有在黑暗的环境中才能被眼睛接收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