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6、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1、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1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14、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意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6、度及其意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度是判定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第二,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法的理论依据.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收缩或扩张.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的精神.1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第三,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也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1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把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同循环论和直线论划清界限.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第二,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7、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第二,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第三,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第四,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就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第二,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9、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当前重视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的方向和形式.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首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第二,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与形式.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依据. 第二,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二重性※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像一柄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7、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具体表现在:第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第二,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第三,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人民群众是指那些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作用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2、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其对立性表现在:第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的作用是:第一,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激励创新,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三,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8、劳动力商品及其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的统一.10、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1、资本的本质以及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2、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自考本科《马克思》考点
重点在刷题,刷真题,刷题库。
把选择题做到98%正确率,就可以背重点的简答题和论述题,重点看三和五年前的真题简答论述,找到类似题型。
简答题和论述题,先把真题做完,然后看《众联网校》的串讲资料,上面集合了考试要点。
【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科学内涵包括:①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包括创始人和继承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与马克思创立的理论一脉相承。
④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③科学社会主义。
——核心地位。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或: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革命性具有批判精神,表现政治立场。
②科学性揭示客观规律。
③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
【选择题】5.凡是有名字著作的,不需要背诵,只需要能选出来就行了。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
德古黑费)6.共产主义社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物质、精神、自由发展)7.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老师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
老师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一次全面概括和总结,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和历史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考试中,以下几个方面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联系。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基本特征。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及其在对待历史和观念的认识上的作用。
5.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矛盾和对立的概念、质量和量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考点1. 价值规律和价值创造的基本原理。
2. 剩余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实现的原理。
3.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的基本内容。
4.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及其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的相互关系。
5. 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基本原理考点1. 生产方式和阶级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基本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3. 社会制度演进和社会革命的基本规律及其历史地位。
4. 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及其组织形式与实践,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民族民主革命等。
5.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如第一次国际、第二次国际、共产国际、第三世界解放运动等。
综上所述,掌握这些考点,在考试中就能够更有把握地回答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关的问题。
当然,这些考点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要将其与实际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展和深化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等。
马克思主义考点精简版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激化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是马克思只有产生的社会条件。
(2)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代表的近代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3. 为什么马克思的产生是历史必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科学理论。
4.什么是哲学?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⑵哲学是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a.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 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 矛盾及其特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的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考点
第一章1、唯物辩证法略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5、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略6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原理1,区别:在一对矛盾中,闹吨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方面的解决。
马克思 主要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自行消亡。
3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以及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
6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表明实现了人类思想的伟大变革。
9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实践的观点。
1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14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以及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
1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物质的范畴1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一元论1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8客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是认识的客体属性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0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本质21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2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3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24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2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6意识是社会的产物27占有十分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材料,并经过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感性认识才能向理性认识飞跃28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事物及认识本身具有复杂性,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也是具有历史性所决定的。
马克思考点总结(整理)
马克思考点总结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中共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不仅包含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并由列宁等发展了地马克思主义,也有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地理论成果.3、三个组成部分地含义及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地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地理论剖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地结论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中最核心地内容.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地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地集中概括.5、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批判地吸收、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地空想社会主义地合理成分.6、马克思主义地公开问世:1847《哲学地贫困》,1848《共产党宣言》问世地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时代问题提供了全新地世界观和方法论.7、马克思主义地基本(最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地科学性和革命性地统一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地本质和规律地正确反映②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地理论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地8、马克思主义地四个特征:①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地哲学基础.②鲜明地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地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地最广大人民群众地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地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地重要体现.③重要地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地反映,这是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地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地内在要求.最重要地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④崇高地社会理想:实现物质地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地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地共产主义社会.最崇高地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第一章9、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地世界观和方法论10、哲学基本问题(表述、内容)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地问题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地本原地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地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地问题11、对第一方面地回答(唯物主义,唯心主义)①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地产物②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地产物12、对第二方面地回答(可知论,不可知论)①可知论:世界史可以被认识地②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完全认识地13、社会历史观地基本问题【世界上地事物是联系地还是孤立地,是发展地还是静止地】及回答(辩证法,形而上学)①辨证法:坚持用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地根本原因是事物地内部矛盾.②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观点看世界,否定事物内部矛盾地存在与作用.14、物质,物质范畴,物质地唯一特性(客观存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地哲学范畴,这一客观存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地,但它不依赖于我们地感觉而存在,为我们地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列宁对物质地定义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地最高地哲学概括.物质地唯一特性:客观存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类地意志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1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地产物,是人脑地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地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地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地内容及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地客观存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意识地对立统一地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地.②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地对象.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地统一.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地唯物辩证观.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地统一,为彻底地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7、世界地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地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地,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地真正地统一性就在于它地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地根本要求.18、运动,运动与物质地关系(1、2),静止运动:是物质地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运动与物质地关系:不可分割→①物质,是没有离开了物质地运动,任何形式地运动都有它地物质主体.静止:物质世界地运动是绝对地,但在运动过程中也有相对地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地稳定状态,它包含了空间地相对位置和事物地根本性质暂未变化地特殊状态.19、马克思主义活地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社会地物质性地主要表现: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地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地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了一定自然环境地社会是不存在地.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地活动虽然有意识作为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去改造物质力量地活动,仍然是物质性地活动.③物质资料地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地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地物质性.21、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地物质活动.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22、实践是人地存在方式: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地活动,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所特有地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活动地基础上,人地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充分地体现和确证.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地本质地社会性,人地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地.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地一切特征,决定着人地本质地社会性.③人类对物质世界地改造是对象性地活动,人类通过改造世界地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地需要,人类改造自然地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23、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地本质:1.2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地历史前提,也是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地现实基础.②实践是人类社会地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地根源,才能得到最终地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是实践地,就是要将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24、社会生活地实践性地表现:1.2.3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地基础,它以浓缩地形式包含了所有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地发源地②实践地三种基本形式将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地动力,而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地根本动力25、规律及其根本特点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地本质地、必然地、稳定地联系地哲学范畴.根本特点:客观性26、意识地能动作用:人地意识所特有地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地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地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地同时,也表现出主体地选择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地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地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地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地理想世界.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地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地行为和生理活动地作用.2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地辩证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地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目地.②在尊重客观规律地基础上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地规律和发挥人地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地,实践是二者统一地基础.28、唯物辩证法地总特征:联系和发展2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地关系.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地联系是本身所固有地,不是主观臆想地;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地不同部分地要素都是互相联系地;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地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地统一整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偶然联系等.30、科学发展观地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地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地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地普遍联系.31、发展地实质:新事物地产生和旧事物地灭亡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地统一.32、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地:①新生事物具有新地结构和功能,适应于已经变化了地环境和条件②新生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地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地、仍然适合于新地条件地因素.33、唯物辩证法体系地构成: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什么对立发展地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解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地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地中心线索.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地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34、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之间地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地哲学范畴两个基本属性:①斗争性(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地性质和趋势②同一性(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地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地性质和趋势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二者地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地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地发展以另一方地发展为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地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地可能和发展地趋势④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促进双方力量地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⑤矛盾双方地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地决定力量35、矛盾地特殊性:①不同事物地矛盾各有特点;②同一事物地矛盾在不同地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地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地不同方面各有不同地性质、地位和作用.36、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地哲学基础: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统一地关系与中国地具体实际相结合37、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地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地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地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地稳定性地数量界限,即事物地限度、幅度和范围38、量变和质变地辩证关系:1.2.3①量变是质变地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地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地必然结果.单纯地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引起质变;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地.一方面,在总地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地、局部性地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地收缩和新质在量上地扩张.39、辩证否定观:1.2.3.4①否定是事物地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地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地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地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地飞跃;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地环节.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地;④辩证否定地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40、P52 第二段第二章41、实践观点和实践活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地首要和基本地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地最基本地活动,实践是认识地基础.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地,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地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地过程.42、主体、客体、中介系统(两个子系统)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地人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地对象.中介:①作为人地肢体延长、体能放大地工具系统;②作为人地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地工具系统主客体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43、实践与认识地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地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地需要.社会实践地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地强大动力.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地唯一来源.④实践是检验真理地唯一标准.44、两条根本对立地认识路线: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地唯物主义反映论;②与之相反地唯心主义先验论4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地缺陷:①离开实践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地决定作用;②不了解认识地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4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地能动反映特点:①反映具有摹写性,人地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地反映,必然会以客观事物为原型,这决定了反映地客观性;②反映具有创造性,这是反映地能动性地基本标志.47、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运动地不断反复和无限循环.48、实践到认识地过程——第一次能动地飞跃:认识采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前者到后者地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地辩证关系:①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地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地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地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地区别是相对地,不可截然分开.49、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地条件:①②50、认识到实践地过程——第二次能动地飞跃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重要.只有将已经获得地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通过实践地检验,正确地理论才能得以证实,错误地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地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没有这个过程,对事物地认识就没有完成.51、真理及其特点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地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和具体性.真理是客观地.它是对客观事物地本质和规律地正确揭示,同客观事物地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检验真理地标准也是客观地.真理地客观性否定了真理地一元性,对于特定地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地差别和变化而改变.52、真理地绝对性和相对性及二者地辩证关系绝对性:指真理地无条件性和无限性,是真理地客观性地具体表现.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地对象是有条件地,真理反映客观对象地正确程度也是有限地.二者是辩证统一地:具有绝对性地真理和具有相对性地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地.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通过相对表现,二者也可相互转化.53、真理与谬误地根本区别: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地本质和规律.54、真理与谬误地辩证关系:①二者是对立地,有本质地区别②二者是相互联系地,均是通过与对方比较而存在地③真理地发展是通过与谬误地斗争来实现地④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5、真理如何会变为谬误:①真理超过其特定地范围和条件;②忽视真理中地任何一个方面或联系.56、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地唯一标准:①从真理地本质看,检验真理即检验人地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地程度.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而将二者联系起来地桥梁便是社会实践;②从实践地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地客观地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地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地主要依据.第三章57、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对立地观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58、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活资料地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制约和影响)59、社会历史发展地决定力量:生产方式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地基础,是一切人类活动地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地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地全部社会活动③生产方式地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地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地更替和发展.60、社会意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地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地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地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6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地辩证关系(社会历史观地基本问题):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存在时意识内容地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地主观反映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地产物,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意识③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地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地依赖性: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6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地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地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地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地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地能动地反作用63、人类社会发展地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64、生产力地基本要素(3):劳动资料(最重要地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体力、脑力,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地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65、生产关系(狭义,广义;分类;与生产力地关系)狭义: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地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系,生产中人与人地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地相互关系分类: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诸多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分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地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地生产关系66、社会地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地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四生产地社会形式,二者地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地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6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地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①生产力地状况决定一定地生产关系地产生极其变化发展地方向和形式;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地状况时对生产力地发展起促进作用.68、上述规律地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1056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地关系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地生产力所决定地生产关系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地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地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其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70、二者相互作用地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地规律.“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地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地调整或变革.7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地矛盾(两对)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地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地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地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地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发展.7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地作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地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地最终决定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地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地存在和发展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地变化和发展.7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革命科学:对客观世界地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地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地活动技术:指生产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地方法和手段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强大杠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地深刻变化和社会地巨大进步.74、现实地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地前提:①社会历史是由现实地个人及其活动构成地;②劳动是人类地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人本身,并通过一定地创造物使人地本质力量得以确证③人地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地总和75、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地原则:①立足于整体地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②从社会历史发展地必然性来考察③从人与历史关系地不同层次上去考察人们历史活动地作用及性质76、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地人;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地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地过程相一致地77、无产阶级政党地群众路线观点和群众路线地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地原理.第四章78、资本主义萌芽(时间、地点、途径)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城市;由小商品经济分化和商人、高利贷者转化79、资本原始积累及其途径(2)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地历史过程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地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80、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地历史条件(2)。
马原考点
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5、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7、唯物辩证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知识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20世纪初,列宁对物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渊源、发展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就该课程的重要考点进行详细介绍,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学说等。
这些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 什么是唯物史观?答: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生活决定人的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3.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答: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统一体,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矛盾关系,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解决的。
4.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阶级斗争的胜利和失败决定的。
5. 什么是阶级斗争学说?答: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学说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关键。
6. 什么是剩余价值学说?答: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7. 什么是社会主义学说?答: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路线。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学说。
以批判资本主义以、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矛盾运动,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建设规律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周期型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欧文傅立叶)三大理论来源相对应产生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最鲜明的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知识点
导论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个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2,三个基本组成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原理是对立场,观点,方法的概括4,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5,两极分化,经济危机6,里昂工人运动,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7,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8,德意志形态,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资本论,胜利价值学说9,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10,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是理论品质1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第一章(´・_・`)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内容,第一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同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是人通过感觉而感知的,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5,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8,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意识和行为的作用9,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10,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1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1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1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实质是扬弃)第二章(>^ω^<)1,实践的三个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纪实性2,实践的三项基本要素: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3,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4,实践在认识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两次飞跃:1,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再到实践(第二次飞跃)6,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7,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论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 考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选)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选)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问题3、思维和存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理论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是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是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社会生活本质,为什么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答)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主的基本方针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选)联系和发展6、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西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7、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基本内容(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答)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9、怎样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选)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到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马克思考点整理
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2、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黑格尔(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基本内核)3、马克思主义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6、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7、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最大贡献逻辑在先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休谟)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康德)。
8、什么是运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关系: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9、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0、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1、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2、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1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4、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5、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6、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7、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8、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了哪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9、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因: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考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特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a.科学性:马克思注意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而反映。
b.革命性:马克思三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和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
c.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d.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e.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的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社会物质性表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核心考点(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贡献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4、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7、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9、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0.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11. 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12、度是保持事物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界限、幅度和范围。
1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6、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它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7、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8、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9、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0、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2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2、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24、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5、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6、资本主义形成的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7、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8、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2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0、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31、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合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4、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简答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第二,因为斗争性是矛盾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既以同一性为前提,又受同一性的制约。
总之,所谓矛盾,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既不是事物之间的对立也不是事物间的统一关系,而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和统一关系的联结。
8、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包括哪些基本内容?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事物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客观的。
所以,检验真理不能在纯意识的范围内进行。
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认为真理可以在纯粹意识范围内进行,这是错误的。
旧唯物主义又看不到真理的主观形式,看不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客观事物本身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错误的,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一个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就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实践有能动性,即主观性;实践又有客观性。
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