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精品教案《专题四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教案: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 Word版含答案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教案: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 Word版含答案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结合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以近现代中国服装的变迁为主,掌握近现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2)通过分析中国近代以来服装变迁的规律和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大量近代以来不同时代服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习中国近代以来服装的变迁史,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史料研习和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谈谈家乡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旗袍等服装的变迁,感受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不断改革开放、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深入挖掘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放自信、不断创新”的态度,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等方面质的飞跃。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的表现、原因、特点【难点】归纳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征【教学方法】表格比较分析法;图示法;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师:这张图片告诉我们近代男子通常穿什么衣服?生:长袍马褂师:那么第二张图片是电视剧中的哪位人物?生:黄飞鸿。

师:大家发现他比武的时候有一个小细节吗?生:把长袍扎起来。

师:对的,为什么要扎起来呢?生:不方便。

师:嗯,不方便是近代男子服饰改变的原因之一,那还有其他原因吗?通过学习《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这节课,同学们将会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2、结合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授课过程:师:同学们知道物质生活包括哪些方面吗?生:衣食住行。

师:对,“行”即交通,下节课我们会讲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参考教案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参考教案4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参考教案学情分析由于本课内容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来揭示其背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看,尚有一定难度。

由此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本人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学习法”。

一方面由老师课堂上讨论学习;另一方面由学生探究学习完成。

通过多提供图片、史料,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自己“学”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1.解读芜湖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芜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芜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唯物史观看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播放视频片断《舌尖上的中国——虾籽面》,指出虾籽面是芜湖美食中的一种,芜湖也有典型的景观,展示图片芜湖中山桥和中山路步行街图片,问:这两个景观是为了纪念哪个历史人物命名的?(孙中山)展示孙中山的图片。

新课过程:1912年10月30日,孙中山先生到芜湖视察,并发布演讲,所以把他走过的马路和演讲的地方分别命名为芜湖中山桥和中山路步行街。

探究一:假如你是跟随孙中山一行的记者,你会采访到当时芜湖人什么样的风土人情?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你知道吗?中英《烟台条约》相关知识。

讨论归纳:芜湖饮食:以米饭为主食,徽菜系,鱼类多,有西餐馆。

芜湖人的服装:长袍马褂,西服,旗袍,中山装,学生装芜湖建筑物:传统民居为主,有西式建筑,有西方教堂孙中山的朋友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寻觅续偶。

探究二:章太炎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民国初年婚姻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并归纳:一是婚姻观念的变化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繁到简探究三:为什么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却是微弱的?讨论,并归纳:农村相对封闭、落后、保守建国后探究四:为什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和干部服取代了近代以来的旗袍和西装成为流行时尚?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思想因素:封闭保守,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服装变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生活的烙印改革开放后探究五:是什么原因共同促成了近代以来芜湖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内因: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课外延伸:“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

(2)通过分工合作,多渠道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编辑资料、展示成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与能力、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3)通过对探究问题进行反思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探究“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全面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课前学生分组分工合作,通过上网查资料、访问调查等方式,课堂上展示成果,掌握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构建知识体系。

(2)通过探究问题,理解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如何传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联系身边的实例、通过自我加工提出新的建议与看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思想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按兴趣分成四组:服饰组、饮食组、建筑组和风俗组四组。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学案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学案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学案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渐渐向美观、适体、便利、________转变。

(2)近代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斗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成为中国男子喜爱的标准服装。

②20世纪20年月之后,经过与创新的旗袍,受到广阔女性的欢送。

(3)现代①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月中期,穿衣装扮与________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月中期至70年月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装和“服〞盛行。

③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头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共性过渡。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即____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①传入:鸦片战斗后,西餐传入中国。

②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送;一批特地生产________食品的食品厂开头消失,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局部。

3.居室建筑的变化(1)传统民居:典型代表是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________。

(2)近代民居的演化鸦片战斗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消失____________。

20世纪30年月前后,京、津等地消失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____________的特点。

[深化探究]材料一右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照片思索(1)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服饰有何特色?(2)衣着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

那么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主要特点有哪些?[归纳总结]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

(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实单一。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历史《专题四: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历史《专题四: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历史《专题四: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品教案人民版必修2通史概要: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

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

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

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

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

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

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执教者 李丽哲课时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教材分析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基本技能(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结合现实物质生活和婚、丧照片进行对照,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2)从丧葬礼俗变化中感悟:对待老人要生前尽孝、死后从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尤其要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稿 新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稿 新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物质生活与风俗的变迁〔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风俗的变迁,我主要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教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展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社会的变化引起消费方式的变化,而消费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风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如今,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风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质生活与风俗的变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绘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乱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绘了我国近代大城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气〞,那么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程度大幅度进步的表现和一些新风气的涌现。

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使学生看图片,考虑史料中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如今人们生活程度进步的表现。

〔二〕课标要求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的史实,讨论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的因素。

二、说学情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根底,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络亲密,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重的兴趣。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说学法1、通过采访年长者、阅读书报、上网阅读有关信息等方式,搜集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

体会20世纪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情况。

2、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案,自主学习第一部分内容,掌握本课所要求必须掌握的根底知识。

3、通过小组学习,尽可能的完成学案的第二部分内容,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才能。

四、说教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4 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4 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4 人民版必修2一、教学内容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课。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本节课是专题四的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分析其变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校属于市一级达标学校,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是可行的。

三、设计思想1.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认识历史”。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和查找有关资料,合作与探讨,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整理,掌握基本史实。

以课堂作为呈现成果的媒介物。

经由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

3.因为本课内容繁杂,针对课时紧与内容多的矛盾,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

物质生活方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

4.将历史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结合我校地理位置的优势设置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收集资料与处理资料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做适当的指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级各类图书馆、上网浏览和社会调查等方式搜集有关历史资料;通过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等活动,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深入探讨,达到相互学习和教学相长的目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知识点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企业改革等物质生活变迁的具体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习俗变迁,如婚姻、丧葬、节日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历史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主线,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通过设置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和评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2.亮点:问题导向深入浅出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这些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又能让他们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3.亮点三:小组合作紧密贴合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完成研究任务。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水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节内容,询问他们对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有何认识。
2.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组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期内容的兴趣。
3.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土地改革:讲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2.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a.这些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规律是什么?
c.这些变迁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何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胡晓玲教学目标1.掌握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2.通过研读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及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感受生活变化中的现代化进程。

重点: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征。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以网上流传的段子导入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一条鱼,到底是捡还是不捡?捡起一看,还是一条活鱼,回家油炸可好吃了。

又想了想,有鱼又要油,还要厨房,还要找个媳妇来做。

媳妇一定有娘,又多了个丈母娘!要娶她姑娘,一定开条件:要房、要车、要钱……我恍然大悟,赶紧把鱼扔了。

现在房价涨的这么厉害,肯定是开发商扔的!我的妈呀,差点上当!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开始承认私人对土地的使用权,并允许土地自由转让,标志着商品房时代的到来。

如今丈母娘找女婿的标配是房子+车子,那么近代社会的丈母娘对女婿的要求会是什么呢?(从衣、食、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思考)【讲授新课】第一环节感受变迁(大约20分钟)请欣赏情景剧,找出情景剧和课件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任务安排:1-3组找出情景剧中服饰方面的变迁;4、5组找出情景剧中饮食和住宅方面的变迁;6、7组找出情景剧中社会习俗方面的变迁),结合导学案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

这一环节主要分析归纳服饰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的变革近代男子长袍马褂满清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鸦片战争后西装、中山装20世纪20年代女性着装改良旗袍20世纪50、60年代中期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70年代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饮食的变革 近代四大菜系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0世纪30年代,西式住房出现,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京津地区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西式家具居室的变革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19世纪40年代 西餐、西菜西点传入社会习俗的变革 婚姻风俗: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婚姻礼俗仿效西式 婚礼;新中国成立后,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成为时尚丧葬礼俗:土葬火葬课堂活动:请你帮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或者是1949——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的某位丈母娘拟一份找女婿的要求。

高中历史《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必修2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分析与综合能力【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教学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一、独学指导:(一)、知识指导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二)、独立学习:知识点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 向美观、适体、方便、 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1) 男子服饰①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成立后流行;③辛亥革命后, 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饰。

(2) 女子服饰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 的方向发展;②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和创新的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在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 、连衣裙为特征的 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 ,军装和 盛行。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 、 过渡。

知识点二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 、 、 、 四大菜系。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传统菜系现代服饰的变化居室建筑的演进 变化趋势 近代服饰的变化西方饮食 中西区别 重要影响习俗风尚的变革 表现原因2.西方饮食(1)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陆续出现由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就餐环境、都存在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和调味品开始进入百姓饭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开始大量出现,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民居: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①鸦片战争后,在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四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专题四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4、中国传统四大菜系是____、____、____和_____。从19世纪40年代_____传入中国,出现中西餐并存的状态。西式糕点、饮料逐渐成为中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5、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外国人来华后,_____开始大量出现。
6、__________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
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后)
教学:
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
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三、住宅(居家建筑的演进);
——居家建筑的三大发展阶段。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仅正屋有廊,谓之四合。)
2、中国居家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外国人来华后)
3、完全欧化的居家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居家建筑与家具陈设表现出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教案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教案设计

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他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具体表现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教学过程:(导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老百姓穿衣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单调。

看材料:材料一:《管子·君臣》云:“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贾谊在《新书·过秦论》中说:“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

”材料二:清代官服(图片:九品文官蓝雀补服)通过两个材料总结出:中国社会等级森严,礼治规范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男女的服饰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新中国建立1、男子:长袍马褂看材料: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

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二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新华文摘《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请思考:⒈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答: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图片展示西装西装自鸦片战争后传入,人们从不接受到接受,到民国时期流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名师说课课标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感染,近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学情分析相对于其他专题来讲,这一专颖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对那些过去时间相对久远的事情,我们也大都能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其他资料有所了解。

因此本专题的学习,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探究的愿望也相对较强。

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只要注意引导,层层剖析,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现代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互相展示。

2.本课知识虽然比较多,但脉络清晰,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与资料,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1.在课上展示课前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并说明展示图片的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近现代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工业文明对近现代中国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教师设置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与相互讨论,分析近现代人们在衣、食、住、风俗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革的表现,体现出的特点。

2.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

3.掌握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及与中国建筑艺术的融合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史概要: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

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

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

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

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

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

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变化表现
(1)近代(1840——1949)的代表服饰:
男子:由长袍马褂到西装、中山装。

女子:旗袍。

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

(2)现代代表服饰:
①20世纪50——60年代:列宁装和连衣裙。

②:“文化大革命”:绿军装和中山装;
③改革开放:款式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饮食文化)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1)特点:发达,四大菜系影响大。

(2)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2.西方饮食传入
(1)时间:19世纪40年代。

(2)原因:西方人大批来华。

(3)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

(4)影响:
①中西餐并行于世。

②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A.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B。

一些专门生产糕点等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C。

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进程和特征)
1.北方地区传统民宅:四合院。

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差异大。

2.中西合璧式住房。

(1)原因: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集中居住,西式住房的大量出现。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出现西化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房。

(1)时间、地点: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

(2)居住者:富贵人家。

(3)名称: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4)家具陈设:西式家具受到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重大推动事件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2.变革表现
(1)婚姻风俗的变迁
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礼节的变迁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

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的变迁
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

(4)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