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概述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和主动建构知识来学习。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建构意义的过程,每个学生通过与自身经验和现实世界对话,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知识。
在学前教育中,建构主义可以帮助幼儿充分发展自身潜能,并促进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建构主义的核心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个人的建构过程,因此强调以下原则:1.学习者的主体性: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2.情境的重要性:学习应该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建立与学生个体经验相关的联系。
3.社交互动的作用:学习应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来促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知识的建构性:学习者通过整合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构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方式。
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探索和学习的天性。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创设充满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提供有趣的任务和学习材料,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探索欲望。
比如,在音乐教育中可以提供各种乐器进行尝试,让幼儿发现和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经验和背景。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建构主义认为社交互动对学习的促进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幼儿之间通过合作和交流来建构知识。
比如,在绘画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之间合作作画,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技巧,互相学习和帮助。
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认知发展。
鼓励幼儿自主探索与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一、建构主义关于儿童概念获得的一般认识儿童的概念是如何获得的?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概念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儿童是自己知识的设计师,儿童新的经验是在和现存的心理图式的联系中被解释和理解的,知识、概念的获得是儿童积极建构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成人会发现儿童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形成大量的有关周围世界的心理图式,拥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
相对于科学概念,我们常把这些概念称为前概念、直觉概念、日常概念、天真理论等。
比如:一些儿童认为石头是活的,认为飞机会动、能飞,也是活的;认为人是住在地球里面的,等等。
儿童的这些概念来自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感觉体验、日常语言、大众传媒、科学课程、家庭情境中的对话等。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这些概念并不是一些简单、零碎的错误信息,儿童有自己的“朴素物理理论”“朴素生物理论”等,他们有自己解释、分析有关现象和事物的方法,尽管他们的解释可能与科学的观点有很大不同。
不同国家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理解及解释具有一致性。
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交往范围的扩大、文化教育的影响,儿童的已有概念也在不断变化、重组,其天真理论也在不断修订、校正,并逐步获得科学概念。
因而,从本质上讲,儿童概念获得的历程折射出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二、对儿童“光”概念获得研究的具体分析与解读从科学的角度表述,光是一种充满整个空间的物质实体,它从光源发出,在空间传播,并且与传播路径上遇到的物体相互作用,产生各种感觉效应,如影子等。
所以,有光源我们就能看到它们发出的光,并看到被它们照亮的物体,光总是在传播,任何静态的光都是不存在的。
那么,儿童又是怎样认识“光”概念的呢?通过提问和观察,研究者发现儿童对“光”概念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儿童认为光是能“发光的”“发亮的”物体。
有的儿童说:“灯泡、太阳能发光。
”有的说:“我看到过七彩的光。
”有的说:“镜子能反射光。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建构主义教学法逐渐受到学前教育领域的关注和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建构主义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学前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法应用1. 创设情境: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幼儿园的角落里布置一个小超市,让幼儿扮演顾客和店员,通过购物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语言和社交技能。
2. 提供材料:教师可以提供各种材料和资源,让学生自由选择和探索。
例如,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提供颜料、画笔和纸张,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3. 引导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上,教师可以问:“为什么冬天会下雪?”,让幼儿自己思考和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学习,幼儿可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建构主义教学法的优势1. 激发学习兴趣:建构主义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通常对新奇的事物和活动充满好奇心,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建构主义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引导,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自20世纪6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儿童构建知识”的一种理论模式,受到
了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孩子自身经验及观察结果
为前提,以鼓励孩子自主思考,自行发现规律,对问题进行多方面分析,勇于进行尝试性
探究及探索式学习为主要手段,使孩子掌握知识体系及科学思维方法。
因此,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建构主义教育认为,孩子是有一定的认知建构能力的,即通过主动观察、探究、寻找关联的形式,把外部的观察资料加以分析和整合,最终形成独立的知识经验体系,这
明显地要求学前儿童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发现学习材料其中的规律,而不
是只简单地传授一些学习知识或要求把信息记住。
其次,建构主义教育强调以尝试性探究与实践活动来学习,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兴趣导
向下,从实际的探究中发现科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孩子的实际活动能力,
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兴奋。
此外,建构主义教学强调注重孩子自身发展,充分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意见,不断提问,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从而建立起孩子对科学世界的深度了解,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明确指出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的方式,从引导孩子进行
自主思考、进行尝试性探究及实践中发现科学规律,及尊重孩子知识体系、给予及时正确
反馈,等多方面提出启示,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指明了发展策略,是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
育在内的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是一种教学理论,它强调学生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1. 学生是知识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构建知识和理解。
2. 情境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
3. 社会互动的重要性:建构主义注重学生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知识。
4. 反思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设计在学前教育中,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如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幼儿在情境中积极地参与和实践,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和理解。
例如,在幼儿园的角色扮演区域,教师可以提供各种角色扮演的道具和背景,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和理解各种社会角色和活动。
2. 引导发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中,教师可以观察到一只蜗牛,然后向幼儿提问:“蜗牛是怎么爬行的?它有什么特点?”3. 学习小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让幼儿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平台,让幼儿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和理解。
4. 反思记录: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并记录下来。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促进他们对学习的深入思考。
5. 情感关怀: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中,情感关怀也是非常重要的。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标题:建构主义价值取向与幼儿科学教育引言:幼儿阶段是儿童塑造自身认知和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
幼儿科学教育在此期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和乐观探求精神。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知识和理解世界的教育方法。
本文将浅谈建构主义价值取向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第一部分:建构主义价值取向概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并在后来被进一步发展和扩展。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是一种个体自主地构建知识和理解的过程,通过与他人和环境进行互动和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建构主义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发现和实践,以及建构科学概念的能力。
第二部分:建构主义价值取向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1. 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经验和行动。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提供探索和实验的机会,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学习社区的建立:学习不仅发生在幼儿和教师之间,还可以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来增强。
教师应创建积极的学习社区,鼓励幼儿分享和交流他们的观察、想法和实验结果。
3. 引导幼儿思考: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幼儿思考和探究。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教师可以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促使幼儿进行思辨和合作解决问题。
4. 激发兴趣和创造力: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强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的实验和科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第三部分:幼儿科学教育实践建议1. 创设丰富的科学环境:为幼儿创造丰富的科学资源和材料,并合理布置科学角落,如放大镜、显微镜、试管等。
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并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2. 引导问题思考:幼儿学习科学不仅是对知识的习得,更是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应注重提问技巧,引导幼儿思考并探索。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幼儿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全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成为探究式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以培养幼儿科学兴趣为目标,以亲历探究过程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为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教育;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过程,新知识也是在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图式基础上逐步生成的[1]。
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明确指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唯一主体[2]。
一、以培养科学兴趣为主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兴趣是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重要时期,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是促进他们积极主动探索的内部动力,浓厚的科学兴趣能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提高主动建构的自觉程度和创造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目标也明确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3]因此,激发和培养儿童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是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由此可见,《纲要》的科学领域的目标正体现了建构主义价值取向。
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颁布了将近十年,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忽视科学兴趣的培养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是科学教育形式单一,注重讲解。
二是科学教育资源有限。
三是内容过于书本化,难以引起幼儿兴趣。
幼儿教师要充分领会建构主义价值取向,激发和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
第一,以“形式”激趣。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形式必须丰富多样。
在每个学期,教师要根据内容确定不同的教育形式,观察、参观、科学小游戏、饲养、种植、科学实验、科学阅读等互相结合,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了解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神奇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都在飞速发展,因此幼儿教育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科学教育则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对自然界和社会世界的认知,还能够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有多种教育理论和教学取向,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力,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而在幼儿教育领域,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科学教育则更为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科学教育强调学习者通过感官体验和自我探索的方式,获得对事物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这种教育方式认为社会和个体是相互作用、相互构建的,个体的知识和思想是通过与他人、环境的互动和协作而建构。
因此,建构主义科学教育不仅讲究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还要让幼儿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和互动,从中建构出对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并逐渐形成科学思维、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建构主义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有很多,例如幼儿园常见的探究性学习、科学实验、模型制作、自然观察等等。
这些策略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幼儿在互动和探究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理解和知识,从而实现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入认识。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基于以上的理论认知和教学策略,我们可以总结出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的三大特点。
1. 以实践为主幼儿是一种处于直觉状态下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认知主要依赖于直接实践体验,而不是抽象的符号表征。
因此,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实践性学习和体验式探究,将幼儿带到实验室,参与科学实验,观察自然现象,通过身体、眼睛、耳朵、鼻子、手等所有感官器官来探索和认识世界。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导读: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吴广梅(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摘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从建构主义来看,知识不是客观的,知识是人创造的,并受人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知识具有主观性;学习是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向幼儿的知识传递。
学前儿童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一些观点,可以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科学教育;学前儿童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03-02建构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它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新的诠释,从而对人与知识关系进行了新的理解。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20世纪80年代末在欧美兴起,它颠覆了传统的有关知识和认识的客观被动的观点,强调知识是主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和生成的。
学前儿童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一些观点,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价值。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从本质上看,建构主义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关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的本质的一系列认识与解释的理论[1]。
它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对外在的经验世界主动加以组织而获得的。
它们的共同点是:不存在一种客观的知识,知识是人创造的,并受人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知识具有主观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幼儿的知识传递,而是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是个人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建构的,但是这种建构不是没有目的胡乱建构;知识不是客观的,也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做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
幼儿园建构主义思维教育方案
幼儿园建构主义思维教育方案一、方案背景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并通过互动和经验来完成这个过程。
幼儿园阶段正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时期,因此采用建构主义思维教育,将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二、方案目标1. 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2.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提高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4.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5.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方案实施1. 创设富有启发性的环境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我们需要创设一个充满启发性的环境。
例如,在教室中放置各种玩具、工具和器材,并在周围张贴图片和图表等视觉资料,以便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探索和互动。
2. 推行多元化教学策略为了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我们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例如,使用故事、游戏、音乐和艺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及提供不同难度的任务和挑战等。
3. 倡导探究式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孩子们应该通过自己发现和探索来建构知识。
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我们需要倡导探究式学习。
例如,在组织科学实验时,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来得出结论。
4. 鼓励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的社交发展和沟通能力。
在实施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5. 引导反思思考在建构主义教育中,反思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
在实施教育时,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对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回顾和总结,并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四、方案效果采用建构主义思维教育方案后,幼儿园将会有以下效果:1. 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提高;2. 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提高;3. 孩子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4. 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5. 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机会得到了增加。
五、方案总结通过采用建构主义思维教育方案,幼儿园将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并促进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是每位幼儿园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法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
一、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建构主义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核心观点是学生通过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实践和合作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发展。
其特点包括:1.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构主义教学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建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合作学习和社会交往。
建构主义教学法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共享。
二、建构主义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1.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建构主义教学法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创设情境,为儿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2. 积极引导儿童的自主学习。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主动学习态度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法通过任务导向的学习方式,鼓励儿童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和自主解决问题。
3. 促进儿童的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法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助合作,学前教育中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小组活动、伙伴学习等形式展开,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关注儿童的学习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学前教育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学习档案等,全面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一、引言幼儿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和未来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认为幼儿应当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收。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价值取向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并分析其意义与方法。
二、建构主义价值取向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意义1.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价值取向认为,幼儿是主动学习的个体,具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索,从而促进幼儿建构科学知识。
2.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建构主义价值取向强调在学习中发展科学思维,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总结等能力。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幼儿主动提问和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3.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价值取向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过程。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建构知识,同时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和合作的环境,以促进幼儿之间的知识共建和思想碰撞。
三、建构主义价值取向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方法1.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学习环境幼儿科学教育应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幼儿园建立一个小型的实验室,让幼儿参与到实验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建构科学知识。
2.鼓励幼儿进行观察和实践幼儿科学教育重视培养幼儿观察和实践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比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鼓励幼儿进行实验和探询来寻找答案。
3.引导幼儿进行合作和交流建构主义强调社会性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鼓励幼儿进行合作和交流。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幼儿共同参与到科学实验和探索过程中,通过合作和交流来促进知识的共建和共享。
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在讨论建构主义观点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时,咱们得先聊聊什么是建构主义。
简单说,就是一种认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探索来构建知识的理论。
想象一下,孩子们就像小小的科学家,手里拿着放大镜,四处探险,发现世界的奥秘。
嘿,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趣?孩子们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的建造者。
这种学习方式,既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又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是一举两得!想必你会想到孩子们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
比如,小朋友们在课堂上看到植物的生长,听到水循环的故事,或者在户外观察小虫子。
他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仿佛在说:“哇!这太神奇了!”这就是建构主义的魅力所在。
教育者不再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们:“看,这就是植物。
”而是鼓励他们去问:“为什么植物会长得这么高?雨水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就像是打开了宝藏的钥匙,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世界。
想象一下,孩子们在实验室里,满脸兴奋地搅拌各种颜色的液体,最后得到了奇妙的变化。
那一刻,谁还会说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呢?他们用自己的小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小脑袋去思考,这种亲身体验,绝对比单纯的书本知识来得更深刻。
就像古话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身经历才是最真实的感受啊。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互动。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讨论,这种氛围就像一锅热汤,大家在里边翻腾,互相影响、互相启发。
小明说:“我昨天在家里做了一个火山爆发!”小红听了,立刻眼睛一亮:“哇!我也想试试!”于是,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科学探险。
多么有趣呀!他们不再是孤单的学习者,而是一个团队,共同探索,共同进步。
这种合作的精神,不仅让学习变得有趣,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作为教育者,咱们也得打好辅助的角色。
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和资源,让孩子们自由发挥。
就像厨师备好食材,让孩子们去创造他们自己的美味佳肴。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同时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去探索。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对于幼儿认识世界、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而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则是以幼儿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为核心,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幼儿的全面素养。
本文将围绕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进行深入探讨。
一、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个人构建知识,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幼儿是主体,通过主动探究和建构来获得知识,教师在其中担任指导和促进的角色。
2.幼儿科学教育理论。
幼儿科学教育理论认为,幼儿期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
幼儿通过自然经验和科学活动,建立对科学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二、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原则1.主体性原则。
幼儿是学习和探索的主体,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搭建合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建构知识。
2.合作性原则。
幼儿在学习中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相互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彼此的学习和发展。
3.情感价值原则。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价值观,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4.转化性原则。
幼儿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解决问题和实践活动来促进知识的转化和运用。
三、建构主义价值取向的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策略1.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如观察野生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和学习。
2.设计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引导性问题,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
问题可以通过细化、开放、探究性等方式来设计,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3.合作共建。
教师可以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合作探究和共同构建知识,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如何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
如何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教育观念与实践的革命,它挑战了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育观,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学习环境等方面,从学习观方面谈如何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具有主动建构性;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知识经验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重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
因此,教师要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究,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设置学习情境、营造探究氛围,从而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究。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幼儿;科学探究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向与客观主义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被誉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1]。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它所蕴含的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学习环境等方面,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方面谈谈如何促进幼儿在科学教育中的探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接受信息的容器,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外部信息在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产生联系之前,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自身特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对知识意义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改变。
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途径或方式有两种,即同化和顺应,这也是原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经验之间的意义联结过程。
建构主义视角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教师引导与支持
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和 支持者,要为幼儿提供适 当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他 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04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幼儿园科学 教育活动实施
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 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幼
儿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提供探究材料
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探究材料, 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实验 等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幼儿的动
手能力和观察力。
鼓励猜想与验证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引导 幼儿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培养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
究精神。
支持幼儿合作学习
1 2 3
分组探究
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幼儿在小组内共同探究 问题、交流想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 力。
互动交流
教师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分享 自己的发现和经验,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 共同进步。
综合性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将科学知识与其他领域( 如数学、语言、艺术等)相结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互动性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注重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以及亲子互动,通过 合作与交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游戏化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载体,将科学知识融入游戏之中,让 幼儿在玩中学,提高学习效果。
多元化发展
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促 进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 面的发展。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情境化教学
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激 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 在情境中主动学习和思考。
跨学科整合
将科学教育与艺术、语言、数学等其 他学科进行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 展。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1. 建构主义理论简介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教育学理论,它基于学习者主导的学习模式,认为学习者在环境中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从外部接受知识。
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可以探索、发现、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发现,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参与性,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参与活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首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辅导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参与性,认为学习者应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参与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最后,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能力,认为学习者应该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自我反思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 建构主义理论的优势3. 建构主义理论的优势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可以从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中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它也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认为学习者通过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简述建构主义对学前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简述建构主义对学前儿科学教育的启示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并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基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所产生的。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建构主义的理念对于幼儿的认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具体如下:一、幼儿的行为是知识获取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幼儿通过行为与环境的互动来获取知识,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充满探索和发现的环境,让幼儿通过实践来积累知识和经验。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通过观察、探索、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二、幼儿的知识是与环境紧密相关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建构出来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富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环境,让幼儿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从而使他们对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幼儿的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个体的行为主动性和认知活动上的。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四、幼儿的学习是社会化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来完成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环境,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建立社会关系,获取知识和经验。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幼儿之间的交往和合作,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支持,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幼儿的学习是情境化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情境的基础上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富有情境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发现和建构知识。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注重情境的设计和创造,让幼儿在情境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学前儿科学教育中,建构主义的理念为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1)树立正确的智力观
(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
1、教师是情境的主动创设者 2、教师是写作的周密组织者和高级伙伴 3、教师是会话的积极引导者 4、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支持者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形式在于探究
(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第三节 儿童游戏理论
一、游戏理论基础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他认为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儿童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 泄不满而游戏。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 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 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 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如果不合理,请给出理由;如果合理,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样的教育 启示?
可能的启示:
A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学前儿童动手动脑积极参与, 在操作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知识是学习者建立的,不是教师提 供的)
B 要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只有在不断“试误”的过程中,学前儿童才 能积累足够的经验,最终得到发展。(注重儿童自身原有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摘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从建构主义来看,知识不是客观的,知识是人创造的,并受人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知识具有主观性;学习是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向幼儿的知识传递。
学前儿童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一些观点,可以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建构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它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新的诠释,从而对人与知识关系进行了新的理解。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20世纪80年代末在欧美兴起,它颠覆了传统的有关知识和认识的客观被动的观点,强调知识是主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和生成的。
学前儿童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一些观点,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价值。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从本质上看,建构主义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关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的本质的一系列认识与解释的理论[1]。
它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对外在的经验世界主动加以组织而获得的。
它们的共同点是:不存在一种客观的知识,知识是人创造的,并受人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知识具有主观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幼儿的知识传递,而是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是个人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建构的,但是这种建构不是没有目的胡乱建构;知识不是客观的,也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做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已有的知识会被不断地否定,会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
知识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针对具体情境进行的再创造,所以说主体对知识的获取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2.知识是社会文化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知识的建构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和文化的,知识不光是居于个体内部的,知识的建构不光有个人的参与,也有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成长和学习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
正如维果斯基所说,知识是一个“以语言为基础的协作过程”,是人们“通过谈话得以建构,利用语言协商”而产生的“共同意义。
”所以说,知识的基础是语言知识,而语言是一种社会建构,语言的意义是通过社会性的相互依赖而获得的,知识是社会文化的。
3.知识是情境化的知识的情境性和知识的去情境性是对知识看法的一个重要维度[2]。
知识是情境化的而不是孤立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离不开学习得以发生的具体环境,情境的体验让知识的学习和建构更加牢固。
幼儿在幼儿园所学习的知识应该是一种情境化的体验,同时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训练。
在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所以,脱离情境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是呆滞的和没有生命力的。
4.知识具有个体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个体性。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一个人特定的知识经验背景。
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而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3]。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4]。
幼儿科学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培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还有科学态度的培养。
比起科学知识来,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具有更高的价值。
幼儿科学教育与其说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与科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
在幼儿阶段,“科学知识”主要指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验的,那些可以观察和感知到的现象以及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
具体讲,科学知识包括与人们生活有关的自然环境(如常见的动、植物,自然界中的非生物等),幼儿身边的物理现象(如力和运动、热和温度等)、化学现象(如醋与苏打的中和),以及气候和季节现象和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和技术等方面丰富的内容。
“科学能力”指的是应用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推论、应用,还有交流,都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第三个因素是“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包括了好奇心、探究意识、执著的精神,还有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
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掌握适宜的科学技能,是幼儿阶段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观点1.科学教育的本质:强调探究式的科学教育建构主义主张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活动场景,开展探究性学习,幼儿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学习,教师则作为探究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幼儿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源,让幼儿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解题方案与步骤,直至问题解决。
总之,建构主义倡导的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恰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科学探究”本质。
2006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占兰研究员作了题为《幼儿园如何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学术报告,使大家明确了科学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指出探究式科学教育要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流方向。
美国库克博士(Laura J.Colker)认为: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并不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的集合,也不是关于事实的积累和记忆,而是去探索、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5]。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幼儿通过观察、预测、验证的过程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认真审视、敢于质疑已有的知识,为科学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2.科学教育的内容:基本性和生成性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儿童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时,要选择最基本的科学经验,并且这种基本的科学经验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满足于幼儿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
同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也是动态生成的,幼儿在与自然与事物的对话中,在探索和发现中,新知识不断地建构,新想法不断地生成。
因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除了专门的教师设计好的科学活动外,也要看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比如在区角活动中,我们要想有生成性的科学内容的产生,就要提供具有探索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的科学探究材料。
3.科学教育的过程:幼儿的自主建构和合作性建构的统一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可以是每一个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的,科学知识也可以是学习者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而进行合作性建构。
总之,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教育过程应是幼儿的自主建构和合作性建构的统一,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自主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幼儿达到合作性的社会建构。
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幼儿自主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为幼儿的建构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架;幼儿的角色应是认知信息的加工者、认知结构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4.科学教育的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的情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与学习发生的情境紧密相连,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离不开学习情境的帮助。
促进幼儿进行建构性学习的情境有两类:一类是真实的物理情境。
在真实的物理情境中,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幼儿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习时,可以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新的意义;如果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就要借助于情境的支持,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幼儿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或重建,以接纳新知识,达到“顺应”的过程。
另一类是合作性社会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分享、交流和合作,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见解,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和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使知识的意义建构得以加速。
5.科学教育的评价:注重过程性和差异性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科学教育不能用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幼儿的学习水平,科学教育的评价要注重发挥评价的促进幼儿科学素养发展的功能,因而倡导形成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
所以这种评价的两大特性是过程性和差异性。
因为幼儿的科学素养是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故在进行评价时要将评价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尤其要重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不能简单的关注幼儿探究活动的结果。
同时由于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我们的评价要因时因人而异,建立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
通过这种过程性和差异性的评价,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以及学习情境、教学模式的设计,从而更好地支持和指导幼儿进行建构性学习。
参考文献:[1]李欧.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2]孙卫国,唐淑敏.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4]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5]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