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行政学期末资料最终版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一、名词(20分)1.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土地资源调杳:是运用测绘制图方法或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调查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状况,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现实依据。
3.土地资源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4.农业生态区法:是一种比较使用的研究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方法。
5.土地利用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6.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是用一定的标准方法,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测量土地的微观特性,观测和分析在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地质量的变化趋势或退化形式。
7.土地生态恢复:相对于土地的非健康状态而言的,即恢复土地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8.土地退化:是指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9.区域开发:是指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
10.未利用土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土地,包括空闲地,设施农用地,田坎,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
二、填空题(10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土地类型的划分中,因不同学者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划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发生法、和参数法。
2.3S技术即、GIS和GPS的综合应用。
3•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土地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的学科,它涵盖了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评估、土地政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按照任务名称给出的内容需求,详细介绍土地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并提供复习资料,以帮助你更好地备考。
一、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土地管理学是以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合理规划、有效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学科。
它与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估、土地政策等学科密切相关,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二、土地管理学的主要内容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包括对土地资源的地理分布、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水文水资源等进行详细调查与评价,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规划与利用:根据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结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土地用途和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土地利用管理: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政策、法规和标准,对土地利用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 土地评估与交易:通过对土地价值、土地收益、土地市场等进行评估,为土地交易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5. 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通过实施土地环境保护和土地治理措施,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功能,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土地管理学的重要原则1. 可持续利用原则: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 综合平衡原则: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各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
3. 科学决策原则:土地管理决策应该建立在科学调查、科学评价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公众参与原则:土地管理决策应该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增加公众参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民主性。
四、土地管理学的发展趋势1. 精细化管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土地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土管复习资料第一章1・土地的涵义、功能及其基本特性;•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而的陆地和水而的总称,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白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管理所研究的土地是有形的土地实体与无形的土地权利的统一体。
功能:・负载的功能:生物、非生物•养育的功能: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仓储的功能: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建材资源•提供景观的功能:风景资源・储蒂和增值的功能基本特性:土地是白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迸的固定性土地利用永续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2•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的涵义;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口然耍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両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牛•产和牛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冇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性)意义。
3•土地管理的涵义;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测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这一概念包扌占六个方面的内容:・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Z间的关系•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冃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口益增长的要求•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管理土地・土地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与控制•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坏境的制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4•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是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利用和土地关系的管理这一完整的、综合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基本内容: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5•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一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永续;另一层是社会、经济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持久永续。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土地的功能(1)负载的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殖的功能2.土地的基本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3.土地管理的内容土地管理基本内容: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4.土地供给方式土地的自然供给:地球供给人类利用的土地数量,也称物理供给。
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土地的经济供给。
或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人类可直接利用的土地数量,也称有效供给。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基本原则: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原则、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则、国家对土地实行集中管理的原则和加强土地执法检察的原则。
核心内容是切实保护耕地,首次以立法形式确认了土地管理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有关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房地产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制度”,并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对象、条件、方式、年限、程序、管理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对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范围、条件等进行了界定;对土地转让、抵押、租赁的条件、要求、程序等进行了具体说明。
7.土地为什么具有商品属性?(1)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等特性,因而被一部分人当作财产占有。
(2)如今的土地中都或多或少的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土地是人类对土地的连续投入和人类劳动大量凝结的产物。
此时土地不仅具有无限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商业价值,所有土地具有商品属性,可以进行让渡和买卖。
8.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土地管理复习资料

1、土地的概念(名词解释)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我国土地基本国情的具体特点(1)土地总数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2)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3)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4)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足;(5)水土资源不平衡。
3、土地的两重性(1)土地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资料;(2)土地既反映生产力,又体现生产关系;(3)土地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4、土地的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的永久性;(4)土地位置的固定性;(5)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第二章1、管理的概念通常将某一社会组织、团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对社会活动的各种因素或过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行为称之为管理。
2、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3、土地管理的特性(1)土地管理的自然性;(2)土地管理的经济性;(3)土地管理的社会性。
4、土地管理的原则(1)坚持依法管理土地的原则;(2)实行土地统一管理的原则;(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4)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5)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
5、土地管理的任务(1)贯彻执行土地法律,维护土地所有制;(2)加强法制建设,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3)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4)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5)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土地管理水平1、管理学主要理论(选填)(1)X-Y理论必须充分肯定作为组织或单位主体的人,员工和积极性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职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2)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土地资源管理期末复习重点(参考)

土地资源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参考(本科课程由两位老师进行教学,因此复习资料也分为前后两部分进行准备)前部分一、填空题1、土地的资源特性有: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面积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
2、土地利用规划根据范围和任务不同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3、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温、水3要素,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主要体现在:一是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二是非地带性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5、土地评价根据评价目的不同,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经济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水源中,不属于地表水类型的是 BA.河流B.海洋C.冰川D.沼泽2、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中,“3S”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应用。
3S技术包括:CA. GSS\RS\GISB. GPS\SS\GISC.GPS\RS\GISD. GPS\RS\GSS3、我国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哪五大类型 BA.平原、丘陵、山谷、高原和盆地B.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C. 平原、丘陵、山地、河谷和盆地D.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森林4、我国目前每年人均粮食拥有量约为 DA.250公斤B.550公斤C.500公斤D.380公斤5、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和阶段是 AA.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B. 准备工作、外业调绘、检查验收、内业工作C.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准备工作D. 外业调绘、准备工作、内业工作、检查验收.三、解释题1、土地: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现有或可预见的物质和技术投入为条件,根据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含生理需要、现状消费、最佳理想三层次;由土地资源数量、质量、投入、生活水平、时间尺度等因素决定。
土地行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土地行政管理?土地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土地政务的推行与管理,即国家行政机关为了体现土地利用当前和未来的社会整体利益而对土地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活动。
2、土地行政管理的目标、功能及其特点是什么?基本目标:按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土地有效配置和持续利用。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目标2.实现土地利用中的相对“公平”,促进整体效率提高——社会目标3.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目标土地行政功能可称为政府在土地行政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
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社会、文化功能特点 1.与其他部门行政相比,土地行政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土地行政的范围宽广、内容丰富3.土地行政具有较强地域特点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土地行政管理有哪些重要变化?改革地用行政体系完善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地权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地政管理机构制定和实施了一些重要的土地法规初步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土地税费制度地籍管理由以地权登记为主转向多目标的地籍管理体系社会主义地价管理体系已经建立4、什么是土地行政管理学?土地行政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对土地事务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土地行政管理体制1、如何理解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所谓土地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职能权限的划分及运行以及隶属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2、土地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1)中央到地方五级土地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相互关系(2)各级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划分、各职责和权限的关系和运行方式管理机构是组织形式和组织保证职责权限是职能形式和功能保证运行方式是前两者的动态反映和结合简述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模式。
土地行政组织职权划分是国家行政组织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将行政权力划归各层级、各部门和各职位的过程。
这种行政权力的划分,归属所形成的体系制度就是土地行政领导体制,是土地行政管理体制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土地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管复习资料第⼀章1.⼟地的涵义、功能及其基本特性;·⼟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地是指地球表⾯的陆地和⽔⾯的总称,它是由⽓候、地貌、⼟壤、⽔⽂、岩⽯、植被等构成的⾃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类活动的成果。
·⼟地管理所研究的⼟地是有形的⼟地实体与⽆形的⼟地权利的统⼀体。
功能:·负载的功能:⽣物、⾮⽣物·养育的功能:具备⽣命存在的条件·仓储的功能: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建材资源·提供景观的功能:风景资源·储蓄和增值的功能基本特性:⼟地是⾃然的产物⼟地⾯积的有限性⼟地位置的固定性⼟地利⽤永续性⼟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2.⼟地资源、⼟地资产的涵义;⼟地资源:是指⼟地,作为⾃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们所利⽤并能产⽣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地。
⼟地资产:是指⼟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地。
⼟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地作为⾃然资源,是⼈类⽣产和⽣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地作为财产,有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性)意义。
3.⼟地管理的涵义;⼟地管理是国家在⼀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政、经济、法律、技术⽅法,为提⾼⼟地利⽤⽣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地所有制,调整⼟地关系,监测⼟地利⽤,⽽进⾏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这⼀概念包括六个⽅⾯的内容:·⼟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地管理的客体是⼟地,以及⼟地利⽤中产⽣的⼈与⼈、⼈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地所有制、调整⼟地关系和监督⼟地利⽤;·⽬标是不断提⾼⼟地利⽤的⽣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社会⽇益增长的要求·综合运⽤⾏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法管理⼟地·⼟地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与控制·⼟地管理的⽬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地制度的制约4.⼟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是作为⾃然经济综合体的⼟地利⽤和⼟地关系的管理这⼀完整的、综合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基本内容:地籍管理是基础;⼟地权属管理、⼟地市场管理是⼿段;⼟地利⽤管理是核⼼5.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永续;另⼀层是社会、经济发展赖以⽀撑的资源、环境的持久永续。
土地管理学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一、土地的涵义(拓展)物化劳动:某种新产品生产出来以后,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便由流动形式转化为物质形式,亦即凝结在物中,并同物结合在一起,所以称为物化劳动。
活劳动是新的能动的劳动,而后者是已有活劳动凝结在物体或某一种产品中的静止形式。
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物质资料生产中所用劳动的一对范畴。
前者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能动的劳动力,是劳动者加进生产过程的新的、流动状态的劳动。
后者又称过去劳动或对象化劳动,指保存在一个产品或有用物中凝固状态的劳动,是劳动的静止形式。
进一步解读土地含义(2)认识的动态性p2农业社会:土地——土壤(地球陆地表层的可更新资源)工业社会:(非农用地比重迅猛增加)土地——地球表面的陆地现今时代:提高陆地利用集约度+开发内陆水域海洋开发随着控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土地含义不断扩大土地含义——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域(含海洋)第三章(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中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
负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中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p34(3)寻租活动p36•在一般行业中,供给弹性充足,没有进入障碍,哪里有超额利润,大家都去干,供给一增加,价格就跌了下来,超额利润也就随之消失了。
•因为土地是有限的,现有土地已经掌握在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手中,不可能随便进入,这个超额利润就保持在那里。
•谁能够得到许可证,谁就可以获得租金;人们就会去贿赂具有发放许可证自由裁量权的官员,以便取得租金。
这种活动叫做"寻租活动"。
•腐败的蔓延,并不是源于市场取向改革,而是源于行政权力对于市场交易活动的干预,即所谓"权力搅买卖"。
第二节管理目标、任务、原则2、控制土地供给闸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p43①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已经让政策制定者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是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房地产市场泡沫可能破裂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制造业不景气和增长减速甚至衰退的风险日益显现。
土地行政学复习资料

概念1、土地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土地政务的推行与管理,即国家行政机关尤其是国家土地行政机关为了体现当前和未来的社会整体效益对土地事务所进行的组织与管理活动。
2、土地行政管理体制: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职能权限的划分及运行以及隶属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3、土地行政决策:指土地行政机关及其领导成员,为完成土地行政目标,做出的处理土地行政事务的决定,是土地行政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4、地权行政管理(亦叫土地权属行政):是指有关土地财产权(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活动,也就是国家用以确定、调整和处理有关土地产权及其权属变更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
5、地用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机关为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各种土地利用过程所实施的全面的、系统的管理行为。
6、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7、土地划拨:是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无偿让与土地使用者,使用者只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提出申请,经法定机关批准后即可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不必向国家交付任何费用和租金。
8、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9、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
10、土地利用计划: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做出的中期、年度部署和安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实施性计划。
简答一、土地行政决策的主要特征1、土地行政决策主体的唯一性国家土地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务院授权进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政府机关,是政府职能组织中唯一具有土地行政决策权利的机关2、土地行政决策只限于土地行政管理组织的职责范围之内土地行政管理决策必须有合理政策和法律依据。
土地行政学复习资料

土地行政学复习资料1.土地行政管理的目标:基本目标是按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土地的有效配置和持续利用。
①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实现土地利用中的相对公平,促进国家行政整体效率的提高③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特点:①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相比,土地行政管理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②土地行政管理的范围更广,内容丰富。
③土地行政管理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2.土地行政管理土地立法,土地政策之间的关系:土地政策是中央土地问题的指南,土地行政管理则是执行土地政策,而土地法规必须借助土地行政管理加以实施或执行,从而对土地关系的调整产生影响。
每一项土地政策的制定后,应根据政策制定相应的法规,然后用土地行政管理执行,以实现土地政策目标解决土地问题。
因此,土地政策,土地立法与土地行政管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互为条件。
有良好的土地政策,没有完备可行的土地法规,土地行政管理将无法可依,会产生盲目行政。
如果正确的政策和完备可行的法规体系而没有完备土地行政管理体系,便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力,达不到土地政策的目标,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有效解决土地问题。
3.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容:①从中央到地方五级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
②各级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划分③各种职责和权限的相互关系以及运行方式。
定义:指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职能权限的划分及其运行以及隶属关系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4.我国现行土地行政管理制度的得失:(实行土地行政管理体制)得:①进一步理顺省级以下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体制。
②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体制③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执法监察职能④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组织实施失:①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失衡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土地行政管理目标不一致③现行土地管理机制运行问题(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绕开基本农田保护的红线,按批次批准征地,管不住征地目的;补办手续可以使非法用地合法化)④地方政府违法用地普遍,土地冲突不断。
土管期末复习题(完整版).doc

一、名词解释土地质量:指通过土地评价确定的不同等级土地的数据及分布。
土地: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括人类活动的成果.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一定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用途:一般是指土地权利人依照规定对其权利范围内的土地的利用方式或功能。
地役权:指为使自己不动产的便利或提高其效益而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不动产的权利土地管理的经济手段:经济方法的工具,它在调节经济利益、实现管理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包括地租低价杠杆、财政杠杆、金融杠杆、税收杠杆。
地价概念:是出让或都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一次性出让若干年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基本质是一次性收取的若干年的地租。
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基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地籍调查:以权属调查为核心,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用途等基本状况, 满足土地登记需要。
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地管理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的学科,是现代土地管理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环绕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进行综合复习,以匡助读者全面理解土地管理学的核心内容。
二、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1. 土地管理学的定义:土地管理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学科,旨在实现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2.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管理学主要研究土地资源的获取、配置、开辟、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3. 土地管理学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合理的土地管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
三、土地管理学的原则1. 可持续性原则:土地管理应注重保护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 综合性原则:土地管理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协调解决各方利益冲突。
3. 公平性原则:土地管理应公平合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益的公平分享。
4. 公众参预原则:土地管理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增加公众参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四、土地管理学的方法1. 土地调查与评价: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了解土地的质量、产能和利用潜力,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土地的各种功能和用途。
3. 土地管理政策与法规:建立健全土地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体系,规范土地利用行为,保护土地资源。
4.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土地资源的空间和属性数据,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五、土地利用规划1. 概念与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土地的各种功能和用途,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 内容与步骤:-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为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 土地利用需求分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土地利用的总体需求和重点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到第五章一、决策分类:依据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1、小中取大法2、大中取小法3、极大极大法4、极小极大法)和风险型决策二、土地行政管理组织的特征:政治性、社会性、法制性、权威性、专业性三、土地行政决策的种类(1)以决策者为标准分类,可将土地行政决策划分为个人决策、集体决策和个人集体相结合的决策(2)以决策层次为标准分类,可将土地行政决策划分为中央决策、地方决策和基层决策(3)以决策目标多少为标准分类,可将土地行政决策划分为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4)以决策内容为标准分类,划分为政策性决策,规划性决策和个体领导者的即时性决策(5)以方法为标准分类划分为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四、影响土地行政执行的因素(1)土地行政任务方面的影响因素(2)土地行政执行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3)土地行政执行客体的影响因素(4)土地行政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五、土地行政执行的手段及方式(一)强制性土地行政方法:1.行政指令方式2.法律方法(二)经济方法主要包括:价格、税收、金融、财务、奖金、罚款等。
特点: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三)诱导性土地行政方法: 1.宣传教育法 2.行为激励法(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反激励)3.参与管理法(四)土地行政责任方法六、土地行政效率测定的指标:(1)土地行政交易费(2)土地行政效果(3)土地行政效率(4)影子费用七、土地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1)传统方法(2)工作荷载分析法(3)经费测量法(4) 功能测量法(5)标准对照法(6)德尔菲法(7)要素分析法(8)综合评价法八、提高土地行政效率的途径:(1)转变土地行政职能。
(2)改革和完善土地行政组织。
(3)提高土地行政人员素质,优化土地行政队伍。
(4)健全土地行政法规与日常工作制度。
(5)改进工作作风与领导方法。
(6)实现土地行政管理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
(7)改善土地行政文化(8)加强土地行政监督。
第六章一.地权行政管理1、地权审查与确认,是指通过对一定形式的地权进行审查并确认产权关系,明确产权归属。
这是地权行政管理的起点和核心。
2、地权的登记与土地权证的核发,是指国家依照法律对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进行注册登记的一种制度。
是地权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内容3、地权流转的管理,作为财产权的一种,土地产权可以在市场上流动。
4、土地权利争议调处的管理。
二、国有土地包括国有城镇土地和国有农村土地三、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全体人民共同所有,客体是国有土地四、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的试用范围:(1)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2)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3)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用地五、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主要方式:1.协议出让方式2.招标出让方式3.拍卖出让方式4.挂牌出让方式六、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1.居住用地70年2.工业用地50年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4.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5.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七、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主要内容:(1)出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即合同主体(2)所出让土地的位置、面积、界限等土地自然状况及现状、附图(3)出让金的数额、支付方式和支付期限(4)出让期限(5)建设规划条件,称土地使用条件(6)订金及违约责任(7)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条件(8)合同生效和终止的条件(9)合同争议的解决八、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终止:(1)因土地灭世而导致使用人实际不再享有土地使用权(2)由于出让土地使用权人严重违反法律或出让合同规定而被国家强制收回土地使用权(3)由于出让土地使用权人严重违反法律或出让合同规定而被国家强制收回土地使用权(4)因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期限届满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业经济增长创造了历史性的业绩,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成功也为推行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缺点:土地使用权无偿承包以及集体组织的模糊不清,使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无法得到体现,土地公有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其次,由于在土地承包分配过程中,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土地评价体系,致使土地平均分配,形成了土地经营的小规模、分散化局面。
十、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管理规定:(1)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按乡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里的空闲地,使用耕地的,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它土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批准(2)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标准(3)农村居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4)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十一、合资企业与合作企业要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途径:(1)向合资企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按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后取得土地使用权,并支付土地使用费(2)如果合资企业所需的土地使用权已为中方合资者所拥有,则中方合资者可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对合资企业的出资投入企业从而获得土地使用权(3)投标买卖方式十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回对于下列五种情况之一的,由有关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或者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1.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使用土地的(给予补偿);2.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建设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给予补偿);3.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土地,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末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4.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的;5.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批拨的。
十三、征用土地的审批程序申请:有批准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十四、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征用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一)基本农田;(二)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三)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征前三种规定之外的土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十五、征用土地的补偿《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地补偿费用1.征用耕地补偿费依照法律规定,征用耕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年产值的计算是按被征用前3年的平均年产量和国家规定的价格计算。
各类耕地的具体补偿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此范围内制定。
征用其他土地的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补偿费标准规定。
2.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征用土地上的青苗是农民当年(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也必须进行补偿。
该补偿标准,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规定。
征用城市郊区的菜区,建设单位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按照法律规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用土地的补偿费标准,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3.征用耕地安置补助费按法律规定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偿费应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
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
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每亩土地年产值的4—6倍。
但是,每亩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
征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按照法律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补偿费与安置补助费标准规定。
征地补偿的根本目的:保障失地农民基本权益。
第七章一.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发展的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初始地籍、日常地籍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城镇地籍、农村地籍4、按地籍行政管理的层次:国家地籍、基层地籍二、地籍行政的内容体系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开展。
土地调查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调节调查三种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1、查清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业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2、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地类面积3、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4、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5、调查、总结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确切意见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五、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1、准备工作阶段2、外业工作阶段3、内业工作阶段4、检查验收和成果归档阶段六、地籍调查的内容土地权属调查、土地面积测量、地籍测量七、土地条件调查(多选)指对土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土地自然条件:1、土壤方面的资料2、地形地貌方面的资料3、水文方面的资料4、植被方面的资料5、气候方面的资料6、主要作物生物学方面的资料7、自然资源条件方面的资料土地的社会经济条件:1、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2、土地资源、人口、劳力情况3、土地经济水平4、耕地(林地、牧地)的投入产出水平八、土地登记(案例分析):P149九、土地登记的种类:土地总登记、初始土地登记、变更土地登记、注销土地登记、其它登记十、土地登记的内容1、土地权属性质2、土地权属来源3、土地权属界址4、土地面积5、土地用途6、土地等级和价格十一、土地登记的程序1、申报阶段2、权属审核阶段3、注册登记阶段4、颁发或更换证书阶段十二、集体土地所有权(案例分析):P151第八章一、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二、土地利用计划编制的程序:上下结合1、上报计划建议数,2、下达计划指标数三、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种类: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确定土地规划目标3、土地供需分析4、土地评价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6、编制规划供选方案7、拟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五、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制,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六、我国土地整理的模式(简答)1、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2、山区综合开发整治模式3、农地整治模式4、村庄整理模式(搬迁式、合并式、内调式、滚动式)七、土地整理的特点1、政府行为的主导性2、整理目标的多元性3、整理行为的长期性4、整理工作的复杂性第九章和第十章一、土地市场交易价格行政的措施1、建立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2、国家对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采取最低限价(国土资源部2003年第二十一号令规定凡有基准地价的,协议出让最低价不能低于基准地价的70%)3、政府对地价上涨可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4、完善土地登记,建立土地交易价格申报制度5、政府对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有优先购买权6、完善土地税制,强化税收监管,征收土地增值税7、政府可依法提前收回单位和个人的土地使用权8、建立地价动态监测制度二、土地估价机构申请土地估价资格证书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2、具有土地估价专业人员3、具有一定比例的建筑、经济、会计管理等专业的技术人员4、具有一定的土地估价工作经验A级土地估计还需:1、有5人以上获得土地估价师资格2、从事土地估价工作3年以上三、地税行政管理的功能(简答)1、税源充足,收入稳定2、抑制投机,确保公平3、杠杆调节,发展经济4、平等负担,缩小差距四、各种地税1、耕地占用税征税对象是指占用耕地建房和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