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教案1

合集下载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精选)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精选)
体形态。
木材
质地坚硬,纹理自然,易于加 工。适用于制作结构稳定的立 体作品,如小雕塑、模型等。
塑料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具有良 好的可塑性。可用于制作复杂 的立体形态,如模型、装置艺 术等。
金属
质地坚硬,光泽度好,具有现 代感。适用于制作精细、小巧 的立体作品,如首饰、小雕塑
等。
材料选择原则与方法
根据作品主题和风格选择材料
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 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教学。
时间分配
每周4课时,共16周,总计64课时。 其中,前8周进行理论讲授和实践训 练,后8周进行作品制作、展示与评 析。
02
立体构成基本概念与原理
立体构成定义及特点
立体构成定义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 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 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
根据作品的加工需求,选择易于加工的材 料,以降低制作难度和成本。
表现技巧指导与实践
色彩运用
合理运用色彩对比、调和等手法,增强作 品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注意色彩与作品
主题的协调性。
形态塑造
通过切割、折叠、弯曲等手段,将 材料塑造出所需的立体形态。注意
保持形态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A
B
C
D
空间感营造
利用透视原理、光影效果等手段,营造出 作品的空间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质感表现
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表现出 不同的质感效果,如光滑、粗糙、柔软等 ,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05
立体形态空间组合与变化规

空间组合方式探讨
线性空间组合
通过线性元素(如线条、杆件) 的排列、交错、叠加等方式,形 成空间感。这种组合方式简洁明

立体构成比赛教案

立体构成比赛教案

立体构成比赛教案教案标题:立体构成比赛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掌握常见的立体构成方法和技术;3. 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空间想象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5. 进行立体构成比赛,展示学生的成果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包括角度、边缘、面和体积等基本概念;2. 常见的立体构成方法和技术:如剪纸、折纸、拼贴、粘贴等;3. 创造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通过创造性的立体构成任务和练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4. 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作品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构成方法和技术,通过示范和实例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3. 实践训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给予一些简单的立体构成任务,让他们尝试使用不同的构成方法和技术完成作品。

4. 指导与辅导: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实践训练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辅导,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5. 总结讨论: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团队合作的感受。

6. 结束活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立体构成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的作品展示和创造性评估:评估学生的作品质量、创造性和多样性。

2. 学生的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评估:观察学生在立体构成任务中的创造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程度。

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的示范作品和实例图片;2. 纸张、剪刀、胶水、彩色纸等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需的材料;3. 立体构成技巧和方法的介绍资料;4. 学生的创造性和独创性作品的展示平台。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立体构成相关的展览或艺术活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2. 继续进行其他创造性的立体构成任务,提高学生的构成能力和技巧;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其他艺术作品的创作,如立体画、立体拼贴等。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辨别常见的立体构成形式;
3. 能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创造自己的作品。

教学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纸张、颜色笔、裁剪工具、胶水
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曾经学过的平面构成知识,并思考什么是立体构成。

2. 理论讲解:
通过PPT或者投影仪展示立体构成的概念和特点,包括:
- 立体构成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构图;
- 立体构成能够产生空间感和立体效果;
- 常见的立体构成形式有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3. 实例分析:
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实例作品,分析其中的构图技巧和表达效果。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练习活动:
给每个学生发放纸张、颜色笔、裁剪工具和胶水。

引导学生选
择一个立体构成形式进行创作。

例如,可以选择立方体作为主题,设计出自己的立方体构成作品。

学生可以使用颜色笔给立方体上色,并根据需要裁剪纸张然后用胶水粘贴成立体形式。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5. 展示和分享: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交流彼此的构图思路和创作经验。

教师也可以逐个点评学生的作品,肯定其优点,并给予改进的建议。

6. 总结:
总结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观察和创作中。

教学扩展: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周围环境中的立体构成形式。

鼓励学生拍照或者绘制实景图,体验立体构成的魅力。

可以将学生的作品集结成展览,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家长。

纸立体构成 教案

纸立体构成 教案

纸立体构成教案教案标题:纸立体构成教学目标:1. 了解纸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技巧;2. 掌握纸立体构成的基本步骤;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纸张、剪刀、胶水、彩色笔等;2. 学生准备:纸张、剪刀、胶水、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有哪些物体是由纸张构成的?2. 引发思考:纸张可以通过折叠、剪切和粘贴等方式构成各种立体形状,你们有没有尝试过?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纸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通过折叠、剪切和粘贴等方式,将平面的纸张转化为立体形状。

2. 介绍纸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折叠技巧、剪切技巧和粘贴技巧。

三、示范操作(15分钟)1. 教师示范:选择一种简单的纸立体构成形状,如立方体,向学生展示制作过程。

2. 学生跟随示范:学生们根据教师的示范,使用纸张、剪刀和胶水等材料,跟随步骤制作立方体。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练习: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他纸立体构成形状,如长方体、圆柱体等,并尝试制作。

2. 学生展示: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纸立体构成形状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困难。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出挑战:要求学生们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创意纸立体构成作品,可以是动物、建筑物等。

2. 学生展示:学生们将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创意纸立体构成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设计灵感和制作过程中的心得。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步骤,强调纸立体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学生反思:学生们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难,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们在课后继续尝试其他纸立体构成形状,并进行创意设计。

2. 引导学生们观察和研究纸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和合作态度等;2. 收集学生制作的纸立体构成作品,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3. 对学生的展示和分享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纸立体构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对比与调和原则
要点一
对比
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要素放在一 起进行比较,以突出各自的特性。如大 小对比、形状对比、色彩对比等。
要点二
调和
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或不同要素 放在一起进行协调,使之和谐统一。如 色彩的调和、肌理的调和等。
要点三
对比与调和在立体构 成中的应用
通过形体的对比与调和,如大小对比、 形状对比等,以及色彩、肌理的对比与 调和,形成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立体形 态。同时,还可以通过光影的对比与调 和,增强立体形态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定义、特点、分类等基础知识的 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立体构成的构成方法
系统介绍重复、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方法,并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不同构成方法的特点和 应用技巧。
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
深入剖析点、线、面、体等形态要素在立体构成中 的运用和表现,提高学生的形态感知和创意思维能 力。
3
建筑结构的优化 立体构成原理有助于实现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稳 定性,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产品设计中立体构成应用
产品形态的创意
通过立体构成的手法,打破传统产品形态的束缚,创造出新颖、 独特的产品形态。
产品结构的优化
运用立体构成原理,对产品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设计,提高产品的 实用性和耐用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立体构成原理有助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合理的空间布 局和立体元素的运用,打造出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06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Chapter
学生作品展示环节
展示形式
学生可以选择实物模型、照片或数字模型等形式 展示作品。
展示时间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能够运用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立体构成的概念和特点;2.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3.立体构成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有立体构成效果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2.知识讲解(约3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介绍立体构成的概念和特点,并解释相关术语,如平行投影、透视、立体感等。

同时,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线条、颜色、形状等要素的运用。

3.示范演示(约20分钟)以立体构成为主题,展示一幅作品的制作过程。

演示过程中,重点讲解使用线条勾勒物体轮廓、运用颜色和明暗对比增强立体感等技巧。

4.学生实践(约30分钟)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创作,要求运用立体构成的方法进行作品设计和制作。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示范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技巧。

5.学生展示和评价(约15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评价。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分享创作成果,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老师也可以对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立体构成的方法。

6.总结和延伸(约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立体构成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进一步尝试和探索立体构成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欣赏具有立体感的事物,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作品质量;2.学生对立体构成概念和技巧的理解程度;3.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的参考资料和示范作品;2.学生创作所需的绘画工具和材料;3.摄像设备和投影仪(可选)。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实践,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1 立体构成的定义1.2 立体构成的分类1.3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1.4 立体构成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能2.1 观察与感知2.2 手工制作技巧2.3 模型制作与展示2.4 空间想象与创新第三章:几何立体构成3.1 立方体及其变形3.2 圆柱体及其变形3.3 球体及其变形3.4 几何立体的组合与分解第四章:有机立体构成4.1 生物形态的观察与分析4.2 有机形态的提炼与创意4.3 有机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展示4.4 有机立体构成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抽象立体构成5.1 抽象立体构成的概念与特点5.2 抽象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5.3 抽象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展示5.4 抽象立体构成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第六章: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艺6.1 立体构成常用材料的特点与运用6.2 立体构成基本工艺介绍6.3 材料的创新应用与环保意识6.4 工艺实践: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第七章:立体构成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7.1 立体构成与雕塑艺术7.2 立体构成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7.3 立体构成与空间设计的关系7.4 案例分析:著名艺术家与立体构成的关联第八章:立体构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8.1 立体构成与产品设计的关系8.2 立体构成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应用8.3 立体构成在产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8.4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innovative 的立体产品第九章: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9.1 立体构成与建筑设计的关系9.2 立体构成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9.3 立体构成在建筑形态设计中的应用9.4 案例分析:著名建筑与立体构成的关联第十章:立体构成的创意与实践10.1 立体构成的创新思维训练10.2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策划与实施10.3 立体构成作品的评价与反思10.4 立体构成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立体构成,掌握基本元素的应用以及运用原则与方法进行创作。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训练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具有审美价值的立体形态。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

3. 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包括堆叠、穿插、层叠、包裹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包括雕塑、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2. 示范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分析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提高其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立体构成作品,让学生了解其创作方法和特点。

4.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总结立体构成的创作技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立体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练习立体构成,提高其创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立体构成作品,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七、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2. 立体构成的作品展示图片或视频。

3. 制作立体构成的材料和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和应用领域。

3. 第三课时:分析立体构成作品,进行实践操作。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教案1:立体构成——使用立体建模软件1. 教学目标:-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学会使用立体建模软件进行立体构成的操作。

- 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

2. 教学准备:- 一台电脑,并安装好立体建模软件(如AutoCAD、Blender 等)。

- 绘图工具(纸、铅笔、尺、橡皮擦等)。

3.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

- 向学生简要介绍立体构成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 知识讲解:- 解释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体等。

- 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如投影、旋转、缩放等。

- 操作演示:- 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立体建模软件进行立体构成的操作。

- 演示一些常见的立体构成操作,如绘制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 练习实践:- 让学生使用立体建模软件,按照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

-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构成,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 总结回顾:- 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让他们总结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巧。

-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立体模型,并互相评价和交流。

4.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立体建模软件的更高级功能。

- 引导学生尝试更复杂的立体构成,如复杂曲面、立体模型的动画等。

5. 课堂作业:- 布置学生使用立体建模软件,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立体模型,并提交作业。

- 作业可以是任何形式的立体构成,要求有清晰的构图和细节。

6. 教学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效果,记录学生的表现和问题。

-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完善教案设计。

教案2:立体构成——用纸板制作立体模型1. 教学目标:- 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学会使用纸板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教学准备:- 纸板、剪刀、胶水等制作立体模型所需的材料。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课《立体构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立体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立体构成作品示例、剪刀、胶水、彩色卡纸等。

学具: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画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物体,如盒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构成原理。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运用。

3. 示范演示:教师展示如何运用基本元素创作立体作品,边演示边讲解步骤和技巧。

4.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示范,动手创作自己的立体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立体构成基本原理:点、线、面创作方法:观察、想象、动手七、作业设计1. 请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创作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立体作品。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理解不够深入,创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纸的立体构成 教案

纸的立体构成 教案

纸的立体构成教案教案标题:纸的立体构成教学目标:1. 了解纸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掌握纸的立体构成方法。

3. 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纸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学习纸的立体构成方法。

教学准备:1. 纸张样本和纸板样本。

2. 剪刀、胶水、彩笔等工具。

3. 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展示纸的立体构成作品。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纸的立体构成作品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你知道纸是如何变成立体构成的吗?请思考一下。

探究纸的基本性质和结构:1. 分发纸张样本和纸板样本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和比较两种材料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发现纸的柔软性和可塑性,以及纸的结构由纤维组成。

3. 讨论问题:你认为纸的柔软性和可塑性对于纸的立体构成有什么作用?学习纸的立体构成方法: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纸的立体构成方法,如折叠、卷曲、剪切等。

2.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纸的立体构成实践活动,例如折叠纸飞机、纸盒等。

3.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纸的立体构成方法,发挥创造力,创作自己的纸艺作品。

展示和分享: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纸艺作品,并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感受。

2.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纸的立体构成,尝试更复杂的构成方法和作品。

2. 提供更多的纸艺资源和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总结:1. 总结纸的基本性质和结构,以及纸的立体构成方法。

2. 强调纸艺创作对于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作品的质量,以及他们对纸的基本性质和立体构成方法的理解程度。

立体构成教案1

立体构成教案1

立体构成教案教师:**教学内容:从平面到立体的形态分析;空间立体造型的基本因素和形式法则;线、面、体的练习;理解材料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与表情,理解与运用材料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立体构成的应用。

教学目的:认识形态的本质,掌握抽象形态的创造方法;提高立体表现技巧,建立空间意识;理解正负空间的关系,学会空虚形态的创造方法;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感规律,学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空间感的练习一了解形态的渗透和扩张;基本限定空间的构成一掌握空虚形态分析法;空间组合一理解动线和序列;量感的练习—创造有生命力的形态;单元材料的构成一理解材料形态的表情;单元化形态一巧妙的技术形态。

第一讲认识和了解立体构成(上)一、立体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立体构成是研究和创造立体设计的一门学科,是三大构成之一,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立体构成主要通过围绕空间的立体造型活动,进而展开对造型中各种要素及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旨在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和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

立体构成是一个多向度的空间概念,包括了从纷繁复杂的自然形态到简练生动的人为形态。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可以培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立体构成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中可以更好的认识构成规律,积累造型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另外,造型活动在满足人的功能的前提下,美的原则是贯穿始终的。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可以为其他应用设计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

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都离不开立体构成这一基础课程的训练。

二、立体构成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丰富的立体构成,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比如:建筑、城市雕塑、工业产品、包装装潢、交通工具、家具、服装、饰品等。

第二讲半立体构成教学内容:认识半立体构成;学习和制作纸张的半立体形态。

教学目的:由浅入深、由平面到立体,引导学生进入立体空间的造型之中。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标题:立体构成教案目标学生群体: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利用各种几何实体组合构成不同立体的技能。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立体构成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几何实体如何通过组合构成不同的立体。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几何实体模型(如立方体、圆柱体、正四面体等),纸张,彩色笔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3. 教学资源:包含立体构成相关例子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幅图像,其中包含不同的立体构成,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解释图像中的不同立体构成。

步骤二:引入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如面、棱和顶点的定义。

2. 展示不同几何实体的图像,并指出其中的面、棱和顶点。

步骤三:探索不同立体构成(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套几何实体模型。

2. 引导学生通过组合几何实体构成不同的立体,让他们动手实践。

3.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他们的构成过程和结果。

步骤四:学生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构成成功的立体进行展示。

2. 让学生依次陈述他们所用的几何实体和构成过程。

3. 整理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步骤五:拓展练习(15分钟)1. 提供一些更复杂的立体构成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继续探索和解决。

2. 鼓励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他们的构成过程和答案。

步骤六:课堂讨论与反馈(10分钟)1.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构成策略和困难。

2. 汇总学生的共同困惑点,进行解答与反馈。

步骤七:课堂总结(5分钟)1. 复习课堂要点和学习收获。

2. 强调立体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拓展活动建议:1. 鼓励学生在家里或课后探索更多立体构成的实例。

2. 带领学生参观实际建筑或艺术展览,让他们观察和分析不同的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教案 第1课 认识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教案 第1课 认识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教案课时分配表2我们设计、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

⏹【学生】聆听、思考问题导入(5 min)⏹【教师】展示“纸质立体世界”图片,并提出问题:请你选择一幅作品,说说作品中独特的美感?⏹【学生】观看、思考、举手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宫灯、包装盒、立体书、纸雕等作品……其实,这些精妙绝伦的设计背后都有立体构成的实际应用。

⏹【学生】聆听、记录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授新知(18 min)⏹【教师】讲解新知:立体构成起源一、立体构成与包豪斯◉【教师】组织学生扫码播放“你听说过包豪斯吗?”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包豪斯生平和艺术理念立体构成源于包豪斯开设的一门设计基础课,是在包豪斯学院创办后确立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视觉训练和造型规律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对设计的潜在才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立体造型能力。

1919年4月,德国魏玛市成立了一所名为“包豪斯(Bauhaus)”的学校。

格罗皮乌斯是首任校长,也是包豪斯的奠基者,他受构成主义和风格派影响,在教学方法和设计风格上做了重大改革。

同时,在康定斯基、李斯茨基、里特维尔德、保罗·克利、约翰·伊顿等艺术家的努力下,包豪斯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种代表未来的新美学思想。

包豪斯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通过理论讲解、举例、播放视频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和作用,了解立体构成的发展历史,开阔学生的眼界3能力与设计素质;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还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教育口号,主张“一切作品都要尽量简化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开创了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理论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兼修艺术与技术的现代设计师。

包豪斯的设计注重满足实用要求,注重发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性能,并且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奠定了基础,包豪斯虽然仅仅存在了14年,但它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历史作用和影响可谓巨大而深远。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立体作品。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通过各种组合方式,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立体形态。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等。

3. 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包括切割、堆叠、穿插、变形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包括建筑设计、产品设计、雕塑艺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作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创作方法。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立体作品,培养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立体构成的图片、案例、教学视频等。

2. 材料: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3. 工具:剪刀、胶水、画笔等。

教案示例:第一节: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 导入:展示一组立体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立体构成。

2. 讲解:介绍立体构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立体作品,引导学生理解立体构成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作品,体会立体构成的乐趣。

第二节: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1. 讲解:介绍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等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立体作品,引导学生运用原理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动手制作具有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效果的立体作品。

第三节: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1. 讲解:介绍切割、堆叠、穿插、变形等创作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立体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创作方法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动手制作运用创作方法创作的立体作品。

第四节: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1. 讲解:介绍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雕塑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立体构成教案1

立体构成教案1
教学
重点
难点
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教材
《立体构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编金剑平编著
参考书目
《立体构成》辛华泉主编
课后教学思考(包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教学效果等。)
立体构成是使用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与之前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科目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让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
教案纸
(——学年学期)
注:教案按周填写,一周一次,应与教学计划相一致。如两周为同一教学内容,则写一次教案即可。
………………………………………………………………………………………………………………………………….
课程名称
课时分配
该堂课总课时:
教学对象
专业级班
讲授:课时
机动:课时
(注:机动授课时间包括课堂讨论,练习等)
任课教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色彩的采集与重构:将色彩从限定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认识美妙的色彩关系和美好的形式,从而揭示美的色彩规律,达到自身完整的、独立的、富有某种意义的创作目的。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概念与分类。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组合方式。

3. 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步骤。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

5. 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分类。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 立体构成的模型或图片。

3. 学生练习用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立体物体,激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分类。

3. 演示:展示立体构成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组合方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意方法。

第三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两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步骤。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互相评价。

第四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三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互相评价。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本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立体构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构成教案教师:**教学内容:从平面到立体的形态分析;空间立体造型的基本因素和形式法则;线、面、体的练习;理解材料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与表情,理解与运用材料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立体构成的应用。

教学目的:认识形态的本质,掌握抽象形态的创造方法;提高立体表现技巧,建立空间意识;理解正负空间的关系,学会空虚形态的创造方法;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感规律,学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空间感的练习一了解形态的渗透和扩张;基本限定空间的构成一掌握空虚形态分析法;空间组合一理解动线和序列;量感的练习—创造有生命力的形态;单元材料的构成一理解材料形态的表情;单元化形态一巧妙的技术形态。

第一讲认识和了解立体构成(上)一、立体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立体构成是研究和创造立体设计的一门学科,是三大构成之一,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立体构成主要通过围绕空间的立体造型活动,进而展开对造型中各种要素及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旨在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和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

立体构成是一个多向度的空间概念,包括了从纷繁复杂的自然形态到简练生动的人为形态。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可以培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立体构成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中可以更好的认识构成规律,积累造型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另外,造型活动在满足人的功能的前提下,美的原则是贯穿始终的。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可以为其他应用设计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

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都离不开立体构成这一基础课程的训练。

二、立体构成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丰富的立体构成,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比如:建筑、城市雕塑、工业产品、包装装潢、交通工具、家具、服装、饰品等。

第二讲半立体构成教学内容:认识半立体构成;学习和制作纸张的半立体形态。

教学目的:由浅入深、由平面到立体,引导学生进入立体空间的造型之中。

通过对纸张进行半立体形态的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的切割与连接、折叠与弯曲、拉伸与折变的造型方法。

一认识半立体构成半立体是相对于立体和平面而言的,是从平面到立体的过渡,它依附于平面,并能在平面上形成凹凸来增强体积感。

半立体的最佳视角是是正面,而上下、左右的可视性不强,因此半立体没有合围感,如浮雕。

半立体可分为一体式和组合式。

一体式是在一种材料上通过切割、折变、敲打、挤压、雕刻或腐蚀等方式加工成型。

组合式则是多种材料在平面上的综合运用,这种方式在现代造型中常用。

半立体在视觉上也形成了触觉上的心理感受。

树皮、石头等自然物上的肌理都具备半立体的不少特性,只因较为细小,人们往往忽略其体积的存在。

二半立体构成的材料:纸张、木片、金属薄片、树叶、布等。

三纸张的半立体构成所需工具:纸张、三角板、圆规、美工刀、双面胶1,折屈加工折屈加工就是将一块平面进行折叠,把其中的一部分折成立面。

进行折屈造型前,首先要画出准确的图稿,切断线用实线,折屈线用虚线,然后用刀背划出要折屈部位的预折线。

在画好的折屈造型展开图以后,将卡纸折屈成瓦楞立体。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横向反复折屈,便可构成一件“蛇腹折”的立体造型。

在平面转化为立体的造型中,要达到部分形体凸出,就必然要有部分形体凹下,以保持平衡,蛇腹折的造型,便是凸出与凹下加工的反复构成中较为典型的例子。

2,不同的加工形式①直线折屈加工②曲线及斜线折屈加工③对称式组合加工④周边式组合加工3,装饰框匣(xia)制作完成后,为了保持其造型的成型和装饰效果的完美,可制作装饰框匣(xia),将造型画面装入其中,便于悬挂和展示。

四、作业——纸的半立体练习内容:在纸上用铅笔进行设计和规划,并通过切割、拉伸、弯曲和折变等加工方法,形成半立体造型效果。

目的:训练从平面形成立体形态的基本方法,熟悉纸张的造型特点,培养能够合理利用形式美感的规律进行造型的能力,体会从平面到立体变化的乐趣。

要求:具有形式美感,结构合理。

材料:纸尺寸:10×10cm数量:从所有造型设计中选择2个最满意的进行展示。

第三讲认识和了解立体构成(下)一、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相对于平面构成来说,要考虑多个角度的效果,因此较复杂一些;但是它不必考虑透视、阴影、前后深度、虚幻的立体效果等来表达,只需集中精力于一个实体,因此又相对简单一些。

二、学习立体构成需要注意的问题:1,深度的变化——占领空间 2,空间的流动——视觉的导向 3,体积的量感——轻盈或坚实的心理感受 4,物质的本性——材料美三、立体构成的三个基本的方向:线、面、体。

结构、骨架的延展;面和面的组成;体积感的量感、正负空间的量感。

四、立体构成的三大类: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五、学习立体构成应重点探讨的形式美感的规律:对比、调和、重复、韵律、均衡、特异1,对比。

对比是指实物的对立性。

其表现形式很多,如大与小、长与短、薄与厚、粗与细、轻与重、虚与实等。

由于对比形态间的强烈反差,能够产生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视觉感受。

在立体构成中,对比有形态的对比、体积的对比、材质的对比、空间的对比、色彩的对比等。

对比强调反差,但过大的反差会使造型失去统一性和协调性。

因此,还需要运用调和来统一造型。

2,调和调和是在不同事物中强调其共同元素,体现在各形态之间或形态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协调统一。

由于各形态之间的共存性与融洽性,使各部分之间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在统一中求变、在变中求统一,是形态之间融洽相处的重要因素。

3,重复从美学角度来讲,重复会产生一种次序感,给人严谨的感觉。

但过多的运用重复会造成呆板、沉闷的感觉,可适当的与对比、调和、韵律等其他手法结合运用。

4,韵律韵律是一个音乐上的名词,通过音符的变化形成优美的旋律。

韵律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形式,也因其规律性而产生了美感。

立体构成是通过形态的大小、形状、色彩等变化而产生韵律的美感的。

5,均衡均衡是指在量的方面争取做到等比,最完美的均衡方式就是对称,给人一种平衡感,但均衡与对称又是不相同的,对称是要求形态的镜像发展,而均衡对形态几乎不做要求,只强调体量上的平衡感。

6,特异特异是指在群体的设计中,有一个特别的形状出现,这个特别的形状就形成一个视觉中心。

因此,特异在群体中比较突出,是在一大群相同中的不同。

第四讲线材构成教学目的:掌握线材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在构成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线材的种类、感受和造型特点,以及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的差异和造型规律。

教学重点: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构成的规律、方法和手段。

教学难点:线材造型的想象、规划、设计和操作,及材料运用、加工和结构方面的合理性。

课题一:软质线材的构成一、线材构成的概念线材构成是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线材构成所表现的效果具有半透明的形体性质。

线材构成其本身不具有占据空间表现形体的特点,但它可以通过线群的集聚表现出面的效果,再运用各种面加以包围,形成一定封闭式的空间立体造型。

由于线群的集合,线与线之间会产生一定的间距,透过这些空隙可以观察到各个不同层次的线群结构,这样能表现出各线面层次的交错构成,呈现出网格的疏密变化,具有较强的韵律感,这是线材构成空间立体造型所独具的表现特点。

二、软质线材构成线材构成分为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

软质线材包括:棉、麻、丝、化纤等软线(或软绳),还有铁、铜、铝丝等金属线材。

软质线材本身必须借助于框架的支撑,通常可采用木框架、金属框架或其他能够起支撑作用的材质做框架。

三、软质线材构成的设计与制作软质线材的构成中,框架是设计的重要环节,框架的形态和结构会直接影响到线的排列和组合。

软质线材构成的框架造型是按作者的设计意图制作的,其结构可采用正立方体造型,也可以用三角形、三角锥形、五棱柱形等。

另外,也可采用正圆形、扁圆形、半圆形或渐伸涡线性等。

有些框架可以用木板做依托,在上面竖起立柱,以小钉为接线点进行连接构成。

木条是常用也是较易制作的框架材料,木条本身要坚实,连接要牢固,因为软质材料的编排组合具有很强的拉力。

金属条的框架制作较为麻烦,需要通过焊接、螺丝连接等方式来实现。

透明板材形成的结构可以使线连接具有更大的空间,板材组合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的,且牢固度较高。

避免选用不透明的板材,因为会阻挡视线。

软质材料通常是通过打结或钻孔穿接的方式连接在框架上。

框架上的接线点,各边的数量要相等。

其间距可以进行等距分割,也可以从密到疏的渐变排列。

线的方向可以垂直连接,也可以斜向错位连接。

在圆周框架上的线群构成,如果按照圆周上等分点做接线点,其水平位直线,可产生水平渐变的效果。

为了增强其形象变化,也可以在框架上同时用几组线群进行交错构成,便可产生较复杂的交错结构。

四、作业——软质线材构成的表现内容:用棉、麻、尼龙等软质线材,通过木条、金属条和有机玻璃等硬质材料的支撑进行造型。

目的:熟悉软质材料的特点和造型规律。

要求:材料使用恰当,结构合理,具有美感。

尺寸:30-40cm。

数量:2-3个。

课题二:硬质线材的构成一、硬质线材构成硬质线材构成是用木条、金属条、塑料细管、玻璃柱、厚卡纸制成的方管形条材或搓成细圆条、牙签、彩色铅笔、金属圆环等条才组合而成的立体造型。

硬质线材构成分为单体造型组合、框架组合和线群组合:框架组合——体现实体的量,线群组合——体现形的展开。

1、单体造型组合以直线形条材组成方形、三角形的单体造型,然后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进行排列结合,也可以进行变向转体等多种变化,具有韵律美。

2、框架组合将条形硬质材料先制成框架,组成方形、三角形的单体造型,然后再加以组合排列,或者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进行渐变排列。

有的面层用平行或垂直的有秩序排列,有的面层可以进行部分的斜向排列,有的局部也可以留出空间,使各层次在整体上形成各种变化,透过各层面,便能造成互相交错的韵律美感。

3、转体组合将条形硬质素材用白乳胶粘着固定其一端,或者用细金属丝穿透固定,将另一端做扇形或圆形等形式散开,其间距可以从密到疏的渐变排列,从中能表现出前后层次的交错构成,其立体造型具有优美多姿的变化,秩序性较强。

也可预先构成扇形及其他形式的单体造型,然后进行重叠、交错,形成各种造型。

二、作业——硬质线材构成的表现内容:用硬质线材进行造型,表现一定的主题。

目的:熟悉软质材料的特点和造型规律,掌握硬质线材语言情感的表达方法。

要求:主题明确,表达充分,结构合理,具有美感。

尺寸:30-40cm。

数量:框架组合、转体组合每组做1-2个。

第五讲立体构成的设计元素1. 概念元素:点、线、面、体。

2. 视觉元素:形、大小、色彩、肌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