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rqna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生生理学名词
生理学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自身调节是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原发性主动转运PAT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SAT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生物电一切活细胞无论安静或活动状态都存在电的活动峰电位迅速去极的升支和迅速复极的降支共同形成尖峰状电位变化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管茶香)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生理学:内分泌(名词解释)
生理学:内分泌(名词解释)1内分泌(endocrine)某些腺体或细胞能分泌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它体液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从而调节它们的功能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导管排出腺体分泌物的现象,称为内分泌。
2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3自分泌(autocrine)由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称为自分泌。
4靶细胞(target cell)能与某种激素起特异性反应的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细胞。
5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
6亲和力(affinity)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力称为亲和力。
7上调作用(up regulation)某一激素与受体结合时,可使该受体或另一种受体的亲和力与数量增加,称为增量调节或简称上调。
8第二信使(second messager)激素是将所携带的信息传递到靶细胞的细胞外信使,称为第一信使;将这一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内信使,称为第二信使。
9神经激素(neural hormone)由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
10半衰期(half-life)激素的活性在血液中消失一半的时间,通常用来表示激素更新的速度。
11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能合成并分泌一些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12侏儒症(dwarfism)幼年时缺乏生长素造成身材矮小、性成熟延迟,但智力发育多属正常,称为侏儒症。
13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成年后GH分泌过多,将刺激肢端骨、颌面骨生长,内脏器官如肝、肾等也增大,称为肢端肥大症。
生理学名词解释
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相对处于若后的状态,加之分泌功能的影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的现象,称为“青春期高血压”最大吸氧量:最大吸氧量是指人体在严格定量控制的运动器械上,进行全身大肌肉群的递增有能动负荷的力竭运动中,当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供氧能力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最高水平时,人体每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即称为最大吸氧量。
极点:运动员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常会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这种功能状态称为“极点”血型: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内环境:整个人体所生活的大气环境称外环境,而人体内每个细胞所浸浴的液体环境称内环境,它由组织液和血浆构成。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这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功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热习服:在热环境下持续重复训练,可逐渐提高克服中暑与热疲劳的能力,这个过程称为热习服。
基础心率:所谓基础心率是指清晨醒来之际的心率,基础心率十分恒定。
敏感期:通常人们更习惯把某种素质发展较快的一段关键时期叫敏期间歇训练:间歇训练由重复的短时间运动组成,其间都有短暂的恢复期,运动的时间及运动强度以及间歇时间,以及运动员要达到的训练目标而定.阈值:生理学中把能引起组织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心力储备: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 又称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
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
心力贮备可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之差值表示。
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已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一二三秒末的呼出气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一二三秒得时间肺活量。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内环境:细胞所处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3.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的过程。
4.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8.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9.易化扩散: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它们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0.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
11.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12.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3.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4. 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5. 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16. 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17. 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18.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9. 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0.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一览表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一览表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血钠↓,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有水潴留使体液量↑,细胞内外液量均增多脱水貌:皮肤弹性丧失、眼窝凹陷,在婴儿表现为囟门塌陷,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会致休克[周围循环血量↓]等容量性低钠血症:失水等于失Na+,血钠↓,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一般不伴有血容量明显改变或仅轻度↑;主要见于ADH分泌异常综合症SIADH(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肺部疾病);低钠血症明显而有较多水进入细胞内→脑细胞水肿所致一系列症状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病理过程,如水肿发生在体腔内则称为积水渗出液:比重高于1.018的水肿液(含血浆的全部晶体成分),含蛋白较多,白细胞较多,毛细血管通透性↑所致,炎性漏出液:比重低于1.015的水肿液,含蛋白较少,细胞较少,非炎性显性水肿[凹陷性水肿]: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用手按压时可有凹陷隐性水肿:全身性水肿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泵-漏机制:调节钾跨细胞转移的基本机制,泵指钠钾泵[Na+-K+-ATP酶]将钾逆浓度差摄入细胞内;漏指钾离子顺浓度差通过各种钾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外液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H+↑和/或HCO3-丢失→血浆HCO3-↓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呼吸性酸中毒: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代谢性碱中毒:细胞外液碱↑或H+丢失引起的以血浆HCO3-↑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呼吸性碱中毒: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病人体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挥发酸:碳酸可形成H+也可形成CO2从肺排出,肺对挥发酸的调节称为酸碱平衡的呼吸性调节固定酸:不能变成气体经肺呼出,如磷酸、尿酸,可通过肾进行调节称为酸碱的肾性调节CO2麻醉:PaCO2降低可间接兴奋呼吸中枢明显增加肺通气量,但增加超过80mmHg以上时呼吸中枢反而受抑制,产生CO2麻醉Ⅰ肾小管酸中毒:远曲小管泌H+功能障碍→尿液不能被酸化→H+体内蓄积→血浆HCO3-浓度进行性↓→尿液碱性Ⅱ肾小管酸中毒:Na+-H+转运体功能障碍→碳酸酐酶活性↓→HCO3-近曲小管重吸收↓尿中排出↑→血浆HCO3-浓度↓→尿液碱性远端酸化作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泌氢细胞可借助于H+-ATP酶的作用向管腔泌氢同时在基侧膜以Cl--HCO3-交换方式重吸收HCO3-肺性脑病:酸中毒持久,或严重代偿性及性呼吸性酸中毒可发生“CO2麻醉”,病人可出现精神错乱、震颤、嗜睡昏迷等症状盐水反应性碱中毒:见于呕吐胃液引流及利尿剂,细胞外液↓→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另有低钠低钾影响肾排HCO3-能力→碱中毒得以维持,补充等张或半张盐水[扩充细胞外液]和Cl-[促进HCO3-排出]可以纠正盐水抵抗性碱中毒:见于全身性水肿、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严重低血钾及Cushing综合症,盐皮质激素和低K+维持碱中毒,补充盐水无法纠正缺氧:因供养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血氧分压[PO2]:溶解在血液中的氧产生的张力,PaO2100mmHg(吸入气体氧分压和外呼吸功能)和PvO240mmHg(组织摄氧和利用氧的功能)血氧容量[CO2max]: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反映血液携氧能力,20ml/dl(血红蛋白的质和量)血氧含量[CO2]:100ml血液实际带氧量,包括结合与血红蛋白中的氧量和血浆中溶解的氧,CaO219ml/dl和CvO214ml/dl(血氧分压和血氧容量),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CO2]反映组织摄氧量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O2]: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数(SO2=(血氧含量-溶解氧量)/血氧容量×100%),SaO295%~97%和SvO275%(血氧分压),P50反映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的指标,指SO2=50%时的氧分压26~27mmHg发绀: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2.6g/dl,低张性缺氧时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青紫色称发绀肠源性发绀:因进食引起血红蛋白氧化造成的高血红蛋白血症组织中毒性缺氧:因毒性物质抑制细胞生物氧化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肺血管收缩[HPV]:肺泡气PO2↓时可引起该部肺小动脉收缩使血流转向通气充分的肺泡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分有微生物及其产物[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体等]和非微生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等发热激活物:又称EP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EP再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的一类物质,包括外致热原和一些体内产物内生致热原: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发热: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一昼夜上下波动不超过1℃,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而引起调节性体温↑(超过0.5℃)时称为发热过热:调定点未发生移动,过度产热、散热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致被动性体温升高急性期反应:机体在细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反应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凋亡小体:发生凋亡的细胞胞膜皱缩内陷,分割包裹,形成的泡状小体,由透亮空泡何不透光浓密的核碎片组成Caspase: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特异水解酶,是一组对底物天冬氨酸有特异水解作用,其活性中心含半胱氨酸的蛋白酶,在凋亡中所起的作用是:灭活细胞凋亡的抑制物、使细胞解体→凋亡小体、凋亡级联反应中水解相关活性蛋白→使该蛋白获得或丧失某种生物学功能Bcl-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具抑制凋亡作用,广泛存在于造血细胞、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细胞及多种瘤细胞,抗凋亡主要机制:①直接抗氧化②抑制线粒体释放促凋亡的蛋白质③抑制促凋亡性调节蛋白Bax、Bak的细胞毒作用④抑制凋亡蛋白酶的激活⑤维持细胞钙稳态P53:野生型P53基因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其编码的P53蛋白是DNA结合蛋白,一旦发现有缺陷的DNA就刺激CIP的表达组织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并启动DNA修复机制,如修复失败则启动细胞凋亡机制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反应可使机体处于警觉状态,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对抗和逃避能力,有利于在变动的环境中维持机体的自稳态,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热休克蛋白: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的一组蛋白质,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属非分泌型蛋白质急性期反应蛋白: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应激原可诱发机体出现快速启动的防御性非特异性反应,如体温升高血糖升高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升高等,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这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属分泌型蛋白全身适应综合征[GAS]:非特异的应激反应所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机体损害和疾病,分为三期:㈠警觉期:保护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以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㈡抵抗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的警告反应消退而表现出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为主的适应反应㈢衰竭期:持续强烈的刺激将耗竭机体抵抗能力,警告反应期症状再次出现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倘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和亲和力↓应激性溃疡:病人在遭受各类重伤、重病和其他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溃烂、浅溃疡、渗血等,是由应激直接引起的应激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二章疾病概论1.疾病(disease):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躯体、精神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被破坏,机体进入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环境或社会不适应的状态。
2.健康(Health):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3.亚健康(sub-health):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4.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
5.条件(condition):是指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6.死亡(dealth):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7.脑死亡: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的永久性停止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失、不可逆性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脱水(dehydration):是人体饮水不足或病变消耗大量水分,不能及时补充,导致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特点是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又称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3.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致体液量增多,又称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4.等容量性低钠血症(isovolemic hyponatremia):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一般不伴有血容量的明显改变,或仅有轻度升高。
药理名词解释
1、药物durg: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毒物:指在较小剂量即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3、药理: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4、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多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6、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须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8、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9、肠肝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
10、一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1、零级消除动力学:指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2、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3、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4、生物等效: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
15、疗效结果: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和病理过程,是患者的机体恢复正常。
16、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7、副反应: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他效应。
18、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19、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一下时残存的药理反应。
20、反跳反应: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
2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剂量。
22、最大效应(效能):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的效应。
2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强度越大。
医学检验技术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2.摘值:能够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最小剌激,与兴奋性成反比。
3.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细胞兴奋性较髙统称为可兴侖性组织.4.反应:机体所处的环境是经常变化的,这些变化被机体组织或细胞所感受即反应.5.内环黄:细胞外液则是细胞直接接触的液体环境,牛理学中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6:负反慎:反馈仃息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维持机体功能活动的稳态.7.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8.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次仃效剌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迅速、一过性的股电位波动。
9.血细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林的容枳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10.晶体溢透压由血浆中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大部分是NaCI.胶体透压: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漆透压,主要是白蛋白.12.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3.期前兴奋:心肌受到一次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可发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称为期前兴奋14.代供间歌:期前兴侖也何口己的有效不应期,在一次期前收缩Z后,常伴何一段较长的心宅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15.房室延拥:房室交界内兴奋传导缓慢的这一特点称为房室延搁房空爼搁的生理意义在于心室收缩始终发生于心室收缩结束之后.避免心房心牢同步收缩, 有利于心室的进一步充盈,也有利于心室射血容易传导阻滞.16.心动周期:心脏毎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出量:每一侧心宅每次波动所射出的血液呈称为每搏输出址,简称搏出址18.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枳血管壁的侧压力.19.动脉血压:是指血液中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20.收缩压:心空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快速射血期动脉血压达到垠高值称为收縮压.21.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医学考研之生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1)
医学考研之生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1)1. 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
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e),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2. homeostasis(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1. 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2. paracrine: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1. 局部电位: 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膜产生类似去极化。
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位。
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
2. 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
3. fluid mosaic model:液态镶嵌模型,是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内容是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有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4. 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受外加刺激时,动作电位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跨髓鞘传递。
1、试述肌肉收缩的基本原理。
[考点]兴奋在同一肌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解析]不同肌肉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虽有差异,但收缩机制基本相同。
现以骨骼肌为例来说明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肌肉的长度缩短或主动张力增加,称为肌肉收缩。
肌肉的活动都是以收缩形式完成的。
为适应功能上的需要,肌细胞在结构上有其相应的分化。
肌细胞外形纤长,内部纵向并列着许多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由许多肌节串联而成。
肌节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肌细胞的收缩过程如下:1.肌节的组成肌节由粗、细肌丝组成。
2022年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疾病:是机体在肯定病因和条件的作用下,超过自身调节的限度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生命活动。
2、不完全康复:是指病因及其引起的损害得到操纵,主要病症已消逝但仍留下了某种不可恢复的病变和后遗症。
3、brain death:脑死亡。
全脑的功能发生了不可逆性的停止。
4、诱因:是指那些本身虽不能直接引起疾病,但可以促进疾病发生开展的因素。
5、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或根本原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脱水:是指体液量明显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变化的一种病理过程。
2、高渗性脱水: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钠浓度超过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310mmol/L以上的脱水。
3、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超过5.5mmol/L。
4、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5、反常性酸性尿:一般碱中毒时尿液呈碱性,但由低钾血症引起的碱中毒,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降低,使肾排K+减少而排H+增多,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6、反常性碱性尿:一般酸中毒时尿液呈酸性,但高钾血症引起的酸中毒,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增高,H+浓度降低,使肾排H+减少而K+排增多,尿液呈碱性,故称反常性碱性尿。
7、水肿:是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8、积水:过多的液体在体腔中积聚。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1、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SB〕:是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血液温度在38o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用PaCO240mmHg的气体平衡〕所测得的血浆HCO3-含量。
推断代谢因素的指标,正常范围是22-27mmol/L,平均为24mmol/L。
2、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 ,AB〕: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实际PaCO2、体和气血氧饱和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正常情况下AB与SB相等,为22-27mmol/L,平均为24mmol/L。
医学药理学 英文名词解释
absorption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adrenaline reversal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a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等可取消去氧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可以部分阻断去氧肾上腺素所致升高血压作用,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称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Adrenoceptor ag.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一类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相似的药物,与肾上腺受体结合后激动受体,产生肾上腺素样作用,又称拟肾上腺素药。
adverse reaction不良反应: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Afterdepol.后除极:一个动作电位中0相除极后发生的除极,其频率较快、振幅较小,频荡性波动,膜电位不稳定,易引起异常冲动。
根据时间分为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
after effect后效应:指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当药物消除或浓度降到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时,细菌的生长在一段时间内仍受持续抑制的效应。
agonist激动药: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allergic reaction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
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antagonist拮抗药: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但不能激动受体。
antibacterual spectrum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antibacterual activity抗菌活性:是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这是由于各种病原菌或者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的关系。
aspirin asthma阿司匹林哮喘:有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某些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支气管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生理名解整理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
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这种调节方式被称为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而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可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反应。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前馈: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
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称之为刺激。
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的改变称为反应。
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近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称为生殖。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将细胞外液称为。
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控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溶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在细胞膜中的某些特殊蛋白质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协同转运:在主动转运中由于钠泵的作用形成的势能储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因而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或称为协同转运。
胞吐:是指物质由细胞排出的过程。
胞纳:是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某些物质团块(如细菌、病毒、异物、血浆中的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3)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3)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19.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是指由肾脏(皮质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产生的、具有促进红细胞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一种糖蛋白20.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易流动的胶体状态的过程21.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在一定范围内,红细胞膜能够抵抗低渗液不易破裂的特性22.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 指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23.每搏输出量 (stroke volume)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24.心(每分)输出量 (cardiac output)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25.优势传导通路(preferential pathway)在窦房结与房室交界之间有一些排列较为整齐的心房细胞,起传导速度比其他心房肌细胞快的多,从而在功能上构成了心房的特殊传导通路26.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由于房室交界区的结区细胞直径较小,致其传导兴奋的速度极慢使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极慢,而在此部位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27.微循环 (microcircion) 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28.降压反射 (depressor reflex)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减低,血压回降29.无效腔 (dead space) 指有通气,但不进行气体交换的区域,包括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30.胸腹式呼吸正常情况下,每一次呼吸周期都同时出现一次腹部和胸部的起伏变化:吸气时胸腹鼓起,吸气时胸腹回缩的呼吸表现31.顺应性 (compliance) 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32.潮气量 (tidal volume) 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33.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指每分钟真正进入肺泡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量,等于(潮气量—解剖无效腔量)* 呼吸频率34.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rapacity)指平静呼气后,残留在肺内未呼出的气体量35.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由肺牵张或肺萎缩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36.波尔效应(bohr effect) ph值对hb与o2亲和力的影响37.基本电节律 (basic electrical rhythm)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起频率较慢,故又称为慢波电位38.胆盐的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 胆盐经胆汁排到小肠后,约95%在回肠末断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到肠内39.蒸发散发(evaporation) 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医教园考研1、潮气量(tidal volume):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余气量(residual volume):在尽量呼气后,肺内仍保留的气量。
3、功能余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余气量补呼气量。
4、肺总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潮气量补吸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补呼气量(inspiratory reser volume) 余气量。
5、肺活量(vital capacity):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正常人头3秒分别为83%、96%、99%的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时间肺活量反映的为肺通气的动态功能,测定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
7、每分肺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潮气量×呼吸频率。
8、每分钟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9、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P126-12810、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11、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cardiac output)与心指数(cardiac index):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压: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呼吸: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BM)是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肾小球滤过率(GFR,glomeruar filtration rate)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针对细胞质膜提出的一种膜的结构模型,描述膜为结构和功能上不对称的脂双层所组成,蛋白质以镶嵌样模式分布在膜的表面与内部,并能在膜内运动。
此模型也可适用于亚细胞结构的膜。
心指数(Cardiac index):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ous-HCO3-barrier )①由胃粘膜上皮表面覆盖的富含HCO3-的不可溶性粘液凝胶构成,它可以保护胃粘膜,使其免受胃腔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减压反射:(depressure reflex)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发放神经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加强,而交感紧张和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是心率减慢,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从而使血压降低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控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射血分数,即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称为第二信使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下丘脑调节性多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能合成并分泌一些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称为下丘脑调节肽钠钾泵(也称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钠离子和钾离子之间的交换。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大全,考生福利~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大全,考生福利~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叫内环境,即指细胞外液。
它包括组织液、血液、淋巴液等。
2.稳态: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指受控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控制部分的始发作用朝相反方向发展,起减弱控制息作用的反馈。
5.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子借助膜结构中的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完成其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7.兴奋性和兴奋:兴奋性是指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时指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短暂、可逆而且可扩布的膜电位变化过程。
10.绝对不应期:指可兴奋细胞和组织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极短时间内,无论受到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11.阈电位:指细胞受刺激后膜去极化达到爆发动作电位时的临界膜电位值。
12.阈强度(阈值):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13.终板电位:是由ACh与终板膜上的N-ACh受体通道结合导致通道开放,K Na跨膜流动而引起的终板膜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14.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5.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6.等渗溶液:以血浆渗透压为标准,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
17.生理性止血:指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18.心动周期:指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
19.射血分数:指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1. 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
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e),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2. homeostasis(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3. 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4. Paracrine: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5. 局部电位: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膜产生类似去极化。
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位。
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
6. 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
7. fluid mosaic model:液态镶嵌模型,是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内容是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有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8. 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受外加刺激时,动作电位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跨髓鞘传递。
9. 膜片钳:用来测量单通道跨膜的离子电流和电导的装置。
10. 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阻力。
11. 横桥:肌凝蛋白的膨大的球状部突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它与细肌丝接触共同组成横桥结构。
它对肌丝的滑动有重要意义。
12.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13. Chemical-dependent 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14. 兴奋—收缩耦联:连接肌膜电兴奋和肌丝滑行收缩的过程。
肌细胞动作电位-电兴奋通过横管传入肌细胞深处-三联管处信息传递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触发肌浆网释放更多的钙离子-细肌丝上肌钙蛋白结合钙离子后使原肌凝蛋白变构并解除它对肌纤蛋白与粗肌丝肌凝蛋白横桥结合的阻碍作用-结合后产生ATP 酶活性并利用分解ATP获取的能量使横桥摆动导致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肌小节、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缩短(肌肉收缩)-肌浆网上钙泵回收钙离子-肌肉舒张。
15. 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指动作电位的产生,不会因为刺激因素的不同或强度的差异而使动作电位的形状发生改变,即动作电位只要发生,它的波形就不发生变化。
16. 钙调蛋白:位于细胞内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能结合4个钙离子,结合后能激活一些蛋白激酶,引起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17.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存的环境为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为细胞外液。
18. Channel mediated facilitated diffusion:电位门控通道:主要有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通常由同一亚基的四个跨膜区段围成孔道,孔道中有一些带电基团(电位敏感器)控制闸门,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电敏感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响应膜电位的变化,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
19. 正反馈及例子: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影响中枢,最终加强自身的活动或使活动停止,这种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
例:分娩过程时的子宫收缩,排尿反射等。
20. 电紧张性扩布:指发生在膜的某一点的局部兴奋可以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但随距离加大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
21. 钠泵(Na+—K+泵):钠离子出膜,钾离子进膜,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2. 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
23. Chemically gated channel: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24. 绝对不应期:在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最初时期内无论在接受多大的刺激,细胞都不能再产生兴奋,称这一段时期为绝对不应期。
25. 电压门控通道: 主要有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通常由同一亚基的四个跨膜区段围成孔道,孔道中有一些带电基团(电位敏感器)控制闸门,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电敏感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响应膜电位的变化,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
孔道口的孔径和电荷分布形成离子选择器,但并非对其它离子绝对不通透。
26.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的转运所消耗的能量不是由ATP直接提供,而是由钠泵耗能形成的某种物质的势能优势提供能量,这种形式的转运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27. 主动运转: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差移动物质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28. 兴奋: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
29. 易化扩散:不溶或少溶于脂质的物质在一些特殊蛋白分子的协助下完成跨膜转运。
载体介导(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和通道介导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30. 等张收缩:肌肉产生的与负荷相同的张力使负荷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收缩类型为等张收缩。
31.超极化: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作膜的超极化。
32. (骨骼肌)张力—速度曲线:改变骨骼肌的后负荷,得到的肌肉产生的张力和其缩短速度变化曲线。
33. 时间性总和:局部兴奋的叠加可以发生在连续解接受多个阈下刺激的膜的某一点,即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刺激发生叠加。
34. cotransport:同向转运,指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同向转运体特殊蛋白质结合,以相同方向通过细胞膜的转运。
35. Single switch:单收缩,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出现的一次机械收缩。
36. 胞饮:液体物质通过入胞作用进入细胞体的过程。
37. 最适前负荷:由长度—张力曲线可知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每次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也随之增大,但在前负荷超过一定限度时,在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致为零,故称使肌肉产生最大张力的前负荷莆 钍是案汉伞?br />38. excitability兴奋性: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39. 阈电位和阈强度: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在一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40. 血流线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41. Rh阴性:人的红细胞不被抗红河猴红细胞的抗体所凝集,称为Rh阴性,通常我们指红细胞膜上不含D抗原。
42. 纤维蛋白溶解:血栓的血纤维溶解的过程。
43.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正常的抗凝血液中,红细胞能够悬浮其中,表现出一定的沉降率,即具有悬浮稳定性。
一般用沉降速率表示,沉降率越小,表明悬浮稳定性越大。
44. 血型:由血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决定的血细胞的抗原性质,称为血型。
常用的有A BO血型和Rh血型。
45.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成四型的血型系统。
凡红细胞膜只含A凝集原的为A型,如存在B凝集原的,为B型,若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就称为A B型,这两种凝集原都没有则称为O型。
46.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内的呈胶冻状的,不能自由流动的物质,它是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是机体的内环境。
47.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也称为泵功能储备。
包括心率储备和搏出量储备。
48. 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
49. Cardiac index: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min.m2)。
50. 等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而言。
横桥连接数、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51. 直捷通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
52. Isovolumetric contraction phase:等容舒张期:心室肌开始舒张时,室内压迅速下降,半月瓣关闭心室容积不变,直到室内压下降到低于心房压,房室瓣开启时为止,这段时期为等容舒张期。
53. Central venous presseure and normal value:中心静脉压及正常值,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其正常变动范围为0.4-1.2kPa(4-12cmH2O)。
54. 心肌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55. Compensatory pause: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后伴有的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
56. 血—脑脊液屏障:一些大分子物质较难从血液进入脑脊液,仿佛在血液和脑脊之间存在着某种屏障,称血—脑脊液屏障。
57. 内皮舒张因子(EDRF):指由血管内皮生成和释放的舒血管物质,其化学结构可能是一氧化氮,它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的鸟苷酸环化酶激活,cGMP浓度升高,游离钙离子浓度减低,故血管舒张。
58. electrocardiogram:心电图,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动周期电变化曲线。
59.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减压反射,动脉血压升高时,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
60. 血压:指血管内液体对管壁单位面积产生的压强的大小。
61. Basal electric thythm:基本电节律: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变化,这种控制其变化的电节律称为基本电节律。
62. 快反应细胞:从电生理特性上,把0期除极的速率快的细胞称快反应细胞。
63.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及其正常值:是机体心脏暂时停止射血,血流也暂停,此时在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得的压力都是相同的,这一压力数值为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常值为0.93kPa(7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