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命题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命题的试讲教案

初中数学命题的试讲教案

初中数学命题的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命题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 学会如何表述一个完整的命题;3. 掌握命题的逆否关系和真假判断;4. 能够运用命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命题的逆否关系和真假判断。

教学难点:命题的逆否关系和真假判断。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几何图形等;2. 提问:这些知识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的?(答案:公式、定理、法则等);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命题。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命题的概念:命题是用来描述数学对象之间关系的语句;2. 讲解命题的构成要素:题设和结论。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3. 举例说明如何表述一个完整的命题;4. 讲解命题的逆否关系:逆否命题是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都取反得到的命题;5. 讲解命题的真假判断:真命题是指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都为真;假命题是指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有假;6.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2.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命题的概念、构成要素、逆否关系和真假判断;2. 提问:命题的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3. 拓展学习: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命题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命题的概念、构成要素、逆否关系和真假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在课后,要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关于命题

高中数学教案关于命题

高中数学教案关于命题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命题范本,并能够应用命题范本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命题范本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问题应用命题范本。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命题范本的概念,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命题范本,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 什么是命题范本?
命题范本是指逻辑中的一个等价变形,将原命题表示成一个具有原来命题中谓词和元素的成分,但语法形式更简单的命题,以方便进行逻辑运算。

2. 命题范本的应用
通过举例子讲解命题范本的应用,如对于命题“如果今天是周末,那么我会去游泳”,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p→q的形式,然后进行逻辑运算。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命题范本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命题范本的转换和运算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下列问题:
- 命题:如果我喜欢唱歌,那么我一定会去KTV。

- 将这个命题表示成命题范本形式。

- 对该命题进行否定、合取、析取和双条件运算。

四、拓展(10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命题范本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问题表达成命题范本形式,并进行逻辑运算。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命题范本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并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应能掌握命题范本的概念和应用,能够灵活运用命题范本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加深理解。

高中数学数学命题推理教案

高中数学数学命题推理教案

高中数学数学命题推理教案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2.让学生掌握数学推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熟练应用数学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数学推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数学命题的形式化表示和理解;
3.数学推理的方法和技巧;
4.数学推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通过一个简单的推理题目,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推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讲解阶段:介绍数学推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逆否命题法等;
3.示范阶段:通过几个例题,展示如何应用数学推理解决问题;
4.练习阶段: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掌握运用数学推理的技巧;
5.总结反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总结和体会数学推理的重要性。

教学材料:
1.教科书上有关数学推理的知识点和例题;
2.准备数学推理练习题;
3.白板、彩色笔等辅助教学工具。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数学推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独立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通过练习题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高中数学命题形式分析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形式分析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形式分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学命题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数学命题的逻辑联结词和逻辑运算。

3.能够准确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命题形式。

教学重点:
1.数学命题的定义和分类。

2.逻辑联结词的使用和理解。

3.逻辑运算的应用和分析。

教学难点:
1.命题形式分析的推理过程。

2.命题逻辑运算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数学命题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中的命题形式。

二、讲解(15分钟)
1.数学命题的定义和分类。

2.逻辑联结词的种类及含义。

3.逻辑运算的常见形式和规则。

三、练习(20分钟)
1.学生进行命题分析练习,理解命题形式的逻辑关系。

2.学生尝试推理和解答具体数学问题中的命题形式。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就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学习和分享解题思路。

五、总结(5分钟)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数学命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数学命题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评价学生对数学命题形式分析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效果。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和难点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1)对顶角相等吗?(2)作一条线段AB=2cm;(3)我爱初二(1)班;(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二、新课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1)等角的补角相等;(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l)“得到证明.(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

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 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例 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1)对顶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若a=0,则ab=0;(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解:(l)对顶角相等(真);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3)若a=0,则ab=0(真);若ab=0,则a=0(假);若a≠0,则ab≠0(假);若ab≠0,则a≠0(真).(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凡直角都相等(真);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小结: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三、作业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2)取线段AB的中点C;(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5)若a=b,则a2=b2;(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7)同角的余角相等;(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2.选作题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在这节课的前一部分学习了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的概念。

新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1 定义与命题 教案(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1 定义与命题 教案(教学设计)

第2章三角形2.2 命题与证明课时1 定义与命题【知识与技能】1.了解定义的含义;2.了解命题的概念,能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3.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难点)【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一定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归纳、推理得出数学猜想,体验数学充满探索性、创造性.了解命题的概念,能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硬纸片、剪刀.一、情境导入神舟十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主要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轨道舱组成.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发射,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发射成功.在轨飞行十五天左右,加上发射与返回,其中停留天宫一号十二天,共搭载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6月13日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6月26日回归地球.要读懂这段报道,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定义【类型一】定义的判断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 )A.直线AB和CD垂直吗B.过线段AB的中点C画AB的垂线C.一般地,把一个多项式表示成若干个多项式的乘积的形式,称为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解析:定义是对概念的特征性质进行描述,它必须是严密的,只有选项C 符合,故选C.方法总结: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性质等都不是定义,定义常用“……叫……”“……称为……”来表示.【类型二】给概念下定义请叙述下列概念的定义:(1)三角形;(2)代数式.解:(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相接所构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2)把数与表示数的字母用运算符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作代数式.方法总结:给数学概念下定义时,语言要准确、精练,要描述出概念的特征性质.探究点二:命题【类型一】命题的判断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对顶角相等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解析:根据命题的定义,看其中哪些选项是判断句,其中只有D选项不是判断句,故选D.方法总结: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必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②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如果……那么……”.【类型二】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3)等角的余角相等.解:(1)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3)如果两个角是相等的角,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方法总结: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应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顺.【类型三】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写出命题:“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结论.解析:先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确定条件和结论.解: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所以命题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方法总结:每一个命题都一定能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来叙述.“如果”后面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探究点三:互逆命题请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1)如果a=b,那么a2=b2;(2)如果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解析:分别找出各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再把条件和结论对调.解:(1)如果a2=b2,那么a=b;(2)如果两个有理数的平方相等,那么这两个有理数相等;(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应先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再把条件和结论对换即可.有时还可以把原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以方便写出条件和结论.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定义,学习了定义、命题、逆命题等概念,在学习中让学生理解并熟记概念的含义.本节课的易错点是写出命题的逆命题,可要求先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把条件和结论对调.1.定义2.命题3.互逆命题【正式作业】教材P16习题11.2第1,3,7题【家庭作业】《》P5-P6。

1.2.1命题教案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1.2.1命题教案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教学札记1.2常用逻辑用语1.2.1命题新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1.理解命题的概念与命题的判断,理解命题的结构,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判断命题的真假2.了解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会根据命题的真假逻辑推理求解参数教学设计一、目标展示二、情境导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诗.[问题](1)在这4句诗中,哪几句是疑问句?哪几句是陈述句?(2)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能否作为命题?三、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命题的定义及分类1.逻辑用语:在数学乃至科学中常用于引入概念、表述规律、推导定理法则或交流信息的词语,经过规范化使之意义更为清楚严谨,这类词语叫做.2.命题的定义:可的陈述句叫做命题.3.命题的分类:判断为真(成立)的命题叫作真命题,判断为假(不成立)的命题叫作假命题.4.猜想:数学中暂时不知道真假的命题可以叫作猜想.知识点二命题及其否定的结构形式1.数学中,许多命题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或“若p,则q”的形式,其中叫作命题的条件,q叫作命题的结论.2.命题的否定:如果p是一个命题,则“p不成立”也是一个命题,叫作p 的否定,记作,读作“”.对一般命题若p,则q的否定为若,则.3.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假性.四、精讲点拨[例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并说明理由.(1)π3是有理数; (2)3x 2≤5; (3)梯形是不是平面图形呢? (4)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负数.[例2] (链接教科书第14页例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2)当x =4时,2x +1<0; (3)若x =3或x =7,则(x -3)(x -7)=0.[例3] 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1)6是12和18的公约数的否定;(2)当a >-1时,方程ax 2+2x -1=0有两个不等实根;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4)已知x ,y 为非零自然数,当y -x =2时,y =4,x =2.[例4] (2021·苏州检测)已知集合A =[-3,6),B =(-∞,a ),若A ∩B =∅是假命题,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五、达标检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命题“直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直角”和“相等”B .语句“当a >4时,方程x 2-4x +a =0有实根”不是命题C .命题“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是真命题D .“x =2时,x 2-3x +2=0”是真命题 2.(多选)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 .所有质数都是奇数B .若a >b ,则a >bC .对任意的x ∈N +,都有x 2≥x 成立D .方程x 2+x +2=0有实根 3.将下列命题改写为“若p ,则q ”的形式,并判断真假.(1)当a >b 时,有ac 2>bc 2; (2)实数的平方是非负实数; (3)能被6整除的数既能被3整除也能被2整除.六、课堂小结1.命题的概念;2.判断命题的真假;3.命题的结构形式;教学札记4.由命题的真假求参数的范围;课后作业教后反思永昌一中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主备人:校审:。

高中数学命题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命题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命题试讲教案模板一、教学内容:(命题的学习目标、基本知识点)1.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基本知识点:本次教学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解法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如何解决)1.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安排)1. 引入新知识: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 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步骤。

3. 练习一元一次方程解题。

4. 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

5. 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步骤。

6. 练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

7. 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

8. 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步骤。

9. 练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

五、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1.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演练、小组合作。

2. 教学手段:黑板、教科书、习题集。

3. 教学资源:教室、幻灯片、计算器。

六、教学评估:(如何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逻辑进行评价。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课后作业:(设计的作业内容和要求)1. 完成习题集中相关知识点的练习。

2. 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拓展所学知识。

3. 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高中数学命题原理总结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原理总结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原理总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命题的基本定义和相关原理。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命题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推理能力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数学命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理解数学命题的真值和真值表。

三、教学方法
1. 导入:通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出数学命题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数学命题的定义和原理,并进行案例分析。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难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出生活中的问题,并引出数学命题的概念。

2. 讲解(15分钟)
(1)数学命题的概念和分类。

(2)数学命题的真值和真值表。

(3)数学命题的运算法则。

3. 练习(20分钟)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难点。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数学命题的原理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和练习来巩固学习。

下节课我将加强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命题的原理。

秋八年级数学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新版)沪科版【精品教案】

秋八年级数学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新版)沪科版【精品教案】

13.2 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与证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原命题、逆命题等概念.2.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能区分公理、定理和命题.3.理解证明的含义,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命题的证明需要,要求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训练学生将命题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2.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定理、命题的由来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公理、定理的区分.【难点】严密完整地写出推理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铜线将地球赤道绕一圈,想一想,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有多大?能放进一颗枣吗?能放进一个苹果吗?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甲:都放不进去.生乙:枣能放进,苹果放不进.生丙:都能放进.师:我们现在用这个式子来算,设赤道的长为C,则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是-=≈0.26(m),可见,枣和苹果都能放进去.通过这个例子,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生:有些东西想象的或感觉的不一定可靠,要具体分析.师:对,我们要做到有理有据.上一节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们通过折叠、剪拼、度量等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对这种方法,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在剪拼时,发现三个内角难以拼成一个平角,只是接近180°的某个值;度量三个角,然后相加,不一定能准确地得到180°.这两种情况怎么解释呢?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是这样的,研究几何图形时,从观察和实验得到的认识,有时会有误差,难以使人确信其结果一定正确.因此,就得在观察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这就是说,要判断数学命题的真假,需要做必要的逻辑推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推理是一种思维活动,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常常要对事物的情况做出种种判断.教师多媒体出示:(1)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2)如果∠1和∠2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3)2+3≠5;(4)如果一个整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能被3整除.教师找一名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在逻辑学中,凡是可以判断出真(即正确)、假(即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上面的(1)、(2)、(4)都是正确的命题,我们称之为真命题;(3)是错误的命题,我们称之为假命题.如果一个语句没有对某一事件的正确与否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比如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教师多媒体出示:(1)请关上窗户;(2)你明天骑车来上学吗?(3)天真冷啊!(4)今天晚上不会下雨.(5)昨天我们去旅游了.师: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些语句是命题?学生讨论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每个命题都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有时我们为了简便,省略关联词“如果”、“那么”,如命题“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可以写成“对顶角相等”.以“如果……那么……”为关联词的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者说成“若p,则q”,其中p是这个命题的条件(或假设),q是这个命题的结论(或题断).三、边讲边练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与结论:(1)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A=∠B,那么∠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生甲:(1)中“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是条件,“两条直线平行”是结论.生乙:“∠A=∠B”是条件,“∠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是结论.四、层层推进,深入探究师:将命题“如果p,那么q”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如果q,那么p”,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命题都可以判断真假,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吗?学生交流讨论后发表意见.师: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生:它的逆命题是“如果∠1=∠2,那么∠1与∠2是对顶角”.师: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呢?生:假命题.师: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假命题的呢?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多媒体出示下图.师: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角平分线分成的两个角,∠1=∠2,但显然,这里∠1与∠2就不是对顶角.像这种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我们称之为反例.若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五、练习新知,加深讨论师:请同学们看教材中本节例1后练习的第2题.教师找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得到:(1)假命题.反例:|-1|=|1|,但-1≠1.(2)假命题.反例:(-1)×(-1)>0,但-1是负数.(3)真命题.(4)假命题.若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不相等.师:我们来看第3题.教师找学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得到:(1)真命题,(2)真命题,(3)真命题.师:在数学命题的研究中,为了确认某些命题是真还是假,需要对命题的正确性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必须追本求源,真理不需要再作论证,其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检验所得的真命题,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些作为原始根据的真命题称为公理.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公理?生甲: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生乙: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生丙: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师:对,这些都是公理.有些命题,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谁能举几个例子?生甲:对顶角相等.生乙: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生丙:等角的补角相等.师:对.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下面,我们来证明一个七年级时用过的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多媒体出示:【例2】已知:如图所示,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求证:a∥b.师:若已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定理,怎么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结论?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口述,教师板书推理过程.证明:∵∠1=∠2,(已知)又∵∠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强调: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例3】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求证:OE⊥OF.证明:∵OE平分∠AOB,OF平分∠BOC(已知)∴∠1=∠AOB,∠2=∠BOC.(角平分线的定义)又∵∠AOB+∠BOC=180°,(已知)∴∠1+∠2=(∠AOB+∠BOC)=90°.(等式性质)∴OE⊥OF.(垂直的定义)六、课堂小结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上,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培养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强调正面的严密性,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要步步有据.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举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反三”的目的.尽可能地调动更多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沟通,通过自身思维碰撞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准确地判断命题的真假,对于假命题举出反例.对于命题的证明,要求学生能写出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能做到步步有据.第2课时命题与证明(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三个推论.2.熟悉并掌握较简单命题的证明方法及其表述.3.探索并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4.会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2.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和推理的用途.2.通过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理.【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你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证明过这个命题?生:用折叠、剪拼和度量的方法.师:很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的概念,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师: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一个定理,它能够被证实,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简单命题的证明,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师:在证明命题时,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果问题与图形有关,首先,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与符号;再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生:条件是一个三角形,结论是它的内角和等于180°.师:这个命题与图形有关吗?生:有关.师:那我们要画出什么图形?生:一个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师:题目中没有已知、求证,我们自己要写出来.已知就是条件,求证的就是要证的结论.应该怎么写?生:已知:△ABC,如图所示.求证:∠A+∠B+∠C=180°.教师板书.师:以前我们通过剪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这不是证明,但它却给我们以启发,现在我们通过作图来实现这种转化,给出证明.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在剪拼中我们可以把∠B剪下,放在这个位置,在证明中我们可以作出一个角与∠B相等,来代替这种操作.并且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这种线叫做辅助线.同学们看,应该怎样添画辅助线来帮助我们证明这个问题?生:延长BC到D,以点C为顶点、CD为一边作∠2=∠B.教师作图:师:对.如果再知道什么条件就能得到结论了?学生讨论后回答.生:因为∠1+∠2+∠ACB是一个平角,等于180°,如果∠A=∠1,那么就有∠A+∠B+∠C=∠1+∠2+∠ACB=180°,这样就证出了结论.师:对.现在我们看怎样证∠A=∠1?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示:∠A和∠1是什么角?生:内错角.师:怎么证两个内错角相等?生: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师:在题中要证哪两条直线平行?怎么证它们平行?生:证明CE∥BA,因为∠2=∠B,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就可以证出CE∥BA了.师:很好!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推导过程具体写一下.要注意,我们刚才是分析,可以由结论推条件,但在书写过程中,要先写条件,再写结论,这个顺序要理清.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三角形中一个角是9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另外两个角的和会是多少?生:90°.师:对.两个角的和是90°,我们可以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互余.师:对.由此我们得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第一个推论.教师板书: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三、边讲边练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有多种方法,课本练习中给出了另外两种证法.大家能不能说出第一题的思路?生:过点A作DE∥BC后,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建立两个相等关系,再由平角的定义就可证出了.师:你们已经理清了思路,现在请大家将书上的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师:第二个练习的思路大家清楚吗?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过三角形一边上一点作两条平行线,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使△ABC的三个内角与组成平角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再由平角的定义证明它们的和是180°.师:很好!请同学们把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学生补充练习第2题的证明,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订正.四、层层推进,深化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师: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我们曾经如图中所示那样把△ABC的一边BC延长至点D,得到∠ACD,像这样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在上图中,△ABC的外角,也就是∠ACD与它不相邻的内角∠A、∠B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给出证明吗?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生:∠ACD与∠ACB的和是180°,所以∠ACD=180°-∠AC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180°,∠A+∠B=180°-∠C.由等式的性质,得到∠ACD=∠A+∠B.师:很好!除了这个相等关系,还能得到什么大小关系?生:∠ACD>∠A,∠ACD>∠B.师:很好!在证明中主要应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把这两个结论称为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教师板书: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师:像这样,由公理、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推论2可以用来计算角的大小,推论3可以用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例2】已知:如图所示,∠1、∠2、∠3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1+∠2+∠3=360°.。

高中数学改编式命题教案

高中数学改编式命题教案

高中数学改编式命题教案
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掌握数学改编式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改编式命题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及重点:改编式命题概念及相关计算。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改编式命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改编式命题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讲解改编式命题的概念、性质、应用以及相关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改编式命题的基本知识。

第三步:练习(20分钟)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帮助学生运用改编式命题解决相关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

第四步:讨论与总结(10分钟)
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重点知识点,并通过讨论加深对改编式命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馈与评价(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本课学习情况,让学生自评,提出不足,以便下节课的授课计划。

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解决一道改编式命题相关问题,并写出解题思路。

教学手段:课堂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幻灯片演示。

教学评价:通过作业和课堂讨论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指导学生改进。

《命题》教案

《命题》教案

《命题》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和定理等概念.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过程与方法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命题的含义,能正确指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难点理解举反例的数学思想.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阅读新华社酒泉2005年10月11日这篇报导: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2日上午发射,……神舟六号飞船搭乘两名航天员,执行多天飞行任务.按计划,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运行在轨道倾角42.4°、近地点高度为200千米、远地点高度为347千米的椭圆轨道上,实施变轨后,进人343千米的圆轨道.要读懂这段报导,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定义概念的教学从以上的问题中引人定义这个概念: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像问题中的轨道倾角、近地点高度、远地点高度、变轨的含义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即需要给出定义.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3)平行线;(4)点到直线的距离;(5)数轴.2.命题概念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判断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对顶角相等;(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两条直线平行吗? (4)鸟是动物;(5)若a2=4,求a的值;学生先思考,教师再点拨指导.此基础上归纳出命题的概念: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肯定或者否定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像句子(1)(3)(5)都是命题;句子(2)(4)(6)都不是命题.说明:讲解定义、命题的含义时,要突出语句的作用.句子根据其作用分为判断、陈述、疑问、祈使四个类别.定义属于陈述句,是对一个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规定.而命题属于判断句或陈述句,且都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与判断的正确与否没有关系.3.命题结构的教学告诉学生现阶段我们在数学上学习的命题可_看作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以“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4.学生做教材第31页“做一做”,教师指导并订正5.真假命题与反例⑴命题的分类.(2)真命题包含基本事实与定理,判断真假命题需要说理.(3)假命题只要举反例即可.三、例题讲解教材第31页例1.教材第33页例2.引出“定理”的概念.四、课堂练习1.教材第31页练习.2.教材第33页练习.五、小结与作业1.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了2.作业:教材第32页习题1、2.第34页习题1、2.。

高中数学命题原理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原理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原理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命题原理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数学命题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运用数学命题原理解题。

教学重点:
1. 数学命题的基本概念;
2. 数学命题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熟练运用数学命题原理解题;
2. 灵活应用数学命题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和参考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提出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出数学命题原理的概念(如:已知甲、乙两人中,甲爱上了乙,乙也爱上了甲,则可以得出结论:甲和乙都爱上了对方)。

二、讲解:介绍数学命题原理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规则,包括复合命题、逆命题、逆否命题等内容。

三、示范:通过几个例题演示如何运用数学命题原理解题,让学生理解数学命题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运用数学命题原理解题的能力。

五、讨论: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解答一些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对本堂课学习到的数学命题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七、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巩固所学内容,以便下节课复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数学命题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不断练习和思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命题教案学情分析模板范文

命题教案学情分析模板范文

一、课题名称《初中数学《方程》教学设计及学情分析》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熟练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熟练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1. 学生背景:本节课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面对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新知识点,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2. 学生特点: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容易混淆概念;(2)解题能力较弱,对实际问题解决不够熟练;(3)课堂参与度不高,缺乏合作探究精神。

3. 教学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2)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应用。

2. 新课讲解(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概念;(2)教师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解法;(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探究(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探究;(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析、解决问题;(3)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2)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数学命题集体备课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集体备课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集体备课教案
一、命题背景:
本次备课教案是为了备课一堂高中数学课程,重点讲解数学命题集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本课程主要包括几何、代数、概率统计等内容。

二、备课目标:
1. 理解数学命题集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掌握命题集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三、备课内容:
1. 数学命题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命题集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3. 命题集的运算和应用。

四、备课流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数学命题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命题集的定义、基本性质和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命题集的分类和运算规则。

3. 实践:学生通过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掌握命题集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4.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命题集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备课工具:
1. PPT课件:用于呈现命题集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练习题:用于检验学生对命题集的掌握程度;
3. 教学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

六、备课效果:
本次备课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数学命题集的概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让他们能够熟练应用命题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数学命题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命题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命题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命题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某一数学概念或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掌握某一数学概念或方法。

2.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某一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详细讲解:讲解某一数学概念或方法的相关知识点,重点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4. 拓展应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下一次学习做准备。

四、课堂互动:
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课堂互动和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合作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作业。

2. 复习所学知识点,做好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反思:
1. 思考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2. 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命题理解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理解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理解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命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命题的概念、特点以及解题方法,提高其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数学命题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数学命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数学命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数学命题的定义:命题是陈述性句子,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称为命题。

2. 数学命题的特点:具有唯一真值(真或假)。

三、示例分析(15分钟)
1. 教师给出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真值,并解释为什么是命题。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分析这些命题的特点。

四、练习和讨论(15分钟)
1. 学生完成一些关于数学命题的练习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2. 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同学讨论,让学生感受思维碰撞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安排。

六、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或阅读材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命题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命题模块一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模块一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模块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能够运用线性方程组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
2. 用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
3. 用代入法解线性方程组;
4. 实际问题的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举例引入线性方程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线性方程组以及线性方程组的应用场景。

2. 学习环节:教师介绍线性方程组的解题方法,包括消元法和代入法,并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线性方程组的问题。

3. 练习环节: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解题巩固所学的解题方法。

4. 实际应用环节: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评价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
1. 教师所提供的线性方程组练习题;
2. 实际问题解析案例。

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巩固练习,提高解题能力,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案-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和难点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3)我爱初二(1)班;(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二、新课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练习:
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

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 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例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若a=0,则ab=0;(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解:(l)对顶角相等(真);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3)若a=0,则ab=0(真);若ab=0,则a=0(假);若a ≠0,则ab≠0(假);若ab≠0,则a≠0(真).(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凡直角都相等(真);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
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小结: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2)取线段AB的中点C;(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5)若a=b,则a2=b2;(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7)同角的余角相等;(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2.选作题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