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磁共振扫描技术

合集下载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技术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技术

磁共振常见部位扫描技术一.颅脑常规扫描技术:线圈选择:颅脑正交叉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置于线圈内。

儿童及颈部较长者两肩尽量向下,使头部伸入线圈。

采集中心对准两眼连线中点。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取矢状定位像做横断位。

横断位:层厚6-8cm;层间距:0.5-3mm〔T1T2保持一致〕。

采集矩阵:256×256或 256×192;FOV:220mm×220mm。

采集矩阵:256×256或 256×192;FOV:220mm×220mm。

二、腰骶椎、腰髓成像技术: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外表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

采集中心对准肚脐.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采集矩阵:256×256 或312mm×256mm FOV:320mm×240mm.横断位:扫描方位、脉冲序列T2加权。

层厚5-8mm;层间距1-2mm采集。

矩阵:256×192 或312mm×192mm FOV:180mm ×180mm.三、胸椎、胸髓的成像技术: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外表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病变在胸8以上,上段要平第7颈椎;病变在胸8以下,下段要平腰1、2。

采集中心对准胸骨中心。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3-4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192或 312×256;FOV:320mm×240mm。

横断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层厚5-8mm。

层间距:1-2mm采集矩阵:256×256 FOV:180mm×180mm。

四.颈椎、颈髓扫描技术:线圈选择:颈椎外表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固定头部。

磁共振检查原理

磁共振检查原理

磁共振检查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探测人体内部构造的无创影像技术,它基于核磁共振现象,可以获得关于身体各部位的详细信息。

MRI检查相比于X射线检查或CT扫描对人体无放射性损伤,更适用于儿童、孕妇或需要多次检查的病患。

MRI检查利用磁共振现象原理,即在外加高强度磁场的作用下,人体内的原子核(比如氢原子核)会自发地进行旋转运动。

外加弱的射频场可以使原子核状态发生变化,其状态变化的过程就是磁共振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被检测并用来制作影像。

一、核磁共振现象原理核磁共振现象是指核磁矩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会自发地进行旋转运动,并产生磁信号。

以氢原子核为例,其具有自旋1/2,可以看做一个小的磁偶极子,当放置在外部磁场中时,其自旋可以取两个状态:平行或反平行。

外部磁场会分裂为两个不同的能级,这就是磁共振现象。

二、MRI检查步骤MRI检查需要将人体部位放置在强大的磁场中,以进行成像。

具体步骤如下:1. 病人需要躺在一张称为MRI扫描床的平板上。

2. 检查前需将金属物品(比如手机、耳环、钥匙等)取下。

3. 病人被推入一个大型的圆柱状磁体中。

4. 磁体中提供一个高度均匀的磁场,始终保持磁体外的电子设备没有磁干扰。

5. 通过放置一台产生无线电波的设备,人体内的水分子便会受到一个射频场的作用,从而发出信号。

6. 接下来使用计算机来编织并个性化MRI的照片。

7. 检查完毕后,病患可以立即离开。

三、MRI的应用MRI检查可以对全身各个部分进行检查,对神经系统、脑、心脏、颈部、腹部、肝脏、胸部、骨骼等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

它是介入手术、治疗哪怕最复杂严重的疾病、感染、并可检查肿瘤转移以及各种动态变化等。

MRI应用领域如下:1. 脑部成像:可检测出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包括脑卒中、肿瘤、炎症、几乎所有的神经疾病。

2. 心脏成像:可检测心肌缺血、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疾病。

3. 骨科成像:可用于检查骨骼系统的骨骼肌肉病变、结构异常、骨肉瘤,以及各种关节疾病。

第八章磁共振检查技术第四节MRI检查操作步骤及临床应用

第八章磁共振检查技术第四节MRI检查操作步骤及临床应用
MRCP
优点:安全、无创、速度快、适应症广、成功率高; 胆管扩张、 狭窄、梗阻定位准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80%以上。局限: 无法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活检。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MRCP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MRU MR Urography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盆腔MR检查
线圈选择:表面线圈或体线圈 体位:患者仰卧,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一致, 将双侧髂前上脊连线置于线圈横向中线。 扫描方法:嘱咐患者于扫描前1~2小时储尿, 使膀胱处于半充盈状态,膀胱、子宫常规采用 6~8mm层厚矢面和横断面的T1WI、T2WI,必要时 使用冠状面扫描,矢状面和横断面的相位编码 均取前后方向。观察前列腺应采用脂肪抑制 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fMRI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膝 关 节 动 态 成 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MR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MRA(MR Angiography)利用血液的流动性对血管 进行成像。 1、TOF ——Time of Flight 时间飞跃法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颈椎扫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颈椎椎间盘横断面扫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八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
脊椎与脊髓的MR检查
2、胸椎及胸髓 线圈: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患者仰卧,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一致 并垂直于床面, 将全部胸椎置于线圈内。 扫描方法:同颈椎和颈髓的MR检查。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医学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医学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医学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MRI以其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多参数成像等特点,在身体不同部位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研究及评估方面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MRI的原理、分类和医学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MRI的原理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

在磁场中,原子核因为量子力学效应的作用,会产生自旋,这个自旋具有磁性。

若对物质进行放射激发,则原子核将吸收能量并进入激发状态,待刺激结束后,会产生相移,但方向大小不会改变。

在加磁场的作用下,不同位置的原子核产生不同的共振信号,通过测量这些共振信号,可以得出物质内部的信号强度和空间位置信息。

MRI的成像需要一个高强度静态磁场(通常是1.5T或3.0T)和弱变化的高频交变电场(通常是射频脉冲)。

磁共振信号是由梯度磁场作用下,被激发的原子核沿着空间坐标方向释放的。

梯度磁场的作用是制造空间上的微弱变化,使成像对象内部的原子核可以感受到梯度磁场的方向和大小,从而产生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MRI信号。

二、MRI的分类MRI按成像所需的时间长度可分为快速成像和慢速成像两类。

常用的快速成像技术有短时重复时间(Short Time Repetition,STIR)、体液抑制成像(Fluid Attenuation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等。

慢速成像技术有T1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和常规序列成像等。

MRI按成像方式可分为断层成像和三维成像两类。

断层成像(Slice Imaging)是在一个平面内取得的图像,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各组织在某个切片上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医疗行业中的MRI扫描原理与操作流程

医疗行业中的MRI扫描原理与操作流程

医疗行业中的MRI扫描原理与操作流程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常用于医疗行业的诊断工具,它能够通过扫描人体内部的组织和器官,以产生详细的图像,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扫描的原理和操作流程。

一、MRI扫描原理MRI扫描利用了物质中的原子核在强磁场和射频场作用下的共振现象。

常见的MRI设备使用的是强大的静态磁场,其强度通常在1.5到3.0特斯拉之间。

在强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会取向于磁场的方向。

当给被检者施加一定的射频脉冲后,被检者体内的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跃迁到高能级。

在跃迁结束后,原子核会返回到低能级,并释放出吸收的能量。

通过检测这些放射出的能量,MRI设备可以确定原子核的位置和分布,并生成相应的图像。

二、MRI扫描操作流程1. 患者准备在进行MRI扫描之前,患者需要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包括首饰、纽扣等。

由于MRI设备使用了强磁场,金属物品可能会受到磁场的吸引,从而对患者产生伤害。

患者还需要躺在一张平坦的床上,并尽量保持身体的放松和静止,以确保扫描图像的清晰度。

2. 定位扫描医生通常会使用定位扫描来确定需要扫描的区域。

这一步通常需要进行身体定位,以确保扫描覆盖到正确的部位。

医生会将患者推入装有磁场的设备中,并通过控制台来进行扫描设备的设置。

3. 扫描参数设置在定位扫描结束后,医生需要设置扫描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

常见的参数包括扫描序列(如T1加权、T2加权)、切片厚度、扫描时间等。

医生在设置参数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4. 扫描开始一旦设置好扫描参数,医生就可以开始扫描进程。

此时,设备会发出射频脉冲,并通过接收线圈来检测原子核放射出的能量。

设备会逐层扫描身体部位,生成一系列图像。

5. 扫描结束和图像处理当扫描完全部需要的部位后,设备会停止扫描,并将扫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图像处理。

mri磁共振成像原理

mri磁共振成像原理

mri磁共振成像原理
MRI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的原理,通过对人体组织内的
水分子进行扫描和观察,得到高清晰度的图像。

具体原理如下:
1. 磁性原子核存在自旋,即核具有旋转的特性。

2.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核会以不同的方式排列。

正常情况下,核自旋会沿着磁场方向对齐。

3. 在MRI中,通过在病人身上施加一个强大的磁场,使得人
体内的大部分水分子的核自旋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

4. 随后,施加一系列的辅助磁场,这些磁场的方向会短暂扰乱水分子自旋的排列。

5. 辅助磁场停止后,水分子的自旋会重新按照其能量状态重新排列。

6. 在此过程中,水分子释放出的能量会被探测器捕捉并转换为电信号。

7. 根据这些电信号的不同,MRI系统可以重建出人体内不同
组织的图像。

此外,MRI还可以通过改变辅助磁场的频率和强度,来获取
不同组织的信号。

这样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对比度,进一步分辨不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MRI磁共振扫描技术

MRI磁共振扫描技术

肿瘤筛查
MRI在肿瘤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 能够发现早期肿瘤,提高肿瘤的
检出率。
科学研究案例
神经科学研究
MRI技术用于神经科学研究,探索大脑结构和功 能的关系,研究认知和行为过程。
生物医学研究
MRI技术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如研究药物作用机 制、生理和病理过程等。
动物研究
MRI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动物研究,如研究动物行 为、动物疾病等。
MRI磁共振扫描技术
目录
Contents
• MRI磁共振扫描技术概述 • MRI磁共振扫描技术的应用领域 • MRI磁共振扫描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目录
Contents
• MRI磁共振扫描技术的未来发展 • MRI磁共振扫描技术的实际案例
01 MRI磁共振扫描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 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产生共振,通过检测共振信号以形成图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其他领域案例
安全检查
MRI技术用于安全检查,如机场行李 检查、金属探测等,能够检测出隐藏 的物品和违禁品。
考古学
MRI技术用于考古学,可以无损地检 测文物内部结构,为文物鉴定和保护 提供依据。
THANKS
分子成像
利用磁共振成像的分子特 异性,开发新型分子探针, 实现分子水平的疾病诊断 和治疗监测。
成本降低与普及化
降低设备成本
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 低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制造成本, 使其更容易被广大医疗机构所接
受。
简化操作和维护
优化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操作和维护 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设备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

什么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什么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什么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提供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信息的医学成像技术,也是一种经常用于诊断疾病的非侵入性技术。

为了让大众对它有一个明确清晰的了解,以下列出了关于MRI技术的相关科普介绍:一、MRI的运行原理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电波来获取图像的成像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结合两种物理现象,即磁核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和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首先,病人被施加强磁场,使得所有被测成分的磁性核磁共振,然后通过传递电磁波调节它们,如果这部分物质发射电磁波则代表其为正常;如果没有,则代表其为病变部位。

随后,接收器接收电磁波回来的信号,经信号处理后,利用计算机生成影像,构建成像结果。

二、MRI的优势1. MRI不会产生放射性,所以检查过程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是非侵入性的成像检查;2. MRI对于胶质组织的描记清晰;3. MRI技术查看内脏病变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对胶质组织效果更佳;4. 结果快速准确,无需当场显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出结果;5. MRI技术比其他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三、MRI的局限性1.目前MRI技术受物理效应的影响,有时会产生模糊的影像;2.MRI技术对于心脏检查并不适用,因为脉管与心肌的结构变化会降低检测的准确性;3.MRI设备比较昂贵,技术操作复杂,且生物反应易受磁场影响;4.MRI检查时间较长,对于大部分病人来说,体位要求严格,对时间有较大要求。

四、MRI的应用1. 临床诊断:MRI技术已在脑、胸部和关节诊断上大量使用,能够给出结构性病变和功能性改变的诊断图像;2. 疾病研究:MRI及其衍生技术用于癌症、运动康复和心脏病等疾病的研究;3. 泌尿系统的检查:MRI技术可用于检查膀胱、肾脏等泌尿系统器官;4. 生物物理学研究:MRI可以用于生物物理学研究,以分析和评价身体的器官等的透明度和活动度等;5. 医学影像:MRI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影像,包括拍摄器官的影像,检测新生物技术发展等。

简述MRI成像原理

简述MRI成像原理

简述MRI成像原理
MRI全称为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医学影像学的技术。

其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扫描,产生高清晰度三维图像。

具体实现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构建磁场:在MRI扫描过程中,需要产生非常强的磁场。

通常使用超导磁体,其内部绕有电流,可以产生非常强的磁场。

2. 激发磁共振:在强磁场中,人体内的原子核会对磁场进行反应。

使用无线电波来激发原子核的磁共振,使其发生共振吸收和发射。

3. 接收信号:激发原子核后,其会发出无线电信号。

使用接收线圈来捕获这些信号。

4. 信号处理:通过数学算法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幅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

MRI成像原理的优势在于它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适用于对柔软组织的成像,如脑部、胸部、骨骼等。

同时,MRI成像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科学研究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 1 -。

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

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

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脑功能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升级。

脑功能成像技术是通过扫描脑部活动图像和神经递质水平,评估脑部功能,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脑神经机制。

本文主要介绍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磁共振扫描技术磁共振扫描(MRI)技术是一种使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制作全身图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近年来,磁共振扫描技术在脑功能成像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MRI技术不仅可以以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较高信噪比来非侵入性地观察大脑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还可以在同一扫描过程中同时检测脑内的低序列和高序列——体素-脑萎缩、白质和灰质、简单和复杂激活等信息。

同时,MRI还可以检测脑血流灌注、脑血流量和血氧水平等信息,这些都为对脑功能的建模和理解提供了巨大价值。

二、脑电图技术脑电图(EEG)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头皮电位变化来记录脑电信号的设备。

近些年,EEG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方面,在研究不同神经网络和功能区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任务执行时脑电波幅度和频率变化等方面,EEG已经成为前沿研究中的常见技术手段。

另一方面,在脑机接口技术中,EEG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技术。

EEG技术对人类运动控制和想象能力的研究可以帮助感知到脑区之间的联系,并可以,通过理解脑电数据、研究认知过程、状态识别等技术,实现人机直接交互。

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是一种检测组织和器官中代谢过程和化学反应的技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分子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

近年来,PET 技术已经将生物分子影像任务引入了分子分部分形态学、病理生理学、生物机能和药理学、肿瘤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

在神经科学领域中,PET技术对研究神经元的代谢生理特征、神经系统对药物的代谢特征以及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代谢变化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工具。

四、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可以检测人或动物的脑部活动,并生成相应的图像。

医学影像中的MRI技术

医学影像中的MRI技术

医学影像中的MRI技术
MRI技术是指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

MRI技术具有无创、高清晰度、多平面成像等特点,经常被用于
诊断各种病症。

MRI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磁场和高频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对人体
内各种物质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

其本质是一种通过
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得成像信息的无损检测技术。

MRI技术的优势在于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软组织成像效果
良好、无放射性和无创伤等。

同时,它还可进行动态观察,可以
对血管、脏器和神经系统等进行特征分析。

目前,MR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特别是在诊断神经、肝胆、肾脏和骨关节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MRI技术还可
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程度和发展,对于难以诊断的疾病
有着特殊的辅助诊断价值。

MRI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随着MRI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其成像质量和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医疗领域的需求。

总的来说,MRI技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医疗技术,与人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

希望在未来,MRI技术能够发展得更为完备和成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合成mri原理

合成mri原理

MRI技术,即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原理如下:
1. 建立强磁场:在MRI扫描时,患者被置于一个强磁场中,该磁场通常是超过 1.5特斯拉的静态磁场。

这个强磁场会使人体内的原子的核磁矩(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磁偶极矩)产生定向,即沿着磁场方向排列。

2. 施加射频脉冲:医生会向患者的身体内部发送一系列射频脉冲,这些脉冲会使一部分原子的核磁矩发生共振,这个过程可以被称为激发。

3. 释放能量:被激发的原子核磁矩由于能级的跃迁会释放能量,这个能量可以被检测出来,也可以被用来建立图像。

因为不同的组织中原子核磁矩的数量和激发后释放能量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这个能量可以被用来区分不同的组织,生成图像。

4. 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MRI系统收集从被激发的原子核发出的能量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最终重建成一个高分辨率的图像。

总的来说,MRI技术原理是利用原子核磁矩在强磁场中的共振现象,通过施加射频脉冲来激发原子核,从而获得人体内部组织的高清晰度图像。

MRI的工作原理

MRI的工作原理

MRI的工作原理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MRI的工作原理涉及如下几个步骤:
1. 建立强磁场:MRI使用大而强大的磁体产生一个非常强的恒定磁场,通常在1.5到3特斯拉之间。

这个磁场可以使人体内的水分子和其它氢原子与磁场自身对齐。

2. 激发共振:医生或技术人员在扫描开始之前,需要让患者躺在一个装有线圈的平台上。

这些线圈用于产生辅助的磁场来激发患者体内的氢原子。

技术人员会发送特定的无线电波信号,以匹配氢原子的共振频率,从而抵消磁场自身所造成的原子自旋。

3. 接收信号:当无线电波信号结束后,患者体内的氢原子会重新调整自己的自旋。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发射出一种微弱的无线电信号。

线圈接收这些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4. 图像重构:通过使用计算机程序,电信号被转换成高质量的图像。

计算机根据信号的强度和时间来重建图像,并将其呈现给医生进行诊断。

MRI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物质中的原子和分子如何与强磁场进行相互作用。

水分子和其他含氢分子在磁场中对齐的方式可提供详细的图像信息,这些图像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体内的异常
情况。

由于MRI不依赖放射性物质,并且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因此在医学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核磁共振扫描参数

核磁共振扫描参数

核磁共振扫描参数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外磁场和射频场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的原理,通过对信号的检测和处理,得到人体组织的形态和功能信息的医学影像技术。

1.重复时间(RepetitionTime,简称TR):TR是从一个激发脉冲开始到下一个激发脉冲开始的时间间隔,单位为毫秒。

较短的TR可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2.回波时间(EchoTime,简称TE):TE是激发脉冲开始到信号回波的时间间隔,单位为毫秒。

较短的TE可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特别是对液体和脂肪组织有较好的对比度。

3.扫描平面(SlicePlane):扫描平面是指在人体中需要观察的特定平面,如横断面、矢状面或冠状面等。

4.矩阵大小(MatrixSize):矩阵大小是图像的像素数目,决定了图像的分辨率。

较高的矩阵大小可以提高图像的细节展示,但会增加扫描时间和图像文件大小。

5.出血时间(TimeofFlight,简称TOF):TOF技术利用流体在动脉和静脉中的不同信号强度来提取血管信息。

出血时间越长,对静脉的信号越强,可观察到更多的血管结构。

6.空间分辨率(SpatialResolution):空间分辨率表示图像中的最小可见结构大小,受到扫描时间、像素大小和矩阵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7.扇形角度(FlipAngle):扇形角度是指激发脉冲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夹角。

较大的扇形角度可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但也会增加激发脉冲的能量和扫描时间。

8.脂肪抑制(FatSuppression):脂肪抑制技术通过特定的脉冲序列抑制脂肪信号,使得其他组织的对比度更加明显。

这些参数的设置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和扫描部位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和解剖信息。

核磁共振扫描的参数调整需要经验和专业知识,医生和技术人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以提供准确、清晰的图像。

磁共振扫描各部位基本序列解释

磁共振扫描各部位基本序列解释

磁共振扫描各部位基本序列解释【知识文章】标题:磁共振扫描各部位基本序列解释导语: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强磁场和电磁波产生的共振信号,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

在临床上,磁共振成像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部位的诊疗中。

本文将从头到尾逐个介绍磁共振扫描中各部位的基本序列,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并应用于实际诊疗中。

1. 大脑(Brain)1.1 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e)T1加权像是一种用于显示解剖结构的基本序列。

在T1加权像中,脑脊液呈黑色,脑灰质呈深灰色,脑白质呈浅灰色,这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脑的解剖结构。

1.2 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T2加权像则重点显示组织的水分含量,对于检测异常信号(例如水肿)非常敏感。

在T2加权像中,脑脊液呈白色,脑灰质呈中灰色,脑白质呈深灰色。

T2加权像能够更好地反映脑部异常情况。

2. 胸部(Chest)2.1 胸腔(Thorax)在胸腔的磁共振扫描中,常用的基本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通过这些序列,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胸腔内部器官的解剖结构和异常情况。

2.2 心脏(Heart)对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异常,我们采用特殊的心脏序列。

其中,心脏T1加权像能够提供心脏的解剖结构,而心脏功能扫描则可以评估心脏腔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3. 腹部(Abdomen)3.1 肝脏(Liver)肝脏磁共振扫描的基本序列主要有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借助这些序列,我们能够评估肝脏的解剖结构、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等,并对肝脏功能进行全面评价。

3.2 胰腺(Pancreas)胰腺磁共振扫描通常采用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这些序列能够清晰显示胰腺的解剖结构,评估胰腺的血供情况以及检测胰腺疾病。

4. 骨骼(Skeletal)4.1 骨髓(Bone Marrow)骨髓的磁共振扫描常采用T1加权像和STIR序列。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_MRI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_MRI

主磁体〔Magnet
• 主磁体是MRI的核心部分,它提供一个具有一定场强的均匀稳定的静磁 场.磁体性能的优势取决于其磁场的均匀度、稳定度和磁场强度.
• 永磁体使用磁性材料产生磁场.不用液氨液氮冷却,也无逸散磁场,系统 构造简单,运行成本低,不产生热,维护费用低.安装场地小、寿命长.场 强一般只能达到0.3T,且磁场均匀度受一定限制,稳定度受环境影响较 大.
• 超导型磁体是利用超导现象产生一个稳定的均匀的静磁场.在相应低的 温度下呈现超导现象,可允许通过非常大的电流而耗电极小,一般2T稳 定均匀的磁场强度在超导条件下很易实现.超导型磁体是目前最先进的 设备.
• 特性:高磁场、稳定性好、均匀性好
利用超导构成的磁共振可进行单核 成像〔氢核密度像,也可进行人体组 织多核成像.还能对人体组织进行功 能性诊断和生理生化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XX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其利用核磁共振对人体采集信号并给出二维或三维的重建图像,在临床医学诊
断上有独特优点.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又一重大进步. • MRI对比度高于XCT,而空间分辨率一般来说低于新型XCT,但对于中枢神经系
低.高强度的磁场MRI设备空间分辨率高,但图像对比度分辨率较低.对 于中强度磁场的MRI设备各项性能介于两者之间.
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组成
• 主磁体
——Magnet
• 梯度系统
——Gradient system
• RF系统
——RF system
• 计算机系统
——Computer system
MR工作流程图
统诊断,MRI无论在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都超过XCT. • 基本原理:生物体组织能被电磁波谱中的短波成分穿透,而中波成分紫外线、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或MRI)是一种利用原子核磁共振效应来获得
图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对人体或物体中的水
分子和脂肪分子进行磁场作用和射频脉冲激发,然后接收
其产生的回波信号,经过计算处理后形成图像。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原子核磁矩:每个原子核都具有一个特定的磁矩,这是
由于其内部的质子和中子自旋造成的。

这些磁矩在外加磁
场的作用下会受到取向的影响。

2. 磁共振:当被放入强磁场中的物体受到射频脉冲的作用时,其内部的原子核磁矩会发生共振。

这意味着原子核磁
矩的取向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个特定的频率。

3. 回波信号:当射频脉冲停止作用时,被激发的原子核磁
矩会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会产生
一个特定的回波信号,其频率与其所在的位置、组织或结构有关。

4. 空间编码:为了确定信号来自空间中的哪一部分,核磁共振成像引入了空间编码技术。

常用的方法包括梯度磁场和脉冲序列的选择。

5. 图像重建:通过收集和处理原子核回波信号的数据,并使用合适的算法进行图像重建,最终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

总的来说,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了原子核磁矩在磁场作用下的共振现象,并结合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技术,通过测量回波信号来获取人体或物体的结构、组织和功能信息。

这使得核磁共振成像成为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重要医学影像学技术。

【影像技术】磁共振(MRI)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内听道)扫描技术

【影像技术】磁共振(MRI)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内听道)扫描技术

【影像技术】磁共振(MRI)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内听道)扫描技术磁共振(MRI)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内听道)扫描技术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去除患者身上的金属异物。

线圈:头颅正交线圈或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身体与床体保持一致,使扫描部位尽量靠近主磁场及线圈的中心,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头部用海绵垫固定。

三叉神经扫描技术三叉神经:眼神经、上下颌神经。

定位位置:双眉中心连线。

常规扫描方位:横断位,冠状位。

横断面:BH Calibration Scan,横轴位扫描校准序列如使用相控阵线圈,所有序列需进行扫描校准序列,如使用头颅正交线圈则不需扫描校准序列。

中心定于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层厚8MM,单次采集,如范围不够,可增加层厚。

相控线圈需使用Asset或Pure针对相应的线圈进行校准。

Pure可改善多通道线圈图像的均匀性,Asset可加快扫描速度。

频率编码为前后。

横轴位:Ax T2 FSE 横轴面T2加权序列在冠状面及矢状面上定位,在冠状位上调整角度,使两侧三叉神经对称,中心置于左右三叉神经中心,范围包括整个三叉神经结构,需包括整个病变范围。

如采用螺旋桨成像序列,可改善图像质量,也可采用脂肪抑制技术。

使用上下饱和带,可减轻血管搏动伪影。

频率编码方向为前后。

冠状面:COR FS FSE T2,冠状面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在矢状位和横轴位上定位。

扫描范围包括脑桥,需包括整个病变范围。

添加上下饱和带,减小血管搏动伪影。

频率编码方向为上下方向。

横断面:AX 3D Fiesta-C,横断面双激发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在矢状位和冠状位上定位,在矢状位调整角度,使定位线平行于视神经的走形,在冠状位上调整角度,使两侧三叉神经对称,中心置于三叉神经中心,需包括整个病变范围。

激励次数使用偶数次,频率编码方向为前后。

如需观察血管与神经间的关系,可进行后处理冠状及矢状重建。

横断面:AX 3D TOF MRA,横断面TOF血管成像序列复制Ax3D Fiesta-c定位线,但建议适当增加范围及FOV。

MRI扫描图像预处理简述

MRI扫描图像预处理简述

MRI扫描图像预处理简述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无辐射成像技术,广泛用于医学领域。

MRI扫描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和功能信息,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然而,由于扫描过程中存在多种噪声和伪影,需要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准确性。

MRI扫描图像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无噪声图像去噪MRI扫描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噪声的干扰,如高斯噪声、伪影等。

因此,第一步是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

去噪算法常用的有均值滤波、中值滤波、小波滤波等。

这些算法能够减少噪声的影响,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2. 伪影校正MRI扫描图像中常常出现伪影问题,如磁性物质产生的磁畸变、骨头和空气产生的射线伪影等。

伪影校正主要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进行,如卷积核伪影校正、模型估计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减少伪影的影响,恢复图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3. 空间变换MRI扫描图像在采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运动伪影,如病人呼吸、心跳等。

为了减少这些伪影的影响,需要对图像进行空间变换。

空间变换可以通过图像配准等方法实现,使图像的空间位置对齐,减少伪影的干扰。

4. 强度归一化不同的MRI扫描仪、扫描参数以及不同患者之间的图像强度差异很大,这会影响到图像的定量分析和比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图像进行强度归一化处理。

常用的强度归一化方法有直方图匹配、百分位数归一化等。

5. 图像平滑MRI扫描图像常存在噪声,并且图像中的小结构容易受到噪声的干扰。

为了减少噪声的影响,需要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

平滑处理能够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并有助于进一步的图像分析。

6. 图像分割MRI扫描图像通常需要在图像中找到感兴趣的特定结构或区域。

图像分割是将图像的不同部分分离开来,以方便后续的定量测量和分析。

常见的图像分割算法有阈值分割、区域生长、边缘检测等。

7. 形态学处理形态学处理是图像分析中一种基本的数学形态学方法。

它可以对图像进行开运算、闭运算、腐蚀、膨胀等操作,用于去除图像中的小噪点,填充图像中的空洞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而言,组织信号强,图像所相应的部分就亮,
组织信号弱,图像所相应的部分就暗,由组织反 映出的不同的信号强度变化,就构成组织器官之 间、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之间图像明暗的对比。
T1
看解剖结构
T2 看病理改变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二、磁共振常见物质的信号特点 三、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 四、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常用序列 五、磁共振图片展示


横向弛豫又称为自旋一自旋弛豫(spin-spin relaxation)或T2弛豫。横向弛豫的实质是在 射频脉冲停止后,质子又恢复到原来各自相位 上的过程,这种横向磁化逐渐衰减的过程称为 T2弛豫。T2为横向弛豫时间常数,它等于横向 磁化由最大值衰减至37%时所经历的时间。

通过采集部分饱和的纵向磁化产生的MR信号, 具有T1依赖性,其重建的图像即为T1加权图像。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二、磁共振常见物质的信号特点 三、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 四、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常用序列 五、磁共振图片展示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 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 。 纵向弛豫又称T1弛豫,是指90”射频脉冲停 止后纵向磁 化逐渐恢复至平衡的过程,亦就是 M0由XY平面回复到Z轴的过程,可定义为纵向 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态的63%所经历 的弛豫时间。
磁共振水成像(MR hydrography)技术主要是 利用静态液体具有长T2弛豫时间的特点。在使 用重T2加权成像技术时,稀胆汁、胰液、尿液、 脑脊液、内耳淋巴液、唾液、泪水等流动缓慢 或相对静止的液体均呈高信号,而T2较短的实 质器官及流动血液则表现为低信号,从而使含 液体的器官显影。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二、磁共振常见物质的信号特点 三、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 四、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常用序列 五、磁共振图片展示
MR信号主要依赖T2而重建的图像称为T2加权图
像。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值是
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T2 值也是如此。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 是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MRI的影像虽然也以不同的灰度
显示,但其反映的是MRI信号强度的不同或弛豫 时间T1与T2的长短,而不像CT图像,灰度反映的 是组织密度。
脂肪与骨髓组织:有较高的质子
密度,这些质子T1值很短,质子 密度大和T1值小其信号强度大, 与周围长T1组织的对比度良好。
肌肉组织:具有较长的T1和较短
的T2弛豫特点。
骨骼组织:
1.骨皮质和钙化软骨质子密度很小,信 号很弱; 2.纤维软骨质子密度较高,具有较长 T1和较短T2弛豫时间,T1和T2呈中低 信号; 3.透明软骨含75~80%水分,为长T1和 长T2驰豫组织。
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定位相
DWI呈高信号就是
新鲜脑梗塞吗?
金属伪影
1
2
3
4
本病例为陈旧性脑梗塞伴软化 灶形成:此为快速序列 1、弥散加权(DWI), 2、T1WI, 3、T2WI, 4、T2Flair。
1
2
3
4
本病例为急性脑梗塞: 1、弥散加权(DWI), 2、T1WI, 3、T2WI, 4、T2Flair。
增强扫描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MRI对比剂为GdDTPA。其用药剂量为0.1mmol/kg,采用静脉 内快速团注,约在60秒内注射完毕。
对于垂体、肝脏及心脏、大血管等检查还 可采用高压注射器行双期或动态扫描。 常规选用T1WI序列,结合脂肪抑制技术可 增加对比效果。
MR水成像技术(flair序列)
淋巴结:质子密度较高,具有较长T1
和较短T2弛豫特点。 流动血液:信号强度与流速有关,射 频脉冲和采集信号的时间差,出现流 空信号,涡流、层流可出现信号差别。 气体:质子密度最小,信号趋向零。 水:质子密度极高,具有长T1和长T2 弛豫特点。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二、磁共振常见物质的信号特点 三、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 四、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常用序列 五、磁共振图片展示


坏死:坏死组织的水分增多,肉芽组织形 成,慢性纤维结缔组织形成; 钙化:质子密度很少,不如CT敏感; 囊变:囊内容物-纯水物质,蛋白质水分; 肿瘤:病理组织成分复杂,影像特点与其 所含成分有关,一般来讲肿瘤组织的质子 密度较正常组织高,T1延长不明显,T2延 长明显。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二、磁共振常见物质的信号特点 三、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 四、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常用序列 五、磁共振图片展示
自旋回波(SE)序列
采用“90°-180°”脉冲
组合形式构成。 其特点为可消除由于磁场不均匀性所致的 去相位效应,磁敏感伪影小。但其采集时间较 长,尤其是T2加权成像,重T2加权时信噪比较 低。
该序列为MRI的基础序列。
反转恢复(inversion
recovery,IR)序列 短反转时间(inversion time,TI)的反转 恢复序列,同时具有强的T2对比,还可根据需 要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性对比 的图像,如短T1反转恢复(short T1 Inversion recovery,ST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等序 列。
TR为重复时间, TE
越长图像对比度越高
为回波时间 在自旋回波和梯度回波中二者共同决定图像 对比度。
T1、T2
是组织固有属性,在相同磁场不同 组织表现不同T1、T2 ,在磁共振图像上出 现不同的像素亮度。
根据弛豫值T1、T2定义,90˚射频脉冲停止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纵向磁化矢量增长到原值的63%所需时间为T1 值; 长T1组织,磁化矢量恢复慢,在短TR序列 中,有效TE时间点采集的磁化矢量没有恢复到 足够大,处于低值水平,所以长T1组织为低信 号,短T1组织为高信号。 90˚射频脉冲停止后,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原值 的37%所需时间为T2值; 短T2组织,磁化矢量衰减快,在长TR序列中, 有效TE时间点采集的磁化矢量已经衰减到最小, 所以短T2组织为低信号,长T2组织为高信号。
病变在MRI上通常有四种信号强度的改变: ①等信号强度:指病变与周围组织呈相同灰度,平 扫MRI上无法识别病灶,有时需借助MRI对比剂的 顺磁性效应以增加病变信号强度,使之与周围组 织产生对比差别; ②低信号强度:MRI片上病灶信号强度不及周围组 织亮; ③高信号强度:MRI片上病变组织的信号强度高于 周围组织; ④混杂信号强度:病变区包括以上二种或三种信号 强度改变,例如肝癌伴出血坏死时在T2WI上可呈 现混杂信号强度改变。
快速自旋回波(turbo
SE,TSE;fast SE,FSE)
序列
其图像对比性特征与SE相似,磁敏感性更 低,成像速度加快,使用大量180°射频脉冲, 射频吸收量增大,其中T2加权像中脂肪高信号 现象是TSE与SE序列的最大区别。
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序列 其方法与SE中频率编码方向的去相位 梯度及读出梯度的相位重聚方法相同。由于 小翻转角使纵向磁化快速恢复,缩短了重复 时间TR,也不会产生饱和效应,故使数据 采集周期变短,提高了成像速度。
水肿:局部液体含量增多具有长T1和长T2
弛豫特点;
梗塞:组织出现缺血、水肿、变形、坏死等
病理变化,急性期呈长T1、T2弛豫;
变性:不同组织的变性机制不同如脑组织变
性部分水分增加、椎间盘水分减少;
① ② ③

出血:影像表现很复杂,与出血的部位、 时间有关 《24h仅见周围水肿征象; 1~3天急性期,脱氧血红蛋白可使T2缩 短且水肿更明显; 3~14天亚急性期,红血球溶解破坏,脱 氧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T1弛 豫明显缩短T2弛豫延长,周围水肿存在; 》14天慢性期,高铁血红蛋白氧化为半 色素,含铁血红蛋白沉积血肿周边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