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厚测量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参数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参数
第四节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 的名称及基本参数
制作人
一、齿轮各部分的名称
1、齿顶圆:轮齿顶端所在的圆柱 面与端面的交线 ,直径
da
2、齿根圆:轮齿齿根所在的圆柱 面与端面的交线。直径 f 3、齿宽:沿齿轮轴线方向量得轮 齿宽度b 4、齿厚与齿槽:在齿轮的任意圆 周上,一个轮齿两侧间的弧长, sk 称为齿厚 ,用 表示:相邻两 齿之间的空间称为齿槽,一个 齿槽两侧齿廓在该圆上所截取 ek 的弧长,为齿槽宽,用 表示
p = s +e
h
h
h
da
二、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
1、模数m 齿轮齿数z p p dπ= zp ⇒ m = z ⇒ m = ⇒ d = mz π π 2、m越大(p愈大)则齿轮愈大,齿 轮抗弯能力也愈高。 * 3、齿顶高系数 ha (正常齿 为1,短齿为0.8)和顶隙 * 系数 c (正常齿为0.25,短齿为 0.3) * a a
h = h m
hf = ha m + c m
*
二、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
3、压力角 渐开线齿廓上各点 的压力角 是不相等的,齿廓在分度圆上 的压力角称为齿轮的压力角, 用α表示,他也是加工轮齿时 所用刀具的刀具角,为了便于 制造我国规定α=20°。
三、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 计算公式
• 凡齿轮的模 数、压力角、 齿顶高系数、 顶隙系数都 是标准值, 同时分度圆 上齿厚和齿 槽相等的齿 轮称为标齿 轮。计算公 式见右表: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a
一、齿轮各部分的名称
5、分度圆:在齿顶圆和齿根圆之间, 直径为d。 6、齿距:沿任意圆周所量得的相邻两 齿同侧齿廓之间的弧长,用 表 示, k p k 7、全齿高、齿根高与齿顶高:分度圆 到齿顶圆的径向齿高称为齿顶高, 用 a 表示 :从分度圆到齿根圆的 径向齿高称为齿根高,用 f表示: 从齿根圆到齿顶圆的径向齿高称为 全齿高,用 表示。 8、顶隙:为了防止齿顶齿根相碰,应 使齿顶高略小于齿根高,在一轮齿 顶到另一轮齿根间留有径向间隙, 称为顶隙

渐开线齿轮计算公式大全

渐开线齿轮计算公式大全

齿轮计算公式 节圆柱上的螺旋角:L d /tan 00⋅=πβ 基圆柱上的螺旋角:n g αββcos sin sin 0⋅= 齿厚中心车角:Z θ/90︒= 销子直径:m 728.1dp ⋅=中心距离增加系数:)1cos /(cos )2/)((y b 021-⋅+=ααZ Z标准正齿轮的计算(小齿轮①,大齿轮②)1. 齿轮齿 标准 2. 工齿齿形 直齿 3. 模数 m4. 压力角 c αα=05. 齿数 21,Z Z6. 有效齿深 m2h e ⋅= 7. 全齿深 cm h +=28. 齿顶隙 m 35.0,m 25.0,m 2.0c ⋅⋅⋅=9. 基础节圆直径 md 0⋅=Z10. 外径 m )2(d k ⋅+=Z11. 齿底直径 c 2m )2(d r ⋅-⋅-=Z 12. 基础圆直径 0g cos m d αZ ⋅⋅= 13. 周节 m t 0⋅=π14. 法线节距 0e cos m t απ⋅⋅= 15. 圆弧齿厚 2/m S 0⋅=π 16.弦齿厚)2sin(m S 1j Z πZ ⋅⋅⋅=17. 齿轮油标尺齿高 mm h j +Z⋅-⨯⋅Z =)2cos 1()2/(π18. 跨齿数 5.0)180/(0m⨯⋅=Z αZ19. 跨齿厚])5.0([cos 0o m inva m m S Z ⨯-⋅Z ⋅⋅=πα20. 销子直径 m 728.1d ⋅=21. 圆柱测量尺寸 d m d m +⋅Z =)cos /cos (0φα (偶数齿)d)]90(cos)cos /cos m [(d 0m +︒⨯⋅=ZφαZ (奇数齿)其中, 00)2cos (1απαφinv m dinv +-⋅Z22. 齿隙 f ?标准螺旋齿的计算公式(齿直角方式)(小齿轮①,大齿轮②)1. 齿轮齿形 标准2. 齿形基准断面 齿直角3. 工具齿形 螺旋齿4. 模数 nc m m =5. 压力角 n 0c ααα==6. 齿数 1Z7. 螺旋角方向 0β(左或右)8. 有效齿深 n e m 2h ⋅= 9. 全齿深 cm 2h n +⋅= 10. 正面压力角n1s cos m tan βZ α⋅=11. 中心距离n21cos 2m )(βZ Z α⋅⋅+=12. 基准节圆直径 0n10cos m d βZ ⋅=13. 外径 n01k m 2d d ⋅+=14. 齿底圆直径 )c m (2d d n 01r ++=15. 基圆直径gnn 1g cos cos m d 1βαZ ⋅⋅=16. 基圆上的螺旋角 n 0g cos sin sin αββ⋅= 17. 导程1001cot d L 1βπ⋅⋅=18. 周节(齿直角) n n 0m t ⋅=π 19. 法线节距(齿直角) n n en cos m t απ⋅⋅= 20. 圆弧齿厚(齿直角) 2m S nn 0⋅=π21. 相当正齿轮齿数 0101cos βZ Z =22. 弦齿厚)2sin(m S 1v n 1v j 1ZπZ⋅⋅⋅=23. 齿轮游标尺齿深 n 1v n1v 1j m )2cos1(2m h +⋅-⋅⋅=ZπZ24. 跨齿数 5.01801v n m 1+⋅=ZαZ25. 跨齿厚 ]inv )5.0m ([cos m S s 11n n m 1αZ Z πα⋅+-⋅⋅⋅=26. 梢子直径)2(cos 1111n v n v n inv inv m d απφα-Z ⋅+⋅Z ⋅=其中,)(2tan 11Rad inv n v n απαφ-Z ⋅+=27. 圆柱测量尺寸110cos cos 1d m d m +⋅⋅Z =φα (偶数齿)111)90cos(cos cos 1d m d m +Z ︒⋅⋅⋅Z =φα (奇数齿)110111tan 2)2(cos Z ⋅⋅+-Z ⋅-⋅⋅Z =ααπαφx inv m d inv i28. 齿隙 f移位正齿轮计算公式(小齿轮①,大齿轮②) 1. 齿轮齿形 转位 2. 工具齿形 直齿3. 模数 m4. 压力角 c αα=0 5. 齿数 Z6. 有效齿深 m2h e ⋅=7. 全齿深 c m )]x x (y 2[h 21+⋅⋅-+= 或 c m 2h +⋅=8. 齿隙 c9. 转位系数 x10. 中心距离 m y x ⋅+=αα11. 基准节圆直径 md 0⋅=Z12. 啮合压力角021210b inv )x x (tan 2inv αZZ αα+++⋅=13. 啮合节圆直径 )(x 2d 211b Z Z Z α+⋅⋅=14. 外径 m )x y (2m )2(d 21k ⋅-⋅+⋅+=Z15. 齿顶圆直径 h 2d d 1k r ⋅-= 16. 基圆直径 0cos t g m d α⋅⋅Z =17. 周节 mt 0⋅=π18. 法线节距 00cos m t απ⋅⋅= 19. 圆弧齿厚10tan m x 22mS απ⋅⋅⋅⋅⋅=20. 弦齿厚)tan x 2x 2sin(m S 1111j Z απZ ⋅⋅+⋅⋅⋅=21. 齿轮游标尺齿高 2d d )]tan x 22cos(1[2mh 110k 1111j -+⋅⋅+⋅-⋅⋅=Z αZ πZ22. 跨齿数 5.0180x 1b m 1+⋅=αZ23. 跨齿厚 01m sin m x 2)(S 1α⋅⋅⋅+=标准齿轮的齿厚24. 梢子直径 m 728.1d 1⋅= 25. 圆柱测量尺寸110cos cos 1d m d m +⋅⋅Z =φα (偶数齿)111)90cos(cos cos 1d m d m +Z ︒⋅⋅⋅Z =φα (奇数齿)11011i1tan x 2)inv 2(cos m d inv Z ααZ παZ Φ⋅⋅+-⋅-⋅⋅=移位螺旋齿的计算公式(齿直角方式)(小齿轮①,大齿轮②)1. 齿轮齿形 移位2. 齿形基准断面 齿直角3. 工具齿形 螺旋齿4. 模数(齿直角)n c m m =5. 压力角(齿直角) 0a a a c n -=6. 齿数 1Z7. 螺旋方向 0β8. 有效齿深 n e m h 2= 9. 全齿深 c m h n +=2 10. 移位系数1n x11. 中心距离 n x ym a a +=12. 正面模数cos βn s m m =13. 正面压力角cos tanβans m =14. 相当正齿轮齿数311βϑs z z v =15. 齿直角啮齿压力角anv v n n ann a invz z x x b inv +++=2121tan 216. 基准节圆直径011cos βn o m z d =17. 外径n n n n k m x m m z d 101122cos ++=β18. 啮齿节圆直径)(22111z z z a d x b +=19. 基圆直径gnn g a m z d βcos cos 11⋅=20. 基础圆柱上的螺旋角 n o g a cos sin sin ββ= 21. 圆弧齿厚 nn n on m a x s ⋅⋅+=)tan 22(1π22. 弦齿厚)tan 22sin(11111v on v n v j z a x z m z s⋅+⋅⋅=π23. 齿轮游标尺齿高2)}tan 22cos(1{21111111o k v on v nv d d z a x z m z hj -+⋅+-⋅=π24. 跨齿数 5.018011+=v n m z ab z 25. 跨齿厚111sin 2n n n m a m x s ⋅⋅+=)(标准螺旋齿轮的齿厚26. 销子直径近似值=1d27. 圆柱测量尺寸/1111cos cos da m z d ss m +⋅=φ(偶数齿)/1111190coscos cos d z a m z d ss m +⋅=φ111111tan 2)2(cos z a x inva z a m z d in nn s nn ⋅+--='πφ注:齿隙f=m 1.25以下 0.025-0.075m 1.25-2.5 0.05-0.10))*25.2((tan 2)2(cos 22111111m r r L z a x inva z a m z d in nn s nn ---⋅+--='πφ蜗轮、蜗杆的计算公式:1,传动比=蜗轮齿数÷蜗杆头数 2,中心距=(蜗轮节径+蜗杆节径)÷2 3,蜗轮吼径=(齿数+2)×模数 4,蜗轮节径=模数×齿数 5,蜗杆节径=蜗杆外径-2×模数 6,蜗杆导程=π×模数×头数7,螺旋角(导程角)tgB=(模数×头数)÷蜗杆节径。

渐开线标准直齿轮几何尺寸计算公式

渐开线标准直齿轮几何尺寸计算公式

渐开线标准直齿轮几何尺寸计算公式渐开线标准直齿轮几何尺寸计算公式基本参数名称符号公式分度圆直径 d 齿顶高 h a齿根高 h f 全齿高 h 齿顶圆直径 d a (参照注释1) 齿根圆直径 d f (参照注释1) 基圆直径 d b 齿距 p齿厚 s槽宽 e中心距 a (参照注释1) 顶隙 c基圆齿距 p b (参照注释2) 法向齿距 p n注释:1、上面的符号用于外齿轮,下面的符号用于内齿轮;中心距计算公式上面符号用于外啮合齿轮传动,下面符号用于内啮合齿轮传动。

2、因为,所以。

齿轮基本参数:螺纹计算公式1、齿数Z闭式齿轮传动一般转速较高,为了提高传动的平稳性,减小冲击振动,以齿数多一些为好,小一些为好,小齿轮的齿数可取为z1=20~40。

开式(半开式)齿轮传动,由于轮齿主要为磨损失效,为使齿轮不致过小,故小齿轮不亦选用过多的齿数,一般可取z1=17~20。

为使齿轮免于根切,对于α=20o的标准支持圆柱齿轮,应取z1?17。

Z2=u?z1。

2、压力角α rb=rcosα=1/2mzcosα在两齿轮节圆相切点P处,两齿廓曲线的公法线(即齿廓的受力方向)与两节圆的公切线(即P点处的瞬时运动方向)所夹的锐角称为压力角,也称啮合角。

对单个齿轮即为齿形角。

标准齿轮的压力角一般为20”。

在某些场合也有采用α,14.5? 、15? 、22.50?及25?等情况。

3、模数m=p/ π齿轮的分度圆是设计、计算齿轮各部分尺寸的基准,而齿轮分度圆的周长,πd,z p模数m是决定齿轮尺寸的一个基本参数。

齿数相同的齿轮模数大,则其尺寸也大。

4、齿顶高系数和顶隙系数—h*a 、C*两齿轮啮合时,总是一个齿轮的齿顶进入另一个齿轮的齿根,为了防止热膨胀顶死和具有储成润滑油的空间,要求齿根高大于齿顶高。

为次引入了齿顶高系数和顶隙系数。

正常齿:h*a =1; C*=0.25 短齿:h*a =0.8; C*=0.3一般的直齿圆柱齿轮,啮合的条件是:模数相等,压力角相等一、 60?牙型的外螺纹中径计算及公差(国标GB 197/196)a. 中径基本尺寸计算:螺纹中径的基本尺寸=螺纹大径-螺距×系数值公式表示:d/D-P×0.6495例:外螺纹M8螺纹中径的计算8-1.25×0.6495=8-0.8119?7.188b.常用的6h外螺纹中径公差(以螺距为基准)上限值为”0”下限值为P0.8-0.095 P1.00-0.112 P1.25-0.118 P1.5-0.132 P1.75-0.150 P2.0-0.16 P2.5-0.17上限计算公式即基本尺寸,下限值计算公式d2-hes-Td2即中径基本尺寸-偏差-公差M8的6h级中径公差值:上限值7.188 下限值:7.188-0.118=7.07C常用的6g级外螺纹中径基本偏差: (以螺距为基准)P 0.80-0.024 P 1.00-0.026 P1.25-0.028 P1.5-0.032P1.75-0.034 P2-0.038 P2.5-0.042 上限值计算公式d2-ges即基本尺寸-偏差下限值计算公式d2-ges-Td2即基本尺寸-偏差-公差例M8的6g级中径公差值:上限值7.188-0.028=7.16下限值:7.188-0.028-0.118=7.042 注:?以上的螺纹公差是以粗牙为准,对细牙的螺纹公差相应有些变化,但均只是公差变大,所以按此控制不会越出规范界限,故在上述中未一一标出.?螺纹的光杆坯径尺寸在生产实际中根据设计要求的精度和螺纹加工设备的挤压力的不同而相应比设计螺纹中径尺寸加大0.04—0.08之间,为螺纹光杆坯径值,例我们公司的M8外螺纹6g级的螺纹光杆坯径实在7.08—7.13即在此范围.?考虑到生产过程的需要外螺纹在实际生产的未进行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的中径控制下限应尽量保持在6h级为准二、 60?内螺纹中径计算及公差(GB 197 /196)a. 6H级螺纹中径公差(以螺距为基准)上限值:P0.8+0.125 P1.00+0.150 P1.25+0.16 P1.5+0.180P1.25+0.00 P2.0+0.212 P2.5+0.224 下限值为”0”,上限值计算公式2+TD2即基本尺寸+公差例:M8-6H内螺纹中径为:7.188+0.160=7.348 上限值:7.188为下限值b. 内螺纹的中径基本尺寸计算公式与外螺纹相同即D2=D-P×0.6495即内螺纹中径螺纹大径-螺距×系数值c. 6G级螺纹中径基本偏差E1(以螺距为基准)P0.8+0.024 P1.00+0.026 P1.25+0.028 P1.5+0.032P1.75+0.034 P1.00+0.026 P2.5+0.042例:M8 6G级内螺纹中径上限值:7.188+0.026+0.16=7.374下限值:7.188+0.026=7.214上限值公式2+GE1+TD2即中径基本尺寸+偏差+公差下限值公式2+GE1即中径尺寸+偏差三、外螺纹大径的计算及公差(GB 197/196)a. 外螺纹的6h大径上限值即螺纹直径值例M8为φ8.00上限值公差为”0”b. 外螺纹的6h级大径下限值公差(以螺距为基准)P0.8-0.15 P1.00-0.18 P1.25-0.212 P1.5-0.236 P1.75-0.265P2.0-0.28 P2.5-0.335大径下限计算公式:d-Td 即螺纹大径基本尺寸-公差例:M8外螺纹6h大径尺寸:上限为φ8,下限为φ8-0.212=φ7.788c. 外螺纹6g级大径的计算与公差6g级外螺纹的基准偏差(以螺距为基准)P0.8-0.024 P1.00-0.026 P1.25-0.028 P1.5-0.032 P1.25-0.024 P1.75 –0.034 P2.0-0.038 P2.5-0.042上限计算公式 d-ges 即螺纹大径基本尺寸-基准偏差下限计算公式 d-ges,Td 即螺纹大径基本尺寸-基准偏差-公差例: M8 外螺纹6g级大径上限值φ8-0.028=φ7.972下限值φ8-0.028-0.212=φ7.76注:?螺纹的大径是由螺纹光杆坯径及搓丝板/滚丝轮的牙型磨损程度来决定的,而且其数值在同样毛坯及螺纹加工工具的基础上与螺纹中径成反比出现即中径小则大径大,反之中径大则大径小.?对需进行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加工的零件,考虑到加工过程的关系实际生产时应将螺纹大径控制在6h级的下限值加0.04mm以上,如M8的外螺纹在搓(滚)丝的大径应保证在φ7.83以上和7.95以下为宜.四、内螺纹小径的计算与公差a. 内螺纹小径的基本尺寸计算(D1)径基本尺寸=内螺纹基本尺寸-螺距×系数例:内螺纹M8的小径基本尺寸 8-1.25×1.0825=6.646875?6.647b. 内螺纹6H级的小径公差(以螺距为基准)及小径值计算P0.8 +0. 2 P1.0 +0. 236 P1.25 +0.265 P1.5 +0.3 P1.75 +0.335P2.0 +0.375 P2.5 +0.48内螺纹6H级的下限偏差公式D1+HE1即内螺纹小径基本尺寸+偏差注:6H级的下偏值为“0”内螺纹6H级的上限值计算公式=D1+HE1+TD1即内螺纹小径基本尺寸+偏差+公差例:6H级M8内螺纹小径的上限值 6.647+0=6.6476H级M8内螺纹小径的下限值 6.647+0+0.265=6.912c. 内螺纹6G级的小径基本偏差(以螺距为基准)及小径值计算P0.8 +0.024 P1.0 +0.026 P1.25 +0.028 P1.5 +0.032 P1.75 +0.034P2.0 +0.038 P2.5 +0.042内螺纹6G级的小径下限值公式=D1+GE1即内螺纹基本尺寸+偏差例: 6G级M8内螺纹小径的下限值 6.647+0.028=6.6756G级M8内螺纹小径的上限值公式D1+GE1+TD1即内螺纹基本尺寸+偏差+公差例: 6G级M8内螺纹小径的上限值是6.647+0.028+0.265=6.94注:?内螺纹的牙高直接关系到内螺纹的承载力矩的大小,故在毛坯生产中应尽量在其6H级上限值以内?在内螺纹的加工过程中,内螺纹小径越小会给加工具——丝锥的使用效益有所影响.从使用的角度讲是小径越小越好,但综合考虑时一般采用小径的在中限至上限值之间,如果是铸铁或铝件时应采用小径的下限值至中限值之间 ?内螺纹6G级的小径在毛坯生产中可按6H级执行,其精度等级主要考虑螺纹中径的镀层,故只在螺纹加工时考虑丝锥的中径尺寸而不必考虑光孔的小径。

渐开线齿轮主要参数及测量

渐开线齿轮主要参数及测量

相等。卡尺跨过k个
齿,测得齿廓间公法
线长度为 Wk’ ,然
后再跨过K+1个齿测 得其长度为Wk+1’
K Z 0.5
180
注意
测定时使卡尺的卡脚与齿廓工作段中部附 近相切,即卡脚与齿轮两个渐开线齿面相切在 分度圆附近。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应在齿轮的 不同部位测量多次,取其平均值。
WK 1 'WK ' m cos
分别用α=15°和α=20°代入求出两个
模数值, 模数值最接近标准值的一组m 和α
即为所测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
(4)变位系数x的测定与计算
被测齿轮也许是变位齿轮, 此时还 需确定变位系数x
WK 1 ' K (WK 1 ' WK ') 2 zinv m cos
x
2 tan
沿齿长方向和齿高方向都不是全齿接触,实际接触线只是
理论接触线的一部分,影响了载荷分布的均匀性。 国标规定用螺旋线偏差来评定载荷分布均匀性。 螺旋线偏差是指在端面基圆切线方向上,实际螺旋线 对设计螺旋线的偏离量。
1.1 螺旋线总偏差Fβ
Ⅰ-基准面 Ⅱ-非基准面 b-齿宽或两端倒角之间的距离 Lβ-螺旋线计值范围
③径向综合误差ΔFi"与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 ;
④齿圈径向跳动ΔFr与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 ;
⑤齿圈径向跳动ΔFr (用于10~12级精度)。
2.第Ⅱ公差组精度指标及测量
(1)一齿切向综合误差Δfi´(公差fi´ )
①定义:被测齿轮与理想精确的测量齿轮单面啮合时,
在被测齿轮一齿距角内实际转角与公称转角之差的总
齿距累积总偏差Fp和齿距累
积偏差Fpk通常在万能测齿仪、

渐开线直齿轮的实际齿厚

渐开线直齿轮的实际齿厚

渐开线直齿轮的实际齿厚
渐开线直齿轮的实际齿厚是指齿轮上实际的齿顶与齿底之间的距离。

在渐开线直齿轮设计中,齿轮齿厚通常由以下几个参数决定:
1. 齿顶高度(Addendum):指齿顶与基圆的距离,在渐开线直齿轮设计中,齿顶高度一般为模数m的1.25倍。

2. 齿底高度(Dedendum):指齿底与基圆的距离,在渐开线直齿轮设计中,齿底高度一般为模数m的2倍。

3. 齿间间隙(Tooth Clearance):指相邻两个齿顶和齿底之间的距离,齿间间隙可以保证齿轮运动时的顺畅与间隙,一般为0.25-0.3m。

根据以上参数,渐开线直齿轮的实际齿厚可以计算为:
齿厚 = 齿顶高度 + 齿底高度 = 1.25m + 2m = 3.25m
其中m为齿轮的模数,即齿轮直径与齿数的比值。

GB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2017

GB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2017

渐开线圆柱齿注意:本程序有“单变量求解”,应从工具--选项说明:请在兰色框中输入有 效 齿 宽b齿 顶 高 系 数ha* = 1齿顶倒棱系数hd*顶 隙 系 数c*c*0.25注:齿厚极限偏差共14种,越往后间隙越大:C =+fpt,D=0,E =-2fpt,上、下偏差的具体数值,则不认齿厚上、下偏差种跨棒距测量棒(球)直径:注:如不输入圆棒(球)直径实际值,则默认其参考值圆棒(球)直径参考值dp 20圆棒(球)直径实际值法向压力角αn0.34906585弧度0.0149(INVαn)20度20度.分秒端面压力角αt0.34906585弧度0.0149(INVαt)分度圆柱螺旋角βf0弧度0度0度.分秒节圆柱螺旋角β'0弧度基圆柱螺旋角βb0弧度顶圆柱螺旋角βa0弧度标准中心距a0350毫米实际中心距a350毫米端面模数m t 3.5毫米分度圆直径d149毫米 d 2节圆直径 d 1'49毫米 d 2'基圆直径 d b146.04493842毫米 d b2端面啮合角αt'0.34906585弧度20度法向啮合角αn'0.34906585弧度20度法向齿距p n10.99557429毫米端面齿距p t10.99557429毫米基 圆齿距pbt10.33246002毫米10.332毫米端面总变位系数x tΣ0法向总变位系数x nΣ0径向变位系数x t10.6x t2法向变位系数x n10.6x n2中心距变动系数y t0齿顶高变动系数Δyt0齿顶高h a1 5.6毫米h a2齿根高h f1 2.275毫米h f2全齿高h7.875毫米齿顶圆直径 d a160.2毫米 d a2齿顶倒棱有效直径 d a1'60.2毫米 d a2'齿根圆直径 d f144.45毫米 d f2弧齿厚S t17.026462128毫米S t2接 触线长度L1215.04有效齿顶圆压力角αa1'0.6999629010.1423αa2'齿顶圆齿厚Sa10.965578363Sa2公法线长度W k127.95390609毫米14W k2W k 是 否 测?可以测量公 法 线 长 度W k1+138.28636611W k2+1卡 跨 齿 数k1+14k2+1W k+1 是 否 测?可以测量固 定 弦 齿 厚Sc n1 6.204522198毫米Sc n2固 定 弦 齿 高Hc n1 4.470869301毫米Hc n2法 向 弦 齿 厚Sx n17.002406306毫米Sx n2法 向 弦 齿 高Hx n1 5.851462385毫米Hx n2dp 107.98177178毫米dp 20圆棒(球)直径dp 112.8毫米dp 2INV αM t10.211891391INV αM t2αM t10.491305336弧度αM t2R M126.11092764R M264.6934952265.022圆棒(球)跨距M 165.02185529毫米M 2α M10.251627943α M2测 量 圆 直 径d M147.54211677d M2dx153.2dx2αx10.5246359290.0541αx2Sx1 5.543627775Sx2端面重合度ε端面 1.456纵向重合度ε纵向0总重合度ε 1.456起测展开长度ga A 4.35027806毫米起测圆半径r 起23.42987426毫米终测展开长度ga B 19.39009829毫米终测圆半径r 终30.1毫米起测展开角φa A 10.82649173度10.494终测展开角φa B48.2559358度76.581中凸点范围φ凸A 32.87400116度32.523分度圆弧长之半L m1/276.96902001L m2/2齿距累积公差F P1505050F P250505050505050505050505050505050**************齿圈径向跳动公差Fr14545*Fr2*********************************************************************************************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Fw14040*Fw2***************齿距极限偏差±f pt12020*±f pt2************************************************************************************基节极限偏差±f pb11818*±f pb2*********************************************************************************************齿形公差 f f 11414* f f 2************************************************************************************齿向公差Fβ2525252525*************齿面接触斑点按高度4040404040齿面接触斑点按长度50*********轴向齿距偏差±F px25螺旋线波度公差F fβ64切向综合公差F'i164F'i2一齿切向综合公差f'i120f'i2齿厚上偏差Ess1-0.04Ess2齿厚下偏差Esi1-0.2Esi2齿厚公差Ts10.16Ts2最小法向侧隙jn min90-40*E最大法向侧隙jn max400-200*J-50*E-200*H最小法向侧隙参考值jn min*较小侧隙140140*中等侧隙230230*较大侧隙360360*说明:中等侧隙所规定的最小侧隙,对于钢或铸铁公法线平均长度上下偏差及公差:GB 10095—88Ews-0.049Ewi-0.177Ew0.128ISO/TR 10064—2:1996Ews-0.038Ewi-0.188Ew0.15圆棒(球)跨距上下偏差及公差:GB 10095—88Ems-0.103-0.104-0.103Emi-0.373-0.375-0.373Em0.27ISO/TR 10064—2:1996Ems-0.079-0.08-0.079Emi-0.396-0.398-0.396Em0.317X方向轴线平行度公差 f x25Y方向轴线平行度公差 f y12.5中心距极限偏差±f a**************3公差组最高精度等级8齿坯公差:孔径尺寸公差IT7孔径形状公差IT7顶圆尺寸公差IT8顶圆不作为测量齿厚的基准时,顶圆尺寸公差按IT11但不大于0.35基准面径向和端面跳动18*****法向模数 3.5 3.5分度圆直径49651有效齿宽6565第Ⅰ公差组精度等级88第Ⅱ公差组精度等级88第Ⅲ公差组精度等级88单个齿距偏差±f pt1515152315151523151515231515*23***23***23***23***23***23***23***23***23***23***23***23***23***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向模数) 3.5 3.5 (分度圆直径)49651 (第Ⅰ公差组精度等级)88齿距累积总偏差±F p4242421194242421194242421194242*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119**************************************************************************************************************************************** (法向模数) 3.5 3.5 (分度圆直径)49651 (第Ⅰ公差组精度等级)88齿廓总偏差±F a2020203420202034202020342020*34***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 **** **** **** **** **** **** **** **** **** **** **** **** **** **** **** ********************************************************************************(法向模数) 3.5 3.5 (分度圆直径)49651 (第Ⅰ公差组精度等级)88齿廓形状偏差±f fa161616261616162616161626161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向模数) 3.5 3.5 (分度圆直径)49651 (第Ⅰ公差组精度等级)88齿廓倾斜偏差±f H a1313132113131321131313211313*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有效齿宽)6565 (分度圆直径)49651 (第Ⅰ公差组精度等级)8827272733 27272733 27272733 27272733 27272733 27272733 2727*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 **** **** **** **** **** ************************************************************************************************************************************ (有效齿宽)6565 (分度圆直径)49651 (第Ⅰ公差组精度等级)88螺旋线形状公差 f fβ1919192319191923191919231919192319191923191919231919*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 **** **** **** **** **** **** **** **** **** **** **** **** ************************************************************************************************************螺旋线倾斜极限偏差±f Hβ1923(法向模数) 3.5 3.5 (分度圆直径)49651 (第Ⅰ公差组精度等级)88f 'i / K4848486948484869484848694848*69***69***69***69***69***69***69***69 ***69 ***69 ***69 ***69 ***69 ***69 ***69 ***69 ***69 ***69 ***69 ***69 ***69 ***69 ***69 ***69 ***69 ***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合度ε总 1.456 1.456K0.7494505490.74945055一齿切向综合公差 f 'i3651.7切向综合总公差 F 'i78170.7(法向模数) 3.5 3.5 (分度圆直径)49651 (第Ⅰ公差组精度等级)88径向跳动公差 F r3434349534343495343434953434*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k 值上偏差Ews-0.038-0.047 Wk 值下偏差Ewi-0.188-0.188 Wk 值公差Ew0.150.141 M 值上偏差Ems-0.079-0.125 M 值下偏差Emi-0.396-0.498 M 值公差Em0.3170.373******************************************************************************渐开线圆柱齿编号:(平行轴高变位圆柱齿轮传动)产品型号:订 货号:零件件号:计算人 :计算日期:注:“度.分秒”标注示例 — 56.0638 表示56度6分38秒;35.596 表示35度59分60秒(即36度)。

渐开线圆柱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上下偏差及齿厚上下偏差的简易查表法

渐开线圆柱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上下偏差及齿厚上下偏差的简易查表法

渐开线圆柱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上下偏差及齿厚上下偏
差的简易查表法
简易查表法:
1、查表根据齿轮的模数m和压力角α计算出齿顶高Yes和齿根高Ybs;
2、根据齿轮模数m、压力角α和齿顶高Yes计算出渐开线圆柱齿轮
公法线长a;
3、根据各自齿轮拟定尺寸计算出渐开线圆柱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a1;
4、根据齿轮模数m和压力角α计算出渐开线圆柱齿轮公法线平均长
度上下偏差Δa1;
5、根据齿轮模数m、压力角α和齿根高Ybs及齿厚拟定值泰计算出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齿厚上下偏差Δt。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M值测绘方法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M值测绘方法

注意两点:①量棒与被测齿轮的相切点尽量靠近分度 圆;②量柱(球)的直径应足够大,使其外表与齿槽接触后外表 面高于齿顶,便于准确测量。遇到量棒与齿轮根部干涉情况, 可将量棒一边削扁,也就是说把量棒做成大半个圆柱,只要接 触齿面的位置是圆柱面就可以了,削扁厚度视实际情况定。
1 量棒直径 dp 的确定
测量时应注意量棒(球)直径 dp 的选取按下式进行: dp=m×90[cos20°×tan(20°+1°)-sin20°]=1.68m
2 计算公式及方法
(a)偶数齿
(b)奇数齿 图 1 用量棒测量齿轮的剖面图 作者简介:张丽霞,女,江苏常州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 向:收割机制造。
用跨棒(球)距 M 值确定模数 m,压力角 α,(斜齿轮的螺
旋角 β)根据已测得的 M 值先求出量棒(球)中心所在圆的压
力角 αm,由下式推出:
(1)直齿圆柱齿轮:
偶数齿
M= mzcos琢 cos琢m
±dp
(2)
奇数齿
M= mzcos琢 cos琢m
cos
90° z
±dp
(3)
(2)斜齿圆柱齿轮:
偶数齿
M= mtzcos琢t cos琢mt
±dp
(4)
奇数齿
28 2018 年第 3 期
M= mtzcos琢t cos 90° ±dp
cos琢mt
(1) 式中:m 为齿轮模数。 经验数值: 对于外齿 dp= (1.728-1.92)m,常取 dp=1.728m 或 dp=1. 732m 或 dp=1.92m,当 dp=1.728m 时,量柱(球)与啮合节圆附 近的齿面接触,这是较好的接触部位。 对于内齿:一般取 dp=(1.4-1.7)m,当 dp=1.44m 时,量柱 (球)外表面低于内齿轮齿顶,所以 dp>1.44m,常取 dp=1.47m 或 dp=1.68m。 为了能测得跨棒距 M 值的正确数值,最好在齿轮不同位 置各测量数次,取其中出现相同或相近的数值为依据。

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厚测量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厚测量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齿厚测量方法及其计公算式本文意欲回答读者在查阅设计手册时无从知晓而常常提出来的关于几个基本含义的问题:什么是公法线?什么是量柱距?什么是固定弦和分度圆弦?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出来的等等。

渐开线圆柱齿轮常用的齿厚测量方法有公法线长度、量柱(或球)距、分度圆弦齿厚、固定弦齿厚四种方法。

后两种方法是测量单个齿,一般用于大型齿轮。

对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齿轮也常用分度圆弦测量法。

公法线长度测量在外齿轮上用得最多,内齿轮也可用;大齿轮测量因受量具限制很少用。

量柱距测量主要用于内齿轮和小模数齿轮。

1. 公法线长度测量(1)公法线及其长度计算式对于渐开线齿廓,根据渐开线的性质,其上任意点的法线总是和基圆相切,因此用两个平行的卡爪卡住几个齿时(见图1),两个卡爪接触点A 、B 的连线必定与基圆相切于某一点C ,这条AB 连线就叫公法线,一般用W k 表示;下标k 表示卡住的齿数。

图1中,根据渐开线的性质,A C =A C ');B C =B C '⌒;A B =A B ''⌒。

A B 是(k-1)个基圆齿距p b和一个基圆齿厚S b 之和,即:(1)(1)cos k b b b W k p S k m S πα=-+=-+……(1-1) 式中,k –跨测齿数;α–压力角(°); m –模数,mm ;分度圆和基圆上的齿厚具有如下关系:22b bs sinv invo r r α+=+ 由上等式可得:(2tan )22b b b r ms xm r inv r παα=++ 图1 公法线长度的测量计算 =1cos 2sin cos 2m xm zm inv παααα++…………(1-2) 将(1-2)式代入(1-1)式,经整理后可得公法线长度计算式为:cos [(0.5)2tan ]k W m zinv k x ααπα=+-+…………(1-3)式中,z –齿轮的齿数; inv α–渐开线函数;x –变位系数;若模数m=1,(1-3)式变为:cos [(0.5)2tan ]k W zinv k x ααπα=+-+cos [(0.5)2sin zinv k x ααπα=+-]+K k W W **=+∆…………(1-4)(1-4)式中第二行的前一项cos (0.5)k W k ααπ*=+-[zinv ]就是m=1的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

-5第三十八讲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任意圆上的齿厚

-5第三十八讲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任意圆上的齿厚

α
ra
O
统一用pb表示
标准齿轮: m 、α、ha* 、c* 取标准值,且e=s的齿轮。
二、齿条
z→∞的特例。齿廓曲线(渐开线)→直线
特点: 1)压力角处处相等,且等于齿形角, α为常数。 2)齿距处处相等: p=πm pn=pcosα
其它参数的计算与外齿轮相同, 如: s=πm/2 e=πm/2 ha=ha*m hf=(ha* +c*)m
pn
α
e p s
α
α
B
ha hf
三、内齿轮
结构特点:轮齿分布在空心圆柱体内表面上。不同点: 1)轮齿与齿槽正好与外齿轮相反。
2)df>d>da ,da=d-2ha ,df=d+2hf 3) 为保证齿廓全部为渐开线,要求da>db。 s e p B
hf h
p
ha N
n
r
b
ra
r
α
rf
O
pn
rb rf r
pb
ca* ——顶隙系数, 取标准值 c*=0.25 全齿高:h= ha+hf =(2ha* +c*)m
齿顶圆直径:da=d+2ha=(z+2ha*)m 齿根圆直径: df=d-2hf =(z-2ha*-2c*)m 基圆直径: db=dcosα=mzcosα 法向齿距:pn=pb =πdb/z =πmcosα =pcosα
第三十七讲 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和尺寸
一、外齿轮
1、名称与符号
齿顶圆—— da、ra 齿根圆—— df、rf 齿厚——sk h ha hf s
p e
B pk sk
ek pn rb rf r ra

(整理)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厚测量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整理)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厚测量方法及其计算公式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齿厚测量方法及其计公算式本文意欲回答读者在查阅设计手册时无从知晓而常常提出来的关于几个基本含义的问题:什么是公法线?什么是量柱距?什么是固定弦和分度圆弦?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出来的等等。

渐开线圆柱齿轮常用的齿厚测量方法有公法线长度、量柱(或球)距、分度圆弦齿厚、固定弦齿厚四种方法。

后两种方法是测量单个齿,一般用于大型齿轮。

对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齿轮也常用分度圆弦测量法。

公法线长度测量在外齿轮上用得最多,内齿轮也可用;大齿轮测量因受量具限制很少用。

量柱距测量主要用于内齿轮和小模数齿轮。

1. 公法线长度测量(1)公法线及其长度计算式对于渐开线齿廓,根据渐开线的性质,其上任意点的法线总是和基圆相切,因此用两个平行的卡爪卡住几个齿时(见图1),两个卡爪接触点A 、B 的连线必定与基圆相切于某一点C ,这条AB 连线就叫公法线,一般用W k 表示;下标k 表示卡住的齿数。

图1中,根据渐开线的性质,A C =A C ');B C =B C '⌒;A B =A B ''⌒。

A B 是(k-1)个基圆齿距p b和一个基圆齿厚S b 之和,即:(1)(1)cos k b b b W k p S k m S πα=-+=-+……(1-1) 式中,k –跨测齿数;α–压力角(°);m –模数,mm ;分度圆和基圆上的齿厚具有如下关系:22b bs sinv invo r r α+=+ 由上等式可得:(2tan )22b b b r ms xm r inv r παα=++ 图1 公法线长度的测量计算 =1cos 2sin cos 2m xm zm inv παααα++…………(1-2) 将(1-2)式代入(1-1)式,经整理后可得公法线长度计算式为:cos [(0.5)2tan ]k W m zinv k x ααπα=+-+…………(1-3)式中,z –齿轮的齿数; inv α–渐开线函数;x –变位系数;若模数m=1,(1-3)式变为:cos [(0.5)2tan ]k W zinv k x ααπα=+-+cos [(0.5)2sin zinv k x ααπα=+-]+K k W W **=+∆…………(1-4)(1-4)式中第二行的前一项cos (0.5)k W k ααπ*=+-[zinv ]就是m=1的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

第四节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参数

第四节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参数
标准模数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
模数与尺寸的关系
模数的单位: mm , 它 是 决 定 齿 轮 尺寸的一个基本参 数。齿数相同的齿
轮,模数m (P越大)
越大,轮齿尺寸也 大。轮齿的抗弯能 力越高。
齿轮的许多几
何尺寸都规定为m的
函数,它是轮齿几 何尺寸计算的基本 参数。
m=4 z=16 m=2 z=16
第四节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各
部分的名称及基本参数
一、齿轮各部分名称
齿顶圆直径da
齿根圆直径df 齿宽b
齿厚sk 齿槽宽ek
分度圆直径d
标准齿轮的分度圆上:
s=e
齿轮各部分名称
齿距(周节)
pk=sk+ek
分度圆上的齿距
p=s+e 齿顶高ha ; 齿根高hf ;
全齿高h h=ha+hf
顶隙c :一齿轮齿顶
c* 0.25
短齿
c* 0.3
顶隙: c c*m
齿根高:
hf (ha* c*)m
标准中心距
一对齿轮传动
中心距变动
a ' —— 安装中心距
a —— 标准中心距
为避免冲击,要求两齿 轮啮合时,齿廓齿侧无间 隙,即:
s1' e2' 或s2' e1'
节圆上一个齿轮的齿 厚等于另一个齿轮的齿槽
按照标准中心距安装
a' a
a r1 r2
如何保证两个标准齿 轮能够无侧隙传动呢?
标准中心距
标准中心距
分度圆与节圆重合 两分度圆相切
a

m 2
( z1

z2 )
s1 e1 s2 e2

2实验二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

2实验二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

2实验二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测量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方法及步骤。

2.掌握测量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齿数、模数、压力角、齿顶圆半径、齿根圆半径等参数的技巧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主要由齿数、模数、压力角、齿顶圆半径、齿根圆半径等参数来描述,这些参数的测量直接影响到齿轮的精度和传动性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测量这些参数。

1.齿数的测量:齿数可以通过直接计数的方法来测量。

将齿轮平放在工作台上,使用卡尺或尺子测量齿轮跨越任意两个相邻齿槽的距离,然后将这个距离与一个齿距的理论值进行比较,即可得到齿数。

2.模数的测量:模数可以通过测量齿轮实际厚度和压力角的方法来测量。

将齿轮嵌入一个专用的齿轮量规中,使用千分尺测量齿轮的齿距,然后将齿距除以齿数,即可得到模数。

3.压力角的测量:压力角可以根据齿轮齿槽的形状来测量。

使用一个专用的渐开线齿轮量规,将其放置在齿轮的齿槽上,然后通过比较齿轮齿槽与量规的切线角度,即可得到压力角。

4.齿顶圆半径的测量:齿顶圆半径可以通过测量齿轮头部的直径来测量。

将齿轮放在测微计中,将测微计触针对准齿轮表面,然后读取测微计的示数,即可得到齿顶圆半径。

5.齿根圆半径的测量:齿根圆半径可以通过测量齿轮底部的直径来测量。

操作方式与测量齿顶圆半径类似,只是测微计的触针要对准齿轮的底部。

三、实验步骤:1.将待测齿轮放在工作台上,保证齿轮平稳。

2.使用卡尺或尺子测量相邻齿槽的距离,计算得到齿数。

3.将齿轮嵌入齿轮量规中,测量齿距,计算得到模数。

4.使用渐开线齿轮量规测量齿轮齿槽的切线角度,计算得到压力角。

5.使用测微计分别测量齿轮头部和底部的直径,计算得到齿顶圆半径和齿根圆半径。

6.完成所有参数的测量后,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和分析,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注意事项:1.在测量过程中要保证齿轮的稳定性,避免测量误差的产生。

2.使用测量工具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对齿轮造成损害。

渐开线齿轮计算公式大全

渐开线齿轮计算公式大全

齿轮计算公式 节圆柱上的螺旋角:L d /tan 00⋅=πβ 基圆柱上的螺旋角:n g αββcos sin sin 0⋅= 齿厚中心车角:Z θ/90︒= 销子直径:m 728.1dp ⋅=中心距离增加系数:)1cos /(cos )2/)((y b 021-⋅+=ααZ Z标准正齿轮的计算(小齿轮①,大齿轮②)1. 齿轮齿 标准 2. 工齿齿形 直齿 3. 模数 m4. 压力角 c αα=05. 齿数 21,Z Z6. 有效齿深 m 2h e ⋅=7. 全齿深 c m h +=28. 齿顶隙 m 35.0,m 25.0,m 2.0c ⋅⋅⋅=9. 基础节圆直径 m d 0⋅=Z10. 外径 m )2(d k ⋅+=Z 11. 齿底直径 c 2m )2(d r ⋅-⋅-=Z 12. 基础圆直径 0g cos m d αZ ⋅⋅= 13. 周节 m t 0⋅=π14. 法线节距 0e cos m t απ⋅⋅= 15. 圆弧齿厚 2/m S 0⋅=π 16.弦齿厚)2sin(m S 1j Z πZ ⋅⋅⋅=17. 齿轮油标尺齿高 m m h j +Z⋅-⨯⋅Z =)2cos 1()2/(π18. 跨齿数 5.0)180/(0m ⨯⋅=Z αZ19. 跨齿厚])5.0([cos 0o m inva m m S Z ⨯-⋅Z ⋅⋅=πα20. 销子直径 m 728.1d ⋅=21. 圆柱测量尺寸 d m d m +⋅Z =)cos /cos (0φα (偶数齿)d )]90(cos )cos /cos m [(d 0m +︒⨯⋅=ZφαZ (奇数齿)其中, 00)2cos (1απαφinv m d inv +-⋅Z 22. 齿隙 f ?标准螺旋齿的计算公式(齿直角方式)(小齿轮①,大齿轮②)1. 齿轮齿形 标准2. 齿形基准断面 齿直角3. 工具齿形 螺旋齿4. 模数 n c m m =5. 压力角 n 0c ααα==6. 齿数 1Z7. 螺旋角方向 0β(左或右)8. 有效齿深 n e m 2h ⋅= 9. 全齿深 c m 2h n +⋅=10. 正面压力角n1s cos m tan βZ α⋅=11. 中心距离 0n21cos 2m )(βZ Z α⋅⋅+=12. 基准节圆直径 0n10cos m d βZ ⋅=13. 外径 n 01k m 2d d ⋅+= 14. 齿底圆直径 )c m (2d d n 01r ++=15. 基圆直径gnn 1g cos cos m d 1βαZ ⋅⋅=16. 基圆上的螺旋角 n 0g cos sin sin αββ⋅= 17. 导程1001cot d L 1βπ⋅⋅=18. 周节(齿直角) n n 0m t ⋅=π 19. 法线节距(齿直角) n n en cos m t απ⋅⋅= 20. 圆弧齿厚(齿直角) 2m S nn 0⋅=π21. 相当正齿轮齿数 0101cos βZ Z =22. 弦齿厚)2sin(m S 1v n 1v j 1Z πZ ⋅⋅⋅= 23. 齿轮游标尺齿深 n 1v n1v 1j m )2cos1(2m h +⋅-⋅⋅=Z πZ 24. 跨齿数 5.01801v n m 1+⋅=Z αZ25. 跨齿厚 ]inv )5.0m ([cos m S s 11n n m 1αZ Z πα⋅+-⋅⋅⋅=26. 梢子直径)2(cos 1111n v n v n inv inv m d απφα-Z ⋅+⋅Z ⋅=其中,)(2tan 11Rad inv n v n απαφ-Z ⋅+=27. 圆柱测量尺寸11cos cos 1d m d m +⋅⋅Z =φα (偶数齿)1110)90cos(cos cos 1d m d m +Z ︒⋅⋅⋅Z =φα (奇数齿)10101011tan 2)2(cos Z ⋅⋅+-Z ⋅-⋅⋅Z =ααπαφx inv m d inv i28. 齿隙 f移位正齿轮计算公式(小齿轮①,大齿轮②) 1. 齿轮齿形 转位 2. 工具齿形 直齿3. 模数 m4. 压力角 c αα=05. 齿数 Z6. 有效齿深 m 2h e ⋅=7. 全齿深 c m )]x x (y 2[h 21+⋅⋅-+= 或 c m 2h +⋅= 8. 齿隙 c 9. 转位系数 x10. 中心距离 m y x ⋅+=αα11. 基准节圆直径 m d 0⋅=Z12. 啮合压力角021210b inv )x x (tan 2inv αZ Z αα+++⋅=13. 啮合节圆直径 )(x 2d 211b Z Z Z α+⋅⋅=14. 外径 m )x y (2m )2(d 21k ⋅-⋅+⋅+=Z 15. 齿顶圆直径 h 2d d 1k r ⋅-= 16. 基圆直径 0cos t g m d α⋅⋅Z =17. 周节 m t 0⋅=π 18. 法线节距 00cos m t απ⋅⋅=19. 圆弧齿厚010tan m x 22mS απ⋅⋅⋅⋅⋅=20. 弦齿厚)tan x 2x 2sin(m S 1111j Z απZ ⋅⋅+⋅⋅⋅=21. 齿轮游标尺齿高 2d d )]tan x 22cos(1[2mh 110k 10111j -+⋅⋅+⋅-⋅⋅=Z αZ πZ 22. 跨齿数 5.0180x 1b m 1+⋅=αZ23. 跨齿厚 01m sin m x 2)(S 1α⋅⋅⋅+=标准齿轮的齿厚24. 梢子直径 m 728.1d 1⋅= 25. 圆柱测量尺寸11cos cos 1d m d m +⋅⋅Z =φα (偶数齿)1110)90cos(cos cos 1d m d m +Z ︒⋅⋅⋅Z =φα (奇数齿)1010101i 1tan x 2)inv 2(cos m d inv Z ααZ παZ Φ⋅⋅+-⋅-⋅⋅=移位螺旋齿的计算公式(齿直角方式)(小齿轮①,大齿轮②)1. 齿轮齿形 移位2. 齿形基准断面 齿直角3. 工具齿形 螺旋齿4. 模数(齿直角)n c m m =5. 压力角(齿直角) 0a a a c n -=6. 齿数 1Z7. 螺旋方向 0β8. 有效齿深 n e m h 2=9. 全齿深 c m h n +=2 10. 移位系数1n x11. 中心距离 n x ym a a +=12. 正面模数0cos βns m m =13. 正面压力角0cos tan βans m =14. 相当正齿轮齿数311βϑs z z v =15. 齿直角啮齿压力角an v v n n an n a inv z z x x b inv +++=2121tan 216. 基准节圆直径11cos βno m z d =17. 外径n n n nk m x m m z d 101122cos ++=β18. 啮齿节圆直径)(22111z z z a d x b +=19. 基圆直径gnn g a m z d βcos cos 11⋅=20. 基础圆柱上的螺旋角 n o g a cos sin sin ββ= 21. 圆弧齿厚 n n n on m a x s ⋅⋅+=)tan 22(1π22. 弦齿厚 )tan 22sin(11111v on v n v j z a x z m z s ⋅+⋅⋅=π23. 齿轮游标尺齿高2)}tan 22cos(1{21111111o k v o n v n v d d z a x z m z hj -+⋅+-⋅=π24. 跨齿数 5.018011+=v n m z ab z25. 跨齿厚111sin 2n n n m a m x s ⋅⋅+=)(标准螺旋齿轮的齿厚 26. 销子直径近似值=1d27. 圆柱测量尺寸/1111cos cos d a m z d ss m +⋅=φ(偶数齿)/1111190cos cos cos d z a m z d s s m +⋅= φ111111tan 2)2(cos z a x inva z a m z d in n n s n n ⋅+--='πφ注:齿隙f=m 1.25以下 0.025-0.075m 1.25-2.5 0.05-0.10))*25.2((tan 2)2(cos 22111111m r r L z a x inva z a m z d in n n s n n ---⋅+--='πφ蜗轮、蜗杆的计算公式:1,传动比=蜗轮齿数÷蜗杆头数 2,中心距=(蜗轮节径+蜗杆节径)÷2 3,蜗轮吼径=(齿数+2)×模数 4,蜗轮节径=模数×齿数 5,蜗杆节径=蜗杆外径-2×模数 6,蜗杆导程=π×模数×头数7,螺旋角(导程角)tgB=(模数×头数)÷蜗杆节径。

实验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

实验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

实验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目的1、掌握应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2、熟练掌握齿轮的各部分尺寸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和渐开线的性质。

、设备和工具1、齿轮各两个(奇数、偶数齿轮各一个)2、游标卡尺(游标读数值不大于0.05mm)3、渐开线函数表(自备)4、计算工具(自备)三、原理和方法单个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有:齿数Z、模数m分度圆压力角a、齿顶高系数h;、顶隙系数C*和变位系数x。

本实验是用游标卡尺测量,并通过计算确定齿轮的这些基本参数。

其原理和方法如下:图5—1图5-21、齿数Z,从被测齿轮上数出。

2、确定模数m和压力角:o为了确定m和〉,首先应测出基圆齿距P b,因为渐开线的法线切于基圆,故由图5-1可知,只要保证游标卡尺的两个爪均与齿廓的公法线部分相切接触,则两接触点之间的连线即齿廓的公法线必为基圆的切线。

因此,可先用游标卡尺跨过n个齿,测得齿廓间的法线长度L n;然后再跨过n+1个齿,测得其公法线的长度L n d。

为了保证卡尺的两个爪与齿廓的渐开线部分相切,跨齿数n应根据被测齿轮的齿数及分度圆压力角来确定。

见表5—1。

由渐开线性质可知,齿廓间的公法线AB (图5—1)与所对应的基圆上的圆A°B o长度相等,因此,L n = (n-1)P b+S b同理L n 1 =n P b+ S b则基圆齿距P b = L n4 -L nP b又P b =兀mcosa 或m= -----------兀cos。

式中的m :都已标准化,而压力角是20°,故代入公式算出其模数m,取其模数最接近标准值的一组m和:•,即为所求的模数和压力角。

也可以利用表5—2值直接确定m和〉。

在表5—2中找到与测量结果相等或最接近的P b值,其相应的m和〉即为所求的模数和压力角。

3、变位系数x根据基圆的齿厚公式:S b =Scos : +2r b inv :=m (—+2xtg、£ ) cos 工+mzcos 二inv :21、记下被测齿轮的号数,然后数出被测齿轮的齿数Z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齿厚测量方法及其计公算式渐开线圆柱齿轮常用的齿厚测量方法有公法线长度、量柱(或球)距、分度圆弦齿厚、固定弦齿厚四种方法。

后两种方法是测量单个齿,一般用于大型齿轮。

对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齿轮也常用分度圆弦测量法。

公法线长度测量在外齿轮上用得最多,内齿轮也可用;大齿轮测量因受量具限制很少用。

量柱距测量主要用于内齿轮和小模数齿轮。

1. 公法线长度测量(1)公法线及其长度计算式对于渐开线齿廓,根据渐开线的性质,其上任意点的法线总是和基圆相切,因此用两个平行的卡爪卡住几个齿时(见图1),两个卡爪接触点A 、B 的连线必定与基圆相切于某一点C ,这条AB 连线就叫公法线,一般用W k 表示;下标k 表示卡住的齿数。

图1中,根据渐开线的性质,A C =A C ';B C =B C '⌒;A B =A B ''⌒。

A B 是(k-1)个基圆齿距p b和一个基圆齿厚S b 之和,即:(1)(1)cos k b b b W k p S k m S πα=-+=-+……(1-1) 式中,k –跨测齿数;α–压力角(°);m –模数,mm ;分度圆和基圆上的齿厚具有如下关系:22b bs sinv invo r r α+=+ 由上等式可得:(2tan )22b b b r ms xm r inv r παα=++ 图1 公法线长度的测量计算 =1cos 2sin cos 2m xm zm inv παααα++…………(1-2) 将(1-2)式代入(1-1)式,经整理后可得公法线长度计算式为:cos [(0.5)2tan ]k W m zinv k x ααπα=+-+…………(1-3)式中,z –齿轮的齿数; inv α–渐开线函数;x –变位系数;若模数m=1,(1-3)式变为:cos [(0.5)2tan ]k W zinv k x ααπα=+-+cos [(0.5)2sin zinv k x ααπα=+-]+K k W W **=+∆…………(1-4)(1-4)式中第二行的前一项cos (0.5)k W k ααπ*=+-[zinv ]就是m=1的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

后一项2sin k W x α*∆=为m=1的齿轮变位后公法线长度的附加量。

k W *和k W *∆二项的数据可直接由《机械设计手册》或《齿轮手册》等资料中查取,将其值相加再乘以模数便得到齿轮的公法线长度。

所以,查表计算的公法线长度为:()k k k W W W m **=+∆…………(1-5)对于斜齿轮,公式中的α和x 应为法面值n α和n x ,齿数z 应为假想齿数z '。

其中tninv z z inv αα'=⨯ 式中,t α为端面压力角。

公式(1-3)、(1-4)、(1-5)同样适用于内齿轮,只是其中的k 值代表跨齿槽数而已。

当α=20°时,其公法线长度也可同外齿轮一样直接由《机械设计手册》或《齿轮手册》等资料中查取。

(2)跨测齿数k 的确定跨测齿数选择要适当,多或少均不合适,所以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齿数。

对于不变位的标准齿轮,公法线千分尺的两个测量平面应相切于分度圆附近。

若正好切于分度圆上A 、B 两点(图2),则公法线长度为:2sin k A B r W α==…………(1-6)这时,A B 间所跨的齿数为:A 1b bB S k p ''-=+⌒……………(1-7)因为A B ''⌒=A B =2rsin α,将该式与(1-2)式(式中x=0)代入(1-7)式,可得:0.5zk απ=+(式中α为弧度); 将α转换为以度为单位(360°=2π弧度),则:0.5180zk α=+…………………(1-8)上式计算出的结果四舍五入予以圆整。

图2卡爪与齿轮相切于分度圆当α=20°,跨测齿数计算式为:0.59zk =+,……………(1-9) 当-0.3≤x ≤+0.3时,跨测齿数k 均可用此式计算。

对于变位齿轮,是假定卡尺在轮齿中部所在的中圆附近接触,可据此推出:22122[(1)cos tan ]0.5cos zx xk inv z z αααπα=+---+当x >∣±0.3∣时,可按下计算跨测齿数。

20.5180zxctg k ααπ=++…………………(1-10)20α=时的k 值可查《机械设计手册》中的线图确定(内齿轮的k 值是跨测齿槽数)。

2.量柱距测量(1)量柱(或球)直径d p量柱(或球)测量可以比较自由地选取量柱直径,只要直径合适即可。

合适的含义是: ○1量柱直径要足够大,在齿槽中放上量柱以后,其外表应高出齿顶,以便测量时测头不碰齿顶。

○2量柱应与齿槽两侧的渐开线齿面部分接触,通常选择在轮齿中部。

量柱直径的取值通常用模数m 来表示。

对于内齿轮,量柱直径的适用范围大约为(1.4~1.7)m 。

通常取d p =1.68m ,有时也有取1.65m 的,甚至取到1.44m ,但1.44m 有时会低于齿面,不便测量。

对于外齿轮,量柱直径的适用范围大约为(1.6~1.9)m 。

常取d p =1.92m ,或1.728m 、1.68m 等,大约在啮合节圆附近接触。

(2)量柱距M 的计算计算M 值分偶数齿(双数,齿槽相对)和奇数齿(单数),见图3。

○1首先要计算通过量柱中心的量柱接触点的渐开线压力角Mα(见图4,公式推导从略).图3 内、外齿轮量柱距测量 图4 量柱接触点压力角m α计算2tan cos 2p M d x inv inv mz zzπαααα=±+……………………………(2-1) 当20α=时,M inv α按下式计算:10.014904(1.06418 1.57080.728)pM d inv x z mα=±+………………(2-2)○2M 值计算: 对于偶数齿: cos cos p Mmz M d αα=±………………………………………(2-3)对于奇数齿: cos 90cos cos p M mz M d zαα=±…………………………………(2-4)公式(2-1)~(2-4)中的±号或号,上面的用于外齿轮,下面的用于内齿轮;x 为变位系数。

○3 M 值的上、下偏差E Ms 和E Mi 的确定 M 值的上、下偏差由齿轮的公法线平均长度上、下偏差 换算得出,其换算公式见表1。

表1内齿轮偶数齿上偏差MsEsin sinwms wm wmMsM ME E TEαα+||+==公式中:wmsE-齿轮的公法线平均长度上偏差wmiE-齿轮的公法线平均长度下偏差wm wms wmiT E E=--齿轮的公法线平均长度公差Z-齿轮的齿数Mα-通过量柱中心的量柱接触点的渐开线压力角wmE-齿轮的公法线平均长度最小偏差值,通常按wmsE取值,例如直径为200mm,模数为8mm的8级精度直齿轮,其公法线平均长度上、下偏差代号为FH,对应的偏差值为-128μm和-256μm,则wmE取值为-128μm。

下偏差MiEsin sinwmi wmMiM ME EEαα+||==奇数齿上偏差MsE9090cos cossin sinwms wm wmMsM ME E TEZ Zαα︒︒+||+==下偏差MiE9090cos cossin sinwmi wmMiM ME EEZ Zαα+||︒︒==外齿轮偶数齿上偏差MsEsin sinwms wmMsM ME EEαα-||==下偏差MiEsin sinwmi wm wmMiM ME E TEαα-||-==○4内、外齿轮M值及其上、下偏差的标注形式为EmsEmiM。

3.弦齿厚测量弦齿厚测量多用于大模数齿轮,测单个齿。

通过以齿顶圆为基准,测量一定高度上的齿厚来控制齿轮的尺寸。

常用的有测量分度圆弦齿厚(图5)和固定弦齿厚(图6)两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要以齿顶圆为基准,因此齿顶圆尺寸精度要求高(6~8精度齿轮为IT8)。

测量分度圆弦齿厚,当变位系数较大时不方便,有的可能不能测量。

对于斜齿轮,还要换算成当量齿数,也不方便。

此外,其测量精度也不高。

固定弦测量计算比较简单,但也有测量精度不高,模数小时测量不方便的缺点。

图5 分度圆弦齿厚测量图6 固定弦齿厚测量(1)分度圆弦齿厚测量:分度圆弦齿厚的计算与测量内、外齿轮有别,外齿轮应用较多。

其测量尺寸的计算公式根据图5所示几何关系推出。

计算测量尺寸的公式列于表2中。

表2 分度圆弦齿厚测量计算公式名称直齿轮外齿轮标准齿轮弦齿厚2sin sin2s r mzmzφπ==(见图5);式中,m—模数,z—齿数弦齿高11(1cos)[(1cos)]2222a ah h m mz m h zz zππ**=+-=+-;式中,ah*—齿顶高系数变位齿轮弦齿厚2tansin()2xs mzz zπα=+;式中,x—变位系数;α—压力角(°);弦齿高12tan[1cos()]22axh h m mzz zπα*=+-+为使用方便,通常将各种齿数20α=,m=1, 1a h *=的非变位标准直齿圆柱外齿轮的分度圆弦齿厚和弦齿高制成参数表,使用时按外齿轮的实际齿数查取相应数值再分别乘以模数数值即得所需数值。

(2)固定弦齿厚测量:以外齿轮为例,所谓固定弦就是将产形齿条的齿槽跨在齿轮的齿上,齿条与轮齿的切点A 和B 之间的距离即是固定弦c s 。

固定弦齿厚可根据其固定弦长与齿条基准线上的距离CD (CD 等于/2m π)之间的几何关系推导出来。

固定弦不涉及齿轮变位,也不涉及拱高。

计算固定弦测量尺寸的公式列于表3中。

为方便使用,通常也将201a h α*==,的各种模数的标准外齿轮以及20α=,1,m =1a h *=的变位外齿轮的固定弦齿厚和弦齿高制成参数表供直接查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