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学归纳

合集下载

职业卫生学完整版

职业卫生学完整版

(一)第一章绪论1、熟悉危险因素、有害因素、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条件(劳动条件)等含义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或物造成直接损害的因素。

它对人的作用是一种直接作用。

有害因素:是指能对人或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它对人的伤害过程是一种慢性的逐渐积累的过程。

职业安全卫生:以保障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同义词或近义词: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条件:职工在工作中的设施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的总和。

同义词:劳动条件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1)、化学因素:工业毒物,如铅、苯、汞、锰、一氧化碳,生产性粉尘,如沙尘、煤尘、石棉尘、有机性粉尘。

(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微波、激光;噪声;振动。

(3)、生物因素:皮毛的炭疽杆菌、煎渣上的霉菌、有机粉尘中的真菌、真菌孢子、布鲁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细菌等。

(4)、与劳动过程有关的劳动生理、劳动心理方面的因素,以及与环境有关的环境因素。

劳动过程中:包括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制度、作业疲劳(生理与心理方面)、人机接口不当带来的强迫体位与个别器官紧张等。

生产环境中:指由于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或生产工艺布置带来的环境污染造成的有害因素。

它包括了前两种有害因素。

3 职业病的概念及其特点、分类(1)、职业病定义: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2)、职业病的特点:①病因明确如法定尘肺(肺尘埃沉着病)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吸入相应的粉尘引起的。

②疾病发生与劳动条件密切相关职业病的发生与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数量或强度、作用时间、劳动强度及个人防护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急性中毒的发生,多由短期内大量吸人毒物引起;慢性职业中毒,则多由长期吸收较小量的毒物蓄积引起。

职业卫生概论

职业卫生概论

职业卫生概论是指对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职业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劳动者健康监护等方面进行基本介绍和讨论的学科。

以下是职业卫生概论的一些主要内容:
1. 职业卫生基本概念:介绍职业卫生的定义、目标、原则和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 工作环境危害因素:介绍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人为因素等危害因素,如噪声、尘埃、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微生物等,并讨论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3. 职业病的种类与预防:介绍常见的职业病类型,如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中毒等,并讨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个体防护、职业病诊断和治疗等。

4. 职业卫生管理与监测:介绍职业卫生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工作场所评估、职业卫生监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立等内容,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5. 劳动者健康监护:介绍劳动者健康监护的目的和方法,包括职业病体检、健康档案管理、职业病诊断与治疗等,以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6. 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介绍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和方法,包括职业卫生知识普及、个体防护技能培训、应急救援等,以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职业卫生的基本概念、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以及保障工作环境和劳动者健康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职业卫生概论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各种职业环境中,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提供指导和支持。

职业卫生学复习笔记

职业卫生学复习笔记

职业卫生学第一章概论1.职业卫生学:研究职业有害因素和其对职业人群的危害。

2.劳动条件:生产工艺、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

3.职业性有害因素:1)生产环境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噪声、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化学有害物质和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4)职业卫生服务质量。

4.职业病条件:有害因素的性质、作用于人体的量、人体的健康情况。

5.职业病的特点:特异性、有病因和剂量反应关系、在不停的接触人群中发病密度不同、早期治疗预后较好、但无助于保护接触人群、大部分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点于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6.诊断依据:职业史、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

7.做好预防工作有以下三方面:1)生产型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2)职业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3)职业卫生法规和监督管理。

8.静力作业的特点:不做功、肌肉等长收缩保持姿势、局部供氧不足、乳酸堆积、容易疲劳。

第二章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9.生产性毒物进入体内的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

10.毒物体内过程:分布、生物转化、排出、蓄积。

11.功能蓄积:有些毒物代谢迅速难以检出,但反复接触,其损害效应会累积,引起慢性中毒,呈现出功能蓄积。

12.影响毒物的毒作用因素:毒物化学结构、剂量、浓度、接触时间、联合作用、个体易感性。

13.急性职业中毒急救:1)现场急救:立即脱离中毒环境,保持呼吸道通畅,去除污染衣物;2)组织毒物继续吸收:空气中毒予以吸氧,经口中毒立即催吐、洗胃;3)解毒和排毒:金属络合剂治疗重金属中毒,美兰(亚甲蓝)治疗急性苯胺、硝基苯中毒,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治疗氰化物中毒,解磷定、阿托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4)对症治疗:保护脏器、缓解症状。

14.生产性毒物控制原则:1)根除毒物,生产工艺改变;2)降低毒物浓度,采用技术改革、通风排毒等;3)工艺、建筑布局,有害物质置于下风侧;4)个体防护,加强防护设备佩戴;5)职业卫生服务,岗前岗中的体检,作业场所毒物检测;6)安全卫生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职业卫生学

职业卫生学

1、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收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偏重临床医学,有涵盖预防医学。

2、职业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健康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3、健康工人效应:由于职业人群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检加以筛选,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开始工作时是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这种现象称为健康工人效应。

4、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直接引起的疾病,即当职业性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功能性或者器质性病理变化,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和生活能力。

5、法定职业病: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是由一定范围的,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以法规的形式对职业病的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由政府的有关部门颁布实施,具有法律效力,这种国家规定的职业并称为法定职业病。

6、职业生理学(劳动生理学):指在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人的器官和系统功能的变化与适应确定适宜劳动负荷,预防疫苗,维持较长时间和较高的作业能力。

7、氧需:劳动1min所需的的氧量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最大摄氧量(氧上限):血液在1min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他是表示体力活动能力大小的传统指标,成年人一般不超过3L,有锻炼者可到4L多。

8、动力定型: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动力定型,使从事改作业时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加迅速,能耗较少,作业更轻松自如。

9、静力作业(static work):主要依靠肌力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10、动力作业(dynamic work):是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肌肉在动力作业时可以交替地收缩与舒张,血液灌流充分,不容易疲劳。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摘录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摘录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摘录1.职业卫生学:是预测、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可能导致劳动者或相关人员疾病、健康损害、劳动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等的危害因素的学科。

2.职业卫生学的基本任务:识别、评价、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及由此引起的健康危害,早期发现职业性病损,防治职业性疾患,以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健康,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命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和劳动生产率3.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统称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4.职业性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5.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病有所区别:它有三层含义:①职业因素是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②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③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有粉尘作业工人的呼吸系统感染、视频显示终端工作者的颈肩腕综合征等6.职业病有下列5个特点:①病因明确,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②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且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使作业者致病,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③在接触同样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④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合理处理,则容易康复,预后良好;⑤有些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如砂肺等,只能对症综合处理,故发现愈晚,预后愈差。

第一章1.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叫氧需(oxygen demand)。

2.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叫氧上限,成年人的氧上限一般不超过3L,有锻炼者可达4L多。

3.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叫氧债(oxygen debt)4.人-环境相适应模式、工作需求-控制模式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紧张的动因模式有:人-环境相适应模式和工作需求-控制模式。

职业安全健康卫生学习知识

职业安全健康卫生学习知识

职业安全健康卫⽣学习知识职业安全健康卫⽣基本常识⼀、职业卫⽣基本常识1、什么是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2、什么叫职业危害?职业危害,是指从业⼈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对⾝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

3、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1)劳动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2)⽣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3)⽣产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4)职业危害因素的作⽤条件(5)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6)个体危险因素4、职业病发⽣的条件有哪些?有害因素的性质、有害因素作⽤于⼈体的量和⼈体的健康状况。

5、何谓法定职业病?我国规定了⼏类⼏种?由国家确认并经法定程序公布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我国共规定了10⼤类115种职业病,其中职业中毒56种,尘肺13种,职业性物理因素疾病5种,职业性传染病3种,职业性⽪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喉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

6、法定职业病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在职业活动中产⽣;(2)接触职业危害因素;(3)列⼊国家职业病范围;(4)与劳动⽤⼯⾏为相关联。

7、职业性有害因素分哪⼏类?(1)⽣产过程中产⽣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如粉尘、各种毒物;物理因素,如⾼温、低温、⾼⽓压、低⽓压、噪声、振动、⾼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激光、放射线等;某些⽣物性致病因素;(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如劳动强度过⼤,劳动时间过长,精神或视⼒过度紧张等;(3)与⼀般卫⽣条件和卫⽣技术措施不良有关的有害因素,如⼚房矮⼩狭窄,采光照明不⾜,通风不良,烈⽇下室外作业,有毒作业与⽆毒作业安排在⼀个车间内等。

8、哪些情况下⽤⼈单位不得安排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1)⽤⼈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2)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3)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作岗位,并妥善安置;(4)对未进⾏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与其订⽴的劳动合同。

职业卫生学

职业卫生学

基本概念1 职业卫生: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2 局部振动:是指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系统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这是一种最普遍的振动形式。

3 全身振动:是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们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躯干传导至全身。

全身振动多为大振幅的低频振动。

(颠簸的汽车、飞机、升降机等)4 振动病:一般指由于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局部振动)所致的以末稍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5 一般照明:照亮整个被照面而设置的照明装置,不考虑特殊的局部需要,灯具均匀地分布在被照场所的上空,在工作面上形成均匀的照度。

6 电离辐射:波长小于100nm,频率大于3000THz,能量大于12.4eV的电磁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7 非电离辐射:量子能量小于12eV的电磁辐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只能使组织分子旋转和颤动,这类不足以导致组织电离的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

主要包括:可见光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紫外线;8 高温作业: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其散热量大于23w/m3.h或84kJ/(m3.h),或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9 习服: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为保持正常活动和生产作业,在细胞、组织和器官首先发生功能的适宜性变化,约需1~3个月,逐渐过度到稳定的适应称为习服简答1简述常用噪声控制技术有哪些?(1)吸声:利用吸声材料或结构,降低厂房、室内反射声,如悬挂吸声体等(2)隔声:利用隔声结构,将噪声源和接受点隔开,如隔声罩、隔声间和隔声屏(3)消声器:利用阻性、抗性、小孔喷注和多孔扩散等原理,削减气流噪声(4)隔振减振:将具有振动的设备与地板的接触改为弹性接触,隔绝固体声传播;利用内摩擦,减少振动2吸声系数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吸声系数:材料吸收的声能( E a )与入射到材料上的总声能( E i )之比,即α表示材料吸声能力的大小,α值在0~1之间,α值愈大,材料的吸声性能愈好;α=0,声波完全反射,材料不吸声;α=a iE E α=1,声能全部被吸收。

职业卫生知识

职业卫生知识

职业卫生知识职业卫生是指关于以提供安全、健康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目的的科学和实践活动的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忽视了职业卫生对我们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职业卫生知识,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在工作中保护自己的健康。

什么是职业卫生职业卫生是涉及保护工人健康和预防职业疾病的学科。

职业卫生学旨在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通过调查、评估、监测和干预,职业卫生专家致力于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相关疾病的发生。

为什么职业卫生重要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可能会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例如,长期暴露于化学物质、尘埃和噪音等有害因素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听力损伤等健康问题。

职业卫生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工人免受这些危害,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员工的健康和生产力。

职业卫生知识1. 噪音控制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音环境可能会导致听力受损。

职业卫生专家应通过控制噪音来源、使用个人防护设备等方法来减少工作环境中的噪音水平,保护工人的听力健康。

2. 化学品管理工作场所中使用的化学品可能会对工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职业卫生专家应对工作场所中的化学品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有害化学品的使用和排放,以减少工人暴露的风险。

3. 通风系统良好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工作场所中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保持空气清新。

职业卫生专家应设计合适的通风系统,确保工作场所空气质量符合健康标准。

4. 作息规律长期加班、过度疲劳会影响工人的健康和工作效率。

职业卫生知识包括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健康的作息规律,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护身体健康。

结语职业卫生知识是一项重要的科学领域,它关乎每个人在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了解和应用职业卫生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职业卫生重点整理

职业卫生重点整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绪论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是指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机体的代偿功能,造成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者作业能力的一类特定疾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

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工伤又称职业性外伤,指工人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操作者缺乏安全操作知识,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或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伤害。

职业性健康危害包括: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多发病)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有特异性,在控制接触后可以控制或消除发病;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反映)关系;3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丛;4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

但仅只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群的健康;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眼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发生职业病的条件:1、有害因素的性质。

2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

3、个体的健康状况。

职业病的诊断原则:明确的职业史;有职业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资料;有相应的病史及;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

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氧需(oxygen demand)劳动1min所需要的氧量。

氧上限(maximum oxygen uptake)血液在1min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成人一般<3L,有锻炼者可达到4L。

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功能,其次为呼吸系统功能。

氧债(oxygen debt)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动力定型(dynamic sterotype):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能提高该项作业能力的现象称为动力定型。

实用职业卫生学

实用职业卫生学

实用职业卫生学(实用版)目录1.实用职业卫生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职业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3.职业卫生学在预防职业病中的作用4.我国职业卫生学的现状和挑战5.实用职业卫生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正文实用职业卫生学,顾名思义,是指在职业环境中,通过对工作条件、劳动过程和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和监测,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一门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卫生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关乎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职业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职业病、工作条件、劳动过程和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等。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有害物质或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工作条件包括劳动环境、劳动强度、工作时间等方面。

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危害。

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则是指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他们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健康问题。

实用职业卫生学在预防职业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工作环境和劳动过程的监测,可以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劳动者的患病风险。

此外,职业卫生学还为制定职业健康政策和法律法规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职业卫生学的现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企业对职业卫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职业卫生监测和检测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地区的职业卫生服务水平较低。

最后,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

面对挑战,实用职业卫生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未来,我国应加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力度,提高职业卫生监测和检测能力,加强职业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职业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职业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职业卫生学:对产生或存在于工作场所,并可能对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进行预测、识别、评价和控制的科学职业性有害因素:劳动条件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因素。

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2002年法定的职业病分为10类115种共同特点是1、与职业因素有关,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职业因素不是唯一的病因。

2、职业因素可以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剧恶化3、调离该职业或改善环境可使疾病缓解或停止发生。

希波克拉底是第一个认识到铅是腹绞痛原因的人。

意大利的拉马兹尼(于1700年出版了《论手工业者疾病》,被誉为职业医学之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由第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于2011年12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高危人群:某些人在接触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时,由于本身内在或外在因素的作用出现的反应比一般人群强,这些敏感性强的人成为高危人群三级预防原则,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⑴生产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⑵职业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⑶职业卫生法规与监督管理职业生理学“研究劳动过程中机体的调节与适应规律,从而找出提高作业能力和预防疲劳过早出现的措施,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产率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劳动负荷评价1、劳动系统2、负荷3、应激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称作业能力作业能力是指在不降低作业质量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长时间内维持一定作业强度的能力。

疲劳样状态它是由工作任务或环境变动小所致个体的应激状态。

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1、社会心理因素2、个体因素3、环境因素4、生产设备与工具5、劳动组织6、锻炼和练习职业心理学是研究职业群体中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

职业性紧张是个体特征与职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工作需求超过个体应对能力而产生的紧张反应。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职业卫生是指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防止和控制工作场所可能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因素的一门科学。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下面将从职业卫生的基本概念、危害因素、评价方法、防护措施和职业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职业卫生的基本概念职业卫生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对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进行保护的一系列措施。

职业卫生的目的是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职业卫生的危害因素职业卫生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精神因素。

其中,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粉尘、烟雾等;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动植物等;精神因素包括工作强度、工作环境、工作组织等。

三、职业卫生的评价方法职业卫生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卫生监测和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危害评价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对危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确定职业病的危害程度;职业卫生监测是指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职业卫生问题;职业病诊断是指对患有职业病的工人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职业卫生的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

技术措施是指通过改变工艺流程、改进设备和工具等方式,减少或消除危害因素的产生和传播;管理措施是指通过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工人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个人防护措施是指通过佩戴防护用品、穿戴防护服装等方式,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五、职业病防治职业病防治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职业病防治包括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

预防职业病主要是通过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提高工人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改进工艺流程、改进设备和工具等途径,减少或消除危害因素的产生和传播。

治疗职业病主要是通过对患有职业病的工人进行诊断和治疗,帮助他们尽早恢复健康。

职业卫生学重点汇编

职业卫生学重点汇编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一节绪论(一)研究对象与任务1.定义:职业卫生学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职业卫生学基本任务: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以保护和促进劳动者健康,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工农业的顺利发展。

3、劳动条件组成: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1.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不良劳动条件下存在着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因素。

2.分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工作组、操作体位、工作方式、行为、节奏、劳动强度、脑力和体力比例及心理等;生产环境中产生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生产污染、布局和摆放不合理。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产生机体不能代偿的功能性损害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属于广义上的职业病。

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泛指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有其特定的范围,即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工作有关疾病:是由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一类职业疾患,但在我国尚不属于法定职业病,此类患者不享受特殊的劳保待遇。

特点:职业性多发性是由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职业性疾患。

①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中的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②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已有疾病的病程③通过性状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常见:粉尘工人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炎症、矿工的消化道溃疡、建筑工人的腰背痛、长期站立工作者的下肢静脉曲张等。

职业特征:由于职业有害因素导致的体表改变,如胼胝、色素增加等,不属于法定职业病,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或适应性改变。

职业伤害(工伤):工作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包括工伤和职业性疾患,职业性疾患包括职业病和职业性多发病两大类。

职业卫生学-知识点汇总

职业卫生学-知识点汇总

职业卫生学知识点串讲讲义一主要知识点(一)第一章绪论1 熟悉危险因素、有害因素、职业卫生、工作条件(劳动条件)等含义危险因素:能对人或物造成直接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能对人或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职业卫生: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工作条件(劳动条件):职工在工作中的设施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的总和。

2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1)、化学因素工业毒物,如铅、苯、汞、锰、一氧化碳,生产性粉尘,如沙尘、煤尘、石棉尘、有机性粉尘。

(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电离辐射,如X 射线、γ射线;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微波、激光;噪声;振动。

(3)、生物因素皮毛的炭疽杆菌、煎渣上的霉菌、有机粉尘中的真菌、真菌孢子、布鲁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细菌等。

(4)、与劳动过程有关的劳动生理、劳动心理方面的因素,以及与环境有关的环境因素。

3 职业病的概念及其特点、分类概念: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特点:①病因明确,②疾病发生与劳动条件密切相关,③群体发病,④临床表现有一定特征,⑤可预防性分类:4 理解劳动卫生标准的概念、(主要以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作为标准,如最高容许浓度等)(1)最高容许浓度:指任何有代表性的采样中均不得超过的浓度,在我国范围内应用。

(2)阈限值(3)容许接触水平:按有害物质的作用特点分别规定了上限值或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限值。

(4)最高容许生物浓度:生物组织中毒物(或其代谢物)的最高耐受界限,称为最高容许生物浓度。

(二)第二章噪声1 理解噪声的概念,是以能量形式存在的污染物2 噪声污染的特点(1)局部的、多发性的(2)物理性污染(3)再利用问题很难解决(4)是很主观的,3 环境噪声的来源(1)交通噪声,(2)工业噪声(3)建筑施工噪声(4)社会生活噪声, 4 噪声污染对人的危害(噪声对听力的影响、与噪声性听力损失有关的因素) 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的含义、分类(1)噪声对听力的影响:听觉疲劳,噪声性耳聋,暴震性耳聋.(2)噪声性听力损失有关的因素:噪声的强度,频率,接触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al):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健康潜在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1700年,意大利的拉马兹尼出版《论手工业者疾病》——鼻祖职业有害因素的分类: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⑵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⑶生产环境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健康工人效应(healthy worker effect):由于职业人群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检加以筛选,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开始工作时是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

职业性病损: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早期健康损害。

职业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力。

职业病的发病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个体健康状况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有特异性(病因明确),在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反应关系3.不同接触人群发病特征不同4.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只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在接触人群的健康。

5.大多数职业病尚缺乏特效治疗,应加强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职业病的诊断原则:①职业史:重要前提条件;②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是诊断职业病的重要依据;③症状与体征;④实验室检查。

职业性病损分类:⑴工伤;⑵职业病;⑶工作有关疾病:{①行为(精神)和心身性疾病、②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病、③高血压、④腰背痛}我国2002年4月18日新颁布的职业病名单分10类共115种:①尘肺13种;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③职业中毒56种;④物理因素职业病5种;⑤职业性传染病3种;⑥职业性皮肤病8种;⑦职业性眼病3种;⑧职业性耳鼻喉疾病3种;⑨职业性肿瘤8种;⑩其它疾病5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

第二级预防:早期检测和诊断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健康损害。

第三级预防:患病后,予以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

职业生理学(Work physiology):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人的器官和系统功能的变化与适应,及其对预防疲劳和提高作业能力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一)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1)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①ATP-CP系列:ATP+H2O→ADP+Pi+29.3KJ/mol/L CP+ADP←→Cr+A TP②乳酸系列:无氧糖酵解→乳酸+能量③需氧系列:糖、蛋白质、脂肪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表1-1肌肉能量供应系统的一般特性A TP-CP系列乳酸系列需氧系列氧无氧无氧需氧速度非常迅速迅速较慢能源CP,贮量有限糖原,产生的乳糖原、脂肪及蛋白,酸有致疲劳性不产生疲劳性副产物产生ATP 很少有限几乎不受限制劳动类型任何劳动短期重及很重的劳动长期轻及中等劳动(2)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氧需(oxygen demand):劳动一分钟所需的氧量氧债(oxygen debt):氧需和实际供需不足的量最大摄氧量(maximum oxygen uptake):血液在一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3)作业时的能量消耗与劳动强度分级:①中等强度作业:氧需不超过最大摄氧量,属稳定状态下的作业②大强度作业:氧需超过最大摄氧量,氧债大量蓄积。

③极大强度作业:完全无氧条件下作业,氧债约等于氧需。

表1-2 用于评价体力劳动强度的指标和分级标准(P13):耗氧量,能耗量,心率,直肠温度,排汗率体力劳动时机体的适应与调节:(1)神经系统:主观能动性:劳动时每一有目的的动作,既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大脑皮质内形成的意志活动。

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动力定型。

重劳动可达到30~40次/min,极重劳动可到60次/min。

(二)劳动负荷的评价:劳动作业类型⑴静力作业(static work):静态作业,肌肉等长性收缩来保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特征:能耗水平不高,氧需不超过1L/min;容易疲劳⑵动态作业(dynamic work):保持肌肉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舒张收缩,是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能耗水平与劳动强度正相关;不易疲劳劳动系统:包括人、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环境及产品。

劳动负荷:指劳动系统对人总的需求和压力,强调外界的因素和情形。

应激:负荷对机体的影响,强调负荷作用下机体内部的生物过程和反应。

劳动负荷的适宜水平:该负荷下能够连继劳动8小时不至于疲劳,长期劳动时也不损害健康的卫生限值。

(三)体力劳动负荷评价的方法与指标:①劳动能量代谢率:(传统方法)②心率;③肌电图;④中心体温;⑤血乳酸;⑥其它: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激素、白细胞等。

脑力劳动负荷评价指标:①瞳孔测量术;②心率:主要用于体力劳动负荷的评价;③心率变异性;④脑诱发电位;⑤信息通量:单位时间内大脑处理多少比特(bit)的信息。

职业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是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和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

职业紧张模式:NOISH模式(致病因素、易感者、致病条件的交互作用、过程和紧张效应后果)和生态学模式劳动过程中的紧张因素:⑴个体特征:①A型性格(或A型行为)、②性别、③年龄、④支配感⑵职业因素:①角色特征、②工作特征、③人际关系、④组织关系、⑤人力资源管理心身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又称心身障碍或心理生理障碍。

常见的心身疾病:①支气管哮喘、②消化性溃疡、③原发性高血压、④癌症、⑤甲状腺机能亢进工效学(ergonomics):以人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实现人在生产劳动及其他活动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动力单元(kinetic element):包括关节在内的某些解剖结构结合在一起可以完成以关节为轴的运动,它是由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等组成。

姿势负荷(posture load):人体承受由于保持某种姿势所产生的负荷。

常见的劳动姿势:站姿、坐姿、跪姿、卧姿人机系统:生产劳动过程中,人和机器(包括设备和工具)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完成生产过程。

工效学的相关疾患:下背痛;肩、颈、腕损伤;下肢静脉曲张;扁平足;腹疝第三章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1、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2.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

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

3、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三大职业病之一)4、气溶胶(aerosol):能较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分散体系,包括雾(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烟(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颗粒)、粉尘(直径为0.1μm~10μm的固体微粒)。

4、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主要):薄、大、血、快吸收影响因素:①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或肺泡气与血浆中的分压差;②毒物的分子量及其血/气分配系数;③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取决于水溶性;④劳动强度、肺的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以及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等因素;⑤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在呼吸道的吸收,受气道的结构特点、粒子形状、分散度、溶解度,以及呼吸系统的清除功能等因素的影响(2)皮肤:毒物通过角质层进入真皮而被吸收入血。

吸收影响因素:①穿透皮肤角质层:分子量<300、脂溶性和角质层的厚度;②由角质层进入真皮而被吸收入血:具有一定水溶性;③皮肤有病损或表皮屏障破坏;④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⑤接触皮肤的部位和面积;⑥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3)消化道:由于个人卫生不良或食物受毒物污染时,毒物可经消化道进人体内。

5、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

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或合成)四类反应。

6、毒物从体内排出的途径⑴肾脏:最重要的排泄途径。

排出速度的影响因素:①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及重吸收;②排出物分子量、脂溶性、极性和离子化程度。

⑵呼吸道:气态毒物经呼吸道排出。

被动扩散,排出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①肺泡呼吸膜内外有毒气体的分压差;②通气量。

⑶消化道:①排泄②生物转化③肠肝循环⑷其它途径:唾液腺;乳腺;胎盘屏障;头发和指甲;汗腺;月经。

7、蓄积(accumulation):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1).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理化性质和参与各种化学反应的能力。

分散度高、挥发性高、溶解度高、脂溶性强。

(2).剂量、接触时间不同:降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缩短接触时间,减少毒物进入体内的量,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环节。

(3)联合作用:注意与有害因素的相加和协同作用。

(4)个体易感性:个体对毒物毒作用的敏感性有较大个体差异。

8、职业中毒的临床⑴急性中毒(acute poioning):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⑵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⑶亚急性中毒(subacute poisoning):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称亚急性中毒。

⑷迟发性中毒(delayed poisoning):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呈现中毒临床病变。

9、职业中毒的诊断⑴职业史、⑵职业卫生现场调查、⑶症状与体征、⑷实验室检查:①接触指标:测定生物材料中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如尿铅、血铅、尿酚、尿甲基马尿酸。

②效应指标:a、反应毒作用的指标:铅中毒:尿δ-氨基-γ-酮戊酸(δ-ALA)↑有机磷农药中毒:检测血液胆碱酯酶活性↓b、反应毒物所致组织器官病损的指标:血尿常规检测及肝、肾功能实验等10、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急性职业中毒:(1) 现场急救:①脱离接触;②去除污染衣物,清洗皮肤;③保持呼吸道通畅;④重要脏器的保护;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⑥严重者尽快转送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