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的蒙学教材观
章学诚文学思想论略
章学诚文学思想论略
雷斌慧
【期刊名称】《武陵学刊》
【年(卷),期】2017(042)005
【摘要】章学诚为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之集大成者.《文史通义》一书体严思锐,集中展现了其对文学的批评.章学诚反思乾嘉学风,坚定倡导"六经皆史",开创了史学与经学研究的新局面.章学诚的批评观亦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展现为叹知音之难、批评标准的指示、对不良之风的批判.章学诚反思明代文学,批评清代文学,在破立结合中建构文之理想模式.他认为战国之文实为天下之至文.文人师法至文,须重视文德,辨证才、学、识之关系,注意质性.另外,理想的文学风格应为清真、雅洁、神妙三者之融合.
【总页数】9页(P97-105)
【作者】雷斌慧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09
【相关文献】
1.中国比较文学泰斗季羡林--季羡林比较文学思想论略 [J], 孟昭毅
2.章学诚杂文学思想探析 [J], 雷斌慧
3.徐铉文学思想论略 [J], 王通
4.刘辰翁文学思想中的阐释学意识论略 [J], 焦印亭
5.章学诚文章理论论略 [J], 郭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章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章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六经皆史”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章学诚,1738-1801)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这一命题歧见迭呈,莫衷一是。
笔者略述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史之含义“六经皆史”命题是由“六经”和“史”两个概念构成的,尤以“史”字为关键。
然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误解。
在这些误解中,最为流行的一个,也许就是把“史”理解为史料。
钱穆先生曾经指出,“,六经皆史)此四字中的这个‘史’字,我们近代学者如梁任公、胡适之,都看错了。
……梁任公曾说,卖猪肉铺柜上的帐簿也可作史料,用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或其他情况。
” [1]可惜的是,梁、胡二氏的看法至今仍在流行。
仓修良先生认为,“六经皆史”之“史”具有“史料”之史的含义,并补充说,“史料本身就包含有史义,决不会有脱离史料的抽象史义。
” [2]从一般的史学方法论的意义上说, 过去所遗留的一切都有助于了解实际的历史过程,都将被史学家作为史料运用, 六经亦不例外。
但是,这只是现代史学家的观念,绝不能归之于章学诚。
张舜徽先生言,“举凡六籍所言,可资考古,无裨致用。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其在今日,皆当以史料目之。
” [3]特标出,“今日” 二字,不以己意强加古人,比较客观。
另外,视“史”为史料的学者往往拈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 一语作为佐证,实是对这句话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说见下文。
那么,这个“史”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应以章氏自己的解释为依据。
在《文史通义》一开篇,章氏即写道,“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易教上》,将这个论述化为逻辑推理,即是, 政典是史,六经是政典,故六经是史。
可见,弄清“史”之含义须了解何为“政典”。
钱穆先生指出,“章实斋所谓六经皆史之‘史’字,近人只有王国维有篇文章叫《释史》,阐发甚是。
王国维说史字篆文作‘ ’,上面‘’是一枝笔,下面‘ ’是一只手,一只手里拿着一枝笔,就是个书记”。
浅谈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
浅谈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浅谈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人,生于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卒于嘉庆六年(公元一八0一年)。
他是我国封建时代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以作《文史通义》八卷、《校雌通义》三卷和《史籍考》著名。
《文史通义》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书纂集了他研究史学的心得,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上》的第一句,亦即全书开端第一句,开宗明义提出的重要论断 ,并成为章学诚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而长期以来 ,学术界围绕这一命题众说纷纭。
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一些理解。
一、“六经皆史”命题的提出有不少关于评述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文章 ,几乎都肯定“六经皆史”的观点是章学诚首创的。
柴德庚先生在《章学诚的学术思想》(载《光明日报》1963 年 5 月8 日第四版)一文把这个命题说成是章学诚的“一种创见”,周予同、汤志钧先生也认为章学诚以前 ,虽已有人提到“经”、“史”的关系问题,但同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却大有区别。
因而肯定“六经皆史”的命题是章学诚大胆地提出的。
仓修良先生则不同意上述提法 ,他认为“六经皆史”的命题并非章氏所首创。
仓修良先生是研究章学诚比较透彻的人物之一,著有《章学诚和〈文史通义〉》等书。
我的观点和仓先生的比较相近。
在章氏之前间接或直接提出类似说法的有许多学者 ,比较重要的有隋代王通 ,明王守仁、王世贞、胡应麟、李贽 ,清顾炎武、袁枚。
仓修良先生认为“六经皆史”的命题至迟在明代中叶已经出现 ,王阳明《传习录》卷一 ,载与其弟子徐爱对话已提出此意,“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 ,史专记事 ,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事即道 ,道即事。
《春秋》亦经, 《五经》亦史, 《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 《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 ,其道同 ,安有所谓异”(《阳明全书》卷一) 。
论章学诚的启蒙教育思想
论章学诚的启蒙教育思想章学诚的启蒙教育思想一、宗旨章学诚的启蒙教育思想的宗旨是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运用常识和自然规律,探究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作出适当的判断和决定。
同时,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综合的文化素养的未来公民。
二、内容1、感悟法:思想要以感悟为基础,尊重体验孩子的洞察力,用感悟法激发孩子的思维潜能,从而使其有效地思考问题和探究社会现象。
2、自由讨论法:要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将己所知道的经验和不懂的疑惑展示出来,充分讨论和理解问题,学习思考的技能。
3、自然实践法:让孩子在熟悉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际经验,感受自然的类比和联系,从而使孩子们充分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4、教师求证法:教师应通过提问和求证的方式,引导孩子自由地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
同时,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同胞,一道开探题,体会快乐的思维过程。
三、特点1、强调孩子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有限的经验和知识,采取探索性的思维和行为,以实践为跳板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2、注重寓教于乐,通过轻松的环境和有趣的方式,以更好的唤起孩子发掘自身智慧能力的兴趣,同时进行趣味性的思维训练。
3、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思维能力,让孩子能够独立作出决断,博取经验、体验生活,进行评断和思考,逐步成熟为未来公民。
四、影响章学诚的启蒙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促进孩子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目前,继续弘扬章学诚的启蒙教育思想,从根本上改善教育,以激发孩子的思维潜能和阶段性的精神激励,无疑是摆在当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
章学诚教育思想探析
章学诚教育思想探析
苗彦恺
【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
【年(卷),期】2015(033)001
【摘要】“道”论是章学诚教育思想的理论立足点和归宿点.他在道器合一、官师合一、知行合一的统一中建构了教与学的理论基础.他在强调“教”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学”不是弃己从他,而是明白事物固有的道理.这就贵在知晓为学的方法.他指明了教育的源流,却没一味复古,而是要求教育要不断地开新风气,教育要有所得,有进步.
【总页数】5页(P172-175,188)
【作者】苗彦恺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9
【相关文献】
1.从方法论意义上探析章学诚之古典目录学 [J], 张文珍
2.章学诚小说观中的矛盾心理探析 [J], 张富林
3.章学诚杂文学思想探析 [J], 雷斌慧
4.章学诚"六经"诸论探析 [J], 吴凤霞;张晓峰
5.论章学诚的启蒙教育思想 [J], 黄俊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周虹(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一、创作宗旨:文以明道,经世致用章学诚的文章及其写作理论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文史通义》和《章氏遗书》中。
“文章”二字在章学诚的著作中几乎随处可见。
章学诚认为,写文章必须首先明确写作目的和宗旨。
他多次在文章中直接使用了“宗旨”一词,这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
他说,古代经典文章“宗旨未尝不一者,其理著于事物,而不托于空言也”。
他批评当时许多作文之士,“自命成家,按其宗旨,不尽无谓”,“求其所以为言者,宗旨茫然也”。
立言宗旨,未见有所发明”,特别是当时的乾嘉考据学完全是“不求宗旨”、脱离实际的无用之学:“自四库馆开,寒士多以校书谋生,而学问之途,乃出一种贪多务博。
而胸无伦次者,于一切撰述,不求宗旨,而务为无理之繁富。
”在《诗话》中,他又批评“诗话论诗,全失宗旨”。
章学诚所反复强调的文章写作“宗旨”,概括起来就是“明道经世”四个字,即文以明道,经世致用。
章学诚所言文章创作要探求的“道”,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变化发展之道。
他专作《原道》上中下三篇文章,反复阐述“道不离器”“义理不可空言”。
在《匡谬》中,他甚至提出了“盈天地间惟万物”的著名唯物论观点。
正是从“道不离器”的哲学思想出发,章学诚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六经皆史”理论,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未尝离事而言理”。
写文章搞创作,就是要探求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道”,“求其是”,“思其所以然”。
《原道(上)》云:“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而非万事万物之当然也。
”《答沈枫墀论学》又云:“文求是而学思其所以然。
”《与史余村简》也说:“文求其是耳。
”《朱陆》则反复强调:“学求其是”“实,学求是”。
章学诚所言文章创作要探求的“道”,更是指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有补于世”、可以“救世扶偏”的具体方略。
《与史余村》指出:“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否则古人著述已厌其多,岂容更益简编,撑床叠架为哉?”《俗嫌》又说:“文章之用,内不本于学问,外不关乎世教,已失为文之质。
《文史通义》与章学诚的治学与教育思想札记
摘要:章学诚是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其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著作之一的《文史通义》对后世史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
做史贵知其意”等著名论断,同时还谈到了自己对于教育和治学方面的精辟见解和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价值意义也不容忽视。
这些理论与经验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章学诚;思想;治学;教育一、章学诚之教育经验札记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而设置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其难就难在要“致其道”。
他认为教育就是要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修齐治平之道”的本领。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其本质”,培养他们对时代与社会的责任感。
(一)因材施教章学诚认为,“人之才质,万变不同”,每个人的个性特长都不一样,“以其所能而易其所不能,则所求者可以无弗得也”。
只有结合他们的特长,发挥他们的天性,才能取得成就。
所以,教育首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他特别指出教育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天性”、“个性”或“禀性”,而不应迫使学生放弃特长,听从教师的摆布,以达到“君子学以致其道,将尽人以达于天也”。
故教育就是要,“使人勤而不苦,得而欲奋,终身愤乐而不能自己也。
”总之,应该“即其性之所良,用其力之能赴”,而不是“强人同我”。
(二)启发思考章学诚认为,教育学生理解思考非常重要。
不应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文章的意思。
死读书,读了等于没读,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他说,一篇文章,如果仅仅记住文字,那么背熟后往往就会“熟而生厌”,并且是“但知记诵而不能开发性灵”。
而理解记忆的好处就是能“一隅三反”,灵活运用。
除此以外,他进一步认为,启发思考则是最为重要的培养。
启发教育和理解记忆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育中,要处处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教导学生不可以迷信以往的解释。
这种理解记忆和启发式教育又与学生独立思考联系在一起,所谓“学而不思,学中无进境也。
”二、章学诚之治学经验札记(一)戒名心章学诚认为,要在学术上能取得成就,名利思想必须淡薄。
论章学诚的学问观
论章学诚的学问观摘要:章学诚在乾嘉考证学盛行之时,提出了独特的学问观,对繁琐的考据学风有所纠正和补救。
章学诚的学问观是以“学问”和“功力”之辨为基础,以“性情”而入,“博”与“约”的相互结合,达到对“道”的全知,最终以“贵开风气”、“去弊而救其偏”的经世致用为目的。
他的学问观在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章学诚;学问观;清代学术章学诚(1738-1801)论学贵“心得”和“一家之言”,在其《文史通义》中对学术多有独特的见解,吕思勉即评日“精深透辟,足以矫前此之失,而为后人导其先路者甚多”。
他结合自我的为学经验对“学问”与“功力”作了精辟的论述。
章学诚逆乾嘉考据学风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治学主张,对后世学者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章学诚处在乾嘉学术鼎盛时期,其时考据之风盛行。
以戴震和钱大昕为首的学者提倡“经学训诂”的学术方法,试图通过“诠释古训,究索名物”以达到对六经的彻底而正确的解释。
章学诚反对这种皓首穷经、无关世事的学术方法和学术态度,认为学术应该“经世致用”,提出“文史校雠”的治学途径。
与主流学风的格格不入使章学诚的学术在当时不能彰显和光大,正所谓“生时既无灼灼之名”。
然而正是处在当世学风之外,使他更能洞察乾嘉学界的弊端和隐患,“实斋著《通义》,实为针砭当时经学而发”。
针对当时的学风,章学诚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学术主张和心得。
一、功力、学问与性情“功力”和“学问”之辨是章学诚学问观的出发点。
他认为“功力”和“学问”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
“学不可以骤几,人当致攻乎功力则可耳。
”(《博约中》)学问需要深厚的功力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因此就把功力当成学问,“指功力以谓学,是犹指秫黍以谓酒也”(《博约中》)。
秫黍和酒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功力”和“学问”的本质区别:两者之间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更存在一个实质性的转变。
在他看来“博学待问”并不是学问,“著述成家”才是真正的学问。
章学诚史学理论
章学诚史学理论当今中国,历史学界有两位大师:一位是顾颉刚先生,另一位是章学诚。
说到章学诚的名字,也许还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提起《文史通义》,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不错,这就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由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名人编写而成,它汇集了古往今来的各种思想和观点,有些内容极具争议性。
这本书既是对自己思想的全面总结,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大胆否定。
这里面收录的《文史通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礼俗等各方面,且都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加入了大量的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是他长期积累的思想结晶。
章学诚生活在清代中后期,生于浙江,父亲是一名武官。
因此从小便接触很多军旅生活。
二十岁时,其父派他到河南担任校官,实际上就是监军,负责军队的管理,每天陪着兵将们打仗。
章学诚不甘寂寞,四处奔波,目睹了许多现实中的矛盾与问题,甚至带兵杀了几个人,可见其性格刚烈。
章学诚在做了大概七年监军之后,被调到安徽去办事,他不愿再留下,于是辞去了职务。
之后在家乡度过了一段闲暇时光。
由于家境优渥,家里还开办了“书院”。
章学诚十分喜爱读书,广泛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汉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作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班固。
《汉书》分为西汉、东汉,共一百篇,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该书完成于公元八十年左右,其记载了从西汉到东汉近两百年间的历史,特别是记录了西汉后期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然而,《汉书》里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人物评价过于偏颇。
比如,汉元帝一心只想求神仙、服丹药,荒淫无度;比如汉宣帝,立意改变风俗,恢复井田制,却只使用权谋,不讲德政。
第二,对战争的描写不够详细。
例如刘秀消灭赤眉、绿林的战役,没有将战斗场面叙述得尽善尽美,也没有加上作战双方将领的言行,不够真实可信。
第三,汉代没有留下多少文字材料,《汉书》虽然记载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但仍有大量内容无法考证,这也是《汉书》存在的最大缺陷。
章学诚的八股文观
章学诚的八股文观章学诚(1837-1911)是清末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化改革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中国实践性文学理论最具权威的代表。
他对中国古典诗词、文言文及其它文学形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八股文”这一概念,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认可。
章学诚在清末创立了新文学运动,由他出版的《新书记》开创了新时期的文学实践。
他的文学理论以“八股文”一词而闻名,指的是为迎合体制而编写的文章,如历史文献、官文、传记、叙事文等,其特点是固定格式、默契结构、明确内容,大多由贴切的古典文句编成。
章学诚曾在书中写道:“需要以八股文迎合体制,不论你写什么,你必须把它放在八股文的架子上,这样你的文章才能达到体制要求的效果。
”他强调,把文章分成“八股”,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也是一种文学观念。
他认为八股文的结构是纪律的反映,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风格,而且还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价值。
章学诚提出的“八股文”概念为中国传统文学提供了一种更加科学的理解方式,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定位和评价标准。
他主张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古典文学为灵魂,结合新时代的实践,以突破传统,发展新文学为目标,力图在文学艺术史上开辟异样的路径,这也是他的八股文的最主要的贡献。
章学诚的实践和理论,使他成为一位显赫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化改革家。
他的新文学运动开创了新的历史,他的“八股文”思想,也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基础。
章学诚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度科学的、全新的解读方式,它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文学研究的基础,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力量。
章学诚被誉为“八股文之父”,他的“八股文”理论为当时的文学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观点和文学实践启发了无数作家,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学,也为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希望和力量。
章学诚的古文观探微
章学诚的古文观探微作者:渠翠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4期摘; 要:章学诚因其艰涩难懂的古文写作而不为同时代人所认同,他指出古文是与时文相对出现的概念,文章不应有古文与时文之别,无论采用何种文体,只要能表达思想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只不过他认为古文相对于时文来讲,更近于道,而章学诚写文章是为了明道的,所以在章学诚心中古文高于时文。
章学诚主张在写作古文时首先要识古人大体,其次宗《春秋》《左传》写好叙事文,最后在写作古文时还需注意制度必须从时。
章学诚的古文观与其六经皆史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对语言不信任的语言哲学观紧密相关。
关键词:古文;六经皆史;章学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章学诚在其所生活的年代一直默默无闻,但在他死后一个世纪之后,他逐渐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目前对章学诚关注最多的还是历史学家,章学诚所写的地方志以及其历史批评的方法逐渐为人所知,但章学诚在文学批评以及写作实践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却鲜为人知。
章学诚之所以迟迟不为人所知,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思想远远地领先了他所处的时代,另外一方面也与他艰涩难懂的古文写作有关。
章学诚为何坚持古文写作,他对古文写作又有哪些要求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对章学诚的古文观展开论述。
一、何谓古文?对于“古文”这个词的缘起和发展,章学诚本人做过考证,并写下了《杂说下》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章学诚对何谓古文做出了以下解释:一是古文一词的使用最早起于汉代的司马迁,但司马迁所使用的古文一词不同于后世当文体使用的古文,“古者称字为文”,司马迁所使用的古文是指古代的字体。
二是六代以前,文无古今之分,“统命为文”。
三是自从隋唐科举制开始以后,参加科举的士人们所写之文体制就必须合时,因此“古文”作为文体概念是从隋唐开始的。
四是古文是与时文相对出现的概念,章学诚在《杂学下》这篇文章中自注道“凡著述当称文辞,不当称古文;然以时文相形,不妨因时称之。
章学诚的知识论—搜狗百科
章学诚的知识论—搜狗百科高瑞泉2006年09月20日14:43山口久和教授的《章学诚的知识论——以考证学批评为中心》,原是八年前日本创文社“东方学丛书”之一种,这本精湛之作现在由山口教授的高足王标博士译成中文出版,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对于中国学术界,章学诚是一个并不太生疏的名字。
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把章学诚看作被清代汉学正统派掩盖了的异端,因而强调其思想解放的意义:“学诚不屑屑于考证之学,与正统派异……书中创见类此者不可悉数,实为晚清学者开拓心胸,非直史家之杰而已。
”数年后则称之为“清代唯一之史学大师”。
不过,系统的研究则当从胡适开始,那是受了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920年出版的《章实斋先生年谱》的刺激,两年以后出版了一本《章实斋年谱》,他如此表白自己的心境:“最可使我们惭愧的,是第一次作《章学诚年谱》的乃是一位外国学者。
”当时的胡适也只是把章看成是“专讲史学的人”,而且其研究的深度似乎尚不能与内藤湖南比肩。
从此以后,以“六经皆史”为中心来理解章学诚成为主流,或者视之为“主张‘六经皆史’的历史学家”,或者以历史主义为内核来解释其历史哲学,认为受黄宗羲的历史主义的影响,章学诚充分发挥了王阳明的命题,强调“六经皆史”:理在事中,道不离器,“六经皆史”即“六经皆器”。
六经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政教典籍,其中所记载的是器,说明了当其“时会”应采取的措施,这就是“当然”。
学者不但应知其“当然”,还应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在“器”、“史”中来认识“道”。
后来龚自珍则将其发展为“诸子百家皆史”。
他们的理论之核心乃在于:道展开为历史。
所以只有对对象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把握道。
另一些学者比较注意从与乾嘉学派的关系、特别是与戴震的关系来研究章学诚的思想与学术。
乾嘉学派代表的清代朴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二十世纪学者们关心的问题之一。
当初胡适就曾经将清代汉学的精神称之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进一步将之比于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
历史与社会实践意识:章学诚的经学思想
历史与社会实践意识:章学诚的经学思想引言:“学术风尚”与“边缘思想家” 如果我们要在“乾嘉盛世”的“正统”学术之中,举出1位“非正统”的学术人物,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1738年-1801年),无疑算得上是具有代表性的。
乾嘉时代的正统性学术,是用“实证”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的“考据学”。
它往往被看成是“汉学”的复兴,[1]因它的笃实和质朴无华,又以“朴学”见称。
对考据学家们来说,“道”和“真理”都蕴藏在最具权威性的儒家经典之中,他们以“痴迷性”的执著,试图通过对其进行音韵、训诂和考订等1系列“实证性”研究,以发现“道”和真理。
幼年多病、先天禀赋不高、无惊人记忆力、1生为生活所困并多赖师长、朋友相助的章学诚,似乎1开始就对这种学术风尚缺乏认同感,他主动地疏离和批评这种风尚。
[2]风尚和权威往往会扼杀那些不合或向权威挑战的人。
章学诚这位从小就对“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后并以“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这种自信的口吻要求别开学术“新生面”的人物,也不得不对时代学术风尚有所顾忌。
他在给钱大昕的信中这样说:“学诚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明,然辨论之间,颇乖时人好恶,故不欲多为人知,所上敝帚,乞勿为外人道也。
夫……世俗风尚,必有所偏。
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俊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
载笔之士,不思挽救,无为贵著述矣。
苟欲有所救挽,则必逆于时趋。
时趋可畏,甚于刑曹之法令也。
”[3]但是,“成1家之言”的学术使命感,[4]使章学诚最终作出了与时代学术风尚相对抗的惊人选择,即颠覆和解构乾嘉文献考据性的经学“学风”。
他这样做,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不被时代学术风尚所认可的“孤立性”和“边缘性”道路,他注定要成为1位“独自性”的“边缘思想家”。
[5]当然,这不是说章学诚的学术工作,当时未赢得任何人的支持和理解。
实际上,他的好友朱筠、邵晋涵、钱大昕等人,都对他的学术追求作出了鼓励和肯定。
钱大昕恰恰又是清代考据学的大家之1。
儒学体系传统中的章学诚文章学理论
儒学体系传统中的章学诚文章学理论作者:李钊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05期[摘要]章学诚继承了强调对道、史、文进行综合性把握的儒学体系传统,通过对“器”的充实化,重新论述了道不离器和文道一贯,主张文章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并强调修辞的重要性。
他重视史学著述之文,进而落实于强调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学问为文章之本,以矫正汉学琐碎考证之弊,带有经世致用的意味。
[关键词]章学诚;儒学体系;文章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5-0143-03清代学者章学诚的学术并非局限在单一的史学、目录学或文学之内。
他继承了对理论、历史和文章进行综合性把握的儒学体系传统。
学界以往对此认识不足,多从史学和目录学角度论述其体系。
他的文章学理论,是在这个儒学体系中的文与道、文与史的关系中展开的。
一、道与文:“器”的充实与文道一贯理解章学诚讲的道与文的关系,要追溯到道与器的关系。
章氏思想渊源之一的宋代理学,一方面对道和器做区分,如朱熹:“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另一方面,道和器又不可分,“盖阴阳虽是器,而与道初不相离耳”。
这一点被章氏继承,他特别强调道和器不可分,“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
但宋儒讲的“器”其实和“道”都是抽象概念。
张立文先生指出:“器不是某一具体事物。
”于是,宋儒讲的“道”和“器”的不可分,其实是两个概念的不可分,已经暗含着“道”脱离具体的历史现实内容的可能性。
章学诚突破宋儒之处就在此,他对“器”做了“考镜源流”式的研究。
“器”首先指上古三代的典章制度,其次指六经,而道不尽在六经。
《原道下》说:“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
”载道之器扩展至著述。
在《与吴胥石简》中,章学诚说:学问文章,皆是形下之器,其所以为之者道也。
这是第三种器:历史著述、文章等,也以道为指归。
“盖学问之事,非以为名,经经史纬,出入百家,途辙不同,同期于明道也。
章学诚文章写作教育观论略
F e b .2024V o l .44N o .1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 L a n g u a g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u d i e s 2024年2月第44卷第1期[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文体视阈下的古代写作教育思想研究 (2017B -01);甘肃省 十四五 教育规划课题 两个结合 视域下高校创建特色文化品牌路径研究 (G S [2023]G H B 1503)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张祖玲,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教育考试院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崔正升,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博士研究生,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㊂章学诚文章写作教育观论略ʻ张祖玲1 崔正升2(1.甘肃白银市白银区教育考试院,甘肃 白银 730900;2.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摘 要] 章学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写作教育经验㊂他以史学家的宽广视野考察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些独到观点,主要有:文史并重㊁迎机善导的初学入门观;倡论文德㊁积养学问的主体建构观;言之有物㊁有补于世的文章美学观;注重整体㊁先后有序的文体训练观㊂虽说章学诚主要是针对八股文写作教学而言,但放在今天看,其贯通文史㊁博综诸学的写作教育主张仍具有深刻的普遍意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㊁指导性㊂[关键词] 章学诚; 写作教育; 初学入门; 主体建构; 文体训练[中图分类号]H 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4)01-0103-06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4.01.016 被誉为浙东史学殿军 的章学诚,因不满乾嘉时代脱离实际的学术风气,抱着 救世纠偏 的文化使命另辟蹊径,在史学㊁目录学㊁文章学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㊂目前人们对章学诚学术思想各方面的研究已很深入,而对其文章写作教育思想研究还远远不够㊂章学诚一生以著书讲学为主,曾先后主讲定武书院㊁清漳书院㊁敬胜书院㊁莲池书院㊁文正书院,还担任过梁国治等人的家庭教师㊂长期的教学实践,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㊁史学思想,还积累了宝贵的写作教育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开掘和探赜㊂一㊁文史并重㊁迎机善导的初学入门观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学文之道,有关初学者 入门 的论述颇多㊂作为一代文史大家,章学诚也十分重视写作的入门问题,强调写作入门务必要谨慎而行㊂但他没有停留在过去 先放后收 或 先收后放 的单线论争上,而是以史学家的宽广视野考察作文教学,提出了更加切合儿童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的独到见解㊂在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上,章学诚认为写作的根本在于有充实的学问,因而主张将传统的经学㊁史学作为初学入门的重要内容㊂明清两代的写作教育中,各种文选泛滥成灾㊂学堂中大多急功近利,以讲习八股时文为主,但也有人竭力反对诵读时文,提倡研习古文㊂对此章学诚都不以为然,他认为不论是古文还是八股时文,判断其优劣的关键在于 有为而言与无为而言 [1]87,这里所谓的 有为 主要指学问的充实㊂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他在自己编写的教材‘文学“(该书不传)中如此阐明编选宗旨: 取先民撰述,于典籍有所发挥,道器有所疏证,华有其文,而实不离学者,删约百篇,劝诱蒙俗㊂ [1]337看得出,他心目中 文 的范围较广,不仅包括一般的诗歌散文,也囊括了经史㊁典章等实用之文,体现出文史并重的选文取向㊂还有,传统私塾教学主要以诵读儒家经典为主,这样极易造成学生食古不化㊂对此,章学诚指出: 童子之学,端以先入为主,初学为文,使串经史而知体要,庶不误于所趋㊂ [1]682在他看来,诵读经典固然重要,但不能架空经典㊁割断源头,必须要充分了解经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主张在历史语境中去复活经典㊁理解经典㊂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写作教育也极具启发意义:一方面,写作教育要开展以经典文化为内容的 根性 教育,惟有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另一方面,要改变那种囫囵吞枣式的死记硬背,尽可能让学生在复活经典的历史语境中咀嚼经典㊁消化经典㊂在教学方法方面,章学诚主张要切合初学者的身心实际,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㊂汉代以来的写作教学大多要求学生阐发经典义理,但是这种 揠苗助长 的做法明显脱离了实际,学生其实很难写出真情实感㊂对此,章学诚指出: 为童幼之初,天质未泯,遽强以所本无,而穿凿以人事,揠苗助长,槁固可立而待也㊂夫凤雏出,不必遽能飞也;急以振翼为能事,则藩篱雀,何足喻其多哉! [1]688意思是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如果拔苗助长㊁急于求成,那么无异于摧残幼苗㊂在他看来, 善教学者,必知文之节候㊁学之性情,故能使人勤而不苦,得而愈奋,终身愤乐而不能自已也 [1]688㊂意思是写作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调动学习兴趣㊂为此,他主张写作教学要 迎其机而善导 [1]682,意思是要尊重㊁顺应学生的言语天性,做到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才尽其用㊂至于具体方法,他主张 初学先为论事,继则论人 [1]683,意思是初学为文要由易到难,先从‘左传“‘史记“学习论事,而后从‘诗经“学习论人,这样更能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滋养学生的写作才情㊂另外,章学诚对初学写作的法度问题也极为重视㊂他认为适当地摹仿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但他反对机械呆板的 死法 ,认为 孺子学文,但拘一例,则蹊径无多,易于习成括调㊂体格时变,使之得趣无穷,则天机鼓舞,而文字之长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 [1]684㊂意思是初学写作如果墨守成规㊁拘泥定法,就会越走越窄㊁思维僵化;只有不断地突破既有的写作范式,才能富有活力㊁日久弥新㊂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批评 世俗训课童子必从时文入手 的习气,指出 时文体卑而法密,古文道备而法宽㊂童幼知识初开,不从宽者入手而使之略近于道,乃责以密者而使之从事于卑 [1]682㊂章氏所谓的 时文 也即八股文,有固定的程式套路㊂他认为初学者一开始就摹仿八股文,不但会束缚学生思维,还会产生畏惧心理㊂他认为这种急功近利㊁看重形式的训练对提高写作水平并无太多益处,而那些 道备而法宽 ㊁弥久不衰的经典文章才是初学者研习的典范㊂二㊁倡论文德㊁积养学问的主体建构观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作者的心理结构㊁个性素养对创作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㊂在中国文学 内重外轻 的思维方式和 以心为贵 的文化观念中,文学创作主体的才情素养历来受到人们关注,如曹丕提出的 文以气为主 命题,刘知己的 才㊁学㊁识 论,清初叶燮提出的 才㊁胆㊁识㊁力 说等㊂相较而言,章学诚的 文德 论可谓独树一帜,它不仅极大丰富了传统写作主体论的内涵,还从修德㊁修身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㊂身处乾嘉时代的章学诚深恶当时文人迎合流俗㊁言不由衷的不良文风,认为文章写作必须要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㊂他一方面强调 才㊁学㊁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 [2]255;另一方面又指出 道德不修,学问无以自立,根本蹶而枝叶萎 [2]436,认为作者除了要具备才气㊁学问㊁识见㊁阅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还要具备良好的写作职业道德㊂章氏所论之 德 具体分为 史德 与 文德 ㊂所谓 史德 ,指作者的学术品德;所谓 文德 ,主要指对待文章应取的态度,又分 临文主敬 与 论古必恕 ㊂其中 临文主敬 要求作者加强心性锻炼,在写作时能以理性制约情感,使之尽量符合事理; 论古必恕 要求评论者要对古人的经历㊁处境要有所认识,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㊂我们也可以把二者看作是章学诚构建写作人格的理想范式,其实质是要求作者对待文章要端正心术㊁严谨求实,切不可矫情虚饰㊁迎合流俗㊂章学诚还以自己的著述经历为例,指出 凡意见与古人不约而同者,必著前人之说,示不相袭 [2]86,强调文章写作要尊重他人成果,绝不能蹈袭别人的观点㊂章学诚的 文德 论不仅有力批判了当时的不良文风,对我们今天建构健康㊁真诚㊁丰满的主体人格也具有指导意义㊂注重作者学养是章氏主体论的又一特色㊂他强调 故待学问充足,而自以有得于中者,发而为文,文乃不入于恍惚也 [1]606,意思只有学识充足深厚,才可为立言行道打下坚实的根基㊂具体到如何打下深厚的学养根基,章学诚一方面认为应该从古典原著入手,广泛涉猎㊁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强调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博而不杂,约而不漏 [2]192,认为只有把 博学 与 守约 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治学之道㊂他还反复强调建立在学问之上的 志识 对文章写作的决定性作用,认为 学问文章,聪明才辨,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 ,意思是决定文章价值的关键在于有无独到深刻的思想见地㊂至于积养学问的具体方法,他一方面推崇诵读,认为熟读背诵时如果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就能把佳词好句㊁精彩语段深刻地留在记忆中;另一方面还十分看重札记在积累素材方面的作用,指出 一切专门名家,苦心孤诣,自非造次可达,即案头有翻涉之书,每日必有所记,而札记于册,以待日后之会通,岂有所难者,亦消遣所藉以不寂寞也,宁不图之 [1]641㊂看得出,札录是知识积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功力,凡是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都有过作札记的艰苦经历㊂为了储存积累素材,章学诚还提出了 别类分求之法 ,也即 标立宏纲细目,摘比排纂,以意贯之 学问既得恢扩,而文章亦增色彩 [1]663,主张既要眼看口诵,更要勤于动手,做到分门别类,按款摘记,这样不仅充实了学问,文章也会增色不少㊂这些易于操作㊁切实可行的方法经验放在今天看,不论对于治学还是写作,都是颇有裨益,毫不过时的㊂三㊁言之有物㊁有补于世的文章美学观对文章美学特质和理想范式的探求与建构,历来是文章学家孜孜不懈的追求㊂作为一位 经世致用 的文史学家,章学诚不仅十分重视文章写作的美学规则,强调诗文对社会的功用,还把 言之有物 中有所见 放在首位,将传统实用主义文学观推向一个新高度㊂清代最有影响的散文流派是桐城派古文,他们虽然也标榜 言有物 修辞立其诚 ,但在创作实践上却过分追求 法度 ,强调文章的形式美㊂章学诚对这种浮华空疏的文弊极为不满,主张 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 [1]643,认为文章写作固然离不开文辞形式,但必须要教育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写出有用之文㊂怎样才能做到 有补于世 ?对此,章学诚指出: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㊂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有所见,初非好为炳炳娘娘,如锦工绣女之矜夸采色已也㊂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疾痛患难之人,虽置之丝竹华宴之场,不能易其呻吟而作欢笑㊂ [2]347在他看来,诗文创作最要紧的是内容充实,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文辞的作用只不过是为了表达思想,而并非是为了炫耀文采㊂但是章学诚也没有轻视㊁否定文章艺术形式的意思,而是强调 文之至者,文辞非其所重尔,非无文辞也 [2]423,意思是文章的艺术形式具有自己的独立性,艺术上的美与丑不能简单根据作品思想内容的真确㊁充实与否而下结论㊂章学诚所阐述的这些观点,不仅有力矫正了当时的不良文风,对于今天写作教育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㊂章学诚曾提出著名的 文律观 ,并将其概括为 清真 二字,实质上是文章写作的美学规则㊂何谓 清 ?章学诚说: 清之为言,不杂也 [1]365㊂意思是文章的外在形式必须做到体制风格纯正一致,文辞文气清而不杂㊂他继承了中国古代 立言得体 的传统,认为 ‘诗“语不可以入‘书“,‘易“言不可以附‘礼“,虽以圣人之言,措非其所,即不洁矣,辞不洁则气不清矣 [1]613㊂意思是说,即便是圣贤之文,如果用语不符合文体特征,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纯正清洁㊂他还从 清而不杂 的角度提出了 精练雅洁 的语言风格要求,强调文章语言 要简㊁要严㊁要核㊁要雅 [2]136的 四要 原则㊂那么什么又是 真 呢?章学诚说, 真则理无支也 [1]81; 真之为言,实有所得而著于言也 [1]377㊂可见这里的 真 是从思想内容和写作宗旨而言的,要求文章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有独到见识㊂基于对 真 的认识,章学诚又提出了 至文 的美学标准: 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㊂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㊂气积而文昌,情深而文挚;气昌而情挚,天下之至文也㊂ [2]259在他看来, 至文 必须具备气昌与情挚两重特质,只有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做到气平情正,才能成为真正的 至文 ㊂章学诚的 清真 说,不仅要求艺术形式上的纯洁不杂和思想内容上的真情实感,更在于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㊂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章学诚文章美学观的精髓所在: 文贵发明,亦期用世,斯可与进于道矣㊂ [3]280就是文章既要有独到的见识,又要有益于世道人心,这才是为文的最高境界㊂四㊁注重整体㊁先后有序的文体训练观在科举泛滥的时代,一般人总是把学问和举业视为二途,以为做学问㊁学古文会影响举业,不如专习时文来得快捷,这遭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竭力反对㊂章学诚虽然深知八股文的流弊,但他并没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抱着 救世纠偏 的初衷理性审视㊁积极改造,提出了 学问与文章并进,古文与时文参营 的折中原则㊂他意识到,在举业至上的情势下,写作教学终究还是以八股文为主㊂只有探索出许多具体可行的训练方法,才能通过 高品位 的八股文写作来实现写作水平的整体跃升㊂章学诚文体训练观的要义首先在于他对八股文的客观认识以及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文体分类训练法㊂在许多人眼中,八股文僵化刻板㊁流弊丛生,而章学诚却不这样认为㊂在他看来,科举考试的初衷是通过撰写高品位的八股文来考察人们的品性才学,而那些 世之徒务举业者 却因为醉心功名㊁贪恋富贵而写出了空洞的 无质八股文 ㊂章学诚还注意到八股文具有综合性极强的体式特征,其‘论课蒙学文法“如是说: 时文之体,虽曰卑下,然其文境无所不包,说理㊁论事㊁辞命㊁记叙㊁纪传㊁考订,各有得其近似,要皆相题为之,斯为美也㊂ [1]686-687意思是说,八股文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借鉴了其他文体的写作方法,它本身并没有错误,反而因其 集古代文体之大成,表现出文备众体的独有特征 [4],在培养综合写作能力方面具有优势㊂章学诚如此强调八股文的综合性特征,这与他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文体分类训练观不无关系㊂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是章学诚作为史学家的独到治学思想,大意是将各类著作按照科学㊁系统㊁辨证的原则进行分类,将其来龙去脉考证得像镜子一样明净透彻㊂他特别强调辨明古文源流的重要性,认为 古文体制源流,初学入门,当首辨也 [2]674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章学诚认为文章的体裁种类虽然繁多,但大体上包含在 论事㊁论人㊁传赞㊁叙列㊁考订㊁叙事㊁说理 这七种文体之内,即所谓 是知文体虽繁,要不越此六七类例 [1]686㊂在他看来,学生只要强化训练㊁切实掌握这7种常用文体,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㊁无所不能㊂其实‘文心雕龙“对此早有论述: 文场笔苑,有术有门㊂务先大体,鉴必穷源㊂乘一总万,举要治繁㊂ [5]只不过刘勰谈论的是一般的文学创作,而章学诚则把这种 鉴必穷源,举要治繁 的思想创造性运用到写作教学,强调学生如能掌握最基本的文体和最常用的方法,就能以少总多㊁以不变应万变,可谓抓住了提高写作训练实效的 牛鼻子 ㊂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国文教学就将文体分为记叙㊁说明和议论3大类,认为学生掌握了这3种最常用文体或5种表达方式,自然就会触类旁通地写出其他文体来㊂可以说,这一文体分类训练观的提出,虽说源头在刘勰,但真正将其运用到写作教学的还要首推章学诚㊂注重训练的整体性和渐进性,是章学诚文体写作训练的又一特色㊂自宋代以来,八股文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形成了分解式程序教学法㊂对此,蔡元培这样描述到: 八股文的作法,先作破题,止两句,把题目的大意说一说㊂破题作得及格了,乃试作承题,约四五句㊂承题作的合格了,乃试作起讲,大约十余句㊂起讲作得合格了,乃作全篇㊂ [6]但是章学诚并不认同这种分解式的训练方式,他主张学习八股文必须着眼于全篇,不能肢解开来逐段拼凑㊂其‘论课蒙学文法“云: 属句为文,无论文有短长,必成其章,不可支离破碎,如散沙一盘㊂ 由小而大,引短而长,使知语全气足,三五言不为少,而累千百言不为多也㊂ [1]683这里一方面继续阐述了写文章要胸怀整体㊁观照全篇,另一方面也指出写作训练要由易到难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㊂他还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论述写作训练的次序性和渐进性: 夫文之有前后,犹气之有呼吸,啼笑之有收纵,语言之有起乞㊂未闻欲运气者,学呼多年,而后学吸;为啼笑者,学纵久之,而后学收;习言语者,学乞语几时,而后学起语㊂此则理背势逆,不待知者决矣㊂ [1]682意思是文章写作要先后有序,层次清晰,如果 理背势逆 ,写作训练就会陷入无效㊂具体到训练文体,章学诚注意到7种常用文体难易程度并不相同,所以他又给出了一个训练顺序:先学论事再学论人,然后再学辞令㊁叙列㊁考订和叙事[1]683㊂除此之外,章学诚还主张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以此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驱动力㊂如他所谓的 体格时变,使之得趣无穷 [1]684,意思是只有不断变换训练方式和内容,才能保持源源不断的写作兴趣㊂应该说,这种注重整体㊁先后有序的训练法以及调动写作兴趣的做法不仅切合学生心理,放在今天看也极具实践价值㊂总体上看,章学诚的写作教育观是建立在其对写作教育传统㊁现实的透彻理解及自身教学实践合理把握上的批判与革新㊂尽管章学诚主要针对的是八股文写作教学,但其写作教育观具有一种开阔的历史视野和自觉的历史理性㊂其贯通文史㊁博综诸学的写作教育主张不仅较好地处理了学问与举业㊁古文与时文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扭转当时的学术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㊂在古代写作教育史上,能够像章学诚这样既能深刻揭示写作教育规律,又对写作教学法提出独到见解,并能形成独树一帜写作教学理论体系的实属罕见㊂ʌ参考文献ɔ[1]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章学诚.文史通义[M].严杰,武秀成,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章学诚.文史通义[M].李春伶,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4]张富林.文备众体:论八股文之 杂 兼伦八股文文体特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周振甫.文心雕龙注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390.[6]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M]//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612.Z h a n g X u e c h e n g s E s s a y W r i t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V i e w p o i n tZ h a n g Z u l i n g1 C u i Z h e n g s h e n g2(1.B a i y i n D i s t r i c t E d u c a t i o n E x a m i n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B a i y i n,G a n s u,730900;2.N o r t h w e s t M i n z u U n i v e r s i t y,L a n z h o u,G a n s u,730030)A b s t r a c t:Z h a n g X u e c h e n g h a s a c c u m u l a t e d v a l u a b l e w r i t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e x p e r i e n c e i n l o n g-t e r m t e a c h i n g p r a c t i c e.H e p u t f o r w a r d a s e r i e s o f u n i q u e v i e w p o i n t s f r o m h i s t o r i a n s b r o a d p e r s p e c t i v e s,m a i n-l y i n c l u d i n g a t t a c h i n g e q u a l e m p h a s i s o n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r y a s w e l l a s g o o d g u i d a n c e f o r b e g i n n e r s;t h e v i e w o f s u b j e c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a d v o c a t i n g t h e v i r t u e o f t r e a t i s e s a n d c u l t i v a t i n g k n o w l e d g e;t h e v i e w o f a r-t i c l e a e s t h e t i c t h a t w o r d s h a v e s u b s t a n c e a n d c o m p l e m e n t t h e w o r l d a n d t h e s t y l i s t i c t r a i n i n g v i e w o f f o c u-s i n g o n t h e w h o l e a n d o r d e r.A l t h o u g h Z h a n g X u e c h e n g i s m a i n l y b a s e d o n t h e t e a c h i n g o f s t e r e o t y p e d w r i t i n g,h i s c l a i m s o f w r i t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r y s t i l l h a v e p r o f o u n d u n i v e r s a l s i g n i f i-c a n c e a n d s t r o n g r e a l i s t i c p e r t i n e n c e a n d g u i d a n c e.K e y w o r d s:Z h a n g X u e c h e n g; w r i t i n g e d u c a t i o n;b e g i n n e r;s u b j e c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s t y l i s t i c t r a i n i n g。
略论章学诚的文学观念
略论章学诚的文学观念作者:刘凤泉来源:《语文学刊》 2019年第3期[摘要] 不同于正统考据学派,《文史通义》辨道器,以六经皆器而通达于道;溯流别,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倡文德,临文必敬,论古必恕;明文理,阐明文章的规律。
章学诚打破学术壁垒,贯通文史理论,体现了学术融通的文学观念。
[关键词] 章学诚; 《文史通义》; 道器; 流别; 文德; 文理[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9)03-0049-05doi:10.3969/j.issn.1672-8610.2019.03.008不同于正统考据学派,章学诚《文史通义》,打破学术壁垒,贯通文史理论,体现了学术融通的文学观念。
随着文学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逐渐趋向明晰。
魏晋之后,文、笔分论;唐宋之后,诗、文分论。
这样尽管加深了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认识,却也忽略了文学与整个文化系统的联系。
乾、嘉时学界文坛,学问家专逞博学,文学家溺于文辞,理学家空谈义理,皆以树木为森林,见解难免片面偏激。
恰如庄子所言:“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494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章学诚主张学术融通,强调“窥乎天地之纯,识古人之大体”[2]649。
他说:“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所不至,谓之通也。
亦取其心之所识,虽高下、偏全、大小、广狭之不同,而皆可达于大道,故曰通也。
”[2]389 可见,尽管学术不同,而皆通达于道。
于是,他从道器关系立说,阐述了独特的文学观念。
一、辨道器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器。
《原道中》曰:“《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
后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经,以谓六经载道之书也,而不知六经皆器也。
”而且他将六经皆器具体阐述为六经皆史,明确指出:“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2]1;“非国家之政典,即有司之故事”[2]138。
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
社会学研究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杨念群提要:以往的章学诚研究往往从学术史的角度入手,把他描绘成一个对“道”的持守有其独到见解的人物,本文则拟从清初社会政治生态的复杂运作出发,深入分析章学诚的思想与清初帝王进行“大一统”意识形态建构之间的关系。
首先本文考察了图书收藏与私人领域的兴衰过程,指出章学诚图书收藏和流通应归于官守的思想呼应了皇权对文化进行整体规划的构想;其次,本文对章氏的“官师合一”的复古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与皇权对“复三代”的追求之间有微妙的契合关系,都是进行思想控制的一个环节;最后本文对章学诚编纂地方志的设想与帝国政治秩序规划之间的配合关系进行了解读和梳理。
关键词:经世 官师合一 地方志“道统”作为一种思想谱系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并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这点早已毋庸置疑,但如果把“道统”与士阶层的历史演变过程关联起来加以理解,问题就出来了。
以往的“士”研究总是强调士一旦拥有道统,也就拥有了对抗王权的文化资本,具体而论,就是拥有了“内在超越”王权结构的资格。
“内在超越说”的假设是,中国虽无可使士人借助上帝的外力超越自身的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但士人却能依靠道德修炼完成内心的自我完善。
然而从历史上看,真正能超越王权的控制而达到超升于世俗之上境界的士人可谓绝无仅有。
士的得志与失势往往取决于和王权瓜分现实权力和利益的多寡程度,比如,中国最具所谓“超越性”的北宋王安石时代,也是在“与王权共治天下”这个层次上谈士角色的相对自由,士之超越限度实际上仍∗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特此致谢!社会学研究取决于王权给予的范围。
一些学者依托于“道统”传承源流的梳理,营造出了黑暗政治世界之外一个清纯无比的思想世界,让人无限神往,但其清澈的程度着实令人起疑。
从重建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角度把士的角色理想化,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把“内在超越说”从一种思想状态的假设误当作一种历史真相,并以之作为讨论问题的基础,对一部不乏黑暗的中国历史做出太过乐观的解读,恐怕同样无法让人接受。
论章学诚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创新主张
论述是很有说服力的。 章学诚认为 《 史通 》 主要是 “ ” 确实如此, 扬榷古今利病而立法度之准焉。
# !( %
刘知几在 《 史通 》 中注意从前人的史学中总结出 史法, 企图为史学立一法典, 又以这种史法去衡 量前人史书的得失, 反映了他史学思想中保守的 《 一面。 但不可否认, 史通 》 自始至终贯穿着刘知 几的史学变革思想。 比如, 针对史家习惯于严守 成例而不知变通, 他认为旧史的体例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 应当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 改造。 例如 《 尚书 》 这种以记言为主的古老史体, 自身存在着种种无法克服的缺点。 然而到了晋 代, 孔衍却撷取汉、 魏诸史中的 “ 美词典言 ” , 纂成 《 《 《 汉尚书》 、 后汉尚书》 、 汉魏尚书》 等。 及至隋 朝, 王劭又录开皇、 仁寿时事, 仿《 尚书》 记言史 体, 撰成《 隋书》 刘知几批评这种“ 翦截今 &( 卷 。
l训确实如此如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行之千有余年学者相刘知几在史通中注意从前人的史学中总结出史法企图为史学立一法典又以这种史法去衡心裁可以传世行远之具而守科举之程式不敢量前人史书的得失反映了他史学思想中保守的成例而不知变通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 ,./()0 ,/(1*/1,
$%%& 年第 # 期
465 传统编年体史书 “ 一事而隔越数卷, 首尾难稽 ”
“ 风, 章学诚是持反对态度的。 他批评说: 近日学 者风气, 征实太多, 发挥太少, 有如桑蚕食叶, 而
4$5 ” “ 不能抽丝。 又说: 今之博雅君子, 疲精劳神于
经、 传、 子、 史, 而终身无得于学者, 正坐宗仰王氏 ( 应麟 ) , 而误执求知之功力, 以为学即在是尔。 学 ” 他认为: “ 与功力, 实相似而不同。 君子之学, 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学诚的蒙学教材观
摘要: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蒙学教材是幼童在启蒙教育阶段阅读的各种读本。
章学诚是清代的著名学者,他执教半生,认为童蒙应习“名数训诂,文字辨识”、童蒙应“初学先为论事,继则论人”而不应从世俗时文入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章学诚;蒙学;蒙学教材
章学诚(1738一1801),字实斋,号少岩,是我国清代学者、史学理论家,同时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
他执教半生,先后主讲过定武书院、清漳书院、敬胜书院、莲池书院,还担任过梁国冶等人的家庭教师。
章学诚关于蒙学教材的论述主要集中于《定武书院教诸生识字训约》、《清漳书院留别条训三十三篇》、《论课蒙学文法》、《答周良谷论课蒙书》癸卯和《再答周良谷论课蒙书》癸卯、《与乔迁安明府论蒙学课业三简》等文章中。
他在语文教育方面既继承传统的优秀思想,也不乏一些个人独创的见解,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本文拟对其蒙学教材观作一简单论述,以期对现今语文教材的研究有所裨益。
蒙学自夏、商、周三代建立,历经秦汉、魏晋、唐宋的稳步发展,至清已达到较为完备和成熟的程度。
蒙学在《辞海》解释为:“蒙学,即蒙馆,封建社会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教育。
”[1]最早的论述源于《周易·蒙
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以养正,圣之功也”[2]可见,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就叫蒙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小学,蒙学教材即是幼童在启蒙教育阶段阅读的各种读本。
章学诚的蒙学教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童蒙应习“名数训诂,文字辨识”
章学诚先曾后主讲定州之定武书院、肥乡清漳书院,分别撰写了《定武书院教诸生识字训约》、《清漳书院留别条训三十三篇》,都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他认为“古人所先,名数训诂,文字辨识,盖自童蒙习之。
”[3]在蒙学语文教材方面,他认为“童蒙子弟,欲正小学之功,不当先授句读,但当先令识字,人固亦有知之者矣。
”
[4]因此,在童蒙的识字教育方面,他强调,“取《尔雅》为宗,而以经传文字,随类增益,加之训诂,又以《广韵》正其音切,《说文》正其点画,且用篆楷合书,兼令习熟,而与一字一训及数音数解者,悉与解诂明确。
”[5]《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它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以《尔雅》为宗,分类增添,加以解释,有利于儿童记忆;《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於音韵学习,《广韵》不容忽视;《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它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很适合童幼知识初开时期的学习。
如此,以童蒙子弟之资,学习字的音、形、义,方可牢固掌握。
二、童蒙应“初学先为论事,继则论人”
《论课蒙学文法》作者写于乾隆五十年(1785),他正主讲保定莲池书院,“诸生皆授徒为业”,因此他属文教以如何教育儿童。
他认为,蒙学该从读史开始,并以《左传》《史记》为主。
他说:“初学先为论事,继则论人。
”“《左氏》论事,文短理长,语平指远,故自三语五语,以至三数百语,皆孺子意中之所有,资于《左氏》而顺以导之,故能迎机而无所滞也。
”[6]相反,若是强加给儿童一些本来没有的人和事,揠苗助长,则可能有损其智力。
论事之文,还可以附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管子》、《吕氏春秋》诸篇,使熟而习之。
然而,纂类之法应该从儿童就开始学习,则必须读《史记》。
“史迁论赞之文,变化不拘,……,其文利钝杂陈,华朴互见,所以尽文章之能事,为著述之标准也。
”故而习叙事之文《左传》后,以《史记》论人的方法去研究分析叙事之文,则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蒙学不应从世俗时文入手
章学诚非常反对世俗从时文入手的教育,“先入为主,良不可不慎也。
”这个观点在《论课蒙学文法》、《答周良谷论课蒙书》两篇和《与乔迁安明府论蒙学课业三简》(后三篇文章均作于乾隆四十八年)都有过相关论述。
他认为时文“体卑而法密”,“童幼知识初开,……,乃责以密者,而使之从事于卑。
无论识趋庸下,即其从入之途,亦已难矣。
”[7]此时的时文是指八股之文,每篇文章均按
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从内容到形式都显死板,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儿童单纯如一张白纸,此时的教育十分重要,甚至影响其终身。
因此他认为“学问大端,不外经史”[8],童蒙时期,初学为文,读经史使其领悟要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则可学有所得。
章学诚认为童蒙应习“名数训诂,文字辨识”,“取《尔雅》为宗”、“以《广韵》正其音切,《说文》正其点画”,注重了童蒙子弟字音、字形、字义和句读的教育,尽管《尔雅》、《广韵》、《说文》对今天的童蒙子弟来说是深了些,但是他旨在音、形、义的蒙学教材观是值得今天借鉴的。
“初学先为论事,继则论人”,论事则《左传》,论人则《史记》,他注重了论事论人的纂类之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传统的蒙学教材不仅仅包含大量的词汇,还附有详细的注解,其学习的现实意义远远超过读几篇名家大作更有效果,反思当下,童蒙之学不能让绝大部分学生写一手好字,而且使学生句读不分,因此让部分优秀传统教材回归蒙学,如《说文》一书,让生了解汉字字形和学源,于生有益。
同时,章学诚认为纂类之法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分类的意识和抽象思维是有益无害的。
他还反对以世俗时文为童蒙教材,亦让我们对今日的教学辅以诸多教参,考试指南,一点通等书的做法做一些思考,要使学生不成为这些书目被动的搬运工,当下的语文教材就应该从“孺子意中之所有”做更多的努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
学院)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王弼,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7.
[3][4][5][6][7][8]章学诚遗书[m].文物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