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县志 第48卷
河北正定简介
河北正定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河北正定,是河北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正定市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正定市总面积约为630平方公里,辖5个镇、7个乡,总人口约为55万人。
正定市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自古以来,正定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历史上曾是北宋、辽、金等朝代的重要城市。
在1961年,正定古城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定市是佛教的发祥地之一,有众多佛教寺庙,如广胜寺、清风寺等,这些寺庙保存完好,是中国佛教历史遗产的珍贵文化遗址。
正定市还是中国的博物馆之都,有正定博物馆、岳寨博物馆、唐代墓葬展览馆等多个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史。
正定市是国内重要的旅游胜地,有许多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著名景点有经山山水风景区、麻家山、古城墙、魏氏庄园等。
正定市还是著名的传统手工艺之乡,以制糖画、剪纸、手鼓、泥塑等闻名。
正定市是一座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物价适中。
城市住房条件优越,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齐全,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条件。
正定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文明遗存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正定市将继续发展壮大,为更多人带来幸福和繁荣。
第二篇示例:河北正定,又简称“正定”,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河北省南部,经度113°27′,北纬38°05′,东南与石家庄相隔12公里。
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全市总面积592平方公里,辖7个镇、5个乡,人口31万余人(2018年)。
正定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千年古邑”之称。
正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全市地势平坦,属于典型的华北平原地貌。
正定境内水资源丰富,有滹沱河及其支流横贯而过,水系发达。
市区内有120、308、106、307国道及石蔚铁路穿境而过,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通往全国各地。
真定府部(石家庄市正定县)艺文一
真定府部(石家庄市正定县)艺文一谕常山等郡守相敕汉章帝朕唯巡狩之制,以宣声教,考同遐迩,解释结冤也。
今四国无政,不用其良,驾言出游,欲亲知其剧易。
前祠园陵,遂望祀华霍东柴岱宗,为人祈福。
今将礼常山,遂徂北上,历魏郡,经平原,升践堤防,询访耆老。
咸曰:往者汴门未作,深者成渊,浅则泥涂。
追惟先帝勤人之德,底绩远图,复禹弘业,圣迹滂流,至于海表。
不克堂构,朕甚惭焉。
月令孟春,善相丘陵,土地所宜。
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
其悉以赡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
所过县邑,听半入今年田租,以劝劳之。
白石神祠碑记无名氏白石神君者,居九山之薮,参三条之一,兼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
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
触石而起,肤寸而合,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
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
犹自挹损,不求礼秩。
县界有大名山,三公封龙山,先得法食。
去光和四年,三公守相盖高等,始为无极山,诣太常求法食。
相县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乃具载本末,上尚书,求依无极为比,即见听许。
于是,遂开拓旧地,改立殿堂。
营宇既定,礼秩有常。
县出经用,备其牺牲,奉其圭璧,洁其粢盛。
旨酒馨馨,燔炙芬芬。
敬恭明祀,降福孔殷。
用能光远,宣朗显融。
昭明年谷岁熟,百姓丰盈,粟升五钱,国界安宁。
尔乃陟景山,登峥嵘,平元石,勒功名。
其辞曰:岩岩白石,峻极太清。
皓皓素质,因体为名。
樵山降石,髦士挺生。
济济俊乂,朝野充盈。
灾害不起,五谷熟成。
乃依无极,圣朝见听。
遂兴灵宫,于山之阳。
营宇之制,是度是量。
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匪奢匪俭,率由旧章。
华殿清闲,肃雍显相。
元图灵像,礼秩皇皇。
四时禋祀,不愆不忘。
择其令辰,进其馨香。
牺牲玉帛,黍稷稻粱。
神其嘉祉,万寿无疆。
子子孙孙,永永蕃昌。
安济桥铭〈并序〉唐张嘉贞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试观乎用石之妙,楞平砧 ,方版促郁,戚穹隆崇,豁然无楹。
吁可怪也。
又详乎叉插骈坒,磨砻致密,甃百象一,仍糊灰璺,腰鑯蹙。
自顺治到光绪年间,历任正定府知府
自顺治到光绪年间,历任正定府知府自顺治到光绪年间,正定府知府共118任清末本地为正定府(原为真定府,雍正元年改)。
辖有1个州、13个县。
即:晋州、正定县、获鹿县、井陉县、阜平县、栾城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元氏县、赞皇县、无极县、藁城县、新乐县。
束鹿属保定府,深泽属定州,赵县、高邑属赵州。
正定府治所在正定。
其官署设知府1员,同知1员。
教授、训导、经历各1员。
县官署设置:知县1员、教谕、训导、典史各1员。
自顺治到光绪年间,正定府知府共118任。
历任知府简况见下表:表18-2-10公元纪年年号姓名官职籍贯备注1945 顺治二年刘洪谟知府1666 康熙五年胡预知府1671 康熙十年张皋谟知府1675 康熙十四年徐起霖知府江南通州1678 康熙十七年赵瑾知府奉天荫生1687 康熙二十六年马世思知府奉天荫生1688 康熙二十七年陈名瑶知府福建举人1701 康熙四十年黄志璋知府福建监生1702 康熙四十一年郭治知府山东进士1704 康熙四十三年刘中柱知府江苏扬州贡生1707 康熙四十六年祁国柱知府西安贡生1710 康熙四十九年张连登知府咸阳岁贡1712 康熙五十一年刘民瞻知府奉天官生1717 康熙五十六年卢锡晋知府单县进士1720 康熙五十九年张月知府湖广举人1721 康熙六十年黄文恒知府福建举人1723 雍正元年朱之连知府奉天监生1724 雍正二年陈时夏知府云南进士1726 雍正四年董华知府浙江贡生1729 雍正七年郑为龙知府文水进士1735 雍正十三年陈浩知府贵州普安州贡生1740 乾隆五年苏文柄知府山西岢岚州监生1742 乾隆七年王师知府山西临汾州进士1743 乾隆八年王德阶知府浙江会稽贡生1750 乾隆十五年王楷知府河南辉县进士1750 乾隆十五年富尼汉知府满州正红旗举人1753 乾隆十八年傅筠知府满州镶白旗进士1757 乾隆二十二年郑大进知府广东揭阳进士1765 乾隆三十年汪滨知府江西吉水贡生1765 乾隆三年夸口客知府满州正白旗生员1765 乾隆三十年单功擢知府山东高密1769 乾隆三十四年李文耀知府福建清流1770 乾隆三十五年宗英玉知府江苏吴县1770 乾隆三十五年兰第锡知府1770 乾隆三十五年张家琰知府江苏泰兴1771 乾隆三十六年秦学溥知府山西凤台举人1774 乾隆三十九年谢知府1775 乾隆四十年刘致中知府1775 乾隆四十年方立经知府湖北兴国州举人1775 乾隆四十年兴安知府满洲壤旗监生1779 乾隆四十四年黄检知府汉军壤黄旗1780 乾隆四十五年孙知府1780 乾隆四十五年朱澜知府1784 乾隆四十九年陈沐知府1785 乾隆五十年德谦知府蒙古壤白旗官学生1785 乾隆五十年朱澜知府1786 乾隆五十一年申允恭知府河南延津进士1786 乾隆五十一年郑制锦知府江苏溧水举人1788 乾隆五十三年涂日暄知府江西奉新进士1788 乾隆五十三年蔡封知府浙江桐乡进士1791 乾隆五十六年汪应绍知府1791 乾隆五十六年丘学敏知府浙江靳县举人1793 乾隆五十八年王汝璧知府四川铜梁进士1793 乾隆五十八年杨文知府山西宁武贡生1799 嘉庆四年李宗蕃知府山东惠民贡生1800 嘉庆五年朱应荣知府广西临桂举人1801 嘉庆六年景敏知府满洲正白旗贡生1803 嘉庆八年蒋耀祖知府河南嵩县举人1804 嘉庆九年裘增寿知府江西新建举人1805 嘉庆十年王观知府浙江钱塘举人1805 嘉庆十年沈长春知府浙江归安举人1805 嘉庆十年张体公知府山东金乡贡生1806 嘉庆十一年李师舒知府河南济源进士1806 嘉庆十一年王允中知府陕西长安进士1807 嘉庆十二年喻之知府1808 嘉庆十三年西隆阿知府满洲镶黄旗监生1809 嘉庆十四年李于培知府山东安丘进士1810 嘉庆十五年薜学诗知府江苏如皋监生1810 嘉庆十五年德克精阿知府满洲镶红旗监生1811 嘉庆十六年俞应世知府浙江会稽监生1811 嘉庆十六年薜学诗知府江苏如皋监生1812 嘉庆十七年任知府江苏宜兴进士1812 嘉庆十七年任衔蕙知府江苏萧县进士1817 嘉庆二十二年陶梁知府江苏长洲进士1821 道光元年钟禄知府满洲镶黄旗1821 道光元年陶梁知府江苏长洲进士1824 道光四年陈健知府浙江会稽临生1824 道光四年严炳知府浙江仁和1824 道光四年李象鹚知府湖南长沙进士1825 道光五年普俊知府满洲正黄旗监生1825 道光五年金诛知府山东历城进士1826 道光六年严炳知府浙江仁和1826 道光六年白明义知府承德进士1827 道光七年邵楠知府浙江山阴监生1828 道光八年张范东知府山东济阳进士1829 道光九年陈健知府浙江会稽监生1833 道光十三年周衡知府四川涪州举人1833 道光十三年戴凌之知府江苏上元举人1834 道光十四年陵费泉知府浙江桐乡副榜1835 道光十五年沈敦厚知府浙江归安监生1835 道光十五年那峨知府满洲正白旗进士1836 道光十六年邵楠知府浙江山阴监生1836 道光十六年沈涛知府浙江嘉兴举人1838 道光十八年周岱玲知府河南祥符举人1839 道光十九年仉警知府浙江山阴监生1840 道光二十年知府1842 道光二十二年锡麟知府蒙古镶黄旗监生1849 道光二十九年知府进士1841 道光二十一年窦荣昌知府安徽霍丘监生1842 道光二十二年王仲槐知府河南滑县进士1843 道光二十三年冯季增知府山西屯留监生1849 道光二十九年高树勋知府陕西故城进士1849 道光二十九年冯季曾知府山西屯留监生1851 咸丰元年宝麟知府满洲正蓝旗监生1853 咸丰三年纳齐馨知府满洲正黄旗1853 咸丰三年史策先知府湖北枣阳进士1856 咸丰六年徐塘知府浙江德清监生1860 咸丰十年丁学易知府安徽怀宁1860 咸丰十年徐塘知府浙江德清监生1861 咸丰十一年宋嵩庆知府山东胶州贡生1861 咸丰十一年徐塘知府浙江德清监生1866 同治五年王启曾知府山东蓬莱进士1869 同治八年张光藻知府安徽广德进士1870 同治九年刘秉琳知府湖北黄岗进士1871 同治十年濮庆孙知府浙江钱塘进士1871 同治十年刘秉琳知府湖北黄岗进士1875 光绪元年卢应楷知府1876 光绪二年恭钧知府1881 光绪七年吴焕来知府安徽泾县1882 光绪八年王立清知府湖北竹溪。
千年古郡——正定
千年古郡1千年古郡之一仰韶文化正定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原始人类的活动。
1955年,从南杨庄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蚌器、陶蚕蛹、粟以及成套的石磨盘、磨棒等。
其中的陶蚕蛹,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蚕蛹模型,同时证明滹沱河流域早在5400多年前就已有了育蚕丝织手工业。
釉陶片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瓷器。
在西洋村西约1000米处,有一个大土丘,在这里发现了红烧土、红陶片、灰陶片,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至商代文化遗址,1958年被确定为河北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配南杨庄及西洋文化遗址图片及陶器图片)2千年古郡之二龙山及商代文化1981年,在小客村东,发现灰坑和红烧土数处,并采集到磨光黑陶、灰陶、红陶片,还有石器和骨、蚌器等。
经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
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7年、1976年文物部门从新城铺征集到铜鼎和带铭铜觚各一件,1982年,新城铺村民在村北城岗取土时,又发现卣(yǒu)、尊、觚、爵等8件青铜器。
经鉴定均是商代文物。
1982年,新城铺商代遗址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配小客及新城铺文化遗址图片)3千年古郡之三鲜虞国夏商时期,正定一带就开始有北方狄族人的活动。
到了西周后期,北方的狄族人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东周建立。
白狄族人的一个分支——鲜虞族人,在正定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就是鲜虞国,都城设在新市(今正定新城铺村)。
这是正定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建置。
公元前489年,晋国消灭了鲜虞国,正定一带改属晋国管辖。
(配鲜虞国图片)4千年古郡之四东垣公元前506年前后,后鲜虞族人在河北唐县一带建立中山国。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即位,攻打晋国,领土向南扩展,占据了今石家庄一带,设置东垣邑(今东古城)、新市(今新城铺)和权(今东西权城)。
东垣邑即今正定的前身。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攻打中山国,占领东垣邑。
河北省县志资料
河北省县志资料0057定县志(民国)0158畿辅通志(同治)卷011-025 0287曲周县志(同治)0328万全县志(乾隆)0401永平府志(光绪)卷19-37 0181畿辅通志(同治)卷251-260 0438正定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046丛台集(民国)0260祁州续志(光绪)0432真定府志(嘉靖)0202景州志(乾隆)0378续修新城县志(光绪)0355香河县志(民国)0117行唐县新志(乾隆)0403永平府志(光绪)卷54-72 0259平乡县志(乾隆)0096光绪邢台县志0194交河县志(康熙)0352西宁新志(同治)0167畿辅通志(同治)卷111-120 0374续修故城县志(同治)0444直隶赵州志(光绪)0011柏乡县志(乾隆)0283邱县志(乾隆清抄本)0338文安县志(康熙)0280清苑县志料(民国)0421枣强县古漳河官堤志(光绪)0302三河县志(乾隆)0153畿辅安澜志(光绪)卷45-56 0048大城县志(光绪)0097广昌县志(崇祯)0079高阳县志(崇祯)0035承德府志(道光)卷01-30 0182畿辅通志(同治)卷261-270 0298容城县志(乾隆)0104广平府志(嘉靖)0192冀县乡土志教科书(民国)0107广平府志(乾隆)0253平山县续志(光绪)0343吴桥县志(光绪)0299容城县志(咸丰)0069东光县志(康熙)0038赤城县续志(同治光绪刻本)0068东光县志(光绪)0408永清县志(康熙)0183畿辅通志(同治)卷271-2830375续修井陉县志(光绪)0065东安县志(天启)0248南皮县志(民国)0359新河县志(光绪)0029昌黎县志(民国)0282邱县志(乾隆民国铅印本)0004安平县志(康熙)0440直隶定州续志(咸丰)0395易州志(弘治)0323唐山县志(光绪)0273清河县志(康熙)0136河间府志(康熙)卷13-22 0102广平府志(光绪)卷24-46 0223龙门县志(康熙)0225隆平县志(乾隆民国石印本)0237南宫县志(道光)0372续滦志补(康熙)0262祁州志(乾隆)0083高邑县志(民国)0250内丘县志(康熙)0054大名府志(正德)0424枣强县志补正(同治)0234滦州志(光绪)0036承德府志(道光)卷31-60 0190畿辅通志(雍正)卷101-120 0051大名府志(咸丰)卷12-17 0026察哈尔省通志(民国)卷16-28 0229栾城县志(道光)0452重修新乐县志(光绪)0447重修保定志(弘治)0360新河县志(康熙)0292热河内属中国及行宫驻防始末记(民国)0354献县志(乾隆)0429赵州志(康熙)0399永年县志(乾隆)0148鸡泽县志(民国)0235滦州志(嘉庆)0411玉田县志(光绪)0380续修赞皇县志(光绪)0247南皮县志(康熙)0127河北省广宗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民国)0123河北省概况(民国)0406永平府志(乾隆)卷00-120245南皮县志(光绪抄本)0236满城县志略(民国)0332望都县志(民国)0294任邱县志续编(道光)0159畿辅通志(同治)卷026-0350177畿辅通志(同治)卷211-2200422枣强县志(嘉庆)0186畿辅通志(雍正)卷021-0400149鸡泽县志(乾隆)0391盐山新志(民国)0318四镇三关志(万历民国抄本)卷07-100006安肃县志(康熙)0317四镇三关志(万历民国抄本)卷01-060233滦志(万历)0365邢台县志(乾隆)0368雄乘(康熙)0213临榆县志(光绪)0373续唐县志略(雍正)0058定县志(民国)10165畿辅通志(同治)卷091-100 0308深泽县志(咸丰民国铅印本)0014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康熙)0013保安州志(道光)0154畿辅河道水利丛书(道光)0321肃宁县志(康熙)0265钦定热河志(乾隆)卷01-34 0204口北三厅志(乾隆)0211蠡县志(光绪)0384宣化府志(乾隆)卷00-21 0090故城县志(雍正)0130河北省县名考原(民国)0278清苑县志(民国)0219临漳县志略备考(同治)0110广宗县志(民国)0230栾城县志(同治)0454涿州志(康熙)0428赵州乡土志(光绪)0392阳原县志(民国)0078阜平县志(同治)0147获鹿县志(乾隆元年)0353献县志(民国)0207乐亭县志(光绪)0141怀安县志(乾隆)0445直隶遵化州志(乾隆21年)0377续修束鹿县志(同治)0112广宗县志(万历)0209乐亭县志(天启)0176畿辅通志(同治)卷201-210 0289饶阳县志(乾隆)0413元氏县续志(顺治)0091馆陶县乡土志(光绪)0304沙河县志(乾隆)0131河北通志稿(民国)01-23 0335蔚县志(乾隆)0073丰润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310深泽县志(雍正)0419赞皇县志(乾隆)0220灵寿县志(康熙)0164畿辅通志(同治)卷081-090 0173畿辅通志(同治)卷171-180 0226隆平县志(乾隆清抄本)0168畿辅通志(同治)卷121-130 0249内丘县志(道光)0132河北通志稿(民国)24-41 0170畿辅通志(同治)卷141-150 0271青县志(民国)0024沧州志(乾隆)0134河间府志(嘉靖)0082高邑县志(嘉庆)0453涿县志(民国)0442直隶省通志稿(民国)0333威县志(康熙)0358新城县志(民国)0361新河县志(民国)0383续增沙河县志(道光)0264迁安县志(同治)0191畿辅舆地全图(清)0301三河县志(乾隆民国铅印本)0293任邱县志(乾隆)0119河北地理杂抄(清)0394易水志(順治)0416元氏县志(民国)0088固安县志(民国)0044磁州续志(同治)0043磁县县志(民国)0019保定府志(康熙)卷13-290340无极县续志(光绪)0241南宫县志(民国)0315束鹿新志考征文料(民国)0122河北省磁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民国)0420枣强敬义书院志(清)0258平乡县志(光绪)0231滦县志(民国)卷01-090455涿州志(乾隆光绪刻本)0331望都县志(康熙)0286曲周县志(乾隆)0060定兴县志(康熙)0347武安县志(乾隆)0449重修曲阳县志(光绪)0322肃宁县志(乾隆)0348武强县志重修(道光)0382续永清县志(光绪)0012保安州续志(光绪)0124河北省高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155畿辅水利四案(道光)0337蔚州志补(乾隆)0398永年县志(康熙)0326完县新志(民国)0055大名县志(民国)0458遵化通志(光绪)卷31-600171畿辅通志(同治)卷151-160 0227卢龙县志(康熙)0059定兴县志(光绪)0311深州风土记(光绪)0015保定府志(光绪)卷00-200459遵化州志(康熙)0387宣化县新志(民国)0203鉅鹿县志(光绪)0437正定府志(乾隆)卷33-500349武邑县志(同治)0179畿辅通志(同治)卷231-240 0319四镇三关志(万历影印本)卷01-06 0027察哈尔乡土志(民国)0210蠡县续志(康熙)0152畿辅安澜志(光绪)卷24-44 0327万全县志(民国)0389盐山县志(康熙)0125河北省各县沿革志略(民国)0066东安乡土地理教科书(光绪)0099广昌县志(康熙)0425枣强县志料(民国)0290饶阳县志(万历)0172畿辅通志(同治)卷161-1700329望都县图说(光绪)0351西宁县志(康熙)0279清苑县志(同治)0407永平府志(乾隆)卷13-24 0133河间府新志(乾隆)0175畿辅通志(同治)卷191-200 0409永清县志(乾隆道光刻本)0101广平府志(光绪)卷00-23 0246南皮县志(光绪)0371徐水县新志(民国)0034成安邑乘(万历)0178畿辅通志(同治)卷221-230 0180畿辅通志(同治)卷241-250 0291热河(1935)0272清河县志(光绪)0156畿辅水利议(光绪)0072肥乡县志(雍正)0346武安县志(民国)0114邯郸县志(民国29年)0274清河县志(民国)0174畿辅通志(同治)卷181-190 0393易水续志(康熙)0316顺德府志(乾隆)0021博野县志(康熙)0457遵化通志(光绪)卷01-30 0205涞水县志(光绪)0206涞水县志(乾隆)0197晋县志(民国)0412玉田县志(乾隆)0307涉县志(康熙)0339文安县志(民国)0300三河县新志(民国)0423枣强县志(万历)0195交河县志(民国)0414元氏县志(崇祯)0221灵寿县志(同治)0228卢龙县志(民国)0336蔚州志(光绪)0142怀安县志材料(民国)0240南宫县志(康熙)0089固安县志(咸丰)0161畿辅通志(同治)卷046-060 0238南宫县志(光绪)0166畿辅通志(同治)卷101-110 0295任县志(康熙)0224隆化县志(民国)0385宣化府志(乾隆)卷22-42 0284邱县志(雍正)0033成安县志(民国)0137河间县志(乾隆)0417元氏县志(乾隆)0135河间府志(康熙)卷01-12 0053大名府志(咸丰)续志卷末0267钦定热河志(乾隆)卷77-120 0080高阳县志(民国)0049大名府志(康熙)0093馆陶县志(雍正光绪刻本)0037承德府志(道光)卷首0446直隶遵化州志(乾隆59年)0116行唐县新志(康熙)0256平山县志料集(民国)0070肥乡县志(民国)0151畿辅安澜志(光绪)卷01-23 0341无极县志(乾隆光绪补刻本)0061定兴县志(乾隆)0094馆陶县志(雍正民国铅印本)0345武安县志(崇祯)0184畿辅通志(同治)卷284-300 0334威县志(民国)0041赤城县志(乾隆)0146获鹿县志(乾隆46年)0379续修元城县志(同治)0118河北采风录(道光)0303沙河县志(民国)0032成安县志(康熙)0364邢台县志(民国)0095馆陶县志(雍正乾隆刻本)0404永平府志(康熙)卷00-14 0092馆陶县志(民国)0255平山县志(咸丰)0217临漳县志(光绪)0297容城县志(光绪)0009霸州志(嘉靖)0045磁州志(康熙)0028昌黎县志(康熙)0062定州志(雍正)0185畿辅通志(雍正)卷001-020 0020北戴河海滨风景区志略(民国)0113邯郸县志(民国22年)0001安次县旧志四种合刊(民国)0296任县志(民国)0075丰润县志(乾隆)0257平乡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325唐县志(光绪)0030昌黎县志(同治)0448重修青县志(光绪)0281邱县志(民国)0109广宗县志(嘉庆)0163畿辅通志(同治)卷071-080 0410永清县志(乾隆嘉庆刻本)0042初续献县志(咸丰)0138衡水县志(乾隆)0193冀州志(乾隆)0266钦定热河志(乾隆)卷35-76 0007安肃县志(乾隆)0450重修无极县志(民国)0342无极县志(乾隆)0074丰润县志(光绪)0081高阳县志(雍正)0239南宫县志(嘉靖)0067东道图说便览(光绪)0188畿辅通志(雍正)卷061-080 0381续永清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139怀安县志(光绪)0200井陉县志(雍正)0086槁城县志续补(光绪)0208乐亭县志(乾隆)0115邯郸县志(乾隆)0418赞皇县志(民国)0367雄乘(嘉靖)0039赤城县续志(同治民国铅印本)0443直隶易州志(乾隆)0008霸县新志(民国)0251宁晋县志(康熙)0150鸡泽县志料门类(民国)0023沧县志(民国)0103广平府志(光绪)卷47-630252宁晋县志(民国)0362新乐县志(乾隆)0126河北省广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民国)0370雄县新志(民国)0397永年县志(光绪)0357新城县志(道光)0426张北县志(民国)0052大名府志(咸丰)卷18-220242南宫县志(民国)10071肥乡县志(同治)0415元氏县志(光绪)0320四镇三关志(万历影印本)卷07-100405永平府志(康熙)卷15-240400永平府志(光绪)卷00-180344吴桥县志(康熙)0431真定府晋州武强县新志(康熙)0121河北省安新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064东安县志(乾隆)0366兴济县志书(嘉靖)0434正定府晋州武强县新志(康熙抄本)0018保定府志(康熙)卷01-120263迁安县志(民国)0314束鹿县志(乾隆)0100广昌县志(乾隆)0324唐县新志(康熙)0309深泽县志(咸丰)0402永平府志(光绪)卷38-530129河北省衡水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105广平府志(康熙缺10卷)0108广平县志(康熙)0120河北省安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010柏乡县志(民国)0330望都县新志(光绪)0031成安县志(嘉庆)0369雄县乡土志(光绪)0076抚宁县志(光绪)0451重修新乐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436正定府志(乾隆)卷14-320198晋县志料(民国)0002安次县志(民国)0430赵州志(隆庆)0063定州志辑要(清)0439正定县志(光绪)0111广宗县志(同治)0363邢台县志(嘉庆)0144怀来县志(康熙)0189畿辅通志(雍正)卷081-1000386宣化县乡土志(民国)0261祁州志(康熙)0243南和县志(光绪)0003安次县志艺文志(民国)0157畿辅通志(同治)卷001-0100288饶阳县志(乾隆道光补刻本)0162畿辅通志(同治)卷061-070 0187畿辅通志(雍正)卷041-060 0216临漳县漳水图经(道光)0050大名府志(咸丰)卷00-11 0047大城县志(崇祯)0376续修平山县志(光绪)0160畿辅通志(同治)卷036-045 0005安平县志(万历)0016保定府志(光绪)卷21-50 0222龙关县新志(民国)0040赤城县志(乾隆民国铅印本)0350武邑县志(王氏民国抄本)0285曲阳县新志(康熙)0433真定县志(顺治)0098广昌县志(光绪)0390盐山县志(同治)0145获鹿县志(光绪)0427赵州属邑志(光绪)0201井陉县志料(光绪)0218临漳县志(咸丰)0435正定府志(乾隆)卷00-13 0140怀安县志(民国)0305山海关志(康熙)0199晋州志(康熙)0356新城县志(道光稿本)0085槁城县志四种(民国)0077阜城县志(雍正)0276清河县志(万历)0388宣化县志(康熙)0268钦定热河志图(清)0441直隶定州志(道光)0169畿辅通志(同治)卷131-140 0214临榆县志(民国)0025察哈尔省通志(民国)卷00-15 0277清苑县志(康熙)0106广平府志(康熙)0084槁城县志(康熙)0087固安县志(康熙)0022博野县志(乾隆)0056大名县志(乾隆)0456涿州志(乾隆)0196晋县乡土志(民国)0269青县志(嘉庆)0306涉县志(嘉庆)0143怀来县志(光绪)0128河北省行政区划沿革新考(民国)0017保定府志(光绪)卷51-79 0270青县志(康熙)0232滦县志(民国)卷10-180312束鹿五志合刊(民国)0396永年县志(崇祯)0313束鹿县志(嘉庆)。
正定发现的三方明代丁氏碑志
正定发现的三方明代丁氏碑志作者:***来源:《文物春秋》2024年第02期【关键词】丁祥墓碑;丁勋墓志;丁时墓志;正定丁氏家族;明代;河北正定【摘要】2014—201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新区丁家庄村先后发现丁祥墓碑及丁祥重孙丁勋和玄孙丁时的墓志,现均藏于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三方碑志记述了明代丁氏家族的世系、三人所任官职及功绩德行等,内容涉及明初征服蒙古太尉纳哈出、靖难之变、宣德初汉王之乱、嘉靖年间俺答进犯内地等历史事件及明代武职世袭制度,为研究武职官员承袭,纠正和补充地方史志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保存有三方明代碑志,于2014—2016年先后发现于石家庄市正定新区丁家庄村,碑志主人丁祥、丁勋、丁时分别为祖、重孙、玄孙三代。
下面结合碑志内容和文献资料对三人的生平功绩、丁氏家族世系及涉及的其他内容进行考释。
(一)丁祥墓碑碑为汉白玉石质,高185厘米,宽84厘米,厚15.6厘米(封二)。
首身一体,圆首,碑身下方有榫头,碑座已失。
正面碑额阴刻篆书“明故挥使丁公墓志铭”3行9字。
额题两侧浅刻云龙纹,上部正中线刻带背光坐佛,两侧刻持物菩萨。
碑体四周及碑额与志文之间刻卷草花卉纹。
志文为阴刻楷书,共23行,满行40字,计702字。
碑阴额部正中浅刻带背光菩萨坐像,周围饰竹、石;碑身周边饰线刻卷草纹,其内刻文11行,内容为丁氏家族后辈姓名、身份,文字大多磨损。
录文如下。
明故昭勇将军指挥使丁公墓志铭」直隶真定府真定县儒学训导朱韶薰撰文」直隶真定府知府张志广篆额,通判叶顺宗书丹」公讳祥,字□祯,滁州人也。
烈考名刚,忠勇向义。
子男二人,长即公,次曰胜。
考于洪武初以武功居最,」诰命封忠显校尉、太原卫管军所镇抚。
洪武乙卯,考殁。
庚申,公袭父绩,封昭信校尉,调大同前衛所镇抚。
」丁卯,从主将宋国公征进大宁、金山、一(亦)□□,□□赤归献功。
癸酉,迁武略将军、蔚州卫镇抚,赠考为」武略将军,妣任氏赠宜人,夫人贺氏封宜人。
中国地方志集成目录
目录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2006.10上海书店 (2)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2005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4)辽宁府县志辑(全23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6)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7)黒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8)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1991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 (9)江苏府县志辑(全68册)199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9)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1)安徽府县志辑(全63册)1998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4)福建府县志辑(全80册) 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6)江西府县志辑(全87册)1996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8)山东府县志辑(全95册)2004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20)湖北府县志辑(全67册)200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2)湖南府县志辑(全86册)2002年7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4)广东府县志辑(全51册)2003年上海书店 (26)海南府县志辑(全7册)200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7)四川府县志辑(全70册)1992.8 成都巴蜀书社 (28)贵州府县志辑(全50册)2006年成都巴蜀书社 (34)西藏府县志辑(全一册)1995年成都巴蜀书社 (36)陕西府县志辑(全57册)2007 南京凤凰出版社 (37)宁夏府县志辑(全9册)2008.12 凤凰出版社(暂缺内容) (41)甘肃府县志辑(全49册)2009-05凤凰出版社(暂缺内容) (41)青海府縣志輯(全5册)2008年12月鳳凰出版社 (41)台湾府县志辑(全五册)1999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42)乡镇志专辑( 全32 卷共33 冊) 1992年 (42)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至三册光绪顺天府志一百三十卷、附录一卷第四册康熙昌平州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光绪顺天府志十八卷光绪昌平外志六卷第五册康熙宛平县志六卷康熙延庆州志九卷、续补一卷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康熙怀柔县新志八卷第六册民国密云县志八卷首一卷民国顺义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康熙通州志十二卷民国通县志要十卷金士坚修第七册民国平谷县志六卷康熙大兴县志六卷乾隆房山县志一卷民国房山县志八卷民国良乡县志八卷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 一第二册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 二第三册民国天津县新志第四册民国薊县志 , 乾隆宝坻县志第五册康熙静海县志 , 民国静海县志第六册光绪武清县志 , 光绪宁河县志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2006.10上海书店第一册乾隆正定府志第二册乾隆正定府志第三册光绪正定县志第四册光绪获鹿县志、乾隆行唐县新志、同治续修行唐县新志第五册同治灵寿县志、嘉庆束鹿县志、同治续修束鹿县治、民国晋县志第六册康熙藁城县志、光绪藁城县志续補、民国续修藁城县志、光绪直隶赵州志第七册民国高邑县志、雍正井陉县志、光绪续修井陉县志、咸丰深泽县志第八册乾隆新乐县志、光绪重修新乐县志、民国重修无极县志第九册乾隆赞皇县志、光绪续修赞皇县志、民国元氏县志、同治藁城县志第十册咸丰平山县志、光绪续修平山县至、光绪平山县续志、民国宣化县新志第十一册乾隆宣化府志第十二册乾隆赤城县志、同治赤城县续志、民国龙关县志、光绪怀来县志第十三册光绪蔚州志、民国张北县志第十四册道光保安州志、光绪保安州续志、民国怀安县志第十五册民国阳原县志、民国万全县志、民国隆化县志第十六册道光承德府志第十七册第十八册光绪永平府志第十九册光绪永平府志第二十册民国迁安县志、民国昌黎县志、民国卢龙县志第二十一册康熙玉田县志、光绪玉田县志、民国临榆县志第二十二册康熙遵化州志、光绪遵化通志第二十三册光绪抚宁县志、光绪乐亭县志、民国安次县志第二十四册民国滦县志第二十五册康熙丰润县志、光绪丰润县志、康熙三河县志、民国三河县新志第二十六册同治霸州志、民国霸县新志第二十七册民国香河县志、乾隆永清县志、光绪续永清县志第二十八册民国固安县志、光绪大城县志第二十九册民国文安县志、民国清苑县志第三十册光绪保定府志第三十一册光绪涞水县志、光绪定兴县志第三十二册第三十三册民国涿县志、民国容城县志第三十四册道光安州志、乾隆新安县志第三十五册光绪蠡县志、乾隆博野县志、民国定县志第三十六册同治阜平县志、光绪唐县志、光绪广昌县志第三十七册乾隆直隶易州志、民国新城县志第三十八册民国雄县新志、民国徐水县新志、民国高阳县志第三十九册乾隆祁州志、光绪祁州续志、光绪重修曲阳县志第四十册民国望都县志、民国完县新志、民国满城县志略第四十一册乾隆河间府新志、乾隆河间县志第四十二册民国沧县志第四十三册康熙盐山县志、民国盐山新志、乾隆肃宁县志第四十四册康熙吴桥县志、光绪吴桥县志、乾隆衡水县志第四十五册光绪东光县志、民国交河县志第四十六册康熙青县志、民国青县志、雍正阜城县志第四十七册民国南皮县志、乾隆饶阳县志第四十八册乾隆任丘县志、道光任丘县志续编第四十九册康熙献县志、民国献县志第五十册民国景县志第五十一册嘉庆枣强县志、枣强县志補正、康熙安平县志第五十二册同治深州风土记、道光武强县志重修第五十三册同治武邑县志、民国冀县志、雍正魏县志第五十四册雍正故城县志、光绪续修故城县志第五十五册光绪广平府志第五十六册光绪广平府志、民国广平县志第五十七册咸丰大名府志第五十八册咸丰大名府志第五十九册民国大名县志第六十册康熙元城县志、同治续修元城县志、民国邯郸县志第六十一册光绪永年县志、顺治曲周县志、同治曲周县志第六十二册雍正馆陶县志、民国续修馆陶县志、嘉庆涉县志第六十三册民国成安县志、民国邱县志第六十四册民国鸡泽县志、民国武安县志第六十五册民国肥乡县志、光绪临漳县志第六十六册民国磁县县志、民国刑台县志、民国宁晋县志第六十七册乾隆顺德府志、民国柏乡县志第六十八册乾隆隆平县志、光绪唐山县志、民国任县志第六十九册民国南宫县志、光绪钜鹿县志第七十册康熙沙河县志、民国沙河县志、民国威县志第七十一册康熙临城县志、道光内邱县志、民国新河县志第七十二册民国清河县志、同治平乡县志第七十三册民国广宗县志、康熙南和县志、光绪南和县志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2005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乾隆太原府志(一)第二册乾隆太原府志(二) 道光阳曲县志道光太原县志第三册光绪续太原县志第四册乾隆大同府志第五册道光大同县志光绪天镇县志第六册崇祯山阴县志第七册雍正阳高县志第八册乾隆广灵县志第九册雍正朔平府志第十册民国马邑县志光绪左云县志雍正朔州志第十一册乾隆宁武府志咸丰续宁武府志光绪代州志第十二册乾隆忻州志光绪忻州志第十三册雍正定襄县志光绪定襄县补志第十四册光绪五台新志乾隆崞县志光绪续修崞县志第十五册道光繁峙县志光绪繁峙县志乾隆保德县志第十六册同治河曲县志同治榆次县志光绪榆次县续志第十七册光绪平遥县志第十八册民国昔阳县志第十九册乾隆太谷县志民国太谷县志第二十册嘉庆灵石县志民国灵石县志第二十一册光绪平定州志光绪平定州志补第二十二册光绪盂县志光绪寿阳县志第二十三册乾隆兴县志光绪兴县续志光绪祁县志第二十四册乾隆介休县志嘉庆介休县志第二十五册康熙永宁州志光绪交城县志乾隆孝义县志第二十六册光绪汾阳县志雍正石楼县志第二十七册乾隆汾州府志第二十八册康熙文水县志光绪文水县志乾隆长治县志第二十九册光绪长治县志乾隆应州续志第三十册乾隆潞安府志(一)第三十一册乾隆潞安府志(二) 康熙宁乡县志民国临县志第三十二册雍正泽州府志(一)第三十三册雍正泽州府志第三十四册民国襄垣县志第三十五册道光壶关县志康熙黎城县志光绪黎城县续志第三十六册乾隆高平县志同治高平县志光绪续高平县志第三十七册乾隆凤台县志光绪凤台县续志第三十八册乾隆阳城县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续阳城县志第三十九册乾隆沁州志光绪沁州复续志第四十册雍正沁源县志光绪沁源县续志民国沁源县志第四十一册乾隆武乡县志民国武乡县志光绪潞城县志第四十二册民国平顺县志乾隆陵川县志第四十三册民国重修安泽县志光绪屯留县志第四十四册光绪汾西县志雍正平阳府志(一)第四十五册雍正平阳府志(二) 光绪吉州全志第四十六册乾隆临汾县志民国临汾县志第四十七册民国永和县志光绪翼城县志第四十八册乾隆新修曲沃县志乾隆续修曲沃县志第四十九册光绪续修曲沃县志民国新修曲沃县志第五十册民国襄陵县新志乾隆蒲县志光绪蒲县续志第五十一册民国洪洞县志民国洪洞县水利志补第五十二册道光赵城县志道光太平县志(一)第五十三册道光太平县志(二) 光绪太平县志第五十四册道光直隶霍州志光绪续刻直隶霍州志第五十五册同治浮山县志光绪浮山县志第五十六册民国浮山县志光绪解州志第五十七册乾隆乡宁县志第五十八册民国解县志第五十九册光绪直隶绛州志民国新绛县志第六十册乾隆闻喜县志第六十一册光绪垣曲县志乾隆绛县志光绪绛县志 *第六十二册光绪河津县志同治稷山县志第六十三册光绪续修稷山县志第六十四册民国芮城县志乾隆解州平陆县志光绪平陆县续志第六十五册光绪夏县志第六十六册乾隆蒲州府志第六十七册光绪永济县志第六十八册光绪虞乡县志民国虞乡县新志第六十九册乾隆荣河县志民国荣河县志第七十册民国万泉县志辽宁府县志辑(全23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宣统承德县志书/(清)都林布修;(清)李巨源,徐守常纂;(清)金正元增修;(清)张子瀛,闻鹏龄增纂民国沈阳县志/赵恭寅修;曾有翼等纂宣统新民府志/(清)管凤苏纂修民国新民县志/王宝善修;张博惠纂民国辽中县志/徐维淮修;李植嘉等纂第二至四册康熙辽阳州志/(清)杨镳修;(清)施鸿纂民国辽阳县志/裴焕星,王煜斌修;白永贞等纂光绪辽阳乡土志/(清)洪汝冲修;(清)白永贞编第五至六册光绪海城县志/(清)管凤和龢,陈艺等修;(清)张文藻等纂民国海城县志/廷瑞,孙绍宗修;张辅相纂第七至八册民国抚顺县志/张克湘修;周之桢纂民国海城县志/陈荫翘,常守陈修;戚星岩纂第九册宣统怀仁县志/(清)马俊显修;(清)刘熙春等纂民国桓仁县志/侯锡爵修;罗明述纂民国续修桓仁县志/常荷禄修;赵国栋纂第十册宣统抚顺县志略/(清)赵宇航,(清)程廷恒修;(清)黎镜蓉等纂民国兴京县志/沈国冕,苏显扬修;苏民等纂宣统昌图府志/(清)洪汝冲纂修民国昌图县志/程道元修;续文金纂宣统康平县乡土志/(清)李绍纲等编康熙铁岭县志/(清)贾弘文修;(清)董国祥纂;(清)李廷荣补辑第十一册民国铁岭县志/陈艺修;蒋龄益,郑沛纶纂民国铁岭县志/黄世芳,俞荣庆修;陈德懿等纂民国铁岭县续志/杨宇齐修;张嗣良纂第十二册万历开原图说/(明)冯瑗纂康熙开原县志/(清)刘起凡修;(清)周志焕纂民国开原县志/李毅修;王毓琪纂民国西丰县志/萧德润修;张思书纂;曹肇元补修;希廉等补纂第十三册康熙盖平县志/(清)骆云纂修民国盖平县志/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光绪盖平县乡土志/(清)张国珍编民国盖平县乡土志/章运熺修;崔正峰,郭春藻纂光绪盘山厅乡土志/(清)柴朴编民国复县志略/程廷恒修;张素纂第十四册民国凤城县志/马龙潭,沈国冕等修;蒋龄益纂民国庄河县志/廖彭,李绍阳修;宋抡元等纂第十五册咸丰岫岩志略/(清)台隆阿修;(清)李翰颖纂民国岫岩县志/刘景文,高乃济修;郝玉璞纂民国宽甸县志略/程廷恒修;陶牧纂宣统彰武县志/(清)赵炳荣纂修第十六册民国安东县志/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康熙锦州府志/(清)刘源溥,(清)孙成修;(清)范勋纂康熙锦县志/(清)王奕曾修;(清)范勋等纂民国锦县志略/王文藻修;陈善格,朱显廷纂第十七至二十一册民国义县志/赵兴德等修;薛俊升,王鹤龄等纂康熙广宁县志/(清)项蕙修;(清)范勋纂光绪广宁县乡土志/(清)萧春雨编康熙宁远州志/(清)冯昌奕等修;(清)范勋纂民国兴城县志/恩麟,王恩士修;杨荫芳等纂第二十二册民国北镇县志/王文璞等修;吕中清纂;杨焕文续修;刘振翮续纂民国建平县志/田万生修;张滋大纂民国锦西县志/张鉴唐,刘焕文修;郭逵等纂第二十三册民国绥中县志/文镒修;范炳勋等纂民国朝阳县志/周铁铮修;沈鸣诗等纂乾隆塔子沟纪略/(清)哈达清格纂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民国长春县志/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民国德惠县乡土志/石绍廉编民国双阳县乡土志/吉人修;吴荣桂,陈永奉纂光绪打甡乌拉乡土志/(清)打甡乌拉总管衙门纂修第二册民国农安县志/郑士纯修;朱衣点纂民国延吉县志/吴录贞修;周维桢纂第三册民国吉林方正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宾县志/赵汝梅,德寿等修;朱衣点等纂民国珠河县志/孙荃芳修;宋景文纂民国磐石县乡土志/姚祖训修;毛祝民纂民国珲春县乡土志/林珪修;徐宗伟纂宣统辉南厅志/(清)薛德履修;(清)张见田,于龙辰纂民国辉南县志/白纯义修;于凤桐等纂第四册民国辉南风土调查录/王瑞之编民国安图县志/马空群,陈国钧等修;孔广泉,臧文源纂光绪柳河县乡土志/(清)邹铭勋,奎斌编民国通化县志/李春雨,李镇华修;邵芳龄等纂第五册光绪通化县乡土志/(清)佚名编民国临江县志/刘维清,张之言修;罗宝书,邱在官纂民国临江县乡土志/俞荣庆编民国抚松县志/张元俊修;车焕文纂宣统西安县志略/(清)雷飞鹏等修;(清)段盛梓等纂光绪西安县乡土志/(清)孟宪彝,(清)金正元编第六册光绪海龙府乡土志/(清)海龙府劝学所编民国海龙县志/白永贞纂修民国海龙县志/王永恩修;王春鹏纂第七册民国辑安县志/刘天成,苏显扬修;张拱垣,于云峰纂光绪辑安县乡土志/(清)吴光国修;(清)于会清纂民国双山县志/李筠生修;李安仁纂民国双山县乡土志/牛尔裕编光绪东平县乡土志/(清)赵国熙编宣统奉天省靖安县志/(清)朱佩兰纂修光绪靖安县乡土志/(清)赵炳南编第八册宣统长白汇征录/(清)张凤台等修;(清)刘龙光,王大经纂民国怀德县志/赵亨萃,李宴春等修;赵晋臣,孙云章等纂光绪怀德县乡土志/(清)孙云章编光绪怀德县乡土志续补/(清)孙云章编宣统辽源州志书/(清)佚名纂民国辽源县乡土志/佚名纂第九册光绪奉化县志/(清)钱开震修;(清)陈文焯纂光绪奉化县乡土志/(清)陈嘉言编民国梨树县志/佚名纂民国梨树县志/包文俊修;李溶纂;曲廉本续修;范大全续纂民国奉天省洮安县志略/蒋国铨纂修光绪开通县乡土志/(清)忠林编第十册民国东丰县志/邢麟章,王瀛杰修;李耦纂光绪洮南府乡土志/(清)孙宝瑨编宣统安广县乡土志/(清)佚名编民国大赍县志/于英蕤纂修民国镇东县志/陈占甲修;周渭贤纂光绪伯都讷乡土志/(清)伯英纂修民国扶余县志/张其军纂修黒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黑龙江府县志辑1 宣统呼兰府志/(清)黄维翰纂修民国双城县志/高文垣等修;张鼒铭等纂民国双城县乡土志/魏绍周修;温广泰纂黑龙江府县志辑2 民国呼兰县志/廖飞鹏修;柯寅纂光绪阿勒楚喀乡土志/(清)廖飞鹏编黑龙江府县志辑3 民国吉林方正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宾县志/赵汝梅,德寿等修;朱衣点等纂民国珠河县志/孙荃芳修;宋景文纂黑龙江府县志辑4 民国绥化县志/常荫廷修;胡镜海等纂民国望奎县志/严兆霖修;张玉书等纂民国庆城县志/佚名纂修民国青冈县志/兆麟纂修民国安达县志/佚名纂黑龙江府县志辑5 -6 民国宁安县志/王世选修;梅文昭纂民国安达县志/高芝秀修;潘鸿威纂民国肇州县志略/张樾纂修康熙宁古塔志/(清)方拱乾纂修康熙宁古塔纪略/(清)吴桭臣纂修黑龙江府县志辑7 光绪三姓志/(清)佚名纂修民国吉林依兰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宝清县志/齐耀珷修;韩大光纂黑龙江府县志辑8 民国汤原县志略/伊双庆纂修民国桦川县志/郑士纯,朱衣点等纂修黑龙江府县志辑9 民国拜泉县志/张霖如修;胡乃新等纂民国林甸县志略/伊双庆纂修民国依安县志/梁岩修;何士举纂民国讷河县志/崔福坤修;丛绍卿纂黑龙江府县志辑10 民国瑷珲县志/孙蓉图修;徐希廉纂民国黑龙江通北设治局通志/熊良弼纂修民国嫩江县志/赵富安纂修民国布特哈志略/孟定恭纂民国景星县状况/佚名编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1991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嘉庆松江府志(一)第二册嘉庆松江府志(二)第三册光绪松江府续志第四册民国上海县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重修华亭县志拾补校讹第五册乾隆娄县志光绪娄县续志光绪南汇县志民国南汇县续志第六册光绪青浦县志民国青浦县续志第七册民国川沙县志康熙嘉定县志康熙嘉定县续志第八册光绪嘉定县志民国嘉定县续志第九册光绪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续志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光绪重修奉贤县志第十册光绪金山县志康熙崇明县志民国崇明县志江苏府县志辑(全68册)199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一册嘉庆新修江宁府志第二册同治续纂江宁府志第三册道光上元县志第四册同治上江两县志第五册光绪浦埤乘光绪靖江县志第六册光绪六合县志民国六合县续第七册同治苏州府志(一)第八册同治苏州府志(二)第九册同治苏州府志(三)第十册同治苏州府志(四)第十一册民国吴县志(一)第十二册民国吴县志(二)第十三册乾隆长洲县志第十四册乾隆元和县志第十五册道光崑新两县志第十六册光绪崐新两县续修合志(一)第十七册光绪崑新两县续修合志第十八册宣统太仓州镇洋县志第十九册民国镇洋县志雍正昭文县第二十册光绪吴江县续志乾隆吴江第二十一册康熙常熟县志第二十二册光绪常昭合志稿第二十三册乾隆震泽县志震泽县志续第二十四册光绪无锡金匮县志第二十五册光绪江陰县志第二十六册民国江陰县续志第二十七册乾隆镇江府志(一)第二十八册乾隆镇江府志(二)第二十九册光绪丹徒县志(一)第三十册光绪丹徒县志(二)第三十一册光绪丹阳县志民国应阳县第三十二册嘉庆溧阳县志光绪溧阳县第三十三册民国重修金壇县志光绪溧第三十四册民国高淳县志乾隆句容县第三十五册光绪续纂句容县志第三十六册康熙常州府志第三十七册光绪武進阳湖县志第三十八册光绪武阳志馀第三十九册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第四十册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光宣_ 第四十一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一)第四十二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二)第四十三册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一)第四十四册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二)第四十五册道光重修仪徵县志第四十六册嘉庆高郵州志道光续增高第四十七册光绪再续高郵州志民国三第四十八册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民国续_第四十九册民国宝應县志第五十册道光泰州志泰州新志刊谬民国续泰泰州志第五十一册光绪泰兴县志宣统泰兴县第五十二册光绪通州直隸州志第五十三册民国南通县图志光绪海第五十四册光绪淮安府志第五十五册同汉重修山阳县志民国续第五十六册光绪安东县志民国泗阳县第五十七册民国重修沐阳县志乾隆重第五十八册光绪盱眙县志稿民国宿遷_第五十九册光绪盐城县志民国续修盐第六十册民国阜宁县新志嘉庆东臺第六十一册同治徐州府志第六十二册民国铜山县志第六十三册民国沛县志咸丰邳州志第六十四册嘉庆海州直隸州志道光云第六十五册光绪丰县志光绪睢宁县志第六十六册乾隆江都县志嘉庆江都县第六十七册光绪江都县志民国江都县第六十八册民国泰县志稿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民国杭州府志. 一第二册民国杭州府志. 二第三册民国杭州府志. 三第四册康熙钱塘县志嘉庆钱塘县志补第五册康熙仁和县志嘉庆余杭县志光绪余杭县志稿第六册光绪富阳县志富阳县新旧志校记富阳县新志补正民国昌化县志第七册宣统临安县志临安县志补第八册光绪严州府志第九册民国建德县志民国寿昌县志第十册光绪於潜县志光绪淳安县志民国遂安县志第十一册康熙萧山县志第十二册光绪嘉兴府志. 一第十三册光绪嘉兴府志. 二第十四册光绪嘉兴府志. 三第十五册光绪嘉兴县志第十六册民国鄞县通志. 一第十七册民国鄞县通志. 二第十八册民国鄞县通志. 三康熙鄞县志第十九册乾隆桐庐县志光绪重修嘉善县志校勘光绪嘉善县志剳记第二十册光绪平湖县志民国平湖县续志第二十一册康熙海盐县志海盐县志补遗光绪海盐县志第二十二册民国海宁州志稿第二十三册光绪桐乡县志第二十四册同治湖州府志. 1第二十五册同治湖州府志. 2第二十六册光绪石门县志光绪乌程县志第二十七册光绪分水县志民国续修分水县志光绪归安县志第二十八册同治长兴县志民国德清县新志第二十九册同治安吉县志道光武康县志第三十册同治孝丰县志雍正宁波府志第三十一册光绪奉化县志民国奉化新志万历秀水县志康熙秀水县志第三十二册民国天台县志稿第三十三册民国象山县志象山县志文存疑第三十四册民国南田县志民国镇海县志镇海县新志备稿第三十五册光绪慈溪县志. 1第三十六册光绪慈溪县志. 2。
我的家乡--正定
我的家乡—正定吴兴小学周丽梅我的家乡古城正定,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华北平原中部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首都的南大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正定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如西汉南越王赵佗,是开发岭南第一功臣,被毛泽东称为“第一位南下干部”;三国名将赵子龙,位列“五虎上将”,智勇双全,英名传世;金代蔡松年、蔡珪父子,文开一代新风,鼎盛于金元朝野;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所作杂剧,火爆瓦市;明代有梁梦龙军功卓著,官至兵部、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清代梁清标既有入阁之仕绩,又以收藏历代书画珍品名播海内外。
悠久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风格独特的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著称,虽经历代王朝变迁,风雨剥蚀,古城内仍有隆兴寺、临济寺、开元寺、凌霄塔、华塔、古文庙等众多文物古迹。
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四处,在正定城内,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遗存都能找到实物例证,故有“九朝不断代”之誉,一九八九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三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如果您来到了古城正定,你一定会不停赞叹,因为古城已经完全换了容颜,全面开启最强“美颜”模式。
进入正定南城门前,你要经过一个小小的古镇,它就是南关古镇。
走进南关古镇,一股浓郁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青砖灰瓦的房屋古朴典雅,不远处的南城门雄伟壮观、气势非凡。
而最有看点的莫过于南城墙了,经过修复,正定古城墙巍峨宏伟的气势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的古城南门,月城和瓮城都已经恢复了往昔 " 三镇雄关 " 的威严与雄奇,秀丽的护城河在门前环绕。
进入南城门,迎面矗立的便是广惠寺华塔。
而华塔所在的燕赵大街就是古城的核心文化区域,燕赵大街长1500米,街道两侧都是两三层的明清风格建筑。
《正定各个村的来历》
《正定各个村的来历》正定各个村的来历【正定镇】北贾村:相传,村北村南原有两条河,村庄居于中间,因两河像夹,故名夹村,后人感字不妥,以谐音字“贾”字代替,又因位于县城北部,故名北贾村太平街:据记载,古代设置的掌握马及马政的官署太仆寺座落此街,故名太仆寺街,后群众俗成太平街。
生民街:由原石牌坊,鼓楼前,鼓楼后,南门里四条街组成,1947年解放正定县城时,为纪念牺牲于此的团长赵生民同志,将四条自然街合并,取名生民街东、西邢家庄:相传,从前有邢氏二人从山西迁来此地居住,兄居正定县西北部,弟落居县城东北部,后发展成村,均称邢家庄,为东,西邢家庄。
东、西柏棠:相传,这一带过去原是一片坟地,柏树林里成趟,俗称“柏趟”,后人在此定居,于柏林中植海棠,牡丹等花卉而驰名,即取柏棠二字为村名,后发展成两个自然村,故名东,西,柏棠,沿用至今。
大临济:由于该村紧邻滹沱河,曾是渡口,故名临济,后发展为两个自然村,称大临济。
岸下:该村建于明朝初期,始有朱姓先来定居,因北面是一个较高的岗坡地,南面地势较低,村庄坐落在高岸的下边,即称岸下。
西关:随着城池的建立,在此设有守卫,是进城的必经关口,西关由前关后关组成,因处在西门外,故名西关。
西门里:随着正定城的建立,在此设有守卫,是进城的必经关口之一,有西门里、井楼坊、庙后三条街于1947年组成,因该街坐落在西门内,故得名西门里。
西洋:该村西,南两面地势低洼,易于积水,形成一片汪洋,人们便以自然地理实体给村取名西洋,沿用至今。
教场庄:此地是宋代练兵的校场,内有营盘。
演武厅等,传说岳飞曾到此。
明朝末年岸下村几户姓张的到此处定居,故名校场庄,后讹为教场庄,沿用至今。
三角村:相传,该村建于明朝初期,崔,孙,沈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定居,得名三角村,后住户增多,即按居住地形更名为三角村。
城李庄:相传,名弘治年间,从山西迁来一户姓李的在此定居,故取名李家庄.为使县内村庄不重名,1981年更名为城李庄.城杨庄:相传,明代初期,本县有一名姓杨的武官退职后,定居此地,故取名杨家庄,后发展为大,小杨家庄两个自然村,1958年合并成一个行政村,为使县内村庄不重名,1981年更名为城杨庄.西洋:该村西,南两面地势低洼,易于积水,形成一片汪洋,人们便以自然地理实体给村取名西洋,沿用至今。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1)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今天,我们能够了解距今几十万年的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主要依靠的证据是A.想象B.传说C.化石D.文字记载2.如图所示的遗址位于A.北京市B.云南省C.陕西省D.浙江省3.“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受到民众爱戴。
”这位传说中的伟大人物是A.炎帝B.黄帝C.蚩尤D.大禹4.传说中,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三位著名的贤德之人——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中央集权制度5.学习历史要懂得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的区别。
下列连环画中,根据真实历史人物编写的是()A.B.C.D.6.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
与这些报纸名字有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8.2017年11月24日,中国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考察甲骨文的历史遗存,最适合去的地方是()A.B.C.D.9.下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处应填写的是()A.西周、东周B.西周、春秋C.东周、战国D.春秋、战国10.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平等,互利、兼爱、非攻”。
这一学派应是()A.儒家B.道C.墨家D.法家11.《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
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精神内涵相符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河北正定历史沿革
河北正定历史沿⾰正定历史悠久。
据考古证明,早在新⽯器时代中期,我们的祖先就劳作⽣息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地上。
春秋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鲜虞国定都新市(今新城铺村)。
周敬王三⼗⼀年(前489年,(前489年),晋国来鲜虞国,新市⼀带属晋国。
战国 周威烈王⼗⼆年(前414年),中⼭国置东垣⾢(今⽯家庄市东古城)、新市和权(今东权城)。
周威烈王⼆⼗年(前406年),魏国灭中⼭国,东垣⾢、新市属魏国。
周安王⼆⼗⼆年(前380年),中⼭桓公复国,东垣⾢、新市复属中⼭国。
秦 秦王政⼗九年,秦灭赵,东垣⾢改称东垣县。
汉 西汉初(前206年以后),东垣县属常⼭国。
⾼祖三年(前204年),析巨⿅郡之北境置恒⼭郡(治今元⽒县故城村),领东垣县。
⾼祖⼗⼀年(前196年)冬,⾼祖率军讨平东垣叛将赵利,改东垣县为真定县。
⾼后元年(前l87年),改恒⼭郡为恒⼭国,领真定县。
⼋年(前180年),恒⼭国复为恒⼭郡,仍领真定县。
⽂帝元年(前179年),避⽂帝讳,改恒⼭郡为常⼭郡,领真定县。
景帝中元五年(145年),置常⼭国(治今元⽒西北),领真定县。
武帝元⿍三年(前114年),废常⼭国为常⼭郡,领真定县。
武帝元⿍四年(前113年),析常⼭郡⼀部置真定国(治真定),辖真定、绵曼、菱城、肥累4县。
三国·魏 魏黄初元年(220年),真定县属常⼭郡。
新市县属中⼭郡。
西晋 西晋初(265年以后),常⼭郡治所移真定县。
⼗六国·后赵 ⽯勒九年(327年),置州、郡。
真定县属常⼭郡。
新市县属中⼭郡。
⼗六国·前燕 建熙七年(366年),置州、郡。
真定县属常⼭郡。
新市县属中⼭郡。
⼗六国·后燕 建兴⼗年(395年),置州、郡。
真定县属常⼭郡。
新市县属⾼阳郡。
北朝·北魏 皇始⼆年(397年),真定县属常⼭郡(治真定)。
新市县属中⼭郡(治卢 北朝·北周 宣政元年(578年)正⽉,析定州、常⼭郡各⼀部置恒州(治今正定镇),⼭、蒲吾⼆郡,真定县属常⼭郡。
国家文物局关于正定府文庙建设控制地带内文化鲁、文化增、陈玉杰翻建民宅项目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正定府文庙建设控制地带内文化鲁、文化增、陈玉杰翻建民宅项目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23.08.09
•【文号】文物保函〔2023〕864号
•【施行日期】2023.08.0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正定府文庙建设控制地带内
文化鲁、文化增、陈玉杰翻建民宅项目的批复
文物保函〔2023〕864号河北省文物局:
《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呈报正定府文庙建设控制地带内文化鲁、文化增、陈玉杰翻建民宅设计方案的请示》(冀文物字〔2023〕15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在正定府文庙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文化鲁、文化增、陈玉杰翻建民宅项目。
一、所报项目应补充开展必要的考古工作,进一步明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控制要求。
应适当增加对当地传统建筑空间、材料的呼应。
优化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外观可不限于仿古样式。
二、请你局指导相关单位根据以上意见对所报项目进行修改完善,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履行相应审批程序后实施。
三、请你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监管,组织专业机构参与指导,确保文物安全。
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重要文物遗存,应立即停止施工并
研提保护措施。
四、请你局督促、指导当地人民政府,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等相关工作,采取切实的管理和技术措施,调整优化古城内民居翻建的具体管控要求,防止古城内民居被逐步更替为整齐划一的仿古建筑。
此复。
国家文物局
2023年8月9日。
千年正定府省城北斗星
千年正定府省城北斗星
牛祯贵
【期刊名称】《中国市场》
【年(卷),期】2005(000)011
【摘要】@@ 正定历史悠久,古迹众多.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称,南越王赵佗、三国名将赵云、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明代吏部尚书梁梦龙等一大批历史名人都曾在正定风云际会.
县内现存37个文物保护单位中,有7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国之最20项.从这里走出的乒乓梦之队先后夺得46个世界冠军、14枚奥运会金牌.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牛祯贵
【作者单位】正定县委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古正定府府衙研究 [J], 戴建兵;许可
2.朝廷与府县——顺治朝下的正定府 [J], 戴建兵;靳志雄
3.清代正定府惜字社碑记考 [J], 岳改荣
4.从庙宇、官署、督军府再到博物馆太原府衙的千年变身记 [J], 陈峰韬
5.正定府商会的成立、初期组织运作及活动 [J], 申艳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定山西会馆遗存碑刻
余年,而有盐商蒲坂」张子辈同心发愿,载亩
顺治二年岁次乙酉三月谷雨日」
赡僧之举,意綦善矣!先是庵始即设田若干,
钦差分守河东道山西按察使司副使、郡
每香火岁月,计未尝不周。后祲灾频仍,
」二
三阇黎,鹄癯鸟散。诸商人忧之曰:将见白衣
人吴嵩胤沐手撰」
款下钤“吴嵩胤印”朱文印和“丁丑进士”
堂绝海潮音耶!土地究能养人,沧桑终有实
《晋宁庵白衣堂置买香火田地
流动,会馆这种地缘性的社会组织逐渐成为
碑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重修晋宁庵
同乡、同行业的商人在异地寄居、议事、联乡
碑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重修会馆过
情、笃情谊的场所。
庭碑》,内容均涉及坐落在正定南关村的山西
明清时期晋商四海称雄,富甲一方,足迹
会馆及其前身明代晋宁庵。现三碑分置隆兴
纳税契银壹两三钱二分。崇祯拾陆年拾壹月
像以祈庇佑,以壮观瞻。更增抱厦、川廊、旁
二十七日。”从中可知,当时地价为每亩用银
2.4 两,纳税比例为 5%,这为研究明末地价、
税制提供了一条可靠资料 。
殿、□房,且将失迷香火地亩尽为倍价归赎
有」数。遂延僧住持于中,以为朔望香灯之
奉。于三十年□□鸠工,于三十一年十月告
《正定县志·灾祥》知,自明崇祯元
纹,身部刻施银者姓名、商号名号及数额等 7
年(1628)至清顺治二年(1645),正定一带的
列(录文略)。此碑现存隆兴寺龙腾苑碑廊。
自然灾害有“崇正(祯)元年夏旱,五行志所谓
碑阳文字移录如下:
畿南赤地千里是也;十三年正月数风霾,风至
重修晋宁庵碑记 」
[2]
四月方止,又大旱;十四年大旱” ,寺院可能
正定南关广济桥考
正定南关广济桥考作者:樊志勇来源:《文物春秋》 2014年第5期樊志勇(中共正定县委党校,河北正定 050800)【关键词】正定;南关古石桥;明代;广济桥【摘要】2014年2月,在正定南关发掘出古石桥一座。
本文考证认为,此桥的名称为广济桥,而非运粮桥,始建于明代早期;桥下之河水系当时灌溉农田所用,而非运粮河;此桥在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官方修缮有两次,分别在清乾隆五十四年和道光十四年。
2014年2月24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在实施古城风貌恢复工程中,对南关古石桥进行了考古发掘(图一)。
此消息被新闻媒体相继报道,这座桥也被传称为运粮桥,并称在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右下角绘制的《河北道镇州城图》中就曾有过此桥的标记。
那么历史上此桥的名称是什么?正定志书上对此桥有过怎样的记载?《河北道镇州城图》中是否真有此桥的标记?历史上官方对此桥是否做过维修?兹就以上问题考述如下。
(一)此桥的名称为“广济桥”,其始建年代应为明代早期。
关于此桥的初建时间,目前尚未发现有准确的文字记载。
据正定地方志书的记载,其最晚也应始建于明万历之初。
在正定现存志书中,年代最早的明万历五年《真定县志》以及清顺治年间的《真定县志》均有“广济桥,县南门外一里”[1]的记述。
在此后修的县志中,因广济桥年代久远,故又被称为旧石桥。
清光绪年的《正定县志》中,标有南门外护城河及此河,两河之上皆有桥[2]。
由此可知:正定南城门外有两条小河及两座桥,两座桥一是南城门护城河桥,另一座就是刚发掘的这座石桥,其准确的名称应为“广济桥”。
关于传称在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右下角绘制的镇州城(正定古城)通往山西五台山的交通图中,南城墙下曾有过此桥的标记,其实他们并不是同一座桥。
莫高窟壁画中的《河北道镇州城图》这一巨幅的山水人物画,将自正定经五台山至太原的数百里山川、城镇、寺院、桥梁、亭台塔阁及人物活动场景尽绘其中。
此图粉本被考证创作于后晋天福十二年(947),但图中城门外护城河正前方的那条河并不是如今挖出石桥的这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