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

匡超人
匡超人

《匡超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内容及主题、结构、主要艺术成就。

2、精读《匡超人》一文,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

3、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范进中举》,54岁才中举人,喜极而疯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作品,一是《红楼梦》,一是《儒林外史》。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选自《儒》的文章——《匡超人》,重温伟大作品,体会伟大之处。(板书课题)

二、有关《儒林外史》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儒林外史》的内容、结构及及主题(参照教参和《骄子》)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1)内容:全书共56回,背景放在明朝,实写清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具体情节见《骄子》)

(2)结构:收为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3)《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

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

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3、艺术特色

(1)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

(2)讽刺艺术

三、节选前后的情节

1、节选前的情节:小说第15-18回里读到的匡超人形象

第15回:匡超人来到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柴行人消折了本钱,他不得回家,于是流落街头。遇到马二先生(八股选家),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理。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因此受到知县(课文中的给事中李老爷)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知县被审,匡超人因受知县提拔担心将会祸及自己,于是,他在潘保正(村长)的帮助下来到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商人,擅写诗文),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潘保正之弟)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超人,“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保正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2、节选后的情节(见《骄子》)

四、文本解读

1、结合课文第4-6段及第8-9段,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

明确: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

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耻--吹嘘自己(第9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态百出之人,是什么使他蜕变的呢?

2、我们不禁叹息,这个原本淳朴善良的匡超人,怎么会堕落成无耻之徒呢?你怎么认为?明确: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自身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马二先生、假名士们、潘三是他生活与交往的圈子。马二先生是一心鼓吹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假名士们借附庸风雅希冀名利双收;潘三是不择手段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功名富贵是他们的主流意识。在这个丑陋无形但又有巨大力量的环境的引诱与挤压下,生活其中的匡超人这样的青年士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这样作者就借匡超人表达了功名富贵观念毁灭了青年士子的精神生命的深刻主题。

过渡语:作者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艺术形象得益于他的高超的描写手法。鲁迅评价说,吴敬梓的写人艺术高超,能摄魂勾魄,那么在节选的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匡超人的?3、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举例说明)

eg1: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

(对比手法、细节描写)

eg2: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

eg3: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对牛布衣吹嘘,被当场揭露还嘴硬。

匡超人道:"这也是第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语言描写、辛辣的讽刺)

五、拓展--《严监生之死》

原文: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只因这一句话,有分教:…争田夺产,又从骨肉起戈矛;继嗣延宗,齐向官司进词讼。?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

层中堂内。次早打发几个家人、小斯,满城去报丧。族长严振先,领著合族一班人来吊孝;都留著吃酒饭,领了孝布回去。

《戏说严监生之死》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子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笔银子的,有说为两处田产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说:\'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她凑到严监生耳边低低地说了句。众人看严监生时,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还要从去年严老太爷的死说起.

严老太爷年事已高,不幸染了肺病,撒手西去.而此时碰巧大儿子严贡生出差未归,料理老爷子后事的责任就自然落到了小儿子严监生身上.

在围绕该土葬还是火葬的问题上,族人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土葬,另一派则坚持火葬.双方各自罗列理由一二三四五,争执不休,吵吵了三天三夜也没能敲定下来(幸亏严老太爷已经归西,不然听了这话估计非从棺材里跳出来不可.).

这时,人称\'铁算盘\'的严监生保持了高度清醒的头脑,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101遍的比较,演算,推敲,验证,最终得出结论:还是火葬好,火葬划算,省钱又省事。于是最后严监生一锤定音:火葬.

说办就办,严监生手忙脚乱地雇车,雇鼓乐班子,一路吹吹打打把老爷子运到了火葬厂。可人家不让,说还需要办一系列手续。经人指点,严监生颠颠地来到收费大厅。放眼望去,长长一溜收费窗口,活象一张张饥饿的嘴巴。严监生直看得腿肚子抽筋,倒抽凉气.

严监生硬着头皮蹩到第一个收费窗口,见窗口处贴着一张小标签,写着:50元(鲜花费).严监生心里打个哆嗦,想到随行还带有几个大花圈,灵机一动,就探头向窗口后面正忙于用手机炒股的中年妇女问道:“同志,用花圈代替一下鲜花,行不?”

“不行!”中年妇女目不斜视,从窗口硬邦邦地扔出一句,像丢出块大石头,差点没把严监生砸着。

严监生吓了一跳,忙向第二个窗口转移。他见窗口标签上写着:90元(卸尸费),马上肉痛起来,卸个尸还要90元,这不是明刀子宰人吗?于是他堆起笑容,问道:“同志,太贵了,能不能少点儿?”

窗口后面正埋头看报的小伙子,半天才抬头懒洋洋地瞟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你当这是啥地方?菜市场啊?讨价还价的? ”

严监生的笑容顿时僵在了脸上.难怪常听人家说,火葬场里有三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今儿算是真正领教了。挪到第三个窗口,标签上写着:90元(美容费).千不该万不该,严监生蹦出一句:“同志,这个美啥费能不能不交?”

窗口后面年轻小姐正跟人烫电话堡。被他打断,她美丽的瞳孔朝严监生翻了翻,小嘴撇成八字:\'火葬场大门朝南开,腰里没钱就别进来啊!瞧你这身穷酸相,一看就是个乡下土鳖!\'一句话把严监生呛得直翻白眼根子,恨不得立马冲进去赏这个目中无人的小姐两个耳括子.可转念一想,人死为大,倘若将来叫别人知道自己吝惜这几十块钱,耽误了老爷子火化归天,到时候不被族人戳断脊梁骨才怪哩!

严监生虽说吝啬成性,却也是个爱惜羽毛的人。财与名不可兼得,舍财而取名也。他这么

一想,只得乖乖交足了90块美容费.

接下来,严监生又一五一十地交纳了30元装尸费,120元卫生包,40元骨灰袋,70元遗体整理费80元消毒费,100元焚化园费,340元殡仪车费,380元火化费,520元告别礼厅费,等等。

最后,严监生扳扳指头,粗粗一算,总计竟达3800多元。眼看着自己半辈子的心血,眨眼儿间付诸东流,心疼得他叭叭直掉眼泪.

打这,严监生就添了块心病。他吃不下睡不香,整天忧心忡忡的。不出一个月,就病倒了。几天水米不进,人瘦的跟柴鸡儿似的,拎起来也没三斤重。

家里人吓坏了,连着请了几个大夫诊治。可这些大夫都束手无策,一个个把头摇的跟拨郎鼓似的.

严监生自知大限将至,一想到将来自己死后火化,高昂的火葬费又要花掉自己半辈子的心血,肠子就像打了结一样的难受。…… 所以他吊着一口气,咋也不肯咽下。

幸好,明白他心事的赵氏凑到他耳边,安慰道:“放心吧!老头子!我已经跟火葬场联系好了,拉到他们那里火化,可以打八折优惠.并且量大从优,要是一次火化俩人,能够优惠一半儿呢!”

奇迹出现了!原本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严监生污浊的眼睛陡然放亮了,干瘪的嘴唇轻微蠕动着,似乎在说着什么.

旁边的人费力巴交听了半天,才分辨出原来他说的是------“嗨,你咋不早说呢?

翻案: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对自己十分吝啬。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自己的吝啬。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他爱财、聚财,但有时慷慨。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薄情、慷慨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发掘,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

六、作业--假如匡超人活在今天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题目自拟)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2019年文档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 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扛鼎之作,它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深刻透彻,讽刺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关于此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大体分“反对八股科举说”“反对功名富贵说”“儒林痛史说”“指谪时弊说”“反映知识分子生活说”和“民主主义思想说”六种观点。[1] 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本书的创作矛头直指“儒林”中人。全书开头就通过王冕之口道出科举制使得“一代文人有厄”,确立了揭露时代弊病尤其是科举制之丑恶的出发点。作者通过塑造匡超人这一由善至恶的典型形象,深刻描述了科举制是如何把一个温良敦厚的少年毒害成市侩之徒的全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匡超人一步步坠入堕落深渊的轨迹来论证“反对八股科举”一说的合理性。 一、从人间至孝到孝悌尚存在第十五回中,匡超人的出场由马二先生引出。书中写道“那少年虽则瘦小,却还有些精神。却又古怪:面前摆着字盘笔砚,手里却拿着一本书看??马二先生见他戴顶破帽,身穿一件单布衣服,甚是蓝缕”。最基本的保暖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仍能做到手不离书――匡超人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清贫清秀而又好读好学的书生。接下来,匡超人吐露出流落异乡,得知父亲生病却无法回家侍奉,心中无限苦楚的窘境,谈话中更是几度落泪,一个贫苦不堪却又一心尽孝的孝廉形象跃然纸上。当马二先生问道可想读书上进时,匡超人答道:“我现今衣食缺少,还拿甚么本钱

读书上进?这是不能的了。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不如早寻一个死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匡超人流露出深深的自责,体现了他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孝心,此外也可以看出他内心对举业其实是热衷的,只不过碍于生计而暂未付诸行动罢了。这实际上正是作者为后文早早埋下的伏笔,人物的悲剧命运也由此初露端倪。 科举制度的忠实信徒马二先生除资助匡超人回乡外,还讲了许多考取功名甚至包括奉养父母不及举业重要的道理给他。读到这里,读者不禁黯然,在历来推崇“百善孝为先”的古代中国,生身父母竟也比不过扬名立万,可见彼时文人之间的不正之风盛行到何种地步。马二先生本身处境也并不宽裕却极尽所能帮助他人,他的热心肠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他为自己的善举沾沾自喜时,殊不知也正是他这一番迂腐至极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长篇大论在匡超人心中埋下了醉心举业的种子,使得一个原本淳朴的少年走上了求取功名的不归之路。事实上这并非个例,而是社会制度使然,是一些深受科举制度荼毒而变得麻木不仁的牺牲品反过来继续腐蚀千千万万青年人的时代缩影。 匡超人回到家中对父亲尽心侍奉,百依百顺,堪称恪守孝道的典范,在此不提。铭记马二先生教诲的他每夜读书到四更鼓,也正因此而被知县李本瑛赏识,从而使得他的命运发生了第一次转折。得知知县有意提拔自己,匡超人“只觉喜从天降”,在尽孝与功名发生冲突时第一次违反常态选择了后者,独留病中的老父“每日眼泪汪汪望着门外”,自己最终却如愿以偿“连科及第”。如果说以前在父亲身边形影不离的匡超人称得上“人间至孝”,那么如今的他只能勉强算

匡超人(教师版)

《匡超人》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以及吴敬梓。 2、诵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3、梳理并概括课文故事情节。 一、相关常识 1、阅读课前提示,了解《儒林外史》复杂的主题思想。 2、补充介绍: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儒林外史》全书56回,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3、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吴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4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二、小说第15-18回里的匡超人形象。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

匡超人

《匡超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内容及主题、结构、主要艺术成就。 2、精读《匡超人》一文,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 3、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范进中举》,54岁才中举人,喜极而疯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作品,一是《红楼梦》,一是《儒林外史》。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选自《儒》的文章——《匡超人》,重温伟大作品,体会伟大之处。(板书课题) 二、有关《儒林外史》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儒林外史》的内容、结构及及主题(参照教参和《骄子》)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1)内容:全书共56回,背景放在明朝,实写清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具体情节见《骄子》) (2)结构:收为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3)《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 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 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3、艺术特色 (1)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 (2)讽刺艺术 三、节选前后的情节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任务 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在拓展延伸部分,让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讨《儒林外史》的独特结构及其讽刺手法等艺术成就,从中外文学视野的高度来观照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 学习准备 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 学生── 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初步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教师── 4.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作品的基础知识,把握人物形象特征,并且制作课件,通过声光效果,以及各种的文字资料,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学生的视野。 教学环节一:说说“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阶层?这些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关系,答案便不言自明。 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作者取材视角之独特,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教学环节二:说说你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晚年潦倒扬州,常吟张祜诗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而一语成谶,五

匡超人导学案答案

《儒林外史——匡超人》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走进文本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个字的只有两部作品,一是《红楼梦》,一是《儒林外史》,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选自《儒林外史》中的文章《匡超人》,重温伟大作品,体会伟大之处。 二.说说你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 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 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3、《儒林外史》的结构: 本书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例如,正文部分首先写的是周进,由周进选录范进,小说转入对范进的描写,又由范进路遇了严监生,接着小说开始对严监生的描写,严监生的遗物给他的哥哥严贡生,小说开始描写严贡生;同样,由范进写到王惠,由王惠写到蘧公孙,由蘧公孙写到娄府二公子;由蘧公孙写到马二先生,由马二先生写到匡超人,像串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糖葫芦式"结构。 鲁迅评价"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能紧紧围绕反对科举制度这个主题,让各类人物与事件轮番出场,能深刻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4、《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达到中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三.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书中正面人物杜少卿等也不过三回的篇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今天我们通过节选的课

匡超人

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痛丑的匡超人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学生说明: 这项内容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时段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接触,并且进行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在对传统古典小说结构知识与语言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儒林外史》这部结构独特、艺术表现手段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对科举制度以及古代士林有所了解。 教学理念: 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延伸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任务: 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思路与步骤: 学习准备: 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 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幻灯片显示文字) 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幻灯片出现问题)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学生说明: 这项内容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时段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接触,并且进行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在对传统古典小说结构知识与语言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儒林外史》这部结构独特、艺术表现手段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对科举制度以及古代士林有所了解。 教学理念: 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延伸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任务: 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思路与步骤: 学习准备: 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 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幻灯片显示文字) 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幻灯片出现问题)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作者取材视角之独特,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步骤二:说说你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解析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学习重点

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3.练: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 《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挥霍俱尽。后又屡试不第。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2.相关链接 《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批判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八股选家马二先生为骗子洪憨仙送葬归来,途中碰到匡超人。由此,故事转到匡超人身上。匡超人流落他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其孝心与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来知县被审,他惟恐祸及自己,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杭州。先与景兰江、浦墨卿、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来聚会,互相唱和。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的帮助下娶了妻。接下来就是节选部分。第二十一回“冒姓字小子求名念亲戚老夫卧病”,写的是牛浦郎在庵里念诗,趁和尚下乡念经,偷看牛布衣诗稿,喜出望外,想在同姓“牛”字上做文章。于是请郭铁笔刻了“牛浦之印”“布衣”阴阳二方图章。卜老爹将外甥女嫁与牛浦郎。一日牛浦郎讨赊账路过庵前见几匹马在庵门口,便大着胆进去看,原是老和尚的学生做了京里九门提督,现齐大人请老和尚到报恩寺去做方丈。老和尚将庵中之事托于牛浦郎就走了。牛浦郎的祖父见店里生意一日不如一日,气出病来,不久归天,卜老爹帮办了后事。牛浦郎从坟上回来,要棺材钱的,要布钱的都来了,只得把间半房子典给屯浮桥上抽闸板的闸牌子,小两口儿搬到卜老爹家去住。 三、夯实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在《儒林外史》中与“匡超人”相关的情节有: 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社会给他这样三条路,他巧妙地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可是当他侍奉久病的父亲,敬事兄嫂,亲睦乡里,表现出人性的纯良时,他只能是个卖豆腐的小百姓;而当他变质之后,他却拥有了荣耀和幸福,“高兴长安道”,扬扬得意了。小说通过匡超人的人生蜕变,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士林阶层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课文节选的部分为匡超人二到杭州,灵魂发生急剧蜕变之后的故事。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可憎.(zēng) 2.肄.业(yì) 3.诰.命(gào) 4.盘桓.(huán) 5.妆奁.(lián) 6.衣衾.(qīn) 7.装殓.(liàn) 8.招赘.(zhuì)

匡超人

导读提纲: 1、课前阅读《儒林外史》15-18回(参考材料1),全面了解匡超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经历; 2、读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匡超人的蜕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突然? 《匡超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 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以范进、周进等典型的儒林怪事引入正文的学习) 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参看《立体课堂》及相关的材料) 三、疏通文意(对照课下注解,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四、谈出阅读小说后的初步感受(内容、形式不拘) 五、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作者对笔下的匡超人及其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和抨击吗?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1、讨论一: 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你的独特感受 对待家人的态度执意送夫人下乡 隐瞒婚史,再结夫妻 置办丧事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潘三入狱,恕不探望 怕承担赏罚明之虞 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

儒林外史匡超人跟踪检测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七)《儒林外史》——匡超人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憎.恶(zèng)诰.命(gào) 擂.鼓(léi) 差.劲(chà) B.装殓.(liàn) 拗.断(ǎo) 泥淖.(nào) 什.物(shí) C.黏.稠(nián) 揣.知(chuǎi) 孝悌.(dì) 衣衾.(jīn) D.丝绦.(tāo) 国子监.(jiān) 横.死(hèng) 冠.军(guàn) 解析:选B A项,“憎”应读zēng;C项,“悌”应读tì,“衾”应读qīn;D项,“监”应读j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招赘面如土色肆业千真万确 B.粘帖嚎天喊地旗竿沉鱼落雁 C.盘桓摽梅之候妆奁闭月羞花 D.侥幸粉底皂靴恍若九宵云外 解析:选C A项,肆—肄;B项,帖—贴,竿—杆;D项,宵—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一轮一轮激烈的角逐中,各种技术各种打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最后,来自人大附中的袁继平老师夺得了男单的冠军。 B.这些天才少年作家,使得一些杂志社和出版社的生意日进斗金。甚至一些出版社在 明知作者是抄袭的情况下,仍大吹大擂 ....地将其作品推向市场。有了这样的培养环境和土壤,试问如何不出现“姚抄抄”这样的“才女作家”? C.冰灯是黑土地的杰作,也是哈尔滨人的骄傲。每当华灯初上时,公园里到处是珠围 .. 翠绕 ..、彩灯璀璨,满园生辉,宛如水晶宫一样。 D.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 ....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解析:选D D项,“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指干尽坏事。A项,“眼花缭乱”,形容事物复杂纷繁,使人眼睛发生迷乱。B项,“大吹大擂”,意为大肆宣扬,过分地夸张或吹嘘。C项,“珠围翠绕”,形容厅室等豪华富贵,亦指盛装饰容。 4.(全国大纲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匡超人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本文,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 2、根据主人公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社会现实意义; 3、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学习作品的讽刺手 法,理解作者笔下匡超人的典型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主要是教读法和课上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成为“人上人”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是中国古代很多读书人的愿望,正所谓“学而优则仕”。正因为这种古代科举选仕制度,使很多读书人人格出现的变异,为了自己的官路亨通而不惜泯灭良心改变自己。今天就让我们漫溯历史长河,与吴敬梓一起看看那时的读书人是如何变异的。 2、回顾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1701-1754),字______,号______,安徽省全椒县人,____小说家。出生于世代书香官宦家庭,家境破落让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科场失利又使他对科举的腐败、士大夫阶层的堕落有了清醒的认识,最终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历时十余年时间,创作出惊世之作________。五十四岁客死扬州。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_______小说(_____小说)。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_______________为主要描写对象,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检查预习效果: 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匡超人发迹(1)潘三被抓(2,3) 骗妻回乡,停妻再娶(4,5,6) 回乡取结,厚葬妻子(7) 拒看潘三(8)路遇牛布衣(9) 4、请快速阅读课文第4-6段,8-9段,讨论如下问题: 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对应学生用书P35)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可憎. (z ēng ) 2.踌.躇(ch óu ) 3.诰. 命(g ào ) 4.盘桓.(hu án ) 5.妆奁. (li án ) 6.衣衾.(q īn ) 7.装殓. (li àn ) 8.戛.然而止(ji á) (二)多音字 1.差????? 差.遣(ch āi )参差.(c ī) 2.监????? 国子监.(ji àn )监.牢(ji ān ) 3.粘????? 粘.贴(zh ān )粘.液(ni án ) 4.拗????? 拗.不过(ni ù)拗.口(ào )拗. 开(ǎo ) 5.揣????? 揣.知(chu ǎi )挣揣.(chu ài ) 6.冠????? 冠.冕(gu ān )沐猴而冠.(gu àn ) 二、写准字形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在《儒林外史》中与“匡超人”相关的情节有: 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社会给他这样三条路,他巧妙地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可是当他侍奉久病的父亲,敬事兄嫂,亲睦乡里,表现出人性的纯良时,他只能是个卖豆腐的小百姓;而当他变质之后,他却拥有了荣耀和幸福,“高兴长安道”,洋洋得意了。小说通过匡超人的人生蜕变,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士林阶层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课文节选的部分为匡超人二到杭州,灵魂发生急剧蜕变之后的故事。

匡超人 教案

《匡超人》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 2、掌握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精读文章,立足文本,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 2、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 教学重点 1、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 2、认识作者塑造匡超人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 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 一、导入 说说“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同学们心目中,深受儒家影响的儒士是什么形象呢? (学生回答) 同学们说了自己心目中的儒士形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篇补充材料,来看看文中的人物是否符合同学们心目中的儒士标准。 二、给学生5分钟时间,阅读补充材料,思考文中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善良、勤劳、孝顺、谦恭有礼 三、匡超人人物形象分析 《匡超人》节选自《儒林外史》,匡超人身为儒林中人,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自主阅读思考,在文中找出最能突显匡超人性格的描写,勾画出来并作旁批。 5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匡超人的人物形象,作好记录并挑选中心发言人。 从分析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与选文中的“他”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是,要告诉大家的是,选文中的这个“他”就是匡超人,这个原本淳朴善良、讲孝道、重情义的匡超人,怎么会堕落成无耻之徒呢? 四、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1分钟思考并作记录:匡超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结合之前的背景介绍思考)5分钟小组讨论,综合观点。 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本身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 马二先生、假名士们、潘三是他生活与交往的圈子。马二先生是一心鼓吹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假名士们借附庸风雅希冀名利双收;潘三是不择手段求取功名富贵的人。

匡超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匡超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导读提纲: 1、课前阅读《儒林外史》15-18回(参考材料1),全面了解匡超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经历; 2、读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匡超人的蜕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突然? 《匡超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的情感态度; 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的情感态度;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 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以范进、周进等典型的儒林怪事引入正文的学习) 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参看《立体课堂》及相关的材料) 三、疏通文意(对照课下注解,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四、谈出阅读小说后的初步感受(内容、形式不拘) 五、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对笔下的匡超人及其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和抨击吗?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1、讨论一: 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你的独特感受 对待家人的态度执意送夫人下乡 隐瞒婚史,再结夫妻 置办丧事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潘三入狱,恕不探望 怕承担赏罚明之虞 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

中国小说欣赏儒林外史匡超人

中国小说欣赏儒林外史匡超人测试题 2019.9 1,曾经和关羽,张飞兄弟两人打的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将为? 2,黄巾贼程志远为何人所杀? 3,赤壁之战中,谁献策诈降曹操? 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5题。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 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 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 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 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 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 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扣 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 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 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 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 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条,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二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是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38回改写) 1.依据本文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案 (1)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2.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4.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5.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 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 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以范进、周进等典型的儒林怪事引入正文的学习) 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三、初步理解小说内容(对照表格读懂课文内容)

四、谈出阅读小说后的初步感受(内容、形式不拘) 五、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作者对笔下的匡超人及其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和抨击吗?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1、讨论一: 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为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你的独特感受 对待家人的态度 执意送夫人下乡隐瞒婚史,再结夫妻 置办丧事 对待儒林旧友的 态度潘三入狱,恕不探望怕承担赏罚明之虞 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善良纯净,讲孝道、重情义。 2、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这个心地善良、讲孝道、重情义的青年的? (让学生回顾小说15-18回中读到的匡超人形象,师生共同参与探讨) 教师明确:(见参考资料2) 3、讨论三: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