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
匡超人人物小传300字

匡超人人物小传300字
摘要:
1.匡超人的简介
2.匡超人的成就
3.匡超人的影响
正文:
匡超人,原名匡志坚,是我国著名的人物传记作家。
他出生于20 世纪初,自幼酷爱文学,青年时期开始从事写作。
匡超人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为人物传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匡超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一系列人物传记作品。
其中,《朱元璋传》、《李鸿章传》等作品,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还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匡超人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物传记作品被誉为“中国传记文学的瑰宝”,对于传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匡超人的作品还为大众普及了历史知识,提高了人们的历史意识。
在国际上,匡超人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总之,匡超人作为一位杰出的人物传记作家,他的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领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主要情节概括200字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主要情节概括200字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明朝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家族在朝廷官场中的兴衰和变迁。
而其中,匡超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匡超人是小说中一个非常有野心和抱负的人物,他在官场上经历了多次起起伏伏,一度在朝廷中升官,但最终因为政治斗争被贬职至乡间。
在这个过程中,他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家族的责任感。
在小说中,匡超人不仅仅是一个官员,更是一个家族重要的代表。
他在面对政治斗争和家族利益时,经常做出一些艰难的选择,并且展现出了他争取权力和地位的野心和决心。
然而,他也因此而失去了许多朋友和亲人的信任和支持。
匡超人的命运,凸显了中国古代官场的残酷和现实,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家族在政治斗争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儒林外史匡超人小传200字

儒林外史匡超人小传200字
从小,匡超人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情和学识。
他聪慧好学,勤奋好问,深得父母的喜爱与鼓励。
在家庭的熏陶下,匡超人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匡超人十岁登京赶考,结果中了举。
在学习的道路上,匡超人并没有止步不前,他励精图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勤奋好问,广泛涉猎经史子集,钻研儒家经典。
他的才华被人们所赞誉,成为了当地的学术宠儿。
匡超人对社会的现状深感不满,他常常对国家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呼吁社会上的贤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国家的治理,使国家能够早日走出困境,重振华夏风采。
在匡超人的影响下,许多贤人士大夫纷纷加入他的行列,一起商议国家大政。
匡超人积极向上,请辞数次都遭到了皇帝的拒绝,但他并没有气馁。
最终,匡超人和他的专门知识团队成功地为国家出谋划策,促成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的政策。
匡超人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一代伟人,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一生投身于国家的政治建设,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儒林外史匡超人作文600字

儒林外史匡超人作文600字
匡超人这哥们儿,简直就是咱们普通人的励志典范。
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愣是靠着一股子倔强和勤奋,一步步爬出了山沟沟,走进了大城市的学堂。
说实话,匡超人一开始并不被人看好。
他那土里土气的样子,一开口就是满嘴的家乡话,让人忍不住想笑。
但他可不在乎这些,一头扎进书本里,就像个拼命三郎。
别人嘲笑他,他不以为意;别人看不起他,他也不在乎。
他就那么一股脑儿地学,一门心思地想要改变命运。
有一天,匡超人终于时来运转了。
他的文章被一位大人物看中了,从此他的生活就像开了挂一样,一飞冲天。
他不再是那个被人瞧不起的土包子,而是成了人人羡慕的成功人士。
但他没变,他还是那个匡超人,心里装着家乡,装着那份对知识的热爱和执着。
匡超人有时候也会回到家乡,和那些老朋友聚聚。
他还是那么亲切,那么接地气。
他会用一口流利的家乡话,跟大家讲述他的经历,分享他的成功。
他说,他能有今天,靠的就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靠的就是那份对梦想的坚持。
匡超人,他就像咱们身边的一个普通朋友,但他的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不平凡的力量。
他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坚持,咱们也能像他一样,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儒林外史》匡超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匡超⼈物形象《儒林外史》匡超⼈物形象⼀、由良变劣匡超⼈本是个孝顺、勤勉的良家⼦弟,可是,当他在不断向上⾛的过程中,他在慢慢地改变,变得势利虚伪,与腐俗同流合污。
近朱者⾚,近墨者⿊,他的社会地位看似不断上升,其实他在逐渐地堕落,内⼼早已腐坏,不成模样。
前期的匡超⼈是⼀个懂事⼜善良的孝⼦,内⼼真诚纯洁。
家中贫寒,⽆法供其上学,于是他就跟随客⼈到省城卖柴,减轻家中负担,哪知折了本,只得流落他乡。
从这⾥便可以看到匡超⼈很懂事,为了减少开⽀,⽢愿背井离乡,独⾃⼀⼈在外打拼。
同时,在遇到马⼆先⽣时他说:“...只是⽗亲在家患病,我为⼈⼦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 1]回到家的他,每天都亲⾃照看⽗亲。
匡⽼爹⾝体很不好,不能下床出恭,有⼀次想⽅便,可是匡超⼈不想让⽗亲难受,就让⽗亲把腿搭在⾃⼰的肩上,能舒服地出恭。
⽩天,他要杀猪卖⾁磨⾖腐,赚钱养家;晚上,他还要在⽗亲⾝边读书,照顾⽗亲,直到⽗亲睡去他才会休息。
再有阿叔来催他们搬家时,“...阿叔见他这番话说的中听,⼜委婉,⼜爽快,倒也没得说的了...”[2]房屋着⽕了,急忙背着⽗亲逃了出来,⽽他的哥哥却害怕得不知去了哪⾥。
......担⼼⽗亲病情、⽇夜照看⽗亲、挑灯夜读、冒⽕救⽗等等都可以看出匡超⼈多么地善良、孝顺,不争不抢,不急不躁,⽢⼼为家庭付出。
没有抱怨,没有觉得⽗母是拖累,⽽是尽⼼尽⼒照顾⽗母。
可是,⼀个淳朴的少年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富贵荣华,抛弃了道德仁义,变得虚荣、堕落。
⼀天夜间,他在⽗亲跟前念书,知县得知有如此孝顺之⼈,便告知其应试童⽣,必提点。
果然匡超⼈取得了乐清县第⼀名⼊泮,联科及第。
进城拜谢知县,并认知县为⽼师,可当提到说学⾥⽼爷传他去见,还要⾏进见之礼时,他说:“我只认得我的⽼师,他这教官,我去见他做甚么?有什么进见之礼?”[3]从这⾥可以看到匡超⼈性格已经开始发⽣变化了,学⾥的⽼师是启蒙之师,本应去拜见拜见,他却⼗分不情愿,反⽽去谢知县。
匡超人人物小传300字

匡超人人物小传300字
【实用版】
目录
1.匡超人的基本信息
2.匡超人的成就
3.匡超人的影响
正文
匡超人,原名匡志坚,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一步步走向了成功的道路。
匡超人的一生,成就斐然。
他在科学研究方面,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科技进步奖,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教育领域,他致力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办了多所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此外,匡超人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推广和发展。
匡超人的一生,对我国的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匡超人人物小传200字

匡超人人物小传200字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
他出身贫寒,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在遇见马二先生后,他开始接触到儒家的思想,逐渐意识到科举之路的重要性。
他发愤图强,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秀才。
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匡超人逐渐迷失自我,变得虚伪、薄情。
他与曾经帮助过他的潘三结交,为其提供伪造文书的便利,开始了违法之路。
最终,他的名誉和人格毁于一旦。
这个人物的转变和堕落,揭示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腐蚀。
概括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概括匡超人的人物形象匡超人是一位在市井中默默行动的义士,他的人物形象在社会中被广泛传颂。
他勇敢无畏,心系民众,不畏艰险和困难,为了正义而奋斗。
首先,匡超人的勇猛英勇是他人物形象的一大特点。
他常常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以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拯救无辜的人们。
他不怕危险、不畏挑战,总是敢于冲在最前面,无论是在遇到犯罪嫌疑人还是面对自然灾害,他总是勇往直前,用自己的力量保护人们的安全。
他的勇敢激励了无数人,成为他们追随和学习的榜样。
其次,匡超人的关爱之心也是他形象的重要一面。
他对弱者和受难者有着特殊的关怀,总是尽力帮助他们。
他对贫穷的人们给予援助,对受欺凌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他不仅仅解决眼前的问题,更关注背后的原因,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人的命运。
这种关爱之心使得匡超人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英雄形象,他的善良和慈悲感染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再者,匡超人的坚持和毅力是他人物形象的又一亮点。
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他总是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在面临失败时也不会妥协,而是坚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尽力去实现它。
他的坚持和毅力感染了无数人,让他们明白只要有决心和努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这种坚持和毅力成为匡超人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
此外,匡超人还具有正义感和公正的品质。
他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原则,相反,他会用自己的力量来扩大正义的范围。
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致力于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公正和正义。
他坚信只有通过公正和正义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综上所述,匡超人是一位勇猛无畏的英雄形象,他的关爱心、坚持和毅力、正义感和公正品质让他成为了一个值得敬仰和学习的典范。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个人的力量是可以改变社会的,并且激励了无数人为实现社会的公正正义而努力。
他的人物形象在社会中被广泛传颂,并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匡超人描写方法

匡超人描写方法
描写匡超人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强调他的力量和能力:可以使用形容词来描述他的力量,比如“无比强大的力量”、“无坚不摧的力量”。
2. 描绘他的外貌:比如他通常穿着蓝色的连身服,上面有一颗红色的S标志,腰间系着一条红色的腰带。
他拥有帅气的外貌和英俊的面容,可以描写他的眼睛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脸上透露出自信的神态。
3. 描写他的动作和神态:可以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比如在描写他躲避遭难的潘三时,可以表现出他的虚伪和势利;在描写他逼娘子回乡下时,可以表现出他的急功近利。
4. 描写他的语言和心理:可以通过描写匡超人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比如在描写他与他人的对话时,可以表现出他的机智和狡猾;在描写他的内心独白时,可以表现出他的野心和欲望。
这些方法可以结合使用,使匡超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分析及事件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分析及事件
匡超人物形象分析及事件:
1、匡超人年少是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是个淳朴可爱之人。
书中描述:他在马二先生资助下回到家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
”父亲卧病在床,他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
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
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2、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入一群无法取得功名的假名士之中。
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这些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命清高,却意图投机取巧侥幸名利双收的理论污染,思想开始蜕变,被这些人同化。
书中写到:虽然马二先生教他懂得了读书人应以文章举业为主,但这条路终究是难走的,况且此时的恩师李本瑛已被人诬告摘了印,无人提携,于是匡超人转身投入到西湖斗方名士们所吹捧的“终南捷径”之中了。
3、匡超人渐渐在这个污浊社会的学有所成,习得一身暴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
书中叙述:他本已娶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只这三个字的谎言使他又得娶李“恩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外甥女,又得了极其可观的数百金的装奁,享了好几个月的天福。
课件7: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王冕天性聪颖,不足二十岁就贯通了天文、地理、 经史上的各种学问。他生性高蹈,不求仕进,自制 了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肥的衣服,每逢花明柳 媚之时,便以牛车载了母亲到处玩耍,尽享天伦之 乐。知县派人请他出山,他辞别母亲,离乡背井而 去;朝廷遣官来召,他就连夜逃往会稽山下。作者 开宗明义,把终身不愿为官、最后退隐山中的王冕 作为品质高洁的代表,对那些边读书并能以孝事亲 的人士大加称赞。全书借王冕引出一大批儒生来。
另外,作者还将与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各 式各样人物的众生相展现在读者眼前。如汤县令为 自己的仕途着想,对说情人回教师父施以酷刑,终 于激起民愤,闹到按察院,汤知县仍然“大摇大摆 地出堂发落”。
《儒林外史》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卷,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为描写对象,深刻批 判了科举制度和功名利禄观念,进而否定了汉唐以来封 建士人传统的人生道路,并且通过这种批判也揭示了当 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用古代道德规范来扭转颓 败世风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必将破灭。
《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对以 后的讽刺小说有极深远的影响。
质疑析疑
1.本文选用了哪些典型材料来刻画形象? 答:
节选部分中的以上几件事,集中表现了匡超人的蜕变。 其中转折点是岁考成功,“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 又集中体现在两件事上:对待潘三态度的转变和停妻 再娶。作者运用典型的材料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以功名 富贵、个人荣辱为选择砝码的典型形象。
3.《匡超人》这篇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有什么 特色?
本篇小说在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 细节和语言描写。比如:自己结发妻子郑氏死了,只 是“落下几点泪来”,还有,“……这马纯兄理法有 余,才气不足……惟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另外还有心理描写,如:停妻再娶时,“戏文上说的 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
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件

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件一、早年经历匡超人(1828-1902),字鸿轩,号慎斋,江苏省宜兴县人。
他诞辰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显出了过人的才华,深受父亲匡明廉的影响。
在家庭的教育下,匡超人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经史子集的浓厚兴趣,对儒家学说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二、学习经历1. 匡超人少年时曾在当地的私塾深造,师承有深厚教学传统的名师悟宋祥。
在师从悟宋祥期间,匡超人深入研究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奠定了他深厚的儒学基础。
2. 匡超人后来前往苏州读书,师承名师编学庵。
在编学庵学习期间,匡超人不仅加强了对周易、尚书、礼记等经典的研习,还广泛涉猎了古今文史名著,并且勤加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
三、教育事业在完成学业后,匡超人回到了宜兴县,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投入到乡里教育事业之中,积极扶持学校办学,重建教学制度。
他还创办了宜兴县第一家私立书院,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学子,对地方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政治生涯1. 匡超人始终关心国家政治,他曾多次上书朝廷,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政治建议,并且多次受邀参与地方政务,协助地方官员处理政务事务。
2. 后来,匡超人得到了清朝政府的赏识,上升为宜兴县丞。
在担任官职期间,他继续推行教育改革,开展民生工程,积极参与地方政务,推动了宜兴县的发展。
五、文化贡献1. 匡超人一生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撰写了大量著作,如《周易新说》、《春秋大义》等,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阐释,使之更加贴近时代和实用。
2.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倡民族精神,不断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并在社会上倡导儒家思想,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
六、老年生活匡超人在晚年依然勤奋读书、著述,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一直未曾停止对儒家学问的探索和弘扬。
直到去世,他的思想和学术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特色成就1. 匡超人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当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地方政务方面也取得了较高成就。
《儒林外史》第15回匡超人形象孝顺的表现

《儒林外史》第15回匡超人形象孝顺的表现
《儒林外史》第15回中,匡超人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他的孝顺。
具体表现如下:
匡超人在牛布衣等人面前依旧夸赞自己的父亲,“……先父在家时,每夜四鼓以前,一定起来读书;遇着极冷的天气,还要炉叠起来,凿地作冰篆。
六经上面的字象碑刻一个样。
”在旁人看来,匡超人如此夸赞自己的父亲,是“孝顺”的表现。
当牛布衣质疑他买父亲棺材的钱,匡超人答道:“舍下不敢妄自尊大。
在六经范围里,却也不到得别死了我。
”依旧维护自己和家人的颜面。
以上就是匡超人在《儒林外史》第15回中展现出的孝顺形象。
儒林外史匡超人对科举的态度

儒林外史匡超人对科举的态度
儒林外史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了明末清初士人的生活。
其中的主要人物匡超人对科举制度有着独特的态度,他的观点也反
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的看法。
匡超人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和深厚学问的士人,他对科举制度
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
在他看来,科举制度虽然可以选拔人才,但
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他认为科举制度过分强调应试能力,而忽视了
对人才的全面评价。
在小说中,匡超人曾经说过,“科举之法,不
过是世间一种卑鄙的游戏,却要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
匡超人认为,科举制度导致了士人们为了应试而埋头苦读,而
忽略了对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他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而不是单纯依靠应试能力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
他对科举制度的批
评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和批评。
然而,虽然匡超人对科举制度持有批判的态度,但他并不是完
全否定这一制度。
在小说中,他也曾表示过,科举虽有弊端,但也
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只是应该改革完善,使之更加公正合理。
他主张应该注重对人才的全面评价,而不是单纯依靠应试能力来选
拔官员。
总的来说,匡超人对科举制度持有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态度,他认为科举制度应该改革,使之更加公正合理,注重对人才的全面评价。
他的观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科举制度的一些不满和批评,同时也反映了对选拔人才方式的思考和探索。
匡超人读书笔记

匡超人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匡超人是其中一个性格前后反差较大的人物。
他自小上过几年学,因家寒无力读书,于是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到省城,在柴行里记帐。
后来,客人消折了本钱,匡超人工资无着落,流落到城隍山测字为生。
匡超人在回乡途中,搭上了郑老爹的船。
他对郑老爹非常尊重,一口一声只叫“老爹”,这让郑老爹甚是欢喜。
船到岸后,郑老爹没有问他要饭钱。
匡超人回到家乡,正逢同宗的三叔谋买了他家房屋,要赶他病中的父亲出门。
他委婉地向三叔说明了情况,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此时的匡超人,非常讨喜,与他家作对的三叔也夸他“在外边学得恁知礼,会打拱作揖”。
匡超人的父亲中风后,他在床前放一个瓦盆接着,把父亲下半身搬出床外,脚架在一张凳子上,而他则跪在地上,把父亲的两条腿扛在肩上。
他白天杀猪、磨豆腐去卖,夜里点灯念文章。
有一次他读书读到二更天,夜行的李知县知道后非常赏识他,激励他参加考试,后匡超人考中秀才,选为案首(即第一名)。
不久,匡超人的父亲去世,临终前对他说:“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
心事。
”。
儒林外史41回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41回人物形象一、马二先生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位老秀才,拥有丰富的学问和见识。
在41回中,马二先生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学问渊博:马二先生不仅通晓四书五经,还对历史、天文、地理等领域都有深入的了解。
他对各种学问的掌握程度,让人们惊叹不已。
2. 思想开明:马二先生并不像其他迂腐的儒生一样固守陈规,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对于不同见解的人也能够包容。
他强调做学问要“务本求实,不拘俗陋”,这种开明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3. 为人正直:马二先生在生活中非常简朴,没有那些虚浮的习气。
他不肯违背自己的良心去追求名利,更不愿意为了谋取利益而伤害别人。
二、匡超人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年轻才子,他在41回中的形象如下:1. 勤奋好学:匡超人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从小就酷爱读书,通过自学成才。
他的才华得到了马二先生的赏识,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 敢做敢当:在故事中,匡超人遇到了不少困境,但他总是能够坦然面对,勇敢地去解决困难。
他从不推卸责任,敢于担当的精神让人钦佩。
3. 知恩图报:匡超人对马二先生非常感激,不仅因为马二先生帮助了他的学业,更因为马二先生的为人处世让他受益良多。
匡超人对马二先生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体现了他知恩图报的品质。
三、牛浦郎牛浦郎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角色,他在41回中的形象如下:1. 虚荣心强:牛浦郎非常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但他并没有真才实学,只是通过模仿别人的文笔来炫耀自己。
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冒充别人进行科举考试,这种行为是非常可耻的。
2. 心机深沉:牛浦郎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惜耍手段、欺骗别人。
他在故事中经常用计谋算计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心机深沉的特点让人不寒而栗。
3. 自私自利:牛浦郎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名利不惜伤害别人。
他没有道德底线,也没有良心和责任心。
他的自私自利让他失去了朋友和亲人的信任。
四、卜氏兄弟卜氏兄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组人物形象,他们是一对富商兄弟。
匡超人拓展之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独立思考:匡超人在科举考试中展现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启示我们要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启示:
公平竞争: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现代 社会也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机 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考试制度的完善:现代社会的考试制度可以借鉴科举制 度的优点,如公平竞争、选拔人才等,同时也要避免其 弊端,如形式僵化、忽视实用技能等。
官场斗争的风险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文人,常常面临着复杂的官场斗争。他们可能 因为政治派系、权谋利益等原因受到打压、排挤,甚至丢掉性命。
03
社会变迁的影响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也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文人的
地位和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文人可能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
陷入困境。
文人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匡超人在科举考试中展现出卓 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得到 了主考官和同僚的认可与赞誉 。
03
匡超人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期间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实 现了自己的梦想。
匡超人科举经历的背后原因
匡超人科举经历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家庭贫困、个人才华、 刻苦努力以及对功名的渴望等。
科举制度对文人的影响
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为文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得有才华的文人能够脱颖而出,进入官场,实现自己的抱负。
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过于强调应试能力,导致许多文人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问的深入研究和创新。
文人在科举制度下的生活状态
备考
文人在科举考试前需要经过长时 间的备考,熟读四书五经等经典, 同时还要学习应试技巧。
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匡超人》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内容及主题、结构、主要艺术成就。
2、精读《匡超人》一文,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
3、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范进中举》,54岁才中举人,喜极而疯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人物。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作品,一是《红楼梦》,一是《儒林外史》。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选自《儒》的文章——《匡超人》,重温伟大作品,体会伟大之处。
(板书课题)二、有关《儒林外史》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儒林外史》的内容、结构及及主题(参照教参和《骄子》)《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1)内容:全书共56回,背景放在明朝,实写清朝。
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具体情节见《骄子》)(2)结构:收为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3)《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3、艺术特色(1)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2)讽刺艺术三、节选前后的情节1、节选前的情节:小说第15-18回里读到的匡超人形象第15回:匡超人来到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柴行人消折了本钱,他不得回家,于是流落街头。
遇到马二先生(八股选家),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
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
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理。
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
因此受到知县(课文中的给事中李老爷)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知县被审,匡超人因受知县提拔担心将会祸及自己,于是,他在潘保正(村长)的帮助下来到杭州,旧地重游。
客舍中遇到景兰江(商人,擅写诗文),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
”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
——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潘保正之弟)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
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
”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超人,“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保正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
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
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
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2、节选后的情节(见《骄子》)四、文本解读1、结合课文第4-6段及第8-9段,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明确: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厚颜无耻--吹嘘自己(第9段)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
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态百出之人,是什么使他蜕变的呢?2、我们不禁叹息,这个原本淳朴善良的匡超人,怎么会堕落成无耻之徒呢?你怎么认为?明确: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自身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
马二先生、假名士们、潘三是他生活与交往的圈子。
马二先生是一心鼓吹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假名士们借附庸风雅希冀名利双收;潘三是不择手段求取功名富贵的人。
功名富贵是他们的主流意识。
在这个丑陋无形但又有巨大力量的环境的引诱与挤压下,生活其中的匡超人这样的青年士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这样作者就借匡超人表达了功名富贵观念毁灭了青年士子的精神生命的深刻主题。
过渡语:作者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艺术形象得益于他的高超的描写手法。
鲁迅评价说,吴敬梓的写人艺术高超,能摄魂勾魄,那么在节选的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匡超人的?3、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举例说明)eg1: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
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对比手法、细节描写)eg2: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eg3: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对牛布衣吹嘘,被当场揭露还嘴硬。
匡超人道:"这也是第的好友。
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
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语言描写、辛辣的讽刺)五、拓展--《严监生之死》原文:……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只因这一句话,有分教:‘争田夺产,又从骨肉起戈矛;继嗣延宗,齐向官司进词讼。
’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
次早打发几个家人、小斯,满城去报丧。
族长严振先,领著合族一班人来吊孝;都留著吃酒饭,领了孝布回去。
《戏说严监生之死》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
几个侄子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笔银子的,有说为两处田产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说:\'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她凑到严监生耳边低低地说了句。
众人看严监生时,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还要从去年严老太爷的死说起.严老太爷年事已高,不幸染了肺病,撒手西去.而此时碰巧大儿子严贡生出差未归,料理老爷子后事的责任就自然落到了小儿子严监生身上.在围绕该土葬还是火葬的问题上,族人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土葬,另一派则坚持火葬.双方各自罗列理由一二三四五,争执不休,吵吵了三天三夜也没能敲定下来(幸亏严老太爷已经归西,不然听了这话估计非从棺材里跳出来不可.).这时,人称\'铁算盘\'的严监生保持了高度清醒的头脑,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101遍的比较,演算,推敲,验证,最终得出结论:还是火葬好,火葬划算,省钱又省事。
于是最后严监生一锤定音:火葬.说办就办,严监生手忙脚乱地雇车,雇鼓乐班子,一路吹吹打打把老爷子运到了火葬厂。
可人家不让,说还需要办一系列手续。
经人指点,严监生颠颠地来到收费大厅。
放眼望去,长长一溜收费窗口,活象一张张饥饿的嘴巴。
严监生直看得腿肚子抽筋,倒抽凉气.严监生硬着头皮蹩到第一个收费窗口,见窗口处贴着一张小标签,写着:50元(鲜花费).严监生心里打个哆嗦,想到随行还带有几个大花圈,灵机一动,就探头向窗口后面正忙于用手机炒股的中年妇女问道:“同志,用花圈代替一下鲜花,行不?”“不行!”中年妇女目不斜视,从窗口硬邦邦地扔出一句,像丢出块大石头,差点没把严监生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