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司汤达与《红与黑》

合集下载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在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创作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在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创作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在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创作——红与黑》之后遭到当时法国文坛的冷遇,一个多世纪后,他却获得了殊荣:作家赢得了“现代小说之父”的巨大声誉,《红与黑》也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

是什么使司汤达及其《红与黑》赢得了如此巨大的声誉呢?原因在于,他在世界文学画廊中创造了于连这样一个不可替代的典型形象,于连的巨大魅力在于:他是一个众多性格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性格整体。

正如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所说:“具有高价值的作品都是结构上显得很复杂的。

”于连性格系统的复杂性格形象形成了于连形象审美价值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于连性格中有其主导性的因素:确立自我,向往民主,善心不泯,,刚强坚毅,生性敏感。

但作家绝不是要给读者一个完美无缺的天使。

如果局限于此,那么于连至多不过是巴尔扎克笔下一个完美的典型,失去其独有的美学价值。

于连形象更富于魅力的是:他身上始终纠缠着“双重人格”的矛盾:虚伪与正直、妥协与反抗、自卑与自信、虚荣与诚挚、雄心与野心等。

因此常常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窥探,我们的读者都很难获得一个一致的于连形象,但仔细考察于连这一形象,我们可以发现:在一组性格矛盾的两个极端对立上于连总是在一个对立面下体现出另一对立面的内容,他的身上始终有着一个奋斗不已的平民青年的美好形象。

虚伪为武器的正直从虚伪与正直而言:于连处于一个丑恶的社会,以“虚伪”为武器对付虚伪,以不道德方式对待不道德的社会,以恶抗恶,是以“恶”的形式出现的美。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兰西,大革命风潮已经过去,拿破仑也已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在欧洲封建联盟刺刀保护下复辟的波旁王朝妄图恢复其绝对统治和昔日全部特权。

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也力图争得失去的统治权。

两大阶级殊死博斗中,社会上充满了各种伪善、阴谋和陷阱,社会的反动气焰尤其嚣张,阴森可怕的特务组织圣会渗透在社会的每个角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发展,资产阶级意识也瘟疫一样蔓延,为了更多地“创造收入”,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算计和狡狯。

3.1司汤达《红与黑》

3.1司汤达《红与黑》

1821-1825间,参与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论战,发表 了文艺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提出了现实主义的美学 原则。
1827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芒斯》,通过一对贵 族青年的爱情悲剧,真实反映了复辟时期法国贵族的生活 风貌,展露了心理描写的高超技艺。
1830年完成代表作《红与黑》。
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 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作 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 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 篇短篇小说。
于连临死前的法庭答辩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的力量,他说: “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看见 我是一个乡下的人审判。我在陪 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 愤的资产阶级的人。”
《红与黑》艺术特点
第三单元 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经典(一)
三、司汤达&《红与黑》
1.生平与创作
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原名马里-亨利·贝尔 (1783—1842),“司汤达”是他 的笔名。生于法国一个资产阶级家 庭。司汤达从小受到外祖父的培养, 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爱好文学。 中学毕业后,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 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随拿破 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波旁王朝 复辟时期,在这种形势下,侨居意 大利的米兰。七月革命后,司汤达 仍然郁郁不得志,司汤达开始转入 小说创作。
《红与黑》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现实主 义杰作。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抓取典型的材料,通过 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作者主要描 写了三个典型的环境:充满唯利是图气氛的维立叶尔 市、阴森的贝藏松神学院与阴谋的权利中心巴黎。为 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谈西欧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石《红与黑》

谈西欧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石《红与黑》

谈西欧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石《红与黑》《红与黑》是斯丹达尔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西欧批判现实主义的一块奠基石。

尽管在斯丹达尔生前“现实主义”一词尚未出现,但是在今天谈到现实主义在十九世纪的发展,必然要上溯到《红与黑》。

斯丹达尔原名享利·贝尔(Henri Beyle)。

这位十九世纪法国的伟大作家为避开当时反动统治者的耳目,一生在作品和书信中曾用过一百多个假名,“斯丹达尔”是他最后选定的笔名。

《红与黑》写于一八二九年,出版于一八三一年。

这部作品进一步摈弃了风行一时的司各特的以中世纪冒险传奇为题材的创作风格,也摆脱了当时为波旁王朝歌功颂德的古典主义文学的陈规。

采用了现实主义方法,塑造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于连。

《红与黑》把社会性、政治性和人物的心理分析融合在一起,构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关于《红与黑》这个标题,像哑谜一样引起过许多猜测,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一八三一年《红与黑》初版时的副标题是“十九世纪记事”,后改为“一八三O年纪事。

”斯丹达尔在《论<红与黑>》一文中又明确指出:“他的这部作品是描写一八一四至一八三O的波旁王朝所留给我们的这个严肃的,尊重道德的,愁眉苦脸的法国”,是要“认真描写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

由此可见,作家是把《红与黑》作为十九世纪法国历史来写的。

在一八二八年斯丹达尔开始动笔写这部作品时,取名《于连》,一八二九年完稿付印时改名为《红与黑》。

斯丹达尔曾在《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的稿纸上写过一句话:“《红与白》为了唤起《红与黑》的记忆,也为了提供读者们一些报道材料,红:共和党,吕西安;白,保王党,少妇沙斯特莱”。

此外,斯丹达尔还曾说过,“如果早一个时代出生,于连可能是一个兵,可是他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他就不得不披上教士的法衣,黑色就是这样来的”。

据此,可以推知,“红”代表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摘要:一直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正是产生各种文学思潮的温床,正如十九世纪的欧洲。

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作品题材。

因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使这个年代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尤其是以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和福楼拜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使小说本身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题材,而且在欧洲的小说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中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更是在题材、手法、塑造的典型人物以及细致的心理分析上,充分的表现了作品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理念,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司汤达典型批判正文:一、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及其著作《红与黑》。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利•亨利•贝尔。

生于律师家庭,七岁丧母,具有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七岁时即投笔从戎,在拿破仑军队中担任骑兵联队军曹、少尉、副官等职。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侨居意大利,在此期间,他同情并参与烧炭党人反抗奥地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同时加入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821 年,司汤达返回巴黎。

法国七月革命后,任法国驻意大利两个小城的领事。

1841 年请假回到巴黎,第二年三月中风去世,终年六十岁。

在司汤达49 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的时代,足迹遍及巴黎和外省的许多地方,他利用细腻的观察和切身体会,准确地体会出了社会不同阶级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内心与情感上的变化,为以后在《红与黑》中各种人物的描写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其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阐述现实主义原则,贬斥已经过时的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学习莎士比亚就要像莎士比亚一样表现当时的风尚,不是去直接模仿他的戏剧,而是应该像这位伟大人物学习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研究方法,和为我们同时代人创作他们所需要的悲剧的艺术。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一、作品简介:《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

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

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二、作者简历:(1783——1842)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

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

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

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

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父亲。

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

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

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

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

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第6章 19世纪法国文学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第6章 19世纪法国文学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雨果的生平与创作 —— 雨果和《悲惨世界》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在诗歌、 戏剧、小说理论等方面硕果累累,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一生几乎经历了 19 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历史事 件。
雨果 1802 年 2 月 26 日生于贝尚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拥护共和。雨果曾跟随父亲游历意大利、西班牙并在 此接受小学教育。母亲信奉旧教,拥护波旁王朝。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的父亲又宣誓效忠新统治者,雨果重返巴黎。雨果 青少年时期思想保守,成年后转向共和立场。1851 年因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被迫流亡,在国外侨居 19 年。1870 年, 拿破仑三世倒台后,雨果结束了流浪生活,凯旋回国,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普法战争爆发后,雨果参加国民自卫军, 反对普鲁士入侵并捐赠大炮。此外,雨果还支持巴黎公社革命,保护被迫害的公社成员,开放作家的住宅作为避难所。 1885 年 5 月 22 日,雨果在巴黎病逝,享年 83 岁,法兰西举国致哀,200 万人为其送行,后被安葬在先贤祠。莫洛亚说: 一个国家把给帝王的荣誉给一位诗人,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830 年 2 月 25 日,雨果的剧作《欧那尼》首次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文学史上称之 为“《欧那尼》之战” 。《欧那尼》写的是 16 世纪西班牙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表现了强烈的反 封建倾向。
雨果早期的小说受到当时通俗小说的影响,创作并不成熟,缺乏后期浪漫主义小说的磅礴气势和激昂情怀, 更侧重于情节的离奇性。《巴黎圣母院》(1831)是第一部兼具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的长篇小说。故事情节 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夸张,巧妙地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正如他在美学论著《雨果论文学》中所写:“取一个在形体上丑怪得最 可厌、最可怕、最彻底的人物,把他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上,在社会组 织的最低下最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然后在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中 植入一种天使般的色彩,通过美与丑的对比,“使这卑下的造物在你眼 前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可以说,雨果的 小说创作和他的美学理论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红与黑

红与黑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

司汤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就开始敏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作家”,也是在法国美学领域里,提出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第一个作家。

在《红与黑·卷上》的卷首,司汤达引用了假托丹东的一句话:“真实,残酷的真实。

”在《红与黑·卷下》的卷首,他引用了圣勃夫的一句话:“她不漂亮,她不搽胭脂。

”同时,作者还有一句题词,至于全书总目录下,用英文书写的To the happy few,意为“献给少数幸福的人”。

提到真实,在我看来,真实是一种本质,是一种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推敲、能够长久存在的东西。

《六祖坛经》说:“凡有相皆属虚妄”,能够看到的表面现象固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毕竟是虚妄之物。

司汤达反复声明他五十年后才能得到理解,这就意味着,他所指的真实,绝不仅仅是于连的爱情,于连的死亡,神学院的黑暗,以及种种政治斗争这些故事情节和内容,而是指一种不能为所有人一眼看穿的真理和智慧,这才是真正的真实。

文章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快到19岁时到德·莱纳先生家当家庭教师;21岁左右进入德·拉莫尔府做秘书;23岁前后左右入狱,两个月后死。

从出场到被处决,仅仅四年左右的时间。

小说第44章描写于连在入狱后的内心独白中有这样两句:“盛夏,一只蜉蝣早晨九点钟生,傍晚五点钟死,它如何能理解夜这个字呢?”“让它再活五个钟头,它就能看见和理解什么是夜了。

”文章的副标题是“1830年记事”,事实上,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向我们完整展现了整个19世纪法国社会的概貌:在法国小城维里埃,耶稣教会横行霸道,资产阶级自由派虎视眈眈,封建贵族生活在危机四伏之中,巴黎的上层社会已烦闷无聊为特征,外省的生活封闭狭隘,心灵被铜臭气毒化,从上到下,从贵族到平民,最高的行为准则只有一个:带来收益。

我们的主人公偏偏是一个不安于现状、进取心极强的人,他聪明、敏感、干练、骄傲而又倔强。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

领衔主演:李宗翰饰 于 连 主演:温阳 饰 莱纳夫人 许承先 饰 拉莫尔侯爵 谢琍 饰 玛蒂尔德 宋忆宁 饰 拉莫尔夫人 曹毅 饰 华勒诺 符冲 饰 德莱纳 荣蓉 饰 戴维尔夫人
《红与黑》的评价:
——一部政治爱情小说
1.《红与黑》,是灵魂的哲学诗 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3.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 4.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5.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 6.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简析
——文中意象
1. 2. 3. 4. 5. 6. 伤心——贪婪的父亲 忧郁——欺骗的社会 .厌恶——伪善的人 轻蔑——肮脏的宗教 孤独——渴望爱情 坚强——真实的人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1.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
2. 野心家
3. 受启蒙思:雷国华
编剧:刘永来 雷国华
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则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
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 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牲品。
浅析: ——标题“红与黑”
红色——代表革命、军功和行伍生涯。
黑色——代表教士的黑袍、教会和教士职业。
墓志铭: “米兰人亨利· 贝尔,活过、写过、爱过。”—— 司汤达
写作背景:
《红与黑》虽然正式出版在1830年七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秩序在法国
最终得到完全胜利的时候,但它却是写于1828—1829年,这正是法国历史上一
个特别的时期,即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进行最后一次严重较量的时期。这时
的法国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
仰。1814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深感屈辱,前往意大利侨居。1821年,由于与意

01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红与黑

01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红与黑

斯丹达尔与现实主义
• 斯丹达尔被誉为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923 至1925年发表的文艺论著《拉辛和莎士比亚》 中,他批判过时的清规戒律、以模仿拉辛等古 典主义作家为目标的错误态度,赞扬莎士比亚 的作品反映了剧作家生活年代的习俗和激情。 他主张艺术形式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为浪漫 主义(也是为现实主义)开了先声。《红与黑 》被公认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标志着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红与黑》
• 1.《红与黑》的实际创作时间、假托的创作 时间,及其“1830年纪事”副题的意义 • 卷首有段“出版者告读者” • 写到: • “这部作品在七月的那些重大事件发生,把所 有的人心引向一个不利于想象力发挥的方向时 ,已经作好了出版的准备工作。我们有理由相 信原稿是在一八二七年写的。”
《红与黑》
• 灵感来源: • “一八二八年十月,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读到 一起谋杀案的报道:格勒诺布尔神学院的青年 学生昂图瓦纳在一个律师家当家庭教师,勾引 了学生的母亲,事情败露后,他逃到一个贵族 家,还是当家庭教师,又把这家人的女儿诱奸 了。一个女仆揭发了他的丑事。他被神学院开 除了,绝望之下,他来到律师夫人每天必去的 教堂,向她开了两枪然后举枪自杀。不久,司 汤达又读到一则消息:一个叫拉法格的巴黎木 匠,因为妒忌杀死了自己的情人。
• 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最后失败。———— 1814年 拿破仑兵败倒台。斯丹达尔退役,定 居米兰。后由于与意大利烧炭党人有来往,被 奥地利政府驱逐,离开米兰。 • 1814-1830年 法国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 ) • 1830年 法国七月革命 推翻波旁王朝———— 斯丹达尔创作出《红与黑》(1830)
《红与黑》书名象征着什么?
• 说法有:“红色的军装、教士的黑袍, 即代表军队和教会”;“‘红’是指法 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 黑’是指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 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 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动 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 势力”等等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摘要: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兴‎起。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这部小说以‎主人翁于连‎的个人奋斗‎和失败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封建贵族‎和教会作出‎了揭露,描述了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的恐慌‎、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绪。

本文将分析‎小说作者司‎汤达对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及其代表作‎《红与黑》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展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理论‎主张。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司汤达红与黑典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源于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兴‎起,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的‎日益揭露与‎激化是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现‎实根源。

18世纪末‎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扩展到‎整个欧洲。

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政治的变动‎。

批判现实主‎义是一次影‎响全欧的文‎学思潮,首先在法国‎开始。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批判现实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空洞设‎想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深入了解和‎努力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社会潮‎流。

对于现实主‎义精神,司汤达有他‎独特的见解‎。

首先,他认为文学‎必须反映人‎民的现实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贬斥过时‎的新古典主‎义,而肯定浪漫‎主义,实际上阐述‎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思想‎。

他自己解释‎说:“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

这种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可能‎给人民最大‎的愉快”,而“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是“主张今天仍‎然摹仿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且以为这‎种摹仿不会‎使19世纪‎的法国人打‎呵欠,这就是古典‎主义。

读书分享: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书籍分享介绍

读书分享: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书籍分享介绍

个人奋斗与命运
个人奋斗的力量
小说主人公朱利安通过个人奋斗, 实现了从一个小村庄的木匠到巴
黎贵族社会的上升。
命运的无常
朱利安在追求权力和爱情的过程 中,不断受到命运的捉弄和打击,
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个人奋斗与命运的 交织
小说通过朱利安的个人奋斗和命 运的交织,探讨了个人奋斗在命 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力,以及命运
读书分享《红与黑》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作主主情艺阅 品要题节术读 背人思概特感 景物想述色悟
介 绍
01
作品背景
作者司汤达简介
法国作家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品
《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展 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
实。
文学地位
司汤达在文学史上被誉为“现 代小说之父”。
爱情与人性
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展现了人性的 美好与复杂,同时也揭示了爱情 的脆弱和易受伤害。
对社会现实 的反思
01
揭露社会不公
《红与黑》通过主人公朱 利安的经历,揭示了当时 法国社会的阶级固化和社 会不公。
02
批判权力腐败
小说中对教会和贵族阶层 的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展示了权力如何被滥用和 误用。
其他重要人物
贵族代表,虚伪、冷酷,与朱利安有复杂的关 系。
德·拉穆尔特
朱利安的雇主,市长,善良但软弱。
皮埃尔·德·雷纳尔
玛蒂尔德
朱利安的情人,贵族小姐,勇敢追求爱情。
03
主题思想
爱情与权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爱情的追求 与挣扎,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矛 盾性。
小说通过描绘不同阶层人物之间的 权力斗争,揭示了权力对人们的影 响和腐蚀。

《《红与黑》与19世纪法国社会背景分析》

《《红与黑》与19世纪法国社会背景分析》

《《红与黑》与19世纪法国社会背景分析》1. 引言1.1 概述在文学史上,许多作品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本篇长文将深入探讨《红与黑》这部经典的法国小说与19世纪法国社会背景之间的紧密联系。

《红与黑》是一部由著名法国作家斯坦达尔于183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其情节包含了对当时法国社会种种缺陷和冲突的揭露。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19世纪法国社会的分层结构、经济政治状况以及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

接着,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背景,包括情节简介以及主要人物介绍。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重点关注《红与黑》中体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冲突,涉及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对立与争斗、教育体制中的等级和权力斗争,以及宗教、道德观念与婚姻制度的冲突。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红与黑》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批判意义,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同时还将分析该小说对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红与黑》这部小说与19世纪法国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揭示出小说中所蕴含的批判性意义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19世纪法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思考文学作品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增进对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理解。

同时也希望能够展现出《红与黑》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当时法国文化和后来世界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本篇长文,我们期待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综合而清晰的视角,以推动更深入、更广泛地研究和欣赏这一经典作品。

2. 19世纪法国社会背景:2.1 法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在19世纪的法国,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结构。

最高层次是贵族阶级,他们通过血统和权势维持其统治地位。

其下是资产阶级,他们通过商业和工业活动积累了财富,并逐渐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底层则是广大的农民和工人阶级,他们面临着贫困和苦难。

2.2 经济和政治状况:19世纪法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非常动荡不安。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第一篇:《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摘要: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兴起。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这部小说以主人翁于连的个人奋斗和失败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封建贵族和教会作出了揭露,描述了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的恐慌、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绪。

本文将分析小说作者司汤达对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及其代表作《红与黑》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展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理论主张。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司汤达红与黑典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源于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兴起,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的日益揭露与激化是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现实根源。

18世纪末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扩展到整个欧洲。

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政治的变动。

批判现实主义是一次影响全欧的文学思潮,首先在法国开始。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批判现实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空洞设想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深入了解和努力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社会潮流。

对于现实主义精神,司汤达有他独特的见解。

首先,他认为文学必须反映人民的现实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贬斥过时的新古典主义,而肯定浪漫主义,实际上阐述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思想。

他自己解释说:“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

这种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可能给人民最大的愉快”,而“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是“主张今天仍然摹仿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且以为这种摹仿不会使19世纪的法国人打呵欠,这就是古典主义。

”②他强调文学要为现代人民服务,表现人民的信仰与习惯,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所著《红与黑》小说鉴赏好词好句摘抄PPT模板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所著《红与黑》小说鉴赏好词好句摘抄PPT模板

她忽而担心于连不爱自己;忽而为宗教观念 所束缚,怀疑自己的行为;又想收买身边的 女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秘密,永远保持
属于自己的天地
艺术特色
ARTISTIC FEATURE
艺术特色
《红与黑》打破了学院古典主义因 循守旧、向中世纪和古希腊古罗马 取材的清规戒律,把当代社会现实 生活引入小说,为19世纪现实主义 小说并创了先河。
瑞那夫人给木尔侯爵写信揭露了他 们原先的关系。于连买了一支手枪, 随即赶到教堂,向瑞那夫人连发两 枪,夫人中枪倒地。 于连被捕了。
玛特尔买下了他的头颅,按照她敬 仰的玛嘉瑞特皇后的方式,亲自埋 葬了自己情人的头颅。至于瑞那夫 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抱吻着 她的儿子,也离开了人间。
主要人物
MAIN
作者介绍
司汤达的审美心理机制是内向型的。在哲学上,他接受的主要是孔狄亚 克和爱尔维修的理论;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研究生理学,研究关于人的气质 的理论
对人的气质的研究,引导他倾注于对人的欲望、情感产生之规律的研究, 使他养成了热衷于观察人的心灵世界之奥秘的习惯,他曾立志做一个“人 类灵魂的观察者”
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 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 感情中最强烈的激情”
CHARACTER
主要人物
于连形象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的矛盾性,是典型的圆形人 物,具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既反映了法国当时同阶 级的人物的共性,又带有自己鲜明生动的个性。体现人性
的光辉,可谓是具有典型的艺术魅力和,
3
这是一个一切都由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
代因此社会地位低下的他决心出人头地
SCARLET AND

谢 B L A C K 观

外国文学史:司汤达和《红与黑》

外国文学史:司汤达和《红与黑》

“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士的黑袍。
红 与
“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

“红”与“黑”是赌盘上区别输赢的标志。


“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教堂,“黑”象征玛蒂

尔德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被砍掉的头。
“红”象征于连所进入的教堂的窗帘,他在教堂里看到的路易·让 雷尔的判决,预示着小说的结尾。于连不喜欢虚伪的黑色,而喜欢 牺牲的红色。
司汤达和《红与黑》
某某某班第N组 主讲人:青青子衿
人物简介
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 1783——1842),原名亨利·贝 尔,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不到六十 年,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 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 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 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 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 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 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 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 实践者之一。代表著作为《红与 黑》(1830年)、《巴马修道院》 (1839年)。
“红”指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抗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 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第三层面:风俗小说
外省小城维里埃尔:唯利是图
巴黎
维里埃尔 贝尚松
神学院:阴森可怖
德·拉莫尔侯爵府:上层社会、 “阴谋和伪善的中心”、衰败 的征兆
于连的形象分析
反抗意识
平等观念
个人野心
于连的性格多元多层次的,其
核心成分是强烈的自我意识
外表和内心 的强烈反差
双重人格和 双重精神
主旨:

复辟时期不同政治派别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们概括一下爱情诞生的七个 阶段的要求。它们是:
• • • • • • • 一、惊叹; 二、多么幸福,等等; 三、希望; 四、爱情诞生了; 五、第一次结晶; 六、怀疑出现; 七、第二次结晶
司汤达的爱情观:
•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 爱情是文明的奇迹 • 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 激情,是超越了色情、虚伪、虚荣、功 利的高尚纯洁的情感
二、《红与黑》
《红与黑》插图
《红与黑》电影海报
司汤达的手迹
司汤达的故居
(一)“红学”研究中的主题之 争
1、《红与黑》是一部 政治历史小说 2、《红与黑》是一部 命运悲剧小说 3、《红与黑》是一部 爱情小说 4、《红与黑》是一部 哲理小说
《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1、“红”指将军的红军服,“黑”指教士的黑 道袍。 2、“红”象征着充满英雄业绩的拿破仑的帝国 时代,“黑”象征着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 期。 3、“红”象征着革命,“黑”象征着教会。 4、“红”象征着热情,“黑”象征着阴谋。 5、“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 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动教会、贵 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6、司汤达本人的说法:“红”意味着,于连若 出生得早,他会是个士兵;然而他生不逢时, 只好披上道袍,这就是“黑”。
战争与爱情一直是这位自称为 “人性观察家”追求的两极
这两种热情,热爱战争和热爱女人,对 司汤达来说,只是一种基本热情的两种 表现,也就是说,爱他常常称之为‘未 曾预见的神物’的东西——使他成为诗 人的那种热情。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指 挥的战争,怎样满足了他的渴望,是用 不着解释的。女人,特别是意大利女人, 怎样满足了这种渴望,司汤达亲自告诉 了我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亨利· 贝尔,米兰人,写作过, 恋爱过,生活过。

(二)创作
司汤达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米兰时期”(1814- 1921)、“巴黎时期”(1821-1930)和奇维塔维基 亚时期(1830-1842)。 长篇小说:《红与黑》(1830,代表作,标志着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诞生) 《巴马修道院》(1839) 《吕西安· 娄万》(1901,又译《红与白》) 传记:《拿破仑传》 《罗西尼的一生》(1823) 《自我崇拜回忆录》(自传性作品) 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被誉为 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理论著作,也是 西方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著作)。
心理分析专著 :《论爱情》
• 又名《爱情论》,中译本译名为《十九世纪的 爱情》 。 • “人类心灵的观察者”。 • 司汤达在这本书中区分了四种不同的爱——肌 肤之爱、高雅之爱(18世纪的调情游戏)、虚 荣之爱和激情之爱。司汤达说,最后一种爱是 最大幸福的源泉。在这方面,想象力起了创作 的作用,它将一个人的惊异和爱慕之情“加以 结晶”(这是他发明的术语),再将这些感情 投射到所爱的人身上。
德· 瑞纳夫人的揭发信:
• 我对宗教和道德的神圣事业负有的责任迫使我,先生, 采取给您写信这一艰难的举动;一种万无一失的准则 命令我此刻伤害一位邻人,为的是避免一桩更大的丑 闻。我所感到的痛苦应该由责任感来战胜。的确,先 生,您向我打听全部真实情况的这个人,他的行为似 乎是无法解释,或竟是正派的。人们可以认为掩盖或 者伪装一部分事实是合适的,谨慎和宗教也希望如此。 然而您想了解的这个人的行为实在是太应该受到谴责 了,远在我所能说的之上。这个人的贫穷而贪婪,靠 着彻头彻尾的虚伪,通过诱惑一个软弱、不幸的女人, 试图谋求社会地位,出人头地。我再补充一句,这也 是我的艰难的责任的一部分:我不得不认为于……先 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凭良心说,我不能不认为,他 为了在一个家庭里获得成功,其手段之一就是竭力诱 惑这个家庭里最有影响力的女人。在一种无私的外表 和一些小说的词句的掩盖下,他最大的、唯一的目的 是控制这个家的主人及其财产。他身后留下的是不幸 和无尽的悔恨……
讨论题:
1、于连为什么不上诉? 2、《红与黑》的现代性
参考文献:
• • • • • • 《红与黑》,【法】斯丹达尔著,郭宏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年。 《拉辛与莎士比亚》,司汤达著,王道乾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十九世纪的爱情》,【法】司汤达著,刘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 《司汤达自传》,【法】司汤达著,王明元、高艳春译。海燕出版社,2004年。 《论<红与黑>》,司汤达著,《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第165-167页。 《拜尔先生研究》,【法】巴尔扎克著,李健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 《司汤达传》,【美】马修· 约瑟夫森著,包承吉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描述自我的三作家:卡萨诺瓦 司汤达 托尔斯泰》,斯蒂芬· 茨威格著,关惠文 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 《司汤达和<红与黑>》,赵隆著,北京出版社,1983年。 《司汤达比较研究》,许光华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 《爱情政治交响曲:司汤达小说探魅》,龙怀珠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写作· 恋爱· 生活:司汤达与<红与黑>》,卞建国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 《文学与感觉:司汤达与福楼拜》,【法】理查(Richard,Jean-Pierre)著,顾嘉 译。三联书店,1992年。 《司汤达和<红与黑>》,赵隆勷著,北京出版社,1983年。 《现代外国作家论司汤达》,世界文学编辑部,1960年。
• • • •
唯物主义世界观 现实主义文学观 无神论者 反对封建君主制,希望建立一个资产阶级、贵 族和国王三位一体的君主立宪王朝。 • 非常崇拜拿破仑,把自己的一生和前程都托付 给了拿破仑的军队和共和国事业,亲身经历了 拿破仑逐步走向鼎盛期又从鼎盛期跌落下来的 全过程。
我只尊敬一个人,就是拿 破仑。 ——司汤达
(二)于连:王政复辟时期一个摆脱 了信仰主义的现代个人主义者
他有拿破仑的野心,却没有拿破仑的政 治头脑、理想抱负,不相信传统宗教, 对教会深恶痛绝,对封建贵族顽固派妥 协、倾慕; 没有道德感,认为所谓仁爱是不存在的, 崇尚金钱、自我,在他身上,高傲的自 尊和奴性的自卑相统一、真诚的倾慕和 虚伪的权术相结合、反抗和妥协相交替。
• 我所说的结晶,是指心灵的作用,心灵 从眼前纷至沓来的万事万物中,又发现 了钟爱对象身上新的优点。 ——司汤达
• 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插进盐矿荒凉的 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 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 雀爪那么厚的最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 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 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 ——司汤达
思考题:
• 于连认为谁是阻止他发迹的第一块礁石? • 为什么于连把征服女人看作是一种责任?这个责任是 什么? • 于连为什么喜欢那个小山洞? • 德· 瑞纳夫人的揭发信有什么问题? • 于连为什么向德· 瑞纳夫人开枪? • 如果于连出狱,大难不死,他又会怎么样?能真正放 弃野心真诚地生活吗? • 《红与黑》这个书名究竟象征着什么? • 《红与黑》全书的总目录下用英文写的“献给少数幸 福的人”(TO THE HAPPY FEW)如何理解?它与 小说的主题有何关系? • 于连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典型?
• •
• • • • • • •
第六讲
司汤达与《红与黑》
弗列德里克· 司汤达(Fré ric dé Stendhal,1783-1842)
•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 主义文学的先驱和杰 出代表 • 高尔基曾说:“司汤 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 之后,立即就开始敏 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 特征的第一个文学 家。”
一、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 司汤达(笔名), 原名亨利· 贝尔 (Henri Beyle)。 自称为“意大利的 buture(屠夫)” 。 军人、文学家、心理 学家、外交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