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姜女》的艺术特征看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合集下载

浅析《孟姜女》的演唱风格

浅析《孟姜女》的演唱风格

浅析《孟姜女》的演唱风格【摘要】《孟姜女》是根据传统民歌改编的一首非常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

《孟姜女》又名《孟姜女哭长城》、《十二月花名》等,是汉代的时调小曲,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踪迹。

从它的音乐来看,又与江浙一带的民歌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

全曲十二段唱词以时令花名作序引,叙述了秦始皇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生死离别的故事。

【关键词】传统民歌;民间;情感;声乐作品一、歌曲《孟姜女》的创作特色《孟姜女》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踪迹,从它的音乐来看,又与江浙一带的民歌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

全曲十二段唱词以时令花名作序引,叙述了秦始皇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生死离别的故事。

孟姜女从春走到夏,从秋走到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丈夫修筑长城的工地,可等待她的却是丈夫坠崖身亡的噩耗。

这个动人的故事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大约形成于唐朝以前,作为民间时调小曲约形成于宋元以后,千百年来人们用歌曲传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倾注着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也借此抒发受迫者内心的悲怨。

整首曲调流畅、柔丽、感情深切、表现细腻、结构严谨,整个乐段分为四句,每句落音分别为re、sol、la、sol,是典型的启承转合式的方整性乐段,此曲有过不少的变化,许多戏曲、曲艺音乐和民间乐器中都有它演变而来的曲调。

二、《孟姜女》的节奏、旋律和歌词歌曲《孟姜女》第一段除了在旋律上加花润饰外,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民歌徵调式的结构旋律法,整个乐段用稍慢的速度,以缠绵平稳的节奏委婉哀怨地诉说了孟姜女的情思。

乐段的转句以色泽柔和、暗淡的羽类色彩,音调与色泽光润、明亮的“启、承、转、合性的”调式相对比,旋律进入中低音区,落在最不稳定的音级(羽音)上,整个乐段曲调柔和深情,色泽稍暗。

使用这种调式色彩的对比手法、音乐抒咏性很强,含而不露,生动感人。

本段叙述了孟姜女夫妻分离的情景,“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造长城”,其曲调稍慢,而情感委婉哀怨,备极悠怨,羡慕人家夫妻团圆,而自己却闺中寂寥,不由得心中暗含辛酸,委婉而淡淡的流露在“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诉说和旋律中。

从《孟姜女》谈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表现处理

从《孟姜女》谈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表现处理
统一。
关键词 : 术; 唱情感; 艺 歌 以情 带声 ; 声情 并茂
中 图 分 类 号 :6 7 JO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8 7 ( 0 1 0 — 1 40 1 7 — 2 5 2 1 ) 50 1 — 3


民族 声 乐 表演 是 演 唱者 全 面 技 能 的展 示
从《 孟姜女》 民族声乐作 品演唱的表现处理 谈
梁 艳 平
( 徽 省 淮 北 师 范 学 校 ,安徽 淮 北 25 0 ) 安 3 1 0
摘 要 : 唱 是 用人 嗓 发 出 的声 音 表 现 人 类 感 情 的 艺术 。 民 族 声 乐作 品 最 贴 近 大 众 生 活 , 符 合 人 民 群 众 的 审 美 习 歌 最
织 女 》《 山 伯 与 祝英 台 》 称 为 我 国的 四大 民间 传 说 。 、梁 并
2 世纪 9 O O年 代 , 词 作 家 刘 麟 和 曲 作 家 王 志 信 重 新 由
歌 唱 是 人 类 用 以抒 发 和 交 流 思 想 感 情 的 最 自然 、 亲 最
切、 最直 接 的 一种 艺 术 形 式 , 因此 , 唱 中 , 声 传 情 、 情 歌 以 以
二 、 作 歌 曲 《 姜 女 》 唱 的表 现 处 理 创 孟 演
创 造 的 , 体 现 中 华 民族 声 乐 艺 术 的 特 点 、 赏 习 惯 和 审 能 欣
美 意 识 的 多 种 演 唱 形 式 和声 乐 艺 术 品 种 , 累 了 浩 瀚 的 曲 积 目 , 造 了独 特 的 演 唱技 法 , 成 了 中 国 式 的 演 唱 形 式 与 创 形 风 格 特 点 , 造 就 了 无 数 深 受 人 民 爱 戴 的 歌 唱 家 , 步 形 并 逐 成 和 完 善 了 中 国声 乐 艺 术 理 论 。 中 国 的 民 族 声 乐 艺 术 以 其 特 有 的 美 学 意 义 丰 富 着 世 界 声 乐 艺 术 宝 库 。 它 源 于 生 活 , 务 大 众 , 表 达 劳 动 人 民思 想 感 情 的 声 乐 艺 术 , 演 服 是 其 唱要求“ 以情 带 声 ”“ 情 并 茂 ” 强 调 “ ” 民族 声 乐 艺 术 、声 , 情 在

艺术歌曲《孟姜女》艺术特色探析

艺术歌曲《孟姜女》艺术特色探析
面对 艺术歌 பைடு நூலகம்《 孟姜 女》 进行 分析 , 挖 掘艺 术 内涵 , 感受该作 品彰显的艺术魅力 。

三 月里 来是 清 明 , 桃红柳 绿 百草青 ; 家 家坟 上
飘 白纸 , 喜 良家的坟上 冷清清。
我国著名词作家刘 麟先生在创 作艺术歌 曲《 孟 姜 女》 的歌 词时 , 选取 了传统 民歌 《 孟 姜女 》 歌词 中
的一 、 六、 九、 十 一月进行 改编 , 除 了一 月 大 致 引 用
外, 其他 三个月都进行 了较 大 的改 动。歌词分别从
春、 夏、 秋、 冬 四个场景 、 四种情思加 以描述和展 开 , 通过叙 事 的形式来扩 大故事情节 、制造矛盾 冲突 ,

孟 姜 女 的 文 化 背 景
民族声乐 作品 。 他的作品不仅 具有浓烈 的民族风格 和地 方特 色 , 还 体现 了强 烈 的时代气 息 , 受 到 当今 音乐界 的广泛关注 。 笔者 所研究的音乐作 品——艺 术歌 曲《 孟姜 女》 , 是作 曲家创 作的优 秀 民族声乐 作 品之一 , 从孟姜 女文化 、 歌词 、 旋律和钢 琴伴奏 等方
八百里 , 只见 白骨 满清山。
声 乐作品 。 苏 州民歌《 孟 姜女哭长城 》 是 根据江苏宜 兴 民歌 《 春调》 变 化 而成 , 又 名《 孟 姜女 十二 月 花 名》 。 全 曲十二段 歌词, 分别 以时令 、 花名作 序引。 以 下是传 统民歌《 孟 姜女》 歌词 的节选 。
●张光剑
[ 摘 要 】 艺术歌 曲《 孟姜女》 是 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志信根据传 统民歌 《 孟姜女》 改编 而成 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该 曲在创作 中根植 于中国传 统文化土壤 , 大胆吸 收民族民闰音乐元素 , 巧妙运 用戏 曲音 乐创作手 法 , 使作

在演唱中对改编民歌《孟姜女》艺术特征把握

在演唱中对改编民歌《孟姜女》艺术特征把握

浅谈在演唱中对改编民歌《孟姜女》艺术特征的把握摘要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想让听众欣赏、喜爱并接受,演唱者就必须对演唱作品的内容、风格、吐字、润腔、行腔、情感、韵味等艺术特征进行全面认真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改编民歌《孟姜女》艺术特征的把握展开论述。

关键词:内涵风格韵味润腔行腔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孟姜女》是中国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曲调之一,以孟姜女千里寻夫为内容的民间口头文学,大约形成于唐朝以前。

大约是在宋、元以后便形成了民间时调小曲这一形式。

它的变体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对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民族器乐音乐都有很大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词作家刘麟和曲作家王志信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对《孟姜女》进行重新编词和编曲,其形式打破了原来民歌四句头式的歌谣体曲式结构,依据抒发主人公情感脉络和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整个作品作了重新的安排和剪裁。

在忠于原民歌旋律风格和音乐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创作,把一首简单的都市小调式的民谣发展成为一首具有浓郁风格、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大型声乐作品。

在各类声乐比赛中,《孟姜女》作为女生参赛曲目被许多歌手选唱,同时它也被选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并且作为民族声乐女高音的必唱曲目。

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让听众欣赏、喜爱、接受,就一定要经过演唱者的艺术再创作,就必须对作品的内容、风格、吐字、行腔、润腔、情感、韵味等艺术特征等进行全面认真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

一歌曲内涵及风格的把握拿到一首作品时,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总的概念,如了解作品的背景、体裁,熟读歌词、唱熟曲调等。

首先,从《孟姜女》的内容来看,它是一个千百年来流传在中国老百姓中永远不老、永远新鲜的传奇故事。

相传秦始皇修长城,强抓新婚民夫范杞良,妻子孟姜女历尽千辛万苦只找到了丈夫的尸骨,痛苦万分,哭倒了长城。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日益发展变化。

浅谈王志信的声乐作品《孟姜女》

浅谈王志信的声乐作品《孟姜女》

浅谈王志信的声乐作品《孟姜女》作者:殷俊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5期摘要:《孟姜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传统民歌,上世纪80年代作曲家王志信先生在民歌基础上融入我国戏曲、曲艺的元素,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奏变化,加入了一些外来音乐元素和时尚元素,将一首普通的民间小调改编成为一首大型的声乐作品,改编后的《孟姜女》在保持民歌韵味的基础上,充满着新时代的气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

关键词:王志信《孟姜女》民歌王志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1942年生于河北乐亭县,1958年作为民歌手进入中央歌舞团,198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作曲,此后开始了作曲工作,他主要的成就就是在传统的民间音乐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经他改变创作的有《木兰从军》、《蓝花花》、《孟姜女》等大型声乐作品。

一、王志信的改编曲《孟姜女》和民歌《孟姜女》的对比王志信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和词作者刘麟一起合作,将我国一些有特色的原生态民歌进行改编,由于他本人是作为民歌手出生,会演唱几百首中国民歌,后来又和刘麟一起到全国各地采风,积累了大量的民歌资料。

王志信改编后的《孟姜女》不仅在歌词结构上将十二月浓缩为四季来表现,在曲调上也做了较大改动,民歌中的十二段曲调一致,但改编后的四段就有四种表现形式。

在旋律线条和速度上改编后的《孟姜女》和民歌都差不多,都属于慢板。

改编后的《孟姜女》的节奏从原来的2/4拍改为4/4,3/4,2/4,不仅节奏变化丰富,还加上了休止和延长音。

和民歌相比,改编曲的加花明显增多,同时在民歌五声性级的基础上,改编曲扩展为七声性级,使歌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在歌曲篇幅上,民歌的篇幅长是因为歌词段落多,改编后的歌曲由原来的四小句扩展为四个乐段,两次转调,具有明显的调性色彩对比。

二、王志信的《孟姜女》艺术上的特点王志信改编后的《孟姜女》在艺术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既有体现民歌特色的部分,也有戏剧效果的成分。

从前奏开始,整部音乐作品就像戏剧一样来展开情节,步步推进。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探析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探析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探析作者:滕莹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08期1.歌曲的创作背景《孟姜女》这首艺术歌曲发表于80年代。

由王志信和刘麟根据江苏的地方民歌《孟姜女》改编而成。

孟姜女的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相传秦始皇在修建长城的时候,孟姜女和她的丈夫刚新婚三天,丈夫就被迫去修建长城,不久就劳累饥饿而死,尸骨埋藏在长城下。

《孟姜女》作者王志信。

王志信老师为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曾在第三,四,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担任评委,并经常为海内外艺术工作者讲学。

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如《启明星》,《闹花灯》代表作有《兰花花》,《遍插茱萸少一人》,《木兰从军》,《孟姜女》,《昭君出塞》等。

2.歌曲的演唱技巧处理经过改编以后的艺术歌曲《孟姜女》是一首比较自由的声乐作品。

全曲根据四季来进行划分。

首先,第一部分主要用的慢板,第一部分主要运用的是叙述,倾诉的方式来给听众做一个交代。

在演唱这个部分的时候,歌者不应该过多的去注重声音的技巧性,因为歌曲的音符已经很低沉了。

歌者在演唱这个部分的时候更应该注重歌曲的叙述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后面的部分做对比,更能表现孟姜女的哀怨,以及她对新婚丈夫的怀恋之情。

在演唱第一句的时候切记不能太过于慢了。

在演唱全曲的第一个字“正”的时候,一定要把字给唱清楚,做到字正腔圆,把歌曲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

歌曲的第二部分主要用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来反应出孟姜女对与丈夫重逢的期盼。

进入第二部分了,旋律就整体比较的流动了。

歌者在演唱这一部分的时候一方面要运用比较平稳的节奏,另一方面还要表现出孟姜女期盼与丈夫相见的急切心理。

所以,歌者一定要注意演唱这个部分的第一个字的时候注意譜列上的装饰音时值。

歌曲的第三部分从G调转为了F调。

歌曲的速度也降了下来。

这一段的旋律是层层叠进的。

演唱者在演唱中间“床前月如霜,线是相思,针是情”的时候要运用声断气不断的演唱方法。

“针是情”这一句中的“针”字,也应该重唱,到情字的时候再弱。

浅析艺术歌曲《孟姜女》的音乐特征

浅析艺术歌曲《孟姜女》的音乐特征

浅析艺术歌曲《孟姜女》的音乐特征作者:胡梦影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6期摘要:艺术歌曲《孟姜女》是在一首民间小调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原曲运用“四季体”,分成春、夏、秋、冬四段叙述了秦朝一个叫万杞良的民工被抓去修长城,妻子孟姜女思念至极,千里寻夫的悲惨故事。

笔者通过对《孟姜女》音乐特征的分析体会到我国民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孟姜女;民歌;艺术歌曲;音乐特征我国56个民族,各民族传统民歌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音乐发展的源泉。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审美体验不断提高。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歌的流传和发展,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在80年代改编的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是最成功的的一例。

《孟姜女》是流传于全国各地民间曲调,因其传说、故事的广为传播,使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一、艺术歌曲《孟姜女》的创作特点(一)跌宕起伏之调式调性特色原民歌《孟姜女》节奏平稳,结构严谨,旋律多迂回下行,曲由4个乐句构成,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的句式结构。

创作后的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以原作品的传统民歌旋律为基础骨干,并适当增加了波音、倚音等装饰音,从而强化了旋律优美、婉转的特点。

同时,作品中还增加了口语化与朗诵性的音调,这是对戏曲中“跺板”的借鉴,对于盂姜女这一凄婉、悲惨形象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完美展现出了孟姜女内心绝望、痛楚的情感,从而増加了整部作品的表现力。

一个个流动的音符组成了音乐,其曲式结构的变化能够展现出动人的乐声,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歌词中分春、夏、秋、冬四个段落,其曲式结构为分节歌与单二部曲式结合。

首段的旋律(例1)是原民歌(例2)的音和旋律加花等手法,使旋律更加流畅,音程大至十三度,并通过变化节奏、加装饰。

第二段是作品表达主题的变体“夏夜里”的景色抒发了孟姜女内心对丈夫的无限思念,塑造了凄婉哀怨的思夫女子形象。

是主题的变体,流动性比第—段有所加强,主题仍沿用第一段的乐思,只是增加了“逢”字的2小节8拍拖腔,原四句式8小节旋律得到拓展,使主题承接自然。

艺术歌曲《孟姜女》的演唱及艺术性解读

艺术歌曲《孟姜女》的演唱及艺术性解读

艺术歌曲《孟姜女》的演唱及艺术性解读作者:杨颖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本文主要以艺术歌曲《孟姜女》的演唱及艺术性解读为重点进行阐述,从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歌曲《孟姜女》的演唱诠释这两方面进行探索,其目的在于加大对艺术歌曲《孟姜女》的演唱及艺术性解读力度,为艺术歌曲《孟姜女》的广泛流传做铺垫。

关键词:声乐艺术;演唱技巧;民族歌曲;《孟姜女》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92-01艺术歌曲《孟姜女》的曲调是我国民歌中影响最大的曲调之一,在各地皆有不同的民间变体在传承。

深化对艺术歌曲《孟姜女》的演唱及艺术性解读势在必行。

一、艺术歌曲《孟姜女》的艺术性艺术歌曲《孟姜女》词意为一个被封建社会影响的柔弱女子的悲惨命运。

作品手段利用的较慢的速度,通过平缓的节奏委婉的诉说孟姜女的相思。

第二段为首段的变化延伸,旋律相对较流动,心情也十分激动,展现孟姜女对丈夫的思念。

第三段所描绘的是孟姜女为丈夫做衣裳的情境。

旋律整体上行,这时孟姜女的心情发生的变化,从哀怨变得充满希望。

第四段拓展了孟姜女主题音乐,形象的展现出一个寒风刺骨、历经艰辛的孟姜女。

外加音程的跳跃,切实的渲染出了孟姜女千里送衣的情感与艺术氛围。

歌曲结尾的哭喊式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孟姜女悲惨的命运。

然而,若是我国仔细对比,从情感表达的层面看,未经过改变的艺术歌曲《孟姜女》更加委婉、含蓄,并未出现激烈的呐喊,单依旧能够体现出我国传统女性外弱内强的性格特点。

二、艺术歌曲《孟姜女》的演唱诠释艺术歌曲《孟姜女》的场景、情绪变换十分丰富,音域较广,具有较强的戏剧性,为一首难度很大的声乐曲目。

演唱者在演绎《孟姜女》这首歌曲时,一定要掌握从传统戏曲、民歌等方面的技巧与唱法,同时还需汲取西洋唱法,将其深厚的气息完全融合到我国名族歌曲之中,宽阔的音域、柔和的音色、充分的泛音等演唱技巧,能够有效加强声音轻柔、宽厚、纤细、泼辣的表现力,塑造其作品内有血肉的艺术特点,展现《孟姜女》这首歌曲的意蘊。

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的演唱技巧研究

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的演唱技巧研究

15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4化、本土化与大众化。

王志信亦是如此,他与词作家赴全国各地采风,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整理并收集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的优秀技法,如戏曲唱腔、戏曲歌唱技巧、民间小调结构、节奏型等融入创作中,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大放异彩[2]。

二、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的艺术特色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取材自我国传统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运用了传统民族民间小调《孟姜女调》的曲式与旋律,赋予民族声乐作品以浓郁的传统风韵。

同时,作曲家对音乐的精巧处理,以及对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民乐艺术的融合,使得此部作品情致盎然,艺术特色鲜明。

(一)厚重且充满诗意的歌词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的歌词与曲调相互融合,有机结合。

作品的歌词基于原民歌的故事情节、故事内容与人物形象,对原民歌的歌词进行修改、扩充,使故事更加合乎逻辑并且流畅自然。

原民歌为4个句头,12段词的连缀体,七字四句的歌词结构,使歌词在整体上方正规整,有着极强的韵律感。

同时歌词中运用了赋比兴的文学创作技巧,生动地讲述民间故事。

而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对原民歌歌词删繁就简,经过分解与重组后形成四段歌词。

“春”讲述了孟姜女与丈夫分离的故事;“夏”表现出孟姜女期盼与丈夫重逢的情感;“秋”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体现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冬”以恶劣的环境渲染氛围,表达出深刻细腻、复杂变化的情感情绪[3]。

(二)严谨且合乎逻辑的结构从表面上来看,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对原民歌小调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做出较大改动,但实际上,此部作品保留了原民歌小调“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作品中保留了我国传统民歌小调的精粹,体现出民歌小调的音乐本质,对原本的“起承转合”结构进行扩展,通过四季的变化推动故事发扎,步步深化情感,推动音乐的进行。

作品饱含四个曲段。

第一曲段为慢板速度,在旋律上进行加花锈蚀,大量十六分音符与倚音的运用,与稍慢的速度形成对比呼应,使音乐缠绵哀怨;第二曲段的旋律更为流畅,结构与色彩延续第一曲段,音乐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句尾长拖腔的处理使乐曲的音乐情感情绪发生变化;第三曲段调性转换,音调变化较大,音乐情绪更加低沉,旋律在跌宕起伏中绵长且悲伤;第四曲段进入了全新的调式,音乐形象更加生动立体、饱满鲜活[4]。

《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

《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

《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

罗壹馨
【期刊名称】《丝路视野》
【年(卷),期】2017(000)034
【摘要】《孟姜女》从民间故事到艺术歌曲是一次极具时代特色的华丽转身,这是民间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内在需要.本文从《孟姜女》的传说故事分析了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的传承创新及价值.
【总页数】2页(P58,60)
【作者】罗壹馨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与变异 [J], 黄倩红
2.试析沂蒙民歌演唱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J], 桑潇
3.《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 [J], 罗壹馨;
4.采茶歌在当代声乐教学中的启示——从《茶山新歌》看当代艺术歌曲古典美 [J], 尹国峰
5.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系列论文之三广西壮族民歌演唱研究 [J], 关月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编《孟姜女》作品艺术特征探微

新编《孟姜女》作品艺术特征探微

我们常言的各种孟姜女调就 属于时调 。孟 姜女调又名 “ 春调 ”( 苏南 民间欢庆春节时的一种演唱形式 ) 梳妆 台”等 ,是我 ,“ 国流行最广的民间小曲的基本 曲调,它在全 国都扎下 了根 。
《 姜 女 》主 要 以 “ 体 ”在 各 地 传 唱 ,虽 是 “ 孟 同 同体 ” ,但 也 有 些 小 小 的变 异 ,“ 调 ”在 流 传 过 程 中 产 生 的变 异 。派 生 孟 出 了多 种 变 体 ,这 些变 体 中 最 常用 的手 法 是在 原型 的基 础 上 “ 花 ” 加 ,也 就 是 在 原 型 的 框 架 上进 行 修 饰 ,使 之 能更 加 曲折 流


《 孟姜女》的历史背景和音乐流变
《 孟姜 女》调又名 《 孟姜女哭长城》 十二月花名》等 ,是汉代 的时调小曲,是我 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 、《


它的音乐 与江浙一带 的民歌有着密切 的联系 。全 曲四段唱词 ( 也有十二段唱词 ,体现汉族小调分节歌常用手 法) ,分别
以春 夏秋冬作序 引,叙述 了秦始皇时期 ,一对新婚夫妻生死离别的故事。范杞 良被迫筑长城 ,孟姜 女历尽艰辛千里送寒衣 , 路经苏州许野 关时被 守关吏卒百般刁难 ,无法过关 ,孟姜女就把 自己的悲惨 身世编成 一首小调配 唱,最终感动吏卒 ,得 以开 关放行。孟姜女从春到夏,从秋到冬 ,历尽艰辛 ,终 于找 到了丈夫修长城 的工地 ,可等待她 的却是丈夫坠崖身亡的噩耗 。千
百 年 来 人 们 用 歌 曲传诵 着 这 个 动 人 的故 事 ,倾 注 着 对 主 人 公 深 切 的 同情 , 也 借 助 抒 发 受 压 迫 者 内心 的 悲 怨 。 民间 流 传 的 小 调 大 体分 为 四大 类 , 即吟 唱 调 、谣 曲 、时 调 、 舞 歌 。其 中的 时 调 是 指 民间 在 休 息 、 娱 乐 时 唱 的 小调 民歌 ,

论经典新民歌作品《孟姜女》的创作特色

论经典新民歌作品《孟姜女》的创作特色

论经典新民歌作品《孟姜女》的创作特色摘要:本文通过对刘麟、王志信改编创作的新民歌《孟姜女》进行探析,认为其歌词写作手法、音乐创作技法丰富多彩,在传承我国古代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吸收借鉴西方音乐技法,用音乐擦出凄美的爱情故事。

关键词:孟姜女;新民歌;创作特色前言:刘麟、王志信是一对创作的黄金拍档,合作过多部作品如:《牛郎织女》《昭君出塞》《遍插茱萸少一人》《渔舟唱晚》《母亲河》等。

其中,2007年由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新民歌[1]作品《孟姜女》,情绪饱满、音乐层次丰富。

一、《孟姜女》创作背景取材于孟姜女的民间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

最早孟姜女原型是齐国大夫杞梁(名殖)之妻。

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经过多次流变于明代形成“孟姜女哭长城”的爱情传说。

此曲便讲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爱情故事。

《孟姜女》在流传过程中被编创成多种艺术形式、多种版本,其中歌唱类有民歌、黄梅戏等,在全国各地广为传唱,如:《孟姜女调》《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十二月调》等。

刘麟、王志信的《孟姜女》是在这些版本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既表达了原来的乐思和歌词内容,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二、歌词创作特色新民歌《孟姜女》的歌词由原来的写十二个月的歌词改编为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歌词,分“起—承—转—合”四个阶段,采用顺叙(按时间顺序叙事)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的。

首先,其歌词句式长短不一,共四段每段偶数句押韵。

“春” 段二四句押“ing” “eng” 韵[2],夏段押“ong” “eng” [3]韵;“秋” 段前六句押“ang” 韵,后四局句押“ing” “eng”;“冬” 段前四句押“i” 韵,后四句押“an” 韵。

虽句式有长有短,但押韵形成了段落内部的内在统一。

其次,歌词创作富有戏剧性,相较于其他版本歌词,其将孟姜女的情绪转折刻画的更加生动形象。

如黄梅戏版本《孟姜女》中第三段歌词“七月里来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佳期,银河不见我郎面,泪流河水溅三尺”,这段词是描写七月七牛郎织女银河相聚的场景,对应为刘麟、王志信的《孟姜女》中第二段“夏” 的歌词:①夏夜里银河飞流星②那是牛郎汇织女点燃的红灯笼③孟姜女望长空泪眼雾蒙蒙④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原来只是简单描述牛郎会织女的故事,经过刘麟改编加工后,不仅表达了牛郎和织女的相思之情,又通过“泪眼雾蒙蒙”,“何日能重逢”等句子的反衬写作手法将孟姜女的人物心理深入展现,听者同身的受。

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及发展——以《孟姜女》为例

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及发展——以《孟姜女》为例

孟妍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及发展———以《孟姜女》为例摘要: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一起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具有巨大的传承价值。

在实际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民族传统声乐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将以《孟姜女》这首叙事性传统声乐作品为例,从传统声乐艺术的现状、传承与发展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传统声乐艺术传承《孟姜女》由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组成的华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内容丰富多彩,艺术形式多样,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传承价值。

尤其是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推动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传统声乐艺术,是值得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传统声乐艺术的简介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主要包括戏剧、曲艺、民歌、歌剧等四种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表现了我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声乐艺术———运用中国的发声技巧、文字韵律、音乐构架体现中国传统声乐的特色。

声乐艺术是一种美的创造,演唱美、音乐美、语言美是一个既独立有相互依存的美的创造。

声乐主要是通过语言来代表歌曲,利用声乐特点表现出歌曲主人公的感情,提高声乐的艺术价值。

在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是审美的主要标准,只有这种民族语言才能表带出音乐的内涵和神韵。

清晰的语言是听众听歌曲时与人们产生共鸣的关键,所以语言是形成歌唱民族风格的主要特征。

在声乐表现中以“声”、“韵”、“调”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增加了民族声乐特殊韵味和风采。

音乐美主要包括音乐节奏美、合声美和旋律美等。

民族声乐中的情感、语言和韵味等构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同时也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语言特色等方面各有不同进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改进,形成了不同的声乐艺术风格,主要区分在发声、曲调、语言三方面。

因此一般情况下要从语言、曲调、发声三方面来研究中国特色民族声乐。

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这三个方面。

《孟姜女》

《孟姜女》

王志信艺术歌曲《孟姜女》的赏析论文摘要《孟姜女》是我国民间歌谣的瑰宝,《孟姜女》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流唱至今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它优美动听并吟唱容易的特点,二是它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编,不断的灌输新的生命力。

同时,《孟姜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因素。

在秦始皇执政时期,孟姜女之丈夫范杞梁因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故而被强征去修筑长城。

孟姜女日日期盼、夜夜等待都等不到丈夫归来,基于思夫心切的原因,她经历艰辛去寻找她的丈夫,她以三寸金莲的小脚丫,越过了千山和万水,途中的种种磨难、危险、痛苦都不能阻止她前进的步伐。

但是,当她终于走到了杞梁修筑长城的地方,却被告知丈夫已活活累死并埋于长城之下,在那一瞬间,孟姜女悲从中来放声哭泣,八百里长城瞬间倒塌。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所记载,《左传》是最早记载的史料之一。

在齐国,《孟姜女》被人们以“哭腔”进行表达,而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会用演唱来表达《孟姜女》。

大概在宋元明清时期,《孟姜女》被改编成小曲,从此《孟姜女》在音乐上开始流传并发展。

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王志信先生将《孟姜女》进行改编,新篇的艺术歌曲《孟姜女》在表达孟姜女的悲痛时,采用了多种曲式,变奏,运用了不少的休止符,调式在也不断转变着。

将小调民谣发展成大型音乐作品,并加入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的音乐风格。

同时,王志信改编的新版《孟姜女》有着浓厚的现代文明的气息,与此同时却也充斥着浓郁的民族风。

新版《孟姜女》的曲式、演唱风格、审美技巧等都对现代化民族声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国内是民歌的代表,在国外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作,对后世的音乐影响也为之深重。

因此,本文将对新版《孟姜女》进行研究,主要从《孟姜女》的故事背景、民歌《孟姜女》在早期的发展状况、新版《孟姜女》的艺术赏析、演唱艺术、情感作用以及审美作用等六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于《孟姜女》从民歌开始发展到现在成为了经典的大型音乐,这个过程时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探究的,《孟姜女》的历史悠久,包含的范围广阔,这并非笔者能一一论述的,但为了对王志信新编的《孟姜女》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其细节尽可能的剖析透彻,本文将研究《孟姜女》从诞生起及其发展历程都有所陈述,并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创新的新版《孟姜女》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探索艺术歌曲的本质之路。

《孟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调——《孟姜女》歌系研究之一

《孟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调——《孟姜女》歌系研究之一

《孟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调——《孟姜女》歌系研究之一《孟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调——《孟姜女》歌系研究之一孟姜女歌系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为主题,以其悲苦凄婉的旋律而闻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孟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调,揭示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孟姜女》这个故事。

据传,战国时期,孟姜女的丈夫——李建成被秦始皇处死后,孟姜心灰意冷,投江自尽。

故事中孟姜女的忠贞和深情,以及对丈夫的哀悼之情,打动了后世无数人,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题材。

在音乐上,孟姜女歌系以哀怨悲凉的旋律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以音律表达情感”的基本特点。

在表达孟姜女内心的悲痛和痛苦时,音乐采用了一系列具有悲伤情感的曲调和旋律。

比如,使用了较低的音高、较慢的节拍和较长的音符,以增强音乐的悲苦感。

此外,孟姜女歌系中还常常使用一些传统的音乐织体,如琵琶、古筝、二胡等,让音乐更具东方的特色。

另外,孟姜女歌系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表达需求,在同一基调下使用不同的曲调。

例如,当表达孟姜女感叹世态炎凉、世事无常时,音乐会采用较为抒情的曲调;而在描写孟姜女悲伤哀思的场景时,音乐会采用较为慷慨悲壮的曲调。

通过这种方式,音乐既能准确地表达情感,又能符合情节的需要。

除了曲调上的差异之外,孟姜女歌系还以其歌词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歌词中常常融入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使得音乐更具诗意和哲理。

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黄河和孤城象征着孟姜女的忠贞和坚贞,而“万里烽烟常挂念,千秋泪雨填长城”中的烽烟和泪雨则表达了孟姜女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种文化内涵的注入,使得孟姜女歌系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承载着情感和人性的传统文化。

《孟姜女》歌系独特的曲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瑰宝。

它不仅带给人们美妙的听觉享受,更承载了人们对于爱情、忠诚和人性的思考。

因此,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孟姜女歌系都备受人们喜爱和追捧。

《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

《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

丝路视野《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罗壹馨(兰州城市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孟姜女》从民间故事到艺术歌曲是一次极具时代特色的华丽转身,这是民间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内在需要。

本文从《孟姜女》的传说故事分析了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的传承创新及价值。

【关键词】民歌;演唱;传承一、《孟姜女》故事从传说到有据可依的规整之路《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据传,秦始皇时期,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良与孟姜女新婚三天就被迫去边疆修筑长城,因为疾病和寒冷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忠贞贤惠的孟姜女身背寒衣,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阻,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去逝的噩耗。

她痛哭长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良的尸骸。

后来,由于人们对孟姜女千里寻夫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在中华大地广泛流传。

由于《孟姜女》的故事传说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故事本身的传播范围和效应。

鉴于此,20世纪20年代,以考据见长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秉持“考镜源流,辨彰学术”学术精神,通过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的整理对《孟姜女哭长城》进行了学理上的梳理。

顾先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于1924年11月《歌谣》周刊第69号上发表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这篇文章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成为孟姜女故事历史依据的证身之作,孟姜女故事终于从只言片语的断简残编之中跃升为有据可依的再创作标本。

顾颉刚先生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发现了关于杞梁和杞梁妻子的一段记载开始:齐侯……遂袭莒,……杞殖、华还载甲,……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

莒人行成。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子于郊,使吊之。

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君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车,下妾不得与郊吊。

”齐侯吊诸其室。

顾颉刚先生认为这就是孟姜女故事的最早的梗概,是难得的一篇文献记载,这也是民间孟姜女故事以各种形式流传的直接基础。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性及演唱处理研究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性及演唱处理研究

力及能力技巧的要求相对较高。
关键词:《孟姜女》;艺术特性;演唱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孟姜女》这一民间小调以孟姜女哭长城这一爱情 传说为基础,因传说本身感染力较强为此也在民间得以 广泛传唱。传说围绕着孟姜女万里寻夫展开,以秦始皇 调派民夫修筑长城为故事背景,其夫杞梁被征调后杳无 音信,孟姜女思夫心切进而寻夫,历经艰辛万苦到达长 城,却得知杞梁已死并长埋长城之下,生离死别使她痛 哭不已,其哭声仿佛惊动天地,已修筑好的长城竟顿时 崩塌。故事流传千百余年并被谱成的民歌小调,广为流 传,虽经不同时期的改变与创作,但其悲凉的歌词及婉 转的旋律大同小异,本文中涉及的为改编后的民族歌曲 《孟姜女》,由刘麟及王志信重新编词编曲而成,作品结 构得以完整,以五声调式为主、歌词节奏均匀、情感层 次丰富,而本文主要针对其艺术特性及演唱处理展开深 入分析。 一、概述 (一)历史背景 传统小调《孟姜女》其故事原型为民间传说孟姜女 哭长城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而这一故事发生在秦始皇 时期,为修筑长城,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被抓去做劳役, 因长时间分离且杳无音讯,孟姜女日思夜想并决定奔走 万里寻找夫婿,最终得知杞梁积劳成疾并已埋于长城之 下,阴阳两隔,随之放声痛哭,不仅令天地动容,长城 亦为之倾倒,露出夫君尸骨。故事流传千年,经加工及 改编,真实的反映出劳动者的心声,即向往和平自由与 幸福安宁,而这一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战国时期的 齐国加入哭调,西汉时期于《烈女传》中加入长城崩塌
姜女的痛苦绝望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强,作者改变伴奏肢体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尾声部分采
(二)曲式结构分析
取中国戏曲中的“紧打慢唱”,对戏曲中的伴奏织体进
江苏民歌《孟姜女》原曲结构严谨,以单乐段为主, 行高度模仿,连续使用大量的六连音和弦来达到渲染悲

《孟姜女》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孟姜女》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孟姜女》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作者:高宇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12期摘要:众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中有着深、浅、难、易之分,不同程度的作品对歌者的技术、能力、情感、理解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

在对盂姜女声乐作品演唱及艺术处理的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多维度的学习探索,秉承尊重经典,致力传承经典,助力再现经典。

关键词:孟姜女;演唱处理;特征声乐作品《孟姜女》被当代众多音乐教材选为高年级选唱曲目,作品较难。

在学习、演唱《孟姜女》这首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引发笔者思考:选择该作品应该具备怎样的歌唱能力?演唱前应从那些方面对作品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分析?那么又该怎样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如何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做到音色与情感合二为一呢?希望能够通过声乐作品《孟姜女》的分析能够找到答案。

一、咬字与吐字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说:“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若想通过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做到字中有声,首先要具备吐字归韵。

作品叙述性较强的特点要求咬字流畅平稳、清晰自如。

歌曲中除了易掌握的‘啊’、‘大’、‘里’、‘衣’等元音外,鼻韵母eng‘城’、‘正’、‘孟’、‘风’、‘蒙’、‘逢’;ing‘行’、‘盈’、‘星’;ong‘笼’、‘空’、‘送’等字运用较多。

在咬字时发‘i’、‘e’、‘o’后略带‘eg’,让母音迅速的回归到通道,否则就容易使字模糊不清的黏在嘴上,影响声音清晰、圆润、连贯。

同时‘风’、‘飞’、‘疾’、‘过’、‘里’几个字,音符时值较长。

那么在清楚咬字的基础上用气息支撑,吐字时有意识的强调字头的力度就尤为重要。

“哭倒长城八百里”中的‘哭’、‘八’等字强调字头的力度,同时运用喷口的方法演唱。

清晰、明确的掌握歌唱中使用的语言,才可能在演唱中将字、声、韵的结合表现出来,准确的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歌曲内容更易产生交流和共鸣。

二、速度与力度“艺术处理,确切地说,就是进行声音的变化对比,速度與节奏的变化对比,风格变化的对比,以及情绪和情感层次的对比。

王志信的艺术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与演唱诠释

王志信的艺术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与演唱诠释

12 0
梁岷冬 《 王志信 的艺术歌 曲 《 盂姜女》 的艺术特色与演唱诠释》

段 的韵致 ,特别是在句尾加 了两小节带哭腔的长拖腔,使结构得到进一步扩 展。第三段 问奏 由 D徵调转为 D羽调 ,使音乐
色彩变得更加悠远 ,旋律逐渐 由级进到 四、五度跳动 ,音乐起伏 跌宕,如泣如诉。随着孟姜女感情世界的不断变化,音乐情 绪也层层递进 。第四段音 乐在 一个全新 的调性 G羽调到最后结束 F宫调 。歌 曲的结尾段 部分是全 曲的高潮 。以上结构及调布 局是作 曲家王志信采取 了具有 民族音乐旋律发展特 点的四、五度近关 系转调 , 又运用 了西洋作 曲技法 中常见的二度远关系转
头流传 ,约形成于唐宋 以前,作为民间时调小 曲约形成于宋元 以后。它的变体遍布全国各地 ,对说 唱音乐、戏 曲音乐 以及 民
族器乐音乐中都有很大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 ,著名词 曲作家刘麟和作 曲家王志信根据江苏 民歌 《 孟姜女》( 谱例 1 ,并 )
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 ,进行 了重新编词 、编 曲,增加大篇幅的歌词和 曲调 ,把一首简单的小调式 民谣发展成为一 首具有浓郁 民族风格,感人至深 的大型声乐作品。 谱例1 :
芷 月 里 柬 足 新 二 月 里 泉
腊 玛 曼
l 。 家 家 禅 洋t
忆 熊
广 , ’ ’ ・
双 双 广
点 红 堰
剑 岛 辱 搬 先;
鹱 洋
冬 月 里 来 鸳 花
来 过 年
孟 l 篓殳
袈 家
爷 里 送 - 寒
中华 民族的音 乐艺术 内容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它们之间又互相影 响、渗透 、融合,形成了独特 的各种中华 民 族音乐。二十世纪下半叶,民族器乐 、民族声乐的创 作、研 究等有 了一个崭新 的发展。九十年代后,随着进一步对我国传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思 想 , 如把 “ 夏夜 里来 热难 当 , 蚊子 飞来 叮 断肠 ” 改成 “ 夜里 银河 飞 流星 , 夏 那是 牛 郎会织 女点 燃 的红灯
笼 ”把 孟姜 女 与杞 良哥 天各一 方 的思念 半 遮半掩 地 表 达 出来 ; , 添上 “ 眼 雾蒙 蒙 ” “ 日能 重逢 ” 泪 与 何 等更 加
务, 就是要在深人理解原传说的社会含义的基础上 , 在表现手段方面创造出多种新因素 , 同时也要在文学 主题方 面进 行深 度 开掘 , 使它 融人 当代 人 的一些 新 思想 、 新精 神 , 以旧创新 , 以新化 旧 , 达到新 旧一 体 。
7 5
二、 选择 最有普遍影响的原 生民歌 音调 为创作主题加 以发展
唐 海 燕
( 南城 市 学 院 音 乐 系 ,湖 南 益 阳 湖 4 30 ) 10 0
[ 摘 要 ] 据 江 苏民歌《 根 孟姜 女》 改编 创作 的 大型叙 事性 声 乐作 品 《 孟姜 女 》 既 继承 了原 , 民歌 的神韵 , 又充 分发挥 了声 乐的表现 力 。文章 通过 对 该作 品歌 词 改 变、 主题 选择 、 旋律 发展 、 节奏 变换 、 性 对 比等方 面的 阐述 与 分析 , , -作 品 对传 统声 乐艺术 的传承 与创 新 。 调 。- [ 关键 词 ] 孟姜女 ; 刘麟 ; 志信 ; 乐作 品 ; 王 声 传统 声 乐艺术 [ 中图分类 号 ]625 J4 . [ 文献标 识 码 ] B [ 章编 号 ]08 3920 )2 05—0 文 10 —78 (09 0 —07 5
情 似水 、 实 、 爱情 家庭 忠贞 不渝 的传 统女 子形 象 。 朴 对
10 , 9 年 词曲作家刘麟与王志信选材于民间故事 , 9 合作 了一首叙事性大型声乐作 品《 孟姜女》1 _ 。该 J
作 品 的主题 选材 、 创作 技法 都借 鉴 了大 量 的传统 音乐 表 现手 法 , 融 汇 西方 创作 技 巧与 现 代 思想 气 质 , 又 成 为 现代 民族 声乐 创作 中传 承和 革新 传统 声乐 艺术 的佳 作 。
贴切 、 直接 地点 明“ 思 ” 相 的主 题 ; 另外 ,线 是相 思针 是情 ” 絮进寒 衣 伴君 行 ” 改 编 的歌 词 不仅通 俗 易懂 、 “ “ 等

生 动形 象 , 而且 比原 歌词 更增 添 了意蕴 和诗 意 。歌词 与 音 乐 都在 第 四段 “ 大雪 纷 飞 … … ” 了浓 墨 重彩 的 作 渲染 , 比原 歌词 与 曲调更 加深 刻 、 切 和 突出刻 画 了孟姜 女 忠贞不 渝 的光 辉人 性 。 贴 孟 姜女 是广 泛传 诵 的故事 和人 物 , 蕴含 着深 厚 的传统 道 德精 神 , 这是作 者 所 以选择 的一 个基 础 。但 如 果 仅仅 是历 史传 说 的重 复或简 单 的编撰 , 天 的听 众是 很 难认 同 的。作 者 进行 再 创 造 的 一个 最 重 要 的任 今
事 情节及孟 姜女 细腻柔 情 的性 格特 征 , 能赋予作 品新 的个性 、 又 气质 。
原民歌《 孟姜女》 44 , 是 / 拍 单乐段结构, 全曲由 4 个乐句构成, 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的句式结构, 节奏平
“ 姜女 哭长 城 ” 原为 江 苏 民歌 , 唱 的是秦 时孟 姜 女 与新 婚 丈 夫 生死 离 别 、 孟 , 传 后来 千里 寻 夫 哭倒 长 城
的故 事 。故 事发展 到 宋 、 时期 被 改编成 话本 、 文等 多 种 传 唱和 音乐 形 式 流 传各 地 , 元 戏 它刻 画 的 是一 个 柔
王志信选择最有普遍影响的原生 民歌音调作为创作主题_ , 2 完整地保留了民歌音调的原貌 , j 使作品的
主题 获得 了 良好 的群众 基础 。另外 , 小调 音乐具有 曲调流 畅 、 婉 、 柔 曲折 、 细腻 的艺 术 风格 , 此基 础 上 根 在
据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 、 不同规模的加工 、 变化 、 发展 , 既适合表现孟姜女寻夫这一故


歌 词 上 删 繁 就 简 , 出人 性 光 辉 突
歌 词基 本 上 是根 据 民歌 《 姜 女 》 编 的 , 民歌 《 姜 女 》 4个句 头 ,2段 词 (2个 月 ) 孟 改 原 孟 是 1 1 的联 缀 体 。 歌 词朴 实易 懂 , 七 字 四句 , 用 比、 的手 法 , 动形 象 地讲 述孟 姜 女与万 杞 良的故 事 。刘麟 基 本保 留 了 是 运 兴 生 故 事情 节 , 照 《 参 孟姜 女春 调》 的歌 词 , 繁 就简 , 以重新 剪 裁 , 为 四段 ( 四季联 缀 ) 删 予 改 即 。歌 词 中剔 除 了原 民歌 中“ 把眼 泪采 把桑 ”孟 姜女 田里 是草 堆 ”哪有 人送 寒 衣来 ”孟 姜女 家 内是空 箱 ” 揩 “ “ “ 等一些 “ ” 怨 的成 分 和一些 “ 市 民” 小 的气 息 , 出了孟 姜女 对丈 夫忠 贞 不渝 的爱 。如新 编 歌词 中体 现 的从春 到夏 , 姜女一 直 突 孟
思 念 自己的丈夫 , “ 把 心头 一丝 热 ” 都要 “ 絮进 寒衣 伴 君 行 ” 然 后 “ 秋走 到年关 过 ” 顶 着风 冒着 雪 去给 自 , 从 ,
己的丈 夫 “ 送寒 衣” 坚韧不 拔 地寻 找丈 夫 等 , , 这也 是 现代 人所 追求 的一种精 神 。 作 者在 改编 的歌 词 中 , 本沿 袭 了原歌 词 中七 言 四句 体 的结 构特 征及 韵律 , 基 同时增 加 了作为 现代人 的
第 2期 20 09年 6月
星 海音 乐 学院 学报
J un l fXig a o sraoyo s o r a o n h iC n evtr f Mu i c
No. 2
J n. 0 9 u 2 0
从《 姜 女》 艺 术 特 征 看 孟 的
传 统 声 乐 艺 术 的 传 承 与 创 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