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七年级生物上册 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2 (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第五页,共三十一页。
观察(guānchá)鲫鱼
目的(mùdì) 要求
概述鲫鱼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材料(cáiliào) 器具 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玻璃缸,清水等
第六页,共三十一页。
方法(fāngfǎ) 步骤
参照图2.2-12,观察鲫鱼的体色(tǐ sè)、体形、鳞片,
认识各种鱼鳍。
侧线
(cèxiàn)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一课时。1.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鱼类之所以能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No 参照图2.2-12,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鳞片,认识(rèn shi)各种鱼鳍。1.鲫鱼的体形、体色
对其水生生活的意义。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保护色。胸鳍:1对,转换方向, 保持鱼体左右平行。鳃由鳃丝、鳃耙和鳃弓组成。1.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无鳞片,皮肤 裸露,湿润。C
本课小结
生活环境 体表
呼吸器官
鱼类
水中
有鳞片(lín
piàn)
鳃
两栖类
幼体(yòutǐ):水 中
成体:陆地 无鳞片,皮肤裸 露,湿润
幼体:鳃
成体:肺兼皮肤
体温 变温
变温
生殖
卵生,产于 卵生,产于
水中
水中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一页。
爬行类
陆地(lùdì)
有鳞片或甲
肺 变温 卵生,有坚硬的 卵壳,产于陆地
第三页,共三十一页。鹰来自学习目标1.描述(miáo shù)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鲫鱼的生活 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重点) 2.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相适应 的形态特征。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课件
干燥,厚实覆盖角 质的鳞鳞片或甲
受精方式 繁殖和发育
呼吸器官 运动器官 代表生物
体外受精
体外受精
__水__中___产卵 __水__中___发育
__水__中___产卵 __水__中___发育
鳃
幼体 鳃 成体 肺兼皮肤
鳍
幼体 尾 成体 四肢
青鱼、草鱼、鲢鱼、 鳙鱼为四大家鱼
体内受精 __陆__地___产卵 __陆__地___发育
有关? 4、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其功能是什么?
一、鱼类 1、鲫鱼的体形和体色是怎样的?对其水生
生活有什么意义?
体形:梭形,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体色:背面灰黑色腹面白色,不易被上、下 面的敌害发现,是保护色。
头鳃部盖 侧躯线干部
尾部
背鳍
胸鳍 腹鳍
(偶鳍)
臀鳍 尾鳍
(奇鳍)
2、尝试描述鱼鳍的作用。
5、下列关于鱼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鱼类在生物分类中的等级是纲 B.鱼的口和鰓盖后缘交替张合是进行呼吸 C.鱼是脊椎动物,体温不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D.鱼用侧线感知水流水温,测定游泳时的方向
假设你是一条鲫鱼,请具体描述你是
如何适于水生生活的?
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体色:保护色
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体形:梭形
体表:鳞片(黏液)
侧线:感知
鳍:运动器官
鳃:呼吸器官
一、鱼类 (1)特征
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 梭形,体表 大多覆盖着鳞片 ,用 鳃 呼吸,用 鳍 游泳。
一、鱼类 (2)代表动物
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三、爬行类 (二)、代表动物
变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体温会
七年级生物上册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课件1新版济南版
了解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理解其特点和共同特征,探索鱼类、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和鸟类的迷人世界。
脊椎动物的概述
1 定义和特点
脊椎动物指具有脊柱的动物,通常具有大型 脑部和复杂的神经系统。
2 共同特征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脊髓和脑部,以及多样 的外骨骼、鳍状肢和羽毛等特点。
鱼类
特征和分类
爬行动物
1
特征和分类
爬行动物包括蜥蜴、蛇和鳄鱼等,它们具有鳞片、四肢和冷血的特征。
2
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爬行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如阳光浴和卵生的繁殖方式。
鸟类
1 特征
鸟类具有羽毛、喙和翅膀等特征,以及灵活的飞行能力和声音的表达方式。
鱼类具有鳞片、鳃和鳍等特征,包括鲤鱼、鲨鱼和 带鱼在内的众中起到重要作用,提供营养丰富的食 物,同时也是人类的休闲、运动和经济资源。
两栖动物
特征和分类
两栖动物能在水和陆地两个环境中生活,包括青蛙、蟾蜍和蝾螈等不同种类。
生活习性和适应性
两栖动物具有特殊的皮肤和呼吸系统,适应于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2.2.2 脊椎动物(第1课时)课件
你有饲养观赏鱼的经验吗?你知道 养鱼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鱼类与我们前边学习的 动物有什么不同呢?
一 、多种多样的鱼
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
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可 将鱼分为哪两类?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 根岸据线生、活众环境多可的以江分河为湖_泊_淡_,_水__鱼___ 和__海__水鱼__鱼的__种_,类我十国分有丰丰富富。的鱼类资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多种多样的鱼
海水鱼:
石斑鱼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暖 水海域,头较大,体色与四周岩石 的颜色相似,有条纹和斑点。石斑 鱼幼体为雌鱼,发育到一定阶段时, 可转变为雄鱼。
一 、多种多样的鱼
海水鱼:
鲳鱼身体略呈菱形, 头小,背鳍和臀鳍较长, 尾鳍呈叉形。
带鱼身体呈带状,口大, 背鳍较长,几乎与背部等长。 带鱼比较凶猛,以鱼类、软 体动物为食。
鲢鱼体色较淡,因 而又称白鲢,在水体的 上层活动,以硅藻、绿 藻等为食。
一 、多种多样的鱼
著名的“四大家鱼”: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根据鱼类生活的水层和 食性不同可进行混合放养。
一 、多种多样的鱼
海水鱼:
鲨鱼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 鲨鱼中有体形最大的鱼类鲸鲨,也 有小到可以放在手上的硬背侏儒鲨, 还有凶猛的大白鲨。
一 、多种多样的鱼
淡水鱼:
青鱼体色为青黑色,栖 息在水体中下层,主要以螺、 蚌等软体动物为食。
草鱼体色为青黄色,栖 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和水草多 的岸边,主要以水草为食。
一 、多种多样的鱼
淡水鱼:
鳙鱼头较大,故又名“胖头 鱼”,背面暗黑色,并有不规则黑 点,因而俗称花鲢,栖息在水体的 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
山东省七年级生物上册 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1课时)课件(新版)济南版PPT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观察与比较
鲫鱼的骨骼系统
头
躯干骨
尾
骨
骨
鳍骨
比较鲫鱼的骨骼与蚯蚓和蝗虫有什么不同?
新课学习 1.鲫鱼的体形、体色对其水生生活的意义?
体形:梭形;能减少鱼在水中游动的阻力。 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保护色。 2.尝试描述各种鱼鳍的作用? 胸鳍:1对,转换方向,保持鱼体左右平行。 腹鳍:1对,保持鱼体左右平行。 背鳍、臀鳍:各1个,保持竖直方向平行。 尾鳍:1个,产生前进的动力和决定运动方向。
第二单元第二章
第二课
预习
预习: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能说出鲫鱼的生 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导入新课
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鱼、乌龟、鸟等,它们形 态特征、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又有共 同之处,这共同之处是什么呢? 从这节课开始 我们来认识这些动物 。
新课学习
观察鲫鱼
观察鲫鱼的体形、体色、鱼鳍、鳃。
新课学习
常见的鱼类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结论总结
鱼类的主要特征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多覆 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1.体形: 梭形 2.体色: 保护色 3.体表: 鳞片 4.运动: 鳍 5.感觉: 侧线 6.呼吸: 鳃
பைடு நூலகம்
课堂练习
1.鱼鳃是由( D )组成的
A.鳃丝
B.鳃耙、鳃弓
4.下列叙述中与鲫鱼适于水中生活无关的形态特征是 (A ) A.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 B.身体呈梭形 C.体表有鳞片和黏液 D.身体的两侧有侧线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对应习题。 2.预习两栖和爬行动物。
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PPT课件 (5)
2、外为骨什骼么不要能“随脱着壳身”体呢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有蜕皮 现象
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身体分部,躯体、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 外骨骼。
节肢动物——蝗虫
感觉器官,具有嗅觉和
触觉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
分节
有利于觅食、避敌、觅偶、寻找栖息地等,可以扩大其生活分布和生 活空间,对其生存和繁衍有重要意义。
腹
胸
部
部
触角 头 部
后足
分节
前翅革质 翅后翅膜质
中足
前足
哪一个先死亡? 为什么?
气门 气体进出身体的门户,主要 分布在蝗虫的胸腹部
形态结构
蝗虫体表有外骨骼,它的作用: ①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 ②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脊椎动物
有无脊柱
无脊椎动物
(一) 操 作 方 法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水螅
蜗牛
人蛔虫
蝗虫 绦虫
水螅捕食过程:
腔肠动物
体 壁
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圆筒状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 1、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 动物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 2、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软体动物
蜗 牛
体表通常有坚硬的 外壳
身体柔软,外壳为 贝壳,贝壳能随身 体的生长而增大,
河蚌 乌贼 贝壳退化为
节肢动物——蝗虫
1、蝗虫的躯体分为哪几部分? 2、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 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 3、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 2.2.2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1课时 鱼
捕食、逃生等。
关闭
B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1.鱼在水中停止游动时,口和鳃盖不停地交替张开和关闭,使水由口
流入,由鳃孔流出,其生理意义是( )
A.排出体内废物
B.更换体内水分
C.进行气体交换
D.摄取水中食物
关闭
C
答案
1
2
3
4
5
2.下列各项中,属于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的是( )
①体温不恒定 ②用鳃呼吸 ③用鳍游泳 ④体表覆盖鳞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关闭
D 答案
1
2
3
4
5
3.你有过捉鱼的经历吗?下河摸鱼时,已经捉到手的鱼往往又会挣脱, 这是由于其体表生有很滑的黏液,鱼体表黏液的作用主要是( ) A.预防人类的捕捉 B.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C.保持体表湿润 D.辅助呼吸
关闭
鱼生活在水中,体表覆盖一层黏液,可以减少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利于
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栖类 、爬行类 、鸟类、哺乳类 。 二、鲫鱼的形态结构 1.体色:背面 深灰黑色,腹面白色。 2.体形:呈 梭 形,可以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体表:覆盖着 鳞片,有黏液 。 4.鱼鳍:成对的有胸 鳍和腹鳍,单个的有背 鳍、臀 鳍和尾鳍。 5.鳃:呼吸器官,包括鳃丝、鳃耙 和 鳃弓。 6.骨骼:体内有一条有许多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 7.侧线:有感知 水流方向和水压 的作用。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 终生生活在水中 ,身体呈 梭形,体表大多覆盖着 鳞片,用鳃呼吸, 用鳍游泳。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2-2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1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通过参与分组实验“观察鲫鱼”,能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及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认识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特征和适应性特点3.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鱼类的基本特征;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通过参与分组实验“观察鲫鱼”,能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及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要求学生注意勾画知识点,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1.鲫鱼的体形和体色对其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2.尝试分别描述鱼类各种鳍的作用。
3.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对鱼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4.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其功能是什么?5.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6.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7.变温动物?(二)自学检测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结果。
要求学生合上课本,独立完成自学检测题。
学法指导:组内两两交换,互相评阅。
鼓励学生展示,互相指正。
让部分学生班内展示答案,以便于学生核对答案。
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1-2分钟。
(三)质疑问难过渡语:同学们还存在哪些疑惑?请写一写。
三、后教环节(15分钟)(一)解疑释惑处理自学检测中学生提出的疑惑。
要求学生提出疑惑,班内其他同学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
(二)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积极交流,准备班内展示。
通过参与“观察鲫鱼”的分组实验,讨论解决下列问题:1.鲫鱼的体形和体色对其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预设:学生对照实物图,很容易想到鲫鱼体形的意义,梭形游泳时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学法指导:提示学生梭形即中间粗两头细,引出鲫鱼的体形是梭形。
点拨语:鲫鱼身体呈梭形,减少游动时阻力;鲫鱼身体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现,是保护色。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备课教案-2022-2023学年济南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图片、视频、实验演示等)的学习活动,能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2、列表比较三类脊椎动物的异同。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教学重点:蚯蚓和蝗虫的系统结构和生理特征。
教学难点: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各类群的主要特征,进而理解进化的历程及顺序。
课时安排:联系孩子们的社会经验及对动物的了解,能得出它们的生活环境上看,鱼类生活在水中,两栖类水陆两栖,爬行类在陆地上,鸟类及哺乳类适应陆地生活了,能得出“从水生到陆生”的结论,从而理解这5类的顺序不可以颠倒,因为这是进化的顺序。
(二)鱼类●代表动物:鲫鱼体型:梭形,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保护色体表:覆盖鳞片,能分泌粘液,起保护作用。
运动器官:鳍呼吸器官:鳃●讨论:鱼鳍在运动中的作用准备了一段视频,同学们在优美的画面中理解鱼鳍的作用。
背鳍和臀鳍:保持竖直方向平衡的作用。
胸鳍和腹鳍:保持左右方向的平衡。
胸鳍还可以转换方向。
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和决定运动的方向。
●鱼类的呼吸器官准备的第二段视频,同学们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口和鳃盖的交替闭合,理解这是鲫鱼在呼吸,鳃是它们的呼吸器官。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丝是鲜红色,气体交换就是在进行的。
鱼的口与鳃盖张合,那是鱼儿在。
侧线的作用侧线有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的作用。
常见的鱼类(淡水鱼类及海洋鱼类)四大家鱼--淡水养殖的鱼类市场上能见到的常见的海洋鱼类鱼类的主要特征师引导生总结鱼类终生生活在中;身体一般呈,体表多覆盖着,用呼吸;用游泳。
(二)、两栖类代表动物:3种:青蛙、蟾蜍、大鲵以青蛙为代表,带领孩子们总结出:●生活环境: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
●呼吸器官: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讨论思考:“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材分析《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继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又一大生物类群的学习。
本节课作为《生物圈中的动物》的开篇,和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共同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在此基础上介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最后总结动物的生活对其他生物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阐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是知识零散,学生不容易把握各种动物之间的联系,难以系统化。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植物类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生物类群的学习过程有了总体的认识,学习的过程遵循了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同时针对某一具体类群则是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形态到功能,由个体到与人类关系”的逻辑展开,因此本节课则是将这两个规律再次实践,让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特征的基础之上,将其思维由“植物类群”迁移应用到“动物类群”中去,实现科学思维中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准备PPT,学案,实验材料,动物实物,动物标本等。
四、学习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观察水螅》,能概述腔肠动物的结构特点,形态特征以及捕食过程,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探究实践)2.通过归纳与概括,分析和综合,梳理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异同点,进而初步感知动物类群“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关系。
(科学思维)3.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提升“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
(态度责任)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概述难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区分概述和人类关系描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视频展示与人们密切生活相关的各种无脊椎动物,如海洋馆里的水母,海葵;饭桌上的海蜇,虾;肠道中的绦虫,蛔虫;土壤里的蚯蚓,蜈蚣;田野里的蝗虫,禅。
过渡语:同学们,上一章我们了解到我们周围植物的类群以及他们不可或缺的生理活动,有哪一位同学能帮我们回忆一下植物有哪些类群?如果能配上简要的类群介绍就更贴心了。
七年级生物上册 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
2.看一看鲫鱼的体形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这种体形与它的水生生活有什么联系?
3.看一看鲫鱼的体表有什么结构?把鲫鱼握在手里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这种结构与它的水生生活有什么联系?
4.观察一下鲫鱼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什么,猜测一下它的作用。(提示:去掉侧线可除鱼腥)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课件中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图片,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试着说出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差异。
师生总结:根据动物体中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脊椎动物又可细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
活动一:鱼类
展示学生准备的鲫鱼,并提出问题
过渡:鳄鱼的形态结构与青蛙不相同,鳄鱼还属于两栖动物吗?不属于两栖类那么属于哪一类呢?
师生共同总结:
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1.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有鳞片或甲壳,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
2.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3.以爬行方式运动,
4.卵生,并且卵有坚韧的卵壳,真正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三)课堂总结: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
2.学科:初中生物学
3.课题: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4.课时:第1课时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鱼和家鸽骨骼标本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等学习活动,能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异同
3.身体两侧各有一行侧线。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 2 单元第 2章第 2 节第 1 课时 总计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3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课件图片展示常见几种脊椎动物,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与曾经学过的无脊椎动物区别,再次强调脊柱的有无。
引导学生补充生活中见过的脊椎动物。
(二)展示目标1.认识脊椎动物主要类群。
2.概述鱼类、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各类动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及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4.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观点。
5.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要求同学们先自主预习课本内容,然后依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和导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课本中勾画出主要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
2、预习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提出的疑问可以在导学案【我的疑惑】部分记录下来,以备上课讨论。
三、合作探究(10分钟)要求:1、各小组同学预习自学中不理解的知识,相互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尽可能使每个同学把所要学习的知识都搞明白,并构建知识网络。
(先对桌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问,展示到黑板上,由全体师生共同解决。
2、要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珍惜时间,及时解决问题,不要谈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1、展示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鱼类的形态特点,师生共同总结鱼类的外形特征,并且说明这些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以鲫鱼为例,讲解鱼体色、体形、侧线、运动器官-鳍的名称和功能以及呼吸器官-鳃。
2、展示两栖类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青蛙的形态特征,总结两栖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讲解青蛙的求偶行为以及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的特点。
3、讲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并且与两栖动物在生活环境、形态特征、生殖发育、呼吸方式四方面进行比较,并由此说明动物的进化趋势。
4、讲解变温动物的概念,补充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也属于变温动物的范畴。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课件1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
自学质疑
学习目标
1.通过仔细阅读教材及对课本相关插图的解读,能够说出鱼类、
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阅读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尝试列表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异
同,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自学教材80-83页,注意对教材 中问题的思考,重点的勾画和 疑难点的标注。
呼吸器官:鳃,鱼口与鳃盖交替张合,完成气体交换
鱼的感觉:
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鱼还有特有的感觉器官——侧线
鱼的呼吸:
水(溶着氧气)
口与鳃盖交替张合完成呼吸运动。 二氧化碳 氧气 鳃盖排水 (毛细血管) 口 鳃丝
疑难突破二、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区别
蟾蜍
蝾螈
青蛙
大鲵
鳄鱼
蛇
恐龙
乌龟
两栖类适应环境的特征:
1、生殖: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幼体:水中,鳃呼吸,用尾游泳 适应水中生活
3、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既能生活在水中 也能生活在陆地上
爬行类适应环境的特征:
1、生殖:体内受精,陆地产卵 卵壳
2、皮肤:干燥、厚实、角质的鳞片或甲 3、呼吸:肺
真正适应陆地生活
两栖动物能不能生活在干旱地方?为 什么?
点评要求:
1、点评同学及时到位,规范快速,全面评价。 2、语言简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总结。 3、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如有需要则给予补充。
总结:
1、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梭形,体表大多有鳞片,
变温动物主要特征 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既生活在水中有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皮肤裸露且湿润,辅助呼吸,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3、爬行动物:皮肤干燥、厚实有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产卵 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初中生物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课件(31张)精品课件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呼吸器官——鳃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归 纳
鲫鱼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 特点有哪些?
总
结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鱼类的特征:
鱼类终生生活在 水 中,身体呈 梭 形, 体表大多覆盖 鳞片 ,用 鳃 呼吸, 用 鳍 游泳。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海洋鱼类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那天,父亲去废品站很晚了还没回来。外面一片漆黑,心里一阵阵发毛的我跑出去沿路找。嗓子喊破了,像一面破锣,震得自己心里脑里嗡嗡的,却并没传出多大响声。夜里的村野风吹草惊,自己的脚步声和喊声总会引来一片陌生的声音。我毛骨悚然。最终在一个大水湾边看到父亲的车子,没有人。我立刻就大哭起来,感觉整个人都化成了水在不断地往外流,直到整个人都空了。
他说,没什么事呀,就是夜里冷了,看不见东西就随手扯了块布裹在身上。天哪,那一定是前面楼施工扔下的水泥袋子,上面是没倒干净的灰粉。已经是9月的天气了,一定冷得难当。我看着一脸是笑的父亲,深吸了一口气,仍是说不出话来。
学校招生处还没有上班。我揣着户口本在偌大的校园里转,满是四处无依、漂泊不定的感觉,心里很不踏实。但想到毕竟以后4年都要在这里生活了,总有点殷殷的期望。而父亲没有,一切对他来说是那么生疏,而生疏使他更显局促。在三四千里以外的异地,他听不懂别人说话,别人也听不懂他。他打心底里恐慌,一着急,就脱口而出:“我回家吧,我想回去了。”
无
了解家乡
脊
热爱家乡
椎 动
物
(
没
有
脊
柱
)
脊椎动物(有脊柱)
脊椎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配套K12七年级生物上册 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2 (新版)济南版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重点)(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和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结合学生常见的动物,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熟悉的各种动物和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自主探究,找出它们的相似特征,教师再精当点拨。
最后由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出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进一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玻璃缸、清水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代表动物:鲫鱼鱼类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特征: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内有脊柱骨构成的脊柱,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两栖类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代表动物:鳄鱼爬行类主要特征: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外壳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学生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很容易总结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2.2第1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PPT课件 (7)
(三)家鸽的消化系统
腺胃 小肠 直肠
泄殖腔
口
食道 嗉囊 肌胃 肝
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腺胃 小肠 直肠
泄殖腔
有喙
口 无齿
食道
嗉囊 肌胃 肝
腺胃 小肠 直肠
泄殖腔
口
食道 嗉囊 肌胃 肝
腺胃 小肠 直肠
泄殖腔
口
食道储化存食和物软 肌嗉胃囊 肝
腺胃 小肠 直肠
泄殖腔
口
食道 嗉囊 肌胃 肝
腺胃 小肠 直肠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鱼类、两栖类与爬行类
【温故知新】
1.什么是变温动物? 2.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各自的呼
吸器官是什么?
•
脊椎动物
类鱼
两 类爬 栖行 类
鸟 类哺 类__型 减小飞行阻力 2.体表被覆_羽__毛__ 有保温和保护作用 3.前肢变成翼,翼 羽扇和形尾羽排列成 适于运动时产生动力 _____ 4.胸肌_发__达__ 牵动两翼,产生巨大动力
蜂鸟
天鹅
鸵鸟
企鹅
体表 被毛
具有保温、
保护作用 利于维持 恒定的体 温。
生殖方式: 胎生、哺乳
提供保护、 营养及稳定 的恒温发育 条件,提高 后代成活率
把体腔 分为胸 腔和腹 腔
呼吸:体内有膈,用肺呼吸
切断、磨 碎食物, 食性复杂
牙齿: 分化
门齿
犬齿
臼齿 门齿:适于切断食物 犬齿:适于撕裂食物
泄殖腔
口
食道
嗉囊 肌胃 肝 初步磨碎和
消化食物
腺胃 小肠 直肠
泄殖腔
口
食道 嗉囊 肌胃 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重点)(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
(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结合学生常见的动物,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熟悉的各种动物和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自主探究,找出它们的相似特征,教师再精当点拨。
最后由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出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进一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
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玻璃缸、清水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代表动物:鲫鱼
鱼类
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特征: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
用鳍游泳,体内有脊柱骨构成的脊柱,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体温随环境温度的
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
两栖类
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
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代表动物:鳄鱼
爬行类
主要特征: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
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外壳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学生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很容易总结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同时,通过观察,回答问题,总结结论,既锻炼了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又能快速掌握知识。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让学生亲自观察、充分讨论、比较,自己归纳总结鲫鱼的特点,进一步归纳出鲫鱼的主要特征。
配合图片学习。
如常见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多媒体图片。
2.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
课堂中充分发扬民主,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3.课堂效果较好,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都能学会。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本节课内容较多,设计的问题也较多,这样学生就不能主动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而只能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去探讨。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思考,自信心不足,积极性调动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