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利煤矿东采区设计说明书

合集下载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XXX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1)一、交通位置 (1)二、矿区范围 (1)三、水文地质特征 (1)四、煤层顶底板 (7)五、瓦斯、煤尘、煤层的自燃倾向性、冲击地压及地温 (7)六、煤层赋存情况 (8)七、矿井储量 (9)八、地质构造情况 (10)第二章矿井新采区开拓情况 (11)一、矿山井筒及开采现状 (11)二、采区开采规划 (11)三、新采区各项指标规定 (12)四、采区及巷道布置 (12)五、采区及矿井运输 (12)第三章采区生产组织方案 (12)一、总体指导思想 (12)二、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的选择 (13)三、采高的确定 (13)四、采煤工艺 (13)五、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14)第四章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应急预案 (29)一、一般救灾原则、程序、方法: (29)二、灾害的汇报 (30)三、处理灾害的一般规定 (31)四、灾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32)五、常见灾害预防措施 (33)六、发生灾害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措施 (36)七、采掘工作面避灾路线说明 (39)采区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一、交通位置XXX煤矿位于富源县城东北方向,处于三井田南部外围,隶属村委会,始建于1983年,1984年11月投产。

地理坐标:东经104°21′16″~104°21′57″,北纬25°47′56″~25°48′17″。

距XXX 城直线距离为25公里,至XX 火车站37公里,至XX 电厂73公里,区域内通讯、交通十分方便。

二、矿区范围XX 煤矿矿井现有合法井口一对,主井开口标高2060米,设斜井穿揭各可采煤层,再沿各煤层掘煤层运输巷,开采时,按自上而下、由远而近的回采方法进行采掘。

矿区经近几年逐步揭露,煤层赋存条件较好,各煤层倾角均在8°~20°。

各煤层煤质特征属中灰~高灰煤,特低硫煤,中~高挥发分煤。

主井口坐标(西安80)为:X=2854775,Y=35435859,Z=2060;风井坐标为:X=2855115,Y=35435536,Z=2112。

完整版采区设计说明书

完整版采区设计说明书

摘要本设计以在云冈矿收集的资料为基础,以《煤矿开采方法》,《煤矿安全规程》,《采煤概论》,《煤矿地质学》,《通风安全学》,《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毕业设计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资料为依据,进行了采区生产系统的设计。

云冈矿井田内共有3#、9#、15#三层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9.77m,本设计煤层为3#,煤层厚3.78~6.10m,平均厚5.23m,含夹矸1-3层,全区可采厚度变化小,可采性指数为1,厚度变异系数为24.7%,属稳定煤层。

该煤层属灰分低,硫、磷均低,高发热属热稳定性好的无烟煤,顶板岩性为厚层灰黑色的粉砂岩,底板为黑色灰色粉砂岩。

经鉴定本煤层瓦斯含量低,不存在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性,煤尘无爆炸性,自然倾向性等级为III 级,属不易自燃煤层。

可采储量1904万t。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设计服务年限为9.4a。

采区内为单翼开采,且大巷均沿煤层布置,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矿井投产时在采区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和一个综掘工作面。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采煤工艺为综采综放采煤工艺,顶板处理方法为自然跨落法;工作面长180m,每刀进度为0.60m,每日割8刀。

设计年工作日330d,采用“三八”作业制,两个班生产,一个班准备。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一、井田位置及交通云冈煤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约7km处的寺庄镇云冈村西,地理坐标为北纬35°48′52″~35°52′52″,东经112°47′46″~112°56′36″,为沁水煤田大同矿区王报井田的一部分。

井田东2km处有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穿过,煤矿有9.87km的铁路专用线与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在大同站接轨,煤矿东距长晋公路1.5km,其间有简易公路连通,交通极为方便二、井田地质概况(一)地层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揭露情况,井田内发育的地层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

东一采区煤矿井下地质设计说明书

东一采区煤矿井下地质设计说明书

东一采区煤矿井下地质设计说明书第一章地质说明书第二章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东一采区107综放工作面位于1180水平,工作面标高:1090~1165m。

工作面设计走向长1530m,可采走向长1420m,倾斜宽150 m,面积230000m2,工业储量311万吨,回采煤量255万吨。

东一采区107工作面北与东一采区109准备工作面以窄小煤柱(净煤柱5m)相邻;南部为接续工作面东105工作面及东103采空区为界;西以东一采区第二回风下山及运输下山为界;东以井田边界及DF8断层为界。

东一采区107工作面地面位于井田东部及东部井田边界,腰水村位于工作面上部,居民已迁移。

宝积山公路及沙河(为季节性河流)沿工作面倾向从工作面西端穿过。

地表之上大部分为黄土层覆盖,地貌以坎坡沙地为主,大部分坎坡为旱田沙地。

附工作面概况表(表1)一层煤在东一采区107工作面范围内均有分布,煤层结构简单,层状延展,平均厚度10m。

东107工作面区域范围内褶曲构造发育。

腰水背斜构造使工作面煤层呈背斜轴部(顶部)较高,东翼煤层宽缓下伏,西翼煤层受地层褶曲发育的牵制呈褶曲形态展布。

工作面区域范围内煤层厚度赋存稳定。

根据相邻已采工作面揭露地质资料,腰水背斜轴部(顶部)至两翼150m区间受褶曲构造垂直剪应力的作用,轴部区域较大范围承受压力大,成煤厚度薄,形成工作面区内域薄煤区(走向长200m,腰水背斜两翼煤层堆积相对较厚。

从整体来看,沿走向方向,煤层受腰水背斜构造牵制的200m区段厚度变化较大,最薄区段为2.5m左右;沿倾斜方向,除薄煤区外,工作面区域内煤层厚度赋存稳定。

根据东109工作面回风顺槽掘进地质资料及在其内向东107工作面内(东103采空区)施工的地质钻孔资料,结合该区域地质勘探资料及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区域内煤层的赋存特征、煤厚变化规律及其引起煤厚变化的地质构造资料比较准确,煤层厚度赋存稳定,煤层平均厚度10m。

工作面开切眼揭露花尖子向斜构造时,向斜西翼煤层厚度增大赋存稳定。

采区设计说明书示例

采区设计说明书示例

目录1. 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1)1.1采区概况 (1)1.2采区地质概况 (1)2. 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 (2)2.1储量 (2)2.2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3.采区巷道布置与采煤方法的选择 (3)3.1采准巷道布置方案的提出 (3)3.2采准巷道布置方案比较 (3)4、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5)4.1采煤方法 (5)4.2回采工艺 (6)5、采区生产系统和主要机械设备选型 (8)5.1、液压支架 (8)5.2、采煤机 (8)5.3、刮板输送 (8)5.4、转载机 (9)5.5、破碎机 (9)5.6、可伸缩胶带输送机 (9)5.7、乳化液泵 (9)5.8、回柱绞车 (10)5.9、水泵 (10)5.10、移动变电站 (10)6、通风与安全 (10)6.1、回采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10)6.2、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11)6.3、硐室所需风量的计算 (12)6.4、采区总需风量 (12)7、巷道断面的选择 (14)7.1、煤层运煤平巷 (14)7.2、煤层运料平巷 (15)7.3、阶段运输斜巷 (15)7.4、阶段回风斜巷 (16)7.5、采区煤仓 (17)8、采区生产系统 (18)9、采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及劳动组织表 (19)1.带区概况及地质特征1.1采区概况本带区为某矿的一个接替采区,采区走向长1520m,倾斜长度980m,其面积为2430000m2。

该带区东以井筒煤柱为界,西以平安二号断层为界,上部水平是+420m,下部水平为+300m。

1.2采区地质概况1.2.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简单,无褶曲、断层和火层岩侵入。

煤层顶底板岩性稳定。

该带区的煤层平均倾角为6°,为进水平煤层。

1.2.2煤层本采区可采煤层为两层煤,第一层煤厚4.3米,顶板为砾页岩,底板为砂页岩;第二层煤厚4.2米,顶板为页岩,底板为中砂岩。

两层煤均属于厚煤层,煤层在井田范围内是比较稳定的,变化较小,规律性强。

采区设计说明书

采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1-1.采区概况一、采区所处井田位置、采区边界及邻区情况1、采区所处井田位置及边界25采区位于告成井田北部,东至-110m煤层底板等高线,南至补7、付12606、付12604孔一线附近,西至-350m煤层底板等高线,北至F7正断层。

采区走向长2050m,倾向长670m,上限标高-110m,下限标高-350m,对应地表标高为287.5m ~401.0m,面积1375350m2。

2、邻区情况(1)、实见地质及水文地质简述:首采区(13采区)煤层底板起伏较大,煤厚变化大,断层发育,走向多为北东与北西向。

煤层顶板除部分地段保留原生顶板外,大部分为滑动构造直接压煤,极其破碎。

13采区顶板水赋存有一定的区域性,它与滑动构造产生的裂隙及顶板砂岩的厚度密切相关。

13091工作面以南顶板水赋存相对较弱,对采掘影响不大。

13091工作面以北顶板水赋存较丰富。

目前Ⅰ#、Ⅱ#顶板疏水巷顶板水总涌水量达到85m3/h。

13151下付巷顶板水涌水量稳定在55 m3/h。

虽然这些顶板出水点对13采区北部的顶板水进行了一定疏放,但是由于目前13采区顶板水总涌水量仍保持在160m3/h,对采掘生产仍存在一定的威胁。

13采区L7-8灰岩水较丰富,且区域差异性很大,在-110运输大巷和-100回风大巷掘进过程中,掘进头涌水量一般为10~20m3/h。

-110水平Ⅰ#底板疏水巷与13071工作面材料巷处于一富水地段,在13071工作面掘进及回采时都曾发生突水,突水量最大达到275m3/h左右。

-110水平Ⅰ#底板疏水巷于2001年3月6日出水后,最大出水量达到810m3/h左右,目前Ⅰ#底板疏水巷已对13采区南部的L7-8灰岩水进行了彻底疏放,我矿正在施工Ⅱ#底板疏水巷对13采区北部的L7-8灰岩水进行疏放。

21采区目前正在开拓,在中央集中下山掘进时,随着掘进在迎头附近有L7-8灰岩水涌出,总涌水量为20m3/h左右。

东部采区设计说明书

东部采区设计说明书

东部采区设计说明书本施工方案是二水平打开东部采区,也是二水平下延采区的接续采区,其生产、运输、通风、排水、供电都与二水平原系统有着延续相关的联系,这种布置优化集中管理,节省巷道、简化系统,节省人力、物力、节约资金,增加矿井产量,提高矿井生产能力。

1、设计依据根据地测科提供的地资资料及二水平首采区所施工巷道揭露煤层及巷道素描资料而设计。

2、设计参考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2、《矿山安全法》;3、《煤矿安全监察条例》;4、《煤矿安全规程》;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6、《采矿工程设计手册》7、《煤炭建设井巷工程概算定额》,《煤炭建设井巷工程辅助费综合预算定额》。

8、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执行《煤炭建设机电安装工程概算指标》、《煤炭工业常用设备价格汇编》、《煤炭工业安装工程定额外材料预算价格》。

9、其他费用:执行《煤炭工业建设其他费用指标》。

10、工程造价取费:执行《煤炭建设工程造价费用定额及造价管理有关规定》。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概况东一采区位于二水平首采区东部,其范围:上至F17断层与后石门采区相邻,下至F18断层与下延采区相接,左至技术境界与一采区相邻,右至FA断层与东二采区交界。

其走向长1260米,倾斜长1830米,面积230.58万平方米。

本采区左部普查钻孔均探到穆棱组6#层为止,采区境界外附近有4个勘探钻孔即:上部有85—29钻孔、06—2钻孔,下部有85—25钻孔,右部有06—1钻孔,这些钻孔均见14#层。

采区范围内地面为求丘陵地带无住宅民房及主要建筑物,与地面垂深500~700米,开采时可不予考虑三下采煤问题。

第二节煤层与煤质一、煤层采区主要开采城子河含煤组14#煤层,结构单一,根据精查补勘报告提供煤层厚度在0.97—1.63米之间,全层发育。

二、煤层顶底板情况14#层顶板有0.3—0.5米伪顶,岩性为(从下往上)煤页岩0.10米,页岩夹煤线0.3—0.4米,直接顶、老顶为砂页岩或粉砂岩,厚度5—7米左右,底板为粉砂岩厚度在1.0米左右。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共20页word资料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共20页word资料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采区设计说明书指导老师:陈继英实习生:粟慧斌时间:2019年12月目录第一章采区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 (2)第二章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 (3)第三章采区参数及区段的划分 (4)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5)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10)第六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第七章采区生产系统 (17)第八章采区准备方式 (20)第九章安全措施 (21)第十章附图第一章采区的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一. 采区的位置及开采范围11采区位于矿井一水平东翼的第一个采区,采区上下边界为+100~-100m,采区走向长800m。

二. 采区地质构造、岩层、煤层1.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简单,无大的断层,在采区东翼有一条落差为5m的倾斜正断层,对采掘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2.地层:为石炭统测水组,共含煤4层,仅2煤一层可采,该层煤赋存稳定,煤系地层厚60m左右。

3.煤层:可采煤层一层为2煤,厚度2.2m,倾角20°,煤层结构简单,无夹砾。

灰分16﹪,属中灰,含硫1.4﹪,发热量5500大卡,煤的硬度f<3,属中硬煤,容重1.4t/m3,为无烟煤。

三. 开采技术条件1.直接顶为砂质页岩,厚10m,属Ⅱ类中等稳定;老顶为砂岩,厚8m,属Ⅱ级来压明显;底板为砂质页岩,厚6m,其下为厚30 m 的石登子灰岩。

2.采区瓦斯,采煤面的瓦斯绝对涌出量为2m3/分,属高瓦斯区,无突出现象。

3.煤层无自然发火倾向,灰分16﹪,爆炸指数8﹪,无爆炸性。

4.水文条件较为简单,无富含水岩层,也无老窑积水威胁,主要水的来源为采区涌水,其正常涌水量为30 m3/h,雨季为60m3/h。

5.采区上方地面标高+150 m~+160 m,无大的河流、铁路、公路穿过,也无大村庄。

第二章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一. 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计算1. 采区地质、工业储量计算Q地 = Q工 = L l M r= 800×585×2.2×1.4= 144 (万吨)式中:Q地、Q工——地质储量和工业储量L——采区煤层走向长ml ——采区倾斜长m l=H = 585 mαsinα——煤层倾角为20°M ——煤层厚度(因煤厚为2.2 m 可采故Q地 = Q工)r——煤的容重2. 采区可采储量计算Q可采 = L l m r c= 800×585×2.2×1.4×0.8= 144×0.8 = 115.2 (万吨)式中:因M = m故取值同上一样c取0.8第三章采区参数及区段的划分一. 采区倾斜长度计算采区倾斜长:l=sinH= 200sin20°= 585 m二. 采煤面斜长的确定1.区段煤柱的确定采区倾角20°,煤厚2.2 m,顶板为属Ⅱ类中等稳定,区段煤柱可留16 m。

弘利资源整合方案-2

弘利资源整合方案-2

弘利煤业煤矿企业整合方案二0一三年八月目录一、企业简介 0二、整合前各矿现状 (2)三、整合方案 (11)四、整合方案的主要结论 (13)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13)附图:附图目录一、企业简介根据耒阳市人民政府耒政函[2013]46号关于对市煤矿安全生产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请求批准耒阳市兴田、祥麟、弘利3个煤业成立的报告》的批复和耒安整[2013]45号《关于同意兴田煤业公司等3个煤业公司成立的通知》,周家冲井田范围内的矿井组成耒阳市弘利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壹亿叁仟柒佰伍拾捌万捌仟元整,实收资本人民币玖仟陆佰叁拾壹万壹仟陆佰元整,现有职工600余人,管理人员60人,大专以上学历5人,中专生8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4人,初级技术人员9余人,特殊工种100余人。

经营范围:煤炭销售、煤矿投资、管理。

公司属下有李友泽煤矿、复兴煤矿、邓炳春煤矿、大宏煤矿,其企业情况如下:Ⅰ、李友泽煤矿李友泽煤矿位于耒阳市三都镇南庄村。

由原耒阳市三都镇原李友泽煤矿和三都镇原蔡伍生煤矿整合而成,位于永耒矿区周家冲井田内。

属私营独资企业,设计生产能力6万吨/年,矿井开采深度170~-50m标高。

整合后矿井圈定拐点5个,面积0.3232平方公里。

矿井主采煤层7、6煤,由白沙工程设计院设计,设计年产6万吨/年。

2009年11月矿井通过“三同时”验收,2010年1月达三级标准化矿井。

2010年、2011年被评为耒阳市煤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Ⅱ、邓炳春煤矿邓炳春煤矿位于永耒向斜周家冲井田内,隶属耒阳市三都镇。

由原三都镇邓炳春煤矿、东湖圩乡煤矿整合而成。

属私营企业,2008年12月5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以湘采发[2008]0505号文对申请变更的范围进行了批复,准采高程+225m~-300m,由5个拐点圈定,矿井面积0.7415km2。

矿井主采煤层5、6、7煤,2009年8月由湖南省娄底煤炭科学研究设计院设计,设计生产能力6万吨/年。

鹤岗市宏利煤矿设计说明书大学论文

鹤岗市宏利煤矿设计说明书大学论文

10 前言0.1 井田概况鹤岗市宏利二煤矿位于东山区偏北部,鹤岗煤田北部,该矿距鹤岗市火车站5公里,南距哈萝公路1.8公里,有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0.2 矿井概况鹤岗市宏利二煤矿始建于1993年,原名为鹤岗市检顺二煤矿,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

经历多次技术改造矿井各系统逐步完善。

采用片盘斜井开拓,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回采工艺为π型钢放顶煤,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工作面一次采全高,采高为5m。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压入式,“一入一回”通风系统。

矿井现有两条井筒,即主井、风井,其中主井及二段暗主井采用绞车提升。

0.3 矿井建设的有利条件1、资源可靠该矿开采7#、8#、9#、10#、11#、13#、15#共7个煤层。

根据该矿固体资源储量登记证,该矿 2009年末保有地质储量为55.2745万吨。

2、煤质好该矿煤质牌号较单一,各层均为气煤,混煤灰分19.49%,挥发份34.92%,硫分0.14%,发热量25.9MJ/kg。

硫磷含量低,属低硫低磷煤,硫的含量一般为0.16%,最大为0.36%,磷的含量一般为0.05%以下,可作电力和动力用煤。

3、煤炭销售畅通该矿井销售渠道稳定畅通,近年来,煤炭需求不断增加,煤价不断提2高,煤炭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4、运输条件该矿位于鹤岗市东山区境内,矿区有简易公路与市区公路相连,有哈萝公路和佳鹤线铁路通达全国,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外部运输条件较好。

5、电源条件该矿现有两回6.0KV线路供电,使用电源引自新一变电所,使用电源线号为842#,备用电源引自岭北变电所,备用电源线号为800#,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的供电要求。

地面设2台S11-400KVA变压器为井上负荷供电,地面采用中性点接地系统供电,该矿地面主扇、主提绞车均利用双电源供电,双电源一回工作,一回带电备用,地面供电电压380/220V。

电源条件满足矿井建设的需要。

6、迁村和土地使用情况本井田范围内地面工业广场的农田在建井时已征用,所以此次矿井建设不涉及迁村和征地事宜。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采区设计生产能力:××Mt/a目录前言 (2)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3)第一节采区概况 (3)第二节煤层赋存情况及顶底板特征 (3)第三节采区储量分析 (4)第五节水文地质 (5)第六节其它地质因素 (7)第二章采区方案设计 (7)第一节方案设计 (7)第二节方案比较 (7)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 (8)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 (8)第二节巷道断面及支护 (9)第四章采掘顺序及采煤办法 (9)第一节掘进顺序 (10)第二节回采顺序 (10)第三节采煤方法 (10)第四节采煤工作面装备 (10)第五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0)第一节采区生产能力 (10)第三节采区服务年限 (13)第六章采区通风安全 (13)第一节通风系统 (13)第二节采区供风量及负压计算 (13)第三节避灾路线 (21)第七章采区排水系统及设备选型 (21)第一节排水系统 (21)第二节排水设备选型 (22)第八章采区供电及装备 (24)第一节供电系统 (24)第二节供电设备选型 (24)第九章运输系统及设备选型 (29)第一节运输系统 (29)第二节设备选型 (29)第十章压风系统 (35)第十一章防尘系统 (35)第十二章供水系统 (35)第十三章防火灌浆系统 (35)第十四章采区通讯系统 (36)第十五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36)第十六章灾害预防及处理措施 (36)第十七章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6)前言主要叙述矿井概况、开拓方式、通风方式、开采状况及本采区设计依据。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概况一、采区范围:说明采区所在的水平,采区四周边界,采区走向长度、倾斜长度、采区面积、开采上、下限标高。

邻近采区开采情况:说明邻近采区开采情况二、地面位置及建筑物:采区对应的地面位置、区域、地形地貌、水系、地面积水范围及区域内的建(构)筑物,开采后对地面建(构)筑物的影响情况、破坏程度及应采取的措施。

采区毕业设计说明书内容

采区毕业设计说明书内容

采区毕业设计内容矿井概况与地质概况1.矿区概述矿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交通条件,居民点分布情况。

附矿区交通位置图。

矿区内煤矿分布及其他工业和农业生产情况,可供矿井建设和生产用的原料和建筑材料的供应情况,矿区的电力供应来源。

矿区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温度,结冻期和冻土深度,年平均降雨量和最大降雨量,主导风向和最大风速。

矿区的水文情况:河流、湖、泊、沟渠的分布,平均流量和最大流量。

历年最高洪水位,工业及居民用水的水源、水质及供应情况。

2.井田地质特征井田的地形,井田的勘探程度,井田煤系地层概述,地质综合柱状。

井田的地质构造、最主要的地质变动。

如断层、褶曲和错动等,其分布情况。

岩浆侵入活动和岩溶塌陷现象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地下含水层情况,岩层的透水性,井田涌水量(分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

表11.3 主要断层特征表3.煤层特征煤层埋藏条件:走向方位,倾向和倾角及其变化,煤层的露头深度与风化带深度。

煤层群的层数,各煤层的最大、最小和平均厚度,稳定性和各煤层间的最大、最小和平均间距。

煤层的围岩性质:各煤层的顶板和底板岩石组成,厚度、硬度、容重,松散系数,及其他与开采有关的特征。

煤的特征:煤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各煤层的牌号及其用途,煤的硬度,容重和解理性,煤层含有夹石的情况,煤的含瓦斯性及相对瓦斯涌出量,煤的自燃性及自燃发火期,煤尘爆炸危险性及爆炸指数。

三、矿井概况与地质概况图纸资料1.交通位置图;2.煤层综合性状图;3.井田水文地质特征、地质构造特征;4.煤层与煤质特征表;一、井田境界和储量1.井田境界说明井田四周境界及其确定的依据。

说明开采上限和下部边界有无扩大的可能性。

井田的走向长度、倾斜长度(包括最大、最小、平均值),井田的水平宽度及井田的水平面积。

2.矿井工业储量说明井田勘探类型,钻孔及勘探线分布情况,储量等级的圈定。

煤层最小可采厚度。

按不同标高(或开采水平)分别计算矿井工业储量,若采用现场的数据要进行核实。

煤矿某采区设计说明书

煤矿某采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恒达煤矿矿井由原煤炭部兖州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50万t,2002年省煤炭局核定年生产能力为240万t,系一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矿井。

矿井为立井开拓方式,设计两个水平开拓,第一水平(即目前开采水平)标高为-320m,第二水平标高为-450m。

矿井一水平原设计共划分11个采区,其中北翼6个,分别为:北二、北四、北六、北八、北十、北十二采区;南翼5个,分别为:南一、南三、南五、南七、南九采区。

后来由于井田边界和采区重新划分,北四采区划归北八采区开采,北六采区大部分划给柴里井田,只保留小部分。

另外,北十、北十二采区3煤因其埋藏较深,利用一水平开拓很不经济,在进行二水平开拓延深方案设计时,将其划归二水平开采,这样一水平现在只剩8个采区。

一水平主采3上、3下煤层,均为近水平中厚及厚煤层,可采总厚度7m 左右,采用单一长壁全部垮落采煤法,有综采和高档普采两种采煤工艺。

矿井于1988年9月28日移交生产管理并试生产,1989年6月24日正式投产,先后动用了南一、北二、南三、北八、南七共5个采区,其中2004年内有南一、北二、南三3个采区开采结束,北八、南七成为矿井的主采区。

两个主采区中,南七采区由于实际揭露的地质情况要远远复杂于采区设计时提交的地质报告,采区的可采储量大为减少,也影响了正规综采工作面的布置,降低了采区的生产能力,对矿井的生产能力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现正在开拓其接替采区—南九采区;而北八采区现已开采5年,正规工作面已不多,大部分储量为柴里村和大屯村下压煤,为保证矿井的稳产高产和南北翼的均衡生产,北翼应尽早为北八采区开拓新的接续采区,为此我们拟设计北六采区。

第二章采区概况一、采区位置1、地面位置:2、井下位置:北六采区位于-320m水平北大巷的西侧,北二和北八采区的西部,南三采区的北部,为矿井西部边缘采区。

二、采区边界及面积北六采区南部与南三采区相接,东部和北部以王庄断层与北二采区和北八采区为界,西部以高庙断层与柴里井田相邻。

弘利煤矿六大系统(汇总)

弘利煤矿六大系统(汇总)

前言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位于拜城县东部梅斯布拉克矿区,拜城县城北东40°方向距县城60km,行政区划属拜城县黑英山乡管辖。

弘利煤矿1995年4月份投产,设计生产能力0.01Mt/a,2005年完成了0.09Mt/a规模的扩建工程。

目前矿井0.09Mt/a规模的扩建工程已通过验收,本矿井采用混合提升斜井开拓方式。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等文件要求,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新疆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在建设及技改过程中已初步建立了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根据文件要求2013年6月底之前需要建立紧急避险系统,并对现有“五大系统”近一步完善。

一、设计依据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件“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2.《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矿井压风自救装置技术条件》(MT390-1995)。

3.《煤矿安全规程》(2011)、《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以及其他相关的煤炭行业项目建设规程和规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利煤矿东采区设计说明书前言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位于阿克地区拜城县城北24km处。

距阿克市163km,距库车县城116km,距南疆铁路库车站110km,矿井有柏油路与拜城县城直接相连,交通便利。

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为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十五”规划9万吨/年生产能力改扩建矿井,2005年1月矿井委托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了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并通过专家审查。

目前矿井已通过验收,为证照齐全的合法生产矿井。

矿井采用混合斜井开拓,目前矿井生产水平为一水平,井底水平标高为+1915m,生产采区为中央采区,共布置有两条井筒,即混合斜井和中央采区回风斜井。

混合斜井采用单钩串车提升,主要承担煤炭、矸石提升、运送设备、材料和人员任务,作矿井进风井,并兼作矿井一个安全出口。

中央采区回风斜井作矿井回风井,并兼作矿井一个安全出口。

目前矿井各大生产系统完善,中央采区即将回采完毕,为保证矿井采掘接续,决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东采区设计。

受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委托,我院承担该矿东采区设计的编制工作,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定》及相关法律法律要求进行本次采区设计。

设计要求矿井合理安排东采区工程施工进度,以保证采区接续要求;中央采区回采完毕后,东采区方可进行回采,严禁矿井两个采区同时生产,严禁矿井超通风能力生产。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1、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第八地质大队2002年6月编制的《拜城县温巴什煤矿东竖井生产地质报告》及国土资源厅新国土资储认[2002]116号对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认定书、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新国土资储评审[2002]060号对该报告评审意见书;2、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2005年1月18日对《拜城县温巴什煤矿东竖井生产地质报告》资源储量重新分割的说明;3、《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改扩建初步设计(代可研)》、《安全专篇》、《设计变更》;4、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分院2007年8月编制完成的《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开采煤层瓦斯抽放设计》;5、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下发的采矿许可证;6、《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定》;7、现场收集的有关资料。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提高矿井机械化开采水平,改善井下工人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2、为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针对井下煤层开采条件及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3、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各项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4、贯彻改革精神,在公共设施方面,本着高能低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环保的原则。

5、优化井下开拓布署,减少井巷工程量,多做煤巷,少做岩巷。

力求低投入高产出。

6、尽量利用矿井现有生产、生活系统及设施。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井田位于拜城县东部梅斯布拉克矿区,拜城县城北东40°方向距县城60km,行政区划属拜城县黑英山乡管辖。

该矿东与长城煤矿相邻,西与拜城县梅斯布拉克煤矿接壤。

从煤矿向西至黑英山乡45km,往南44.2km至克孜尔乡与314国道相连,煤矿与上述两乡均有简易砂石公路相通,从克孜尔乡314国道向西至拜城县55km,从拜城县向西190 km可到阿克市,从拜城县向东110 km可到库车县,交通较为方便。

二、自然地理井田地处南天山南麓的山前地带,地形地貌从北向南呈阶梯形降低,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海拔标高+2000~+2099m,相对高差50~99m,属中低山区。

井田南北两侧为单面山和侵蚀残山,中间为冲积、洪积形成的平原,含煤地层被剥蚀和堆积物覆盖。

三、气象、水文及地震井田属于大陆荒漠性干旱气候,其特点是冬季长,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多风,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224.6mm,年蒸发量高达1567.8~1775.5mm;年平均气温5.1℃,年最高气温7月份平均为21℃,最低气温在1月份,达-10.6℃,每年的10月底至翌年的3月为冰冻期,4月开始解冻,月平均风速0.9~1.8m/s,年平均风速1.6m/s,最大风力5~8级,风向一般为南风或北风。

井田无地表水体,距井田东部8km外有梅斯布拉克河,最大流量0.96m3/s,属季节性河流。

水质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可作为矿井生产及生活用水。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四、矿区开发史矿区于1995年进行开发,先后建有一个立井、一个混合提升斜井和一个斜风井,开采+2005~+1982m水平之间的A5、A6、A9号煤层,立井以东400m围+1982m水平以上已采完。

原有小窑均已关闭,整合为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为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十五”规划9万t/a改扩建矿井,目前矿井已建成,为证照齐全的合法生产矿井。

现矿井采用混合斜井开拓,共布置有两个井筒,混合斜井新掘,伪斜布置在A5煤层底板岩石中;中央采区斜风井新掘,垂直于煤层走向布置。

目前生产水平为一水平,井底标高为+1915m,开采A6、A5号煤层,采用伪倾斜柔性金属掩护支架炮采采煤方法。

第二节地质特征一、区域地质(一)区域地层矿区处于塔里木地台北缘~库车坳陷,沉积了中、新生界的地层,以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第四系为主。

(二)区域构造矿区位于库车坳陷北部弯曲带,在以北发育有褶皱构造,为可依屯巴塔格背斜,在背斜的北边有一个向斜,它与可依屯巴塔格背斜构成北部单斜带上的一个挠曲。

弘利煤矿位于可依屯巴塔格背斜的南翼上,地层走向北东东~南西西向,倾向南,西部倾角80°~84°,中部倾角80°~83°,东部70°~80°,沿走向无褶曲现象。

二、矿区地质(一)井田地层本煤矿位于拜城县东矿区,处于塔里木地台北缘——库车拗陷,沉积了中、新生界的地层,出露地层以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为主。

井田围地层从老到新的层序简述如下:1、上三叠统街组(T3h)分布于井田北部,岩性主要为一套湖滨相碎屑沉积,下部为灰色炭质泥岩、含炭粉砂岩,中部为灰绿色含炭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炭质泥岩,地层厚度大于100m。

2、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T3t)地层由西向东沿井田中间地段分布,大部分被第四系冲、洪积地层覆盖,按沉积旋回将该组划分为5段。

1)塔里奇克组第一、二段(T3t1+2):为灰白色中细砾岩、浅灰色中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段,不含煤,地层平均厚约60.8m,与下伏街组为冲刷接触;2)塔里奇克组第三段(T3t3):为灰白色含砾中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有A3、A4、A5、A6、A7共5层煤,其中A5、A6煤层沿走向分布较稳定,全区可采平均厚约35.8m,与下伏塔里奇克组(T3t1+2)为冲刷接触;3)塔里奇克组第四段(T3t4):分布于井田中部,为中粗粒砂岩、细砂岩、含碳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3层,A9煤层全区可采,A11、A12为薄煤层,地层平均厚度104.2m,与下伏塔里奇克组(T3t3)为冲刷接触;4)塔里奇克组第五段(T3t5):分布于井田南侧,为粗砂岩、细砂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有4层煤,一般厚0.26~0.8m,仅A17为局部可采煤层,地层厚度40.81~51.4m,与下伏塔里奇克组(T3t4)为冲刷接触。

3、下侏罗系统阿合组(J1a)分布于井田南部,岩性主要为灰白、黄褐色、灰褐色、灰绿色砾岩、砂砾岩、中粗粒砂岩、夹含铁砂岩组成,砂砾岩、中粗粒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地层厚度241.m。

与下伏塔里奇克组(T3t5)呈冲刷接触。

4、第四系(Q)1)全新统(Q4al)主要分布于冲沟中,主要为次圆状砾石、砂等组成,松散堆积。

地层厚度0.2~20m。

2)全新统(Q4aPl)主要分布于井田中部,主要为冲积砂、砾石及亚砂土等松散堆积,松散堆积,地层厚度17.5~34m。

3)上更新统(Q3al)主要分布于井田东部平台上,为冲积砾石、砂组成,砾石呈次棱角状,地层厚度1~10m。

(二)井田构造井田位于库车拗陷北部弯曲带,为可依屯巴塔格背斜,在背斜的北边还有一个向斜,煤矿位于背斜的南翼,呈单斜构造,井田地层走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倾向南,东部倾向南南东。

西部倾角80°~84°,中部倾角80°~83°,东部倾角70°~80°,沿走向无褶曲现象。

位于井田西部的断层性质为平推断层,共有6条,编号为f1、f2、f3、f4、f5、f6,一般走向北东10°~20°,或北西320°~330°,倾角78°~86°,地表出露长100~150m,向北被第四系覆盖,从现有的生产巷道调查,f4、f5、f6断层已延伸至井下,切割了A5、A6煤层,断层断距大于5~10m,f1、f2、f3断层地表断距均在5~20m。

井田总体构造形态较简单,断层对煤层的走向、倾向没有改变,断层破碎带一般小于1m。

井田各断层特征见表1-2-1。

断层特征表三、煤层井田塔里奇克组含煤地层厚250.8m,含煤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8层,编号为A3、A4、A5 、A6、A9 、A11、A13、A17号煤层,煤层总厚度15.9m,其中可采煤层3层,编号为A5、A6、A9号煤层,是目前矿井主要开采的煤层,其余均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各可采煤层自上而下叙述如下:A9煤层:为矿井可采煤层,煤层较稳定、结构简单,无夹矸,煤层厚度1.30~2.22m,平均厚度1.90m,由东向西沿走向逐渐增厚。

煤层顶板为炭质粉砂岩,底板为炭质泥岩,与A6煤层间距15.78~30.0m。

A6煤层:为矿井可采煤层,厚度1.74~6.81m,平均厚度4.01m,含1~2层炭质粉砂岩、炭质泥岩夹矸,煤层顶板为炭质泥岩、中细砂岩,底板为细砂岩、炭质粉砂岩。

煤层厚度变化小,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A5煤层:为矿井可采煤层,煤层较稳定、结构较简单至复杂。

A5煤层厚度1.08~4.30m,平均厚度1.82m,下部含1~2层炭质泥岩夹矸,A5与A6煤层间距0.58~2.32m,平均间距1.81m,在2线两煤层间距为0.58 m,具有复合在一起的现象,向东向西至井田边界煤层间距为1.17~2.32m,煤层顶板为炭质泥质粉砂岩及炭质泥岩,底板为炭质粉砂岩;A6与下部A4煤层间距5.0~6.40m。

各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