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1-绪论

合集下载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精品PPT课件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精品PPT课件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8
第1章 绪论
2020/12/13
©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中药
我国人民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 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以及民族药。
化学
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 一。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3
参考教材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4
实验讲义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5
复习资料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6
扩充资料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CH3CO-S-CoA 乙酰辅酶A
CH3
C H3C
CH2
CH
OPP
焦磷酸-γ,γ-二甲基烯丙酯 (DMAPP)
甲瓦龙酸
HO C
H2C
CH3 CH2
COOH
CH2 OH
甲瓦龙酸 (MVA)
CH3
C H2C
CH2
CH2
焦磷酸异戊烯酯 (IPP)
OPP
半萜
焦 磷 酸 异 戊 烯 酯 (IP P )
焦 磷 酸 二 甲 基 烯 丙 酯 (D M A P P )
12
目的要求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为什么学习? 《中药化学》发展概况和趋势?
©SOUTHERN MEDI容
1. 中药化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 2. 中药化学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中的作用 3. 国内外研究中药及植物药有效成分的概况

《中药化学》课件——绪论

《中药化学》课件——绪论
40年代陆续生产了麻黄碱、芦丁、洋地黄毒苷、
咖啡因、小檗碱、山道年、地高辛、西地兰、阿 托品、长春新碱等。
70年代以后
羟基喜树碱—抗癌 高三尖杉酯碱—抗白血病 天花粉蛋白—引产 青蒿素、蒿甲醚、双氢青蒿素—抗疟
(六)中药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更注重以活性为指标追踪有效成分的分离,
我国尤为重视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活性指 标,更能体现中医药特色。
新方法:
直接研究血液中的有效成分,观测含药血清 的活性,作用器官、作用靶点,并且采用现代色 谱和光谱技术,对含药血清进行化学成分的提取、 分离和结构鉴定。建立中药提取物,药物胃肠代 谢物、含药血清、药物肝脏代谢物等化学成分的 指纹图谱,采用计算机处理,阐明活性成分的来 源和代谢途径,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 供科学依据。
分离出的有效成分种类以生物碱、二 萜、三萜、黄酮类居多。
2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麻黄碱(左旋麻黄碱),
使麻黄碱成为世界性常任药物。麻黄碱具有兴奋 中枢、收缩血管、增强汗腺、唾液腺分泌,缓解 平滑肌痉挛等作用,是麻黄平喘的主要成分。
30年代发现了延胡索乙素(消旋四氢巴马丁)、
汉防已甲素(粉防已碱)、汉防已乙素(防已诺 林碱),均有镇痛作用。
1769 酒石酸(酒石) 1975 苯甲酸(安息香) 1778 乳酸(酸乳) 1785 苹果酸(苹果)
卢勒(Rouelle) 柏格曼(Bargmann)
1773 尿素(脲) 1776 尿酸(脲)
1822 瑞香苷 1830 苦杏仁苷
1、酒石酸的制得,揭开了序幕。 2、植物中有机酸的研究促成有机化学及植物化学的形成。
从单味药研究向中药复方研究发展。 更注重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如药理学、药代
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吸收新技术、新 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传统经验。

中药化学2.doc

中药化学2.doc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论1.有效成分:与药效有关的成分2.无效成分:与药效无关的成分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重点)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一)提取概念:采用一种方法,使中药里面有效的成分与无效的成分分开。

(二)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选择一个适当的溶剂将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1)常用提取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极性小→极性大)(2)提取溶剂的特殊性质:石油醚:是混合型的物质;氯仿:比重大于水;乙醚:沸点很低;正丁醇:沸点大于水。

①亲脂型溶剂与亲水型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混合之后会分层,称为亲脂型溶剂;丙酮、乙醇、甲醇与水混合之后不分层,称为亲水型溶剂。

②不同溶剂的符号(3)选择溶剂:不同成分因为分子结构的差异,所表现出的极性不一样,在提取不同级性成分的时候,对溶剂的要求也不一样。

1)物质极性大小原则:①含C越多,极性越小;含O越多,极性越大。

②在含O的化合物中,极性的大小与含O的官能团有关:含O官能团所表现出的极性越大,此化合物的极性越大。

③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型极性小;解离型(结合型)极性大。

2)选择溶剂原则:相似相溶(4)提取方法:1)浸渍法:不用加热,适用于热不稳定化学成分,或含有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成分提取。

缺点:效率低、时间长。

2)渗漉法:不用加热,缺点:溶剂消耗量大、时间长3)煎煮法:使用溶剂为水,适用于热稳定的药材的提取。

缺点:不是用于含有挥发性或淀粉较多的成分的提取;不能使用有机溶剂提取。

4)回流提取法与连续回流提取法:使用溶剂为有机溶剂。

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大;连续回流提取法溶剂消耗量少,节省了溶剂,缺点:加热时间长,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在使用此法时要十分小心。

5)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效率高;对有效成分结构破坏比较小。

6)超临界流体萃取法:CO2萃取。

特点:①不残留有机溶剂,萃取速度快、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第一章 (中药化学)绪论

第一章 (中药化学)绪论
23
在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中 如果能确定其有效成分, ( 1 )如果能确定其有效成分 , 则应以 其有效成分为指标, 其有效成分为指标 , 建立定性鉴别和 含量测定的方法,以此来控制质量. 含量测定的方法,以此来控制质量. 如果其有效成分还不清楚时, ( 2 )如果其有效成分还不清楚时, 可 以采用该主要化学成分或标志性化学 成分为指标进行. 成分为指标进行.
13
二,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 产业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1.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 探索中 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可阐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提供了前提 和物质基础. 和物质基础.
14
如现代研究证明, 麻黄中的挥发油成分 如现代研究证明 , 麻黄 中的挥发油成分 松油醇是其发汗散寒的有效成分; α-松油醇是其发汗散寒的有效成分;其 平喘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 和去甲麻黄碱; 麻黄碱和去甲麻黄碱 平喘的有效成分是 麻黄碱 和去甲麻黄碱 ; 而利水的有效成分则是伪麻黄碱 伪麻黄碱. 而利水的有效成分则是伪麻黄碱.
11
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 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 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总 黄酮等. 黄酮等. 有效部位群: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 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24
研制开发新药, 7. 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1)中药化学在中药新药研制中的作用 中药化学在扩大药源, 2)中药化学在扩大药源,寻找中药代 用品中的作用
25

12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

中药化学-绪论

中药化学-绪论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 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 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总 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 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问:
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 2、中药化学与植化和天然药物 化学的相似相同与不同之处。
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 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 2、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 临床疗效 • 3、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第一章 绪论
1.4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4.1 历史 中国:古代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晋代葛洪的练丹术 ——汞、锌制剂: 开创了无机化学制备药物的先河。 明代记载的发酵法——没食子酸结晶 明代记载的升华法——樟脑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中医药 发展几乎停滞,失去领先优势。
关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
某一种中药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 而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 多则十几种、几十种化学成分。
一种中药如此,复方中药就更复 杂了。
相关概念
( 1 )单体: 即化合物 , 指具有一定分 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 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 ( 2 )有效成分 : 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 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 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 70年代后: 羟基喜树碱——抗癌 高三尖杉酯碱——抗白血病 天花粉蛋白——引产 青蒿素、蒿甲醚、双氢青蒿素——抗疟
1.4.3 发展趋势 * 更注重以活性为指标追踪有效成分的分离, 我国尤为重视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活性 指标,更能体现中医药特色。 * 从单味药研究向中药复方研究发展。 * 更注重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如药理学、药 代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吸收新技术、 新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传统经验。 * 对海洋生物的研究是中药化学研究的又一 新热点。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具体地说,中药化学主要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之间的关系等等。

中药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的防治疾病的重要的武器。

经过数千年对临床用药实践的不断总结与归纳,不仅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药药性理论,同时又将这一独特的理论用来指导中药的采集、炮制、配伍、制剂及应用等。

并且,如本章第二节所述,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及中药产业化的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研究,应注意中药药性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点,注重解决中医药学自身的问题,为中医药现代化服务,它既不同于一般含义的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的研究,也不同于现代药学中的天然药物化学(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研究,尽管它们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相近或相同之处。

因此,中药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研究,要努力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尊重中医临床用药实践经验,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和成果,应用当代最新技术和方法来进行。

中药除少数品种如青黛、冰片、阿胶等为人工制品外,大都是来自于植物、动物、矿物的非人工制品,并以植物来源为主且种类繁多。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自1983年至1994年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结果,我国天然中草药共有12,807种,其中植物药为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实践的发展,还将会发现更多的中草药。

来源各异、多姿多彩的中草药,它们的化学成分也是十分复杂的。

中药化学试题答案库完整

中药化学试题答案库完整

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

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7.生物活性成分:与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二、填空:1.中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

2.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鉴定)等知识。

三、单选题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 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E树胶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 A 生物碱 B生物碱盐 C 苷 D鞣质 E多糖3.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醇的成分是( A ) A 树胶 B 苷 C 鞣质 D生物碱盐 E多糖4.与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5.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 A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6.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B ) A 乙醇 B 乙醚 C 氯仿 D 丙酮/甲醇(1:1)E 甲醇7.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石油醚 E 正丁醇8.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D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丙酮 E 正丁醇9.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10.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C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四、多选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 ACDE ) A 苷B苷元C 生物碱盐D鞣质E皂甙2.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 BCD ) A树脂B蛋白质C淀粉D 树胶E鞣质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ABC ) A 苷类B生物碱盐C鞣质D蛋白质 E挥发油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 ABE ) A苯B氯仿C正丁醇D丙酮 E乙醚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ABE ) A氯仿B甲醇C水D乙醇E苯五、简述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中药化学全共13章PPT

中药化学全共13章PPT
• 紫杉醇——为抗癌新药,但因紫杉为溺邻绝种的 资源,所以大量开展了在相邻属种中寻找紫杉醇 的开发工作。
(2)人工合成和结构改造—— 提高疗效、降 低毒性
• 杜冷丁—— 根据吗啡结构改造合成(其保 留了镇痛作用,降低了成瘾性)。
H3C N
HO
O
OH
吗啡
COOC 2H5
杜冷丁
香菇嘌呤—— 将其含的COOH → COOR(结构 改造后, 使降胆固醇活性提高了10倍)
NH2 N
N
NH2 N
N
N
N
HH
HO H HO H
COOH
N
N
HH
HO H HO H
COOR
香菇嘌呤
香菇嘌呤酯
普鲁卡因(合成的局麻药)——根据可卡 因结构合成。
H2N
CH3 N
COOCH2CH2 N(CH 2CH3) 2
普鲁卡因
C OOC H3 OOCC6H5
H
可卡因
三、国内外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 的概况
(2)探讨中药防病治病的原理
〖1〗中药“热性” 的物质基础的探讨 “热性”中药——附子、细辛、丁香、吴茱萸、
高良姜等均含:dl去甲基乌药碱
HO
HO
NH
H3C O
陈皮、青皮含:辛福林
CHOHCH 2NHCH 3
麻黄中含:麻黄碱
OH
OH NHCH 3 CH3
HH
dl去甲基乌药碱、辛福林、麻黄素均与 肾上腺素结构相似,
中药化学
第一章绪 论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章糖和苷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第五章苯丙类1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2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第十章生物碱 第十一章 鞣质 第十二章 其他成分

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招生学院招生专业代码招生专业名称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药学院100800中药专业中药综合一、考试内容一、中药化学(一)绪论1.中药化学的任务和研究范围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地位。

2.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3.当前中药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二)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1.中药中所含各类化学成分及生合成简介。

2.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常用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声波提取法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3.分离中药有效成分常用方法: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盐析法、分馏法、结晶法及各种色谱法等。

4.中药有效成分结构研究方法简介: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程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一维谱:1H-NMR谱、13C-NMR谱;二维谱:1H-1H COSY谱、HMQC谱、HMBC谱)、质谱(EI-MS、FD-MS、FAB-MS、MS/MS等)、旋光谱、圆二色谱及晶体X射线衍射法简介。

(三)糖类和苷类化合物1.糖类和苷类的含义、分布、结构与分类。

2.糖类和苷类的理化性质及检识:性状、溶解性、旋光性、化学反应及其在结构鉴定和检识中的应用。

3.苷键的裂解:酸催化水解、碱催化水解、酶催化水解、乙酰解反应、氧化开裂反应等。

4.糖类和苷类的提取、分离及检识方法。

5.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苷键构型的确定。

6.实例:苦杏仁(四)醌类化合物1.醌类化合物的含义、分布、结构与分类、生源途径和生理活性。

2.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性状、升华性、溶解度、酸碱性、显色反应。

3.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检识方法。

4.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的特征及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5.实例:大黄、丹参、紫草。

(五)苯丙素类化合物1.苯丙素(烯、醇、醛、酸)类、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生源途径和生理活性。

2.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和显色反应。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

中药的生产
中药质控与监管
中药的应用研究
药材的质量标准 配伍理论的研究 新药的研究
•成分提取工艺 •制剂成型工艺 •质量控制 •复方药理毒理研究 •临床研究
中成药的销售
三 中药化学的基本任务与内容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结构与分类
成分的提取 与分离
药理毒理 研究
确定有效、 有毒、无用
提取、分离方法 提
结构鉴定,化学性质
2、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对大鼠进行研究
儿茶酚胺排出量 17羟皮质酮排出量 心率
氧耗量
寒证 少 少 慢 低
热证 相反
温热药中多含有消旋去甲基乌药碱---对寒证大鼠的上述指标具有修正作用, 因此推测该项成分可能是热性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新成分的产生 助溶作用 减毒作用。
(2)中药多为复方---多数暂时还不能完成阐明所有有效成分 机理---在原方制法的基础上,去除非有效成分,降低服用量, 或减少副作用
六 基本概念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且能用分子 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无效成分:与有效成分共存的无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 病作用的成分。

五 研究目的及方法
1传统化学药物研究的思路
疾病----模型----筛选不同化合物 现有的化合物是有限的 天然产物---筛选植物提取物---寻找新化合物(先导化合物)---活性追踪-
--化学修饰 经济、技术投入非常大
2中药研究思路
(1 )中药---治疗作用清楚(先期不必大规模筛选)---分离成 分---进行相关的药效实验---找出与药效相关的化合物---进行 修饰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第一章 绪论 1. 中药化学是一门(),主要运用()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的学科。 2.中药方剂各组成药味的有效成分之间通过配伍最有可能出现的物理变化是()的改变,从而对()产生相应的影响。 3.对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中药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的研究也总结出一些初步规律。如以辛味药为例,辛味药含()成分者最多,其次是()。 4、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标准制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1.中药化学成分大多属于(),按其生物合成途径可分为()和()。 2.中药二次代谢产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为()、()、()、()和复合途径 3.通过乙酸-丙二酸途径能生成()、()、()等化合物。 4.通过甲戊二羟酸途径能生成()、()化合物。 5.通过莽草酸途径衍化生成()、()、()等化合物。 6.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应根据被提取成分的()和考虑各种提取分离技术的()和()进行选定,使所需要的()能充分地得到提取和分离。 7.采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要注意(),溶剂按()可分为三类,即(),()和()。 8.超临界萃取法是一种集()和()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的新技术。 9.中药化学成分中常见基团极性最大的是(),极性最小的是()。 10.利用中药成分混合物中各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可采用()而达到分离。 11.利用中药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或加入()后可降低某些成分在溶液中的()而自溶液中析出的特点,可采用()进行分离。 12.凝胶过滤色谱又称排阻色谱、(),其原理主要是(),根据凝胶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而达到分离目的。 13.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差异进行分离。离子交换剂有()、()和()三种。 14.大孔树脂是一类没有(),具有(),()的固体高分子物质,它可以通过()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5.中药化学成分分子式的确定,目前最常用的是(),()不仅可给出化合物的(),还可以直接给出化合物的()。 16.正常1H-NMR谱技术,能提供的(),主要是质子的()、()及()。 17.NOE为(),是在核磁共振中选择地照射一种质子使其饱和,则与该质子在()位置上接近的另一个或数个质子的信号强度增高的现象。它不但可以找出()的两个核的关系,还可以反映出不互相偶合,但()较近的两个核间关系。 18.常见的13C-NMR测定技术有()、()、()和()等。 19.lH-1H COSY也称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是同一个偶合体系中()的偶合相关谱,可以确定()以及质子之间的()和()。 20.()特别是13C-lH COSY谱,对于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常用的有()谱和()谱。 21.HMQC谱是通过lH核检测的(), 此谱能反映 lH核和()的关联关系,以确定()。 22.HMBC谱是通过lH核检测的(),它把lH核和()关联起来,可以检测()。

最新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最新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光谱方法:UV、IR、NMR、MS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氯仿,乙酸乙酯)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极性小的先流出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中等极性分子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二)质谱MS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3.化学电离质谱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浓度、温度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峰面积:质子的数目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数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整理)中药化学重点.

(整理)中药化学重点.

中药化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中药化学成分。

具体地说,中药化学主要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中药的来源:中药除少数品种为人工制品外,大都是来自于植物、动物、矿物的非人工制品,并以植物来源为主。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1、中药有效成分:通常把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治疗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2、中药无效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3、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1、糖: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

2、苷:苷又称为甙或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基。

3、氮苷:糖上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氮苷。

4、碳苷:一类糖基的端基碳原子与苷元碳原子直接相连接而成的苷类化合物。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1、醌类化合物可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

2、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酸碱性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故具有一定的酸性。

β–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α–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2)颜色反应主要基于其氧化还原性质以及分子中的酚羟基性质。

3、3、醌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1)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的分离根据其极性的差别,故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苷类在氯仿中不溶而游离(2)游离蒽醌的分离方法:pH梯度萃取法、色谱法(3)蒽醌苷类的分离方法:溶剂法、色谱法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1、概念:苯丙素类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是一类广泛在在于中药中的天然产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第一章绪论本章复习要点:1.熟悉中药化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

2.了解中药及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了解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第一节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概念】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研究对象】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为中药化学成分,在这其中要明确三个概念:①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②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不能起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③有效部位—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任务】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的关系等。

第二节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中的作用【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2.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3.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第三节中药及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向【研究概况】1.中国古代医药化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国内外研究成果。

【发展趋势】在研究思路上,更加注重以活性为指标,追踪有效成分的分离。

从单味药的研究向复方方向发展。

从具体研究目标上,多根据临床需要,找出有疗效的有效成分或药物。

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引进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

习题一、名词解释1.有效成分2.无效成分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有何作用?2.举例说明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有何作用?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本章复习要点:1.掌握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原理及方法。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

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7.生物活性成分:与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二、填空:1.中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

2.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提取)、(分离)和(鉴定)等知识。

三、单选题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E粘液质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A 生物碱 B生物碱盐 C 苷 D鞣质 E多糖3.与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A 乙醇B 乙醚C 正丁醇D 氯仿E 乙酸乙酯4.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 A )A 乙醇B 乙醚C 正丁醇D 氯仿E 乙酸乙酯5.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B )A 乙醇B 乙醚C 丙酮D 丙酮/甲醇(1:1)E 甲醇6.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A 苯B 乙醚C 氯仿D石油醚 E 正丁醇7.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D )A 苯B 乙醚C 氯仿D丙酮 E 正丁醇8.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9.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C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四、多选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 ACDE )A 苷B苷元C 生物碱盐D鞣质E皂甙2.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 BCD )A树脂B蛋白质C淀粉D 树胶E鞣质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ABC )A 苷类B生物碱盐C鞣质D蛋白质 E挥发油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 ABE )A苯B氯仿C正丁醇D丙酮 E乙醚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ABE )A氯仿B甲醇C水D乙醇E苯五、简述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点:不同的研究和服务对象
➢ 中药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研究,注意中药药性 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点,注重解决中医药学自身的 问题,为中医药现代化服务,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为中药学服务。
相似点: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 现代化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 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 化学成分。 主要学习和研究中药、特别是植物 来源中药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一)中药品种的多样性
资源丰富
1.2万种 中药
植物药1.1万余种 动物药1000余种 矿物药 海洋药物…
(二)化学成分的复杂性
功效的多样性
➢ 不同的中药可能含有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 且每种类型成分的数目往往很多 。 ➢ 同一种中药可能含有多种结构类型各不相 同的成分;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大量不同 的化学成分。 ➢ 一味中药如此复杂,复方中药更复杂。
1. 某一种中药可能含有多种类型的成分
人参 :
• 三萜皂苷(40余种) • 肽类
• 挥发油 • 甾体化合物 • 多糖 • 氨基酸
•蛋白质 • 炔醇 • 有机酸 • 维生素 • 微量元素,等
大黄 :
•番泻苷类 • 游离蒽醌苷元 • 芪类成分 • 苯丁酮类 •大黄鞣质类,等。
苦参:生物碱、黄酮等类成分。
• 活性成分:指作用于生命有机体或组织、细胞、分子, 会引起某些生理、生化功能变化的物质。包括:有效 成分和毒性成分。
• 毒性成分:指在很低的计量或浓度下即具有明显的毒 性或副作用的成分。
• 特征性成分:指某种中药所独有或某些亲缘关 系相近的物种所特有的成分,可作为中药化学 分类、理化鉴别的依据。
由于生源途径的关系,一种中药 中往往存在母核相同、取代基不 同的同一类型成分。
例如:大黄中的5种蒽醌苷元成分
OH O OH
苷元名称
R1
R2
大黄酸
-COOH H
R2 O
大黄素
-CH3
-OH
芦荟大黄素 -CH2OH H
R1 大黄素甲醚 -CH3
-OCH3
大黄酚
-CH3
H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其功效或药理作用的 相关性研究,对于阐明中药的科学性是 必不可少的。
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 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如普通的蛋白 质和碳水化合物、油脂以及树脂、 叶绿素等。
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 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 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 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 的中药提取或分离物(部分)。
• 指标性成分:指用来进行真伪鉴别和质量控制 的成分。
• 单体: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 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
有效成分:
单体化合物: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 具有一定的理化常数 具有生物活性、防病治病作用
如:麻黄中的麻黄素(平喘、解痉) 甘草中的甘草酸(抗炎、抗过敏、抗溃疡)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What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中药化学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
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 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中药化学与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 和天然药物化学(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的异同:
(三)有效成分含量低
人参 : 含总三萜皂苷类 ~ 2 %, Rg1 ~ 0.2%
蚕蛹:蜕皮激素 500 kg 25 mg 长春花:长春碱 0.01%,
长春新碱 3 10-6
三、相关概念
广义:包括中药中所含有的全部的化学成分。
狭义:中药化学成分按其功用不同 • 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中药化学
理论课:70学时 评分标准:
• 平时成绩(出勤):10% • 期中小测验(随堂,闭卷):20% • 期末考试(闭卷): 70%
学校课程中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王瑞)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期中小测验)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贾琦)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第十章 生物碱 第十一章 鞣质 第十二章 其他成分 第十三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 物体中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 蛋白质、脂肪等。 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 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 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的中 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贝母:生物碱、萜类、甾醇类等成分。
注意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是中药 常具有多方面功效或多种药理作用的 物质基础。
番泻苷类成分:具有泻下作用
游离蒽醌苷元:多种细菌有抑菌活性
大 黄
芪类成分:是抗高血脂的有效成分
苯丁酮类 :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
大黄鞣质:有明显的降低血清尿素氮的作用
2. 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 活性成分(bioactive constituents) • 毒性成分(toxic constituents) • 特征性成分(characteristic constituents) • 指标性成分(marker constituents)等
• 有效成分:指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或在整体动物水 平上具有某种药效,且其疗效与中医临床疗效相的研究内容
❖ 主要: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到防 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 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 检识和结构鉴定方法。
❖ 次要: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 修饰或改造,以及构效关系等。
(四)学科地位-应用基础学科
❖ 中药药性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性理论 ❖ 方剂化学:中药化学+方剂学 ❖ 中药药代动力学:中药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药化学+血清药理学 ❖ 中药炮制化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 ❖ 中药资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资源学 ❖ 中药质量分析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