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给药的不同给药途径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非口服药物概述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速率与效果 非口服药物的研发与展望
contents
目 录
01
非口服药物概述
非口服药物是指除口服途径外,通过其他方式进入人体的药物。
非口服药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药效迅速、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非口服药物的定义
特点
定义
非口服药物的种类
吸入剂
眼部用药
通过呼吸道吸入药物。
包括眼药水、眼药膏等。
注射剂
皮肤贴剂
其他
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
如口腔喷雾剂、肛门栓剂等。
对于急需快速起效的药物,如心绞痛发作时使用的硝酸甘油喷雾剂。
急症治疗
针对特定部位的治疗,如皮肤贴剂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或炎症。
药物剂型
药物浓度
吸收面积
生理因素
药物浓度越高,吸收效果越好,但需注意药物剂量不能过大,以免产生副作用。
药物接触的吸收面积越大,吸收效果越好,例如大面积涂抹皮肤药物或吸入肺部药物。
个体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效果
给药方式
不同给药方式对药物的吸收速率和效果有显著影响,例如注射给药方式能够迅速将药物输送到血液中。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注射给药
(一)注射给药的途径
静脉注射(iv)、动脉注射(ia)、皮内注射(ic或id)、皮下注射(sc)、肌内注射(im)、关节腔内注射和脊髓腔注射。除了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途径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都有吸收过程。
1.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注射结束时的血药浓度最高,作用迅速。静脉注射分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
2.肌内注射肌内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进入血液循环。难溶性药物采用非水溶剂、药物混悬液等,注射后在局部组织形成贮库,缓慢释放。肌内注射容量一般为2~5ml。
3.皮下注射与皮内注射皮下与皮内注射时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内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
4.其他部位注射
(1)动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肝首过效应。
(2)鞘内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脊椎腔内,可以避免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提高脑内的药物浓度,有利于脑部疾病的治疗。
(3)腹腔内注射药物通过门静脉吸收进入肝脏,因此存在首关效应。由于腹腔注射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故仅用于动物试验。
(二)影响注射药物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的影响注射部位血流状态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如血流量是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吸收速度也是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淋巴流速则影响水溶性大分子药物或油性注射液的吸收。局部热敷、运动等可使血流加快,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直肠药物吸收
直肠区pH7.2~7.4。肠缓冲容量较小,不是药物 主要吸收器官。直肠吸收有特点。 根据栓剂插入深浅不同,两种吸收途径 距肛门 2 cm。药物吸入直肠下腔静脉 —体循环 (无首过作用) 距肛门 6 cm 。药主要有直肠上腔静脉 — 门静 脉—肝—体循环(有首过作用)。
直肠部位的血液循环
水溶性药物毛果芸香碱与亲脂性药物氟 甲羟孕松加入W/O软膏-----缓释
不同剂型及生理条件
鼻腔吸收
鼻内给药 ①减轻鼻内疾病症状。 ②口腔给药后胃肠道不被激活的药物。 ③以鼻内给药取代注射途径的药物或疫苗 鼻内给药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脂溶性药吸收 好。鼻中血管丰富,吸收速度快,鼻中分解酸 少,对蛋白质多呔生物制品分解作用比胃肠道 粘摸低,有利于药物吸收 胰岛素10~30%
图1、肺泡的微观结构图。
影响肺部吸收的因素
脂溶性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 肺部给药气雾剂或吸入部位
(1)脂溶性
肺部吸收 以被动扩散为主。油 /水分配 系数大的药物通常吸收较快。但由于 肺泡中存在肺泡孔等三种孔径不同的 细孔,故肺泡对水溶性药物的屏障比 其他部位低的多。在小肠中几乎不吸 收的物质如,酚红和葡糖在肺部都能 吸收。
比肌肉组织慢,药物吸收慢(胰岛 素、植入剂)
动脉注射
使药物靶向分布于某特殊组织或器官
非口服给药的不同给药途径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
注射剂的定义、特点
注射剂类型: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无菌粉末浓溶液
一、吸收部位与吸收途径
1.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1 to 1000 ml
药物以注射的形式几乎可以对任意器官给药,但最常见的注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关节腔内注射和脊髓腔注射等
注射速度要求:医疗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
刺激性要求:渗透压,pH, 药物
注射容量要求:小于50ml,静脉滴注>100ml 一般为水溶液,也可以是乳剂(体积限制)。
静脉注射其生物利用度可看作为100%,实际上在注射结束的同时,血药浓度已达最高,但是存在“肺首过效应”
2.动脉注射: Intra-arterial (IA)
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内,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肺首过效应。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较少使用。
3. Intramuscular (IM):
是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肌内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注射部位的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药物的起效比静脉注射稍慢。
肌肉注射(im.)具有吸收过程,吸收迅速
丰富的毛细血管(1mm2 1000根毛细管),血流量丰富具有肺首过效应
吸收转运方式: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壁具有微孔的脂质膜,药物以扩散和滤过方式转运吸收: 水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孔隙只占毛细血管总面积1%;分子量很大的药物只能以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
注射容量要求:2~5ml
注射溶媒:水、油、复合溶媒、乳浊液或混悬液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
用影响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原理】
给药途径不同可直接影响药物效应的快慢和强弱,依据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其顺序一般为:静脉注释、吸入、腹腔注射、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本实验我们只选用静脉注释、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这五种注射方式。
异戊巴比妥钠溶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因剂量不同而表现出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不同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苯巴比妥相似,可能是由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层转入抑制。为中效催眠药,持续时间约3—6小时,主要用于催眠、镇静、抗惊厥以及麻醉前给药。
【实验材料】
动物:小白鼠
器材:电子秤、注射器、头皮针、灌胃针头、玻璃钟罩。
药品: %异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方法】
1.取体重接近的小白鼠5只,称重编号,观察其正常活动、翻正反射及呼吸情况。
2.然后以%异戊巴比妥钠溶液 ml/10g体重分别给药,1号鼠灌胃;2号鼠皮下注射、3号鼠腹腔注射、4号肌肉注射、5号皮下注射。
3.观察并记录各鼠翻正反射消失(将小鼠放倒,使其四脚朝天而自己不能重新站立)时间及呼吸抑制情况,记录结果,比较分析不用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实验结果】
将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注意事项】
1.掌握正确的灌胃操作技术,不要误入气管或插破食管,前者可致窒息。
2.实验中严格按照动物体重计算给药量。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多种,按主要特点大致可分为肠内给药和肠外给药两大类。
1、肠内给药:包括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其缺点为:某些药物因本身的被物理性质而不能吸收;有些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呕吐;或因消化酶和胃酸而被破坏;此外在食物和其它药物同时存在时,吸收多不恒定。
舌下给药:尽管口腔粘膜可用于吸收的表面积不大,但对某些药物来说,经口腔粘膜吸收有特殊意义。例如硝酸甘油在舌下吸收十分迅速,可迅速产生治疗效果。
直肠给药:在患儿呕吐或意识消失情况下,经常通过直肠给药。经直肠吸收的药物,约有50%不经过肝脏。但直肠吸收往往不规则、不完全。
2、肠外注射: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把药物的水溶液直接注入静脉血流中,可准确而迅速获得希望的血药浓度,因而作用产生迅速可靠。这是其它给药方法所不能达到的。但由于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血浆和组织,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反复注射还有赖于持续保持静脉通畅。
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
皮下注射:仅适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否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皮下注射的吸收速率通常均匀而缓慢,因而作用持久。
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肌肉注射时吸收十分迅速,适用于油溶液和某些刺激性物质。
3、肺的吸收: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粘膜吸收。由于表面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途径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此外,药物的溶液可以经雾化以气雾剂形式吸入。
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主要缺点是药物剂量不好控制,用法较麻烦。
非口服给药的不同给药途径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
注射剂的定义、特点
注射剂类型: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无菌粉末浓溶液
一、吸收部位与吸收途径
1.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 1 to 1000 ml
药物以注射的形式几乎可以对任意器官给药,但最常见的注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皮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关节腔注射和脊髓腔注射等
注射速度要求:医疗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
刺激性要求:渗透压,pH, 药物
注射容量要求:小于50ml,静脉滴注>100ml 一般为水溶液,也可以是乳剂(体积限制)。
静脉注射其生物利用度可看作为100%,实际上在注射结束的同时,血药浓度已达最高,但是存在“肺首过效应”
2.动脉注射: Intra-arterial (IA)
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肺首过效应。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较少使用。
3. Intramuscular (IM):
是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肌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注射部位的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药物的起效比静脉注射稍慢。
肌肉注射(im.)具有吸收过程,吸收迅速
丰富的毛细血管(1mm2 1000根毛细管),血流量丰富具有肺首过效应
吸收转运方式: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壁具有微孔的脂质膜,药物以扩散和滤过方式转运吸收: 水溶性药物
注射容量要求:2~5ml
注射溶媒:水、油、复合溶媒、乳浊液或混悬液
肌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注射部位血流量愈大,吸收愈多
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
4.皮下注射(s.c.)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胃肠道给药包含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
口服给药:最常用,也是最平安、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但某些药物因本身的理化性质而汲取较差、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或因消化酶和胃酸等而被破坏,最终导致进入体内的药量减少,疗效降低;此外,食物对药物的汲取也有影响。
舌下给药:尽管口腔黏膜可用于汲取的外表积不大,但对某些药物来说,经口腔黏膜汲取有特别意义。例如硝酸甘油在舌下汲取十分迅速,可迅速产生医治效果。
直肠给药:在患儿呕吐或意识消逝情况下,经常通过直肠给药。经直肠汲取的药物,约有50%不经过肝脏,可防止肝脏的首过效应。但直肠汲取往往不规则、不完全。
〔2〕注射给药包含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把药液直接注入静脉血流中,可迅速精确获得期望的血药浓度,因而作用迅速。这是其他给药方法所不能到达的。但由于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血浆和组织,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响的可能性。
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通过肌内注射汲取十分迅速,适用于油溶液和某些刺激性物质。
皮下注射:仅适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否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皮下注射的汲取速率通常均匀而缓慢,因而作用持久。
〔3〕呼吸道给药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黏膜汲取。由于外表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途径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此外,药物的溶液可以经雾化以气雾剂形式吸入。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主要缺点是药物剂量不好操纵,用法较麻烦。
〔4〕经皮给药很少有药物能迅速穿过完整的皮肤,但药物可经皮肤汲取,一般药效与其覆盖的外表积和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虽然表皮有脂质屏障作用,但很多溶质能自由通过真皮,因此药物通过磨损、创伤或剥脱处皮肤产生的汲取作用要快得多。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药剂教研室课件
非口服给药制剂的临床应用范围
皮肤给药制剂
适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和药物 的局部作用,如乳膏、贴剂等
。
眼部给药制剂
适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和药物 的眼部作用,如眼药水、眼膏 等。
肺部给药制剂
适用于肺部疾病的治疗,如吸 入剂、干粉剂等,可直接作用 于肺部。
阴道给药制剂
适用于阴道疾病的治疗和药物 的局部作用,如阴道栓剂、阴
详细描述
透皮吸收制剂主要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透皮吸收制剂的优点是使用方便、 药效持久,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但透皮吸收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皮肤状态、药物性质等,且 对皮肤的刺激较大。
植入剂
总结词
植入剂是一种通过植入方式给药的制剂,具有药效持久、剂量准确等优点,但可能导致 组织损伤和感染。
02
非口服给药制剂可以克服口服给 药的局限性,如胃内环境影响、 肝脏首过效应等,从而更好地发 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非口服给药制剂的种类
注射剂
包括水针、粉针、油针 等,通过肌肉或静脉注
射给药。
吸入剂
通过呼吸道吸入给药, 适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
疗。
皮肤给药剂型
包括贴剂、乳膏、喷雾 剂等,通过皮肤吸收给
药。
非口服给药制剂的未来发展前景
新技术应用
个体化给药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非口服给药制剂 的制备技术和剂型将不断改进和创新,提 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药理学-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相同的药物,不同的给药途径,由于药 物的吸收速度不同,因此产生反应的时 间也不同。 本实验旨在观察同等剂量的药物,通过 不同的给药途径吸收后引起药理作用的 时间与性质的差别。
2013-8-19
3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给予同等剂量的尼可 刹米所引起的药理作用的差别。
2013-8-19
4
实验器材
天平 注射器 小白鼠灌胃针头 注射针头
2013-8-19
5
实验药品
2%尼可刹米(nikethamide)溶液
尼可刹米为一种呼吸兴奋剂 通过直接兴奋呼吸中枢,同时也可通过刺激 颈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过量可引起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咳嗽、呕 吐、出汗、甚至惊厥死亡。
2013-8-19
6
实验动物
小白鼠
2013-8-19
7
实验方法
甲鼠 乙鼠 丙鼠
分别称体重观察一般情况 灌胃给药 2%尼可刹米 0.2ml/10g 皮下注射 2%尼可刹米 0.2ml/10g 腹腔注射 2%尼可刹米 0.2ml/10g
给药后立即记录给药时间 观察记录小白鼠的反应
2013-8-19 8
源自文库
实验结果
小白鼠号 性别 体重 尼可刹米的剂量 给药途径 作用潜伏期 最后结果
消化道给药口服灌胃舌下含服直肠给药注射给药皮下注射给药腹腔注射给药静脉注射给药肌内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皮肤粘膜给药2013326相同的药物不同的给药途径由于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因此产生反应的时间也不同
不同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特点
不同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特点
文章来源:整理自《药物制剂学》
自我院开展门诊处方点评及病历医嘱合理用药点评工作以来,发现我院处方及病历医嘱在使用药物过程中有给药途径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利巴韦林喷剂给药途径为外用或者口服,聚甲酚磺醛栓给药途径为口服,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亚硫酸氢钠甲萘醌注射液12mg+维生素B6注射液100mg 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活血止痛胶囊给药途径为热敷患处,盐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给药途径为外用,以上给药途径不合理的例子不胜枚举。故以下介绍不同药物剂型的给药途径及特点,以期为我院医师用药提供参考,促进我院合理用药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常见药物剂型的服用要求:
1.普通片:吞服,必要时(儿童、吞咽困难者)可研碎服用;
2.包衣片、糖衣片、肠溶片:吞服;
3.胶囊:吞服;
4.缓释、控释片:必须整片(粒)吞服,不得研碎或掰开服用;
5.含片:口腔或舌下含服,不得吞服;
6.咀嚼片:口腔内咀嚼后服用,不得吞服;
7.泡腾片:含有泡腾崩解剂,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使片剂快速崩解,可以溶液形式服用;
8.分散片:遇水能迅速崩解均匀分散,可吞服、咀嚼或含吮;
9.混悬液:振摇均匀后准确定量服用;
10.液体制剂:一般按要求定量服用即可。
部分不合理使用剂型分析:
1、注射剂----口服
①剂量小,达不到应有的疗效;
②注射剂配方中的某些辅料刺激胃肠道;
③某些药物口服不吸收或吸收很少;
④注射剂一般比口服制剂成本高,不经济,浪费卫生资源。
2、缓释、控释制剂(片、胶囊、双层片)----咀嚼或研碎或掰开或溶于水后服用
生物药剂
非口服给药途径简介——口腔黏膜给药
• 剂型: 漱口剂、气雾剂、膜剂、 软膏剂、口腔片剂
• 特点: 避免首过效应 使用方便 生物利用度高 吸收迅速
非口服给药途径简介——直肠给药与阴道给药
• 剂型: 栓剂、灌肠剂、 • 特点: 避免首过效应 吸收迅速 患者顺应差
硝酸甘油简介——不良反应与禁忌
• 头痛:可于用药后立即发生,可为剧痛和呈持续性。
• 偶可发生眩晕、虚弱、心悸和其他体位性低血压的表 现,尤其在直立、制动的患者。 • 治疗剂量可发生明显的低血压反应,表现为恶心、呕 吐、虚弱、出汗、苍白和虚脱。 • 晕厥、面红、药疹和剥脱性皮炎均有报告。 • 禁用于心肌梗塞早期(有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速时)、 严重贫血、青光眼、颅内压增高和已知对硝酸甘油过敏 的患者。还禁用于使用枸橼酸西地那非(万艾可)的患者, 后者增强硝酸甘油的降压作用。
硝酸甘油简介——临床应用
• 治疗心肌梗死 • 治疗心绞痛 • 治疗高血压 • 治疗心力衰竭 • 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 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治疗大咯血
硝酸甘油简介——不良反应与禁忌
• 头痛:可于用药后立即发生,可为剧痛和呈持续性。
• 偶可发生眩晕、虚弱、心悸和其他体位性低血压的表 现,尤其在直立、制动的患者。 • 治疗剂量可发生明显的低血压反应,表现为恶心、呕 吐、虚弱、出汗、苍白和虚脱。 • 晕厥、面红、药疹和剥脱性皮炎均有报告。 • 禁用于心肌梗塞早期(有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速时)、 严重贫血、青光眼、颅内压增高和已知对硝酸甘油过敏 的患者。还禁用于使用枸橼酸西地那非(万艾可)的患者, 后者增强硝酸甘油的降压作用。
非口服给药的不同给药途径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
注射剂得定义、特点
注射剂类型: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无菌粉末浓溶液
一、吸收部位与吸收途径
1、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 1 to 1000 ml
药物以注射得形式几乎可以对任意器官给药,但最常见得注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关节腔内注射与脊髓腔注射等
注射速度要求:医疗事故发生得常见原因
刺激性要求:渗透压,pH, 药物
注射容量要求:小于50ml,静脉滴注>100ml 一般为水溶液,也可以就是乳剂(体积限制)。
静脉注射其生物利用度可瞧作为100%,实际上在注射结束得同时,血药浓度已达最高,但就是存在“肺首过效应”
2、动脉注射: Intra-arterial (IA)
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内,不存在吸收过程与肺首过效应。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较少使用。
3、 Intramuscular (IM):
就是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肌内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注射部位得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药物得起效比静脉注射稍慢。
肌肉注射(im、)具有吸收过程,吸收迅速
丰富得毛细血管(1mm2 1000根毛细管),血流量丰富具有肺首过效应
吸收转运方式: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壁具有微孔得脂质膜,药物以扩散与滤过方式转运吸收: 水溶性药物
注射容量要求:2~5ml
注射溶媒:水、油、复合溶媒、乳浊液或混悬液
肌内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注射部位血流量愈大,吸收愈多
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
用的影响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一、目的和原理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小白鼠的腹腔给药方法和灌胃法。
大多数药物需进入血液分布到作用部位才能发生作用。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为吸收(absorption),吸收速度的快慢及吸收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强度。其中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起效时间及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给药途径不同,则药物吸收快慢亦不同,其吸收快慢顺序初静脉注射外是: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程度又不同,由此使药物作用强度不同。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所致的吸收程度是: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较为完全,口服次之,皮下较差;皮肤表面吸收程度最差,一定要脂溶性特别高的药物才能通过此途径较好地吸收。而胃肠道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有首关消除的影响等,使药物吸收程度有所不同。
二、实验材料
(一). 动物:小白鼠,体重18g ~ 22g。
(二). 器材:1 ml注射器、针头、灌胃针头、大烧杯、天平。
(三). 药品与试剂:8%硫酸镁溶液,苦味酸。
三、观察指标
(一)观察小鼠正常活动情况。
(二)给药后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
四、方法与步骤
(一). 取健康小白鼠2只,称体重后,分别作标记,然后观察正常活动情况。
(二). 甲鼠从腹腔注射8%硫酸镁溶液 ml/10 g体重,乙鼠以同样剂量灌胃。给药后将鼠放入烧杯内,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为什么?
几种特殊的给药途径
几种特殊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药物还可舌下含化、直肠灌注、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是比较常见的给药途径,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给药途径,您也得懂,尤其是面对一些紧急情况时。
舌下含服
舌下含服指使药剂直接通过舌下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完成吸收过程的一种给药方式。
特点:舌下含服给药量有限,但因为无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先通过肝脏代谢,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药物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被吸收,药物分子能顺利通过较大分子间隙,吸收完全且速度较快。适用于紧急服药救助或避免肝脏的首关消除的方法。
服药姿势:舌下含服药物的正确姿势是半卧或坐位,直接将药片置于舌下或嚼碎置于舌下的舌系带两侧凹窝内,药物可快速崩解(药物制剂在吸收前的物理溶解过程)或溶解。
注意:为加速药物吸收,避免吞咽,还应张口深呼吸。随着深呼吸,药物自黏膜吸收进入循环系统,一般经10~50次深呼吸,口中药物被含化完毕。张口深呼吸可以解决因唾液分泌过多流淌到舌头上,难以控制吞咽动作的难题。
如口腔干燥,这时可在口中含少许水。服用时还应注意,不可把药物放在舌面上,因为舌表面的舌苔和角质层很难吸收药物,而舌下黏膜中丰富的静脉丛才利于药物的迅速吸收。
常用药:硝酸甘油(用于防治各种类型的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1片,约2~5分钟即发挥作用)、消心痛(作用与硝酸甘油相似)、心痛定(用于高血压和变异型心绞痛,舌下含服降血压效果较口服迅速,适用于紧急降压情况)、速效救心丸(用于胸中憋闷、心绞痛)等。
不同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特点
不同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特点
文章来源:整理自《药物制剂学》
自我院开展门诊处方点评及病历医嘱合理用药点评工作以来,发现我院处方及病历医嘱在使用药物过程中有给药途径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利巴韦林喷剂给药途径为外用或者口服,聚甲酚磺醛栓给药途径为口服,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亚硫酸氢钠甲萘醌注射液12mg+维生素B6注射液100mg 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活血止痛胶囊给药途径为热敷患处,盐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给药途径为外用,以上给药途径不合理的例子不胜枚举。故以下介绍不同药物剂型的给药途径及特点,以期为我院医师用药提供参考,促进我院合理用药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常见药物剂型的服用要求:
1.普通片:吞服,必要时(儿童、吞咽困难者)可研碎服用;
2.包衣片、糖衣片、肠溶片:吞服;
3.胶囊:吞服;
4.缓释、控释片:必须整片(粒)吞服,不得研碎或掰开服用;
5.含片:口腔或舌下含服,不得吞服;
6.咀嚼片:口腔内咀嚼后服用,不得吞服;
7.泡腾片:含有泡腾崩解剂,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使片剂快速崩解,可以溶液形式服用;
8.分散片:遇水能迅速崩解均匀分散,可吞服、咀嚼或含吮;
9.混悬液:振摇均匀后准确定量服用;
10.液体制剂:一般按要求定量服用即可。
部分不合理使用剂型分析:
1、注射剂----口服
①剂量小,达不到应有的疗效;
②注射剂配方中的某些辅料刺激胃肠道;
③某些药物口服不吸收或吸收很少;
④注射剂一般比口服制剂成本高,不经济,浪费卫生资源。
2、缓释、控释制剂(片、胶囊、双层片)----咀嚼或研碎或掰开或溶于水后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
注射剂的定义、特点
注射剂类型: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无菌粉末浓溶液
一、吸收部位与吸收途径
1.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 1 to 1000 ml
药物以注射的形式几乎可以对任意器官给药,但最常见的注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关节腔内注射和脊髓腔注射等
注射速度要求:医疗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
刺激性要求:渗透压,pH, 药物
注射容量要求:小于50ml,静脉滴注>100ml 一般为水溶液,也可以是乳剂(体积限制)。
静脉注射其生物利用度可看作为100%,实际上在注射结束的同时,血药浓度已达最高,但是存在“肺首过效应”
2.动脉注射: Intra-arterial (IA)
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内,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肺首过效应。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较少使用。
3. Intramuscular (IM):
是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肌内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注射部位的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药物的起效比静脉注射稍慢。
肌肉注射(im.)具有吸收过程,吸收迅速
丰富的毛细血管(1mm2 1000根毛细管),血流量丰富具有肺首过效应
吸收转运方式: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壁具有微孔的脂质膜,药物以扩散和滤过方式转运
吸收: 水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孔隙只占毛细血管总面积1%;分子量很大的药物只能以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
注射容量要求:2~5ml
注射溶媒:水、油、复合溶媒、乳浊液或混悬液
肌内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注射部位血流量愈大,吸收愈多
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
4.皮下注射(s.c.)
将药物注射到疏松的皮下组织中。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毛细血管及血流量低于肌肉,吸收速度较肌肉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胰岛素,局部麻醉药
注射容量要求:1~2ml 刺激性要求:丰富的神经末梢
5.Intradermal:皮内注射 diagnostic testing
0.05 ml
½ inch, 25 to 26 gauge needle
Should be isotonic
6.皮内注射(i.c.)
将药物注入真皮下。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血管细小、药物吸收差,难以进入血循环;注射容量要求:0.1~0.2ml。用于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
7. 鞘内的 Intrathecal:
8. 胸膜内的intrapleural
9. 关节内的 Intraarticular:
10.心脏内的Intracardial: Cardiotonics强心剂
11.腹腔注射(ip.):动物实验,门静脉吸收,影响F, 人不常应用,一定的危险性,有时可以作为特殊治疗手段,如多巴胺、速尿联合腹腔注射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第二节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1.皮肤的结构
皮肤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成人皮肤总面积为1.8~2.0 m2,占体重的14%~16%。
皮肤主要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组成,还有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皮肤外用制剂如软膏剂、硬膏剂等主要用于皮肤表面,起保护皮肤与局部治疗作用。经皮吸收作为全身给药途径也有很多研究
皮肤主要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组成,还有附属
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皮肤表面有一层脂质称表面类脂(skin surface lipids),主要来源于皮脂腺的分泌和皮肤脱落的表皮细胞。除此外皮肤表面还有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及微生物。
·经皮给药系统:
(1)经皮给药系统: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系统的控释给药剂型。经皮制剂(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
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即透皮贴剂 (dermal patches)(皮肤的吸收可以中毒,那么就可以传递药物。)
(2)经皮给药系统特点:
1.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
2.恒速释药,减少给药次数;
3.降低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
4.可随时中断给药,特别适合婴儿、老人或不宜口服的患者。
5.但透皮制剂对药物本身的要求高,必须具备:低分子量,脂溶性强
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之差为动力,以扩散方式进行转运。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两条:
·表皮途径即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这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附属器途径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1)此外皮肤表面寄生许多微生物,对药物有降解作用。
(2)皮肤对药物有代谢作用,药物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水解、结合和还原等。
(3)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内产生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