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
世界史名词解释终极版
世界史名词解释终极版克洛维:法国墨洛温王朝的缔造者。
481年,克洛维成为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竭力向南推进,向高卢扩张。
486,他在苏瓦松之战中取胜,宣告了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之后他成为法兰克人的唯一国王。
496,克洛维率众皈依基督教,赢得了罗马教会的信任。
50左右,克洛维开始大肆扩张,直至他去世,法兰克王国已占有了3/4个高卢且包括了德国的莱茵地区。
撒利克法典:5世纪时法兰克人的习惯法汇编。
它所反映了法兰克社会封建化的起点,反映了当时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农村公社所有制和王室与地主所有。
这部法典仅为一部粗糙的无系统法律条文,反映了法兰克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是研究早期法兰克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采邑制改革:原因1 在法兰克封建化得过程中,随着自由农民的减少和大土地的增长,国王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日益削弱。
2 自克洛维死后,其子孙割据称雄,这时法兰克王国分为三部分。
且三地均设“宫相”,他们独揽内政和外交大权。
3 查理-马特于715年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
他在武力扩张的过程中,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推行了采邑制改革。
内容查理-马特把土地作为采邑赐给属臣,将过去无条件的土地赏赐变成有条件的分封、采邑,采邑制则是一种封建契约关系,封建主赏赐土地。
受封者应尽一定的义务(主要是服兵役),采邑分封,只限终身,不得世袭,这种臣属关系是后来理查大帝时代封君封臣关系的萌芽。
影响1递进式分封形成封建等级制,内部联系加强,王权巩固。
但最终形成离心力削弱王权。
2封建骑兵代替农民步兵,出现了骑士阶级。
3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并且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话进程。
丕平献土:751 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54 年,教皇又为其加冕。
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影响了后来欧洲的政治宗教进程,教会势力开始拥有世俗权力从而权势日增。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一、名詞解釋1、文艺批判运动2、列宁格勒案件:战后苏联斯大林执政后期国内发生的一桩政治冤案。
因受害者主要是列宁格勒州和市的领导人,故名。
1949年2月,首先解除了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俄罗斯部长会议主席罗季奥诺夫,列宁格勒州委兼市委第一书记波普科夫等人的党内外一切职务,随后以“帝国主义间谍”等罪名处以死刑。
这一事件中,遭迫害的达200多人,有2000多位各级领导人被撤职。
这场大规模政治迫害事件的主谋是贝利亚。
50年代后,苏联为其平反昭雪。
1988年3月26日,苏共中央政治局恢复受害者党籍。
3、医生谋杀案:1953年发生在苏联的一起重大政治案件。
1953年1月 13日,《真理报》公布了一起惊人的消息:克里姆林宫一批著名医生 (沃夫西、科甘、维诺格拉多夫等) 妄图“通过有害的治疗来缩短苏联积极活动家的生命”,“医生恐怖小组”已杀害了日丹诺夫和谢尔巴科夫(政治局委员) ,并准备杀害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戈沃罗夫元帅等人。
他们为美英情报机构效劳,“向它们出卖灵魂和肉体,是它们雇佣和收买的奸细”。
据此除逮捕这些医生外,一些高极将领和许多知识分子也受到怀疑和牵连。
但由于斯大林在不久后便逝世 (3月5日) ,此案未能判决。
同年 4月4日,被捕的医生获释,报纸公开宣布此案不能成立,恢复被捕者名誉。
4、赫鲁晓夫:苏共中央前第一书记,部长会议前主席,苏联五、六十年代改革的领导人。
生于矿工家庭,乌克兰人。
早年当过牧童、钳工。
从1918年起就从事革命工作,深刻认识到斯大林个人品格中的弱点和斯大林政治体制的弊病。
斯大林死后,参与处决大侩子手、秘密警察首脑贝利亚,又逐步清除了反改革的领导人; 在1956年苏共20大上,发表了揭露斯大林错误的《反对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任期内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
因改革受阻,加之本人作风粗暴,1964年10月被解除党内一切职务。
1971年9月11日病逝。
世界史名词解释
1、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2、布列斯特和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
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
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国际联盟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
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
在巴黎和会,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
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
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成为英法帝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
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4、《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也称为《德意志国宪法》。
主要内容有: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
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
采用责任内阁制等。
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
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1. 哥伦布: 热那亚人,近代航海家,是美洲的发现者。
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四次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他在航行中达到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和海地,并担任过海地殖民地的总督。
2. 教皇子午线:由教皇确立的西、葡两国殖民地范围的分割线。
西、葡两国作为最早海外扩张的国家,为争夺属地发生矛盾。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要求教皇承认其对于这块土地的主权。
1493年5月4日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并将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
1494年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
根据该条约及之前的教皇子午线的划分,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葡萄牙则控制了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殖民地发生。
3.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
主要内容有: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和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反对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的宗教观;提倡人权,反对神权。
批判封建特权,提出自由平等的要求,强调人的品德、才能和智慧的决定作用;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
4. 但丁:但丁(1265—1321), 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诗人。
其不朽名作《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
它运用寓言的体裁,采用梦幻的形式,通过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游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发出了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呐喊。
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神曲》是用意大利托斯坎那方言写成,使他成为欧洲第一个用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家,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奠基人。
世界史名词解释
权利法案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
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除法律,不得征税,不得招募和供养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会经自由选举产生,应经常集会;议员有议事自由,不受任何传讯或干预等。
1791年美国生效的联邦宪法第1~10条修正案也称权利法案。
主要内容是: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有保护其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权利不受非法拘捕、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等。
光荣革命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
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
1685年詹姆斯二世不顾国内的普遍反对,违背以前政府制定的关于禁止天主教徒担任公职的"宣誓条例",委任天主教徒到军队里任职。
此后进而任命更多的天主教徒到政府部门、教会、大学去担任重要职务。
1687年4月和1688年4月先后发布两个"宽容宣言",给予包括天主教徒在内的所有非国教徒以信教自由,并命令英国国教会的主教在各主教区的教坛上宣读,引起英国国教会主教们的普遍反对。
同时詹姆斯二世残酷迫害清教徒。
还向英国工商业主要竞争者——法国靠拢,危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1688年6月20日,詹姆斯得子。
其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没有希望继承王位。
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
由辉格党和托利党的7位名人出面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
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邀请,并于9月30日发布宣言,要求恢复他的妻子玛丽,即詹姆斯二世第一个妻子所生的长女的继承权。
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领1.5万人在托尔湾登陆。
消息传到伦敦,詹姆斯二世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获送回伦敦。
后经威廉同意,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国。
世界史的名词解释
1.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在国内人民内部有一定的骚动。
正当人民不知道何去何从之时,列宁同志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对人民作了及时的指导。
在1917年4月17日(俄历四月四日)的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因发表在俄历四月,故又称《四月提纲》)的报告。
2.道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支付赔款问题成为难以解决的纠纷。
1923年12 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
根据道威斯计划,大大削减了德国的赔款额。
法比立即从鲁尔撤兵,德国财政经济应接受由美国人任职的赔偿事务总管的监督,取消原由法人任主席的赔偿委员会的监督权。
道威斯计划地通过标志着法国政策的失败,同时也使英美之间的矛盾暴露出来,标志着凡尔赛体系已经开始动摇了。
由于1928 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
1930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3鲁尔问题1923:1923年因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
亦称鲁尔危机。
起因按照《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1919)),德国必须承担战争责任,赔偿协约国在战争中的损失。
但协约国在签订和约时没有就德国赔偿总数取得一致意见,和约决定设立协约国赔偿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在1921年5月1日以前核算德国政府应赔偿总数。
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200亿金马克,以现金和实物支付。
法国在赔偿委员会中起支配作用。
1921年1月28日,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赔偿总数2260亿金马克,为德国政府所拒绝。
协约国对德国进行国际制裁,占领莱茵河右岸杜塞尔多夫等城镇。
世界史考试名词解释
1、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
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
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
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
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
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3、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
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
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4、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也是损失最重的战役之一。
德军为了迫使法国投入一切兵力作战,以致耗尽而亡,选择了法国东北部重镇凡尔登为进攻目标。
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
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
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
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1.文艺复兴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开始于意大利,并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的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反映自身的利益,求得发展,日益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文艺复兴就是这种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许多知识分子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武器,猛烈冲击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表面上这种新文化仿佛是古典文化的复兴,因此历史上把这中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创新,它为资产阶级服务,但是却把人民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在当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
它既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有: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3.奴隶贸易十六至十九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将非洲黑人掠往美洲作为奴隶的肮脏买卖交易。
美洲大陆“发现”以后,大批印第安人被欧洲殖民强盗虐杀,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欧洲殖民主义者从非洲掠贩黑人充当奴隶。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法美等国先后参与奴隶贸易。
十六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共约一千五百万,加猎奴和贩卖途中死去的人数,非洲损失的人口约在六千万到一亿。
奴隶贸易给欧洲和美洲殖民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成为欧美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却将亿万非洲黑人抛向死亡的深渊或置于奴隶制枷锁之下。
4.教皇子午线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
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
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
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
但实际上这条分界限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所有据点。
世界史名词解释
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一批先进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神学教条和封建愚昧,进而批判和否定旧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德国的莱布尼茨和莱辛等。
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
《百科全书》主编是 D.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
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美国人权法案1787年5月25日到9月17日美国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宪法。
它取代1781年《邦联条例》成为美国的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制宪会议由华盛顿主持,出席会议的共55人,在政治态度上多是保守派,代表人物汉米尔顿。
只有富兰克林和路德·马丁两名民主派参加会议。
最后通过了联邦宪法。
这部宪法基本未提及人民的民主权利,后在群众压力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斗争下,于1789年7月又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1791年12月15日正式生效,即著名的《人权法案》。
雅各宾俱乐部,又叫“雅各宾党”(Jacobin)、“雅各宾派”。
法国大革命时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资产阶级激进分子的政治团体。
世界史名词解释
考迪罗体制:迪罗是西班牙语caudillo的音译。
拉丁美洲的政治术语,原指割据一方的军事首领,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
考迪罗主义是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独裁者专制制度。
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考迪罗独裁又各有其特点。
大地产制:大地产制是在殖民统治时期强占印第安人土地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表现形式是大庄园制。
它是拉美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阻碍因素,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在政治上,大地主与天主教高级僧侣和高级军官关系密切,操纵国家政治,是考迪罗主义的主要支柱。
大地主还常常与国外势力勾结,成为欧美帝国主义在拉美的代理人。
六月起义:法兰西第二共国时期巴黎无产阶级发动的起义。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国后,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共和派实行反工人的政策,于6月22日颁布解散“国家工厂”的法令。
次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并提出“民主与社会共和国”的口号。
五万余名工人进行了持续四天的顽强斗争,26日在军政部长卡芬雅克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一万一千人被枪杀,两万五千余人遭逮捕和判刑。
六月起义要求推翻的是资产阶级社会,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直接斗争,马克思称这次起义为“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这是为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
六月起义由于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未成熟,没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支持,孤军奋战导致失败。
资本原始积累:用暴力等方式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资本积累的过程。
从15世纪末开始。
如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做工。
原始积累方式还有殖民掠夺、贩卖黑奴、发行国家公债等。
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大量生产资料和资本积聚在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支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
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故称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这个过程。
尽管各国所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通过暴力实现的。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世界中世纪史1. 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2.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小生产;自然经济。
即大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小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叫封建社会。
3. 封建化:即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
其中包括自由民的农奴化过程和封主封臣与封土制有形成与发展。
它的起点是《萨利克法典》。
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是:封臣制与封土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4. 农村公社(马尔克):是从氏族公社会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
其特征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5. 《萨利克法典》: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6. 委身制(投托、庇护):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农民依附于贵族的一种形式。
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以及官府的勒索,使众多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军事制度由轻装发展到重装,农民不堪费用,便把自己的土地交给贵族,依附于贵族,从而减轻自己的负担,这种形式叫做委身制。
7. 丕平献土:751 年矮子丕平登上法兰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754、756 年两次进攻与教皇作对的伦巴德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形成教皇国。
8. 凡尔登条约:查理帝国的皇帝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将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一个条约。
签定于843 年,具体内容有: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老大罗退尔保皇帝称号,得到的是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领土,从意大利北部经勃艮第、阿尔萨斯、洛林到尼德兰.这一条约是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标志,也是造成近代德法领土纠纷的根源。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史前⼈类:1、【进化论】:⽣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59年达尔⽂出版了《物种起源》⼀书,提出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级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学说。
1871年⼜出版《⼈类起源和性选择》,其中论述了⼈类在⽣物界中的位置,⼈和⾼等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区别。
他认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已经灭亡的古猿进化⽽来。
进化论理论的提出科学认识⼈类起源问题起到了⾮常⼤的作⽤。
2、【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
图腾⼀词来源于印第安⼈奥季布⽡族语⾔,原意为“他的亲属”。
图腾崇拜产⽣于旧时代晚期,它是标志或象征某⼀群体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件。
图腾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但在各民族中的含义不尽相同。
有的将它当作⽒族标志或象征,有的认作部落或⽒族的⾎缘关系等等。
⼆、古代西亚诸⽂明:1、【苏美尔⽂明】:两河⽂明早期⽂化。
BC4300—3500年为军事民主制阶段。
BC3500—3100出现⼩城市,产⽣早期⽂明。
BC3100—2900年进⼊奴⾪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
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次社会改⾰。
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2、【乌鲁卡基那改⾰】: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了⼀系列改⾰,据《乌鲁卡基那改⾰铭⽂》记载,改⾰的主要内容:禁⽌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利等等。
约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那伽什,乌鲁卡基那改⾰失败。
这次改⾰增强了祭司贵族的⼒量,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发展产⽣了⼀定的积极作⽤。
3、【阿卡德王国】: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由阿卡德⼈建⽴的奴⾪制国家。
约BC2371年,萨尔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建⽴阿卡德王国,统⼀了两河流域南部。
在政治上建⽴了中央集权统治。
阿卡德王国⾄纳那姆⾟时期,国势最盛,后逐渐衰落。
约BC2191年,库提⼈⼊侵两河流域南部,阿卡德王国灭亡。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1. 绝对主义(Absolute Monarchy)绝对主义是指欧洲近代国家的一种统治制度,其中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集中在单一的君主手中。
君主享有绝对的权力,无需遵守法律或与其他立法机构共同决策。
欧洲的绝对主义国家包括法国、俄罗斯和普鲁士等。
2.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欧洲出现的一场思想和文化革命。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文化,并探索人类知识和能力的极限。
文艺复兴催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莎士比亚等。
3. 三角贸易(Triangular Trade)三角贸易是指16至19世纪的一种贸易模式,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大陆之间的商品交换。
主要的贸易路线包括欧洲船只将商品(如纺织品、武器)运往非洲,与非洲奴隶交换,然后将奴隶运往美洲,最后将产自美洲的原材料(如糖、烟草)带回欧洲。
三角贸易对欧洲殖民化和奴隶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
4.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兴起的一场以机械化和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变革。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改进和新技术(如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使得工业生产得以大规模发展。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劳动力需求和社会结构,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
5.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1914年至1918年持续的一场全球大规模冲突。
该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包括多个国家和帝国的参战。
战争的起因复杂,涉及领土争端、本土安全和帝国主义竞争等问题。
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员的伤亡和庞大的经济破坏,同时也为后续的历史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6. 冷战(Cold War)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7年至1991年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持续的政治和军事对抗。
尽管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双方通过发展核武器、建立军事同盟和进行间谍活动等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竞争和冲突。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1、十四点计划: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
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
十四点原则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2、《凡尔赛条约》: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
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欧本与阿尔梅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归丹麦,西普鲁士与上西里西亚归波兰;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过4000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海军不得拥有潜艇等。
《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3、托洛茨基: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
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
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
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
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
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他只是斯大林恐怖专制时期的一个受害的不同政见者,但是后来斯大林把许多其他的不同政见者打成“托洛茨基分子”进行清洗,他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孟德斯鸠(1689-1755)18世紀法國老一輩啟蒙思想家的傑出代表之一,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理論的奠基者。
原名沙爾?特?塞孔達,出生於波爾多附近拉勃烈德莊園的貴族顯宦之家。
於1716年繼承伯父孟德斯鳩男爵封號;他博學多才,不僅對法學、史學、哲學等頗有修養和造詣,而且還研討自然科學。
曾先後被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
其重要著作有《波斯人信禮》、《羅馬盛衰原因論》、《論法的精神》等。
尖銳地諷刺和批判了封建制度及宗教愚昧。
孟德斯鳩對啟蒙運動的最大貢獻,是他具體規劃了資產階級國家的政治模式和各項基本制度,發展了英置洛克的分權思想,明確提出“三權分立”的學說。
同時,還以各國的氣候、資源和傳統的差異為前提。
指出一種政治制度不會用於所有國家,國家政體分為共和制、君主制和專制制三種,他推祟的是英國式的君主憲制。
孟德斯鳩的政治觀點代表大資產階級溫和派的利益,為他們在後來法國大革命中提供了理論武器和建立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他的國家學說和法的理論也普遍適用於歐美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
俾斯麦極力維護容克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採取“鐵血政策”,實行強權統治,主張在普魯士領導下,通過王朝戰爭的道路統一德國,故有“鐵血宰相”之稱。
.曾先後發動丹麥戰爭(1864),普奧戰爭(1866)和普法戰爭(1870-1871)完成德意志統一。
1871年1月,德意志帝國成立後,兼任帝國宰相,同年參與鎮壓巴黎公社。
1878年10月,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大肆鎮壓工人運動。
對外實行所謂:“大陸政策”,力圖拉攏俄國和奧匈帝國,進一步孤主和削弱法國。
1873年,締結德、奧、俄三皇同盟。
1879年簽訂《德奧同盟條約》1882年組成德、奧、意三國同盟,從而在歐洲形成了第一個軍事侵略集團。
八十年代,開始在非洲、太平洋地區進行殖民擴張。
後因與德皇威廉二世意見不合,被迫辭職。
西乡隆盛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倒幕派中心人物之一。
世界史名词解释
1、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大西洋宪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
又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
1941年8月9~12日,美国总统 F. 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会晤。
8月14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凡8条,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剥夺权利的国家;努力促使一切国家取得世界贸易和原料的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后确立和平,以使各国人民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使全体人类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不虞匮乏;一切人类可以横渡公海大洋,不受阻碍;放弃使用武力,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之前解除侵略国的武装,以减轻爱好和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等。
宪章具有欺骗性,在当时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3、慕尼黑阴谋这是指二战前德国为扩大领土而与英法在慕尼黑召开会议,会议上通过协议,将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重要基地苏台德区无条件割让给德国,由于这协议性质是非正义的,助长法西斯实力,称为慕尼黑阴谋4、《五国海军条约》在华盛顿会议上,1922年2月,美英法意日五国签定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1分)。
条约对五国海军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1分)。
该条约使英国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对等原则,英国的海上优势就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因此它是美国外交的胜利(2分)。
5、凯末尔主义凯末尔主义是“世俗改革型”民族主义。
世界史名词解释
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
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
一生从事航海活动。
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
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
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岛。
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
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
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
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以下几大事件:“新航路的发现”、“新大陆的发现”,“第一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应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
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对世界生产力分布也有重大影响。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
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
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圈地运动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
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
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
范无聊世界史名词解释
范无聊世界史名词解释摘要:一、前言二、世界史名词解释1.文明的起源2.农业革命3.城市的出现4.国家的形成5.宗教的影响6.商业与贸易的发展7.科学技术的进步8.文化交流与冲突9.近现代世界史三、总结正文:【前言】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
本篇文章将对一些关键的世界史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世界史。
【世界史名词解释】1.文明的起源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较高水平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最早的文明起源于约5000 年前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
2.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指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生产社会转变的过程。
这一革命始于新石器时代,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城市的出现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早期城市多位于河流附近,以方便灌溉和交通。
城市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的进程。
4.国家的形成国家是一个具有独立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实体。
国家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强制性权力、税收和军队等特征。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出现于公元前4000 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5.宗教的影响宗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对文化、道德、艺术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
6.商业与贸易的发展商业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贸易路线的开通,使得货物和文化的交流得以繁荣。
7.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探索、阿拉伯数学家的贡献、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等,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8.文化交流与冲突文化交流与冲突是世界历史上的常态。
通过和平交流和战争冲突,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9.近现代世界史近现代世界史以欧洲为中心,经历了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全球化等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孟德斯鸠(1689-1755)18世紀法國老一輩啟蒙思想家的傑出代表之一,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理論的奠基者。
原名沙爾?特?塞孔達,出生於波爾多附近拉勃烈德莊園的貴族顯宦之家。
於1716年繼承伯父孟德斯鳩男爵封號;他博學多才,不僅對法學、史學、哲學等頗有修養和造詣,而且還研討自然科學。
曾先後被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
其重要著作有《波斯人信禮》、《羅馬盛衰原因論》、《論法的精神》等。
尖銳地諷刺和批判了封建制度及宗教愚昧。
孟德斯鳩對啟蒙運動的最大貢獻,是他具體規劃了資產階級國家的政治模式和各項基本制度,發展了英置洛克的分權思想,明確提出“三權分立”的學說。
同時,還以各國的氣候、資源和傳統的差異為前提。
指出一種政治制度不會用於所有國家,國家政體分為共和制、君主制和專制制三種,他推祟的是英國式的君主憲制。
孟德斯鳩的政治觀點代表大資產階級溫和派的利益,為他們在後來法國大革命中提供了理論武器和建立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他的國家學說和法的理論也普遍適用於歐美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
俾斯麦極力維護容克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採取“鐵血政策”,實行強權統治,主張在普魯士領導下,通過王朝戰爭的道路統一德國,故有“鐵血宰相”之稱。
.曾先後發動丹麥戰爭(1864),普奧戰爭(1866)和普法戰爭(1870-1871)完成德意志統一。
1871年1月,德意志帝國成立後,兼任帝國宰相,同年參與鎮壓巴黎公社。
1878年10月,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大肆鎮壓工人運動。
對外實行所謂:“大陸政策”,力圖拉攏俄國和奧匈帝國,進一步孤主和削弱法國。
1873年,締結德、奧、俄三皇同盟。
1879年簽訂《德奧同盟條約》1882年組成德、奧、意三國同盟,從而在歐洲形成了第一個軍事侵略集團。
八十年代,開始在非洲、太平洋地區進行殖民擴張。
後因與德皇威廉二世意見不合,被迫辭職。
西乡隆盛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倒幕派中心人物之一。
28岁时做了萨摩藩主的亲信扈从,受到富国强兵思想影响,立志改革幕府政治。
“安政大狱”中被流放。
1864年,因倒幕势力大增,被萨摩藩主召回,委以掌握陆军实权的重任。
他与大久保利通密切合作,在萨摩藩内进行政治改革。
1866年正月,在京都同长州反倒幕派领导人木户孝允缔结了“萨长倒幕联盟”的密约。
1867年10月14日,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通过岩仓具视等公卿,以天皇名义发布“讨幕密旨”。
倒幕派又于12月9日发动政变,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制度,要德川庆喜立即“辞官纳地”,并于当天组织了新政府,与大久保利通等掌握了实权,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
1873年十月,在政府决定不派他为朝鲜的大使之后,便向天皇辞职。
获准后回到鹿儿岛。
1877年一月,鹿儿岛士族借口政府派侦探企图暗杀西乡,推其为首领,发动叛乱。
西乡于9月27日在鹿儿岛的城山兵败自杀,后出有《大西乡全集》。
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1789-1797)。
是大种植园主家庭出身。
早年曾在英国殖民军中服役。
第一和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
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任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起义部队总司令,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坚持武装斗争,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1787年主持费城会议,制定联邦宪法,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
总统任内执行维护大资产阶级专政和大种植园主利益的政策,反对解放奴隶和社会改革,镇压民主运动。
林肯1809-1865,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第16位总统,共和党人。
出身于肯塔基州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经过自学于1836年取得律师证书。
1834-1842年,任伊利诺斯州议员,并在辉格党总部工作。
1856年加入共和党。
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黑人奴隶制。
1858年,曾在该党伊利诺斯州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以《家庭分裂》为题的著名演讲,其观点符合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因此,1860年选举时被推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
当选为总统后,南北战争爆发,1862年颁布《宅第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以及肃清反革命等革命措施,使内战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再度当选总统的林肯,于1865年4月14日晚在华盛顿福特大剧院,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间谍、演员蒲斯枪杀。
林肯以坚持联邦统一、用民主方式解放农民的土地问题、废除黑奴制度等功绩,赢得了美国人民和世界进步力量的钦佩与尊敬。
玻利瓦尔南美独立战争的著名民族英雄和杰出领袖。
生于委内瑞拉的一个白人家庭,受启蒙运动及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立志投身于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
1807年回国,与米兰达一起领导委内瑞拉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的斗争,1811年3月,建立了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
1812年,新政府被西班牙殖民军推翻,革命失败,被迫流亡海外。
在海地支持下,他重新组织军队于1816-1817年初打回委内瑞拉,1818年宣布建立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当选为总统。
1822年率军进入秘鲁,于1824年12月摧毁了西班牙殖民军主力,残余的西班牙殖民军签字投降,从而解放秘鲁全境。
1826年,他在巴拿马召开第一次泛美会议,提倡建立“拉丁美洲联邦共和国”,未果。
后由于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受挫,以及大哥伦比亚面临分裂时,被迫于1830年辞职。
引积劳成疾于12月去世。
圣。
马丁阿根廷的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解放智利、秘鲁的领袖。
出身于阿根廷的一个船主兼殖民官吏家庭。
1808-1811年参加西班牙反对拿破仑入侵的解放战争,由于受到独立自由思想的影响,决心为拉美独立而战。
1812年返回阿根廷,立即投身于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
1814年被政府任命为联邦爱国军北方军总司令。
1818年,击败西军,随即宣布智利独立。
1821年7月解放首府利马城,28日,秘鲁宣布正式独立。
1822年与玻利瓦尔会晤,发现对方既是一位能把解放斗争进行到底的天才军事家,又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领袖,会谈结束后便悄然离去,让玻利瓦尔指挥和完成南美的独立大业。
1850年病逝。
克伦威尔(1599~1658)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英吉利共和国的缔造者。
生于新贵族家庭,笃信清教。
1642年内战爆发后,自组一支骑兵队参加战役,在战争中表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屡建战功,被誉为“铁骑军”。
在1649年5月,宣布成立共和国,确立了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专政。
随后,他残酷地镇压了平等派和掘地派的民主运动及爱尔兰的民族起义。
自任“护国主”,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扩张,争夺殖民地和海外霸权,曾战胜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
于1658年病逝。
拿破仑一世(1769-1821)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
法国大革命开始后,积极投入反封建斗争。
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自任第一执政。
1800年在马伦哥战役击败奥军。
1802年任终身执政。
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强化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机构,颁布了《拿破伦法典》。
对外不断用兵,多次粉碎反法联军,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反动势力,同时也表现了大资产阶级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日益强烈。
拿破伦的对外战争逐渐变为同英俄争霸与掠夺、奴役别国的侵略战争。
由于连年战争,国内阶级矛盾加剧,被奴役国家反法的民族解放战争纷起。
1812年对俄战争的惨败,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1814年4月第一次退位,被逐放到地中海厄尔巴岛。
次年3月,率军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
6月22日第二次退位,遂后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王守仁(1472-1582):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字伯安。
浙江余姚人。
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任工部观政,旋迁刑部主事。
后历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左佥都御史、兵部尚书等。
因镇压江西等地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
卒谥文成。
初潜心于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加以推衍发扬,有“陆王”之称。
提出“心即理”,认为事物之理即在心中,离开了心也就无所谓理。
创“致良知”说,认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
随时警惕,不使“良知受到私欲的蒙蔽恢复心之本体,就可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
针对朱熹“知先行后”,提出“知行并进”,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又强调“知行合一”,认为“一念发动之处,便即是行了”,混淆了知行区别。
批评宋朝以来的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说。
主张儿童教育“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月化”。
其学说以反程朱理学的姿态出现,在当时影响很大。
明末清初,阳明学还传到日本,并形成学派。
著作后人编为《王文成公全书》。
李贽(1527-1602):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
泉州晋江人。
回族。
曾任河南辉县教谕,充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
后辞官不仕。
晚年从事讲学著述,因抨击程朱理学,屡遭迫害,自杀于狱中。
政治上主张以“圣人之治”代替儒家的“君子之治”,“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
认为“只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并非“万世之至论”。
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主张以己心的是非为是非,否认有客观的是非标准。
修正王阳明的“良知”说,主“童心”说,认为“童心者真心也”。
同情寡妇再嫁,反对重男轻女。
人性论上主张“势利之心”乃“禀赋之自然”,指斥理学家离开人们的“人伦物理”谈“天理”是虚假的说教。
文学上反对复古模拟,主张创作须抒发己见。
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曾评点《水浒传》,分析《拜月》、《西厢》。
著作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时被列为禁书。
布鲁诺意大利思想家。
1563年在那不勒斯加入多明我会。
后因被斥为异端,于1575年脱离多明我会去罗马。
约1577年又被流亡国外,先后去日内瓦、图卢兹、巴黎、牛津、维滕堡、布拉格和法兰克福等地。
1592年回意大利,随即在威尼斯被异端裁判所逮捕。
在狱中八年,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最后于1600年2月17日在罗马被处以火刑。
布鲁诺继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之后,进一步认识到,太阳不是宇宙中心,只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太阳系以外,宇宙间还存在着无数个星系,因此宇宙是无限的,是没有中心的。
哥白尼只是将地球降为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他则将太阳降为宇宙中的一颗恒星,从而彻底推翻了天主教会奉为经典的地球中心说,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但布鲁诺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不否定又上帝得到存在,同时又说自然界即上帝,因此其哲学思想属于泛神论。
达尔文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加尔文宗的创始人。
法国人。
早期在法国和德意志活动,提倡宗教改革;后得到瑞士日内瓦资产阶级支持,在该地推行他的主张。
建立新教教会,废除了主教制度,代之以资产阶级共和式的、政教合一的长老制度。
教会实权不再受封建领主的控制,而为资产阶级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