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入分配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_白重恩
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_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_白重恩
在我国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 , 国民收入按要素被分为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 旧和营业盈余四类 。 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三个渠道提供按这四类收入分的国内生产 总值数据 。① 第一是投入产出表的使用表 , 该表逢二 、七年份编制 , 是国家统计局唯一直接给出的 全国层面按产业部门分类的要素收入数据 。 第二是国民经济核算的资金流量表的实物部分 , 李扬 和殷剑峰(2007)曾利用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 , 发现其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不断下降的事实 。资金流量表数据提供按政府 、企业和居民分机构部门的要素分配数据 , 是研究这些机构要素收入分配变化的重要依据 。 第三是按收入法计算的省际国内生产总值 , 《中国 统计年鉴》从 1995 年卷开始提供全国 30 个省的按收入法计算的 GDP , ② 此外包括与《中国统计年 鉴》相同口径的省际收入法 GDP 历史资料 。③
27
白重恩 、钱震杰 :国民收入的要 素分配 :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
变化带来的影响 , 发现由 此导致 劳动收 入份额 在 2003 年到 2004 年间骤 降了 6.3 个 百分点 , 占 1995 —2004 年间劳动收入份额减幅的 59 %。其次 , 考虑到总体要素分配份额是部门要素分配份额 按经济中各部门的比重加权平均的结果 , 我们将全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分解为部门要素分 配份额变化(产业影响)和产业结构变化(结构影响)。 我们发现自 1978 年以来 , 农业部门向非农部 门转型及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 , 一直是左右我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主要力量 。1995 年到 2003 年间 , 结构转型使劳动收入份额减少了 3.36 个百分点 , 而各产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降低 的贡献为 2.12 个百分点 , 其中工业部门的贡献为 1.7 个百分点 。 第五部分以 1995 年以来全国劳动 收入份额的变化为重点 , 探讨了农业部门劳动收入核算方法与结构转型影响的关系 , 测算了工业部 门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原因 , 发现国有企业改制和垄断程度增加等非技术因素对工业部门劳动收 入份额增加的贡献分别为 60 %和 30 %。第六部分总结了 1995 年以来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各种原因 及相对贡献 , 指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主要来自产业结构转型 , 而非单纯意义的资本对劳动的侵占 , 文章的最后对提高劳动报酬的政策建议进行了讨论 。
白重恩教授讲座
银行利润来源 ( 2009 )
Net interest income 24% Net fee-based income 1% Investment returns Others
12%
63%
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
• 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是最主要原因 • 居民部门经营性留存、财产收入占比都有 下降 • 再分配过程也减少了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
• 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 对热钱的影响
一年期利率
percent
8 7 6 5 4 3 2 1 0 Jan-01
Jan-02
Jan-03
Jan-04
Jan-05
Jan-06
Jan-07
Jan-08
Jan-09
Jan-10
Deposit rate - 1 year
Loan rate - 1 year
Rate spread - 1 year
实际储蓄率(红)和理论储蓄率(蓝)
0.6 0.5 0.4 0.3 0.2 0.1 0 1952 1957 1962 1967 1972 1977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 Data Benchmark
关于消费和储蓄的结论
• 储蓄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储蓄和企业储 蓄增长快 • 居民部门的储蓄倾向并没有显著上升
中国经济的增长与结构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白重恩
GDP的结构
GDP =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 +投资+贸易顺差 =消费+储蓄
储蓄率与投资率
100%
60%
80%
-20% 20% 40% 0% 农村居民消费 城镇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30.30 18.49 13.31 38.22 18.54 15.20 30.61 36.14 30.72 20.04 14.73 34.83 32.02 20.45 14.65 32.55 31.98 19.95 14.52 31.92 19.64 14.40 32.34 32.80 31.40 19.42 15.00 34.16 30.95 20.69 14.31 38.09 29.11 21.34 14.46 37.51 21.97 13.67 27.93 36.34 24.01 12.81 27.12 37.04 24.65 13.58 26.26 36.58 24.20 24.64 13.64 34.87 25.02 14.89 22.51 34.85 26.00 15.25 21.16 36.59 18.57 25.87 14.86 42.55 17.67 25.83 14.73 40.51 17.83 27.05 13.25 40.29 18.75 27.03 13.43 38.81 17.85 27.36 13.74 36.70 16.72 28.61 14.28 36.19 16.00 36.16 30.00 15.05 15.34 31.10 15.86 35.28 14.49 30.67 36.49 16.21 13.52 30.16 15.89 37.86 11.95 29.71 15.11 41.03 10.95 28.88 14.47 43.15 10.19 27.55 14.10 42.74 9.52 26.79 13.59 42.59 9.09 26.49 13.38 42.16 8.87 26.46 13.27 43.54
形势与政策考试答案
1为何我国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一极。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经济系主任白重恩认为,要调整经济结构,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刻不容缓。
白重恩认为,2008年以来的高投资率是反常的,投资回报率从1993年的15.7%下降到2010年的5.1%,今后不宜继续增加投资率。
尽管中国的人均资本占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但提高投资率不能带来持续增长。
投资需要稳步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一起稳步进行,改善投资效率。
为了保证投资率不增加,白重恩认为,需要降低高储蓄率。
储蓄率高的原因并非是通常认为的居民部门储蓄率过高,而是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增长较快。
因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过快,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大幅下降,政府和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增加较多。
他指出,要提高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一要增加劳动收入,如大力发展服务业、减少垄断、降低税赋、进一步对外开放;二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如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提高存款利息;三要加强社会保障、做好再分配。
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认为消费率出现U型回升、结构改善的核心动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迅速减少,引起工资不断提高,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回升,进一步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上升。
所以说,结构改善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机制,而非任何短期或刺激性政策的驱动。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应坚持市场化道路,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2如何理解中国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
行以 按劳分配为主 体, 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效率 民收入初次分配中, 政府财政收入从 1 9 9 2年的 1 5 . 5 3 %上
作者简介 : 唐贵芳 , 在读硕士 , 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 院。研究 方向 : 思想政治教育 。
・
4 3・
第 3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二 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
素, 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由于个人的初始禀赋以及所掌握的
容易造成收入分配上的过大差距, 两极分化严 改革开放之前 ,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实行“ 平均主 要素不同, 劳动作为普通民众的主要谋生手段, 应在国民 义” 重。现阶段,
份额开始逐年下降, 到2 0 0 5年, 居民部门初次分配 占比下 源。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市场在 由于市场调节具有局 降1 0 . 7 1 %, 企业 和政府部 门相应 的增加了 7 . 4 9 %和 3 . 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2 1 %。 …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 占居民收入主体部分 限性, 以及政府对公平的忽视 , 这种分配制度的弊端也开始
升到2 0 0 7 年的 1 7 . 0 5 %, 企业收入由 1 9 9 2年的 1 9 . 0 6 %上
的投资效率下降的情况下, 需要转变经济结构 , 依靠扩大内
升到2 0 0 7 年的2 2 . 9 5 %, 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速度远 需来拉动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积累率和消费率 远大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的比 例, 降低积累 率, 增加消费率, 达到这一目 的的手段是
占国民收入 比重在 1 9 9 5 -2 0 0 6年间从 5 9 . 1 %下降到 4 7 . 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生产, 提高生产要 将进一步加剧收人差距的扩大,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 影响社 极性, 素的利用率。这种分配制度虽然能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中国也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剧,很多学者在缩小收入差距问题上做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我国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本文着重梳理了近年来各个学者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针对性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中国奇迹”不仅使中国的GDP排名跃居世界第二,同时,也切实的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福利水平,然而在经济的高增长下,基尼系数居高不下,自1995年,我国基尼系数便已达到0.45,超过了0.4世界警戒线,其后,基尼系数更是不断攀升,甚至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称,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73,收入分配两极化在我国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收入分配的定位国外学者对于收入分配的定位存在不同的认知,对于如何实现分配公平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结果平等和过程平等,其中过程平等包括机会均等和规则公平,丁伯根的《生产、收入与福利》1中“公平的收入分配必须使每个人的福利相等”和罗尔斯的《正义论》2中的“社会经济和财富的分配应有理由有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主要体现了对结果公平的阐释,其次是机会均等,主要是指分配的过程是否公平,即每个人获取物质资源的起点是一致的3,而规则公平是有哈耶克提出的,主要是指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相同的基本权利。
我国的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济效率是初次分配领域中的现实要求”4,因此,初次分配更注重过程公平,而在再分配领域中更注重结果公平。
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内在机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相继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理念,这大大解放了我国各个行业的生产力,打开了收入流动的渠道,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本和财产不断积累,一部分人确实先富了起来,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加剧,对于其形成的内在机理和现状,很多学者做出了解释。
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与收入分配的相关性分析
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进入 2 0世纪 9 o年代以后均接近 04或者大于 0 4这表明 9 . ., 0年代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l8 90 18 9 1 18 92 1 8 93 l8 9 4 18 95 l8 96 18 97
l8 98
基尼 系数
02 .6
02 。5
年份
18 97
18 98
基尼 系数
02 .9
03 .0
年份
l9 93
l 9 94
基尼 系敖
04 .1
04 .3
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一
5. % , 0 0 1 2 4年仅 为 3 %。而与此 同时 , 0 6 非公有经 济则 由 18 年的 1. %上升到 18 年 的 2. % , 90 31 95 10 再由 19 90年 的 2 .%升至 19 22 98年的 3 . %, 19 直到 20 04年为 5 %, 0 占据了 所有制的半壁江 山。
3 . 85
基尼系数的数值在 0~ 之 间。基尼系数越小, 1 收入分
配越平均; 基尼系数越大, 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通常认为, 当
基尼系数在 0 2以下时 , . 表示绝对平均 ; 0 2— . 为 . 0 3时 , 表
示 比较平均 ; 0 3~04时 , 为 . . 表示基本合理 ; 0 4一 . 为 . O5
6. 35
50 . l. 19 l . 42 l. 10 l. 30 1. 29 1 . 26 1 . 44
1. 49
1. 31 1. 86 l. 7 1 2 . 25 2 . 23 2. 10 2 . 18 2 . 10
白重恩简历
白重恩简历中国北京电话:+86 10 62773183 清华大学传真:+86 10 62785876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电子邮箱:baichn@ 邮编:100084学术职务:2009年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
2008年起,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2008年起,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所长。
2005年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
2004年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ansfield 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
2002-2004,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1999-2004,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
1992-1999,美国波士顿学院,助理教授。
其他职务:2011年起,挂职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
学历:1988-1992,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于199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7-1988,美国斯坦佛大学统计系访问学生。
1985-1988,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数学系,获数学博士学位。
1983-1985,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没有读完学位)。
1979-198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获数学学士学位及郭沫若奖。
获奖情况:中国科技大学郭沫若奖学金哈佛大学哈佛奖学金哈佛大学Shaw Fellowshi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首届浦山中银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最高奖(2008年)第十三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2008年度)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2008-2009学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科研究报告二等奖“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使用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原产业政策司),使用时间:2006年6月(2009年)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第四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中国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份额研究》,钱震杰,200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第四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2012年)2005-2010连续五学年被清华大学研究生会评选为良师益友(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国大陆作者发表于所有Elsevier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期刊里的文章中在2004至2008年间被引用次数最多者社会兼职:联执主编:2005-,《经济学报》编委:2006-2008,2011-,《世界银行经济评论》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9-,《金融研究》2009-,《金融评论》2008-,《中国金融评论》2004-2006,《比较经济学杂志》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中国经济评论》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0-,《经济金融年刊》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学术顾问/学术委员:2010-,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2008-,《世界经济文汇》2003-,《中国金融学》2001-,《经济学(季刊)》2005-,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曾任《比较经济学杂志》客座编辑2012-,国家税务总局特邀税收评论员2011-,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2011-,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监察员2009-,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2006-2007,布鲁金斯学会non-resident高级研究员其他:2003-2004,留美中国经济学会学术出版委员会成员。
白重恩 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
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摘要:以2004年经济普查后修订的资金流量表为基础,分析1992—2005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三部门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可以发现:居民部门在全国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1996年达到最高,此后逐年降低,截至2005年,总共下降了12.72个百分点。
在初次分配阶段,居民部门下降了10.71个百分点,而企业和政府部门则分别上升了7.49个和3.21个百分点;在再分配阶段,居民和企业部门分别下降了2.01和11.6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则上升了3.17个百分点。
在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占比的下降,分别使其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下降了5.99个和3.21个百分点。
在2005—2007年间,受初次分配中生产税净额占比上升的影响,居民部门进一步下降了3个百分点。
关键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资金流量表作者白重恩,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084);钱震杰,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北京100084)。
*本研究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金号:70625002)支持。
下载本文数据请至/news.php ?classid=58.一、引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企业、政府、居民等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关系。
由于企业、政府和居民三个部门在消费、投资或储蓄等领域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它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显然会使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发生变化,故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近十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部门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占比逐年上升。
许多研究者认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这一变化是导致我国多年来投资比重过高,消费低迷的原因。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要提高国民收入中居民部门的占比。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出台,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话题再一次被推到了政策讨论的前沿。
论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
论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一、概述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是一个深刻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历程,分析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以期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演变历程方面,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分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当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仍存在一些问题。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导致社会公平感降低另一方面,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资本所得占比过高,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民收入分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民生福祉。
它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分配格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分配格局失衡,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动力不足,进而制约经济的增长潜力。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
当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时,社会不满情绪将积聚,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关于劳动收入分配若干问题的思考
213 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关于劳动收入分配若干问题的思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出台的各项大力刺激经济增长政策仍然是以投资为主,国内需求的低迷是制约我国经济未来长期增长的瓶颈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支出的比例明显偏低㊂究其原因,居民收入偏低尤其是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是制约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㊂一 关于我国居民劳动收入分配的现状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一直呈下降的趋势㊂李稻葵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从1992年开始到1996年略有上升,然后逐步下降㊂1999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比重约为54%,但到2006年时已经下降到了50%以下㊂白重恩㊁钱震杰(2009)的研究表明,1978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约为50%,此后十年略有上升,但自1990年以来缓慢下降,2004年以来下降趋势尤为明显,2006年这一数值已降至47.31%㊂这些研究数据都表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已经下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㊂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劳动收入降低到了历史最低水平㊂赵俊康(2006)的研究表明,从1996 2003年,我国城乡就业人员增加了5482万人,劳动报酬却从54.3%下降到了49.62%㊂除内蒙古㊁辽宁㊁浙江和山东外,27个省市的劳动报酬都有不同程度下降㊂徐现祥㊁王海港(2008)的研究表明,1978 2002年我国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分布不断向右平移,资本所得普遍增长,劳动收入不断下降㊂罗长远㊁张军(2009)研究发现,1995 2004我国劳动报酬从51.4%下降到了41.6%㊂卓永良(2007)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42.1%上升到1983年的56.5%㊂但自1984年以来,我国劳动收入开始不断下滑㊂到2005年劳动收入份额已经下滑至38.2%㊂虽然众多学者对我国劳动报酬占GDP 的绝对份额度量存在很大差异,但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却是个不争的事实㊂综合学者们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估计可以得知,2002 2006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乐观估计大概是50%,悲观估计是在40%左右㊂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相伴随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在逐渐缩减的收入份额中,其中的劳动收入分配差距也在逐年扩大㊂李实(2005)的研究表明,1995 2002年,不论是从城镇居民㊁农村居民,还是从全国居民数据来看,我国洛伦兹曲线都显著外移,说明我国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拉大㊂王祖祥(2009)利用‘中国统计年鉴“(1995 2005)的收入分配数据进行估算,发现目前我国城镇与农村两部门内部的基尼系数都不大,都没有超过0.34,但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加总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4,远远越过了警戒水平0.4㊂市场经济国家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3 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㊂而我国从2000年来,基尼系数一直在0.41以上,表明贫富差距的程度还在上升㊂劳动收入份额和收入差距存在密切的关系㊂资本收入增长过快,劳动收入增长缓慢是造成国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㊂正常情况,收入差距是由于不同的劳动生产率造成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意味着更高的劳动报酬,或者,从劳动生产率的反面资本生产率的角度也可以解释,资本生产率如果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会导致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财富朝拥有资本的一方倾斜,从而减少劳动收入份额,同时也增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㊂工资性收入作为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其比重的下滑跟工资的增长缓慢有关,中国大概有1亿 1.5亿的劳动人口处于未就业或未充分就业状态㊂这阻碍了工资收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进而导致了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持续下滑㊂因此,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导致资本收入以及政府收入比例的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依靠赚取工资的居民与获得资本回报的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㊂换言之,收入份额的下降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㊂313关于劳动收入分配若干问题的思考 413 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二 关于劳动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既然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收入份额的提高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那么找到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㊂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主要是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所致㊂劳动收入份额反映了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经济社会地位㊂该份额越低,说明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越低㊂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不同类型的所有制经济中,非公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一般较低,并且工人的平均工资也低㊂在相同情况下,公有经济的劳动收入份额要高,并且工人平均工资也高㊂在私有经济中,雇主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必然极力压低工资,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好处尽量为雇主和资本所得,从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必然越来越低㊂当前,中国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强调更多地发展私有经济和对外招商引资,现存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也大量被股份私有化,这必然会导致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㊂从目前披露的数据和收入与所有制的经济学规律来看,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是公有制的比重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下降㊁政府和工会未能在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含内资和外资)越大,劳动报酬占比往往越低㊂而在公有制经济内,工人通过职代会㊁工会等机构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且公有制经济的工资决定直接受政府管理,工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比较完善㊂而在私营经济中,工资决定完全由资方决定㊂工人的发言权丧失,相应地社会保障待遇和福利待遇也被大大削减,而且私营经济部门没有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㊂这是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主要原因㊂此外,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城镇企业内部职工收入增长滞后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增长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庞大,工资收入在农村居民家庭中的比重逐年提高㊂1984 1996年,我国农民工工资收入占农村居民家。
白重恩
白重恩: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逐年下降本文来源于《财经网》2010年02月02日14:57近期,中国经济持续回升,但是中国居民消费和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却不乐观。
我们仔细分析了相关的居民消费和收入的数据资料,得出几个结论:一是居民储蓄倾向并没有显著上升;二是居民储蓄所占比例也没有显著上升;三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在下降,也就是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GDP不断下降。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下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二是居民购买收入在减少,这是由于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在再分配过程减少了。
通过分析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流量,我们发现,1996年至2007年间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其中有4.6个百分点是劳动者报酬下降造成的,财产性收入下降,再分配过程中个人所得税增加,经营部门收益下降,社保缴费等也是重要原因。
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78年至1984年,劳动者报酬在略微上升,而1984年至1994年的数据在波动中略降,1995年之后是大幅下降,1995年至2007年间下降12.45个百分点,其中2003年至2004年间下降尤为突出,劳动者报酬骤降5.25百分点。
在其他年间,即使把这个5.25个百分点拿掉,劳动者报酬占比仍然是下降,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改变,产业结构从农业向服务业转型,这一部分的改变是劳动者报酬下降61%。
剩下的39%的下降份额来自哪里?我们利用工业部门的企业投资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是国有企业改制。
在国有企业中,劳动者收入占比要高于其他非国有企业劳动者收入占比,国有企业所占份额降低了之后,整体劳动者报酬占比就下降了。
二是工业部门市场垄断程度的增加。
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增加,劳动者报酬也在下降。
此外,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说劳动中相对价格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
很多学者认为劳动者收入占比下降是因为劳动者话语权的减弱造成的,可是我们发现这是政府政策支持的结果。
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事实、原因和对策
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事实、原因和对策 本文来源于 《比较》 2009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09年12月01日白重恩 钱震杰一、引言国民收入分配一直是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中心问题,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Factor Shares in National Income),也称为国民收入的功能性分配(Function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讨论国民收入在劳动、资本和税收之间的分配情况;二是国民收入在企业、居民和政府间的分配(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 by Institutional Sector),通常被称为国民收入机构部门分配。
从发生次序来看,在初次分配阶段,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和机构分配是统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一方面是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另一方面则体现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于是要素分配的结果形成各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即所谓的延伸性要素分配(Extended Factor Income Distribution);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阶段,各部门以初次分配收入为基础发生经常性转移支付,最后形成各部门可支配收入。
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以及居民收入占比分别大幅下降的现象,在学术界和政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如图1)。
这两个比重的大幅下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与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有关。
首先,国民收入分配是所有收入分配问题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收入分配差距(Atkinson,2000)。
作为一个资本市场不发达、资本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的国家,中国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向资本、企业和政府倾斜,则不仅意味着收入差距会扩大,更可能上升为政治问题,因此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很可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深刻的影响(Subramanian, 2008-2-8)。
其次,国民收入分配与宏观需求结构有密切的联系。
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_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_白重恩
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白重恩 钱震杰*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1985~2003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1985~1995年和1996~2003年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国有经济的比重以及税负水平三个因素对两个时期的劳动收入份额都有显著的影响,而经济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对1996~2003年的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影响。
利用回归模型进行样本内预测,发现1985~1995年产业结构转型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和有偏技术进步使劳动收入份额上升,但产业结构转型与后两方面的作用相抵消,总体劳动收入无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在1996~2003年,产业结构转型、国有经济比重下降、银行部门的扩张以及税负水平上升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开放程度的变化则使劳动收入份额有所上升,技术变化对这一时期劳动收入份额无明显贡献。
关键词 要素分配份额 结构转型 国有经济 经济开放一 引言在卡尔多提出要素分配份额为常数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后,许多宏观经济模型都假设经济中的要素分配份额为常数。
但经验研究发现,要素分配份额不仅在地*白重恩、钱震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 电子信箱:b a i c h n@s e m.t s i n g h u a.e d u.c n(白重恩); L q i a n z h j@s e m.t s i n g h u a.e d u.c n(钱震杰) 100084。
本研究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金号70625002)、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0z d&007)和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在同一个经济体的不同时期也不相同。
H a r r i s o n(2002)发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欧洲大陆国家、美国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以及印度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经济体都曾先后经历了明显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中,劳动收入份额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下降(白重恩与钱震杰,2009a、b;李稻葵等,2009;罗长远与张军,2009)。
对话白重恩:认清机会不平等的根源
046 董事会 DIRECTORS&BOARDS 08/2010对话白重恩:认清机会不平等的根源如果说改革的目的是把所有人的收入都拉平,那么这个阻力是不可能克服的,这样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
如果说改革的目标是消除不公平,那么这个目标是能够达到的文/本刊记者 郭洪业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话题,对于造成中国收入分配失衡的主要原因及改革方向,本刊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
《董事会》: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的现实及其原因?白重恩:在中国的收入差距中,有一部分是因为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在地区差距中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还不是那么严重,城乡之间的差距和行业之间的差Cover story王奕/东方I C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距是和机会不平等有直接的关系。
另外就是关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系,不同的人掌握不同的权力,在中国的这个环境之下,环境和关系带来不同的利益,这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我们要看收入差距的问题是要看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我刚才说的因为机会不平等而造成的收入差距这是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说理论上看大家都可以去创业,但是有的人有权有关系,所以其创业比较容易,这是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大家的机会均等,创业的人比其他的人收入高这是合理的。
不能说企业主比员工的收入多了多少倍就觉得不合理,我觉得千万不能有这种认识。
要在根源上找问题,如果有不平等的地方,我们要消除这种不平等。
《董事会》:现在从整体上看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对立的鸿沟越来越宽,您觉得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白重恩: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机会不平等,比如有的人能进垄断性行业工作,有的人不能进垄断性行业工作,可能这里面有机会不平等的地方。
我觉得这种机会不平等造成的机会差距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垄断的角度来讲,前些年有些垄断性企业效益不好,存在很多的社会负担,但近年来企业效益好转,盈利增加了,有些垄断是行政垄断,这些盈利应该归属于社会。
清华教授白重恩谈中国经济何处破局
清华教授白重恩谈中国经济何处破局:减少政府投资是未来方向澎湃新闻记者蒋梦莹2018-12-26 14:27 来源:澎湃新闻字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白重恩东方IC 资料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如何?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界定政企关系?12月25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白重恩,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了“中国经济何处破局”的演讲,分享了他对这些问题研究。
2017年,白重恩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琼合作了中国金融四十人(CF40)内部课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它的部分成果《中国经济减速的生产率解释》获得了2017年第17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这也是目前中国经济学界公认的最高奖项。
当前中国经济的四大困局一、政府主导的投资减速。
基础设施投资从去年的年增长率19%,下降到今年前11个月的3.7%。
白重恩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中国需要减少政府投资,尽管短期内会带有阵痛,这可以让中国经济的结构得以调整。
二、民营企业难以获得资金。
白重恩认为,其中原因在于,过去给民营企业提供资金的渠道风险较大。
而现在为了防范风险,加强了监管,所以某一些给民企输血的渠道就不那么畅通了。
三、企业税负重。
政府目前有相应的减税措施,比如“营改增”。
但这也加强了税收的监管的力度,所以企业觉得赋税加重了。
四、外界国际贸易的因素,这使得中国的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减少政府的投资是未来的方向白重恩重点解释了减少政府的投资是未来的方向。
他从历史背景寻找其原因,需要追溯到10年前的那场次贷危机。
白重恩给展示了2008年前后的要素积累和效率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要素积累包括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物质资本的积累。
而效率改善在经济学中,则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综合的效率改善。
在2008年之前的29年里,平均每年GDP增长10.5%,而人力资本的积累,贡献了其中的3.21%,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是6.24%,所以,那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的改善。
白重恩:当前中国的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
当前中国的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白重恩导读: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保护,造成了挤出效应,这会对新供给的形成产生损害,必须予以重视。
要降低新供给产生的成本,一是简政放权,二是降低劳动力成本,三是注意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配合。
此外,应创造针对大学生的劳动力需求,使劳动力需求机构可以匹配劳动力供给结构。
关键词: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能过剩;挤出效应1.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应重视挤出效应关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我的体会是,尽管我们现在有些行业有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的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对供给结构进行调整。
在这个调整期间,就面临着这样一个权衡,我们有一些行业确实产能不足,另一部分是供给不足。
在我们调整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保证对产能不足的需求,使它不会受太大的损失,同时也希望新的供给能够成长起来。
我们在考虑这样的权衡的时候,一定特别关心挤出效应。
我们观察到,在经济中,现在有几个现象都与挤出效应有关。
第一,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但是至少现在没有显性的失业的问题。
第二,工资增长的速度比GDP增长的速度要快,实际工资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要快。
第三,从09年底到现在实际利率在不断地上升。
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不是总需求不足,还说明我们对于这些产能过剩行业的扶持或者保护,造成了挤压的效应。
当我们把过多的资源用来保证这个产能过剩的行业还能有一定需求,我们用刺激性的投资来为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创造需求的时候,这样的投资会挤占资源,使得我们的市场上有活力的部门获得资源的成本在上升,劳动力成本在上升,资本的成本也在上升。
所以,我们要解决结构调整的问题,就必须要重视这样的问题的挤出效应。
2.怎么来保障一个比较有效率的、比较平缓的过渡?一方面我们要特别关心这个挤出效应,在考虑财政刺激的时候,一定要适度,如果过度的话,挤出效应对新的供给的形成会产生损害。
白重恩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经济结构调整
结构变化和产业内变化的影响
• 1995至2003年间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来自结构变 化和产业内变化的部分分别是3.36和2.12。 • 结构变化部分主要来自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 移。 • 这一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过程,是正面的变 化。 • 产业内的变化主要来自工业,占了2.12中的1.65。
9.7
1.8
5 (3.8)
2.2 (3.9)
率先获得AACSB和EQUIS两大全球管理教育顶级认证的中国内地商学院
The first school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to attain both AACSB and EQUIS accreditation
资本积累
• 尽管我们的人均资本占有量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长期来说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投资需要和全 要素生产率相匹配,而全要素生产率是稳步增长 的,所以投资也应该是稳步进行的。 • 提高投资率不能带来持续的增长。 •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不宜进一步增加投资率。 • 我们需要努力改善投资的效率。
2007
居民部门储蓄占GDP比例也没有显著上升
各部门对国民储蓄率的贡献:调整后数据 0.25 0.20 0.15 0.10 0.05 0.0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企业
政府
居民
率先获得AACSB和EQUIS两大全球管理教育顶级认证的中国内地商学院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公务员收入结构需要合理化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公务员收入结构需要合理化近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呼吁给公务员加工资,他认为不能因为很多人考公务员就不给加工资,这样会促使他们去权利寻租,腐败的可能性会加大。
他认为,如果工资比较低,一些政府部门可能要通过创收来补贴公务员,但政府部门利用手中权力创收很有可能产生很多的扭曲。
此外,他也担忧工资过低使得一些人从进入公务员队伍开始就时刻准备搞权力寻租。
他的言外之意仍旧是高薪养廉。
应当说,中国公务员的货币收入不低,以刚刚公布的广州市为例,32个政府部门的68663名公职人员,工资福利和个人家庭补助支出共计82.70亿元,人均年薪12万,最高15万,最低的不到7万。
而同期广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5.7473万元,私营及其他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仅为2.9951万元。
中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收入标准,但总体而言,就像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所说的,公务员平均年薪(全部货币收入)比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年薪高出一万元,而企业人员的平均年薪又低于事业单位人员。
因此,白教授认为“公务员工资低就会刺激寻租腐败”,这里的工资无疑指的是货币总收入,显然,一些地区的公务员的货币收入并不低,而是高出社会平均水平,“工资低刺激腐败”的逻辑值得商榷。
但公务员的收入结构需要更合理,“低工资、多补贴、泛福利”特征明显,即基本工资在其合理货币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很低,一般低于1/2,甚至1/3,补贴较高。
这需要改变。
国际上一般都以工资收入为主,发放津贴为辅,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70%-80%,津贴占20%-30%。
当货币收入以各种补贴为主的时候,就会带来白教授所说的利用公权力创收的问题。
一般而言,补贴中有公共财政支付的必要部分,但大部分是单位自身设置的,如果单位或部门有单独的创收,发放的补贴就多一些,这会刺激一些部门搞创收,产生扭曲。
但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工资多少和结构,而是福利不均衡。
在医疗和养老等福利制度方面,福利的双轨制需要不断改革。
关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占gdp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这一现象引起国内众多学者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本文将对其中主要观点进行整理,形成文献综述,以期对此问题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01一、要素替代与技术进步对劳动份额变动影响1.要素替代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将要素替代弹性视为解释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原因之一。
罗远长等(200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要素替代弹性为-0.94,认为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
白重恩等(2009)、周明海等(2010)的研究也得出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替代弹性小于1的结果,但在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方向上提出了不同解释。
其他研究则认为,资本与劳动之间呈替代关系,如白重恩与武康平(2008)。
2.科技进步国内有学者对科技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研究。
黄先海等(2009)认为,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率取决于三个因素:乘数效应大小、资本深化的速度以及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大小,其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会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增长起负向作用。
宋冬林等(2010)的研究更进一步,考虑了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将劳动划分为技能型与非技能型。
王永进和盛丹(2010)则构筑了包含技能劳动、非技能劳动和物质资本的三要素模型,以此解释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影响。
二、经济发展对劳动份额变动的影响1.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角度研究劳动份额变动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另一视角。
罗远征等(2010)证实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
李稻葵等(2009)通过典型样本经济体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发现世界各国劳动收入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运行轨迹。
与李、罗等人的研究不同,白重恩等(2010)认为在收入水平不断增加的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的资本收入份额变化方向可能取决于各部门资本收入份额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保证投资率不会增加?基于投资与储蓄的 密切关系,下文将研究如何保证储蓄率不继续增加。 只有了解储蓄率增加的原因,才能找到不继续增加 储蓄率的办法。关于这方面的诸多讨论都集中在居 民部门的储蓄问题上,如房价的高企、性别比的失 衡造成了房价的过高、购房需要首付、金融系统欠 发达不能百分之百地拆借资金等等,因此需要储蓄。 居民部门的储蓄确实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但是, 我们不能仅观察居民部门的储蓄。原因如下 :
( 二) 居民不 消 费 的 原因 来自其 收 入占 GDP 的比重减少
这是储蓄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居民之所以不消 费,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储蓄率增加了,还有一个 原因是他们的收入占 GDP 的比重在减少。
什么因素造成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下降?为什 么居民收入占 GDP 的比重在下降呢?仍然有很多原 因。居民收入包括工资收入、钱存入银行获得的利 息收入、投资获得的红利、退休后从政府拿到的养 老金等等。如果是个体户,还有盈利。同时,还要 纳税,要进行社保缴费,会减少可支配收入。这些 因素到底哪一个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影响最大?一个 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劳动者报 酬是居民收入中最主要成分,居民收入下降的主要 原因也是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下降。居民部门经营 性留存、财产收入占比都有下降。再分配过程也减 少了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
中国市场 第50期 总第713期
前沿理论 13
从收入分配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
白重恩
摘要:文章论及的收入分配是指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这三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基于 数据调研,认为投资与储蓄率双高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高投资率已导致了 低效率的改善,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效率重于增加投资率。降低投资率前提是储蓄 率不再增加。造成储蓄率高的原因,是政府与企业部门对储蓄整体增加的贡献较大,居 民不消费的原因来自其收入占 GDP的比重减少,结构转型、产业内变化与垄断力量致使 居民收入占比下降。建议通过要素重新分配、合理分配国有企业利润、社会保障的综合 方案、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办法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收入分配;投资率不继续增加;降低储蓄率;结构转型;产业内变化;垄断企业 中图分类号:F124;F224
我们也是用这种办法来计算居民部门可支配收 入的比重(见图 5)。数据表明,居民部门可支配收 入占 GDP 的比重从 65% 降到 50%。这是非常严重 的变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降 低很多。前文提及居民消费的问题需要看收入分配。 居民消费之所以降低这么多,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 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 GDP 的比重在下降。当然 还有政府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可支配收入所占比重, 很明显,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占 GDP 的比重有较大 幅度的增加。
有人认为我们的投资率太高,一旦讨论到宏观 经济调控政策的时候,因为政府部门直接控制的手 段是有限的,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投资。所以关于 政策方面的讨论,必然涉及投资率。为了证明中国
的投资率确实较高的现象,笔者在下文将通过一些 数据来对该现象进行观察分析。
中国的储蓄率在过去 20 年中增长得较快。通 过横向比较看世界各国的投资率,据 2009 年的数 据,世界范围内投资率比我国高的国家有 12 个,分 别是基里巴斯、苏里南、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马绍尔群岛、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黎巴嫩、博茨 瓦纳、巴林、格林纳达、巴哈马等 12 个国家。从经 济研究上来说,学者较为关心的是沙特阿拉伯,其 他 11 个国家在经济上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绝大多 数国家的投资率都比我国低。
本文涉及的收入分配概念不是指居民间的收入 分配,而是指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这三个部门 之间的分配,因而不讨论与基尼系数相关的概念问 题。笔者认为这样的收入分配对于经济结构有非常 重要的影响。优化经济结构,也必须从调整这三个 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来着手。
一、中国经济结构失衡 :投资与储蓄率 双高
首先从投资率与储蓄率的情况来分析中国的经 济结构(见图 1)。实线代表储蓄率,它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 2000 年以后,储蓄率增长得非常快。下面 的虚线是投资率,2000 年以后,中国投资率的增加 也很快。储蓄之外的就是消费,包括政府的消费和 居民的消费。这是笔者要强调的。2000 年,居民消 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 46.44%,至 2010 年,短短 的 10 年间,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从 46.44% 下降 到 33.8%,下降了 12.6 个百分点左右。在 10 年中, 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下降了 12 个百分点,这是 很重要的变化。
5% 是否太低?不能简单说这个回报率太低。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平均的回报率包括各种各样的 投资,如果投资的回报率是 5.1% 的话,投资回报率 比较少的企业的回报率就会更低。如果看边际回报 率,边际回报率恐怕要远远低于资本的成本。当边 际投资带来的回报率低于资本的成本的时,证明投
地* 白址重:北恩京,清市华海大淀学区弗清里华曼园讲1号席教邮授编、:经10济00管84理学院副院长、经济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14 前沿理论
中国市场 第50期 总第713期
● 图 1 1978-2010 储蓄率与投资率
数 据来源 :国家 统计局,笔 者整 理计算。
● 图 2 1980-2010 投资回报率(调整了价格因素后的税后回报率)
数 据来源 :国家 统计局,笔 者整 理计算。
●图3
数 据来源 :国家 统计局,笔 者整 理计算。
(二)高投资率导致低效率的改善? 图 3 中,上面的线是人均 GDP 增长,有一定
的波动,可以做为增长的核算来观察人均 GDP 增 长的来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的 增长,二是物资资本,三是效率的提高。物资资本 是用单位 GDP 的资本存量来衡量,即生产 1 元钱的 GDP 所需要的资本。如果单位 GDP 的资本存量增加, 那么它对增长就有贡献,就会提高增长。如果单位 GDP 的资本存量下降,它对 GDP 产生的影响就是负 面的。在 2008 年、2009 年、2010 年、2011 这 4 年中, 代表物资资本的绿色柱状比重比较大,物资资本处 于增长状态,即单位 GDP 资本存量处于增长状态。 4 年中,资本产出比以平均每年 5% 的速度在增加。 这是非常反常的现象。在此之前尽管有变动,但幅 度不是很大。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产出比应该是 比较平缓,没有太大波动的。但是,在过去 4 年中, 我国的资本产出比却有大幅度增加。蓝色柱块代表 的 TFP 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即效率改善的速度在降 低。当然,我们很难证明效率的降低是由于投资太 快造成的。效率降低有诸多原因,如运气、外部的 环境,也可能有周期性的原因。但是,也不免怀疑 效率的降低可能是由于投资增长太快造成的。
● 表 1 1979-2007、2008-2011 增长的来源分析
不变价 GDP 增速
1979-2007
9.8
2008-2011
9.7
数 据来源 :国家 统计局,笔 者整 理计算。
资过多了。 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过去几年的高投资率是反常的现象。尽管从 2000 年开始的投资率不断增加,但从 2008 年开始的高 投资率是更加反常。
(一)边际投资回报率是否低于投资成本? 要判断投资是否太多,首先要看投资是否可以
带来回报。这是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一直在做的分析, 采用 GDP 核算数据来计算总体的经济回报率。图 2 是调整价格因素后的税后回报率,是实质的回报率。 从图中曲线走势看,1993 年的实质回报率是 15.7%, 在此之后尽管有波动,但总趋势是稳步下降的,一 直下降到近期的 5% 左右。
表 1 中 笔 者 分 解 了 GDP 增 长 的 几 个 来 源。 1979-2007 年,资本产出比的增加对 GDP 增长的贡 献是很小的。尽管投资在不断增长,但它的增长与 经济增长是相匹配的。2008 年以后,资本产出比的 增速每年是 5 个百分点。最后一列是 TFP,即全要 素生产力的增长。1979 年 -2007 年间,平均每年增 长 3.8 个百分点,2008 年以后平均每年增长 2.2 个 百分点。2008 年以后的高投资率是反常现象,一直 维持如此高的投资率也是不应该的。高的投资率伴 随低效率的改善。
提高投资率并不能带来持续的增长。今年提高 一个百分点的投资率,今年的 GDP 增长速度会增加, 但如果明年不继续提高,GDP 的增长率又会回落。 基于这些考虑,笔者认为不宜进一步增加投资率, 更重要的是改善投资的效率。投资回报率的降低不 仅是因为投资过多,同时也由于投资效率在恶化。
尽管我们的人均资本占有量还远远低于发达国 家,长期来说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投资需要和 全要素生产率相匹配,而全要素生产率是稳步增长 的,所以投资也应该是稳步进行的。提高投资率不 能带来持续的增长。基于这些考虑,我们不宜进一 步增加投资率。而需要努力改善投资的效率。
2000 年居民消费率为 40%,2010 年的居民消 费率只有 33%。假如政府、居民和企业之间的收入 分配没有改变,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 GDP 的比 重还是与 2000 年一样,一个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告 诉我们居民部门的储蓄率需要从 30% 增加到 50%,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消费率下降 12 个百分点的结果。 在 10 年中,居民部门储蓄率从 30% 增加到 50%, 笔者预计这种可能性不大。所以,如果仅看居民部 门是不够的,一定要看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收
入分配,这是必须要看的,回避不了的。
(一)政府与企业部门对储蓄率整体增加 的贡献较大
这样的收入分配到底怎么样?因为掌握的数据 有不同来源,有很多不同的结果,国家统计局 2009 年的资金流量表即将发布,也许由此可获得更多信 息。 笔 者 目 前 没 有 用 这 些 数 据, 只 是 用 自 己 的 调 研数据加上统计局的数据,也许权威性值得考究。 图 4 中,代表居民部门平均储蓄率是蓝色曲线。从 1993 年至今,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是比较稳定的,在 30% 上下浮动,但它不能解释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 重从 46% 下降到 33% 的现象。唯一的可能因素应 该是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所占比重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