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归园田居其三获奖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 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 不违背我归耕的意愿就行了。
自学检测理解内容
•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 “愿”具体指什么?
•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 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 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 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太原
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
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晚年对
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
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 徘徊于山水之山间水,田通园 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
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
诗人。他不仅
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
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自学检测二 指名 朗读诗歌
• 自学指导三 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资 料,理解诗意。3分钟之后指名翻译诗 句,回答下列问题:
• 1.这首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 具体指什么?
•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检测翻译诗句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 生,豆苗长得很稀疏。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 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 ”的名 句是
“
,
。”
• 3、《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
是“
,___
__ ___”。
• 描写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 ___。
__ ,__ __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诗四首之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
陶渊明流传下来的诗歌大约有一百二十多首,另外 还有散文、辞赋多篇。其中田园诗是陶诗的重要部分, 内容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如 四言《时运》、五言《归园田居》等。这些田园诗抒 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逸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 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言 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 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为古典诗歌开辟了田园诗 的新境地。同时,诗人还写了一些咏怀、咏史的篇章, 这些诗通过对自己一生经历中的种种感受、体验和对 历史的缅怀,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对黑暗的现实具 有批判意义。与田园诗相比较,这类诗更富于政治性 和现实性。陶渊明的辞赋散文 ,数量不多 ,但思 想 、艺术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像《桃花源记》、 《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直到今天仍是传诵 的名作。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试题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谢谢观赏!ຫໍສະໝຸດ 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但 文中有些乐天知命思想是不足取的。这篇文章语言清 新.朴素自然.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感情真实充沛,富有抒情意味。宋代著名作家欧阳修 曾赞扬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 已。”陶渊明在《归田园居· 少无适俗韵》中写道: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 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 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
品诗意 悟情趣:
重点词语理解:
盛:茂盛 。 稀:稀少。 兴:起来、起床。 荒秽:荒芜,这里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 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狭:狭窄。 长:生长。 荷:扛着 。 足:值得。 但:只要。 使:让。 愿:意愿(指向往田园生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意愿)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场景(画面)。 要求:第一人称并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 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 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 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 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 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 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 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 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 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 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 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 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 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读诗歌:
1、听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2、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八上归园田居其三课件
读诗韵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 荒秽(huì ) 荷(hè)锄 道狭(xiá) 草木长(zhǎnɡ)
感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4位成员,每人负责一 句诗歌的翻译,一人翻译时,其余人认真听, 帮助其解决疑难处。并说出你在这句诗里读 到那些信息)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 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 的思想情感。
归园田居是古体诗, 一共有五首,分别从辞官 场、聚亲朋、乐农事、访 故旧、欢夜饮这几个侧面 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 居生活。写于隐居后的第 二年,这一年他42岁.今 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
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 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人的一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 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 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作业
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 田园居》组诗。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 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 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 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 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 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 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 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 惜”。
《归园田居(其三)》精品公开课PPT
读出意境美
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你认为“情趣”表现 在什么地方?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 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 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 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 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 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 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深情诵读,积累升华
盘点收获,课堂总结
读懂诗意——呈现画面——品味语言——读懂诗情 (感悟意境)
练习巩固: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完成下边两道练习。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 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 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 衣湿。 指诗人隐居山林、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 归耕田园的意愿 好收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思考:“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的 地点 , 以及 劳动的收获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 艰辛
,
“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 “ 月下归耕 图”。优美的月色描写表 现出作者 不以为苦 , 反而 享受这劳作的乐趣 。
读出情感美
为什么“衣沾不足惜”?
因为诗人体验到了清静舒心的生活乐趣和自
然和谐的人生真谛 。 “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 园,与黑暗的官场决裂,不在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自我。
再读,体会情感美
赏析“但使愿无违”一句。 “但使愿无违”道出了此诗的主旨,虽然 从早到晚辛苦劳作,也难免有“草盛豆苗稀” 的不如意,但折腰锄禾的辛苦远比“为五斗米 折腰”的官场生涯轻松愉悦的多。同是折腰, 意义却大相径庭。一是心甘情愿的生存行为, 一是违心的人性扭曲。这里暗合了诗人对田园 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愿受世俗污流羁绊的意 愿,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官场 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 精神品质。
八上归园田居其三课件
深情诵读,积累升华
盘点收获,课堂总结
读懂诗意——呈现画面——品味语言——读懂诗情 (感悟意境)
读出情感美
为什么“衣沾不足惜”?
因为诗人体验到了清静舒心的生活乐趣和自
然和谐的人生真谛 。 “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 园,与黑暗的官场决裂,不在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自我。
重点赏析
赏析“但使愿无违”一句。 “但使愿无违”道出了此诗的主旨,虽然 从早到晚辛苦劳作,也难免有“草盛豆苗稀” 的不如意,但折腰锄禾的辛苦远比“为五斗米 折腰”的官场生涯轻松愉悦的多。同是折腰, 意义却大相径庭。一是心甘情愿的生存行为, 一是违心的人性扭曲。这里暗合了诗人对田园 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愿受世俗污流羁绊的意 愿,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官场 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 精神品质。
读出音韵美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荒秽(huì ) 荷(hè)锄 道狭(xiá) 草木长(zhǎnɡ)
一、读准语音、停顿。
归园田居
பைடு நூலகம்
读出诗意美(一)
陶渊明的诗歌中田园诗是重要部分,内容描写农村 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如四言《时运》、 五言《归园田居》等。这些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 逸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 品格。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 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同时,诗人还写了一些诗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对黑 暗的现实具有批判意义。与田园诗相比较,这类诗更富 于政治性和现实性。陶渊明的辞赋散文 ,数量不多 , 但思想 、艺术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像《桃花源记》、 《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直到今天仍是传诵的 名作。
八上归园田居其三课件
我在南山下种豆, 地里杂草茂盛豆苗稀少。 早起到地里锄野草, 晚上伴着月色带着锄头回家。 草长树茂使道路变狭窄, 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 衣裳被打湿并不值得可惜, 只希望不违背自己的愿望就好。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1、有两种人生道路:
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A、做官,有名有利 B、做平民,平平淡淡。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 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 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 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 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 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 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 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 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 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 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 选是第三首,这是一首五言诗。
解读诗歌读出诗意美(二)
1、诗中有一句用典,请找出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人不善于管理田地。 2、从这一句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地点、目的、除草原因、季节:春末夏初 3、因为“草盛豆苗稀”,非锄草不可呀。诗人一 大早就来到田里清楚杂草了,那什么时候才回呢? “带月荷锄归”。辛劳了一天。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
归
陶 渊 明
园 田 居 ·
其
三
知 论世人
陶渊明(约365~427年)
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袓”。是 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归陶 渊ຫໍສະໝຸດ 明园 田 居 ·其
三
赏 诗句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赏析】 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 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 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归
陶 渊 明
园 田 居 ·
其
三
赏 诗句析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
归
陶 渊 明
园 田 居 ·
其
三
品 诗歌读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魏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 鉴赏歌
田园诗词鉴赏
归园田居·其三
陶
渊
讲解人:愛学习的飞机仔
明
时间:2Oⅹⅹ.ⅹ.ⅹ
诗 鉴赏歌
壹 品读诗歌
目
贰 知人论世
录
叁 写作背景
肆 赏析诗句
伍 课后任务
归
陶 渊 明
园 田 居 ·
其
三
品 诗歌读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课件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课件归园田居其三优秀课件归园田居其三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
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三)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课前的指导1、熟读《归园田居》这首诗,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2、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给陶渊明画肖像。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前奏: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一、导语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 做官,名利双收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
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
陶渊明(365--427),东晋最杰 出的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 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 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著名的“隐逸诗人”、“田 园诗人”,不满于官场的黑暗, “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 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 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 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 回到家园,从事耕读。次年写下 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的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 的颂歌。我们要学习的其三从内 容上是一首田园诗,从形式上是 一首五言古诗。标题的意思是 唐代李白:“安能摧眉折 “回到农村居住”。这首诗描写 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的就是农家生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合作与研讨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 写的画面的内容说出来。(小组讨论)
我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作,豆田里长满了杂草。 我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躬耕的艰辛
六、布置作业:
预习第二首古诗: 王维的《使至塞上》。
颜!”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种:zhòng 秽:huì 荷:hè 长:zhǎng
三、朗读诗歌:
1、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节奏,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诗四首之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
1、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 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 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悲
2、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 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景悲:——己悲——国悲 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 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 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 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 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 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 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 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归园田居(其三)
解说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他不愿 在黑暗的官场中生活,回到了农 村田园。这首诗便描写了他每天 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的生活。劳 动十分艰辛,露水打湿了衣衫, 但诗人说: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 才是最珍贵的。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开元二十四年( 736 年)吐番发兵攻 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 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 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 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和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 作于赴边途中。
理解诗意: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 夕阳黄昏, 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 开属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 山笼罩在暮霭里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归园田居其三讲课用ppt课件(人教版)
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要求:
1、请同学们读出一种辛苦。 2、读出一种快乐 3、读出一种执着。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请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要求:
读出一种朴实、平淡自然(文风)和一种归隐自得人格。
诗言志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 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
的一辞的力我 灵个,欢量们 魂朴一悦;体就
实种;看会在 无诗感到到这 这华意受了了劳 就、的到一一作 是洁躬了种种的 陶身耕一充决
诗言志
1、体裁:田园诗 2、主题:向往田园生活 3、地位:开创田园诗一体 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 的颂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 变化。
(xīng)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注意节奏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揣摩情感
晨兴/理/荒秽, (huì)
带月/荷锄/归。 (hè) 道狭/草木/长, (zhǎng)
,
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 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 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 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 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 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谢谢观看!
作业: 收集整理《归园田居》 其他五首,找出自己 最喜欢的一首,以此 方法进行赏析。
夕露/沾/我衣。
八级语文上册 《归园田居(其三) 》课件 语文
“带月荷锄归”句写得极为精彩,极富情致:明月高挂天际,月影却伴着他——荷锄晚归的“老农”。辛苦的劳动化作无限的生活乐趣。夹道而生的茂密的草木,沾湿衣裳的露水,都使这劳动的生活增添了生气。 诗的最后一句,“衣湿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这首田园诗不止停留在对劳动乐趣的体味上,更进一步点了题。种豆长草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都在所不惜,只要称了心愿就好。这“愿”是什么呢?就是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它很有些象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生活。在当时政治上一片黑暗的东晋时代,能有这样一种自然宁静的生活是使诗人感到无限欣慰的。
艺术特色1
比喻形象贴切: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作“尘网”,把其中之人比喻作“羁鸟”“池鱼”,把退隐田园比喻作冲出“樊笼”,从方“自然”,感情色彩十分鲜明,比喻非常形象、准确。 对比鲜明
艺术特色2
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够费、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365-427)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江西九江),出身仕宦家庭。陶渊明死后,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作者简介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 29岁开始入仕,从此,时官时隐,曾做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到他41岁时,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2天,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辞官回家,躬耕陇亩,从此不再出仕。他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死时63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11
2020/5/11
作品介绍
陶渊明的诗歌中田园诗是重要部分,内容描写农村 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如四言《时运》、 五言《归园田居》等。这些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 逸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 品格。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 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同时,诗人还写了一些诗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对 黑暗的现实具有批判意义。与田园诗相比较,这类诗更 富于政治性和现实性。陶渊明的辞赋散文 ,数量不多 ,但思想 、艺术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像《桃花源记》 、《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直到今天仍是传诵 的名作。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2020/5/11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 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 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 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 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 渊明叹息说:“我岂能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 事耕读。
归园田居是古体诗, 一共有五首,写于隐居后 的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2020/5/11
课堂检测
•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 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 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 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 2为020/5了/11 获得好收成。
2020/5/11
读出音韵美
• 一、读准语音、停顿。 • 归园田居 陶渊明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荒秽(huì) 荷(hè)锄 道狭(xiá) 草木长(zhǎnɡ)
2020/5/11
读出画面美
• 1、试描绘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 展现的画面。
• 我在清晨早早地起身,赶到田里清除杂草。不 善农活的我干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我扛着 锄头,在明月的陪伴下回家。
• 2、描绘出“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画 面。
2020/5/11
读出意境美
• 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你认为“情趣”表 现在什么地方?
•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 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 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 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 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 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 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 2为020/5归/11 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读出情感美
• 为什么“衣沾不足惜”? • 因为诗人体验到了清静舒心的生活乐趣和自
然和谐的人生真谛 。 • “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 “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
园,与黑暗的官场决裂,不在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自我。
2020/5/11
重点赏析
赏析“但使愿无违”一句。
“但使愿无违”道出了此诗的主旨,虽然从早到 晚辛苦劳作,也难免有“草盛豆苗稀”的不如 意,但折腰锄禾的辛苦远比“为五斗米折腰” 的官场生涯轻松愉悦的多。同是折腰,意义却 大相径庭。一是心甘情愿的生存行为,一是违 心的人性扭曲。这里暗合了诗人对田园自由生 活的向往,和不愿受世俗污流羁绊的意愿,表 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官场的人生 态度,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精神品 质。
•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 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 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 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 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 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 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
2020/5译文 •种诗豆南山下, 我在南山下种豆, 草盛豆苗稀。 地里杂草茂盛豆苗稀少。 晨兴理荒秽, 早起到地里锄野草, 带月荷锄归。 晚上伴着月色带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 草长树茂使道路变狭窄, 夕露沾我衣。 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 衣裳被打湿并不值得可惜, 但使愿无违。 只希望不违背自己的愿望就好。
2020/5/11
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 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020/5/11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 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 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 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020/5/11
读出诗意美(二)
• 从第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隐含的信息? • 地点、事件,诗人不善管理田地 • 第二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品质? • 勤劳。因为干了一整天。 • 第三句中的“道”指什么?为何才提起? • 指的是回去的路。其实来回是一条路,此时
才提起是为了引出“夕露沾我衣”一句。
20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