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关于自相矛盾儿童成语故事
![关于自相矛盾儿童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e6e367679563c1ec4da7157.png)
关于自相矛盾儿童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大家有看过吗小编提供了有关自相矛盾儿童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巩固的,无论怎样锋利锋利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结实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巩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假如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08b60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8.png)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是指说话或行为中存在矛盾、不一致的情况。
在成语中,自相矛盾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矛盾的形象来揭示人们言行不一的现象。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成语故事来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成语故事一,自相矛盾。
从前,有一位农夫,在田地里发现了一条蛇。
这条蛇在阳光下晒得很舒服,农夫觉得它很美丽,于是把它带回了家。
不久,这条蛇就变得非常凶猛,时不时地咬人。
农夫感到非常疑惑,他觉得自己对待蛇非常好,蛇为什么还会咬人呢?后来,他向一个智者求教,智者告诉他,“蛇本来就是凶猛的动物,你对它再好也改变不了它的本性。
”农夫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的矛盾之处。
成语故事二,自相矛盾。
有一位商人,他常常对别人说,“我最看重诚信,绝不说谎话。
”然而,他却常常在交易中说谎,让别人吃亏。
有一次,他与一个朋友合作,结果因为他的谎言导致双方产生了不愉快。
朋友对他说,“你说你最看重诚信,却经常说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商人听后感到非常愧疚,决定改正自己的行为。
成语故事三,自相矛盾。
有一位官员,他常常对人说,“我最讨厌贪污腐败,绝不会接受贿赂。
”然而,他却经常收受别人的贿赂,为他们办事。
有一次,他因为收受贿赂而被人揭发,引起了公众的愤怒。
他感到非常委屈,却无法自辩。
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四,自相矛盾。
有一位学生,他常常对自己说,“我最热爱学习,绝不会偷懒。
”然而,他却经常在课堂上睡觉,不认真听讲。
最终,他的成绩一落千丈,让他非常懊悔。
他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决定从此改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成语故事五,自相矛盾。
有一位老师,他常常对学生说,“我最看重品德修养,绝不会偏袒任何人。
”然而,他却常常偏袒一些学生,让其他学生感到不公平。
最终,他失去了学生们的信任,感到非常痛心。
他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决定从此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揭示了自相矛盾的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警惕自己的言行是否存在矛盾,要时刻保持一颗真诚、正直的心,不要让自己成为自相矛盾的人。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f467f7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66.png)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关于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一则成语故事。
描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2)鬻(yd):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e2a639119e8b8f67d1cb922.png)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结构】主谓式【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其它使用】◎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能够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准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有,又要承认非存有,这是自相矛盾的。
◎ 当然,同样因为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共产主义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作者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e340d9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5.png)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言论或行为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两个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狗尾续貂。
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条狗,他非常喜欢这条狗,觉得它非常聪明。
有一天,他对邻居说,“我的狗真是聪明,它会叫门、拿报纸,还会给我捡拖鞋。
”邻居听了很惊讶,便说,“那你为什么还要给它绑个狗尾巴呢?”这时,那个人才意识到,他的狗尾巴原来是假的,这就是所谓的“狗尾续貂”,前后自相矛盾。
故事二,言行不一。
有一个商人,他经营着一家小店,生意一直很不错。
他常常对顾客说,“我们家的商品都是正宗的,绝对不会有假货。
”然而,有一天,有人发现他家的商品中竟然夹杂着一些假冒伪劣产品。
这让顾客们非常生气,纷纷离开了他的小店。
这位商人的言行不一,导致了生意的失败。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相矛盾的言行会让人失去信任,失去信任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
因此,我们在言行举止中,一定要保持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db21dc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c.png)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一、寒假旅行寒假将至,小明和一群好友计划去一座古老的庙宇游玩。
这座庙宇据说有一块名为“自相矛盾”的石碑,因为上面刻满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字。
小明和他的朋友们骑上了自行车,开始了这次令人期待的寒假旅行。
经过长时间的骑行,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庙宇气氛肃穆,古老的建筑充满了历史的痕迹。
小明和他的朋友们找到了传说中的“自相矛盾”石碑。
石碑上方刻着四个字:“见财起意”。
二、贪婪的商人据说,这个成语故事始于一个贪婪的商人。
他执迷于财富和权力,并且总是为了讨求更多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有一天,他得知了关于这座庙宇的传说,传说在庙宇深处隐藏着一种神奇的宝藏。
贪婪的商人迫不及待地前往庙宇,希望能够得到这份不可思议的财富。
三、机智的神仙不料,在商人抵达庙宇的同一刻,一位机智的神仙出现了。
神仙告诉商人:“欲得到财富,须先做出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情。
”商人有点糊涂,但还是凭着贪婪的本性接受了挑战。
四、明智的选择神仙在商人面前摆出了两样东西:一枚金币和一块玉石。
神仙告诉商人,他必须选择其中一样,并且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但这个理由在逻辑上应该不能成立。
商人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拿起了金币,对神仙说:“我选择了金币,因为它可以换取无限的资源。
”神仙微微一笑,摇摇头。
他告诉商人,尽管商人的理由看起来不错,但如果他选择了玉石,他同样可以说:“我选择了玉石,因为它可以换取无限的资源。
”商人陷入了思考。
他意识到,无论他的选择是什么,他的理由都是自相矛盾的。
五、智慧的启示商人感悟到了神仙的用意,他终于明白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
人生中存在许多看似矛盾的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错误的。
相反,这些矛盾正是我们面对人生抉择时应该思考的。
商人离开庙宇时,他放下了贪婪的心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他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且成为了一个智慧的人。
六、自相矛盾的世界此后,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成为了后人们津津乐道的成语故事。
人们逐渐将其引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相矛盾的寓言
![自相矛盾的寓言](https://img.taocdn.com/s3/m/1b84735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7.png)
自相矛盾的寓言(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自相矛盾的寓言自相矛盾的寓言自相矛盾,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成语。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故事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782ce5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1.png)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故事自相矛盾的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之一,它们以简洁深刻的方式传递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其中一个有趣的成语是“自相矛盾”。
这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即“自相”和“矛盾”。
它揭示了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况,让我们无法理解或接受其中的逻辑关系。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有趣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1. 龙生九子许多人知道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龙,而它有九个子嗣也是被广泛传扬的。
这九个儿子分别是:恶龙、厉龙、青龙、赤龙、黄龙、白龙、素龙、赑屃、蚣遗。
然而,其中有一个故事有点自相矛盾。
在某个寒冷的冬天晚上,天上下起了大雪,几条龙父母为了照料他们9个孩子,决定把他们一个个送到不同的地方照顾。
然而,最小的孩子蚣遗是个小调皮鬼,他总喜欢躲起来捣蛋。
为了找到蚣遗并确保他的安全,其他8个兄弟都四处张望。
赤龙在山上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被迫回来。
素龙则在江河里搜寻了很久才放弃。
其他龙子们也都没有找到蚣遗。
最终,龙父母只能牺牲了9个孩子中的最小的那个,命名为蚣遗,作为矛盾成为了唯一此类的子嗣。
这个故事中有一个明显的自相矛盾:龙父母试图保护他们的9个孩子,但最终却决定把最小的一个牺牲掉,这与他们的初衷相矛盾。
2. 狡兔三窟成语“狡兔三窟”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成语。
它的出处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位智者,名叫孟尝君。
据说,有一天,一只聪明的兔子被一只狼追赶。
兔子想出了一个办法,找到了一个山洞躲藏起来。
狼并没有放弃,他在洞口等待,试图捉住兔子。
兔子意识到这个山洞已经不再安全,于是他迅速逃到了另外一个山洞里。
可是狼也不消停,他紧追不舍。
兔子十分机智,又一次闪进了另外一个山洞。
但这只狼继续跟踪,坚持不懈地试图捕捉到它。
在这个故事中,兔子是非常狡猾和聪明的,它总是能找到新的藏身之处。
然而,成语“狡兔三窟”却暗示了兔子的狡诈第一次和后两次选择的藏身之处的固定,这样的逻辑矛盾让人费解。
3. 亡羊补牢成语“亡羊补牢”源于一则故事。
有一个农夫的羊跑出了栅栏,他决定不再修理栅栏,因为已经丢了一只羊了。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及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及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cb65f2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3.png)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及成语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儿童故事、童话故事、睡前故事、寓言故事、胎教故事、格林童话、其他童话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fairy tales, Folktale, idiom stories, children's stories, fairy tales, bedtime stories, fables, prenatal education stories, Green's fairy tales, other fairy tale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及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故事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叫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
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59315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3.png)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源自于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熊渠的人,他非常喜欢打猎。
每次出猎,他都会带着一把锐利的矛。
有一天,熊渠出门打猎,看见了一只狐狸,他拿起矛,准备刺向狐狸。
但就在这时,他又犹豫了,他想到狐狸可能是一只聪明的动物,能够逃脱他的矛。
于是他又放下了矛,想要用捕捉狐狸的方法。
结果,狐狸果然逃脱了他的追捕。
熊渠感到非常后悔,他觉得自己的犹豫和矛盾导致了狐狸的逃脱,于是他写下了“自相矛盾”四个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犹豫不决,矛盾自己的想法,最终会导致失败。
而这个成语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警示,提醒我们要果断坚定,不要自相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自相矛盾的情况。
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某种行为不好,却依然做了,这就是一种自相矛盾。
又比如,有些人口头上表示支持环保,却在实际生活中浪费资源,这也是一种自相矛盾。
这些行为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和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自己的自相矛盾行为,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同时,自相矛盾也可以引申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上。
有些人常常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往往会让人感到迷茫和无助。
而一些人在处理问题时,常常自相矛盾,左右为难,这样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难以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果断坚定的态度,避免自相矛盾的思维方式。
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我们也要避免自相矛盾的态度。
只有坚定地去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不要在追求的道路上自相矛盾,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的来说,自相矛盾是一种不良的态度和行为,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和问题。
因此,我们要警惕自己的自相矛盾行为,培养果断坚定的态度,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个成语的故事,避免自相矛盾,做一个果断坚定的人。
自相矛盾_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_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f0ab80167ec102de2bd898e.png)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
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故事-自相矛盾的寓意-自相矛盾的意思
![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故事-自相矛盾的寓意-自相矛盾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62ae1afbcd126fff6050b37.png)
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故事-自相矛盾的寓意-自相矛
盾的意思
【成语】自相矛盾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简拼】zxmd
【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这些理论自相矛盾。
【英文翻译】antinomy
【谜语】类;开封;尺短寸长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
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成语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馈薄�【成语辩形】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5054b18a0116c175e0e4870.png)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接下来小编为您带来了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呆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最后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揭示道理: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适合小朋友的简短成语故事【8篇】
![适合小朋友的简短成语故事【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19bf4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b.png)
【导语】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化的必经之路。
今天®⽆忧考⽹为您分享了适合⼩朋友的简短成语故事【8篇】,欢迎各位的参考学习。
适合⼩朋友的简短成语故事【1】:⾃相⽭盾 ⼀个⼈拿着⼀⾯盾牌和⼀枝长枪,在市场上叫卖。
他举起盾牌,吆唤说:“我的盾牌坚固极了,什么兵器都刺不穿它。
快来买吧!”呆了⼀会⼉,他⼜举起长枪,吆唤说:“我的长枪锐利极了,什么东西都刺得穿。
快来买吧!”有⼈问他:“拿你的长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怎样呢?”那⼈听了,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相⽭盾”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是“长枪”。
有⼈的⾔语或⾏动前后正好相反,可以说他“⾃相⽭盾”。
哲学上⽤“⽭盾”来指互相依附⼜互相对⽴的两个因素。
适合⼩朋友的简短成语故事【2】:奉公守法 战国时期,赵国⼤将赵奢⾜智多谋,英勇善战,⽴下显赫的功勋。
赵惠⽂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个普通的收取⽥税的官吏。
他对赵王⼀⽚忠⼼,收税时⼤公⽆私,⼀视同仁。
有⼀次,他到赵惠⽂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税。
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下九个参与闹事的⼈。
赵胜知道后,⼤发脾⽓,扬⾔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不但没有躲避,反⽽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
如果⼤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
国家⼀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把我们灭掉。
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
您⾝为王族公⼦,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的⼈,于是就在赵惠⽂王⾯前建议提拔赵奢。
赵惠⽂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
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国库得到了充实。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a284523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1.png)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1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
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
传说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
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货,他先举起盾向人们夸口道:“你们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接着又举起他的矛,向人吹嘘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它锋利无比,无坚不摧,无论多么坚硬的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问道:“依你的说法,你的矛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无论多么锋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
那就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吧,看看结果怎么样?”卖兵器的人听了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拿着矛和盾走了。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2【典故】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韩非子·难势》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3[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释义]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本文是关于自相矛盾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
自相矛盾
【拼音】:
zìxiāngmáodùn
【解释】:
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出处】:
《韩非子·难一》
【举例造句】:
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