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传播研究

合集下载

西厢记ppt

西厢记ppt

人物关系解析
1 2
张生与崔张生与红娘、法聪
三人形成了一个支持张生和崔莺莺爱情的团队 。
3
崔母与崔莺莺
母女关系复杂,崔母期望女儿能够嫁给一个有 地位的男子,但崔莺莺却追求自由爱情。
03
西厢记的文学价值
语言艺术特色
精炼流畅
西厢记的语言表达精炼而流畅,运用了大量的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使得文本充满了韵律和节奏感。
文化符号
02
《西厢记》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
熟知,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
学术研究
03
《西厢记》在学术研究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涉及到文学、
戏剧、哲学等多个方面。
西厢记的未来发展及创新探索
现代化演绎
《西厢记》作为传统戏曲,需要与时俱进,通过 创新探索,使其更具有现代感和观赏性。
全球视野
1960年
《西厢记》,导演:朱石麟,主演 :夏梦、乐蒂
1987年
《西厢记》,导演:王家卫,主演 :张国荣、林青霞
2014年
《西厢记》,导演:路奇,主演: 海一天、韦青
影视改编中的主题及人物塑造
主题
爱情、人性、社会
人物塑造
张生、崔莺莺、红娘、法本等
影视改编的意义及影响
意义
传承和弘扬了经典文化、拓展了受众群体
民间信仰的反映
神灵信仰
西厢记中出现了许多神灵形象,例如普救寺中的佛像和护法神祇等,这些形 象反映了民间信仰中对神灵的崇拜和尊敬。
吉祥物信仰
西厢记中出现了许多吉祥物,例如红鸾、月老等,这些吉祥物代表了民间信 仰中对婚姻和爱情的崇拜和尊敬。
人文精神的传承
爱情至上
西厢记中强调了爱情至上的观念,这种观念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核心。这种观念鼓 励人们追求真爱,勇敢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反对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缚。

《雍熙乐府》本《西厢记》曲文源流考

《雍熙乐府》本《西厢记》曲文源流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记》杂剧全部 2 l套 曲 文 分 别 见 于 书 中 正 宫 ( 2 套) 、仙 吕宫 ( 4套 ) 、中 吕宫 ( 4套 ) 、双 调 ( 5
[ 作者简介 ]陈旭耀 ( 1 9 6 8一) ,男,江西 乐安人 ,文学博士 ,井 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江西 吉安 ,3 4 3 0 0 9 )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 文社 科研 究项 目 “ 明代 《 西厢记》 的刊刻与传播研究” ( 项 目编号 :Z G W1 2 0 6 )的阶段成果 。 ① 有关 《 雍熙乐府》 的版本 需要在此作一 简要考辨 :据王 国维先 生 《 雍熙 乐府 跋》 ( 参见 《 王 国维戏 曲论 文集》, 中国戏剧 出版社 1 9 8 4年 7月新 1版 ,第 2 4 9—2 5 0页 ) , 《 雍熙 乐府》 在 明代共 经 三刻 ,第一 次刊 于嘉 靖 辛 卯 ( 十年 ,
山序” ,并将序的落款 时间 “ 嘉靖丙寅” 改为 “ 丙辰” 。二 、朱崇 志提 到 《雍熙乐府》 版本 时 ,称 “ 又有 ‘ 海西 广氏编 ’ 十四卷本” ,这 里朱 氏所言 “ ‘ 海西广氏编 ’十 四卷本” ,显然是 “ 十三卷本”之误 ( 参 见朱 崇志 《中国古代 戏曲选本研
还 成 了后 出刊 本 的 源 头 。
[ 关键词 ]《 雍熙乐府》
《 西厢记》 曲文
版本源流
[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0 8 9 0( 2 0 1 3 )0 4— 0 6 8— 0 7
《 雍熙 乐 府 》 是 明代 嘉 靖 年 问 刊行 的一 部 曲
序谓 “ 正德初 年 ,京师好 事者有 《 盛世新声》 之刻 ,……兹嘉 靖辛 卯,其好 事者复 有 《 雍熙 乐府 》 之刻 ,所 以博 j 1 2 宋元 以来与我朝词林之菁华 ,盖有取 夫畅导性 情之 良,揄扬 治化之 盛 ,美哉刻欤 ,计二 十卷 。 ” 明显说到嘉靖辛 卯本共二 十卷 , 朱 氏据之重刊 即为嘉靖庚子本 ( 故又称楚藩重刊本 ) 。而 《 四库 总 目提要》 所载 《 雍熙 乐府》 ,题 “ 海 西广 氏编”,十三

流传学流传中变异

流传学流传中变异

流传学及其流传中的变异(一)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研究,是影响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受学者关注与支持的一支。

如果是单纯地研究某一作家在国外的流传,那是具体的考察,意义重大。

但我们也有必要从总体上认识文学流传中产生过哪些方式,形成了哪些形态。

从已经形成的历史来看,文学流传主要存在以下五种形态:1、从个体到个体:单向流传形态。

讨论一:沈从文《湘行散记》受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在人物和景物的处理上,受者与传者都十分喜爱和追求将人、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

所以两者都成为世界一流散文作品,受到高度评价。

讨论二:狄更斯的小说影响到老舍的一系列小说作品,成为“中国的狄更斯”:老舍在英留学时读过狄,并在《二马》、《骆驼祥子》等早期小说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注重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描写,关注人物形象种种因素中的社会因素,对自然风景的简洁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简单勾勒。

这种单向度的流传,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大量存在。

一个作家在接受他国文学作品时,总是有着自己的偏好,往往特别欣赏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其创作中产生影响的,往往就只有一个特别突出。

研究者只要将两个作家的相关资料找到,看作为放送者的作家在作为接受者的作家身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印痕,并如何有机地将那些因素融入到了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承传,有什么样的变异。

2、从个体到群体:多向流传形态。

讨论一:在60年代的美国最受欢迎的寒山诗,对美国一群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年轻诗人们“反大众”、“逆潮流”而行,其所主张的“幻觉”和“感悟”的艺术理念,决定了他们对寒山诗的倾心。

正如史德在寒山诗集的“前言”中所说的:“他们的卷轴、扫帚、乱发、狂笑—成为后来禅宗画家特别喜欢描绘的对象。

他们已成为不朽人物。

”这是许多中国学者所没有料到的,因为寒山在中国唐诗里面没有什么重要的地位。

甚至一般的人都没有读过他的诗,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唐代诗人。

在个体对群体的流传中为什么在不同的作家身上有不同结果:第一,可能是由于放送者本身就有多面性;第二,可能是接受者不同的个性与气质所决定的;第三,可能是各个时段的历史语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西厢记》是中国明代戏曲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由明代戏剧家王实甫创作。

该剧于元和元年(公元1310年)首演,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西厢记》所描绘的故事情节优美动人,人物形象真实可爱,深受观众的喜爱。

它的流传和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传承的宝贵财富。

《西厢记》起初是在明代元年由王实甫悲剧改编的成人读本,后来逐渐演变为传统的儿童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故事开始经历多次改编和演变,成为古代文学与戏曲文化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代至清代,人们一直使用兰亭序体来书写《西厢记》手抄本,由于它的老化和损坏,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看到,保存了下来。

这使得《西厢记》的故事内容有了较大的遗失。

到了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使得《西厢记》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通过印刷和出版得以快速传播。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戏曲演员和文学界开始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整理,《西厢记》得以恢复到原始的样貌。

这为今后的演变和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现代,《西厢记》成为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娱乐节目的主题,包括电影、电视剧、戏剧演出等。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人们对于这个故事的热爱和关注都从未减退。

《西厢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国内外各类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纽带。

在流传和演变的过程中,《西厢记》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它既是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反映,也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

它讲述了女性情感与家庭伦理的冲突与对抗,对于女性地位和婚姻制度的探讨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它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度和情趣,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西厢记》的流传和演变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对人性与情感的思考和解读。

它的影响力和观赏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其为支撑,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西厢记》参考文献

《西厢记》参考文献

注]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②霍松林:《西厢汇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说明:本文有关崔张故事文献原文引用,凡未特别注明者皆引自此书,。

③戴不凡:《论崔莺莺》,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121—178页。

④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3页。

⑤转引自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3页。

⑥左东岭:《元代文化与元代文学》,《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l期,第54—60页。

⑦段启明:《西厢沦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页。

⑧转引自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⑨寒声、贺新辉、范彪:《西厢记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5页。

⑩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98页。

⑩转引自《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42页。

⑩王利器:《元明清三代戏曲小说禁毁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⑩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0页。

⑩隗芾、吴敏华:《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第190页。

⑩《成始宫绘像第七才子书》卷之一,《前贤评语》引,转引自《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第342页。

⑩乇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净,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第142页。

⑩⑩⑩参见郭英德著《元明清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9年第2216.朱恒夫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5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

_西厢记_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_高奈延

_西厢记_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_高奈延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西厢记》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韩)高奈延(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16世纪初年,朝鲜文人(李朝时期)已经知道著名元杂剧《西厢记》。

到了18世纪,文人们对《西厢记》故事已非常熟悉。

韩国收藏的《西厢记》的汉文本和韩文本很多。

朝鲜文人对《西厢记》的评价褒贬不一,贬之者视如灾书,褒之者奉为奇书。

不少文人对《西厢记》作了深入的研究。

除了派往中国的使臣和历代少数留学生及书商,大多数朝鲜文人没有机会观看中国的戏曲演出,所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多数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因此对中国戏曲的理解难免会有错误。

他们始终将《西厢记》当作案头文学来阅读。

《西厢记》曾对朝鲜的文体文风产生过影响,一些文人还模仿它写了一些作品如汉文演本《东厢记》、汉文小说《春香传》等。

关键词:《西厢记》;传播;版本;朝鲜中图分类号:G206.3;I207.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5)03-0054-07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其反封建的主题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在相当长的年代中持续地影响了后代的文学乃至人们的生活观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这部名著也传到了朝鲜(李朝时期),并在朝鲜广为流传,朝鲜文人不仅重视此书,并对《西厢记》作出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下文仅就《西厢记》在朝鲜传播与接受的状况进行分析。

一、《西厢记》传入朝鲜1.朝鲜文献中关于《西厢记》的记录朝鲜文人对《西厢记》的认识和评论散见于文集、笔记、日记和史籍中。

《燕山君日记》1504年4月某日的记录曾载: 传曰:《联芳集》与他可见书,今赴京人贸来。

承政院以《香台集》、《游芸录》、《丽情集》、书启。

……传曰:《剪灯新话》、《剪灯余话》、《效颦集》、《娇红记》、《西厢记》等,令谢恩使贸来。

[1]燕山君是朝鲜(李朝时期)的国君,对文学却情有独钟。

这篇日记记载的就是他命令承政院赴中国北京购买书籍的情况。

《西厢记》修辞格研究

《西厢记》修辞格研究

《西厢记》修辞格研究一、本文概述《西厢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以其丰富的修辞艺术成为了研究古典戏曲修辞的宝贵材料。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厢记》中的修辞格运用,通过对这部经典剧作的细致分析,揭示其修辞格的种类、特点及其在剧情发展、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西厢记》的修辞格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也有独特的曲词修辞和舞台表演修辞。

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剧作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本文将对《西厢记》中的修辞格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整理,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探讨各种修辞格在剧中的运用技巧和效果。

本文还将结合《西厢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深入探讨其修辞格运用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西厢记》修辞格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剧作的艺术魅力,也可以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西厢记》修辞格概述《西厢记》作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瑰宝,不仅以其深刻的主题、曲折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闻名于世,更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和丰富的修辞格而备受赞誉。

修辞格作为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在《西厢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技巧,使得作品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戏剧张力,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在《西厢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广泛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格。

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比喻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如将张生的相思之苦比作“望穿秋水”,既形象又传神;拟人手法则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如“月儿高挂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将月亮拟人化,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夸张手法的运用则使得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对爱情的美好祝愿被夸张到了极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王实甫《西厢记》批评的文化语境

王实甫《西厢记》批评的文化语境

01
尊重女性
02
追求自由
在《西厢记》中,女性被赋予了高尚 的品德和才华,作者通过女性形象来 宣扬尊重女性的思想。
道教文化主张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西厢记》中也表达了追求自由的思 想,尤其是在爱情描写中,男女主角 不受传统束缚,自由地追求爱情。
03
重视自然
道教文化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西厢记》中也有很多自然景色的描写 ,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西厢记》与道教文化的融合和影响
融合
在《西厢记》中,作者将道教文化与作 品内容进行了融合,使得作品更加丰富 多元。
VS
影响
道教文化对《西厢记》的创作和思想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 内涵和艺术价值。
07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确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1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之一,其文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尽管对《西厢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 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作品的 地域性特征和文化背景的深入研究不够,对 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和接受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等。
未来研究的前景展望
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跨文化交流的 加强,对《西厢记》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 泛,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其在中国文化输出 和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不同 文化语境下的解读和阐释。
成果。
03
当代研究
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国际化,《西厢记》的研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
注,国内外学者对于《西厢记》的研究不断深入,涉及领域更加广泛。
04
《西厢记》与儒家文化
《西厢记》所反映的儒家思想
仁义礼智信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通过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儒家所倡导的仁义 礼智信等价值观。例如,张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仁”的思想,而他与崔 莺莺的婚姻则体现了“礼”的观念。

对“西厢记”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传播学的解读

对“西厢记”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传播学的解读

对“西厢记”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传播学的解读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仪式观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秩序模式中,由于不同的传播观念,有原形与变形的微妙变化。

中国有五千年光辉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传播的仪式观突出了文化因素对于社会建构的作用,为我们研究古代很多传播现象提供了依据。

本文试以西厢记故事为例,结合仪式观理论来探究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原型与变形的传播学意义。

一、西厢记故事的原型西厢记故事源于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是唐人传奇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传奇作品之一。

故事讲的是张生、崔莺莺两人相恋,私定终身,最终张生为了仕途抛弃了崔莺莺的故事。

作品塑造了张生、崔莺莺两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元稹前半生放荡不羁,仕途比较顺利,经常游走于灯红酒绿之中。

有学者认为,元稹就是张生的原型。

在《莺莺传》中,元稹借张生之口,在抛弃崔莺莺之后污蔑她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褒奖自己善补过:予常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主人公对此事多方回护,上层社会在舆论上也持戒备态度,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负责任态度。

用儒家礼教来衡量张生与莺莺的行为是不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要求的。

如果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结局就等于是对这种行为的鼓励和倡导。

元稹在《莺莺传》中并没有谴责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或许是因为站在维护儒家传统礼教的立场上,张生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元稹所拟定的接受对象是与作者同样生活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士大夫,所采取的传播方式是案头小说形式,需要相当的文化水平才能阅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莺莺传》的受众范围。

二、金元时期的西厢记故事演变在《莺莺传》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以悲剧结局。

当西厢记故事流传到金元时期,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最后结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Page 1-----------------------东京文学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任莹(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摘要】((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k-)L是祸水的传统论调.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嵌董西厢》)。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关键词】流传;演变;历史;小说《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

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之作。

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善补过者”。

这是颠倒是非。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人,生平事迹不详。

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时许多人的注意。

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

正如鲁迅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

固亦可观,惟三种。

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中国小说史略》对《莺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历史流传与演变过传奇文《西厢》故事,流传甚广。

明代版画中戏曲《西厢记》的呈现

明代版画中戏曲《西厢记》的呈现

明代版画中戏曲《西厢记》的呈现鲁迅先生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言:"中国木刻图画, 从唐至明, 曾经有过一段很体面的历史。

"; (1) 的确, 从目前发现的最早木刻版画唐懿宗咸通九年(868) 王玠施刊刻的一卷《金刚般若经》卷首扉画开始, 经唐宋元三朝刻书家的不断发展, 木刻版画至明代已然步入繁荣期。

与版画发展相似的是西厢故事, 自唐代中叶元稹的《莺莺传》始, 历代文人有感于崔张情缘, 不断对其进行改编创作。

至明代, 随着戏曲的兴盛, 《西厢记》亦被争相搬演, 清李调元《剧话》卷上引《乐府杂录》云:"元世曲调大兴, 凡诸杂剧, 皆名曲寓焉。

教坊名妓多习之。

清歌妙舞, 悉隶是中。

一变而赡缛, 遂为戏文。

《西厢》, 戏文之祖也。

"; (2) 足见其时《西厢记》演剧的兴盛及民众对《西厢记》的喜爱。

版画的发展与戏曲《西厢记》的搬演在明代不约而同地步入了繁荣期, 在此背景下, 两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 衍生出了戏曲版画这一艺术形式, 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西厢记》戏曲版画插图本。

本文就结合版画与文本, 试探寻明代版画所展现的《西厢记》演出形态。

一、明代戏曲版画对舞台场景的展示明代, 看戏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二十五曾记载其时人们看戏的景象:"宦官妇女看演杂剧, 至投水遭难, 无不大哭失声, 人多笑之。

"; (3) 清焦循《剧说》卷六也记载了明初人们观看《西厢记》演出时的情形:"江斗奴演《西厢记》于勾栏, 有江西人观之三日, 登场呼斗奴曰:汝虚得名耳!"指其曲谬误, 并科段不合者数处。

"; (4) 可见其时民众对戏曲的熟悉与喜爱。

由于戏曲的广泛传播, 各地书坊开始组织画家文人刊刻戏曲版画, 可想而知, 这种由于市场需求而兴起的艺术形式在形成之初必然受到舞台搬演的影响。

与此同时, 由于书坊的宣传及版画的传播, 戏曲版画又反过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舞台搬演。

论凌蒙初刻本《西厢记》

论凌蒙初刻本《西厢记》

论凌濛初刻本《西厢记》《西厢记》是一部重要的元代杂剧作品,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

其原本早已佚失,后来刊本很多,如明代就有徐士范本、罗懋登本、王骥德本、凌濛初本等。

各种刊本的体例不尽相同,而“切合元剧这一体制的只有凌濛初本”。

在《西厢记·凡例》中,凌濛初以“元体”称之:“人有见余杂剧,而疑余折数少者。

余曰:‘此元体,不可多也。

’”元体,在凌濛初话语体系中,又名北体、杂剧体、北曲。

观其论述,元体的意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元杂剧惯例是一本四折。

若情事复杂,四折难以道尽,则有楔子,“楔子止一二小令,非长套也。

其牌名,止有【赏花时】、【端正好】耳”。

或另立一本,如“吴昌龄《西游记》,则有六本”。

第二,每本仅有题目正名四句,而以末句作本剧之总名,别无每折之名。

如《窦娥冤》的剧名就来自“题目正名”的末句“感天动地窦娥冤”。

第三,角色为末、旦、外、净四色。

须多人者,则可增副末、旦徕、副净等,因此,朱有燉《西厢记》本有外扮老夫人、旦徕扮红娘,“自是古体,确然可爱”。

第四,一折一宫调,且一人主唱。

第五,北曲本调实字少衬字多,与南曲本调实字多衬字少相异。

《西厢记》并未收入《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唯一元刊杂剧集,其对研究元剧早期体貌便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

从刊刻来看,是书刊刻简易,没有目录,也无剧作者之名。

后经王国维考订,剧作者始有眉目。

1980年徐沁君在中华书局出版《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在《校订说明》中称:“元刊本不分楔子与折数,每折套曲前绝少写明宫调,今皆为增补,但不作校记。

凡曲牌名称遇有讹误或脱落者,误者正之,脱者补之。

”既然元刊杂剧不分楔子与折数,以及套曲前又绝少宫调,那么,凌濛初所谓的“元体”云云,又是从何而来呢?凌本《西厢记》,“悉遵周宪王元本,一字不易置增损。

即有一二凿然当改者,亦但明注上方,以备参考。

至本文,不敢不仍旧也”。

(凌濛初《西厢记·凡例》)周宪王,即朱有燉,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长子,袭封周王,谥宪。

《西厢记》的爱情观念

《西厢记》的爱情观念

《西厢记》的爱情观念《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传统剧种之一的戏曲作品,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

它是明代戏曲家王实甫所创作,描绘了元末明初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感。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崇尚自由、敢爱敢恨的爱情观念,使得《西厢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西厢记》中,爱情观念体现了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

作品中的女主角李香君是一个富有主见和勇气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的态度一直秉持着自由、平等的原则。

在父母的婚姻安排下,她与张生相爱,两人陷入了一段伦理困境。

然而,面对种种阻碍,李香君并不选择屈服,而是勇敢地为自己的爱情付诸努力和奋斗。

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成功地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与张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通过李香君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的理念,并呼吁读者追求真挚的爱情。

此外,《西厢记》中的爱情观念还体现了对婚姻自主权的探索。

在作品中,李香君的母亲是一个开明的女性形象,她不满于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婚姻安排,希望女儿能够自主选择爱情和婚姻。

她认为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之一,应该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并强调了婚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诚的基础上。

通过李香君母亲的角色,作者探讨了封建社会中婚姻自主权的问题,向读者传递了追求幸福的积极态度。

此外,爱情观念在《西厢记》中还体现了对责任与家庭的价值观的认同。

尽管李香君和张生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们并没有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逃避责任。

相反,他们坚守爱情,不顾一切地努力打破种种障碍。

同时,他们也明白家庭的重要性,在曲折的爱情经历中,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

他们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家庭,不断努力与付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和人生价值。

总而言之,《西厢记》中的爱情观念以追求自由、平等、婚姻自主权以及家庭责任为核心。

通过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王实甫展现了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并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观念提出了思考和质疑。

这些爱情观念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思考,使得《西厢记》成为一部内涵丰富、具有启迪意义的作品。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西厢记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天祥创作的古典文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历经无数年,多位翻译家利用其翻译技巧,将这部经典作品以及其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信息转译给后世。

其中,许渊冲的西厢记译本被认为是最佳的译本,被认为是中国译文的奠基者,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可。

许渊冲(1563-1641)是明清两代知名文人,他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和翻译家,在西厢记译本方面也拥有卓越的表现。

他提出了“忠实翻译”的原则,即不仅要翻译准确,还要使阅读者感受到原著的精髓,这也成为今日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在翻译西厢记这部小说时,许渊冲突破了传统的翻译技巧,用一种神秘的、优美的语言,突出了西厢记的幻想性和充满诗意的语言,使人可以在阅读中体验到文天祥原本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文学作品。

他将诗歌、歌谣、流行文学、新闻传报、评论、叙事等等都融汇在一起,构成小说的主题,可以说许渊冲的译本让西厢记这部文学作品被表达得更加生动活泼。

在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以既有的研究为基础,揭示出许渊冲翻译西厢记的精华,特别是他在文学风格上的创新突破。

研究者从文本的语言特征,结构与主题等方面深入论述了许渊冲翻译西厢记的专业技巧,从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出发,探讨他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学技巧。

同时,这项研究也表明,许渊冲的译文对中国文学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翻译技巧使西厢记这部文学经典得以传承。

他一方面坚持“忠实翻译”的原则,另一方面探索出一种新的翻译方法,这种新的翻译方法更加关注原文的内容和精神,从而让读者有更深入的体验。

总而言之,许渊冲的西厢记译本研究不仅对我们认识这部文学作品及其翻译历史和文学风格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今日文学翻译活动的有益启示,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文学翻译理论依据。

因此,许渊冲的西厢记翻译本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西厢记这部文学作品的理解,为后世提供更多翻译理论参考。

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

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

2023年9月第39卷㊀第5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Sep.,2023Vol.39㊀No.5收稿日期:2023-05-10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西厢记“复译比较的典籍英译多模态话语研究 (20BYY03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立胜,男,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典籍翻译与对外话语研究㊂引用格式:刘立胜.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 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J].外国语文,2023(5):116-124.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刘立胜(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㊀461000)摘㊀要:戏曲(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与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㊂较之文学案头剧,舞台剧更是一种涉及语言㊁文化㊁唱腔及身段等多模态符号的复杂表演艺术,因而在跨文化翻译传播中会遭遇更多的困难与障碍㊂文章以华人译者沈广仁的‘西厢记“舞台英译本为例,从翻译底本㊁可表演性策略㊁舞台呈现与效果等方面深入探讨其广受欢迎的缘由,并与熊式一的‘西厢记“首译舞台剧本作深入比较,综合探讨适合戏曲舞台剧本翻译的可表演性策略,为中国传统戏曲典籍对外传播提供借鉴㊂关键词:典籍英译;‘西厢记“;舞台剧本;可表演性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5-0116-090㊀引言作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㊁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西厢记“一经问世,便蜚声当时文坛与剧场,获 花间美人 天下夺魁 及 杂剧‘春秋“ 等诸多赞誉㊂该剧无论在语言艺术㊁人物塑造还是思想内涵方面较之前剧作都有了新的超越,数百年来让无数男女痴情称道,经久流传㊂至今,‘西厢记“及其故事来源,即唐代元稹的传奇‘会真记“与金代董解元的曲艺‘西厢记诸宫调“共有译本73种,其中英译本28种(含舞台已演出本三种),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在中外戏剧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㊂中国传统戏曲涉及唱㊁念㊁做㊁打等表现方法,注重曲调与唱腔㊁唱词的押韵与对仗,文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曲赋与用典㊂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语际翻译中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其他多模态因素,因而戏曲翻译是各类翻译中最为困难的,也是翻译研究中最为薄弱的㊂长久以来,学界就戏剧的可表演性翻策略争议颇多㊂巴斯奈特(Bassnett,1991:100)认为,戏剧文本的复杂性决定了戏剧翻译可采用多种策略,如果用可表演性和可念性来要求译者,那么译者的任务就变得超人性了,因而呼吁戏剧译者和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文本的语言结构上㊂而纽马克(Newmark,2001:172)则主张,戏剧译者既可以为阅读与学术研究而译,也可以为舞台演出而译,但应以舞台演出为主要目的㊂此后,斯奈尔-霍恩比(Snell-Hornby,2006:110)进一步强调戏剧翻译的 可表演性 可说性 ,甚至 可唱性 ,并提出了评价戏剧翻译的五个标准:潜台词㊁互动性㊁押韵㊁个性语言及观众参与㊂需要指出,戏曲有文学案头剧和舞台剧之分,译者在翻译之前虽需要明确自己的翻译目的与接受对象,但只有在舞台上演,才能实现戏剧翻译之最终目的㊂当然,在影响戏剧翻译的所有因素中,导演才是戏剧的真正 译者 ,对译本及舞台表演的呈现起着决定性作用,并把译文话语转换成动作与手势语言㊁声音和面部表情(Che Suh,2002),但译者㊃611㊃㊀刘立胜㊀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 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㊀在翻译中如果不关注译本的可表演性,则无法引起戏剧导演及剧社经理等在戏剧译本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翻译中介的兴趣,这也是至今只有少数‘西厢记“译本登上国外舞台的原因㊂华人译者兼导演沈广仁在‘西厢记“舞台英译本(The West Wing:A Chuanqi Opera,2008)中进行大胆的改编并大获成功,在新加坡成功进行了公演,并应邀赴澳大利亚演出㊂因该剧没有沿用传统的昆剧唱腔,而是以国外观众所熟知的 Memory We Will Rock You 等英语流行歌曲为旋律,广受国外年轻观众的欢迎,并吸引了新加坡六家媒体和中国大陆七家媒体的大量报道㊂‘海峡时报“(The StraitsTimes)认为它是 中国戏曲大变身 (Latif,2008),国内‘新闻晨报“也报道 整台演出就如同看一场音乐剧一般,观众笑声连连 (朱美虹,2008)㊂与此相比,旅英中国学者㊁导演熊式一1935年将‘西厢记“搬上伦敦舞台,但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演出并未获得巨大反响(熊式一,2010:91)㊂两部‘西厢记“英译舞台剧在国外迥异的演出效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案例,沈广仁改编的英译本何以在国外引起轰动?而同样积聚了很多形象资本的译者熊式一,虽埋头伏案,仔细推敲,他的‘西厢记“英译本为何没有达到与其首译舞台剧‘王宝川“相似的效果?为此,本文将从翻译底本选择㊁翻译策略及舞台呈现效果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㊂1㊀翻译底本选择:翻译评价之基础底本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质量评判的原始参照,因而在评价译本时,需要对比译本与原本㊂而翻译研究中存在的版本错位,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对翻译底本的考证意识不足所致(葛校琴,2013)㊂‘西厢记“并非王实甫首创,但他是在‘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把崔㊁张二人的爱情故事改写为元杂剧的集大成者㊂他吸取并借鉴院本㊁南戏的演出形式,突破了 四折一楔子 和 一人主唱 的元代戏曲的固定体例,采用了五本二十折形式㊂在每折戏中,有时由末㊁旦和贴轮流演唱;有时则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配唱㊂这种体制上的创新,既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力,也可以更为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㊂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厢记“出现了不同的曲调和刊本,以适合不同读者(观众)的品位㊂中国戏曲自宋㊁元以来有南北之分,在唱法方面各不相同㊂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腔调改进成为 昆山腔 ㊂到明朝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又对其声律和唱法进一步改革,并吸取了海盐腔㊁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㊂他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辅以笛㊁箫㊁笙㊁琵琶等伴奏乐器,创造了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细腻而优雅的 水磨调 ,即昆曲㊂在剧本改编方面,‘西厢记“的明㊁清刊本合计达160种之上,蒋星煜(2009:70)将其版本大致分为总集本㊁丛书本㊁专题丛书本㊁合刊本㊁单刊本五类,而单刊本又可细分为口述本㊁演出本㊁非演出本㊁手迹本㊁乐谱本和少数民族语文本等六类㊂因而,译者选择‘西厢记“的何种底本,将是评价其译本的基础,也将影响到其受读者欢迎的程度㊂沈广仁选择明代李日华‘南西厢记“为英译底本㊂该本系在崔时佩㊁李景云的‘南西厢记“南曲改编本的基础上增补而成㊂全书共36出,在情节㊁关目㊁人物角色与演唱方式方面与王实甫原本有所差异㊂其依据传奇的体裁来重写西厢故事,改北调为南曲,并在演唱角色的分配㊁戏份的安排上作了重新调整㊂全戏中加入较多插科打诨的滑稽戏内容,以适应场上表演的需要和观众的口味㊂它虽备受明清时期凌濛初㊁李渔等文人的苛责,但就影响与接受而言,明代以后‘西厢记“各改编本无出其右者㊂以致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说道: 李日华改实甫北曲为南曲,所谓‘南西厢“,今梨园演唱者是也㊂ (伏涤修,2005:92)需要指出,沈译本遵循了李版原有的对白和结构,总体上保留了它的通俗㊁押韵㊁对仗特色,但为了演出需要,将其改译为30出,里面的少数唱词也依据王版‘西厢记“进行改写㊂熊式一翻译‘王宝川“时凭借记忆对‘红鬃烈马“脚本内容进行拼凑,与此不同,他为让西方观众了㊃71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5期㊀解中国戏剧精品,搜集并参考了17种‘西厢记“不同版本,并以清代小说戏曲评论家金圣叹批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底本,在英国骆任廷爵士(Sir James Lockhart)的中文藏书楼中孜孜不倦地译了11个月之久㊂金圣叹认为‘西厢记“第五卷并非出自王实甫本人,无论其情节㊁思想内涵还是词曲都远逊于该剧前四本,并对剧情安排和台词进行了批评,对该剧的文字㊁对话和关目作了大量修改,并删除了许多不雅的表述㊂但也需要指出,金批本语言犀利,思想深刻,以致流传甚广,在清代有70余种刊刻本,成为后来许多英译作品的底本㊂2㊀可表演性策略:舞台剧翻译之关键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首倡者巴斯奈特(1980:129)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戏剧翻译的特殊性,并认为戏剧文本只有通过舞台演出才得以完整,也只有通过舞台表演,文本的全部内涵才能显现出来㊂帕维斯(Pavis,1989:30)支持这一观点,并认为戏剧翻译应以可表演性为前提,舞台表演总是优先于语言文本㊂国内学者及导演英若诚(1999)结合戏剧语言的独有特点,主张戏剧翻译要体现口语化㊁简洁性㊁动作性和性格化,追求戏剧的整体观演效果㊂虽然,诸学者对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原则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戏剧翻译要考虑文本使用者和观众的需求㊁戏剧的舞台性㊁视听性㊁口语性以及语言的动作性(孟伟根,2008)㊂为此,本文将从口语化㊁可唱性㊁动作性及娱乐性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㊂2.1戏剧翻译中台词的口语化策略戏剧台词,即人物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的语言,包括唱词㊁独白㊁对话等㊂它能连接观众与演员,让观众窥见人物细微的思想活动,体味戏剧舞台上人物的深意和情感㊂但由于舞台表演的瞬时性㊁视听性和无注性,需要译者在翻译时注重译本语言的口语化㊁艺术性与个性化㊂为了保存原剧的口语化特点,译者沈广仁(2012:189)依据明代戏曲家沈璟的 僻好本色 的主张,侧重舞台译本的听与说,而力避学术写作中阅读与写作对译本口语化特征的影响㊂其翻译过程有三个步骤:首先,精于原作且英文水平极高的译者沈广仁以该曲的每行为单位进行英文口述;其次,不谙中文但精于英诗的诗人梁刘玉(Leong Liew Geok)对英译文进行润饰,并对唱词部分加以诗化;最后,并无古文或诗歌基础的打字员则记录诗人口语化的译文,如发现不通或易于误解之处,则要求重述,以便去除译本中术语或书面语残留,最终达到普通观众即听即解的舞台标准,把超越时空的隔阂降到最低㊂相较而言,熊式一则把‘西厢记“视为传统戏曲的经典,旨在忠实地传达原作的语言与文化特色㊂下面以原剧第三出第1折红娘对张生的训斥为例:例1 五衮 馋穷酸饿鬼㊂馋穷酸饿鬼㊂卖弄有家私㊂莫不为图谋㊂我特来到此㊂怕有情人㊂乖劣性子㊂(李日华,1958:57)腾葫芦 你个挽弓酸俫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我图谋你东西来到此?把你做先生的钱物,与红娘为赏赐,我果然爱你金资?(金圣叹,2017:92)在该出中,红娘以调侃的口气训斥张生卖弄家资㊂沈译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译文的口语化特征也更为明显㊂ Poverty stricken 指明张生穷困窘迫的境地,而 lout 则专指那些让人烦厌,却又生怜的笨手笨脚的男人㊂在舞台演出时,红娘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张生(look at you),一边绕着张生指责,肢体语言和台词完美配合,生动地反映出红娘意象中 傻角 张生的形象;熊式一在翻译时,选用了 a wretched,poor,vulgar creature 等词语㊂依据‘牛津英语词典“, wretched 多用来表示邪恶㊁可怜㊁可鄙之人,而 creature 在指人时,有让人可怜之意,但多为贬义,尤其是wretched creature两词连用容易让西方读者联想到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Frankenstein s creature),与原剧中红娘戏谑的口吻不㊃811㊃㊀刘立胜㊀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 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㊀符㊂另外,沈译中 Who gives a damn about your money? 也比 You want to make a show of how rich you are! 更为口语化地体现出红娘语言锋利泼辣㊁爽朗热情的性格特征㊂因而,沈译能更为有效传达原剧的语气和情态,灵动而不露斧痕;熊译文中语句过于正式㊁复杂,人物形象较为刻板,未能很好地再现剧中的情绪起伏,影响了戏剧的观演效果㊂表1沈译(2008:25)熊译(1935:116)Look at you:a poverty stricken lout!Who gives a damn about your money?Is this the only thing you can think of?I came here because I was afraid you lovers would be frustrated by your desires.You,Chang,area wretched,poor,vulgar creature!You want to make a show of how rich you are!Do you think that I have come here to see what I can get out of you?How could all the salary that your wretched teaching has earned be a sufficient reward for me! Do you really believe that I want your money?2.2戏剧翻译中台词的可唱性与动作性戏曲以歌舞来演绎故事的特点使其舞台性重于文学性,观众欣赏的重点在于曲的歌唱和表演,而不仅仅是曲词的华美㊂音乐是戏曲的灵魂,传统戏曲讲究 字正腔圆 和 依字行腔 ㊂而唱词可用来说明身份㊁交待情节或抒情言志,其翻译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需要运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和兼及典型动作的艺术处理(王宏印,1997:78-79)㊂在翻译过程中,如过分重视剧本的文学性,忽略戏曲演唱和表演的观赏性,则可能让戏曲译本 叫好不叫座 ㊂李版‘西厢记“使用了132种曲牌,唱词曲牌联套,连同 前腔 和 尾声 在内,共演唱了299支曲㊂其曲词精致华美,有大量诗词歌赋,韵白近于唱词,散白虽接近口语,但清爽干脆㊁悦耳动听㊂在翻译时,如何利用英语的语调㊁节奏㊁押韵及歌词的曲调来再现戏曲的音乐美,则显得至关重要㊂以张生初次见崔莺莺即被其倾倒的 元和令 唱词英译为例:例2 前腔 首座㊂我颠不辣见了万千㊂似这般庞儿罕见㊂只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㊂他掩映并香肩㊂(李日华,1958:11)元和令 颠不刺的见了万千,这般可喜娘罕曾见㊂我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去半天㊂尽人调戏,郭着香肩,只将花笑拈㊂(金圣叹,2017:9)表2沈译(2008:7-8):Composed to the tune of Yuanhelingand sung to the tune of Sex Bomb熊译(1935:10-11)Though thousands of hot babes I ve met; On little more than freaks my eyes have set.A witch s curves,an angel s face. Now seize my blood to make it race.I m dizzy,my vision is clouded; Words fail,my voice is shrouded.My heart has just been stolen,To lotus peaks my eyes have flown. She puts up with teasing,Her slanting shoulders revealing, Her only defense is her giggling.Goodness knows how many thousands of beauties I have seen before,But 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delightful maiden as this!My eyes are bedazzled,and speech fails me,My soul has soared to mid-heaven!Standing there with her fair shoulders at rest,she seems regardless of how admiration of her is expressed,While she fondles the flower with a smiling face.㊀㊀原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张生 情痴 的形象㊂一介书生,偶遇容颜衣饰倾城倾国的莺莺,便决定不再赴京应试,表现出其痴情之意深,多情之状坚㊂该出唱词文辞优美,笔法细腻,内容传神,意境深幽,每一句都声声润人情迁㊂㊃91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5期㊀沈广仁并没有完全以李日华底本为基础,而是依王实甫原本对唱词进行了改写㊂按沈广仁(Shen, 2013:203)的观点,现今古典戏曲式微,与它形同博物馆艺术品般被供奉㊁缺乏联系现代生命的活力与流行戏剧迫切需要的娱乐性有关㊂沈广仁要让现代观众重温的是数百年前中国观众的剧场体验,所配的皆是观众熟悉之现代曲调,意在唤起共鸣,营造气氛㊂因而,他把西方观众耳熟能详的汤姆㊃琼斯(Tom Jones)的情歌‘性感万人迷“(Sex Bomb)的曲调作为英译本的音乐潜台词(subtext)来依声填词,译本唱词押韵结构为aa bb cc dd eee,朗朗上口,便于歌唱㊂另外,沈译唱词中hot babes一词与‘性感万人迷“歌词中的baby形成有效关联,同时其节奏与‘性感万人迷“曲调情感一致,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其进入古典戏曲所欲营造的情爱氛围中㊂把流行曲调的原有唱词作为译本音乐的潜台词,更能使新谱唱词的意义倍增㊂这种把唱词谱入英语流行音乐的做法既弥补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英译的无注性,又给予观众多重的感官刺激,包括眼观舞台上象征性的肢体动作,耳听主角演唱㊂而曲调音乐的原歌词则成为潜台词作用于观众的下意识,促进观众的理解与欣赏(熊贤关,2012)㊂不同于小说或其他文艺体裁,戏曲只能通过动作以及解释动作㊁体现动作的语言,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关系,推动矛盾发展和揭示思想主题的要求(范钧宏,1982:27)㊂中国戏曲的动作是舞蹈化的,动作是构成一个剧本的重要因素,戏曲剧本的语言应提供给演员舞蹈表演的空间㊂沈译唱词的动作性与形象性十足,与音乐融为一体,很好地反映出曲中人物的神态面貌与心理情感㊂沈译本多用一些动态动词,加上舞台演出中张生夸张的神情举止,如热血澎湃(seize my blood to make it race)㊁眼花撩乱(dizzy)㊁无以言表(Words fail)㊁魂飞九天(My heart has just been stolen,to lotus peaks my eyes have flown)等,这都充分从张生的视角再现莺莺的优雅姿态与仪容面貌㊂在音乐性方面,唱词最后三个词teasing㊁revealing和giggling都押/iŋ/韵,而韵尾/ŋ/是鼻辅音,歌唱时软腭降低,气流从鼻腔泄出,同时震动声带发音㊂因发音时间较长,气调柔和,可以更好地用来表达情感㊂另外,三个词也与英文歌曲‘性感万人迷“歌词中的bomb㊁along㊁on押的鼻音/m/㊁/ŋ/与/n/相呼应,因而能够与歌曲曲调完美合拍,加上演员丰富的肢体动作,声情并貌地演绎出原剧的内容㊂与之比较,熊译本的唱词虽在忠实方面有余,但在押韵㊁节奏及简洁性方面不足,且文中多用一些感官动词(know㊁see㊁seem)㊁被动语态(be bedazzled)及静态动词(standing㊁smiling),偏重于人物的静态描写,台词的口语化与动作性不强,总体上逊于沈译本的音乐性和动作性㊂在唱词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熊译文中的beauties和maiden反映了相府小姐大家闺秀之仪态,与沈译中hot babes㊁freaks㊁witch s curves及angel s face描述的天使面容㊁魔鬼身材的当下性感辣妹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㊂后者对于新加坡那些认同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华传统戏曲及文化略有所知的青年观众来说无疑更有吸引力㊂另外,原文中 尽人调戏 一词并无贬义,系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 尽人顾盼 之意㊂ Teasing 一词可指对异性的撩拨,在此指张生目光为莺莺所吸引,如痴如醉地欣赏莺莺之状(shoulders revealing),为之神魂颠倒,魂飞天外的场景㊂而 put up with 显示出莺莺意识到张生在看自己,但又神态自若,仿若天人㊂Her only defense is her giggling一句系译者根据情境的增译,但更为生动地描写了莺莺声音优美及娇羞之状㊂Defense一词也与原文本中莺莺之 临去秋波那一转 极为神似㊂熊译本中,虽然 fondles the flower 能体现出莺莺娇羞之状,但 smiling face 与 regardless of 难以体现出她的那种心中窃喜㊁欲罢还休的少女矜持心态㊂2.3戏剧台词翻译中修辞与科诨等手法运用戏曲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舞台语言,为了达到更好的舞台传播与接受效果,还需运用一些修辞与科诨手法㊂修辞方面包括从思想着眼在选词上运用的比喻句㊁引用句㊁对比句㊁衬托句㊁双关句㊁反义句㊃021㊃㊀刘立胜㊀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 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㊀等,以及从唱词形式方面着眼的对偶句㊁重复句㊁迭字句及颠倒句等㊂另外,由于中国传统戏曲没有西方传统上的 悲剧 和 喜剧 ,多利用丑角在演出中充分发挥插科打诨的效果㊂具体而言,主要运用诗歌㊁谐音㊁荒诞情节㊁俗事㊁舞台动作及歇后语㊁佛家语等来制造科诨(张辰,1984:93),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㊁调节剧场气氛与戏剧节奏的效果㊂为了让观众充分欣赏古典戏曲,沈译充分利用了一些双关㊁反义及重叠等修辞格,将‘西厢记“转化为地道㊁简明㊁流畅的英文,旨在将‘西厢记“带到当代观众之前,如第九出‘唱合东墙“中红娘与莺莺对话:例3㊀ 旦 好清新之诗㊂我也依韵和他一首㊂ 贴 你两下里正好做一首㊂ 旦 做一首诗㊂有了㊂ 贴 面也不曾会㊂就有了㊂ 旦 贱人㊂诗有了㊂ 贴 我只道那话儿有了㊂(李日华,1958:25)沈译:ORIOLE:What a refreshing poem!I ll reply with a matching couplet. SCARLET:The two of you make a nice couple-et.ORIOLE:A couplet I have it.SCARLET:You ve just made a couple-et and you already have one?ORIOLE:Oh,bitch!I mean one poem.SCARLET:I thought you were with that.[Takes a sidelong glance at Oriole s belly. Oriole involuntarily covers it with her hand.]沈译利用couplet和couple的谐音双关及have one(poem/child)的语意双关,并用红娘侧视莺莺腹部,而莺莺不自觉地用手来遮掩这样的舞台动作来增加舞台效果㊂为了进一步营造了戏剧高潮,译者除忠实地翻译李版第七出‘对谑琴红“中琴童与红娘的插科打诨外,在第23出‘乘夜踰垣“中则采用女性主义的干预式翻译策略,颠覆了历来男权对女性贞操的要求,增添了莺莺对张生的三个贞操谜语测试㊂这虽与莺莺大家闺秀身份不适,但对于调动观众的兴趣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㊂在第28出‘堂前巧辩“中,增加了红娘用怪物袭人来极具性暗示地描述张生与莺莺月下佳期过程,以喜剧模式颠覆传统的父权意识,符合现代女性主义的理念,并兼具娱乐性,极大地取悦了现代女性观众㊂而对于原文中的一些文化典故,如不易为观众理解,译者或删除不译,或替换为英语语境中意思相当或接近的词语,如第九出‘唱和东墙“中比喻莺莺为天人的典故 似湘陵仙子㊂斜倚舜庙珠扉㊂如月殿嫦娥㊂半现蟾宫金阙 ㊂沈译本考虑到国外读者对于理解此文化典故的困难,未将其译出㊂而熊式一则根据金圣叹底本 似湘陵妃子㊂斜偎舜庙朱扉;如洛水神人,欲入陈王丽赋 ,采用直译加解释法,把湘陵仙子㊁舜㊁洛水神人及陈王被分别翻译为the fair lady Hsiang Ling㊁Emperor Shun㊁Nymph of the Lo River和Prince of Ch ên,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信息㊂但就舞台效果而言,以上文化典故很难在国外观众的脑海中建立起知识关联,取得较好的舞台演出效果㊂沈译本注重译本的口语性,只是在人名㊁地名及佛家术语等专用名词时采取直译加解释的策略,如普救寺(Temple of Universal Salvation)㊁法本(Dharma Source)㊁武则天娘娘(Empress Wu Zetian)㊁孽冤(karmic damnation)及兜率宫(Tushita Palace of perfection)㊂总之,沈译本结构灵活多变,唱词与散白通俗易懂㊂加上有趣的情节㊁现代的音乐曲调和舞台动作,因而广受新加坡青年等现代年轻观众的喜爱㊂观众时而跺脚大笑,时而屏住呼吸,时而与演员一起哼起流行旋律,全然似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明朝观众欣赏‘西厢记“舞台演出盛状(Shen,2012: 198)㊂而熊译本虽在伦敦舞台演出,但效果决然不能与其首译剧‘王宝川“相提并论,最终只能转为英美各大学中文系的教材或由一些小型重文艺的剧团演出㊂虽然这与当时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但译本可表演性翻译策略欠缺无疑是其演出失利的另一重要因素㊂㊃121㊃。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摘要:一、西厢记的故事来源1.西厢记与元稹《莺莺传》的关系2.西厢记的民间传说背景二、西厢记的故事内容1.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2.红娘的角色与作用3.西厢记的经典情节三、西厢记的艺术表现1.王实甫的文学成就2.西厢记的戏剧特点3.西厢记对后世的影响四、西厢记的流传与演变1.西厢记在不同朝代的传播2.西厢记的各类改编与演绎3.西厢记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正文:《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其故事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它的故事雏形可以追溯到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但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爱情故事。

故事讲述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莺莺的爱情故事。

在普救寺,张生邂逅了美丽的莺莺,两人一见钟情。

然而,身份的差异使得他们的爱情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这时,聪明机智的红娘出现了,她巧妙地撮合了张生与莺莺,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中诸如“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等经典情节,表现了莺莺与张生的真挚感情,同时也展示了红娘的聪明才智。

在艺术表现方面,王实甫的《西厢记》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剧本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展现了元代杂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西厢记》还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诸如误会、计谋等戏剧手法使得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西厢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在后世,西厢记的故事不断被改编、演绎,如明代的《西厢记》传奇、清代的《西厢记》京剧等。

这些改编作品既保留了原著的精华,又融入了各时代的特色,使得《西厢记》这一经典故事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现代社会,《西厢记》的故事仍然深入人心。

无论是通过书籍、戏剧还是电影、电视剧等形式,人们都能感受到《西厢记》的魅力。

《西厢记》故事的流变

《西厢记》故事的流变
大为增强。
的性格冲突为基础的,我们看到的 几乎是可以用手触摸的立体形象, 这就使得董《西厢》足以流传千载了。 诸宫调的语言技巧是精湛的。 性格化的语言把所有人物都写得惟 妙惟肖,顾盼多姿。它虽没有那些 动人心弦的激烈场面,没有争奇斗 胜的巧妙情节,它主要是写人物的 细腻感情,只要你认真读来,就像 美酒醇醪那样深厚有味,如写张生 思念莺莺:“待不寻思,怎奈心肠软, 告天,天不应,奈何天。”只一个 “天”宇就有三层转折,形象地写 出相思的九曲回肠。再如:
“没一
个日头儿心放闲,没一个时辰儿不 挂念,没一个夜儿不梦见。”先说 一整天,再说天中之时,继说时中 之夜。在自然的语言中寄寓着作者 的辛苦匠心。还有些语言新奇巧丽, 诗意盎然。如“碧天涯几缕儿残霞, 渐听得硝硝地昏钟儿打,钟声渐罢, 又戍楼寒角奏‘梅花”’,景色如画, 艳丽脱俗。 从《莺莺传》到董《西厢》, 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 统。《西厢记》的杰出成就,不是 王实甫一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它是 植根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尤其 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西 厢记》以深刻的影响。这再次说明, 任何伟大艺术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 都脱离不了自己的传统。
(《中国小说史略》)对《莺莺传》 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传奇文《西厢》故事,流传甚广。 如鲁迅所说: “其事之振撼文林, 为力甚大。”(《唐宋传奇集》) 揆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 第一次塑造出一个性格独特的少女 形象莺莺。她给人的印象历久弥新, 她的悲剧遭遇唤起人们莫大同情。 这个形象的塑造,既为后世作者勾 画出一个基本的性格轮廓,又为其 形象的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请看作者的描绘: 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 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 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怨幽邃,恒 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这是贵族少女所特有的性格, 她多情而又内涵极深,热爱张生, 但感情并不奔放;内心有深沉痛楚, 却十分隐秘。人的正常的喜怒哀乐, 在莺莺的形象中都以表里之间的矛 盾、端庄矜持的姿态展现。自然的 感情流露和贵族的骄矜性格,构成 莺莺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她既无 杜丽娘的浪漫气质,也没有林黛玉 的单寒之色。她的性格造型是独一 无二的,真实可信,但她的遭遇却 给人们留下心灵上的遗恨,张生的 “补过”,玷污了她的形象。甚至

论明清《西厢记》的改编和续作

论明清《西厢记》的改编和续作

原作表示异议 , 并借 以抵 消其影 响 。除 了续写《 西厢记 》 四 第 本或第五本 的续 书外 , 也有从原 作中间插入的增补《 西厢 记》 的作 品即增补本 。
歌颂 了以爱情为基 础的结合 , 了封建社 会传统 的联姻方 否定 式 , 次提出 了“ 第一 愿普 天 下有情 的都成 了眷 属” 个 口号 。 这
乐“ 十些 ” 经常 自编 自演 , 出《 , 演 续西 厢》 也在必 然。另外从
明清一些 戏曲选本 中我 们也 可 以看 出一 些端 倪。选本 都是
的始 乱终 弃故事。之后 , 杂剧 有《 莺六 幺》 目, 戏 宋金 莺 剧 南 有《 张珙西厢记》 均 已失传 。金代 董解元 说唱 文学 《 厢记 , 西 诸宫调》 简称 《 ( 董西 厢》 在 故 事情 节和 主题思 想上 都有 了 )
新 的变化 , 改变张生 负心 的形 象 和莺莺 的悲 剧结 局 , 让二 人 为争取婚姻 自由 、 抗封 建礼 教束 缚双 双 出奔 , 反 成就 了美 满 姻缘 。王实甫在 《 董西厢》 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 把男女 主人 公塑造成在爱情 上坚 贞不 渝 , 敢于 冲破封 建礼 教 的束缚 , 并 经过不懈 的努力 , 终于得到美满 结果 的进 步青年男 女 。该剧
并与朋友一起观看此戏。《 东江别集》 卷四【 中吕 ・ 粉蝶儿】
记 载 :集 玻摆 商霖 , 日演予新 剧 《 “ 是 翻西厢 》 ” 继佐 有 家 。查
《 西厢记》 问世 后 , 到广 大人 民的肯定 , 其在 明清 两 得 尤
代备受人们 的喜爱 , 直在戏 曲舞 台上 长演 不衰 , 出现 多 一 并 种改编 、 续作本 。据 不完 全统计 , 《 厢记 》 仅 西 翻刻 就有 10 8 余种 , 又有改编本 、 翻改本 、 写本 、 补本 3 续 增 0多种 , 刊刻 改 编及演 出《 西厢记》 了明清两代 的一 大文化 热潮 。明清 雨 成 代 的改编 、 续作剧 目, 现存 的有崔时佩 、 日华《 李 南西厢 记》 传 奇, 陆采 《 南西厢记 》 传奇 , 黄粹吾 《 西 厢升 仙记 》 续 传奇 , 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传播研究
本文借鉴现代传播学的概念和理论,对《西厢记》成书后明清时期的传播流布情况作一细致的梳理、描述和分析。

论文以《西厢记》为研究对象,分五章,从文本、演出、改编、批评及文化影响五个方面来论述,力图在明清社会文化和整个戏曲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
历史系统的考察,多侧面多角度地论述了明清以来《西厢记》历时六百多年的传播情况,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扩展对演出、改编、批评的了解,同时也对古代的戏曲传播进行一些规律性的总结和有益的探索。

本文的前言部分,除了按照惯例,对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法以及一些概念加以说明和论述之外,我们主要针对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西厢记》传播的基本特点加以探讨和介绍,认为社会的娱乐风气和戏曲文学的社会地位由俗到雅的提升是构成明清戏曲传播繁荣兴盛的直接
因素;明清时期《西厢记》传播的总体特征可概括为:受众多、传播时间长、分布广。

第一章文本研究,主要勾画了抄本、刻本和选本三种类型的《西厢记》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一些主要文本的特点,并对刊本的主要传播手段加以总结。

我们认为,在刻印技术水平不十分发达的古代,手抄仍是《西厢记》文本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大量名家参与批点,插图版画无图不精成为《西厢记》刊本特别是万历至明末刊刻高潮时期的突出特点。

清代的《西厢记》刊本笼罩在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阴影之下,大部分是金评本的翻版、增补和校注。

坊刻是《西厢记》刊行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刻书业发达的杭州、南北两京、苏州、湖洲、新安、扬州等地。

刻书业的发展
与经济、文化的繁荣是相一致的。

为投合读者所好,刊刻者采取了精美的插图、名家评点、朱墨套印、笺注、音释、点板附录等多种手段来吸引读者来消费。

同时,选本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形象的《西厢记》的演出史。

出目选择集中、不同的选本中同一出目的名称并不确定是明清《西厢记》选本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改编传播,着重介绍和论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西厢记》改编。

一是变换艺术形式,便于排场搬演而作,原书的主旨意图并不改变的改作;二是对王《西厢》全本或后四折主旨有所不满,把原作推翻,重新创作的翻作;三是对原有的作品结局不够满意,接其结尾而继续的续作;可以发现,《西厢记》成书六百年来,尽管改编者不乏其人,踵武王实甫者接连而至,其中不乏名家巨手,但王《西厢》的金字塔地位无可推移。

改编本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为扩大《西厢记》的影响,推动《西厢记》广泛传播是十分有利的。

从根本上说,这种改编已经不是简单的改作,而是变相的戏曲批评,是戏曲作家表达批评的特殊方式。

第三章演出传播,我们从演出形式、演唱方式、演出地域和演出接受四个角度和方面对明清时期的《西厢记》演出情况予以描述。

考察了的主要搬演形式-全本戏和折子戏的演出情况,发现全本戏演出从《西厢记》产生之后的元初直至清末一直未中断过,《西厢记》的折子戏自万历初年始已经有上演,清代乾嘉以后基本上是以折子戏形式演出的。

戏曲声腔中北曲和昆腔、弋阳腔、海盐腔及余姚腔的余响-调腔都演出过《西厢记》。

大江南北《西厢记》演出风行,遍及苏州、上海、扬州、北京、南京、浙江以及偏远的云南等地。

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官僚士绅、文人、妇女等都
是《西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