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干扰技术

合集下载

无线网络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无线网络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无线网络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普及,无线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无线网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干扰问题,这些干扰会严重影响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保证无线网络的正常运行,抗干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无线网络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一、无线网络中的干扰种类在无线网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干扰种类:1.电磁干扰电磁干扰是指来自其他电子设备的电磁信号对无线网络的影响。

常见的电磁干扰源包括电视、微波炉、手机等。

这些设备会发射电磁辐射,干扰无线信号的传输。

2.信号衰落信号衰落是指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因为遇到障碍物、反射或折射等原因而损失信号强度。

信号衰落会导致信号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网络的连通性。

3.多径效应多径效应是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不同路径到达接收端,导致接收到的信号相位和幅度发生变化。

多径效应会引起信号间的干扰和失真。

4.天气干扰天气因素,如雷电、雨雪等,会对无线信号的传输产生干扰。

这种干扰一般是临时性的,但却会造成网络的中断或信号丢失。

二、无线网络中的抗干扰技术为了应对无线网络中的各种干扰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发了许多抗干扰技术。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抗干扰技术:1.频谱分离技术频谱分离技术是指将无线电频谱划分为多个不重叠的频段,不同设备在不同频段上进行通信,避免信号之间的干扰。

常见的应用包括2.4GHz和5GHz频段的切换。

2.自适应调制技术自适应调制技术是指根据当前信道质量和干扰水平,动态选择最适合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和鲁棒性,减少干扰的影响。

3.空间分集技术空间分集技术通过增加天线数量和调整天线位置来改善信号的传输质量。

多天线接收可以将多种路径的信号进行合成,提高信号质量和抗干扰能力。

4.编码和调制技术编码和调制技术可以通过添加纠错码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通过合理选择编码方式和调制方式,可以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更好地抵抗噪声和干扰。

抗干扰技术

抗干扰技术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2、串模干扰 、串模干扰 串模干扰就是指串联叠加在工作信号上的干扰, 串模干扰就是指串联叠加在工作信号上的干扰,也 称之为正态干扰、常态干扰、横向干扰等。 称之为正态干扰、常态干扰、横向干扰等。
常用的干扰抑制技术
屏蔽技术 接地技术 浮置 平衡电路 滤波技术
静电屏蔽 在静电场作用下,导体内部无电力线,即各点等电位。静电屏蔽就是利用了与大地相连 接的导电性良好的金属容器,使其内部的电力线不外传,同时也不使外部的电力线影响其 内部。 静电屏蔽能防止静电场的影响,用它可以消除或削弱两电路之间由于寄生分布电容耦合 而产生的干扰。 在电源变压器的一次、二次侧绕组之间插入一个梳齿形薄铜皮并将它接地,以此来防止 两绕组间的静电耦合,就是静电屏蔽的范例。 电磁屏蔽 电磁屏蔽是采用导电良好的金属材料做成屏蔽层,利用高频干扰电磁场在屏蔽体,内产 生涡流,再利用涡流消耗高频干扰磁场的能量,从而削弱高频电磁场的影响。 若将电磁屏蔽层接地,则同时兼有静电屏蔽的作用。也就是说,用导电良好的金属材料 做成的接地电磁屏蔽层,同时起到电磁屏蔽和静电屏蔽两种作用 低频磁屏蔽 在低频磁场干扰下,采用高导磁材料作屏蔽层以便将干扰磁力线限制在磁阻很小的磁屏 蔽体内部,防止其干扰作用。 通常采用坡莫合金之类的对低频磁通有高导磁系数的材料。同时要有一定的厚度,以减少 磁阻。
N N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二、 干扰的作用途径
1、静电耦合 、 干扰信号通过分布电容进行传递称为静电耦合。 干扰信号通过分布电容进行传递称为静电耦合。系 统内部各导线之间,印刷线路板的各线条之间, 统内部各导线之间,印刷线路板的各线条之间,变压器 线匝之间的绕组之间以及元件之间、 线匝之间的绕组之间以及元件之间、元件与导线之间都 存在着分布电容。 存在着分布电容。具有一定频率的干扰信号通过这些分 布电容提供的电抗通道穿行,对系统形成干扰。 布电容提供的电抗通道穿行,对系统形成干扰。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方法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方法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方法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无线通信设备,如手机、无线网络、蓝牙耳机等。

然而,无线通信中的干扰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通信中的干扰问题以及抗干扰方法,分步骤进行说明。

一、无线通信中的干扰问题:1.1 外部干扰:外部干扰是指无线通信设备受到其他无关设备或信号的干扰,包括电磁辐射、其他频率段的无线信号等。

1.2 内部干扰:内部干扰是指无线通信设备自身产生的干扰,如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不同频段的信号相互干扰等。

二、无线通信中的干扰类型:2.1 同频干扰:同频干扰是指在相同频段上的两个信号互相干扰,导致通信质量下降。

例如,在同一频段上通话的两部手机会相互干扰。

2.2 邻频干扰:邻频干扰是指在相邻频段上的两个信号互相干扰,也会导致通信质量下降。

例如,使用相邻频段的两个无线网络之间可能会相互干扰。

2.3 共存干扰:共存干扰是指不同通信系统或设备共同使用同一频段,导致互相干扰,进而影响通信质量。

例如,无线网络在2.4GHz频段上与蓝牙设备共存时会相互干扰。

三、无线通信中的抗干扰方法:3.1 技术手段:3.1.1 协议设计:通过优化协议的设计,降低通信系统之间的干扰。

例如,在邻频干扰情况下,通过合理规划频段的间隔,来降低相邻频段信号之间的干扰。

3.1.2 功率控制:通过合理的功率控制策略,减少同频干扰。

例如,无线通信设备可以根据距离远近、信号强度等因素自动调整发送功率,降低同频干扰的可能性。

3.1.3 频谱分配:通过合理的频谱分配策略,减少共存干扰。

例如,通信系统可以按需分配频段,避免频繁的频谱冲突和共存干扰。

3.1.4 编码技术:采用差分编码、编码违序、交织技术等方式,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例如,利用纠错编码算法可以在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检测和纠正,提高通信质量。

3.2 设备设计:3.2.1 滤波器设计:通过在无线通信设备中加入滤波器来屏蔽外部干扰。

射频信号三种抗干扰设计方法

射频信号三种抗干扰设计方法

射频信号三种抗干扰设计方法射频信号(RF)是一种无线通信中常用的信号类型,用于在无线通信中传输信息。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射频信号常常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通信质量和可靠性。

为了有效抵御这些干扰,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抗干扰设计方法:1. 频谱分散技术(Spread Spectrum Technology):频谱分散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射频信号中引入噪声或干扰信号来抗干扰的技术。

通过在信号中加入高频噪声或扩频码,将原始信号的频谱分散在更宽的频带上,使得信号在频域上具有更大的带宽。

这样一来,即使信号受到窄带干扰的影响,也只会影响到频谱分散信号的一小部分频率,而不是整个信号频带。

接收端利用可知的码元序列或码元序列与高频噪声的相关性,可以通过解调算法将原始信号还原出来,从而实现抗干扰的效果。

频谱分散技术在蓝牙、Wi-Fi、CDMA等无线通信中广泛使用。

2. 自适应滤波技术(Adaptive Filtering Technology):自适应滤波技术是一种通过动态调整滤波器的参数,根据实时的信号特点来抗干扰的技术。

通过不断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观测和分析,自适应滤波器可以自动调整其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干扰环境。

例如,自适应滤波器可以根据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分布特征来调整滤波器的带宽,使其能够更好地滤除干扰信号。

此外,自适应滤波器还可以根据信号的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等特征来进行干扰抑制和信号增强。

自适应滤波技术在实时通信、雷达信号处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3. 多天线技术(Multiple Antenna Technology):多天线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发送和接收端引入多个天线来抗干扰的技术。

多天线系统可以通过天线之间的空间分集和空间多样性效应,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可靠性,并减小因干扰引起的误码率。

在发送端,多天线技术可以通过利用多个天线同时发送不同的信号,以及通过波束成型和功率分配等技术来提高发送信号的功率和直达路径的增益。

在接收端,多天线技术可以通过合理的接收天线选择和信号处理算法,实现多路径信号的接收、合并和解调,从而减小干扰信号的影响。

《抗干扰技术》课件 (2)

《抗干扰技术》课件 (2)
《抗干扰技术》PPT课件 (2)
# 抗干扰技术
一、背景
- 干扰是指无线通信中的外部电波、电磁辐射等对正常信号的影响。 - 干扰会导致通信信号质量下降、误码率增加等问题。 - 抗干扰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保障通信质量。
二、抗干扰技术的分类
时域抗干扰技术
通过在时域对信号进行处 理,降低干扰信号的损害。
空域抗干扰技术
通过在空域对信号进行处 理,减少干扰信号的干扰 效果。
三、抗干扰技术的实现
1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利用数字滤波器等技术进行信号处理以消除干扰。
2
模拟信号处理技术
通过模拟滤波器等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以降低干扰。
四、实例分析
航天器通信抗干扰技术实现
探索航天器通信中的干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抗干 扰技术。
电磁环境下雷达抗干扰技术实现
研究雷达在电磁环境中的干扰问题,提出相应的 抗干扰解决方案。
五、总结
- 抗干扰技术的发展对通信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提高抗干扰技术的效能和适用范围。
六、参考文献

抗欺骗式干扰的方法

抗欺骗式干扰的方法

抗欺骗式干扰的方法以下是抗欺骗式干扰的方法:采用跳频技术:通过不断改变信号的频率,使得干扰信号难以跟随,从而降低干扰效果。

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将信号分散在多个频道上,降低被干扰的可能性。

采用自适应调零天线:实时感知干扰方向,自动调整天线方向图,抑制干扰信号。

采用高速跳码技术:快速改变传输码,使得干扰信号难以跟踪。

采用交织编码技术:通过交织的方式将数据分散,使得干扰信号难以同时干扰所有数据。

采用差分跳频技术:在跳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跳速,使得干扰信号更难跟踪。

采用跳时技术:通过改变信号的传输时间,降低被干扰的可能性。

采用伪随机序列抗干扰技术:利用伪随机序列的特性,使得干扰信号难以模拟。

采用智能抗干扰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自动选择最佳的抗干扰策略。

采用频域滤波技术:在频域上对信号进行滤波,滤除干扰信号。

采用联合检测技术:结合多种抗干扰技术,提高抗干扰效果。

采用多模通信技术:同时使用多种通信模式,降低被单一干扰源干扰的可能性。

采用再生抗干扰技术:通过比较原始信号和接收到的信号,消除干扰信号的影响。

采用多径接收技术:通过接收多条路径上的信号,提高抗干扰能力。

采用快速自适应滤波技术:实时调整滤波器参数,抑制干扰信号。

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通过形成多个波束来提高抗干扰能力。

采用非线性变换技术:将信号进行非线性变换,降低被干扰的可能性。

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同时处理多个信号,提高抗干扰能力。

采用主动干扰抑制技术:通过发射特定信号来抵消干扰信号的影响。

采用复合抗干扰技术:结合多种抗干扰技术,形成复合抗干扰方案,提高抗干扰效果。

3.测控技术--抗干扰技术

3.测控技术--抗干扰技术
1. 静电屏幕
2. 电磁屏蔽 电磁屏蔽主要抑制高频电磁场的干扰。 3. 磁屏蔽 磁屏蔽用来防止低频磁场干扰
二、屏蔽的结构形式
• 屏蔽罩,屏蔽栅网,屏蔽铜箔,隔离仓和 导电涂料等。
7.2.3 长线传输的干扰及抑制
二 反射干扰及抑制
1. 阻抗匹配 (1)终端并联阻抗匹配 (2)始端串联阻抗匹配 (3)终端并联隔直匹配 (4)终端接箝位二极管匹配
第三章 抗干扰技术
--邵铁锋
第七章 抗干扰技术
为什么要学习抗干扰技术?
噪声:电路或系统中出现的非期望的电信号
干扰: 噪声对电路或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 干扰的后果 影响系统的测控精度 降低系统的可靠性 甚至导致系统的运行混乱,造成生产事故 干扰可以采取抗干扰措施削除或减弱其 影响
例如:电磁波对时钟信号的干扰
7.2 硬件抗干扰技术
• 1. 测控系统中地线的种类:
(1)信号地 (2)模拟地 (3)数字地 (4)负载地 (5)系统地
7.2 硬件抗干扰技术
• 2.共地和浮地
如果系统地与大地绝缘,则该系统称为浮地系统. 如果把系统地和大地相连,则该系统称为共地系统. 这里的”大地”是指地球,人们常常把他的电 位作为绝对基准电位也就是绝对零电位. 为了连接大地,可以在地下埋设铜板或插入金 属棒或利用金属排水管作为连接大地的地线.
U N jMI1
• 从上式可以看出:干扰电压UN正比于干扰叫频率 ,互感系数M和干扰电流I1,大电流低电压干扰源,干 扰耦合方式主要为这种电感性偶合
三、漏电流耦合(电阻性耦合) • 测试时由于绝缘不良,流经绝缘电阻R的漏 电流使电测装置引起干扰.
• 四、共阻抗耦合 • 共阻抗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有公共阻 抗时,一个电路中的电流变化在公共阻抗上产生 的电压。这个电压会影响与公共阻抗相连的其它 电路的工作,成为其干扰电压。 共阻抗耦合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电源内阻抗的耦合干扰 2.公共地线耦合干扰 3.输出阻抗耦合干扰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通信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无线通信的特性,各种干扰也在不断出现。

干扰可能会极大地影响通信质量,并给用户带来不便。

因此,了解无线通信中的干扰及其抗干扰技术显得十分重要。

I. 干扰的类型1. 自然干扰- 天气因素影响- 地形地貌限制- 大气层的折射与散射2. 人为干扰- 其他无线设备的干扰- 电磁辐射的干扰- 电源干扰II. 干扰对无线通信的影响1. 通信质量下降2. 数据传输错误率增加3. 通信距离缩短4. 通信速率下降III. 抗干扰技术的分类1. 基于信号处理的技术- 频率选择性技术- 码分多址技术- 时分多址技术- 空分复用技术2. 基于调制解调技术- 抗抖动技术- 补偿失真技术3. 空间分集技术- 均衡技术- 多径衰落技术4. 智能天线技术- 波束赋形技术- 阵列信号处理技术IV. 抗干扰技术的实施步骤1. 识别干扰源- 使用干扰扫描仪逐一扫描频段- 利用无线接收机和频谱分析仪进行干扰特点分析2. 分析干扰特点- 干扰频段、干扰信号类型、干扰强度等3. 选择合适的抗干扰技术- 根据干扰的类型和特点选择相应的抗干扰技术4. 实施抗干扰技术- 进行信号处理或调制解调技术的配置与调整- 部署空间分集或智能天线等技术5. 测试与优化- 对实施后的抗干扰技术进行测试与优化- 监测通信质量,进行必要的调整结论:无线通信中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合理的抗干扰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因此,在实施无线通信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干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抗干扰措施,以提高通信质量和用户体验。

抗干扰技术名词解释

抗干扰技术名词解释

抗干扰技术名词解释抗干扰技术名词解释【引言】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各种无线设备和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频繁的干扰问题。

为了确保信息传输和通信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抗干扰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抗干扰技术进行全面解析,从定义、分类、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领域的相关知识。

【主体部分】1. 定义抗干扰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减弱或抵消外界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它主要通过在设计、制造和运行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系统能够在噪声干扰和有害信号的影响下,仍能正常工作并输出可靠的结果。

2. 分类抗干扰技术可根据应用领域、干扰源的性质和干扰的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通信领域的抗干扰技术、电磁兼容性领域的抗干扰技术和电力系统领域的抗干扰技术。

根据干扰源的性质可分为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

根据干扰的程度可分为强干扰和弱干扰。

不同分类下的抗干扰技术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方法。

3. 应用抗干扰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航空航天、电力、医疗、交通等领域。

其中在通信领域尤为重要。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无线设备的频谱资源紧张,干扰问题日益突出。

抗干扰技术通过筛选编码技术、调制技术、多址技术等手段,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并实现可靠的通信。

4. 技术手段为了实现抗干扰的目标,抗干扰技术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其中包括:- 频谱分析与抑制技术:通过分析干扰信号的频谱特性,采取相应的抑制措施,提高系统对干扰的抵抗能力。

- 滤波器设计技术: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滤除干扰信号,以减小对系统的影响。

- 编码与解码技术:采用差错编码技术,增加冗余信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能。

- 多址技术:在多用户接入的情况下,通过分配不同的码片序列,实现用户之间的区分和抗干扰。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抗干扰技术对于信息传输和通信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抗干扰技术及举例

抗干扰技术及举例

2. 印制板的地线布置
图 10.9 导线的长度宽度与电流关系
图10.10 芯片的布置
五、 屏蔽 用金属外壳将整机或部分元器件包围起来, 再将金属外 壳接地, 就能起到屏蔽的作用, 对于各种通过电磁感应引起的 干扰特别有效。 屏蔽外壳的接地点要与系统的信号参考点 相接,而且只能单点接地, 所有具有同参考点的电路必须装在 同一屏蔽盒内。如有引出线, 应采用屏蔽线, 其屏蔽层应和外 壳在同一点接系统参考点。参考点不同的系统应分别屏蔽, 不可共处一个屏蔽盒内。
第10章 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章
10.1 干扰源及其分类 10.2 干扰对单片机系统的影响 干扰对单片机系统的影响 10.3 硬件抗干扰技术 硬件抗干扰技术 10.4 软件抗干扰技术 10.5 数字滤波
10.1 干扰源及其分类
一、 干扰的含义
所谓干扰, 一般是指有用信号以外的噪声, 在信号输入、 所谓干扰, 一般是指有用信号以外的噪声, 在信号输入、 传输和输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有害的电气变化现象。 传输和输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有害的电气变化现象。这些变 化迫使信号的传输值、 指示值或输出值出现误差, 出现假像。 化迫使信号的传输值、 指示值或输出值出现误差 出现假像。 干扰对电路的影响, 轻则降低信号的质量, 干扰对电路的影响 轻则降低信号的质量 影响系统的稳
长线传输光电耦合浮置处理
图 10.6 可控硅感性负载开关电路
继电器隔离
脉冲变压器隔离法 脉冲变压器隔离法传递脉冲输入/输出信号时,不能传递直流分量。
对于一般的交流信号,可以用普通变压器实现隔离。
交流信号的幅度检测
二、 硬件滤波电路
图 10.7 四种滤波器的结构图
过压保护电路 三、 过压保护电路 在输入通道上采用一定的过压保护电路, 以防引入高压, 损坏系统电路。 过压保护电路由限流电阻和稳压管组成, 稳压值以略高于最高传送信号电压为宜。对于微弱信号 (0.2 V 以下), 采用两支反并联的二极管, 也可起到过压 保护作用。

抗干扰措施方案

抗干扰措施方案

抗干扰措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也带来了电子设备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

电磁干扰、无线干扰、电压干扰等多种干扰形式导致了各种设备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本文主要针对各类电子设备可能遇到的干扰形式,提出一套综合的抗干扰措施方案,以期为相关行业及企业提供参考。

二、干扰形式及影响1. 电磁干扰:主要来自电磁波的辐射,包括天线、电缆等设备的辐射,会干扰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严重时甚至导致设备损坏。

2. 无线干扰:来源于无线通信设备、无线局域网络等,会导致设备之间信号受到干扰,影响通信稳定性。

3. 电压干扰:电源波动、瞬态电压等引起的电压干扰会导致设备异常工作,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及性能。

4. 其他干扰形式:包括热噪声、射频噪声等,也会对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

三、抗干扰措施1. 设备接地:合理、有效的接地是抗干扰的基础。

通过将设备接地,能够有效减小电磁干扰的影响,提高设备抗干扰能力。

2. 屏蔽技术:对于容易受到外部电磁干扰的设备,采用屏蔽技术是非常有效的抗干扰手段。

采用屏蔽技术可以减小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3. 滤波器:在电源线路上设置滤波器,可以有效地减小电压干扰的影响,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4. 设备间距离隔离:对于临近设备之间相互干扰严重的情况,可以通过增加设备间的距离,减小干扰效应来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5. 信号调度:对于无线通信设备,通过合理的信号调度技术,可以有效减小设备之间的干扰,提高通信质量。

6. 设备技术升级:不断升级设备的技术水平,采用新型的抗干扰技术,是长远保证设备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四、抗干扰措施方案实施1. 了解干扰:对于设备可能遇到的各种干扰形式及其影响进行充分了解。

2. 选用合适设备:在采购设备时,应选择抗干扰性能较好的设备。

3. 定期维护: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提高抗干扰能力。

抗干扰技术

抗干扰技术

接地
1、浮点接地 2、单点接地 3、多点接地 4、混合接地

浮点接地

特点:电路或设备的接地面不与大地相连,系统 不受大地电流的影响,内部器件不会因高电压感 应而击穿。其结构简单,在低频时可采用。
单点接地

单点接地,通常在低频时采用,有并联式和串联式两种连接方式。 (a)并联单点接地,如图各电 路的电位: 优点:各设备的电位仅与各自 的电流和地线电阻有关,不受 其他设备的影响,可防止各设 备之间相互干扰和地回路的干 扰。 缺点:若设备很多,需要很多 根地线,使接地导线加长,阻 抗增大,还会出现各接地导线 间的相互耦合,不适用于高频。

隔离
1.光电隔离 2.变压器隔离 3.继电器隔离
光电隔离
光电耦合器以光作为媒介在隔离的两 端传输信号,由于它靠光耦合来传输信 息,信息不受电磁场的干扰,因而其构 成的电路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性能。
变压器隔离
隔离变压器
能阻断交流信 号中的直流干 扰,抑制低频 干扰信号。通 过它可以把模 拟地和数字地 断开。
继电器隔离

继电器线圈和触 点仅有机械上的 联系,而没有直 接的电的联系, 因此可利用继电 器线圈接收电信 号,而利用其触 点控制和传输电 信号,从而可实 现强电和弱电的 隔离。
滤波
滤波是抑制干扰传导的另一种重要方法。由 于干扰源发出的电磁干扰频谱往往比要接收 的信号频谱宽得多,因而当接收器接收有用 信号时,也会接收到那些不希望有的干扰。 滤波器允许有用信号的频率分量通过, 同时 阻止其他干扰频率分量通过。

滤波器的分类
1、反射式滤波器 2、损耗滤波器 3、有源滤波器

反射式滤波器

1、反射式滤波器:由电感和电容组成,利用反射或 旁路,使干扰信号不能通过。 ①、低通滤波器,使低频信号通过,高频信号衰减。 ②、高通滤波器:抑制低频干扰信号 ③、带通滤波器:只允许某一频率范围内的信号通过。 ④、带阻滤波器,只抑制某一频率范围内的干扰信号 通过。

抗干扰技术专业知识

抗干扰技术专业知识

U c1
RC RC Zc3
U cm
RC Zc3
U cm
Us
CMRR 20 lg Ucm 20 lg
Zc3
Un
Z s1 Z1
Zs2 Z2
RC
Zs IC
Z s1
I1
A R1 模
Zs2
I2
B
Ri
拟 地
R2
ZC2 RC
ZC3
U cm
3.2.3 长线传播干扰旳克制
采用终端阻抗匹配或始端阻抗匹配,能够消除 长线传播中旳波反射或者把它克制到最低程度。
(3)使用双积分式A/D转换器
双积分式A/D能够有效地克服工频干扰以及对称干 扰旳影响。
(4)选用高抗干扰性旳元器件 (5)供电技术与阻抗匹配技术
3.2.2 共模干扰旳克制
共模干扰是主要旳干扰类型 原因:不同地旳共模电压;模拟信号系统对地旳漏阻抗
1.隔离技术 利用变压器隔离或光电隔离器件把信号侧与输入侧隔
双绞线
放大器
调制
Us
U cm
解调
计算 机系

(2)光电隔离
将测量信号由电压-频率转换为脉冲信号,可采用光电
隔离。是一种十分理想旳隔离器件,将输入信号旳 大小转化为光信号旳强弱,控制输出信号旳大小。 用于传递模拟信号旳光电隔离器件目前有了较多旳 应用。
R
放大器
双绞线
Us
C
信号接受端 A/D
U cm
(3)浮地屏蔽 采用浮地与屏蔽措施能够使模拟地浮空,提升整个回路对
1.单端输入:一种输入信号, 地端为参照电压;
共模干扰电压经输入回路 在信号源内阻上产生旳 串模干扰电压为: Zs是信号源内阻,Zi是 输入阻抗 结论:提升系统输入回路 旳输入阻抗,有利于提 升系统旳抗共模干扰能 力。

抗干扰技术

抗干扰技术

+Q
A
+Q A
B +Q
A
B
图6-2-2 静电屏蔽原理图
静电屏蔽可以防止静电耦合干扰,用它可 静电屏蔽可以防止静电耦合干扰, 消除或削弱两电路之间由于寄生分布电容耦 合而产生的干扰。 合而产生的干扰。 在电源变压器的原边与副边绕组之间, 在电源变压器的原边与副边绕组之间, 插入一个梳齿形导体,并将其接地, 插入一个梳齿形导体,并将其接地,以此来 防止两绕组之间的静电耦合,这是静电屏蔽 防止两绕组之间的静电耦合, 的典型应用之一。 的典型应用之一。
三、常用抗干扰技术
1、屏蔽技术
A、静电屏蔽 静电屏蔽 由静电学可知, 由静电学可知,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内 部无电力线, 即各点等电位。 部无电力线, 即各点等电位。利用金属导体的这一 性质,并加上接地措施, 性质,并加上接地措施, 则静电场的电力线就在接 地金属导体处中断,从而起到隔离电场的作用。 地金属导体处中断,从而起到隔离电场的作用。如 所示。 图6-2-2所示。
图6-2-5
单级电路一点接地方式
★系统一点接地
对于一个包括传感器(信号源) 对于一个包括传感器(信号源)和测量装置的检 测系统,也应考虑一点接地。如图6 所示。 测系统,也应考虑一点接地。如图6-2-6所示。图(a) 采用两点接地, 采用两点接地,因地电位差产生的共模电压的电流要 流经信号零线,转换为差模干扰,造成严重影响。 流经信号零线,转换为差模干扰,造成严重影响。图 (b)中改为在信号源处一点接地 中改为在信号源处一点接地, (b)中改为在信号源处一点接地,干扰信号流经屏蔽层 而且主要是容性漏电流,影响很小。 而且主要是容性漏电流,影响很小。
驱动屏蔽 D、驱动屏蔽
驱动屏蔽又称“电位跟踪屏蔽” 驱动屏蔽又称“电位跟踪屏蔽”,就是用被屏蔽导 体的电位通过1∶1电压跟随器来驱动屏蔽导体的电位, 1∶1电压跟随器来驱动屏蔽导体的电位 体的电位通过1∶1电压跟随器来驱动屏蔽导体的电位, 其原理如图6 所示。 1∶1电压跟随器是理想的 电压跟随器是理想的, 其原理如图6-2-4所示。若1∶1电压跟随器是理想的,则 导体B与屏蔽层C二者等电位,于是在二者之间无电力线, 导体B与屏蔽层C二者等电位,于是在二者之间无电力线, 各点等电位。 这说明, 噪声源导体A 各点等电位。 这说明, 噪声源导体A的电场影响不到导 尽管导体B与屏蔽层C之间有寄生电容存在,但因B 体B。尽管导体B与屏蔽层C之间有寄生电容存在,但因B 等电位,故此寄生电容不起作用。 与C等电位,故此寄生电容不起作用。 因此驱动屏蔽能 有效地抑制通过寄生电容的耦合干扰。 有效地抑制通过寄生电容的耦合干扰。

抗干扰技术

抗干扰技术

抗干扰技术•定义:抗干扰技术就是研究干扰的产生根源、干扰的传播方式和避免被干扰的措施(对抗)等问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中,既要避免被外界干扰,也要考虑系统自身的内部相互干扰,同时还要防止对环境的干扰污染。

国家标准中规定了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参数指标。

•外部干扰由使用条件和外部坏境因素决定。

外部坏境有:天电干扰(雷电或大气电离作用以及其他气象引起的干扰电波)天体干扰(太阳和其他星球辐射的电磁波)电气设备的干扰(广播电台或通讯发射台发出的电磁波)瞬变过程的设备也会产生较大的干扰(荧光灯、开关等)内部干扰则是由系统的结构布局、制造工艺所引入的有: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引起的耦合感应元器件产生的噪声多点接地造成的点位差引入的干扰等等•传播途径静电耦合:磁场耦合:公共阻抗耦合:发生在两个电路的电流流经一个公共阻抗时,一个电路在该阻抗上的电压降会影响到另一个电路,从而产生干扰噪声的影响•串模干扰的抑制串模干扰是指叠加在被测信号上的干扰噪声机干扰串联在信号源回路中方法是:采用双绞线和滤波器两种措施双绞线:两根互相绝缘的导线扭绞缠绕组成,为了增强抗干扰能力,可在双绞线的外面加上金属编织或护套形成屏蔽双绞线引入滤波电路•共模干扰的抑制共模干扰是指计算机控制系统输入通道中信号放大器两个输入端上共有的干扰电压方法:采用变压器来隔离“模拟地”和”数字地•长线传输干扰的抑制方法:始端阻抗匹配•抗干扰的措施:提高抗干扰的措施最理想的方法是抑制干扰源,使其不向外产生干扰或将其干扰影响限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由于车间现场干扰源的复杂性,要想对所有的干扰源都作到使其不向外产生干扰,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另外,来自于电网和外界环境的干扰,机电一体化产品用户环境的干扰源也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在产品开发和应用中,除了对一些重要的干扰源,主要是对被直接控制的对象上的一些干扰源进行抑制外,更多的则是在产品内设法抑制外来干扰的影响,以保证系统可靠地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传感器系统中广泛地使用着各种半导体元器件, 而半导体材料在光线的作用下会激发出电子一空穴对, 使半导体元器件产生电势或引起电阻值的变化,从而 影响传感器电路的正常工作。 对于光的干扰,可以对半导体元器件采用光屏蔽 来抑制。
(4)湿度干扰 环境湿度的增大会使绝缘电阻下降、漏电流增加; 会使电介质的介电常数增加;会使吸潮的线圈膨胀等。 这样就会使电路参数变化,而影响传感器电路正常工 作。 对于湿度变化的影响,通常需要采取防潮措施, 如浸漆、环氧树脂或硅橡胶封灌等。
二、噪声的耦合方式
耦合方式指噪声进入电路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电容性耦合
电容性耦合又称静电耦合。一般测量电路的容 性耦合如图6-4所示。 A为干扰导体,它具有的电压为EN ,Cm 为两个电 路之间的寄生电容,Zi为测量电路的输入阻抗。Zi上 的干扰电压UN为 :
容性耦合等效电路
j C Z U Z 1 j C Z
图6-8 输出阻抗引起的共阻抗干扰
Z //( Z Z ) //( Z Z ) Z U U Z Z Z //( Z Z ) //( Z Z ) Z Z Z U 4Z
S O L O L L B O L S O L O L O L S A O
A
减小输出阻抗ZS,可减小干扰电压ΔUB 。
②射频噪声
高频率感应加热、高频焊接等工业电子设备以及广
播、电视、雷达及通讯设备等通过辐射或通过电源线会
给附近的传感器电路带来干扰。
③电子开关
由于电路通断的速度极快,使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在一定电路参数条件下,电子开关的通断还会带来相应
发生急剧的变化,形成冲击脉冲,从而成为噪声干扰源。 的阻尼振荡,从而构成高频干扰源。
图6-5 互感耦合等效电路
IN为干扰电流,M为两电感间的互感,IN造成的干 扰电压UN为:
U jM I
N
N
干扰电压UN与干扰源的频率ω、互感M及干扰电流IN
成正比;干扰电压是与信号线串联的。减弱UN的主要途
径是减小互感M值。
(3)共阻抗耦合
共阻抗耦合是由于几个电路之间有公共阻抗,当 一个电路中有电流流过时,在公共阻抗上产生一个压 降UN ,这一压降UN 对其他与公共阻抗相连的电路形成 干扰。
N
图6-9 漏电耦合等效电路
漏电耦合形成干扰,经常发生在以下一些场合: ①检测较高的直流电压时,被测电压通过绝缘电阻 向检测器输入电路漏电; ②在传感器系统附近有较高的直流电流,电压源通 过绝缘电阻向传感器输入电路漏电;
③有高输入阻抗的直流放大器,因为输入阻抗Zi取
值很大,其引入的干扰电压UN的数值就大。
(5)传导耦合 传导耦合是指经导线检拾到噪声,再经它传输 到噪声接收电路而形成干扰的噪声耦合方式。 最常见的是电源线经噪声环境,它把交变电磁 场感应到电源回路中而形成感应电势,再经这条电
散粒噪声值与直流电流的平方根成正比。设计 时,降低直流电流有利于降低散粒噪声。
③接触噪声 接触噪声是由两种材料之间不完全接触,从而形 成电导率的起伏而产生的。它发生在两个导体连接的 地方,如继电器的接点、电位器的滑动触点等。 接触噪声正比于直流电流;其功率密度正比于频 率 f 的倒数。 在低频电路中,接触噪声是重要的噪声源。
干扰:影响测量结果的各种无用信号。
干扰三要素:噪声源、对噪声敏感的接收电路和噪
声源到接收电路的耦合通道。
图6-1 干扰三要素的联系
§1
干扰分析
一、干扰源
1、干扰的类型 根据产生干扰的物理原因,干扰可以分为如下几 种类型:
(1)机械干扰
机械干扰是指由于机械的振动或冲击,使传感器 系统的敏感和转换元件发生振动、变形,使连接导线 发生位移等,这些都将影响传感器电路的正常工作。
(3)从干扰出现的区域分类
1)内部干扰
来自传感器内部的干扰称为内部干扰。
如电路的过渡过程、交叉电路、寄生反馈、内部 电磁场等引起的干扰,都属于内部干扰。 2)外部干扰 来自传感器电路外部的干扰称为外部干扰。 如电网电压波动、电磁辐射、高压电源漏电等, 都属于外部干扰。
(4)从干扰对电路作用的形式分类
对于机械干扰,主要是采取减振措施来解决。
(2)热干扰
设备和元件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所引起的温度波 动和环境温度的变化等会引起传感器电路元件参数发 生变化,或产生附加的热电势等,从而影响传感器电
路的正常工作。
对于热干扰,工程上通常采取的抑制方法有热屏 蔽、恒温措施、对称平衡结构、温度补偿技术等。
(3)光干扰
3)自然噪声源和放电噪声
自然噪声主要指雷电形成的放电现象。
放电现象的起因不仅是雷电,还有各种电气设备所
造成的,主要放电现象有:
①电晕放电
电晕放电主要来自高压输电线,具有间歇性质,产 生脉冲电流,而且随着电晕的放电过程还会出现高频振 荡,从而形成噪声干扰。
②火花放电 自然界的雷电、电机整流子炭刷上的电火花、接 触器、继电器接点在闭合和断开时的电火花,电加工 过程的电火花以及高压器件由于绝缘不良引起的闪烁 放电等都是火花放电现象。 火花放电噪声可以通过直接辐射和电源电路向外 传播,它可以在低频到高频范围内造成干扰。 ③放电管放电 放电管放电属于辉光放电或弧光放电。通常放电 管具有负阻特性,所以和外电路连接时很容易引起振 荡,此振荡频率可达很高,它将造成对附近电路的干 扰。
2)共模干扰
共模干扰又称共态干扰、同相干扰、对地干扰及 纵向干扰。它虽不直接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但当信 号输入电路不对称时,它会转化为差模干扰,进而对 测量产生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共模干扰电压一般比较大, 而且其耦合机理和耦合电路不易搞清楚,所以共模干 扰对测量的影响更为严重。 造成共模干扰的原因很多,如传感器电路两点接 地,其地电位差所造成的干扰;几部分电路之间的公 共阻抗所造成的干扰;电源变压器原边绕组与副边绕 组之间的分布电容耦合所造成的干扰等。
(2)从干扰的表现形式分类 1)规则干扰
干扰的出现形式有一定的规律,如电源的波纹、 放大器的自激振荡等形成的干扰,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2)不规则干扰 干扰的出现形式是不规则的,如某些元器件,它 的额定值和特性随使用条件而变,由它引起的干扰是 不规则的。 3)随机干扰
干扰的出现具有随机性质,如接触不良,空间电 磁耦合等引起的干扰都是随机的。
1)差模干扰 差模干扰又称串模干扰、串联干扰、横向干扰、 正态干扰等。差模干扰和有用信号叠加起来直接作用 于输入端,所以它直接影响到测量结果。 差模干扰可用两种形式表示。其中UN、IN分别表示 干扰电压和干扰电流,ZN表示干扰源等效电阻。
(a)串联电压源形式
(b)并联电流源形式
图6-2差模干扰等效电路
cm cd
Ucm--实际的共模干扰电压
Ucd--共模干扰电压转换成的差模干扰电压
共模干扰抑制比也可以定义为差模增益与共模增
益之比,表达式为 :
K (dB) CMRR 20 lg K
d m
Kd--差模增益 Km--共模增益
共模干扰抑制比是传感器电路对共模干扰抑制能
力的量度,CMRR越大,说明抑制共模干扰的能力越 强。 设计时,应尽可能降低对干扰信号的灵敏度。
现在电阻两端的噪声电压称为热噪声,它决定了电路
中噪声的下限。
热噪声电压与热力学温度、带宽和电阻值的平方
根成比例。设计时减小电阻值、带宽和降低电阻的使
用温度有利于降低热噪声。
②散粒噪声
散粒噪声存在于电子管和半导体两种元器件中。
在电子管里,散粒噪声来自阴极电子的随机发
射; 在半导体内,散粒噪声是通过晶体管基区载流 子的随机扩散以及电子-空穴对的随机发生及其复合 形成的。
当传感器系统的信号电路有几路负载时,任何
一个负载的变化都会通过输出阻抗的共阻抗耦合而
影响其他输出电路。 图6-8为具有三路输出的例子,每路负载都与电 路匹配,即ZL=ZO+ZS,Zo为输出线路阻抗,ZO为电路 的输出阻抗。一般能满足ZO>>ZS,所以ZL≈ZO。 设输出电路A产生电压波动ΔUA ,它在负载B上 将引起ΔUB电压变化, ΔUB值为:
主要产生在下述几种情况:
①电源内阻抗的共阻抗耦合
当用一个电源对几个电子线路或传感器供电时, 高电平电路或大电流的输出电流流经电源,由于电源 内阻抗Zi的存在,在Zi上的压降就转换为干扰电压UN, 造成对其他电路的干扰。
图6-6 电源内阻抗耦合干扰
设计时,应采用内阻低的电源。
②公共地线的耦合
在传感器电路的公共地线上,有各种信号电流流
号检测,需要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很高,这对抑制干扰
是不利的。 因此,在设计传感器电路时,应兼顾信号
检测和抑制干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2)互感耦合
互感耦合又称电磁耦合。这种干扰耦合方式, 多发生在两根导线在较长一段区间平行架设,动力 线或强信号线成为干扰源;在传感器电路内部的线 圈 或 变 压 器 漏 磁 也 成 为 邻 近 电 路 的干扰源。
下图为一般情况下共模干扰电压的等效电路,其
中US 为信号电压,UN 为干扰电压,RL 为负载,Z1 、Z2 为两信号线上的阻抗。
图6-3 共模干扰等效电路
3)共模干扰抑制比
共模干扰抑制比:作用于传感器电路的共模干扰信
号与这个共模干扰信号转换为差模干扰信号之比。
通常以对数形式表示:
U (dB) CMRR 20 lg U
过。由于地线本身具有一定的阻抗,在其上必然形成
压降,该压降就形成对有关电路的干扰电压,如图67所示。 r3为地线电阻,Kl、K2为电压放大级,它的电流i3 较大,UN=i3r3,对Kl、K2两级形成干扰。 设计时,应避免采用公用地线,而采用各电路在 一点接地。
图6-7 地线阻抗耦合干扰
Hale Waihona Puke ③信号输出电路的相互干扰m i N m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