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颜港中心小学二上《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优课)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厘米单位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进行简单的测量。
2. 学生能够用厘米单位来量长度,掌握读数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厘米单位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用厘米单位量长度;3. 用厘米单位进行简单的数量加减运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8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印有几段直线的图片,请学生猜测这些直线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然后,教师出示厘米尺,让学生自己测量厘米尺的长度,并向全班汇报测量结果。
2. 认识厘米单位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厘米单位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并通过实物或幻灯片等视觉形态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厘米单位的大小和其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比较。
3. 用厘米单位量长度(12分钟)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些物品,比如书、铅笔、橡皮等,并让学生使用厘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亲手感受厘米单位的具体意义和测量方法。
4. 用厘米单位进行简单的数量加减运算(20分钟)教师向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加减练习题,比如:(1)小明的房间长1米96厘米,小区篮球场长150米,哪个更长?(2)小强买了3条绸缎,每条长2米50厘米,这3条绸缎总长度是多少?等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抛硬币、掷骰子等游戏方式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厘米单位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5. 总结(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使用厘米单位有什么优点?”然后,请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厘米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能够熟练使用厘米单位进行长度的量化和加减运算。
同时,还能够领会到“度量衡”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实际用处。
人教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材分析】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对于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是首次接触,因此会觉得陌生而又抽象。
教学时要利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让学生猜谜语:站着一尺高,躺下一尺阔,我来告诉你,你也猜不着。
学生思考后共同找到谜底,就是尺子。
师:你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通过提问加深对尺子的印象,同时提高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兴趣。
出示尺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尺子上面都有什么。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二、探究新知观察尺子,认识刻度1.出示例2,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直观感知1厘米。
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学生拿出尺子,伸出小手,感知1厘米的长度。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能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灵活选择测量工具。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准备:直尺、绳子、线等测量工具3.教学场地:教室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根绳子,引导学生观察绳子的长度,提问:你们知道这根绳子有多长吗?(二)探究厘米的含义1.教师出示1厘米的长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3.教师出示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引导学生发现直尺上的1厘米。
4.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如手指甲、笔尖等。
(三)学习用厘米量物体长度1.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如书本,提问:你们知道这本书有多长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书本的长度。
3.教师示范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强调测量时要将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即为物体的长度。
4.学生分组练习用直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如铅笔、橡皮等。
(四)拓展活动1.教师出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如绳子、线等,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交流测量结果。
(五)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五、课后作业1.观察家里的物体,用厘米为单位测量它们的长度,记录下来。
2.和家长一起用厘米为单位测量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交流测量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物体长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度单位,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年数学上:《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学设计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二年数学上:《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学设计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
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皮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
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大小回形针、硬币等量出扶手的长度)师:谁愿意大声告诉大家你量得扶手有多长?生:我量得扶手有三张纸条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四个1角硬币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两个大回形针短一点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三个小回形针长一点。
师: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二)质疑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认识厘米(一)认识尺子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
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师:对,有数。
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理解厘米的概念及使用方法。
2.能够用厘米尺量取物体的长度、宽度等。
3.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技能。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正确理解厘米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厘米尺量取物体的长度、宽度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支10cm的扁尺。
2.准备一些物体,如铅笔、书、纸张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与学生谈论平时遇到的测量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呢?”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我们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3.引导学生思考,找出物体长度的一种单位,解释厘米的概念:“老师用一根很长的尺来测量物体,要么太长,要么太短,不方便记忆。
所以,我们引进了一种新的单位,厘米,厘米是尺的一百分之一、”4. 出示一张10cm的扁尺:“这是一把厘米尺,我们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Step 2 认识和使用厘米尺1.让学生观察和握持一下扁尺,感受它的特点。
2.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段线段,然后把扁尺放在线段上,指导学生用厘米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3.让学生轮流来测量其他的线段,老师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测量结果,如“这个线段长了5个厘米”、“那个线段短了3个厘米”等。
4.老师给出多个物体,要求学生用厘米尺测量其长度、宽度等。
Step 3 回顾巩固1.以游戏的形式复习课上学习的知识,例如“猜一猜,桌子的长度是多少个厘米?”。
2.分组比赛:将一些小物品放在桌子上,要求学生估计这些物品的长度,并写下自己的答案。
然后用厘米尺测量每个物品的实际长度,与估计结果比较,看哪组估计的最准确。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提供一些家居用品的图片,要求学生用厘米尺测量其长度,并写下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厘米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从而巩固和深化学生的理解。
同时通过游戏和比赛等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趣味性,使学生更加活跃和积极。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主备人: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认识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能力和主动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直尺一把,一枚一角的硬币,长方形卡片,图钉
教学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探究学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古时候,有一位父亲想给儿子做身新衣服,于是就带着儿子去找裁缝。他告诉裁缝,他儿子的上身长5拃,于是裁缝就按照那位父亲说的开始做衣服。衣服做好了,父亲带着儿子来试穿,却发现,衣服小了好多。他们怀疑是裁缝偷工减料,想找裁缝理论,可裁缝却一脸委屈的说,我是按照您说的5拃来做的啊。都是5拃,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原来啊是因为他们手的大小不一样,裁缝的手比父亲的小,所以拃的长度也不一样。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我们该怎么做呢?
教学例3(量一量):
学生动手量一量,教师从旁指导,是学生体会量的过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根据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再次体验用刻度尺两物体长度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厘米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厘米?2. 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个书本有多长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呢?”以此引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新知1. 介绍厘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方式,如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告诉学生这就是一厘米。
然后让学生自己用手比划一下一厘米的长度。
-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比如铅笔、橡皮等,让学生感知一厘米的实际长度。
2. 教授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可以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尝试。
-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即从0刻度开始数,而不是从任意一个刻度开始数。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测量题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例如:“请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
”2. 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互相测量对方的手臂长度,增加课堂互动性。
(四)课堂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厘米的概念以及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日常物品,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学校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理解较慢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个别辅导。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经典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经典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思路: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
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
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
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
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课时
分配
1课时
教学流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米请同学们猜猜1米有多长,用手势比画。
(2)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3)体验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
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年级数学上:《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案二年级数学测量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案二年级数学测量长度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厘米单位,并能够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认识厘米单位。
2. 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厘米尺、多个物体。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1. 让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并询问他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提到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出示一个厘米尺示例,介绍尺子上的刻度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厘米。
并辅以示例让学生了解一厘米是多长。
Step 2: 认识厘米单位1. 出示几个示例物体,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并告诉他们要用厘米来表示。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个尺子上相邻刻度之间的差是1厘米,理解厘米的定义。
3. 强调1厘米是很短的长度,可以用于测量小物体,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引导学生反思:如果要测量大一点的物体的长度,是否还能使用厘米单位来表示呢?Step 3: 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1. 准备多个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分别使用厘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归纳总结尺子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对准物体的一端,读对应刻度上的数字。
Step 4: 拓展应用1. 出示几个情境图片,如测量书架的高度、桌子的长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讨论,思考其他可以用厘米单位测量长度的实际情境,并和全班分享自己的想法。
Step 5: 总结与评价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厘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并且有具体的表示方法。
2. 对学生的发言和表现进行评价,并提醒学生再课外的实际生活中多加利用所学知识。
Step 6: 作业布置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找出3个身边的物体,使用厘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写出测量结果。
数学课题二年级《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设计 (1)
《理解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设计设计意图:一、通过情境激趣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趣导入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问题导航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求知欲望,明确学习目标。
三、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1)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告诉学生一大个就是1厘米,学生慢慢发现每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1厘米有多长,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2)建立1厘米的表现,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如: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确宽度、图钉的长度等,;还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建立几厘米,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
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哪是3厘米,从哪是4厘米。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有的学生是数有几个大格,有的学生发现用计算的方法。
再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有利于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也提高了学生的估测意识。
(4)测量纸条的长度,学生提前预习过,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没有出现其他的量法。
在这种情况下,我出了一道题,一把残缺的尺子怎样去测量。
来测量熟悉物体(课本、本子等)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
四、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建立多种1厘米的物体表象,加深印象;在探究测量方法中发现两种测量方法,通过两种测量方法的对比进行优化。
五、巩固拓展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拓展题,让学生帮老师想办法量出手腕一圈的长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第一章:认识厘米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概念和意义。
使学生能够使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1.2 教学内容厘米的定义:厘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
厘米的符号:cm使用厘米进行测量:使用尺子或卷尺等工具,将物体的长度、宽度等测量出来,并用厘米作为单位表示。
1.3 教学步骤1. 引入厘米的概念,向学生解释厘米的定义和符号。
2. 展示一些物体,让学生用厘米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第二章:用厘米量长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厘米量长度的方法。
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进行准确的测量。
2.2 教学内容测量工具的选择:尺子、卷尺、直尺等。
测量方法的掌握:将测量工具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读取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的记录:用厘米作为单位表示测量结果。
2.3 教学步骤1. 介绍测量工具的选择,让学生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场景。
2. 演示测量长度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测量并记录长度。
第三章:用厘米量宽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用厘米量宽度。
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进行准确的测量。
3.2 教学内容测量宽度的方法: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将尺子与被测物体的宽度紧密接触,读取测量结果。
测量宽度的注意事项:保持测量工具的垂直度,避免误差。
3.3 教学步骤1. 引入宽度测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测量宽度的方法。
2. 演示测量宽度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测量并记录宽度。
第四章:用厘米量面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厘米量面积的方法。
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进行准确的测量。
4.2 教学内容测量工具的选择:尺子、卷尺等。
测量方法的掌握:测量长和宽,计算面积。
测量结果的记录:用平方厘米作为单位表示测量结果。
4.3 教学步骤1. 介绍测量面积的工具选择,让学生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场景。
2. 演示测量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二年数学上:《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一、教学目标1.理解厘米的概念,学会使用厘米进行测量。
2.能够通过比较和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不同物体的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准确测量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探索厘米的概念和大小。
2.用厘米进行测量: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学会使用厘米进行测量。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认识厘米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测量这个书桌的长度?”2.引导学生思考,诱导他们可能用尺子来测量。
然后出示一把尺子,解释尺子上的刻度表示厘米。
3.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刻度,并指导他们认识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分发尺子给学生,让他们亲自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如课桌、椅子、书等。
第二步:使用厘米进行测量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比较长度,如何比较长度。
2.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并将其摆放在桌上。
3.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
4.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长度,询问哪个物体更长、更短。
5.让学生归纳总结,长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第三步:练习测量与判断1.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印有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2.分发卡片给学生,并让他们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然后记录在纸上。
3.让学生互相交换纸张,进行结果核对,看谁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4.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办法能够更准确地测量线段的长度。
第四步:实际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还能在哪些场景中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厘米测量身高、手臂等体长。
3.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量自己和同学的身高、手臂等体长,并记录在纸上。
4.引导学生比较这些体长的差异,了解不同人的身体特征。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厘米单位并学会使用厘米进行测量。
通过观察和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和比较,培养了学生准确测量的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厘米的意义,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年数学上《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测量长度
二年数学上《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测量长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正确理解厘米的概念,能够利用厘米进行长度的测量。
2. 学会使用尺子、直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3. 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厘米的概念。
2. 学生能够使用尺子、直尺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学课件、尺子、直尺、物品等。
2. 学生学习工具:铅笔、橡皮、作业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将一把尺子和几个物品放在课桌上,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尺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尺子是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短。
”2. 引入主题:教师出示一张有长度标注的图片,例如一张自行车或一张动物的图片,教师问:“你们知道这个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吗?我们应该如何测量它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 教学过程:教师拿起一根长度已知的物体,例如一个铅笔,将尺子靠近物体,示范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强调尺子的起点应与物体的一个端点对齐,然后按照单位刻度读出长度值。
4. 学生实践:将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根尺子和几个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自行使用尺子测量物品的长度,并使用厘米进行记录和表示。
5. 总结归纳: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并总结测量长度的关键步骤和要点,例如起点对齐、读取刻度、使用厘米表示等。
6. 拓展练习:教师出示几道测量长度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计算并回答。
7. 小结提醒: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课后继续练习。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二)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二)教学目标1.掌握厘米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熟练使用厘米量进行物体的测量;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和使用厘米量;2.对物体进行测量后能够通过计算得出正确的数值。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提高其观察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2.示范;3.练习;4.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通过问题引入课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厘米吗?如何用厘米量来测量物体的长度?”2.让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答案。
认识厘米(10分钟)1.带领学生认识什么是厘米,它的定义是“长度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
2.让学生感性认识厘米的大小,拿出一根厘米尺或者一张厘米格纸,让学生看一下长短之间的差别。
学习使用厘米量(20分钟)1.讲解使用厘米量的方法。
2.示范如何使用厘米量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练习。
练习(20分钟)1.让学生自己拿出一些物品进行测量,统计数据并填写到练习册上。
2.以小组形式对数据进行比较和讨论,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和补充。
实际应用(15分钟)1.让学生在校园内或生活中观察周围的物品并用厘米量进行测量。
2.让学生分析数据并总结结果,讨论测量结果的实际应用。
总结(5分钟)1.整理学生的思路和观点,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2.请几名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
家庭作业1.让学生回家继续使用厘米量测量周围的物品;2.让学生记录下测量结果,并在练习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3.强调学生注意安全,避免误伤他人或自己。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厘米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能够使用厘米量进行物体的测量,并通过计算得出正确的数值。
同时,本节课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了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参考教案二)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参考教案二)一、学习目标:1. 能够理解并掌握厘米的概念和用厘米量的方法;2. 能够正确使用厘米进行长度测量;3. 培养学生测量长度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习内容:1. 什么是厘米;2. 用厘米量;3. 初步测量。
三、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尺子、纸条、小石子等材料;2. 教师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
四、教学过程:1. 了解厘米1.1 师生互动:教师出示尺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学生回答:“这是尺子,可以用来测量长度。
”1.2 概念讲解:教师解释道:“尺子有厘米和毫米两种单位,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厘米。
”厘米是长度单位,简写为cm,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之一。
教师拿出一张A4纸,并在其边缘刻画刻度,让学生观察并交流,试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厘米、什么是刻度。
教师指导学生,先让学生读出纸条上每5个刻度为一组的数字,是5、10、15、20……等等,再让学生回答每个小刻度代表多少厘米,是1厘米的十分之一。
2. 用厘米量2.1 直线长度的测量:教师将一根笔直木板摆在桌面上,并用尺子测量其长度为30cm,之后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尺子测量。
教师示范后,让学生们进行跟随练习,使用尺子测量直线的长度,如桌面、图书的长度等等,并在空白纸上记录测量结果。
2.2 为不规则物体测量长度:教师集合几个尺子,让学生将其缠绕在不规则物体上,通过近似测量,得出物体长度,仍需记录测量结果。
3. 初步测量3.1 活动设计: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组选择一名队员,于规定时间内测量每个人身高,并记录测量结果。
3.2 学生自我思考:学生完成测量之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自行计算测量结果,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鉴别与分析各项数据规律。
五、课后练习:1. 选择题:1) 厘米简写为:A. CMB. mMC. MmD. M2) 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A. 1B. 10C. 100D. 10003) 下列哪些物体可以使用厘米进行测量:A. 书包B. 钢笔C. 聚乙烯D. 电视4) 春节的大红灯笼长度为30厘米,则大红灯笼长度为多少毫米:A. 3B. 300C. 3000D. 30000答案:1.A 2.B 3.A 4.B2. 初步测量:1) 王明身高1.50米,王飞身高1.48米,则两人身高之差为多少厘米?2) 张琳在班里排第12名,如果排名按身高从高到低排序,则她的名次会在几位之间?3) 如果小明的身高是150厘米,小华的身高是1.42米,则两人身高之差是多少厘米?答案:1.2 2.10 3.8六、教学反思:这堂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厘米及其用量,并且初步体验测量的过程。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厘米,并能正确使用厘米单位进行测量。
2.培养学生测量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线段,如5cm、10cm、15cm等,并用彩色油漆做标记。
2.运动场地或教室内标有不同长度的线段并分别做标记。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观察学生周围的物体,问学生他们见到过什么有长度的东西?2.引导学生说出一些物体的长度,如铅笔、课本、椅子等,并问这些物体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第二步:呈现新课(10分钟)1.出示一条长长的线段,并问学生这条线段是多长?2.引导学生发现线段上的刻度,提醒学生这是用来测量长度的刻度。
3.介绍厘米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解释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第三步:讨论与实践(30分钟)1.分发准备好的不同长度的线段,并要求学生配对测量并记录线段的长度。
2.让学生互相检查对方的测量结果,讨论出现不一致的原因,并找出正确的长度。
3.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测量的方法,并记录在黑板上。
4.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测量其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5.每个小组轮流报告他们测量的物体的长度和测量方法。
第四步:巩固与拓展(30分钟)1. 提问:如果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那么他的周长是多少?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
2. 引导学生回答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四条边的长度之和,即40cm。
3. 提问:如果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cm和5cm,那么他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
4. 引导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即周长为26cm,面积为40cm²。
5. 提问:如果一个圆的直径是7cm,那么他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
6. 引导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即周长为22cm,面积为38.5cm²。
第五步:小结与延伸(10分钟)1.请学生总结使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记录在黑板上。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1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讨论:(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任何一个顶点,向和这个点不相邻的那两个点画两条直线,可以把一个五边形分成3个三角形。
认
识厘米、用厘米量
江苏省常熟市颜港中心小学王映钰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0~11页例1~例3。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正确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限整厘
米);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及估算能力。
教具、学具:学生尺、纸条(5厘米和10厘米)、神奇宝贝的贴纸、橡皮、铅笔、软尺、米尺、钢皮尺、卷尺、表格、白纸、图钉、剪刀、水彩笔、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6人一组,选出一名组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首先来观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1)问: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裁缝在给小朋友量尺寸做衣服;老师在给小朋友
量身高;木匠师傅在量课桌的长)。
问:他们是用什么来量的?(尺)对了,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要用什么来量?(尺)
(2)尺的种类有很多。
(出示:软尺、钢皮尺、卷尺、米尺……)逐一介绍一下名称。
但我们最常用的尺是这把米尺。
2、出示米尺的一部分(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小朋友用的尺也是米尺的一部分)
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讨论)
(1)交流:尺上有数字(从0开始);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cm。
(2)师讲解: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字,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0刻度。
下面写1的刻度线叫1刻度。
那么,下面写3的刻度线叫几刻度呢?
(3)练习(用手指着尺上的数字,任意地再说出其他5个刻度)
(4)师:刚才小朋友说尺上还有cm。
{板书:cm } 。
cm是厘米的英文缩写,
{板书:厘米}。
而厘米就是人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常用它来作单位的。
今天王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一下厘米。
{补充板书:认识厘米}
二、展开
1、认识1厘米
(1)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呢?告诉小朋友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那1刻度到几刻度之间也是一厘米呢?3刻度到几刻度之间也是一厘米吗?6刻度到7刻度之间是多长呢?(重合演示)也是1厘米。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任选3个说一说。
(3)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哪一部分的长度都是1厘米?(大家都这么认为的吗?)
(4)得出:每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1厘米有多长?打开书本看一看,1厘米就这么长:
(2)取出宽是1厘米的硬纸板纸条,用这张纸条的宽和刚才这条1厘米长的线段去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长)。
那么这根纸条的宽是多少呢?(1厘米)
a、请用拇指和食指把纸条竖起来轻轻夹住,再把纸条轻轻抽出;
b、仔细观
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c、保持不动,再举起手来互相看一看。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再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5)再用硬纸板插进去校正一下。
(6)举例:想一想,你看到还有什么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牙齿、嘴唇、手指、图钉)
↓
(在小朋友的身上就有一把长约
1厘米的尺)
3、认识几厘米
师:小朋友已经找到了很多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也知道了1厘米就是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那么2 厘米就是从0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
3厘米就是从0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 5厘米呢? 8厘米呢?
得出:也就是说,量某一样物体的长度,从0刻度量到几刻度,它就是几厘米长。
4、练习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几厘米?(书上例图)问:这是什么?有多长?你怎么知道的?(从0刻度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5、如何量物体的长度
师:小朋友已经会看图说出物体的长度了,那么你们会用尺自己量出物体的长度吗?
(1)试着量一量刚才那根纸条的长是几厘米?
a、询问不同的答案,上来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方法(可能对齐尺的一
端量;也可能从某一刻度开始量;也可能对齐0刻度量的)逐一讲评;
b、问学生: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特别注意的?
(2)得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一端对齐尺的0刻度,看另一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如何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你们已经把它给发现出来了!(小小发明家们,把你们发现的方法来读一读)
(3)师:现在就请按照你们发现的这个方法来量一量:
手掌宽()厘米 1柞(zha)长()厘米
三、巩固
1、师:刚才小朋友的表现都很不错!但是,王老师却碰到了一位数学小马虎,
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位小马虎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是如何做的。
①尺放的斜了。
(错误)
②对准了尺的顶端在量。
(错误)
③正确的。
④使用一把断尺在量,方法正确,答案错误。
(错误)
这位数学小马虎可真够马虎的,做四道题错三道题。
小朋友可不能学他呀!
2、巧剪纸条
师:王老师相信小朋友做事是非常认真、非常细心的。
下面请小朋友拿出一根长的纸条,试着剪下3厘米长的纸条。
问:谁上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剪的?
再量一量剩下的纸条是几厘米。
3、有奖竞猜
师:接下来王老师和小朋友来做个有奖竞猜的游戏。
(游戏要求:①组长拿出一样东西,同组小朋友们轻声商量一下,估计这样东西大约有几厘米,请组长写在题板上举起来;②再请组长用尺去量一量它究竟有多长,假如你估计的长度和量出来的长度一样,你们小组所有成员都将得到一份奖品。
好吗?)[注意:第一次是不用尺量的,第二次才是用尺量的。
假如不按规定操作,就算犯规]
(1)神奇宝贝的贴纸(正方形);(2)橡皮(长边);(3)铅笔(长)
4、小小设计师:
师:刚才我们在录像里看到裁缝师傅用软尺在帮小朋友量尺寸做新衣服,现在王老师也聘请各位小朋友来当一回真正的服装设计师,好吗?请先看一下活动要求:1、每一组选出一个人做模特,其他同学为他设计一套衣服,用软尺帮他量出颈围、腰围、手臂长、裤长。
2、分工:一人当模特,一人量,一人记录并填表,其他人做检验员和监工。
[注意:在量之前,老师先介绍一下软尺。
再示范量一下颈围、腰围、手臂长、裤长]
↓↓
紧贴皮肤从肩膀到手腕且手臂伸直
四、总结:
师:你们可真棒!已经能够应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服装了!开心吗?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认识厘米)。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板书:用厘米量}。
怎么量的呢?那么请各位小朋友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回去为你们的爸爸妈妈也设计一套服装,好吗?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有三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课伊始,从现实生活中采颉一些日常生活场景:裁缝师
傅给小朋友量尺寸做新衣服;老师给小朋友量身高;木匠师傅量课桌的长。
看到他们都在“量”,那他们是用什么来量的呢?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尺,并提出今天研究的是米尺的一部分,一下子切入主题。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
“小小设计师”是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新知识把生活情境模拟出来,体验生活,体会学数学的用途与乐趣。
2、学习过程自主化。
诸如体验1厘米有多长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看书上1厘
米长的线段用宽是1厘米的硬纸板去比 (食指与拇指轻轻夹住硬纸板后再轻轻抽出) 闭眼想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再用硬纸板插进去校对举例。
这6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1厘米的长度。
再如用尺如何方便的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也由学生自主实践获得,这比由老师一字一句地讲解要好得多。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高涨!
3、估算意识的潜移默化。
在现实生活中,像大约、接近、近似、左右等这些术
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估算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在估算教学中,可寻求到一些独特的、新颖的解法,对培养学生的独创性颇有裨益。
在“有奖竞猜”的游戏中,发现:有的小朋友是用自己身上的尺——中(食、无名)指去比的;有的小朋友是用手势比划出来的1厘米的长度去比的;还有的小朋友是用铅笔(直径是1厘米)去比的;更有的小朋友是目测出来的……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现了很多正确、快速、有创意,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总之,这是一节实践性非常强的课,我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知识产生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并且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加强估算意识也是时代的需求。
本课参加2002年虞山镇数学青年教师评优课获一等奖
刊登于《小学教学参考》2004年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