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轻化工程特色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略_侯庆喜
Training Model of the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s for Light Chemical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Qingxi HOU, Ruining LI, Xu LI, Yujie GAO, Zehua LIU, Jicheng PEI, Qiujuan LIU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7, ChinaEmail: qingxihou@Abstract: Light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e field of pulp and paper engineering) has been being a traditional and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at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arrying out the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s plan proposed by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made new requests for the light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this paper,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of light chemical engineering was taken for example, and the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l was discussed and explored with regard 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practice teaching and its reform, teaching abilities training, and so on.Keywords: light chemical engineering; pulp and paper;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s; curriculum system 轻化工程特色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略侯庆喜,李瑞宁,李旭,高玉杰,刘泽华,裴继诚,刘秋娟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天津300457Email: qingxihou@摘要:轻化工程(制浆造纸方向)专业一直是天津科技大学的传统和特色专业。
加强多元化实践教学 培养卓越轻化工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 应用型人才 ; 多元化 实践教 学; 轻化工程 ; 教 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 GS 6 4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6 7 3 —0 3 5 6 ( 2 0 1 7 ) O 3 一( ) 【 ) 6 0 一O 2
校 人 才培养 模式 存 在 着 较 为 严 重 的 趋 同化 倾 向 , 特别
是传统高校教学过于偏重理论 , 忽视学生的实践 能力 培 养 。这导 致工 科毕 业生 就业 遭 遇所 学知 识 与 岗位 要
求脱节, 无 法很 快胜 任所学 专 业 的对 口工 作 等 问题 , 制 约 了人 才培 养 与社会 经济需 求 的契合 度 。 轻 化 工 程 作 为一 门实 践 性很 强 的专 业 , 其 毕 业 生 大都 定位在 服 务 生产 及 管 理 第 一 线 ; 因此 加 强 实 践 教 学环 节 , 理 论联 系实 际 , 培养 和提 高 学 生 分 析 、 解 决 问 题 和独立 工作 的能力 , 应 是 地 方 工科 院校 学 生 迫 切 需 要 的 。这样 才能 提 高 学 生 的 就业 竞 争 力 , 迎 接 行 业 转
工作 的若 干意见 》 精神 , 按照《 南 通 大学 关 于 深 化 教 育
与科研参与度 , 着力提高其实践能力 、 运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能力及 社会 适应 能力 , 形 成 自身 办学 特 色 , 使 培 养 的学 生在 区域 实业 发 展 中下 得 去 、 留得 住 、 朋得上 , 从 而更好 地 服务 于地方 经济 、 社会 的发 展 。
通过企业 导师参与案例现 场教 学. 将 集 中 实 训 环 节 与 职 业 资 格 证 培 训 相 结 合 并 纳 入 实践 环 节 学 分 , 强化“ 习岗、 轮 岗、 顶
浅谈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浅谈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程师的角色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发重要。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成为了许多国家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然而,要成为卓越工程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系统的培训和教育。
本文将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旨在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出卓越的工程师人才。
1. 建立全面的教育体系首先,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建立起一套全面的教育体系。
这包括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打好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的底子。
在专业教育阶段,学生需要深入学习与工程相关的知识,包括工程力学、材料学、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等。
在实践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2.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卓越工程师还需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开展一些工程实践课程或者实习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3. 推动创新思维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育体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创新创业竞赛或者科技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4. 建立导师制度为了更好地培养卓越工程师,学校可以建立起导师制度。
每个学生可以有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导师可以在学术上和职业发展上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同时,导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个人能力。
5. 强化跨学科合作在当今的工程领域,许多问题是跨学科性质的,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
因此,工程师的培养也需要强调跨学科合作。
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课程,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项目和实践。
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践
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据统计,目前全球的建筑产业是能耗最高、资源消耗最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产业之一、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轻化工程应运而生,其主要目标是借助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为出发点,通过减轻结构自重、减少外墙面积、提高墙体保温性能、降低热损失等措施,实现建筑轻量化、节能环保化的目标。
为了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来推动这一发展进程,本文提出了一套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
首先,在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并培养其对轻化工程的理解和热爱。
学院可以组织开展学术讲座、行业交流会等活动,邀请业界专家和学者分享他们在轻化工程领域的心得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
同时,学院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轻化工程实践活动,例如参观轻化工程实施现场、参与轻化工程设计与施工项目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轻化工程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
其次,在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学院应加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
学院可以组织开设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轻化工程的原理与方法、轻化工程材料与构件设计和制造技术、轻化工程施工与监理技术等。
学院还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真实的轻化工程项目中,学习并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在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学院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院可以开设相关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学院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术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院还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公益项目、人才交流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在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学院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新平台。
学院可以与有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或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实际操作技能。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轻化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轻化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陈务平 张辉 景宜 童国林 王晨陈务平,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轻化工程(制浆造纸)专业教学、科研、工程设计与咨询等工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
本文紧紧围绕着“轻化工程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从事工业生产、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个大前提,以南京林业大学实施的轻化工程(制浆造纸)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为基础,从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师授课、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对轻化工程(制浆造纸)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针对性采取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成效进行了探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1],虽然我校轻化工程专业没有入选国家首批“卓越计划”,但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要求,以及大学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使命角度出发,大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
因此,我校轻化工程(制浆造纸)专业于2012年1月11日,与国内6家知名的制浆造纸企业联合制定了南京林业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本科培养方案,并于2012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工艺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班,第一届卓越班学生已经圆满完成卓越计划的所有学习内容顺利毕业,并且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到造纸院所及企业工作,正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本文就我校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本科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先进经验做一些探讨。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程序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了相应的程序来组织实施,见图1所示,确保培养计划的不断优化完善。
2 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2.1培养计划制定容易,培养条件和评价标准难以配套轻化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定看似合理,但很难操作。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培养卓越工程师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工程领域对于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探索和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成为提高我国工程师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需要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将知识进行割裂,学生仅仅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和知识的整合,推动跨学科合作。
例如,某些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一些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以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商业意识。
此外,嵌入式课程设计和实践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项目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并且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灌输。
然而,卓越工程师需要具备创新和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方法从被动的教育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启发式教学方法和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研讨会、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和项目实训等教学形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和应用中。
此外,实习和实践经验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还需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工程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因此,学院应该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例如,可以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团队合作和领导训练也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
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轻化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探索
2 . 校企共 同参 与人才培养标准及毕业论文 ( 设计 ) 评
价环节 的制定 。
富, 但在基本 理论 功底方面可能不及校 内学生 。结合卓
越计划 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的定位 , 卓 越班 的毕业论
文( 设计 ) 环节必然要根据实际情况做 出适 当的调整 。 二、 卓越班毕业论文( 设计 ) 改革的必要性
竞争力 。也可 以将企业 的要求 融人 对人才培养过 程 中,
在学生成长过程 中加入企业 的要求 , 使学生 的成 长方 向
须 随 国家教育政 策的调整 及高 等教育理 念 的更新不 断
提升 , 教学计划及教学方式也应该及 时做出相应 的调整。
具有一定 的企业要 求导向。 这种结合 了企业需求 的培养
实施过程 中的一个大 问题 。
准评判之间的差异 。 毕业论文 ( 设计 ) 如何适应市场 和企 业 的需 要 , 按 照市场规 律办事 , 是解决 校企 间不 同要求
标准差异 的关键 。
3 . 学 生毕业 的设计需要 。在企业实践 的学生没有 校
针对这些 问题 , 很有必要探索卓越 工程师班实 施企
重视毕业环节 内容的实用性。该模 式基 本满足 了卓越计划的教学需要 , 对其他工科院校 的毕业论文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 用。 [ 关键词 ] 卓越 工程师 轻化工程 毕业论 文( 设 计)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4 3 7 ( 2 0 1 5 ) 0 4 — 0 0 6 2 — 0 2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4 7 7 [ 文献标识码 ] A
术管理人才 。
、
卓越计 划对高校教 学带来的影 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模式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模式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种旨在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计划,采用的是全日制本科层次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施该计划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设立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首先,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
该培养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科研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体系包括实验实训、工程实践和工程实习,其中实验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工程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科研体系包括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其中科研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科技竞赛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创新创业体系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其中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业实践能力。
其次,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
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包括:问题驱动教学、团队合作教学、项目式教学和实践导向教学。
在问题驱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真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团队合作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项目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践导向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最后,设立多样化的评价机制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一、导语随着我国工程领域的迅猛发展,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师生共育的方式,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工程人才。
二、模式内容1. 实践导向教学采取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设立各类实践课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指导。
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建立师生团队合作机制,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引入自主选课制度,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并提供相关的辅导和指导。
4. 实习实训机会与相关企业合作,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
通过与企业紧密联系,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素质。
5. 职业规划和辅导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辅导服务,指导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做好准备。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需求调查和企业需求分析,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模式优势1.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当前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2. 师生共育的模式能有效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引入实践导向教学和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4.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5. 提供职业规划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
四、总结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师生共育为核心,通过实践导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自主学习、实习实训机会和职业规划辅导等多种措施,全面提升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文档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文档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document of excellent enginee ring talent training编订:JinTai College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文档小泰温馨提示:讲话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
本文档根据讲话稿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思想宣传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工程人才培养改革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作为行业优势高校,xxx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深入剖析“大化工”特色工程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瓶颈,将多学科交叉的思想与创新思维融入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工程师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来自瑞银中国的研究显示:中国在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强,中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步升级为“工程师红利”,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提升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第一资源。
化工类行业调查显示:当前石化企业生产人员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为21.2%,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xx—20xx年)》中提到的28%还有一定差距,从当前化工类行业院校毕业生供给趋势来看,高技能劳动者每年有近5万人缺口。
xxx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突出化工特色,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卓越工程人才是学校的必然选择。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针对化工类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工程教育离散化、独立化,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化工企业生产要求高,企业接受学生生产实践压力大”“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逐渐脱节”等问题,学校确立了“立足需求—固本革新—回归工程—走向高端”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大化工”工程教育理念,把真实的工程体验和创新精神融入到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将理论学习、科研体验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大化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
8-轻化工程(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浙江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版轻化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轻化工程专业代码:二、培养目标面向现代纺织染整产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染整工程、纺织化学品及纺织贸易与检测的基本原理、工程技术和应用能力,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性和系统性思维、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一定的领导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能胜任纺织染整、纺织化学品及纺织贸易领域各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工艺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质量检测与控制和产品贸易等工作。
三、培养规格及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染整工程、纺织化学品、纺织品检测以及贸易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各种实际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开发研究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能力。
在素质、能力与知识上的具体要求如下:1.知识结构要求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有人文社科及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化学化工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技能和工程技术知识;本专业工程技术经济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行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本专业所需的的专业技术知识:①掌握各种纺织纤维、染化料助剂的基本知识,并具有染料、助剂性能分析和染整产品质量检验的基本技能;②掌握纺织品染整加工的基本原理,具有染整工艺和染整生产过程的设计能力;③具有纺织品染整加工设备及其自动化控制的基础知识;④具有染整化学品开发的基本技术及基本技能;⑤具有纺织贸易与纺织品检测的基本技能;⑥了解纺织品染整相关学科交叉、学术前沿和行业发展动态。
2.能力结构要求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具备应用知识能力:具备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等。
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改革
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改革摘要: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已经成为公司招聘优质储备人员的主要途径,为公司带来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一个完整、系统、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系统十分关键。
文章基于成人“721”学习法则,介绍了“721”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论证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培养体系搭建,探索专业人才培养培养体系实践经验,提出实施“721”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培养体系的组织保障,为企业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721”法则;专业人才培养;培养体系一、轮岗锻炼建立轮岗锻炼机制,可将专业人才培养安排到各业务单位进行专业能力轮岗锻炼;可将专业人才培养安排到集团总部的相关部门进行见习轮岗锻炼,以开阔专业人才培养视野,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可将专业人才培养安排到一线的管理岗位轮岗锻炼,协助负责人完成相关管理工作,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提升个人组织、协调、沟通等基层综合管理能力;也可将专业人才培养安排进入生产经营、运营管理、项目建设一线,与一线操作人员一起参与实际工作轮岗锻炼。
专业人才培养到岗的一周内,轮岗单位要组织专业人才培养共同研究拟定工作任务计划中轮岗锻炼相关内容,包括重点工作任务、关键行为、目标成果等。
阶段性轮岗锻炼完成的一个月后,专业人才培养应写出轮岗总结,并根据组织任务方案、计划,概括轮岗期间完成的主要内容、任务完成状况、采取的方法、提供的途径、起到的效果、获得的成绩等信息。
邀请知名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和现场演示,如引进市场上流行的颜色品种和最新技术,展示各式各样的毛皮和皮革加工工艺产品。
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凭借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自身经历,不仅为师生提供良好、便利的学习机会,还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理念。
企业奖学金可鼓励学生自发汲取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达到相应要求。
为此,设立了尽可能多的企业奖学金,扩大奖学金范围,促使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和实践学习中更加努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建 中, 5徐 李有彬. 育 系远 整合 因素 分析[. 教 J现代远 距 离教 1
育 .0 64. 20( )
公司 。这些公司之所 以成功 , 就在 于“ 产学 研” 的高度结 合 。 以北大方正为例 . 其技术上依托方 正研究 院 . 而方正研 究 院 同时还是北大计算机研究 所 、文字信息处 理国家重点 实验
3成 果 与技 术 转 让 .
5学校 宣传 .
每 年 度 召 开 一 次 “ 学 研 一 体 化 ” 作 推 介 会 或 定 期 沟 产 合
通会 . 过推介会 或沟通会 . 到学校和滨海新 区企业找准 通 达
合 作 切 入 点 的 目的 。 校 找 准 服 务 点 , 能 有 所 为 。 校 、 学 才 学 企 业 要 积 极 开 展 科 技 对 接 活 动 . 成 合 作 的 互 动 机 制 形 6学校 成 立 专 门机 构 . 充 分 利 用 “ 委 天 津 滨 海 高 效 技 术 转 移 中 心 ” 一 平 教 这
4校 办 产 业 .
对策【. J科技情报 开发与经 济,0 7 1(3. ] 2 0 ,71)
【 魏 铁 进 . 我 国 教 育 资 源 的 整 合 与 创 新 f. 州 航 空 工 业 2 】 论 J郑 】 管 理 学 院 学报 : 会 科 学版 ,0 4 1 ( ) 社 2 0 ,2 1.
在 没 有 资 金 和 开拓 市 场 条 件 不 具 备 的 情 况 下 .这 是 促
台,通 . 推 构建地方高 校与 区域合作 的 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
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是地方高等学校能紧跟
国家 和 地 区 产 业 发展 和结 构 调 整 的需 要 . 创 出一 些 科 技 含 开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高素质的工程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来培养卓越工程师。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时,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实验课、实习、项目实践等。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实践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工程实践,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导师制度的建立导师制度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导师制度,学生能够得到来自于资深工程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导师制度中,导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角色,更是一个指导者、榜样和朋友的角色。
导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和实践路径,提供培养计划和建议。
同时,导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项目实践,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三、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工程技术的发展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的融合和交叉,因此,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实施跨学科的综合教育。
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程来实现。
这些选修课程可以涵盖多个学科的内容,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不同领域的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跨学科的项目研究,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索不同学科的交叉点,并深入理解其应用于工程领域的意义和价值。
四、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由于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工程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程实践,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作者:乔辉,蔡以兵,王树根,魏取福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4期乔辉,蔡以兵,王树根,魏取福(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工科院校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就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3+l”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以我校轻化工程专业为例,初步探讨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3+l”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79-02基金项目:江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B2013134)作者简介:乔辉(1982-),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功能纤维材料。
一、前言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空前激烈的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就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教育全过程、各方面的全面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赢机制[1,3]。
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出了采取“3+l”模式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所谓“3+l”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进程三年内完成以理论教学为主、专业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学习后,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训练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必须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轻化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为例
第49卷第12期 中(8 皮革Vol.49 No. 12 2020 年 12 月CHINA LEATHER Dec.2020轻化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为例石佳博U,吕斌“2,徐群娜“2,马建中U(1.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1;2.轻化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摘 要: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适应知识型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有效途 径。
基于陕西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科发展需求,针对轻化工程专业目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现 状,提出了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团队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以解决在该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 程中培养机制不完善、培养过程系统性和科学性有限、科研-教学资源平台和科研团队师资融合度不高等问 题。
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显著提升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为形成具有科研团队特色的拔 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途径。
关键词:轻化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科研团队;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D01:10. 13536/ki.issnlOOl-6813. 2020-012-00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mode of outstanding innovatiye talents for major of light chemistry engineering :A case study of major of light chemistry engineering of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HI Jiabo'2, LV Bi n'2, XU Qunna12, MA Jianzhong'2(1. College of Bioresources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X i’an710021,C hina;2.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Light Chemistry Engineering Education,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X i,an710021,China)A b s t r a c t: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ing their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are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knowledge economy for talents.Based on the schooling characteristic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demands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ultivating mode of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major of light chemistry engineering by integrating the innovation and收稿日期:2020-10-21;修订日期:2020-11 -10基金项目: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9Z014)第一作者简介:石佳博(1989-),男,博士,讲师,shijiab〇@• 24 •第12期 石佳博等轻化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制革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construction has been proposed focusing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The aim i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mperfect cultivation mechanisms,systematical and scientific limitations in cultivation process,as well as low involv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teaching platform and teacher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de can markedly enhan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major of light chemistry engineering,thus providing new approach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 of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Key words :light chemistry engineering;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cientific research team;cultivating mode> t_i—刖m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核心功能之一,在当前 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 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1_2]。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校卓越工程师是指在工程技术领域能够发挥领导力、创新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具备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工程师人才。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工程师,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不同的培养模式。
一种普遍采用的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即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常需要参与到一些工程项目或实验中,亲身体验工程实践,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到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中,亲自操作和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工程原理和工程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科技竞赛或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实践锻炼出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除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模式,另一种常见的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是“产学研结合”,即将工业界、学术界和科研界的资源相结合,共同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师人才。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实习或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
同时,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和科研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在工业界从事一定时间的工作,与实际工程项目密切接触,将实践经验带入课堂,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另外一种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是“全人培养模式”,即将工程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培养具备宽阔的学科视野和综合素质的工程师人才。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学校开设人文社科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技术知识应用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竞选学生会、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践
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践
轻化工程是指将原本重量较重的产品轻量化,不仅可以使产品受到用户的欢迎,同时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是现代工程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前,轻化工程专业的人才紧缺,而不同学校创新性地开发和设计出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技术水平,同时为业界和实际生产提供可靠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首先,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轻化工程专业课程计划,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
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师资的指导下,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轻化工程经验,培养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可以与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开设实习课程,为学生提供轻化工程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习经历,从而丰富人才培养的内容。
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迅速融入社会,成为实际工作中有用的力量,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此外,学校还可以多开设一些有关轻化工程的讲座和沙龙,让学生了解到轻化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加强自己的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轻化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从多方面考虑,从学习课程、实习实践、职业技能学习、研讨沙龙等方面入手,实施科学合理的全过程培养,为业界和实际生产提供可靠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以上是本文对轻化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讨,期待能够
推动轻化工程专业的发展以及更多的青年人才的培养。
工程哲学视域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工程哲学视域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首先,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工程人才应当具
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从
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综合能力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此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其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工程发展
和进步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在工程哲学视域下,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实践创新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可
以建立创新实验室和创新竞赛等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作者:乔辉蔡以兵王树根魏取福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14期
摘要:工科院校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就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3+l”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以我校轻化工程专业为例,初步探讨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3+l”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79-02
一、前言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空前激烈的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就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教育全过程、各方面的全面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赢机制[1,3]。
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出了采取“3+l”模式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所谓“3+l”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进程三年内完成以理论教学为主、专业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学习后,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训练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必须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校企合作教育为广大企业生产一线和工程现场的岗位群输送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并能更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高校工作,江南大学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全国首批试点高校。
学生通过大学前三年的在校学习,初步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基本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四学年开始运行校企合作项目。
根据合作企业所承担的工程项目的具体条件,把学生分散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
学生在企业现场工程师的指导下,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了解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二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然后是进行顶岗挂职的实习实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承担实际工作任务,在干中学、在干中练,并在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
学生在顶岗实践锻炼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一般都可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又有利于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
二、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举措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明确培养目标和建立科学的学制。
本科生教育定位为培养具备轻化工程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染整高科技化,能在染整领域从事技术支持、工艺和装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并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长的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
根据我校的轻化工程专业的办学基础和条件、学科特色与优势、学科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学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3+1年;一类是一年三学期制,其中在企业的学习时间累积超过1年。
2.突出轻化工程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
本科生教育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充分体现“轻化工程”特色。
根据我校该专业的培养标准,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通过丰富的工程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相关国家省市级技能竞赛、开放性综合实验、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等资源,以完全结合企业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论文)等方法与措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创新能力训练。
3.循序渐进的培养流程。
我校本科生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过程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第二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学生通过校企产学研的合作平台进入企业实践;第三个阶段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实践和工程实践的要求,积极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校企共同组织的学士学位论文答辩。
学校在学位审核时,更加注重本科生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相应的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二)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考核和评价机制
1.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理念与方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全面构建教学质量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推动教学质量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
2.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按照目标—计划—实施—考核—激励—反馈系统的这种模式,全面建立质量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轻化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围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体实施方案,由若干子系统构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在这个系统模型中,质量标准系统是龙头,基础支持系统是关键,考核监督系统是核心,激励系统是支撑,反馈系统是枢纽。
3.建立质量考核监督机制系统文件。
根据轻化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推出质量考核监督机制系统文件并进行实际运行,不断改善。
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去看待该类系统文件的建设规划,及时调整与修改原有文件,做到既不过于盲目又不偏于保守。
系统文件的制定一定要经过上下反复讨论和论证,合理确定近期、中期、远期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
比如在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系统文件的建设过程中,从理论教学质量标准、考试、考核环节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等全方位地进行建设与完善。
而在教学质量考核监督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着重从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教师评学实施办法、学生评教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学单位专业评估方案、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课程评估方案等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
4.构建校企联盟、多层次协调的组织体系。
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培平台,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邀请企业全过程参与学校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制订、培养方案的实施、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优化、实践教学工作的安排等主要人才培养环节,较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成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摇篮。
5.加强科学研究,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建设一支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适应专业发展需要、具有实施素质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师资队伍十分重要。
首先必须坚持“引起与培养并重、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加大引进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加强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培养其终身学习意识。
其次,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将以同时具有高学历和在企业、设计院、研究所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到相关生产单位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则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专业相关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且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较深厚宽广的工程实践背景的企业高级工程师。
三、总结
“3+l”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既可以为企业输送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也可以更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希望对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余建星,徐斌,靳楠,杨光.卓越工程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24-27.
[2]李亚琴,李金祥,梁颖红.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9-10.
[3]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讨[J].教育评论,2013,(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