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对教学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更加关注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与情景性。
这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组织者”,唤起学生经验背景,改变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与重现学习情景。
标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教学从桑代克提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到现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目前为止,有大量的教师还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下受益,思考着学习的几个阶段并依此设计教学。
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弊端,他们持有一种客观的立场,忽视学习的主观因素;他们的研究简化了学习,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情景,缺乏对学习社会性以及情景性的关注。
所以在70年代末,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更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1]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立心理表征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这种表征既包括认知主义者强调的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把握,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的解释与假设。
因此,人们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不同认识。
当今的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因为人们不同的经验背景会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这启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提取原有经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过程与结果,建构主义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学习的导入、学习活动以及学习结果。
[2]上课伊始,教师要利用各种唤醒学生的先前经验。
1.设计解释性”组织者”,把原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联系起来,为学生建构新知识提供经验基础。
1960年奥苏伯尔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解释性”组织者”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观给我的教学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不可由他人替代。
学习是主动的,知识或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应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要和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共同促进学习过程的进展。
这两个观点对“学”与“教”都有了阐述凡事都有个过程。
从行为学习理论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念转变有难度,实践操作层面更有难度。
我从事视障教育多年,深知老师难“讲”,学生更难“学”。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设施的完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我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过一些课堂教学试验,也通过测评,访谈等方式向学生做过了解,他们从内心来说喜欢以上理论阐述的“自由、民主”的课,希望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他们因为视力有限,可供盲人阅读的材料有限,书本东西不多,可以供学生挖掘的知识宝藏“深藏不露”。
加上老师在学法上的指导不够,有些盲生就云里雾里,不知道要怎么“学”,,也不知道“学”什么,一节课下来,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如过去老师讲课时学得多。
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奇怪。
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老师没有真正会上这种课,另一方面学校也还不具备可以供给学生优质教学资源的条件。
比方说:上网阅读,既做不到人手一机,也做不到有相应的阅读软件,影视资料也没法解读,学生查阅资料就没有或很少,充其量只是个“形”似;还有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没进入自主学习的主人翁状态,在“自主学习”的圈外转。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的“学”。
对教学设施暂时无法完善,老师不能心存依赖,只能做足“内功”,在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上下功夫。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故而,教师在尊重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性来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这要求教师做到:
首先,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其次,注意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
最后,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模式、有观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新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的启示意义
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的启示意义112032009007 蔡珠銮一、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只是的积极主动地建构,这种建构来源于学生的特殊性,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交流可以影响学习者形成不同的建构,建构主义批判传统教学是:不完整、惰性、不灵活的。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起新的经验的过程。
与传统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教育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应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地、有意识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交互,从而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作用,即更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即学习是具体的,有目的的,有效的,有价值的。
学习的内容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寻找处理现实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寻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中,问题由教师提出设计真实的任务,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而且学生认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教学的目标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活动是高水平的思维,而不只是强化记忆和操练。
问题解决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为了指导实践,教学的目的与结果是能使学生建构丰富的“活知识”,培养具有真知灼见、问题解决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的人。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需求“对接”,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新型指挥人才。
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策略为促进并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需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各种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通过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理解,通过交流、研究和实践去实现自己知识和技能发展的。
因此,它把学习过程从一种
被动的、知识被灌输式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一种积极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习者把他们的经
验与课程内容结合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
体现。
学生从参与者到发现者,形成了学习的循环。
教学中注重分析讨论,
激励学习者用自己的理解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提供一个有挑战性和
合作性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不断思考,引导学习者创造性地
建构知识体系,把自己的经历与认知结合。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完
善学习理论。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
使学生敢于发
表自己的看法,多鼓励他们思考,避免单一话语。
教师应利用丰富的资源,
如实验、网络、文字和图像,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有趣的学习环境,利用新的
教具、新的技术和多样化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潜能,激发学习者不断提升自己,充分表达自我。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是一种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积极参与的学习理论,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提高了学习的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人们在真实的、全面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教育理论,强调人类通过主动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不断建构知识和理解。
它主要关注知识是如何被构建并融入个体和群体的思维和行为中的。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1. 知识被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从外部传递给个体,而是由个体通过主动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来建构。
个体通过观察、解释和理解外部世界中的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和调整,从而改变和扩充原有的知识结构。
这表明,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创造出适合个体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2. 社会交往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
个体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讨论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表明,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想法的学习氛围。
3. 知识是主观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不同个体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来理解和解释外部世界的信息,因此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观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表明,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4. 环境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环境对知识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通过与环境中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互动来建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这表明,教学应该创造出丰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对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仅仅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
其次,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想法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此外,教师应该创造出丰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认为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思考和体验来建构知识。
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这种方法的启示是,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学生应该被视为主体,并且他们应该被鼓励发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独立思考。
这种方法强调学习的可延伸性,并且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还认为,学生应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且他们应该有机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这种方法还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认为教师应该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概念。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学生应该被视为主体,并且他们应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这种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并认为学生应该有机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还认为,教师应该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概念。
在这种方法中,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
另外,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还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教师应该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它还能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能力,并且能够帮助他们与他人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精心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在234由,12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
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
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
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资料(最新整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学习、教学理论被看做对传统学习与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建构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17世纪末意大利哲学家维柯。
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有人称它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 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适应现实的结果,是个体经验的反映。
知识也不断地变革、升华,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发展的、演化的。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而每个个体都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由于学习者的经验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他们建构的知识及对现实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和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双向建构的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
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一个同化―顺应―同化……循环往复的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它同时包含了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起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三)建构主义师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20日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何克抗,1997;戴炜栋,2004)。
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文档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与心理学根源,在心理学上的研究尤为突出。
从哲学层面来看,最早的建构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维柯的“真理即创造”,“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等理论。
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建构主义思想的萌芽源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
康德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无法被真实反映的,更没有必要花精力去揣测它,人们所能知道的东西都只是自己的经验而已。
故此,康德被诸多学者认为是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则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演变的直接动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建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构建,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一种个人经验或社会经验,从而使新旧知识逐渐达到平衡的过程。
在该理论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和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在知识构建的过程钟起着关键的作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认知代表人物布鲁纳吸取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构建理论”,并将其宣传到了美国,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自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被认为是学习理论界一场革命性变革,它是继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拓展。
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诠释上有着其独特的一面。
(一)知识观――知识是不确定的行为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反应,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客观世界是不能够被人真实地反映。
因为每个个体的认知图示即个体经验不同,加之其对事物的认识也只是一种暂时的解释,而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又会出现新的解释。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任何客观的实在,所以知识是不确定的。
(二)学习观――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能动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是我国现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考试中频繁出现的考点。
除了建构理论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外,还需注意建构理论给实际教育教学的启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
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
该教学法是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即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以及建构主义知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将首先概述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及其发展历程,然后分析建构主义知识论如何改变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取方式的看法。
接着,我们将详细讨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包括它如何影响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
我们将总结建构主义知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它对我们未来教学实践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建构主义知识论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知识论是当代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观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
知识并非外在于学习者的客观存在,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的产物。
学习者通过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整合,从而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创新。
建构主义注重知识的情境性。
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联,不同的情境会导致知识的意义发生变化。
因此,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境,将知识与情境相结合,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再次,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社会性。
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也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
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习者的社会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分享和思维碰撞。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知识的建构是基于个人经验和理解的,因此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并非坏事,反而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教学设计应该尊重这种不确定性,鼓励学习者在探索中寻求答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
讨论课作为一种课型,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活动的特点,可以分为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生生社会互动型、师生社会互动型、师生网络互动型等。
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始终处在主体地位。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并达成统一的认识。
此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的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提示问题的本质、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呢,下面就着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建构主义对教学的一些启示山西省晋中市平遥中学申建红【摘要】建构主义教育观表述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方式为中介的,然后详细地阐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包括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最后说明数学教学中建构主义对教学中的一些启示。
【关键字】建构主义数学教学启示一.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1.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后来倡导“发现学习”。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1978年提出“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即认知结构同化论(认知学习理论)。
卡鲁尔在1963年提出“认知法(或认知符号学习理论)”,指出该理论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S-R)相比它的优胜之处在于培养全面而实际的能力。
所有这些都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形成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1)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
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
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
(3)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
3.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
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
(2)发现者。
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
(3)中介者。
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
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总之,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⑵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⑶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学的启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数学教学应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以下五个关节点:(一)用双主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数学教学应采取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双主模式。
就一节综合课而言,学生的参与状态大致分为:投入、展开、深入、拓展四个阶段。
在各个阶段中,学生的参与状态,相应的数学活动以及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如下表所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数学教学应采取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双主模式。
(二)创设成功学习的教学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建构。
那么,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怎样创设情境呢?1、用数学问题创设情境。
思维始于问题。
一般来说,问题设置于课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问题设置于课中,可拓宽引申、纵横联系,使教学有波有澜;问题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例如,讲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高斯在读小学一年级时,老师提出了一道算术题:1+2+…+100=?高斯很快的报出答案:5050。
高斯是如何算出来的?让学生积极思考。
面对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的情况,再按照课本安排,因势利导的得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用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有值得纪念的史实。
以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不但可以教育学生,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丰富数学知识,开拓思维,提高学生学习中的智力参与度,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学习“函数”时,给学生讲函数的漫长发展史,从而使他们对“函数”这一概念的形成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再结合数学家们在函数发展中所做的具大贡献,突出函数记号“f﹝x﹞”的出现及意义和集合论对函数的作用。
这样,使学生从发现创造的角度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3、巧用寓言故事创设情境。
用寓言故事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之前,可简单的讲古代印度太子西拉谟鼓励军棋发明者的故事;在讲极限时,可讲述“青蛙追乌龟”的数学趣题。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由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看的见,摸的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所以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都跃跃欲试,这样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以“工匠砌墙”为实例进行提问,问为什么工匠砌墙只要砖面贴着悬挂的线绳往上砌,则砌的墙面与地面垂直?5、揭示数学知识中蕴涵的美学因素创设情境。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有形式美,对称美,和谐美…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首先出示天安门城楼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图形为什么这么美,能说出美的奥秘所在吗?进而让学生总结归纳对称图形的定义及性质,使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一种美的享受。
(三)开展"协作学习"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习者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同时,由于情境中问题的艰巨性,学习者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从而使面对面的"协作学习"成为必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协作"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有着动态的信息交互。
1、学习者--教师在学习者与教师的协作过程中,学习者能获得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师也能获得学习者的反馈信息。
学习者在情境中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会转变角色,与学习者一起共同探讨问题,成为协作者。
2、学习者--学习者"协作学习"可以在两个学习者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多个学习者之间进行;可以在教师引导组织下进行,也可以直接面对面地进行,形式灵活多样。
在对同一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习者将超越自己的认识,丰富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对各种观点进行组织和改造的过程中,提高意义建构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因此,数学学习是一种抽象意义下的学习,主要在大脑的内部以思辩的方式进行,而这种思辩过程应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新信息的加工、过滤,以达到认识的统一。
曾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已知一个角的余弦值是一,要求二倍角的余弦值。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利用余弦倍角公式的问题,有的同学则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做。
显然,这说明了我们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基础过程,把某些公式或结论强加给学生,严重的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产生了很大离异。
著名的数学家王梓坤说过“无论是学习数学还是研究数学,都必须循序渐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立脚稳固,这是数学方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他学科也要循序渐进,不过数学尤为如此,前头没搞懂,切勿前进。
有如登塔,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5]所以,尽管我们看到的问题很简单,也要学生彻底的了解。
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忽略了问题的基础性。
(五)建构学生“高瞻远瞩”的数学思维目前,教学中采用的建构主义数学学习,基本上属于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理论范畴,首先是接受外部信息,其后在认知加工过程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
即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内部建构。
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学生的内部建构,教师首先应当认识到“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而是一种解释或假设。
知识不能灌输,而要靠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信念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批判和检验。
”然后才能以此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
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建构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
倘若方法得当,学生的这种个体的思维建构可能会达到很高的境界,即所谓“高瞻远瞩”。
从文学方面的解释来看,“高瞻远瞩”即站得高、看得远。
从数学方面解释,即众览全局,便可简捷的寻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从事数学专业的人都能体会到,《数学分析》对于自己的数学思维构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它是建构数学思维的主要源泉。
而中小学的教材基本上是先给出知识点再学习,学生按部就班就可以了。
事实上,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方法给素质教育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试想,倘若能配套的出一种教材,将数学思想、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这样的潜意识“明确行动的目的”、“该怎么行动”,那么,对于训练学生的“高瞻远瞩”的数学思维无疑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当然,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这种配套的教材以及认识这种数学思想在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教育专家们做更多的实践探索。
1、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1999年2、[日]山内光哉编著,“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三期(总第12期)。
4、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5、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6、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7.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