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之精,方能拟之似——书法读帖方法剖析

合集下载

书法临帖窍门--选临通临读帖和三遍临习法

书法临帖窍门--选临通临读帖和三遍临习法

书法临帖窍门:选临通临读帖和三遍临习法关于选临和通临的安排临帖,从教学的角度看,是要讲究方法的。

对于要临写的字帖,是从头到尾一次性通临好?还是逐个过关好?还是选临好?这是一个必须先弄明白的问题。

多数人是拿来字帖,就从头开始,一个接一个的临下来。

然后再重新临第二遍,以至于临习多遍。

为了真正临像和掌握原帖的精神面貌,有的先生主张临习几十遍、上百遍,甚至一生不辍。

有没有比这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逐字过关温习法”,“以点带面选临法”,都是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逐字过关温习法,指的是先不要贪多,从一个字或几个字入手,反复多临,把它记住,把它写像,然后再及其余。

换句话说,能写像一个字,比写十个都不像的字,要有价值和收获。

正所谓:宁吃好梨一个,不吃烂梨一筐。

可是,写多少遍才能写好一个字?如果一个字写不好就不能再换其他字临习吗?不是的!所谓逐字并不是只写一个字,而是先抓住几个字认真临写,再逐步增加临写字数,写后来的字要先温习以前的字,使写过的字不断加深印象,不断有所提高,最后要达到与帖上的字形似神似。

这样,才能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目标,尽快加深印象,加速巩固与提高。

以点带面选临法,和逐字过关温习法差不多,临习过程也相同,只是它更强调了对学习的科学步骤和优化环节。

具体的说,对帖上的字,先抓住一些代表性强,书家书风特点明显,点画和结构更加优秀的字来临习,以便加速对字帖的了解和认知,尽快找准和把握帖字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构思。

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其实,这两种方法和通临字帖法并不矛盾。

因为学习字帖,就要尽量多看所学书家对每个字的书写,不可能只学他几个字而置其它字不顾,通临是必须的。

只是在时间和顺序上有所调整罢了。

初学生疏,如果按帖顺序一字接着写下去,短时间内对每个字的印象就不深刻,容易行成抄写字数。

不如先多写多复习某几个字,写熟了,记住了,就会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再去写另外的字,从观察到模仿,就有了更尖锐的眼光和更接近字帖的尺度。

少儿书法知识:读帖、摹帖与临帖

少儿书法知识:读帖、摹帖与临帖

这篇关于少⼉书法知识:读帖、摹帖与临帖,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学习书法,必须从读帖⼊⼿,进⽽摹帖、临帖,然后再进⾏⾃我创作,这是学习传统书法必经之路。

那么⾸先要有⼀本⾃⼰喜爱且适合⾃⼰的程度的字帖进⾏练习。

要想将字帖中的好字学到⼿,就需要懂得怎样读帖、摹帖和临帖。

⼀、读贴所谓读帖,就是在摹临之前⾸先要把字帖上的字学会认读,然后对帖上每个字的点画、结构、笔意、神采及相互间的关系,进⾏⼀番细⼼地观察和分析,也就是要多看、多想、多⽐较。

看点画位置是怎样安排、穿插和搭配的;琢磨书写者在⽤笔、运腕上怎样动作的;仔细⽐较⾃⼰摹临之后的字与帖上的字的差别在什么地⽅。

通过读帖,对帖上的字的整体做到⼼中有数,笔下有法。

在读帖的过程中,除了认真思索之外,不妨运⽤⼿指或笔进⾏“空临”,以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读帖严格的说是⼀种对帖进⾏鉴赏的过程,这是⼀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如果缺乏鉴赏能⼒,读帖很难产⽣效果。

所以,初读帖,也要向⽼师或有经验的⼈请教。

⼊门以后,便可以⾃⼰独⽴对帖进⾏玩味了。

⼆、摹⼱占摹即摹写的意思。

摹写有三种⽅法:⼀是⽤透明纸覆在字帖上,⽤笔钩出字的边线,然后再把笔画填实,这种⽅法俗称为“双钩法”。

它是通过运笔⼿势,熟记笔画⾛向及其组合,进⽽掌握帖上字的风格、特点和结体法则。

这需要⼼灵⼿巧,⼜需要沉静,有这性格,通过摹帖来培养和发扬字帖的笔风,使学书者体会到原字的笔画组合、问架结构的微妙之处,达到“准”和“神”的境界。

⼆是描红,也称描朱,它是运⽤笔墨依着事先印在纸上的红字⽽直接描写,使红字变成⿊字。

描红是⽐较省⼒的摹帖⽅法。

描红⼀定要做到⽤墨均匀,笔画完整,并要注意⼀笔写成,不可重笔。

是写影,也叫写仿或照格,即⽤选好的字帖作底,上⾯覆以不渗⽔的透明纸,依照映出来的字影直接描写,这种⽅法有⼀定难度,须做到⼿要把稳,眼要贯注,脑要专⼀,于朦胧中追求清晰,进⽽做到眼中虽朦胧,脑中却清晰,由感觉到感知,以加印象,挥毫准确。

察之者尚精 拟之者贵似(李耀中)

察之者尚精 拟之者贵似(李耀中)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有感于精确性临摹技法训练临摹是每个学习书法的人必修的一门功课,只有通过临摹才能从传统的经典中获取所需要的技法,任何一位有志于学习的书法的人都无法避免,历史的每一位书法家也都离不开临摹。

习书二十余年,也曾经自诩临摹过许多古代的经典法帖,要是放在以前,说我不懂临摹,也许我会嗤之以鼻:这不是小瞧人嘛!然而通过这几天的学习、训练,我才深切的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临摹。

细细想来,过去我们所谓的临摹,很多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并没有深入地领会任何一本经典法帖的精妙之处,这些经典法帖有多少在自己的心里,化为自己艺术的本能呢?说是临摹,其实也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乱写一气,临不像,就说是意临,事实上压根就不知道怎样临摹,不得其法,白白浪费光阴,蹉跎岁月。

临摹说起来是一个词,但用于书法和绘画上,是指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手法,我们正常的理解是: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

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去做的,拿一本法帖,依葫芦画瓢。

然而通过这几天的理论的学习,实践的演练,我对临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对书法的学习方式仍然停留在过去认识的层面。

认为书法要慢慢写,慢慢的自悟,期待人书俱老。

其实今天的人已经失去同古人相同的生活土壤,书法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实用功能,还要像过去那样学习书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一种新的学习书法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大的成效,这也正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去改变传统的学习书法的观念,去寻找更快更好的方法。

而临摹作为一项基本功,是我们向传统经典学习,获取技法的必然途径,那么就得提高临摹的效率。

如何提高临摹的效率?我们一般所说的临摹,虽然也能够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技法,但费时费力,有时还有可能得不偿失,走弯路。

教你如何欣赏及评价书法作品

教你如何欣赏及评价书法作品

教你怎样赏识和评论书法作品这篇文章是历时一个月时间整理出来的,上一次发了以后有朋友感觉排版不好配图太少影响观看,故从头整理排版并加了一些配图,希望能有好点的成效。

这些文字是为了一个节目准备的,不恰之处还望不灵见教。

一、用笔书法作为独到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

而书法艺术正是经过这类物化的手段达到创建境界、表达感情的作用,正如康有为所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康有为认一篇书法作品的利害,要点就在于对于用笔技巧的掌握,而这也是能够写好一幅作品的基础。

晋代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充足表现了她对用笔的重视,一开篇就是对用笔的论述:“擅长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这句话的意思是:擅长用笔表现笔划线条力感的人,他的字会显得骨力坚硬;而不擅长用笔的人,写出的字很简单使线条流于疲软、乏力。

王羲之更是以为:“一点失所若佳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若壮士之折一肱骨。

”意思是:一个字中有一个点写得不好就像是一个佳人坏了一只眼睛,一横没有写好就像是一位壮士断了一条胳膊。

“撇之发笔重,捺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

”这句话出自孙过庭的《书谱》,意思是写撇画时行笔要重、要按住走。

写捺画时行笔要轻一些。

写折画时候行笔要先停一下,把锋调整好再持续写。

裹锋这种笔法在书写的时候笔锋保持圆锥状。

写点时要用挫法写出。

写勾时,勾尖必定要锋利,尖利。

“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散布之发笔宽,构造之发笔紧。

”意思是:写横画时行笔要边走边轻轻抬起。

写竖画时行笔要边走边轻轻向下。

宽”是指每个字在笔划安排时,写第一笔要为下边的笔划留有充足的地点。

“紧”是发笔时要从字的构造紧凑上考虑。

“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束,必故拓。

将欲行,必故停。

将欲伸,必故屈。

将欲拨,必故擪。

”这是笪重光(1623年--1692 年)在《书筏》中对书法的辩证之美以及书法的创作规律进行的论述。

固本培元厚积薄发

固本培元厚积薄发

固本培元厚积薄发本者,根本也,基础也。

所谓固本,就是抓根本,打基础,训练基本功。

书法之本就是前人留下的经典、规矩、规律,掌握得愈多,基本功愈扎实,发挥个人艺术天赋的空间就愈大。

固本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开始阶段或某一阶段的事情,而要相伴终生。

元者,元气也,神采也。

它是贯彻到自己作品中的精神气质,既是对古人经典的吸收提练升华,又是个人艺术天赋、艺术追求的实现。

元气的培养,只能从长期的深入经典中求,从不断的思考和感悟中求,没有捷径。

无论是固本还是培元都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的厚度,方可破茧而出。

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说的是一切成就获得之通理,大舟远行必有大水,展翅高飞必赖大风。

又云:适莽苍者,三餐而返,食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你如果只想在近郊的草丛里跑一跑,吃饱三餐饭就行了;如果要到百里之外,就要准备隔夜的粮食;如果志在千里,那就必须准备三个月以上的粮食。

至于书法,其理攸同,要想走得高远,必须高度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一、明确目标走对路子在庞大的学书人群中,目的不同,目标也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目标也不同。

就相对比较专业的学习书法的人来说,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大抵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初级目标。

能掌握基本的东西,方向基本确立,方法对头,临帖得法,具备一般的创作能力,出手便有古法,用笔结字基本成形。

二是中期目标,希望能够入选全国专业性书法展览。

这个目标既是一个理想,又很具体,既有难的一面,也有易的一面。

就其难而言,现在每次专业比赛,收稿量动辄万件左右,重大比赛数万件,而入选往往几十分之一,没有过硬的水平的确很难选上;就其易的一面而言,现在评审的机制很规范、很公正,大家都在一个平面上公平竞争,真正高水平的作品绝不会埋没,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作者的基本功。

入选全国专业展览不是书法的高远目标,更不是终极的目标,但对每个真正学书的人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检验作者创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促进创作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从业余走近专业的一个重要门坎。

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的方法一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

”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书法临帖技巧

书法临帖技巧

临帖技巧经验大汇集(一)一、谈读帖王壮弘帖,一般称之谓“法帖”,是专供人们欣赏、研习书法用的。

在临帖之前,读帖的方法和读帖的精细程度,对于临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认为临习书法主要着重于临写,而对于临帖之前必须读帖的重要过程,往往是忽略的。

他们习惯于拿起帖来就临,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习惯。

一本名家法帖,对于初学者来说,绝不可能一看就懂,一临就佳。

这就需要不断反复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

也就是清代书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的先能察,后能拟。

察进一分,拟近一分;拟近一分,察进一分,终身不复止。

然察总在拟之先。

俗话说“万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对于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彻底,做起来就愈容易,愈顺手。

法帖犹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

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

读懂一点,做一点。

不断地懂,不断地做。

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

正如唐代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讲的,“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者”。

要临好帖必需读好帖,因此说读帖必需先认真细致的读,如果马马乎乎地读,就会觉得毫无意义,甚至会感到多此一举。

因此读和看不是一码事,和欣赏也不同。

读和诵相似,但比诵深刻。

读有看的意义,但比看仔细,读有欣赏的意思,但比欣赏认真。

认真细致的读帖是个要求,要做到这个要求,还有个怎样正确读帖的方法问题。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

不然拿起一本帖来,就会觉得茫茫然,好象无从读起,就会停留在肤浅的外形上,无法深入。

那幺怎样读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

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疾,何处涩,何处锋中,何处锋侧,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象放电影一样,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

察之者尚精 拟之者贵似(李耀中)

察之者尚精 拟之者贵似(李耀中)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有感于精确性临摹技法训练临摹是每个学习书法的人必修的一门功课,只有通过临摹才能从传统的经典中获取所需要的技法,任何一位有志于学习的书法的人都无法避免,历史的每一位书法家也都离不开临摹。

习书二十余年,也曾经自诩临摹过许多古代的经典法帖,要是放在以前,说我不懂临摹,也许我会嗤之以鼻:这不是小瞧人嘛!然而通过这几天的学习、训练,我才深切的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临摹。

细细想来,过去我们所谓的临摹,很多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并没有深入地领会任何一本经典法帖的精妙之处,这些经典法帖有多少在自己的心里,化为自己艺术的本能呢?说是临摹,其实也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乱写一气,临不像,就说是意临,事实上压根就不知道怎样临摹,不得其法,白白浪费光阴,蹉跎岁月。

临摹说起来是一个词,但用于书法和绘画上,是指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手法,我们正常的理解是: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

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去做的,拿一本法帖,依葫芦画瓢。

然而通过这几天的理论的学习,实践的演练,我对临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对书法的学习方式仍然停留在过去认识的层面。

认为书法要慢慢写,慢慢的自悟,期待人书俱老。

其实今天的人已经失去同古人相同的生活土壤,书法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实用功能,还要像过去那样学习书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一种新的学习书法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大的成效,这也正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去改变传统的学习书法的观念,去寻找更快更好的方法。

而临摹作为一项基本功,是我们向传统经典学习,获取技法的必然途径,那么就得提高临摹的效率。

如何提高临摹的效率?我们一般所说的临摹,虽然也能够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技法,但费时费力,有时还有可能得不偿失,走弯路。

读帖

读帖

读帖,习字之基——谈读帖能力的培养一、读帖的重要性读帖是指临摹者在书写前对字帖静观默察,细细体味,对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笔先。

读和看不是一码事,和欣赏也不同。

读和诵相似,但比诵深刻。

读有看的意义,但比看仔细,读有欣赏的意思,但比欣赏认真。

认真细致的读帖是个要求,要做到这个要求,还有个怎样正确读帖的方法问题。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预期要求。

不然拿起一本帖来,就会觉得茫茫然,好像无从读起,就会停留在肤浅的外形上,无法深入。

熟练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但有些人在临帖前,常常不读帖,或对字帖稍做浏览,就匆匆下笔,以致顾此失彼,徒劳无功。

要提高临写的效率,就必须培养读帖的能力和习惯。

读帖是对字形的熟悉过程,对运笔的理解过程,读帖可以提高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也能提高艺术修养。

读帖如读书,读帖也要思考,要找出笔画和结构特点。

也可以根据口诀读帖,如“水”字,书写时的要诀就是:左离右依放射状,交点宜上不宜下;可以联系生活读帖,如“月”字,可以观察生活中的人,时装模特为什么穿什么都好看,就是因为他们的腿长,腰线靠上,月这个字也一样,两横要靠上,整个字才显得挺拔。

如果弯腰驼背,就失去了汉字的美感。

读帖是自学书法的好方法,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读帖的意识,只有掌握了读帖的方法,才会在以后练字时,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做到自己观察、分析,从而练好字。

书法老师只能是人梯,起到一个帮助、搀扶的作用,最终目的是让书法爱好者会自主学习,为了自身的发展奠基。

二、如何读帖在谈之前,我先申明一点,练字不是做计算题,1+1=2,不可能等于3,由于古代书体众多,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所以书法也好,写字也好,存在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我觉得在书法爱好者在读帖的时候,去发现普遍存在的规律。

接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有关“读帖读什么”的话题。

读帖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1、读准字的笔画。

浅谈临帖与读帖

浅谈临帖与读帖
中师生 谈书 法
浅 谈 临 帖 与 读 帖
{ 鬓 灌
我 是
怎 样 练

临帖与读 帖 是 学 书 过程 中 至 关 重 要 的 两 个 环


临 中 有读
,
读 中有 临
,
,
二者 相 辅 相 成
,
也只有
,
把 二者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书 艺 才 会 有较快 的 长 进
根 据 不 同 的 情 况 各有 侧 重

、 、
要 对 所临

一 要 问题 是 选 一 本 你称 心 如 意
楷 书 字帖
颇 带 艺 术 风味 的 字 帖
, , ,
写 好 毛笔 字 的 基 础


,
习钢笔 字也同样

最适 合你练 习 的 钢 笔

写 的 范 本 的 用笔
点画
,
笔势
意趣
,

结构 形态
,
( 例 如庞 中华 的 描 红 楷书 字帖 等 )
系 偏傍容 让
,
一 点画开 始 练 习

待 笔 画 书写 规 范后
,
,
进 一 步掌
,
横 竖 平 直 比 例适 当
,
疏 密关
古 人 又称 之 为
,
神摹


这 里讲 的读 帖
,
点画 呼 应
重 心 平 稳等等
,
,
还应 注 意
并不 是 象 读 文 章 一 样
和 用意 琢磨 空

, 。
而 是 观 赏体 味
,
领会其 点画
事 倍功 半
也 只 能是 纸 上 谈

古人常见的执笔方法有两种

古人常见的执笔方法有两种

【临摹过程】◎读帖在临习之前将选择好的帖认真观察、分析,我们称之为“读帖”。

意思是要像读书一样,去深刻体会,仔细揣度。

孙过庭《书谱》说:“察之者尚精”,就是指此。

我们已知道书法分成用笔和结字两大环节。

相对来说,结字在外形上容易看出并理解,我们反复多看几遍,一般对某家某体的结字特点总能留下较深的印象,但用笔就不是一下就能看出来的。

如果我们使用的是墨迹影印本,尚能看出运笔时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枯润,以及细微的牵丝来,这对我们学习下笔、行笔、收笔的动作,洞察点画之间乃至字与字之间的笔势,都大有益处。

但我们如果实在得不到墨迹影印本,只有石刻拓本,那我们要格外仔细地观察,特别是注意下笔处、收笔处、转折处这几个关键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最能反映用笔的痕迹。

如这样,就能捕捉那些有形无形之间的行笔妙处。

姜夔《续书谱》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赵孟頫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读帖达到了这样境界,才能进一步做到得心应手。

◎临帖《书谱》还提出“拟之者贵似”,这是临帖子的基本原则。

我们说学书贵神似,这是对高一级的要求来说,神寓于形,如果初学者不得形似,又何从求神呢?所以我们要求临帖要像帖上的字,如果不像,便要仔细考虑,是否在用笔、结字上没有体会到帖上的笔意,再深加细察,穷其究竟。

所以读帖与临帖应双管齐下,读懂了,才能临得像。

在基本点画用笔过关后,我们要求在临帖时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至少是看一个字写一个字,最后达到看一行写一行,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这样,才能学到形神兼备。

进一步再背临,也就是默帖,更提高一步是意临,使古人书迹,为我所用,在继承中自己发挥创新。

相传王羲之临钟繇《丙舍帖》,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见《宋苏东坡公帖》中),及董其昌、何绍基诸大家所临的古帖古碑,皆出自意临。

但意临决不等于信笔乱写,不深通笔法,并有相当造就,是难以仿效的。

◎摹帖临和摹各有所长,姜夔《续书谱》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关于临帖的九个关系和临帖的秘诀

关于临帖的九个关系和临帖的秘诀

关于临帖的九个关系和临帖的秘诀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是书法家终生的必修课。

我们只有经常性地不断地虚心向古代书法经典学习,我们才会理解这些书法经典的价值,并从中不断发现新鲜有用的信息,启迪自己的思想,指导和改进书法创作。

在临帖实践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山雨临一、临帖与创作的关系临帖是学习古人、掌握技法、把握规律的必由之路。

大凡名家都做到终生临池,如吴昌硕、林散之、沙孟海、邓散木等,“未尝一日不临池”。

王铎自称自己一日临池,一日应酬。

人天分有差异,但离开了勤奋,天分再高的人也难以成材。

徐悲鸿曾经说过:“天资是需要的,但天资在成就一个人的过程中不是最重要的。

天资高的人就好象是只钢精锅,天资低的人就好象是只砂锅,两只锅同时烧水,钢精锅很快就把水烧开,砂锅却不容易烧开,但只要一直烧下去,砂锅的水总会开的,而当你把火熄灭之后,钢精锅冷却起来也比砂锅快。

”天分高的人稍一学习便能领悟,但是凭借自己聪明,往往见异思迁,浅尝辄止,难于深入;天分差的人往往学习比较深入,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当代青年书法家陈忠康则认为:虽然书法讲究悟性、天赋,这些先天的东西其实个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终还是落实到比耐心,比时间的投入上。

耐心就是要做好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深刻领会书法的精神,要对书法有感觉,或者说要“来电”。

这个需要很多时间的投入,去不断的领会的。

但是,临帖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临帖学会古人的方法,用于自己的创作。

所以这里存在一个临帖如何向创作转化的问题。

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较为合理的程序是:先摹写(即描红,功力深厚者可跳过此步骤)而后对临,而后背临,待能背临熟练后即可集帖上的字为联为句,待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原帖精神后,即可用原帖的笔法精神进行创作(又叫倚帖创作)。

上述步骤也可交替进行,不断巩固提高。

在临帖时要注意学习古人的方式方法,不要死板拘泥地学风格。

山雨临帖原贴二、专与博的关系古人留下的碑帖浩如烟海,穷其一生也难学完。

察之者尚精—以《颜勤礼碑》临摹为例

察之者尚精—以《颜勤礼碑》临摹为例

察之者尚精—以《颜勤礼碑》临摹为例[摘要] 中小学生书法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读帖教学,或者读帖教学指向性不明确。

本文以《颜勤礼碑》为例,从书写技能,文本解读,文化渗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读帖指导。

这些读帖的指导方法极易迁移到其他碑帖的教学中。

在读帖指导引领下,使学生能极大的提高书法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并解决书法临摹和创作中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读帖教学;临帖;颜勤礼碑黄庭坚《论书》中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可见读帖自古以来就是学习书法的重要环节,而中小学生学习书法,常常是抄书式的临摹,教师不予指导,只求数量,则难于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颜真卿《勤礼碑》历来是学生书法学习的重要启蒙范本。

其较《多宝塔碑》则沉雄浑厚,大气磅礴。

较《麻姑仙坛记》则又点画规整,秀丽刚劲。

有学者曾言“《颜勤礼碑》包含了书法的全部”。

笔者尝试以《勤礼碑》为切入点。

让学生读懂书写的要领,欣赏书法的博大精深。

切实让“读帖指导临帖,书法浸润传统”。

一、读精一个笔画《勤礼碑》教材很多,但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启蒙教学的字帖,笔者在教学中,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从横画开始,将“永字八法”按照汉字的22个基本笔画编写了教材。

第一课练习长横、短横只接触“一、二、三”,第二课练习悬针垂露只涉及横画和竖画“十、非、土、王、正”第三课练习撇画只涉及到横竖撇的字如“川、左、在、牛、千”,每课绝不涉及没有训练过的笔画,这样排列有利于对前面学过的笔画的复习和巩固。

每个笔画训练5个例字。

练习笔画阶段,尽量用独体字,尽量不用繁体字,以此突出笔画的训练。

在笔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笔画的整体长短,粗细,角度,弧度等态势。

在读帖中进行比较,类似的笔画既要注重在相同字中的比较,又要注意在不同字中的比较。

二、读透一个偏旁在第一阶段22个基本笔画教学基础上,偏旁部首的教学十分必要,偏旁部首是汉字结构相对稳定的部件。

察之者精,拟之者贵似—书法艺术学习中“读帖”探究

察之者精,拟之者贵似—书法艺术学习中“读帖”探究

图1-1 礼器碑(碑阳 局部)图1-2 礼器碑(碑阴 局部)图2 书谱(局部)图3-2 丧乱帖·奔图3-1 丧乱帖·毒图4勒、努、趯、策、掠、啄、磔八个基本笔画;行草书的则笔法丰富,例如《书谱》(图2)中的字起笔的时候大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个很小的细尖,这是入笔后轻微的捻管所致,笔画迅速地由侧锋转到中锋,这样的入笔笔画的形态显得含蓄而有力度。

再如王羲之的《丧乱帖》中的入笔的角度变化很多,需要仔细观摩,几乎各个角度都有,如“毒”和“奔”字(图3)。

无论是,赵孟书法学习中结构的重要性。

结构就是将笔画合理搭配,使字重心平稳,各具姿态,具有书法艺术性。

结构是书法学习的一个关键点。

笔者在书法教学实践中经常用两条不同箭头的长度相等的横线(图4)作为结构教学阶段课前的提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从而说明准确的观察具有一定的难灵动的气息。

欧体结构变化非常丰富,如果我们不认真读帖,想当然地,就会走向馆阁体。

再说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字结构也活泼丰富,就是上下两部分重心的角度明显变化,角度的不一致。

比如“盖”下面的“皿”要向右错动,“愚”下面的“心”向左错动,而“圣”上面的“耳”向右倾斜,下面的“王”向左倾斜,“墨”字变化姿态则更加丰富。

(图6)如果读帖不了章法。

当然,书法学习中,这些因素是需要观察到的。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7]。

察,观察,只有观察精细,才能精准临摹。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8]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神地观察,这里相继出现的“察”和“观”都是古代书法巨匠读帖的体现。

对于读帖和临摹说得比较深入的莫过于清代包世臣了,他说“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通过点画、结体、章法的特征感受书法书写的过程。

读帖的过程,是精准的研读,是想象的过程,是学习者与经典作品精神的融合。

书法中如何读帖

书法中如何读帖

基础班学习资料如何读帖一、精察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说观察一定要精细。

一般地说,初学者应该把.‘读”和“临”这两个环节同步起来。

临什么,读什么。

可按临写的顺序,先点画后结构地对所要临习的字逐个分析清楚了,从组成字的基本“细胞”看起。

先看点画的形态、走向、质感和轻重,然后再看每个点画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

就是不说用笔,而说下笔,这一‘下’字,很有分寸。

这就是从所说的用笔之法。

非如此,笔锋就不能够中;非如此.牵丝就不容易对头,笔势往来就不合。

明白了这个道理,去着手随意遍临历代名家法书,细心地求其所同,发现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笔皆如此,这就是中锋.不可不从同,其他皆不妨存异。

”这是读帖的经验之谈,得仔细琢磨。

在读帖时,还可以把点画比较着看。

比如在一个字中,相同的点画是如何处理的,不同的点画在虚实、粗细上,到底有多大的差异,要进行比较、分析。

字中的某一个点和某一画的粗细,常常有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异,看得不细,就会将本来粗细反差很大的点画忽略,那么临写起来也必然点画不分,学得“像”这一关就过不去。

在观察结构时,首先分清哪一画是这个字的主笔,点画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位置,是如何衔接、呼应的,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读行、草书帖,不但要从点画上、字形上看,还要从整行乃至全篇上看。

行草书的具体点画完全服从于章法这个大局,某个字,某一点画在一幅字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

中药配方有“君、臣、佐、使”,中国画法有“启、承、转、合”,书法在原理上和这些姊妹艺术完全一样。

处于重要地位上的字,在点画上用的笔墨多,加以夸张、放大、占位偏重。

而处在承上启下地位的,就加以收敛、缩小、变态处理。

在一幅字中,有的字为何重大,有的字为何细弱,有的字为何歪斜,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人对古帖中歪歪扭扭的字很不理解,认为这样很不好,我说不是古代的书法家没有本领把每个字都写得很端正,也不是他们把握不住手中的笔,而是不如此就不称其为艺术。

学习书法的十大误区

学习书法的十大误区

学习书法的十大误区学书法的千千万万,成家的星星点点。

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在学书法过程中进入到误区里,虽痴心不渝,猛志长固,终也无所成就。

下面,我就学习书法中最易深陷其中的十大误区,做一分析与书友们共识。

一、选帖不慎,临帖不精1.如何选帖?选帖,如同拜师,拜字帖的作者为师。

要写好字,就要拜名师。

名师,才能出高徒。

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人人都想进,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名师。

古人云:“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

”中国书法有六千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

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古代书法大师,几乎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耳熟能详。

他们在书法上的造诣,几乎臻于完美,可谓达到了化境。

他们的作品历经了一代代文人的精鉴和评定,最后被奉为法帖。

而今人没哪个书法家的作品,能真正称得起是“法帖”。

显而易见,选帖应该首选古代的法帖。

当然这也不是说今人书法就不可学习,而是应该在精研传统之后再吸收现代大师的一些长处。

2.选自己喜欢的法帖。

对一种事物的好恶决定一个人的兴趣,兴趣会影响态度,态度又左右着行为,行为决定着结果。

当你一眼就看中的帖,它在风格上会更适合你的审美,更能激起你的共鸣,你在学习临帖的时候则会更关注它的所有细节,尽力去模仿它的各种技法和风格。

即使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你也会很乐意。

所以在选帖的时候,除了要考虑选法帖和最优秀的字帖外,还要考虑选自己喜欢的帖,这样你会更快入门。

只有当你入门之后,随着对书法的学习理解和感悟,你会慢慢地变的理性,即理性地审视历代各流派的书法风格,而过去那种凭兴趣选帖的情绪化选择,最终会被你克服并完全丢弃,这时的你毫无疑问已经在书法上升高了一个层次。

3.怎样临帖?临帖也叫临摹。

临,是照着字帖去写;摹,是用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之上进行拓写。

临帖是学习前人书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

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学习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

书法临帖心得体会

书法临帖心得体会

书法临帖心得体会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书法临帖心得体会作者:廖纪仲以下是我在临《九成宫醴泉铭》时的一点浅显体会,在这里贴出,旨在交流学习,范文之心得体会:书法临帖心得体会。

若各位同道发现有说的不对的请纠正补足,谢谢!一、为什么同一本帖不同人临出来的感觉往往大相径庭比如黄自元与田氏兄弟所临的《九成宫》感觉完全不一样,启功临的《玄秘塔》也不是原帖的风格,这到底是不足还是特色,现在不得而知。

但我敢说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因为不管谁临帖都或多或少掺进了个人的理解在里面,这种理解是属于个人的,千人千面。

?二、假如真有书法创新,我想这种创新或许就是每个人在临帖过程中,所自然形成的个人风格吧!(这里得强调“自然”二字,如特意为之,则是做作了)假如每个人临帖出来的感觉都一样,那书法也太简单了,那样的话,中国从古至今不知要出现多少个王羲之,而书法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热爱了——临帖感悟,不知对否三、补充说明一下(个人观点):临帖时掺入个人理解不是随便乱掺入的,也一样须遵守法则。

黄自元临欧时不难看出有颜的笔法,田英章老师说他临欧有赵孟頫的笔意,启老临柳明显有他自己的风格。

这些书家之所以掺入别的东西,不是因为他的水平比原帖水平还高,而是取决于其自身审美倾向和学书经历。

四、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说,我觉得《九成宫醴泉铭》不太适合作为首选的范帖,原因是它较之颜、柳要难得多。

之所以难,是由欧字的特点决定的,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敛。

颜、柳的笔法都很舒展和明显,入门相对简单。

特别是颜体,大笔划粗细条,容易学,笔法也很有代表性,和其它书体的关联性也很大。

柳体较之颜体要稍难,主要原因是柳字强调“骨”,如果功力不够,极易产生干涩感而不生动。

但此二体较之欧体要简单好多(个人体会),欧字不但敛,而且是极力的敛。

欧字的敛在笔划和结构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笔划上欧字多短促而精细,且笔锋多深藏,初学者或功力不够者临起来往往会相当吃力且难得其法,包括许多书家也未能神似。

得之于心 以心命手——浅谈书法教学中的读临结合

得之于心  以心命手——浅谈书法教学中的读临结合

百花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读帖,首先就是在临摹之前要把字帖上的字学会认读,然后,对帖上每个字的点画、结构、笔意、神采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一番细心地观察和分析,看点画位置是怎样安排、穿插和搭配的,琢磨书写者在用笔、运腕上的动作,读帖是初学书者临帖的必经之路。

现笔者结合书法教学的实践,就读帖的重要性及如何读帖谈点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从古到今,学书法者,无不从临习法帖开始,而临帖不是提起笔来就写,临之前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读”的过程,“读”到心中有数,才能举笔追摹。

读帖,也即心摹。

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说:“临书时,未写之先,须熟视范本,体会其性情气势,默识其笔意结构,深印于心,然后挥毫落纸,一气呵成,如自己出。

不可看一笔写一笔,写一笔再看一笔,枝节拼凑,神丧形失,宜切戒之。

”纵观古今书论中关于读帖的片言只语的论述,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读是得之于心在临之先,写是以心命手在读之后,把读帖视为学书的要领。

名帖初读往往似乎极其平淡,但越读越有味道。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文,起初只是“驻马观之”,然后是“下马观之”,最后索性“观之三日”方才离开。

由此可见,读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只有用心去仔细揣摩,方能慢慢体味出其中的滋味。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读帖初始只能觉察出线条的粗细和结构特点,用笔多了,则能琢磨出下笔、收笔和转折处的关键部位。

有了领会,然后去指导实践,实践之后发现不足,又去读帖,便有所体会,再去实践。

如此反复,互相推动,不断深入,才能迅速提高。

正如赵孟頫所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唐代的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

”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仔细观察,在用笔上把握笔画形态和呼应关系,在结构上把握线条在空间布白中的安排,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等。

因为帖是静止的,作者的书写动作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到,但是,通过反复深入地读帖、玩味、琢磨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书写者用笔的情景,然后下笔,往往可以神似。

察之精方能拟之似——庞光辉《春风吹》第一课时教学纪实与评析

察之精方能拟之似——庞光辉《春风吹》第一课时教学纪实与评析

察之精方能拟之似——庞光辉《春风吹》第一课时教学纪实
与评析
于志强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察之精方能拟之似——庞光辉《春风吹》第一课时教学纪实与评析○于志强师:同学们,老师先提一个问题: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现在是春季。

师:你们喜欢春季吗?生(齐):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花红柳绿美丽景色的诗歌《春风吹》。

(板书课题,生齐...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于志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
【相关文献】
1.察之精,方能拟之似——书法读帖方法剖析 [J], 陈文波
2.察之者精,拟之者贵似—书法艺术学习中\"读帖\"探究 [J], 宋平民
3.铸造识字写字的金钥匙——庞光辉《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纪实与评析 [J], 秦锡纯;于志强
4.因字施教培养能力——庞光辉《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一课时教学纪实与评析
[J], 周化宇;赵淑秋
5.突出重点注重能力培养──庞光辉《骆驼和羊》第一课时教学纪实与评析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帖本 身 的特 点 , 掌握 字帖的整体 规律 。如《 勤礼碑》 中结体 方形
[ 1 ] 杨 志. 民俗 陶艺的产生背景及其原 因. 中国陶瓷 , 2 0 0 7 ( 8 ) . [ 2 ] 孙圣 国. 民俗雕塑陶艺的意象语境浅析. 佛 山陶瓷, 2 0 1 0 ( 1 I ) .
[ 3 ] 高 辉. 地 域 性 民俗 文 化 对 于 当代 陶 艺创 作 的 影 响 .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硕 士 学 位论 文 。 2 0 1 0 .
理论 研 究
A RT EDUCATI oN R E SE A R C H
的不 同, 制作面花 的 习俗 活动也各 不相 同。小孩满月 , 人们会做
“ 满月花馍 ” , 在 春节 、 元 宵节等节 日做“ 鱼馍 ” “ 鸡 馍” , 这 些面花 都代表 着吉 祥的 寓意。面 花具有 艳丽 的颜色和 可爱 的形象 , 在 制作 时多用 剪刀 、 镊子、 梳 子等工具 。这 种 民俗 艺术的材料 与制 作 同 民 间陶 艺很像 , 需要 调 和足 够 的水 , 辅 以雕 刻 、 造 型 和装 饰 。有 时还 需要在其 干燥成 形 的过 程 中进 行烧 制 , 在 烧制 的过
花, 并进行 烧制 , 最后 的成 品具 有浓厚 的民俗 韵味。面花 工艺展 现 出了造 型夸 张、 手法 多样 的民俗 陶艺面貌 。 民俗 题材 的陶艺创 作是 陶艺历史 的一个 转折 点。我国陶艺
家陆斌 的陶艺作 品大 多采用 民俗化 的题材 , 其代表作 品《 年 年有 余》 《 都 市 系列之煲 I I 》 《 砖木 结构之 十七》 , 3 ( 1 ) .
其次 , 观察单 字的整体 形象。如 同画静物或人物 头像 , 若一 上来 就 画苹果 或五 官 , 往 往会顾 此失彼 , 导致 构 图不 当、 比例失 调、 结构不准等 问题 。初 学者 由于对 汉字结构意识不 强, 头脑 中
发现代 气息 , 使 中华民族 的文化传 统得 以彰显。
参考文献:
等) 和 特殊规律 ( 如颜真卿《 勤 礼碑》 以宽绰 、 厚重、 挺拔、 坚韧 等 为特 征; 柳公权《 神策 军碑》 则 以瘦 劲、 挺秀 、 严谨 为特 点) 。如果 临的是《 勤 礼碑》 , 就 找颜真卿 的其 他字帖来 比较 , 看看 同样是颜 真卿 的作 品, 《 勤礼碑》 字 帖有什 么独特 的地 方 , 通 过比较 了解 字
文化艺术进行转变 , 发掘新的创意。 生书法临 习的成效。

三、 民俗 题材 对陶 艺 的价值 体 现
民间传 统文 化具 有 多样 性 , 通 过真 实 性反 映 出社会 现 象。

整体 观 察
整体 风格特 点即字帖或一个字 的主要风 格特点。对 于一个
字而 言 , 整篇 字 帖是整体 ; 对 于笔 画、 部件 而言 , 一个 字就 是 整
体。
当代 性使 民俗 题材具 有 时代特 色 , 陶 艺工作者在 艺术创 作 中就 要在这种 富有创意 的文化氛 围中进行构 思。 民俗题 材 的陶艺具
有现代 陶艺的特征 。现代 陶艺 的本质就 是要使 民间传 统文化散
首先 , 观察 字帖的风格特 点。拿到字帖先看整体风格 , 了解 它的普遍 规律( 如唐楷 提按顿挫 分 明、 结构 匀称规 整 、 法度严谨
读 帖是 对临摹 对象 即范本 的研 究 、 解读 , 也 是对 范本 、 范字 加深认识和记 忆的过程 , 是临摹学书重 要的基 础环节。所谓“ 先 能察 , 后 能拟” “ 察之者 尚精 , 拟之者贵 似” , 只有不 断深化认识 , 才能逐步提高实践能力。
艺创 作开 拓新 的发展 空 间, 创造 出新 的发展机 遇 。如 民俗 题材 的面花 《 石 榴娘娘 》 采用 了剪纸 、 面塑 等表 现技 法 , 在 制作 过程 中, 创作 者运 用剪 刀对其花 边进行 剪切 , 产 生各种 锯齿状 , 然后 用 一 些有肌 理 的盖 子压 印 出毛发 、 纹饰 , 创作 出优 美精 致 的面
初学者 常常借助 “ 字格” 安排 间架及 笔画 的位 置 , 但 字格在 书法 临 习中有着 明显的局 限性 , 许 多学生在 丢掉 字格这 个 “ 拐
之后 , 往往会 觉得 无所适从 , 旧病重犯 。笔者结合 多年绘 画 艺创 作 中的穿插 应用 。 民俗 文化 是对 地 区民俗 生活情 况 的反 杖 ” 基础教 学经验 , 把绘 画的观察 方法 引入 书法临 习教 学实践 , 强化 映, 而集 中的民俗文化则是 “ 民族 性” 的代名词 。从这个 角度看 , 理 性分析和深入 比较, 有效地提 高 了学 对 民俗题 材 陶艺的研 究是对历 史文化 做 出新的诠释 , 对 当前的 读帖过程 中的整体 观察、
程 中, 对火 候 的把 握具 有决定 性 的作 用。 民俗 化 的陶 艺创 作是 对 民 间陶艺的改造 , 让 古老 的艺术传 统重塑价值 , 为民俗文化 陶
察之精 , 方能拟 之似
书法读帖方法剖析
口陈文波
摘 要: 在 书法临摹教 学 中, 传授 给学 生科 学、 有效 的读帖
方法 , 强化 读帖过程 中的整体观 察 、 理性分析 和深入 比较 , 结合 实例 进行 分析 , 能有效地提 高学生书法 临习的成效。 关键 词: 书法 读 帖 观察方法 分析
外拓 , 笔画横细 竖粗非 常鲜 明等 , 而《 多宝塔碑》 结构 严密 , 点画
圆整 , 秀 丽 刚劲 , 尚未 形成 刚劲雄 强 、 沉 雄浑 厚 、 大 气磅礴 的风
格。
[ 4 ] 公超. 民俗色彩在现代 陶艺装饰 中的应用研 究. 景德镇 陶瓷 学院硕
士学位论文, 2 0 1 2 . [ 5 ] 刘 清云 . 古 朴 典 雅 相 映 成 趣 — — 论 现 代 陶 艺 中 的 祥 和 民俗 风 . 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