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有关情况分析
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之间变动规律分析
究发现: 在工业化初期 ( 人均 G P 4 美元 )投资 D 10 , 率、 最终消 费率分别为 1 %、7 到工业化 中期 5 8 %; ( 人均 G P为 50 D 6 美元)投资率上升到 2 %, , 0 而最 终消费率下降至 8 %; 1 到工业化末期或经济发展达 到初步发达阶段时( 人均 G P为 20 D 10美元)投资 , 率上升到 2 %, 3 最终消费率降至 7 %, 8 即随着工业 化进程的推进 , 人均 G P水平越高 , D 投资率呈上升 趋势, 消费率呈下降趋势 , 这种态势直到工业化结 束, 投资率与消费率将趋于相对稳定的状 态( 参见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1 期
20 0 8年 1 月
西 安 财 经 学 院 学 报
J u f ’nUnv ri fFn n ea dEcn mi o md o a ies yo ia c n o o c Xi t s
Vo . No 1 121 .
Jn.2 0 a 08
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之 间变动规律分析
钱 龙 周 绍 东2胡成 恩3 , ,
2 1 0 ;. 4 0 02 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0 9 ; 10 3 (. 1安徽工程科技学 院 管理工程系 , 安徽 芜湖
3 浙江大学 人文 学院,浙江 杭州 30 2 ) . 10 8
一
部分 , 投资 的增加 会 通过 乘 数效 应 带动 一 系列 消
费 的增 加 。也即 :
△y r= ,
收稿 日期 :0 7 8 2 2 0 —0 —2 作者简介 : 钱龙 (92一)男 , 18 , 安徽安庆人 , 安徽工程科技学 院管理工程系教师 , 经济学硕士 , 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 经济 政策 ; 周绍东 (9 4 , , 1 8 一)男 安徽安庆人 ,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产业组织理论 、 宏观经济 学; i 恩(9 0 , , N成 1 8 一)男 安徽寿县人 , 浙江大学人文学 院外 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经济哲学 。
浅谈我国的投资率状况
浅谈我国的投资率状况浅谈我国的投资率状况摘要:我国投资率近些年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状态,受经济发展和行政体制的影响,我国的高投资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要客观的认识我国的高投资率现象,一方面要分析导致其形成的因素,一方面,要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尽量避免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我国投资率的现状、其成因来正确客观的看待我国的投资率,并提出一些方法以适当降低投资率。
关键词:投资率成因认识对策一、我国投资率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必要性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投资率明显提高,引发许多专家学者得出“中国经济高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并引发诸多问题,投资率过高、增长不可持续”的论断。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率逐步上升,1978~1990年平均为35.45%,1991~2000年平均为37.8%,2001~2010年平均为42.33%。
特别是2001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升温,投资率上升较快,2008 ~2010年分别为43.9%,47.7% 、48.61%,2006~2010年平均为44.74%。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20%左右)高近一倍,是世界上投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
我国的高投资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我国正处于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的发展阶段。
以始于2002 年的重化工业高速发展为标志,我国总体上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个阶段同时也是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还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按照世界发展规律,这个阶段是投资大幅增长的阶段,在工业化过程完成之前,投资率需要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而且,我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发展中大国,具有典型的后发性质。
地方政府投资约束机制不健全,对投资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地方政府举债搞建设现象相当普遍;所获得的巨额土地出让金助推了政府投资;违规使用专项金搞建设;依托优惠政策主导“过度招商”;高校在软约束下借债搞扩建;国企大幅增加的利润也成了扩大投资的重要来源。
当前中国投资过热问题
当前中国投资过热问题投资过热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2000~2004年,中国投资率分别为36.4%、38%、39.2%、42.3%和43.9%。
呈现一路飙升状态。
而与此同时,中国最终消费率却一直处于低位水平并保持持续走低态势,最终消费率从1985年的66.36%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下降尤其厉害,从1981年的53.1%下降到了2005年的38.2%。
众所周知,过低的消费率以及与之相伴的高储蓄率将导致投资的迅猛增长。
所以,在考察中国投资过热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国内的消费水平进行考察。
一、中国低消费的内在原因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经济学界便已展开了对中国消费的研究。
在近2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问题一直被国内经济学家所关注。
1986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与美国基本相同,但自1988年起不断下降,1999年达到最低点,2000年稍有回升,但仍未超过1998年的水平;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在1991~1999年一直在下降,而且降幅比城镇居民更大。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倾向的递减意味着收入水平的极大提高,但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尚不足800美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还不到300美元,而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89美元的美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达0.96。
在相对极低的收入水平下,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出现了持续的下滑,这一事实构成了现代消费理论的一个谜团!那么决定中国低消费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在2006年3月,中国国内的平均消费水平占GDP比重约为45%,然而在2000年基尼系数为0.417时,占总户数20%的富有阶层收入便已占到全部收入的51%以上。
2000年后,基尼系数每年呈增加趋势,一直到2006年,基尼系数攀升到0.496。
毫无疑问,在2001~2006年六年中,每年的占总户数20%的富有阶层收入占全部居民收入比已经远远超过了2000年的51%。
关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问题
关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问题1.我国投资—出口—消费结构的变动。
长期以来,我国最终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在GDP中的比例逐渐下降。
最终消费率在“一五”时期在75%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65%左右,但过去20年中加速下降,到2007年降到48.8%。
同期,资本形成率从80年代中期的35%左右上升到42.3%,净出口从0左右上升到8.9%,形成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的局面。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
一定范围内的高储蓄、低消费能够促进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
一定限度的贸易顺差还能增加外汇储备,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抗风险能力。
但当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拉动,会导致明显的结构失衡。
首先,过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能力增长过快,超过消费需求的消化能力,导致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容易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生产性投资,只能在非常短的时期内促进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继而将造成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恶化和增长乏力。
其次,我国过去一个时期净出口不断增长,正是内需不足的一个表现,也是对内需不足的补偿。
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欧美市场萎缩,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受到严重打击,而且今后更长时期也不可能恢复到出口超高速增长、靠不断扩大净出口来拉动经济的状态。
因此,当前的启动内需,实际上是经济结构的一次深刻调整,关键在于调整消费、出口和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增长,提升消费比重。
短期内,提高消费比重困难很多,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但不解决消费问题,扩张性投资过后,仍然会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经济仍将面临停滞的危险。
2.消费率下降原因何在?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基本原因是居民消费增长慢于经济增长。
我国的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20年间,大体上保持在14%上下一个百分点的范围内。
而居民消费则从50%下降到35%(2007)。
而居民消费增长滞后,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劳动报酬的增长慢于产出的增长,因而消费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
我国投资与消费相互关系的研究
我 国投 资与消 费的现 状
升 到 20 0 5年的 4 . :消费 率从 2 0 年 的 6 .%回 27 % 01 1 4
从上世 纪 9 0年代 我 国投资不 断增 加 .资 本形成 落到 2 0 0 5年 的 5 .%。 目前 。 1 8 随着 国家宏观 调控政 策
总额 由“ 五 ” 八 时期 的 1 8 66 5 9 .4亿 元增 长到 “ 五” 九 时
亿 元 。 20 到 0 8年 达 到 19 1 . 元 ; 时 环 比增 速 最终 消 费支 出 。 就是 常住 单 位 为满 足 物 质 、 4 1 26亿 同 也 文化 和
从 “ 五 ” 时 期 的 2 .3 八 50 %下 降 到 “ 五 ”时 期 的 精神生 活的需 要 . 九 从本 国经济领 土 和 国外 购 买 的货物
到 20 0 0年 的 3 .%. 费率 从 19 53 消 9 6年 的 5 .%回升 利用 二阶 回归修 正的结 果 : 9 2 到 20 0 0年 的 6 .%。 “ 23 十五 ” 时期 为 投资率 迅速 回升 时期 。随着 多 年实 施 积极 财政 政 策 的累 积效 应 的释 放 , 资增 幅 由降 转增 。 投 投资 率从 2 0 年 的 3 .%上 01 65
1 .4 。 十 五 ” 时 期 下 降 到 97 %,0 8增 长 到 和服务 的支 出 : 09 % “ . 4 20 不包括 非常 住单 位在 本 国经 济领 土 内
1 78 。 5. %
的消 费支 出。最 终 消费 分 为居 民消 费和 政府 消费 。
从“ 五” 八 时期 至今 . 国消费率 与投资 率呈相 反 我们对 资本形成 总额 、 我 最终 消费 支 出之 间的关 系进 行 变 化趋 势 . 变化 轨迹存 在 以下 特点 :“ 五 ” 其 八 时期 中 实证分析 。 央针 对经 济过热 采取 一 系列 “ 理整 顿” 治 措施 . 大力 压 缩 固定资 产投 资 , 资率 开始 下降 。从 1 9 投 9 2年开始 ,
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与消费关系实证分析
X各期数值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 缓解 了多重共线性 。 最优投资率构建
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认 为, 投资是为建立新的生产能力和
设t 时期的人均资本形成率 为 0 , . 则总投资为 = .总 Y 0,
维护补偿原有的生产能力 , 以及为了直接 或间接服务于社会再 消 费 为 r= .1 r Y(—0. 根 据方 程 3 4 制 t l o 、绘 时期 两 条 表 示 与其 关
模 型检 验
二、 深化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 , 以消费促进经济结构优 化 型的原假设 , 并且 b 0 有明确的经济学意义。 >, 具 本模 型能较好 升 级 。 地 描 述我 们研 究 的问题 , 靠性 较 高 。 可 三、 以扩大 民间投资来带 动投 资结构的优化 , 促进经济发
值, 而且依赖于解释变量前无穷期的数值 , 并且假定其影 响系 和消费 了过多的社会资源 , 经济粗放的增长方式 和失衡的产业 数随 时 间推 移呈 几 何 级数 逐 渐 减 少 , 伊 克 (J K yk分 布 结 构 得 不 到合 理 的优化 升 级 , 利 于经 济 社 会 全 面 协 调 和 可持 则考 I _ oc ) M. 不
生 产所 从 事 的基 本 建 设 , 盈利 为 目的而 将 国 民收 入 转 为 资本 系的曲线 , 以 它们的交叉点 即为 t 时期优化总投资率 0. , 其解为 : 的过程。 投资对经济具有需求与供给的双重作用 , 一方面投资过 0: . 7 9 Y- - 8 . 4( ) 04 8 ×.t16 32 5 4 5 程本身就需要消费社会资源和产品, 这就 是投资的需求效应 , 另 Yt — 69 7 一1 9 ,4 5
滞后 模 型 的方 程 为
投资率与消费率解析
是 从 从事 生 产 活动 产 生 收 人 的角 度进 行 核
算 的一 种方法 , 这些收
结 构 的 逐 步 提 升所 引
起 的。
入 由支付 给雇 员 的 劳 动报酬 、 上缴 政府 部门的各种税费 ( 所得税 除外 )补 、 单位 的营业盈余组 成 ; 支出法是从最终需求 的角度 , 即从对货物 和服务最终使 用的角度进行核算 的一种
在工业化进 程 中, 随着 收入水平 的提高 , 费结 消
偿 固定 资产 正常磨 损的 固定资产折 旧以及属于生产 构升级 , 动产业结构升级 , 拉 当居 民消费 由食 品等初 级产 品转 向工业 品为主时 ,第 二产业增加值在 G P D 中的比重就会上 升 , 由于工业为 资本 密集型产业 , 生 和第三产业 , 由此引起投资率 上升和消费率下降 ;
产 中各种 货 物 和服 务
的消 耗后 得 到新 增 价 值 的一种方 法 ; 收入法
投资率- 5消费率解析
荆 合 楚
程 则 呈 现 与 投 资 率 相
反的“ 马鞍型” 倒 曲线
( 也称 为 “ ” U 型线 ) 。投 Biblioteka 资 率 和 消 费 率 这 一 演
变 进 程 是 工 业 化 过 程 中 的 消 费 结 构 和 产 业
第二产业 为依托 ,为满足消费结构不 断提升 的消 费
所谓投资率 , 又称资本形成 率 , 通常指一定 时期 需求 , 需要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 发展 。这样 , 投 内资本形成总额 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 比重 ,一般按 现 资率 和消费率 在维持 一段 时间 的下降 和上升后 , 又
行价格计算 。用 公式表示 为 : 投资率 = 资本形成 总 在新 的起点上形成 了平衡并维持相对稳定 。口 (
投资率与消费率对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影响实证分析
“
一
五”时期至今投资率 消费率 的变 化趋势与 当时经 与消费的协调比例 有利于 促进经济 的长效 增长路径 的
济增长 ,物价指数 以及人 民收入 水平的相 互关 系 ,作 形成。
-
,
变量 显著的影 响 ,模型拟合 优度 符合要求 ,而修 正后 模型 的DW 值处于 接受 自相关 区间之外 ,模型序 列 自 相关得到较好 的消除 。 根据修 正后的估 计结果 ,我们得 出最终估计 的索 洛增长方程为 :
, 。— l I n
- n— 46 . I‘l 0 I n£
0. 4 01 691
Ad s dR— q ae j t — u rd ue s
S. ofr g eson E. e r si S um q r d r sd s uae e i
0 4 64 . 9 3 4
000 99 . 4 5 0. 05 9 00 9
S dp n et a . e e d n r D. v
2 0 年 之 间 ,我 国 投资 率 呈现 07 上 升趋 势 ,消费 率呈 现 下降趋
P o ( — t ii ) rb F s t t asc
0 02 6 . 0 9 0
数据来 源:1 8 — 0 7《 9 0 2 0 中国统计年 鉴》 ,使用软件为e i w . 。 v e s 6 0
从回归结果 中看 出 ,资本 与劳动变量的T 检验和F
国 的资本 存量 ,L 代表本 国的劳动 力水平 ,A 示一国 检验值都 大于临界值 ,说明在模型 中的解 释变量资本 表
我国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原因、影响与对策
I v s me t a n u n e t n nd Co s mpt n i i a i n Ch n o L o a IGu - n
fo gigVo ain lC l g ,An u r vn e2 4 0 1 T n ln e t a ol e o e h i o ic 4 0 0 P
导 致我 国投 资与 消费的 失衡 , 并进 而 导致 国际收 支失衡 和供求 失衡 , 已经对 我 国宏观 经济 的正 常运 行造 成 潜 这 在 的 威 胁 和 挑 战 。对 此 , 从 体 制 方 面 和 收 入 方 面 来探 应 寻其 失衡 的根 本原 因 , 而发现矫 正投 资与 消 费失衡 的 进
Ab t a t I s t e g v r me t d i e n e t n mo e s s r c : t h o e n n - r n i v sme t i v d l a d t e l c f ef c i e d ma d o o s me h t r s l n h a k o f tv e n n c n u r t a e u t e
一
一
、
按 照 凯 恩 斯理 论 , 需 求 的 角 度来 分 析 , 动 从 拉 经济增长有“ 三驾马车” 即出口、 , 投资和消费。 在金 融危机之后 , 国等发达国家从危机中走 出来步履 美 维艰 , 济 增长 乏 力 , 经 消费 不振 , 加 上发 达 国家 政 再 府 推行 的 贸易 保 护 主 义 和 量化 宽 松 的货 币政 策 加 剧 了人 民 币升值 , 致我 国出 口在拉 动 经 济增 长 方 导 面步 履维 艰 , 于是 扩 大 内需 就显 得尤 为 重要 。而 我 国一直存在着 “ 投资重 、 消费轻 ” 的格局 , 导致我 国 国 内需 求 中的投 资需 求 与 消 费 需 求 比例 出现 严 重 失调 , 主要表现为投资率( 资本形成总额在 G P中 D 所 占的 比重 ) 高 , 偏 而消费 率 ( 终消 费在 G P中所 最 D 占的 比重 ) 则相 对偏 低 。根 据世 界 银 行钱 纳里 和 塞
关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问题
关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问题1.我国投资—出口—消费结构的变动。
长期以来,我国最终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在GDP中的比例逐渐下降。
最终消费率在“一五”时期在75%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65%左右,但过去20年中加速下降,到2007年降到48.8%。
同期,资本形成率从80年代中期的35%左右上升到42.3%,净出口从0左右上升到8.9%,形成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的局面。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
一定范围内的高储蓄、低消费能够促进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
一定限度的贸易顺差还能增加外汇储备,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抗风险能力。
但当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拉动,会导致明显的结构失衡。
首先,过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能力增长过快,超过消费需求的消化能力,导致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容易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生产性投资,只能在非常短的时期内促进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继而将造成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恶化和增长乏力。
其次,我国过去一个时期净出口不断增长,正是内需不足的一个表现,也是对内需不足的补偿。
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欧美市场萎缩,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受到严重打击,而且今后更长时期也不可能恢复到出口超高速增长、靠不断扩大净出口来拉动经济的状态。
因此,当前的启动内需,实际上是经济结构的一次深刻调整,关键在于调整消费、出口和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增长,提升消费比重。
短期内,提高消费比重困难很多,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但不解决消费问题,扩张性投资过后,仍然会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经济仍将面临停滞的危险。
2.消费率下降原因何在?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基本原因是居民消费增长慢于经济增长。
我国的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20年间,大体上保持在14%上下一个百分点的范围内。
而居民消费则从50%下降到35%(2007)。
而居民消费增长滞后,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劳动报酬的增长慢于产出的增长,因而消费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
我国消费率和投资率的合理性判断:1978~2006
经 济增 长 的贡 献是 最 大 的 ,17 9 8年 一 0 5年对 经 20
济 增 长 的年平 均 贡献 率 为 5 . % 。其 次 是 投 资 对 67
低收入国家 高。 源自关键 词 :消费率 ;投资 率 ;资本 生产 率 ;IO CR
中图分类 号 :F 2 . 14 7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7 2 2 ( 0 8 1— 0 4一 5 6 4— 9 3 2 0 )0 0 0 O
一
、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消 费率和 投 资率 的总体
如 图 1 示 ,改革 开放 至 2 0 所 0 5年 ,我 国投 资
投 资率 为 2 %左 右 ,低 收入 国家 、中等 收入 国家 、 0
率 总体呈 现 出 波 浪 形 上 升 的趋 势 ,投 资 率 维 持 在
3 . % ~ 3 2 之 间 ,年 平 均 为 3 . % 。投 费 率 19 4. % 71 在 “ 五” 期 间平 均 为 3 . % ; “ 五 ” 期 间平 六 39 七
中低收入 国家和高收入 国家的消费率也都在 7 % 0 以上 ,投资 率 维 持 在 2 % 左 右 。而 自改 革 开 放 以 0
来 ,我 国消 费率 、投资 率 的现状 是 ,消费 率呈 下降
均 为 3 .% ; “ 五 ” 期 间 平均 为 3 % ; “ 五 ” 65 八 9 九
期 间平 均 为 3 % ; “ 五 ” 期 间 平 均 为 4 . % 。 7 十 02
维普资讯
20 0 8年 o 4月 第2 4卷 第 1期
北 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我国投资消费关系的变动特点及发展趋势
我国投资消费关系的变动特点及发展趋势金三林[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
其中,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则波动上升,总储蓄占GDP的比重稳定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
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
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关键词] 内需增长 主要特点 变动趋势图1 1979-2007年内需及GDP增长速度(%)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来看,投资和消费(即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共同构成了内需。
研判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首先应该分析内需增长的总体特征。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增长的总体特征1.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内需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0%,比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低0.5个百分点。
内需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到19.4%;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波动幅度达到17.4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5.7个百分点。
2.内需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与GDP增长不同步按照波峰-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内需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1%,峰值为19.4%,谷值为5.7%;1986-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9%,峰值为15%,谷值为2%;1994-2006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峰值为13.2%,谷值为5.4%。
2007年后,内需增速回落至12.1%,目前还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
前两个周期,内需增速峰值基本比GDP增速峰值滞后1年,但在第三个周期里,受外需贡献加大的影响,内需增速峰值比GDP增速峰值提前了1年。
3.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波动,2003年以后出现了内需增速加快与贡献率下降并存的情况1978-2007年,内需对我国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92%;最高值在1985年,为166.4%;最低值在1990年,为49.6%。
投资率和消费率
投资率、消费率
周帅帅编辑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用统计指标来反映就是投资率和消费率,即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中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总额所占的比重。
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用公式表示为:
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100%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用公式表示为: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法GDP)×100%
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口径计算的投资率与消费率,能较准确地、全面地反映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
它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建设与用于生活的比例关系.同时,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根据国民核算的定义,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另一部分是存货增加;最终消费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居民消费,另一部分是政府消费。
需要指出的是,按上述公式计算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除用于投资和消费外,还用于净出口(出口减进
口)。
由于净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之比很小,一般在3%左右,所以从投资率和消费率可以大致看出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浅谈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投 资与消 费 的关 系是 复杂 攀 升 , 消费率 持续 下降 。
生产角度 看 , 资 和 消费 的关 系是 生 产 和 消 费 的关 投 系 。每 次经济 运 行 都 是 从 生 产 起 步 , 过 交 换 和分 经 配, 到消 费结束 ; 消费又会 带来 新 的需求 , 但 在需 求拉
化 程 度趋 于稳定 时 , 投资率 与 消 费率 比例 可 能 在 4 : O
6 O左右 , 的学者 预测 为 3 :5左 右 , 有 56 两者 的缓 升和
缓 降有 一个 渐进 的历 史 过 程 , 能 急 于 求成 , 也 不 不 但
作者 简 介 : 粱娜 ( 9 3 ) 女 , 南 开封 人 , 南 财 经 学 院 国 际 经 济 与 贸 易 学 院 O 18一 , 河 河 6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业 经 济 学 专 业 , 究 方 产 研
投资 意愿 提升 、 口快 速 增 长 、 资 大量 流 人 等 一 系 出 外
列 激励 投 资 的因素叠 加作 用下 。加上 金 融政策 、 土地
政策 的相对 宽松 和地 方政 府 的行 政推 动 等作用 , 造成
投资 迅猛 增 长 。据 有 关 专 家 预 测 ,0 0年 我 国工 业 22
市场 需求—— 消费需 求 和投 资 需求 。在 这两 种 市 场 需求 中, 消费需 求 占主 导地 位 , 而投 资 需 求 处 于从 属
地位 。
2 我 国经 济增 长 中投 资 与 消 费 失 衡 的
现 状
我 国 20 0 5年 消 费 率 为 5 . , 资 率 为 19 投 4 . , 仅 创 下 我 国投 资率 的新 高 , 26 不 A 0 而且 超 过 了其 他 国家近 1 0年 来所 能达 到的最 高水平 。近年来 , 0 随
对我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分析
固 定 资 产 的 投 资 , 剧经 济 大 幅度 波 动 的 风 险 。 在 这 种 经 济模 式 中 政府 更容 易通 过 控 制 投 资 来 影 响 经 济 的运 加
行 , 却 削 弱 市 场 机 制 本 身 的作 用 , 但 同时 中央 政 府 和 地方 政 府 更 容 易 产 生利 益 的 博 弈 。我 国特 有 的投 资体 制 以 及 地 方 政 府 追 求 经 济 发 展 速 度 最 大 化 的 目标 是 造 成 这 种 现 象 的 根 源 , 如果 其 不 改 变 , 国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 转 我
消费需求 增长 缓慢 .是近些 年来 我 国经 济运 行 中的突 出现象 ,持续 走低 的消费率 与一路 攀升
的投资率形 成鲜 明对 比。从 20 0 2年 以来 , 国 的 我
比重 占到 总需 求 构成 的 23左 右 , 投 资需 求 往 / 而
往 只 占 到 百 分 之 十 几 。[ 在 我 国 近 些 年 的 经 济 t l 但
摘 要 :伴 随 着 经济 的高 速 增 长 , 国的 投 资率 不 断 上 升 。 总 需求 的构 成 中 . 资 需 求 已 经取 代 消 费 需 求成 我 在 投 为 拉动 经 济 增 长 的主 导 因 素 , 且 这 一 现象 有 进 一步 加深 的趋 势 。过 高 的投 资 率 让 我 国的 经 济 增 长 过 分 依 赖 并
变 以及 经 济 的 可持 续 发 展 将 会 更加 困难 。
关 键 词 :消 费 需 求 ;投 资需 求 ;经 济增 长 ; 固定 资 产 投 资 ;投 资体 制
中图 分 类 号 :F 4 . 0 7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13 2 1 )3 09 — 5 6 12 5 (0 20 — 0 2 0
对我国投资率的分析
对我国投资率的分析李善同㊀何建武㊀段志刚㊀㊀改革开放25年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4%,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相近.但是能够在较长时期保持这么高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还是罕见的.研究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学者普遍认为资本的快速积累是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源泉.①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率也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近年来投资增长很快,投资率逐年上升,围绕 高投资率 的争论与研究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本文将通过对投资率变化趋势㊁投资的构成以及投资率的国际比较,探讨目前高投资率形成的原因和我国未来投资率的变化趋势.一㊁投资㊁消费的历史变化趋势及当前格局通常我们所说的投资率指的是总资本形成率,即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和存货增加)占支出法G D P的比重.消费率则指的是最终消费率,即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占G D P的比重.图1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投资率与消费率从图1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基本保持在30%~45%.1978~2000年最高的年份为1993年,达到43.5%;②最低的年份为1982年,达到32.1%;平均水平为37.3%.从近几年来看,投资率一直在攀升,尤其是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3.9%.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存货增加,应该说,固定资本形成率更能反映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如果将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变动分开考虑,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前存货变动基本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5年以后存货增加占G D 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到本世纪以来存货变动已经基本接近于零.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8.97%,90年代为33.27%,比80年代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本世纪以来进一步上升到39.69%.固定资本形成率随着经济的 软着陆 在1997年达到了最低点,其后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又开始上升.由于存货变动逐年减少,总资本形成率到2000年才达到最低点,其后由于存货变动基本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总资本形成率才随着固定资本形成率的上升而上升.近年来固定资本形成率的变化趋势与总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的变化趋势基本趋同.因此,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有时用固定资本形成额来观察投资的变化特点.从消费率来看,消费率经历了一个与投资率相反的变化过程,90年代以后的消费率水平要低于在此之前的消费率水平.80年代的平均消费率为65.21%,90年代达到59.45%,比80年代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左右,本世纪以来进一步下降到57.63%.从消费率的两大组成部分来看,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消费都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居民最终消费率从80年代的51.75%下降到90年代的47.04%,到本世纪以来进一步下降到45.03%.㊀图2㊀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图2给出1978年以来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水平的变化基本上和收入水平的变化是同步的.从消费理论来看,无论是永久收入理论,还是生命周期假说都认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表1给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不同时期8G D P㊁收入水平和消费的增长率,表中的数据显示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率基本上都是低于G D P的增长率,尤其是农村居民,90年代以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仅达到G D P增长率的一半.从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长的比较来看,对于农村居民来说,80年代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速度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到90年代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比收入增长快了一半,近年来两者基本相当;对于城市居民来说,80年代和90年代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都要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近年来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不到收入增长速度一半.表1㊀不同时期G D P㊁收入水平和消费的增长率数据来源:«2004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二、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构成变化趋势图3和表2给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在此仅包括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的产业构成.从图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很小,这些年来基本保持在1%~2%左右.从上个世纪90年代来看,第二产业投资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后上升的速度较快.近年来,第三产业所占的投资比重稍有下降,但是仍然高于1997年的水平.1997年以前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重要高于第三产业,之后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始终高于第二产业.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其投资结构变化有以下特点:一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与整个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不断上升之势,1998年至2001年保持在28%以上,近年来虽稍有下降,但仍然比1990年上升了10多个百分点.二是社会服务业(主要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投资所占比重90年代后期一直攀升.2003年投资所占的比重比1996年所占比重上升了6个百分点,比1990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三是自1997年起地质勘探和水利部门的投资比重也有所上升.这三个部门投资比重上升是支持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它们又都是基础设施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并不是牵动经济活动的火车头,但它是促进发展的车轮.也就是说,它们并不能直接增加生产能力,但是对各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图3㊀固定资产(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构成变动趋势表2㊀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的产业构成数据来源:«2004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对第二产业的投资与生产能力增加高度相关.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制造业投资的变化趋势和第二产业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同步的,都经历了90年代以来有所下降,2000年以后不断上升的过程.具体来讲,近几年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来自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㊁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㊁纺织业㊁医药制造业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快速扩张的拉动,也就是对钢铁㊁电解铝㊁水泥㊁汽车㊁纺织等投资的快速增长.仅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投资增长对整个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贡献份额就占了近18%.另外还有三个部门贡献份额超过了6%,分别是化学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㊁建材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另外统计资料③显示2003年在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增长96.6%,电解铝增长92.9%,水泥增长121.9%,汽车增长87.2%,纺织增长80.4%,煤炭增长52.3%.2004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相继出台,这些行业投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9«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3期增速仍然较高,据统计④在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比上年增长32.3%,增速比上年回落63.9个百分点;铝业投资由上年增长86.6%转为下降1.8%;水泥投资增长43.3%,增速比上年回落70.1个百分点;汽车投资增长53.5%,回落24.3个百分点;纺织投资增长30.3%,回落56.4个百分点.这些部门投资的超常变化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三㊁居民住房投资的变化自1997年以来,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居民用于住宅的支出明显增加,因此居民住房的投资在全社会固定投资中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个人购买商品住宅面积从1996年的3666.82万平方米增长到2003年28714.61万平方米,年均增长34%;商品住宅销售额从1996年1107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8533亿元,年均增长29%.由此带来了房地产投资以及整个住宅投资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从1997年的12.7%增长到2003年的18.3%,增长了5.6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7年的21.53%增长到2000年23.7%,2000年以后由于原材料加工行业的增速过快,使得其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有所下降.而这部分投资与生产能力增加的关系不大,但是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密切相关.从居民住房投资与G D P的相对关系来看,由1997年相当于G D P的7.21%增长到2003年9.20%,增长了近2个百分点.根据高盛公司的研究,1998年以来居民房产投资占G D P的比重大幅上升(如见图4所示),由1998年的不到3%上升到2003年的5.6%,90年代以前这一比重很小,不到1%.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1998年开始实行的住房制度改革.表3给出发达国家房产投资占G D P的比重.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基本保持在5%左右,2000年以后为4.8%;日本㊁韩国和新加坡也同样较高,其中新加坡最高,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基本保持在6%~10%,80年代最高达9.5%,韩国基本保持在5%左右,最高为90年代达到7.3%,日本较低,不过其最高年份也达到了7.1%.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一比重将会继续上升并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在支出法G D P核算中,居民的房产投资是计入到固定资产形成当中,而非居民最终消费.因此居民房产投资占G D P比重的提高在一定程度解释了近几年消费率的下降,也说明了消费率下降的合理性.图4㊀居民房产投资占G D P的百分比图5给出1985年以来城市和农村居民住宅面积提高的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每年新建住宅面积增长较快,而且到了1999年以后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以前较高的水平.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来看,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都提高很快,分别由1985年的10平方米和14.7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23.7平方米和27.2平方米.在分析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提高时,有两个因素需要注意,其一就是这里给出的年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数据是基于我们人口总量年均增长1%左右的基础上得到;其二就是基于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7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得到,1997年以后城市化推进的速度更是有所加快.如果我们将这两个因素一并考虑,可以看出住宅投资对于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的贡献就更加突出了.图5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住宅面积变化趋势四㊁投资率的国际比较为了反映不同国家的投资率差异,在此我们比较了世界60个不同发展水平国家2002年的投资率状况,如图6所示.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与其人均G D P相关,⑤在图中所显示的是人均G D P与投资率之间的关系.01由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投资率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几乎无关,不存在同一发展水平的国家均具有大约一致的投资率;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投资率水平之间的差别越小.按照世界银行2002年的收入分类标准,人均G D P在735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投资率为20%,其中最高的为莫桑比克(45%),最低的为肯尼亚(15%);736~2935美元之间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投资率为25%,⑥其中最高的为中国(40%),最低的为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均为15%);2936~9075美元的上中等收入国家投资率平均为19%,其中最高的为斯洛伐克和捷克(分别为31%和28%),最低的为乌拉圭和阿根廷(均为12%);9038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投资率平均也为19%,其中最高的为韩国和日本(均为26%),最低的为科威特和英国(分别为9%和16%).四个组别中投资率最高的与最低的之间的差距分别为30%㊁25%㊁19%和10%.表3㊀不同国家居民房产投资占G D P 的百分比㊀㊀资料来源:转引自高盛亚太经济快报,h t t p://w w w.g s.c o m/h k c h i n a/.虽然在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些高投资率水平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投资率就明显高于中㊁高收入国家,因为各收入组中都存在着高投资率和低投资率的国家.例如在地缘非常接近的非洲低收入国家中,既有高投资率的莫桑比克(45%),也存在着投资率较低的肯尼亚(15%)和坦桑尼亚(17%);同样,在高收入国家中也既有投资率相对较高的日本(26%)和澳大利亚(24%),但也有投资率比较低的英国(16%).将各国按地缘来划分,可以看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投资率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为32%;中东和北非地区为23%,南亚国家为22%,而欧洲和中亚地区为2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19%,非洲撒哈拉地区仅为18%.进一步对同一洲内的各个国家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各个国家之间的投资率水平也相差很大7.例如亚洲国家最高的中国为42%,而科威特仅为9%.同样,在非洲也有高投资率的莫桑比克(45%)和投资率相对较低的肯尼亚(15%)和坦桑尼亚(17%).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东亚大多国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投资率水平.比较东亚几个曾与中国一样保持过长期增长的新加坡㊁日本㊁韩国和中国香港的投资率,我们还可以看出:(1)各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都曾维持过一段相对较高的投资率水平,但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期,投资率都呈现出一个逐步下降的趋势.(2)各国(地区)都出现了投资率由高到低的逐渐转变过程,但这个转折点在各国和地区人均G D P 水平上的出现时间却很不一致.如日本大致发生在15880美元左右(1988~1990年间),而韩国则发生在12340美元左右(1996年),新加坡则大致在7490美元之间(1984~1986年间),中国香港则在21620美元之间(1994~1997年间).五、主要结论通过上面对于投资和消费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1)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率整体水平有所上升,消费率水平有所下降.具体来讲,90年代以来的平均投资率比80年代高出3个百分点左右,消费率下降了大约6个百分点.从变化趋势来看,投资率呈现出很强的波动性,相比而言消费率的变化较为稳定.(2)90年代末以来,有三方面的因素支持了高投资率,一是对交通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㊁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上升,这也是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二是某些制造业部门投资的短期波动,主要是钢铁㊁电解铝㊁水泥㊁纺织㊁汽车等行业,这些部门投资增长对整个制造业投资扩张贡献达到了60%左右;三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㊁消费升级和住房制度改革,居民住宅投资的扩张成为导致投资率上升的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高盛的研究表明1998年以来居民房产投资占G D P的比重大幅上升,由1998年的不到3%上升到2003年的5.6%,而90年代以前这一比重不到1%.(3)交通运输㊁邮电和通信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投资都属于非生产性投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对整个经济不会带来很大的波动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整个11«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3期经济运行环境,减少交易成本,促进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而且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基础设施的整体状况还比较落后,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较大,城市化水平还相对较低,未来的需求和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图6㊀2002年世界各国投资率㊀㊀(4)按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居民的购买住宅支出被计入投资而非消费,而这部分投资同样也属于非生产性投资,它也不会对未来的生产能力产生影响,但的确拉动了当期的需求.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住宅投资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居民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尤其是城市居民.这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推进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人口的增长㊁城市化水平快速推进以及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于住宅的需求仍将不断提高.如果按照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居住标准的研究,⑦到2020年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要求时城市和农村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将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40平方米.我们目前的状况与这一目标差距仍然很大.因此未来在住宅方面的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5)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投资率往往更多与该国居民消费行为㊁储蓄习惯等因素有关,而与该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关系不大,不存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的规律.从世界范围来看,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国家投资率水平相对较高,且东亚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经历了一个投资率由高到低的过程,虽然各自的转折点不同,但普遍发生在人均G D P为7000美元以后.(6)中国是一个较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因素将使得基础设施建设㊁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住宅建设投资快速增长,使得投资率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也应看到某些部门生产性投资的波动也会带来投资率的一定波动,而对这些部门过度投资将会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剩和投资效率的下降.注:①根据我们(2005)最新的一项研究成果,中国1978~2003年资本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9%,导致G D P增长近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3.2%.②文中除特殊注明出处外,2004年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摘要2005».③国家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④国家统计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⑤实际上,钱纳里和赛尔奎因(1956)也曾把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的整个变化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基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来标示.⑥但如果中下收入国家中不包括中国,则为20.7%.⑦参见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成果«2020我们住什么样的房子 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研究»(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责任编辑:陈诏)21。
我国投资和消费的变动与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将得到规范 , 各种机制 。 特别是投资的约 束机制将逐渐强化 . 消费环境改观 , 提高消费率 。 降低投资率
的措施深人 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 3 收人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将 对消 费的增长产生 不利 、 影响。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部分人迅速富裕起来 , 但 带来 的消极影响是 :国民收人差距继续扩大 ,两极化更加 明
我世界上最高, - ' 我N 而消
郭研岐
自建 国以来 . 分析我国最终消费的各构成元素 , 中可以 从 得出 . 政府 的消 费始终在加大 , 比重不断在上升 , 而居 民得消 费却 增 长缓慢 , 占比重长期逐年减小 , 所 但纵观全局 , 政府消
通常 . 经济结构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投资率不断提高 , 消 费率不断下降 , 这在世界各 国工业化进程 中更加 明显 。 对照西 方工业化 国家 . 我们不难发现 . 他们在工业化进程结束 以后 , 不约而同地 是消费率和投资率都趋于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在 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 .国家重点扶植 的主要是资金密集 型产业城市建设产业 , 因为它可以带来新一轮经济增长 , 支持
二 、 国投 资率与 消费率 变化 规律分 析 我
( ) 国资 本 形 成 的基 本 元 素 。 一 我 资本是一种 可以带来剩余 价值 的价值 , 包括人力 资本 、 金
三 、 国未来 的投 资 和消费 变动形 势分析 我
1“ 、十一五” 2 2 到 0 0年这个 时期 , 旺盛 的经济发展形 势对 资金产生 了大量需求 。 新一轮的利率提高 、 资金价格提高 、 证
券投资收益提高带动各路产业的发展 ,住行产品消费水平提 高, 国民储 蓄率和积累规模 进一步扩大 , 了保持经济增长 , 为 投资率将会继续保持上扬态势。 2可 以预计 , 、 在未来 1 0年到 2 0年期 问 , 我国社会 主义 伴 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发展将得 到完善和飞速发展 ,国民收 入、 金融体制 、 政府职能 、 分配制度 、 社会信用制度 、 投资体制、
我国GDP增长与消费、投资的关系
我国GDP增长与消费、投资的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发展需要刺激投资需求。而最终消费需 求的形成也有赖于加大投资力度。从理论上讲, 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具有一种正向的关联关 系。 一般认为, 建设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 拉动因素。 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会在经济不景 气的时期, 将建设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 加大建设投资的规模, 既可增加就业机会和国民
无论从世界平均
还是从我国平均
我国的居民最终
相对偏低。因此
49%
提高居民的最终
达到促进经济增
。
建议—— 关于消费
要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加大居民消费的力度, 相关政策时应注意提高居民消费力度。随着近年来我 持续深入,使人们预期花费成倍增加,这会使人们把 费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储蓄,引起消费意愿降低,很多 来支出预期的不稳定,不愿过多的增加消费。因此, 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都能真切的意识 好政策的扶持下能老有所养。国家要注意避免各项改
建议—— 关于投资
首先要确保适度的投资规模,适度的投资规模是经济 的关键。通过研究可以得知,投资率高的国家, 其经济 快;投资率低的国家,其增长速度往往较慢。其次是调 现实经济活动中.投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增量 民收入中用于生产建设的投资;另一部分是存量投资,即 资。中国现有企业的存量投资处于短缺和过剩并存的状 现为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中低技术产业
我国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求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看到 的效果,逐渐形成了冷消费、热投资的政策导向。这种 使得我们扩大内需,只能单纯依靠投资的增加。客观的 于这些年投资力度的加大,才使得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 的增长。但一味的扩大投资,而消费停滞不前,使得如 产过剩已达到了较为严重的地步,市场容量难以扩张, 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有关情况分析2005/08/04--------------------------------------------------------------------------------------------------------------最近,我们对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有关情况,主要是投资率与消费率变动的国际经验,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变动趋势、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对策建议进行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一、投资率与消费率变动的国际经验(一)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的一般趋势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看,投资率呈现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变动过程,近似一条平缓的“马鞍型”曲线(或称为“倒U”型曲线);消费率变动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平缓的“倒马鞍型”曲线(或称为“U”型曲线)。
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是由工业化进程中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引起的。
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提升,食品等初级产品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消费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快。
由于第二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生产过程需要大量中间投入,造成投资率不断上升,消费率不断下降。
当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经济发展迈向发达阶段时,消费结构由工业品消费为主转向以住房、教育、旅游等产品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
由于第三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需要中间投入较少,造成投资率出现下降,消费率相应上升。
从长期看,第三产业发展必须以第二产业为依托,为满足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需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这样,投资率和消费率在维持一段时间的下降和上升后,又在新的起点上形成了平衡并维持相对稳定。
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投资率为21%,中等收入国家为25%,高收入国家为22%;低收入国家消费率为80%,中等收入国家为74%,高收入国家为79%。
从不同收入水平的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对比分析,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也分别呈现平缓的“马鞍型”和“倒马鞍型”曲线态势。
(二)日本和韩国的投资率与消费率变动情况分析日本、韩国和我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都具有较高的国民储蓄倾向。
从日本和韩国战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历程看,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也呈“马鞍型”和“倒马鞍型”曲线态势。
日本战后逐步从低收入国家迈向发达国家,投资率从1952年21.3%逐步上升到1969年35.6%的高位后,在振荡中(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实施“加快环岛基础设施建设”反周期政策,投资率曾有所回升)逐步下滑到2000年26.3%;同期消费率从73.8%逐步下降到60.4%、然后再回升到72.6%。
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起飞”到90年代中后期迈入“新兴工业化”国家,投资率从1970年25.5%逐步上升到1991年39%的高位后,逐步下滑到2002年26.7%;同期消费率从83.8%逐步下降到62.7%、然后再回升到72.6%。
进一步分析日韩两国投资率达到“马鞍型”顶部、消费率达到“倒马鞍型”底部后产生转折的时期(日本60年代末70年代初,韩国90年代初),其国民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人均收入开始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日本人均GDP 1970年约为1940美元,1971年约为2140美元;韩国人均GDP 1990年为5770美元,1991年约为6670美元,均达到当时的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大体完成。
日本1970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7:49:44,城市化率为72.1%,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韩国1991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7:45:48,城市化率为74.4%,也完成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
(3)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进入比较富裕阶段。
日本1970年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2.2%,韩国1990年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2%。
两国的居民消费结构均从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的食品和服装、家具、燃料、照明和自来水等工业品,转向主要依赖第三产业提供的住房、教育、医疗保健、娱乐、交通与通讯、旅游等服务业产品,实现了消费结构转型和升级。
二、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变动历程(一)从总体态势看,建国后投资率呈现上升态势,消费率呈现下降态势1952年至2003年,我国投资率从21.4%上升到42.3%,消费率从78.6%下降到55.5%,前者上升了约21个百分点,后者下滑了约23个百分点。
建国后我国投资率呈现总体上升、消费率呈现总体下降的态势,是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即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的过程相适应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率保持较高水平、消费率低位运行,相应于各个经济周期有所波动1978年以来,我国投资率维持在32%—43%的高位区间,消费率维持在55%—67%的低位区间。
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逐步提高的时期,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反之亦然。
1984—1985年经济过热时期,经济增长率上升到15.2%和13.5%,投资率上升到1985年38.5%,随后的调整时期逐步下降。
1988年经济过热时期,经济增长率上升到11.3%,投资率上升到37.4%,随后的治理整顿时期逐步下降。
1992—1993年经济过热时期,经济增长率由1990年3.8%上升到1993年13.5%,同期投资率由35.2%上升到43.5%,消费率由62%下降到58.5%;1994—1996年宏观调控“软着陆”时期,经济增长率逐步回落到1996年9.6%,同期投资率下降到39.3%,消费率稳步回升。
(三)当前我国投资率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消费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从建国以来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历程看,投资率最高年份分别出现在“大跃进”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期,其中1959年为43.8%,1993年为43.5%;同期消费率出现最低水平,其中1959年为56.2%,1994年为57.4%。
近年来,在国内市场和价格转暖、民间投资意愿提升,出口快速增长、外资大量流入等一系列激励投资的因素叠加作用下,加上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的相对松弛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等作用,造成投资迅猛增长。
与此同时,我国的消费需求持续低迷。
导致投资率持续攀升,消费率持续下降。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我国投资率分别为36.4%、38%、39.2%和42.3%,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2%和55.5%。
初步测算,2004年投资率达到43%左右,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消费率为55%左右,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三、影响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的主要因素(一)从投资方面看,主要受我国现阶段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强、我国储蓄率较高以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投资效率不高等因素作用1、工业化进程中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需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阶段,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在苏联发展模式和“生产资料部类优先发展”的思想影响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国内资源发展工业,特别是加快重工业建设,倾向于采取促进积累的经济政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投资经营自主决策权逐步落实,包括民间投资和利用外资在内的各类投资迅猛增长,投资拉动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14.5%的增速,在保证GDP年均增长9.4%的同时,也使得投资率保持较高水平。
2、我国较高的储蓄率是导致投资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高储蓄率不仅为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压力,内在地要求形成更多的投资,以避免因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而导致总产出水平的下降和银行运行出现问题。
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40%左右,同期日本、韩国的储蓄率处于31%—32%左右,这就造成我国投资率不仅长期偏高,而且也高于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投资效率不高也是造成投资率较高的原因。
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属于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扩张,造成投资规模不断膨胀。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把增加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企业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有待完善,对企业投资的有效监管体系还不健全,造成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投资效率不高。
在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投资效率不高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规模膨胀,导致投资率保持较高水平。
(二)从消费方面看,主要是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收入差距扩大等因素作用1、收入水平不高决定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较低。
收入水平作为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影响着消费率的走势。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高积累、低工资、低消费政策,政府直接控制居民收入和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长受到抑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部门和地方仍存在追求增长速度,轻视收入与消费的倾向,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个人所得依然偏低,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增长。
从绝对量看,我国人均GDP刚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低层次水平;从增长率看,我国人均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长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8%,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1%,均低于GDP年均9.4%的增速,相应地,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
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未来支出预期强化,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可以明显降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减弱人们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消费率呈现上升趋势或保持较高水平。
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住房、医疗、失业养老保险、教育等大力度改革措施的集中实施,增强了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强化了预防性储蓄动机,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
这可以从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得到印证。
1994年尽管实行存款保值补贴,实际利率水平仍为负值,但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长41.5%。
1996年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息,期间还征收20%的利息税,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势头依然不减。
3、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制约了居民消费增长。
收入差距是影响消费率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财富不断向高收入阶层集中,由于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和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制约消费增长,从而使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或保持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