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完整版附图纸)
环境治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题目:某燃煤采暖锅炉房烟气除尘系统设计
指导教师:彭伟功
院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孙秀枝
学号:070508127
日期:2010-12-6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
某燃煤采暖锅炉房烟气除尘系统设计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本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大气污染控制设计能力的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各基本原理和基本设计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为学生以后从事本工程领域的设计打下基础。
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本课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大气污染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结合前续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内容,运用各种污染物的不同控制、转化、净化原理和设计方法,进行除尘、除硫、脱氮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出发,通过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达到以下教学要求:
1.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大气污染控制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控制设计问题的能力;
2.学习大气污染控制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大气污染控制设计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除尘技术的基本理论,学会正确选用除尘设备、设计除尘系统;气态污染物净化的基本原理,主要污染物的典型净化工艺流程和设备;设计、选择和运行大气污染净化系统;
大气课设总报告
某燃煤采暖锅炉房烟气除尘系统设计
摘要: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某燃煤采暖锅炉烟气除尘系统的设计。主要设计内容包括根据锅炉生产能力、燃煤量、煤质等数据计算烟气量、烟尘浓度和浓度;根据排放标准论证选择除尘系统和确定旋风除尘器型号,并计算旋风SO
2
除尘器各部分的尺寸;根据粉尘粒径分布数据计算所设计旋风除尘器的分割粒径、分级效率和总效率;确定除尘设备型号,计算设备主要尺寸,计算除尘系统的总除尘效率及粉尘排放浓度,并对锅炉烟气脱硫工艺进行论证选择,其中初步设计要求绘制平面布置图和剖面图各一张,设计深度为一般初步设计深度。
关键词旋风除尘器烟气量除尘效率压力损失
1 引言
从气体中去除或捕集固态或液态微粒的设备称为除尘装臵。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是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臵。它具有结构简单、应用广泛、种类繁多等优点,虽然在除尘原理及结构性能方面的研究很多,但由于旋风除尘器内气流和粒子流动状态复杂,准确测定较困难,至今理论研究仍不够完善。
旋风除尘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体积小,无运动部件,操作维修方便,压力损失中等,动力消耗不大;缺点是除尘效率不高,对于流量变化大的含尘气体性能较差。旋风除尘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多级除尘系统的预级除尘之用。
2 设计任务书
2.1 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近一步消化和巩固本能课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净化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通过设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3. 了解大气层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大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2.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大气层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教学PPT;
2. 学生准备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询问大气的组成是什么。
2. 引出本节课的新课题: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组成(15分钟)
1. 展示大气的组成图,解释大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2. 解释大气的组成对地球的重要性,如氮气和氧气是生物呼吸的重要气体,水蒸气影响天气和气候等。
三、大气的垂直分层(20分钟)
1. 展示大气的垂直分层图,解释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外层等。
2. 解释每个大气层的特点和温度变化规律。
四、大气层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5分钟)
1. 解释大气层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跳跃层中的臭氧层对保护地球免受紫外线辐射的重要性。
2. 解释大气层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五、小结(5分钟)
1. 总结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重要性;
2. 强调大气层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六、课堂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是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限制空气污染。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其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机制、防治方法和技术。这包括大气污染的来源、成分、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具体来说,该课程将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其次,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种类和来源、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等。其中,控制污染的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如静电沉降、离子交换、膜分离、光化学氧化、生物反应器等。此外,该课程还将重点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国际标准、法律法规和国内状况等。
最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理论课程、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应用。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应该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各个方面的教
学目标。借助该课程,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正面的影响,为大气污染治理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一、课程概述
本节课是针对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大气环流和风的形成与分布内容设计的一节说课课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大气的运动规律、风的形成与分布以及它们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a. 理解大气的运动规律,包括大气环流和风的形成与分布;
b. 掌握大气环流和风的分类和特点;
c. 了解大气环流和风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通过教师讲解、示意图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c.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流和风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对地球气候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c.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大气环流和风的形成与分布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教学难点:理解大气环流和风的形成与分布的机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风的自然现象的视频,引发学生对风的认知和好奇心。
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
a. 通过示意图和多媒体展示,解释大气环流和风的概念;
b. 介绍大气环流和风的分类和特点。
3. 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分布(15分钟)
a.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展示,讲解大气环流的形成机制,如地球自转、辐射平
衡等;
b. 分析大气环流的分布情况,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
4. 风的形成与分布(15分钟)
a. 介绍风的形成机制,包括地球自转、地形、气压差等;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以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为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掌握大气的主要组成气体及其含量;
3.认识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
1.大气的组成
a.氮气(N2)的含量约为78%
b.氧气(O2)的含量约为21%
c.其他气体的含量:二氧化碳(CO2)、氩气(Ar)等
2.大气的垂直分层
a.对流层
-高度约为0-10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减低
-天气现象发生在此层
b.平流层
-高度约为10-50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大气稳定,飞机在此层飞行
c.跳跃层
-高度约为50-80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减低
-存在电离现象,影响无线电通信
d.热层
-高度约为80千米以上
-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大气稀薄,太阳能热效应显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引入大气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提出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是我们了解大气的基础知识。
2.讲解大气的组成(10分钟)
-介绍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的含量,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在大气中的重要性。
3.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15分钟)
-依次介绍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热层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重要性。
4.示范实验(20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气球模拟大气的垂直分层,通过观察气球在不同层次的运动和变化,加深学生对大气垂直分层的理解。5.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6.知识梳理(10分钟)
-通过问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回顾,检查他们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是否掌握。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包括氮、氧、二氧化碳等主要气体。
2.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3. 能够理解大气分层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各分层的主要特征。
2. 教学难点:应用大气的垂直分层诠释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和相关图表。
2. 准备教学视频,展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诠释大气分层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安置学生预习,以便在教室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展示大气环流与气候现象的图景,如极光、台风等,提问学生大气的组成及其对地球的重要作用。同时可以提出疑问,大气为什么会分层分布?这样分布对人类有何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讲授:
(1)大气的组成:起首介绍地球大气的组成成分,如氮、氧、二氧化碳等,并强调其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展示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大气组成的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详细介绍大气的垂直分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并诠释每一层的特性及其作用。可以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分层的原理。
(3)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阐述不同大气分层中人类活动的变化,如对流层中的人类活动,平流层中飞机和卫星的运行,高层大气中的太阳辐射和无线电波传播等。让学生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的干系,如气候变化、天气现象、航空航天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进行引导和解答。
大气课程设计完整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发电厂锅炉的烟气治理系统设计
学生姓名
题目序号 65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 6月15 日
目录
第一章设计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1. 设计题目:.....................................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 设计原始数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3. ....................................................................................... 设计要求: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烟气性质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章工艺流程的选择及设备计算:..................... 错误!未指定书签
1. ....................................................................................... 除尘器应该达到的除尘效率:..............................................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除尘器的选择:................................ 错误!未指定书签
大气课程设计完整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题目:发电厂锅炉的烟气治理系统设计
学生姓名
题目序号65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 年6月15 日
目录
第一章设计要求: (1)
1. 设计题目: (1)
2.设计原始数据: (1)
3.设计要求: (1)
第二章烟气性质分析: (1)
第三章工艺流程的选择及设备计算: (1)
1.除尘器应该达到的除尘效率: (1)
1.2除尘器的选择: (2)
1.3.电除尘器: (2)
1.3.1运行参数的选择及设计: (2)
2. 设备结构设计计算: (3)
2.1 通过除尘器的含尘气体量: (3)
2.2 集尘极的比集尘面积和集尘极面积: (4)
2.3 验算除尘效率: (5)
2.4 有效截面积: (5)
2.5 电除尘器内的通道数: (5)
2.6 集尘极总长度,宽度,高度: (6)
2.7 灰斗的计算: (6)
2.8 校核: (6)
3.脱硫设备的设计与计算: (6)
3.1石灰石/石灰法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原理: (6)
3.2石灰石/石灰法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工艺流程: (7)
3.3 吸收塔内流量计算: (7)
3.4吸收塔径计算: (8)
3.5. 吸收塔高度计算: (8)
4.烟囱的设计: (9)
4.1 烟气释放热计算: (10)
4.2烟气抬升高度计算: (10)
4.3 烟气有效高度计算: (11)
4.4 烟囱高度校核: (11)
4.5烟囱的抽力: (11)
5.系统阻力计算: (12)
5.1管径的确定: (12)
5.2摩擦压力损失: (12)
5.3局部压力损失: (13)
6.风机和电动机选择及计算: (14)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教案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气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大气的组成。
2. 大气的垂直结构。
三、教学难点
1. 大气的垂直结构的理解和描述。
2. 大气层的划分和特点。
四、教学准备
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的PPT。
2. 实验器材:烧杯、蜡烛、玻璃板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大气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大气的垂直结构是怎样的。
2. 知识讲解(15分钟)
a. 大气的组成
- 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 氮气占大气的78%,氧气占21%,水蒸气的含量随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 其他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氩气、氦气等,含量很少。
b. 大气的垂直结构
- 大气可以分为不同的层,从地球表面向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温度逐渐下降,气压逐渐减小。
- 平流层是对流层上方的一层,温度逐渐上升,气压逐渐减小。
- 中间层是平流层上方的一层,温度逐渐下降,气压逐渐减小。
- 热层是中间层上方的一层,温度逐渐上升,气压逐渐减小。
- 外层是热层上方的一层,温度逐渐上升,气压逐渐减小。
3. 实验演示(15分钟)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a. 实验1:用烧杯和玻璃板进行实验,观察烧杯中的气体。
b. 实验2: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气体。
4. 深化讨论(10分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适用年级:八年级
学科:地理
课时:2课时
编写人:[你的名字]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掌握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及特点;
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大气的组成;
利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分析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大气现象的解释与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对自然界中大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关爱环境、保护大气资源的意识;
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及特点。
2. 难点:
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四、教学方法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探究:观察生活中的大气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展示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动画等展示大气层景象,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它有什么作用?”
2. 自主学习:
教师巡查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
讲解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及特点;
分析大气层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4. 实践探究: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雾、霾等;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分享观察心得。
5. 课堂小结: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标准大气教案
标准大气教案
教案标题:标准大气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大气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
2. 掌握大气的层次结构和特征;
3. 了解大气的作用和重要性;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教案步骤:
引入(5分钟):
1. 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对天气和大气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气?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知识讲解(15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大气的概念和组成成分,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2. 通过图表、模型或实际演示等方式,讲解大气的层次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等,并介绍各层的特征和温度变化规律。
活动实践(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气象仪器或在线天气数据等资源,
观测和记录当前的温度、湿度和风向等天气要素。
2. 学生根据所观测的数据,尝试解释当天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等,并与所学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形成这些天气现象
的原因。
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分享自己观测和解释天气现象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2.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大气的作用和重要性,强调大气对维持生命和
地球气候的重要作用。
3.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对
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几天的天气,并记录相关数据,进一步加深对大
气与天气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观测记录整理成报告,下节课进行分享。
教案评估:
1.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解释天气现象的准确性;
2. 学生对大气基本概念和层次结构的理解程度;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2.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3.知道大气的结构,掌握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4.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特点及作用;大气成分变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这些地方的空气成分相同吗?引出大气的概念。
【新课教学】
环节一:名词解析大气及大气成分
提出问题:1.什么是大气?2.大气的主要成分?3.大气主要成分的分布特点及作用?
结论总结:
环节二:问题探究大气成分变化及影响
提出问题1:当大气当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材料分析:二氧化碳: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读“全球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和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1)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趋势是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是;
(2)分析这两者的因果关系。
提出问题2:二氧化碳含量持续增加,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
【课后探究】
提出问题:大气当中哪些成分变化会带来以下的影响?
【课堂小结】
1.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干洁空气;水汽;杂质
2.CO2增加→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引言
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运动、构造和物理性质的学科,对于理解和预测天气、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大气科学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大气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
•大气科学导论:介绍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大气物理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包括热力学、动力学、辐射传输等,为理解和预测大气现象奠定基础。
•气象学原理:介绍大气中的各种气象要素、气象观测和天气现象的形成机制,掌握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大气化学:研究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物质输送和污染物的生成与转化,为大气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专业选修课程
•气候学: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以及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备气象灾害预测和应对的能力。
•大气动力学:研究大气运动的方程和模型,理解气候系统的结构和演变,掌握气象数值模拟和预测技术。
•大气边界层:研究大气与地表交换的过程和机制,包括热量、质量和动量传输,探讨城市气候和气象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策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和环境政策。
实践教学
•实验课程:开展大气观测和数据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习实践:组织学生参与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工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毕业设计:结合大气科学专业的理论和方法,独立开展科研项目或实际问题的研究,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结论
通过上述课程设置,大气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
目录
一.概述 (1)
1.1设计目的 (1)
1.2设计任务及要求 (1)
1.3设计内容 (1)
1.4设计资料 (1)
二.方案选择 (2)
2.1气态污染物处理技术方法比较 (2) 2.2方案选择 (2)
2.3工艺流程 (3)
三.集气罩的设计 (3)
3.1集气罩基本参数的确定 (3)
3.2集气罩入口风量的确定 (4) 四.填料塔的设计 (5)
4.1填料塔参数的确定 (5)
4.2填料塔高度及压降的确定 (8) 五.储液池的设计 (9)
5.1储液池尺寸计算 (9)
5.2水泵的选取 (10)
六.管网设计 (11)
6.1风速和管径的确定 (11)
6.2系统布置流程图 (11)
6.3阻力计算 (11)
七.烟囱设计 (13)
7.1烟囱高度的设计 (13)
7.2烟囱进出口内径计算 (14)
7.3烟囱阻力计算 (14)
八.风机的选择 (15)
8.1风量与风压 (15)
8.2动力系统的选择 (15)
九.结论和建议 (15)
十.参考文献 (16)
十一.致谢 (16)
十二.附录 (17)
一.概述
1.1设计目的
通过对气态污染物净化系统的工艺设计,初步掌握气态污染物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利用已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绘图能力,以及正确使用设计手册及相关资料的能力。
1.2设计任务及要求
对某化工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进行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集气罩的设计、填料塔的设计、管网的布置及阻力计算等,经过净化后的气体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类区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大气层作业设计方案》
《大气层》作业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组成;
b. 掌握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
c. 理解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a. 能够描述大气层的层次结构;
b. 能够分析大气层的影响因素;
c. 能够诠释大气层与气候变化的干系。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大气层的兴趣和好奇心;
b. 提高学生对环境珍爱的认识和责任感;
c.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大气层的结构和组成;
2. 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
3. 大气层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干系。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观察大气层的一些特性,如大气压力的变化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加深理解;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大气层的认识和看法,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大气层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大气层的好奇心,激发进修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和组成,诠释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
3. 实验活动:进行与大气层相关的实验,如气压计的应用等;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气层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干系,分享讨论结果;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评判:
1.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和总结归纳,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
2015年1月
某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设计
The Facility Design of X Company for Pickling Sulphuric Acid Gas Governance
[摘要]
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大气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配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而单独设立的设计性实践课程。本次设计是对某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进行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集气罩的设计、填料塔的设计、管网的布置及阻力计算等。本设计采用液体吸收法进行净化,即采用5%NaOH溶液在填料塔中吸收净化硫酸烟雾,经过净化后的气体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本次设计通过对酸洗硫酸烟雾治理净化,使我们能够初步掌握治理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bstract]
Atomsphere pollec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issue.And efficient measures are urgengtly needed to govern the air pollution,as the air pollution has caused the direct impact on human health. Curriculum Design of Air Pollution Covernace is an experiment-designing course which is set up to assist the course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This design is aim to devise the treatment facility on pickling sulphuricacid for x factery , which includes the design of gas- ullecting hood and packed tower,the layout of prpe network ,and the calculation of resistance and soon.This design is on the basis of the purification by uguid absorption -stripping,that is the using of 5% liquor NaOH is packed tower to absorb and
purity sulphuric acid.After purification,the air reaches air pollutant release standards.
[关键词]硫化工艺;脱硫;碱液吸收法;SDG法
[Key words] Vulcanization process;Desulphurization;Alkali absorption method;SDG
目录
前言................................................................................................................................................... - 4 -一、设计概述..................................................................................................................................... - 5 -
1.1设计目的...................................................................................................................................... - 5 -1.2设计要求及任务 .......................................................................................................................... - 6 -
1.3设计任务分工 .............................................................................................................................. - 6 -
二、设计内容..................................................................................................................................... - 7 -
2.1设计任务书.............................................................................................................................. - 7 -
2.1.1 课程名称........................................................................................................................... - 7 -
2.1.2 基础资料........................................................................................................................... - 7 -2.2工艺原理.................................................................................................................................. - 9 -2.3设计方案的比较和确定 .......................................................................................................... - 9 -
2.3.1 除雾器 ........................................................................................................................... - 10 -
2.3.2 SDG法 ............................................................................................................................ - 11 -
2.3.3液体吸收法 .................................................................................................................... - 12 -2.4. 处理单元的设计计算 ......................................................................................................... - 12 -
2.4.1 集气罩的设计计算 ....................................................................................................... - 12 -
2.4.2集气罩入风口的计算 .................................................................................................... - 14 -
2.4.3填料塔的设计 ................................................................................................................ - 15 -
2.4.4填料塔有关附件的选择 ................................................................................................ - 22 -
2.4.5加料搅拌池和储液池的设计计算 ................................................................................ - 24 -
2.4.6储液池的设计计算 ........................................................................................................ - 24 -
2.4.7水泵的选取 .................................................................................................................... - 25 -
2.4.8管网的设计及系统阻力计算 ........................................................................................ - 26 -
2.4.9系统阻力计算 ................................................................................................................ - 29 -
2.4.10节点压力平衡计算 ...................................................................................................... - 32 -
2.4.11总压力损失 .................................................................................................................. - 33 -
2.4.12烟囱设计高度 .............................................................................................................. - 34 -
2.5工艺流程图、设备图 ............................................................................................................ - 38 -
三、总结........................................................................................................................................... - 38 -
四、参考文献................................................................................................................................... - 39 -
五、附录...........................................................................................................................................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