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课件:第一章-中医学绪论及阴阳五行

合集下载

中医课件第一章阴阳五行

中医课件第一章阴阳五行

2.归纳药物性能
分析五味:辛、甘(淡)属阳;酸、 苦、咸属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的概念
五行的基本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五行学说
木、火、土、金、水乃是构成物质世界的 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五者之间具有着相互资生、相互 制约的关系,并处于不停地运动变 化之中,从而构成了物质世界。并 逐渐发展成为探索万物构成及其相 互关系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并应用于中医学领域, 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 响。
(二)概括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是 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 果。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盛 阴阳 偏盛 阳盛 阴阳 失调 伤阴 阴不制阳 伤阳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虚
阴阳 偏衰 阳虚
虚热证(阴虚则内热) 阳虚(阴损及阳)
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如天为阳、地为阴(宇宙);
男为阳、女为阴(性别),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 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
பைடு நூலகம்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3. 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 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 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 阴阳可相互转变。

绪论阴阳五行医学PPT课件

绪论阴阳五行医学PPT课件

9
《伤寒杂病论》
基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 《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书名:“伤寒”——广义,指感受外邪而发的外感 病。“杂病”——除外感病外的病证(内伤杂病)。
10
温病学派
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 门学科。 《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 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为温病。” 经过漫长时期发展,正式药具全的临床医著, 被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第一部阐述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医著。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外感病创立了六 经辨证体系,对杂病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体系
在流传过程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两本书。《伤寒论》讨论外感热病论治,《金匮 要略》讨论杂病论治。
3
课程的范围与地位
《黄帝内经》 (先秦-西汉) 古代 中医经典 《素问》 《灵枢》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 吴又可《瘟疫论》 薛 雪《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吴鞠通《温病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学 (明清时期)
4
《黄帝内经》
中国历史上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全面阐述中医理论体系的结构,反映中医学的理论 原则和学术思想。 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多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而来。 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必读书。
古代中医学经典
1
什么是经典?
经典即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有永恒价值的 ,高品质的典范。
2
何谓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 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 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第一章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绝对的) 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消——减少、消耗 长——增多、增长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1)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SUCCESS
THANK YOU

辨证:阴虚火旺 治则:滋阴降火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
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 动变化。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水(阴)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 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划分: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 2、普遍性(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
正气不足 阳气
阴精
偏衰
机体阴阳
平衡失调 发病
邪气侵入 阳邪
偏胜
阴邪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阴阳失去
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是其前提和基础。
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
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1、阴阳的对立制约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 木。

相生

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实际 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 行对其子行的资生、 促进和助长。
《难经》:“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水 生 金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 火、土、金、水之间 存在着有序的互相克 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 →水→火→金→木。
五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木 火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怒 喜

辛 咸

白 黑

收 藏
湿
燥 寒
中 长夏 土
西 北 秋 冬 金 水

肺 肾

大肠 膀胱

鼻 耳

皮 骨

悲 恐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木 火
克 侮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过—所胜之行过亢,反向 金



木 木
制约其所不胜行。 如“木旺侮 金”。
木 火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太过—所不胜过亢,对其

乘 克

中医学绪论、阴阳五行学说 共55页PPT资料

中医学绪论、阴阳五行学说 共55页PPT资料
效显著。 对后世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外科 尤为擅长,他运用酒服中草药“麻沸散”,进行 全身麻醉,施行剖腹扩创等外科手术,开创了外 科麻醉的先河。同时,华佗倡导“五禽戏”,首 次提出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科学防病措施。
至此,我国的医药学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且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理论体系。
外科麻醉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中药制剂青蒿素治疗疟疾 骨折小夹板固定 针刺麻醉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源于《黄帝内经》 东汉 秦越人《难经》------独取寸口 晋 王叔和《脉经》-----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 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最早病因学专著
中医方药学的发展
最早医方著作:《五十二病方》 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国家颁布第一部的药典:《新修本草》 明代 李时珍:《本草纲目》
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的阴阳消长: 内脏生理功能活动化生营养物质------阳消阴长 人体一切活动形式消耗营养物质------阴消阳长
4、阴阳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
其对立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 可以转化为阴,阴阳转化体现了唯物辨 证法关于量变质变规律。
中医针灸学的发展
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最早针灸专著 葛洪《肘后方》------最早灸法专著
宋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铸造针灸铜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朴素的整体观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辩证论治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的含义
明代·张景岳 “阴阳者,一分为二”。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 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 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 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最新中医总论、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最新中医总论、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体系的奠基阶段
东汉医家 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写 了《伤寒杂病论》。该书后 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 要略》两本,分别讨论外感 病和内伤杂病,创造出理法 方药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 系。
著名医家 张仲景
2. 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
东汉医家华佗
“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 剂 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 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 运动养生创编了“五禽戏” 华佗说:“吾有一术,名五禽 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 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 疾,兼利蹄足。
阴阳消长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互 根

阴阳转化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用 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实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 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内经》“人生有形,不离 阴阳”。如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五脏为阴六 腑为阳。 2.概括生理功能 物质是属于阴,功能属于阳; 气为阳,血为阴 3.阐明病理变化 阴阳的偏盛和偏衰 4.指导疾病诊断 表、热、实属于阳;里、虚、 寒属于阴 5.指导疾病治疗 阴病用阳药,阳病用阴药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 西录》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家卫生部门 对于中医给予高度的重视,使其在 理论、临床和科研都有长足进步, 中医学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研究 针刺镇痛原理与针刺麻醉的应用 砷制剂治疗白血病 青蒿素治疗疟疾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活动之间应 始终发生相互作用。
(二)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动态平衡 人体:生理机能兴奋/抑制——动态平衡
பைடு நூலகம்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 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阳证转化为阴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上,体表,背,外侧,六腑,心肺 阴:下,体内,腹,内侧,五脏,肝脾肾
1、阴阳偏胜
(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 大汗、烦躁、面赤、脉数
(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 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 沉紧
1) 阳胜-实热证-热者寒之:用寒凉药清热 2) 阴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温热药祛寒 3) 阴虚-虚热证-滋阴 4) 阳虚-虚寒证-扶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本节主要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相互转化
(一)阴阳交感
-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 和助长对方。
(四)阴阳消长平衡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指导运动
03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但运动的方式和强度应该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同时,中医也强调运动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度劳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阴阳与五行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具有密切的联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根据脏腑的阴阳五行归属,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等等。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及在中医中的应用
03
05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与传统养生及生活指导
阴阳平衡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和身体状况都与阴阳平衡有关。通过调节饮食、作息时间、锻炼等方式,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五脏养生法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个脏器,即肝、心、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相应的功能和保养方法。通过调节饮食、情志、运动等方式,可以促进脏器的健康。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临床应用
在中医中,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此诊断时需要辨识阴阳的偏胜偏衰,确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案。
诊断
根据阴阳失调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等。
治疗
阴阳失调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养生法
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药物疗法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利用药物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历史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秦汉时期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繁荣和宋明时期的变革等。同时,阴阳五行理论也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阴阳五行理论的起源和历史
02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基本内容

2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PPT课件

2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PPT课件

腰 背


六 腑
心 肺
三 阳 经




内 侧
胸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三 阴 经
20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
生理活动促进物质代谢 物质运动产生生理功能
阴 物质基础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21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内的阴阳消长与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 基本条件。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 理。(邪气与正气概念)
① 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 阴病,阴胜则阳病。
②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学病理总纲
22
阳偏盛(热)
阴偏盛(寒)
阳偏衰(寒)
阴偏衰(热) 23
③ 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 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包括阳损及阴和 阴损及阳两方面的病机。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 阴精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 于阳,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结局——阴阳亡失(离决)
▪ 1、阴阳交感 ▪ 2、阴阳对立 ▪ 3、阴阳互跟 ▪ 4、阴阳消长 ▪ 5、阴阳转化
12
1、阴阳交感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交感而交合的
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 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13
2、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对立、抑制、排
斥(昼夜为例)。 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关系,是促进事物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整理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整理阴阳五行ppt课件
总结词
注重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
总结词
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诊疗水平
详细描述
慢性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在慢性 病管理中,应注重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指导患者养成健 康的生活习惯,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复发。
THANKS
感谢观看
04
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诊断中的应用
阴阳失调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体 内阴阳是否平衡,以及阴阳失调的具 体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五行相生相克
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分析疾病 传变规律,预测病情发展趋势,有助 于早期诊断和防治。
治疗中的应用
调整阴阳
治疗的目标是调整阴阳平衡,根据阴阳失调的具体情况,采取补阴、补阳或调和 阴阳等治疗方法。
心与火
心主血脉,负责推动血脾与土
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五 行中属土,代表化生、承载和 受纳。
肾与水
肾主藏精,负责生殖和生长发 育,五行中属水,代表滋润、 涵养和下行。
五脏失调与疾病
肾失调
肾阳虚或肾阴虚可能导致腰膝酸软、性功 能减退等症状;肾虚水泛则可引起水肿、 小便不利等。
案例三:中医学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发挥中医学优势,提高慢性病管理效果
详细描述
中医学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整体观念、辨 证施治、预防为主等。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健康指导, 可以提高慢性病管理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详细描述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各有所长,加强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诊 疗水平。在慢性病管理中,应充分发挥中医学的整体调节 和现代医学的精确诊断优势,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 案。
总结词
注重整体观念,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 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01
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如气属阳,血属阴,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02
中医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用阳药治阴病,
阴药治阳病等。
免疫调节与中医气血 理论
免疫调节和中医气血理论都关注 机体的健康状态,两者结合可形 成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与氧化应激
01
氧化应激与阴阳平衡
02
氧化应激与五脏虚实
氧化应激可导致阴阳失衡,对机体产 生损害。
五脏虚实与氧化应激之间存在联系, 五脏虚实可影响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03
氧化应激与气血津液
2023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 件
目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阴阳学说 • 中医五行学说 •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 • 中医养生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起源
奠基
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 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 理论的基础。
发展
现代发展
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 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 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 完善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 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等。
饮食养生法
合理搭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调情志
•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是 人类特有的;过则为病。
18
少私寡欲
• 摄生者先除六害:“一者薄名利,二者禁 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 佞妄,六者去妒忌。 ”《养生真诀》
• 要防范在先,“非欲而强禁,非贪而后 抑。”《养生论》
19
抑目静耳
• “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归于心, 则心静而神亦静矣。”《类经》
中西医药的最大差别
西医
物质与物质的对话
西药
解剖 组胚 生理 生化 病理 病原
药理 药效 药化 药动
中医 属性与属性的对话 中药
阴阳 表里 虚实 寒热 六淫 七情
寒热温凉 辛甘酸苦咸 升降沉浮
1
中医药独特的科学体系
• 中医和西医都是人体科学,是生命科学的组成部分。 • 大多数人习惯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了解中医特有
4
Changes of Oxygen Saturation
in Two Groups
▐ ▐ ICM
110
▲ ▲ WM
Oxygen 100 Saturation
% 90
▲ ▐
80
**
** ▐
* P0.05
*

▲ ** P0.01▐▲ Nhomakorabea▲
70
0
3
7
10 (day)
5
The Average Treatment Time of Respirator in Two Groups(days)
3
60 SARS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eported by Prof. Wang Baoen
• 29 case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lone(WM)
methylprednislone
80-320mg/d
8
中医药对炎症反应的作用
现代医学
局部炎症 器官功能障碍(SIRS) 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中医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9
中医药治疗肿瘤
• 作为化疗、放疗的辅助和补充 • 带瘤生存的患者,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10
中医文化和中医治疗
法乎阴阳,和于术数
11
20
14.21?.24 *
15
5.17?.90
10
5
0
ICM
WM
* P<0.001
6
The Dosage of Steroid Used in Two Groups (mg)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266±106 258±86
1st Day
216±88* 168±72
14
食(药)之偏纠人体之偏
• 中药大多是植物性药物,药食同源。药 有药性,食有食性。
• 鸡、鸭,米、麦的性质不同,选择的加 工方法就不同,或选用的地域人群也不 同。
15
食养要点
• 贵在节制: “饮食自倍,胃肠乃伤” ,“甘 肥贵人,多食高粱”,“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素问·痹论,奇病论,生气通天论》
ribavirin
800-1000mg/d
thymosin-α1 γ-globulin
60-160mg/d 5-8g/d
azithromysin
0.5g/d
oxygen and albumin
• 31 cases treated with integrative medicine (I CM)
The treatment above added Chinese medicine.
•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千金翼方·养老大例》 • 后人认为,抑目静耳是指能化解所见所闻之烦
恼事件。
20
调摄情志
• 常乐观:助人为乐,知足长乐,自得其乐。 • 和喜怒:“怒伤肝,喜伤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喜怒过多,神不归室” • 节思虑:“怵惕思虑则伤神” • 去忧悲:“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
23
绪论
一、中医药学有悠久的历史
• 《内经》 第一部医学专著 春秋战国 • 《神农本草经》 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秦汉 • 《山海经》:“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166±44* 100±56
106±25* 44±22
3rd Day
7th Day
ICM WM
10th Day
* P<0.01
7
• 至今并未发现所用的清热解毒,利湿活 血,健脾益气的方药有直接抑制SARS的 作用,但事实证明有很好疗效。
• 关键是在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医的 辨证揭示了每一阶段内环境的失调特点, 并针对性地用方药来纠正这种内环境的 失调。
• 西医是辨病,病因、部位,病理、功能 分级等。
• 中医是辨证,实际上是以阴阳、表里、 虚实、寒热八纲为分析手段,对机体内 环境的失衡状态作总体的判断。
12
顺四时
• 自然界气的运动体现在春、夏、秋、冬四个季 节,即四时的变化。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按四时调整生活,按四时调养身体:春夏养阳,
《彭祖摄生养性论》
21
慎医药
• 凡药三分毒,每年有200万人死于乱用药 物。
• 《内经》:“不知年之所加,气之所宜, 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
22
调脂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中药血脂康
CK≥10倍ULN
0 /2441
横纹肌溶解
0/2442
因不良反应而停药 0.2%
西药辛伐他汀 9/2263(0.4%) 3/2230(0.1%) 41/2263(1.8%)
秋冬养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 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
节饮食
• 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迅速上升。 • 儿童饮食习惯的改变。 • 中医对正常饮食的认识:
“谷神不死”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 • 饮食偏嗜的危害: “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 食物过量的弊端:“鱼生火,肉生痰”
• 高糖、高脂饮食可以诱发糖尿病、动脉粥样硬 化、冠心病等疾病。
• 节制饮食长寿的实验。
16
食养要点
• 食有五味,各有所养: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 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
• 趋利避害: “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为 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金匮要略》
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是指人们思考和分析事物 规律时采用的规范和模式。
2
中医文化
• 如果说西医是治病,那么中医是治人,中医着重 从改善内环境着手治病,在人和病一对矛盾中, 更重视人的因素。
• 致病的相对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伤 风”与“上感”的差别。
• 从中医对SARS的治疗看中医治病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